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明體系中,江蘇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異彩獨具。本書以宏大的視野,展現了江蘇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據的獨特地位及做出的重大貢獻。作者從文獻與考古遺存著手,系統梳理了江蘇由古及今的歷史和文化脈絡,分析了其發展趨勢及傳承創新。學理清晰,敘述精當,是一本難能可貴的文化普及讀本,且附有大量精美插圖,圖文并茂,生動活潑,也是一本對外展示江蘇形象的讀物。
如果將中華文明劃分為北方文化、黃河文化、長江文化、東南海洋文化四大板塊,那么江蘇既有長江文化的歷史底蘊,又與黃河文化同屬一脈,更是南北文化及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匯聚之地。這里不僅開創了雄渾博大的“漢文化”和輝煌燦爛的“明文化”,而且每每在中原陷于戰亂時留存了中華文明的火種,并逐漸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區域。《文化江蘇:歷史與趨勢》以時間為軸,系統梳理了江蘇歷史文化的脈絡,更深入分析了江蘇建設文化強省的優勢所在,是一本了解江蘇文化乃至中華文明歷史與趨勢的上佳讀本。
賀云翱,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南京大學南京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大眾考古》主編。主持過150多項國家部委和多個省市有關考古學、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世界遺產申報、城市或區域文化發展規劃等科研課題。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出版著作10多部。
周運中,南京大學歷史學學士、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博士,現任廈門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已出版《鄭和下西洋新考》《中國南洋古代交通史》《中國文明起源新考》《正說臺灣古史》等學術專著六種,數十篇。
緒論:江蘇地緣文化空間和文化特性
一 多元共生 北南互補
江蘇最早的文化發生地
史前文化圈的形成
二 徐揚初興 吳越始強
夏商時期的三大文化圈
蘇北的徐文化和蘇南的吳文化
三 開漢承楚 獨尊儒風
秦代楚人引領歷史風潮
漢代江蘇文化的趨同
