本書是夏伊勒三卷本回憶錄的第二卷,另兩卷是《世紀初生:1904—1930》《旅人遲歸:1945—1988》。
面對納粹魔鬼突然出現的嚴峻考驗,夏伊勒受命前往柏林報道。夏伊勒親眼見證希特勒攫取權力,橫掃歐洲,在與納粹新聞審查機制的斗爭中跟蹤報道了把世界拖向戰爭的每一次重要會議,并隨德軍的鐵騎前往比利時、法國。文字中展現了豐富的歷史細節,帶有強烈的個人視角和臨場感,堪稱《第三帝國的興亡》的"導演評論音軌"。
當紐倫堡大游行希特勒嘶喊口號的時候,夏伊勒在現場;
當張伯倫在慕尼黑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時候,夏伊勒在現場;
當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實現德奧合并的時候,夏伊勒在現場;
當希特勒下令閃擊波蘭,發動世界大戰的時候,夏伊勒在現場。
這是一本讓人痛心的手資料集,也是一本個人故事集,
一位年輕的美國記者渴望讓自己、妻子和剛剛降世的女兒過上平靜的生活,
卻被卷入了歐洲的政治大潮。
[美]威廉·夏伊勒(1904-1993),著名駐外記者、新聞評論員、歷史學家。先后為《芝加哥論壇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等媒體服務,1947年獲得當時廣播電視領域的較高獎皮博迪獎。著有《柏林日記》《第三帝國的興亡》《第三共和國的崩潰》等,其中《第三帝國的興亡》成為了研究納粹德國的傳世之作,獲得了1961年的美國國家圖書獎。
可以說,除了丘吉爾,當然可能也包括羅斯福總統和布萊恩,希特勒是我見過最強的公共演說家。至于希特勒的法西斯盟友墨索里尼,在演講方面的能力根本不能和他相提并論。我曾經聽過好幾次墨索里尼的演講,他的聲音聽起來極為刺耳,而且內容單調乏味,甚至還有故意假裝的尖叫聲。當然還有甘地,我在印度時也聽過不少他的演講,當他對著一小群人演說的時候,他的表現也是極富感染力的,而且特別能夠打動人。不過甘地本人并不是演說家,他也壓根兒不想做演說家。他的演說能夠吸引10萬農民前來聆聽,靠的卻不是他的口才,而是他的政治號召力。甘地發表公開演講的時候從不故意提高自己低沉的嗓音,也不會做一點點手勢。人們常常說,當希特勒掌權的時候,幾乎沒有德國人不被希特勒所蠱惑的。然而二戰之后,越來越多的德國人卻說這位納粹獨裁者的德語說得很糟糕。我自己的德語遠沒到的水平,所以我無法對希特勒的德語水平做出真實的評價,但是我傾向于同意上面的觀點,希特勒的德語水平一般。不過經過再三的思索,我仍然不能確定這個結論。希特勒出生于奧地利的德語區,又學了一些巴伐利亞的方言,這兩個地區的德語口音和句法都很特別,所以這可能導致一些德國北部的人認為希特勒的德語很差勁。不過德國歷史學家和檔
案學家馬科斯·德瑪魯斯的觀點卻讓我印象深刻。從1932年開始,直到納粹政權倒臺,馬科斯聽過希特勒的現場演講要比我多得多,他得出的結論是希特勒的德語說得非常好。
很快我們就到了哥德斯堡,這是萊茵河畔最美麗的小鎮之一。張伯倫和希特勒將在這里繼續安排捷克斯洛伐克的命運,全歐洲都在翹首等待的會談公告。一周前他們的貝希特斯加登會談算是這場綏靖大戲的及時幕,現在第二幕也即將上演。我和一家德國雜志的編輯一起坐在希特勒下榻的德森酒店的天臺上吃早餐。這個編輯是個奧地利人,我知道他其實很討厭希特勒。我們邊吃早飯邊鳥瞰萊茵河的景色,突然希特勒出現了,他徑自走過我們,直接走向河畔去檢查他的專屬游艇。朋友用手肘輕輕撞了我一下。
"看他走路的樣子!"
其實我已經注意到了,他每走幾小步,他的右肩都會神經性地聳動一下,同時左腿抖動。當他走回來再次經過我們,我更仔細地觀察了他。一樣的神經痙攣,眼角有難看的黑斑。我心里暗想:"這個人已經處于精神崩潰的邊緣了!"此時我終于明白了一件事情,之前我在柏林的時候,一些納粹黨內的老黨員總是在談論一個詞——"啃地毯的人(Teppichfresser)"。當時我還不明白,后來有人悄悄告訴我,這個詞是用來描述希特勒的。據說元首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癥,而且其癥狀極為奇異——近一周以來,希特勒每天都會例行狂躁地咒罵捷克斯洛伐克人和貝奈斯總統,然后會直接撲向地上,用嘴撕咬地毯。我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但自從萊茵河的天臺那天之后,我就有些相信了。
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過去,可是直到今天我還能記得1938年的9月我承受的緊張與壓力。9月6日,希特勒在紐倫堡組織了盛大的納粹黨年度游行,其間緊張的氣氛讓人覺得歐洲即將再一次走向命運的轉折點。到了9月12日,這種氣氛更加峻急,據說希特勒已經計劃于當天宣布進攻捷克斯洛伐克,以解決蘇臺德問題。
9月10日,我回到布拉格,當地還是一片平靜,但是卻能感覺到憂慮。9月5日,幾乎陷入絕望的貝奈斯總統決定做一搏,他召見了蘇臺德人的談判代表,讓他們把自己的要求全部寫下來,不管是什么,他都通通接受。
1941年的時候,魯道夫·赫斯搭乘飛機前往倫敦,希望勸降英國政府,被英國人一直扣留到戰爭結束,現在盟軍法庭把他也從倫敦帶回了德國接受審判。據說赫斯被抓回來以后,一直在紐倫堡的監獄里裝瘋。我想對于一個狂熱納粹分子來說,裝瘋應該不是難事,我一直覺得他精神有問題。他曾經的辦公地點也在威廉大街,現在也不復存在。大街的遠端是納粹宣傳部大樓,現在只剩下幾堵被戰火熏黑的殘壁,滿地都是斷裂的房梁和碎磚石。我和霍華德在宣傳部廢墟轉悠了好久,我們討厭納粹宣傳部和戈培爾——我們在這里停了多少謊言啊!
我匆匆來到街對面的帝國總理府——希特勒生活、工作的地方,最終也死在了這里。現在它也不剩什么了。房梁和光禿禿的墻壁成片地倒塌,堆積如山。一個形容枯槁的蘇聯紅軍守衛在總理府防空地下室外面,我從那里了解到,納粹的宣傳——"英勇犧牲……在生命的一刻都在與布爾什維克戰斗"根本就是在撒謊。
希特勒是在總理府的地下室里自殺的,臨死前24小時他終于和他的長期情人艾娃結婚了。然而婚禮剛剛結束24個小時,艾娃就在希特勒的命令下服毒。然后,他舉起左輪手槍吞槍自盡。當時蘇聯紅軍已經逼近總理府,近得已經是蘇聯火炮的平射距離。希特勒自殺身亡的具體時間是1945年4月30日,星期一,下午3:30。這24小時距離他56歲的生日剛剛過去10天,距離他成為德意志總理12年零3個月差24小時。他曾經差點毀滅了蘇聯,現在為了避免自己成為蘇聯的俘虜,只好自行了斷。
非常值得一讀……他報道了那么多新聞的幕后故事實在新鮮有趣。引人入勝……是歷史與冒險故事的結合。——約翰·錢塞勒 ,《紐約時報》書評
所有當代史讀者的重大題材。再沒有比之更詳細的向公眾介紹納粹崛起的書了。——芭芭拉·塔奇曼,《八月炮火》作者
威廉·夏伊勒是大量歷史事件的及時親歷者。這使得他能夠以超乎尋常的熟悉程度來評說希特勒的德國……他沒有忘懷也沒有原諒納粹。——威廉·曼徹斯特,《光榮與夢想》作者
不同于以往任何常規的歷史書籍,夏伊勒回憶錄讓讀者重歷歷史。——《人物周刊》
引人入勝……夏伊勒動人的回憶讓那個十年又活生生地出現在老一代人面前,也讓年輕一代沉迷其中。作為見證者他精煉地鋪開了那段令人痛苦的場景……這是一部氣勢恢宏的作品。——《出版人周刊》
一部生動的人類檔案……少有的讓我感覺與熟知的世界歷史事件有如此直接和戲劇性接觸的作品。——詹姆斯·麥克格雷格·伯恩斯,《領袖論》作者
一位的記者……近距離接觸希特勒的夏伊勒最能感受納粹領袖超強的個人氣場……夏伊勒的自傳式敘事貫穿在那一混沌的局勢中,令人印象深刻……這是一本非同凡響的好書。——《時代》
新聞史上一個了不起的成就。這的確是一段最精準和最吸引人的歷史。——《華盛頓郵報》
本書是夏伊勒三卷本回憶錄的第二卷,另兩卷是《世紀初生:1904—1930》《旅人遲歸:1945—1988》。
面對納粹魔鬼突然出現的嚴峻考驗,夏伊勒受命前往柏林報道。他親眼見證希特勒攫取權力,橫掃歐洲,在與納粹新聞審查機制的斗爭中跟蹤報道了把世界拖向戰爭的每一次重要會議,并隨德軍的鐵騎前往比利時、法國。文字中展現了豐富的歷史細節,帶有強烈的個人視角和臨場感,堪稱《第三帝國的興亡》的"導演評論音軌"。
非常值得一讀……他報道了那么多新聞的幕后故事實在新鮮有趣。引人入勝……是歷史與冒險故事的結合。——約翰·錢塞勒 ,《紐約時報》書評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三部曲一定要入噢!
威廉夏伊勒的自傳,非常好。
應該很好看
還沒讀。
書的質量很好,是正版全新的,與介紹相符,值得購買。
不錯,真不錯,真的很不錯!
很不錯的一本書
很不錯,收到
還沒有看,總的不錯
整體感覺不錯
為我們展現了上世紀的人文社會,今天讀來感覺也不遙遠。
非常有價值也非常有趣的一本書,絕對不無聊,強烈推薦!!!
推介者說,“一部傾注了大量情感的時代萬花筒和人生思考錄”,此句最得我心,恰如譯者后記所說---《噩夢年代》一書,奇便奇在雖只記載十年時光,卻橫跨亞、歐、美各大洲,于具體事務,更是讓人眼花繚亂,烏克蘭之饑荒、西班牙之內戰、法蘭西之墮落、英帝國之顢頇、美利堅之蕭條、蘇聯之野心,以及最重頭戲的納粹德國之野蠻與殘暴,紛紛在夏伊勒先生的筆下栩栩如生;更因他本人見多識廣、興趣廣泛,因而書中所涉及的文學、藝術、政治、社會乃至廣播技術諸多事務,都讓這本書堪稱是一部“時代的大百科全書”。
二次購買,單買了一套,當時不知道是整套價格會更便宜。不過書是蠻好的。發貨太給力。第二天就到了,下次還要買。
轉上海財經大學學者劉新對該書內容的評價:威廉.夏伊勒以其名著《第三帝國的興亡》為國人廣為熟知,其開闊的歷史視野和精辟獨到的分析曾經啟迪包括我在內多少人的思想。與第三帝國的宏觀敘事不同,不過《噩夢年代》是作者在柏林生活歲月的細致的個人觀察,目睹那個年代風尚如何扭曲、人心如何變衰、心靈如何扭曲,恐怖的主義和制度如何在社會與個人生活中滲透扎根,最后釀就荼毒歐洲也自毀德意志的血火災變。歷史是生動的,宏觀的分析之所以切中要津,基礎其實還在對世道人心的精確分析與貼切觀察之中。如斯,夏伊勒才能不發空洞虛矯之言,才能刀刀刺中納粹主義興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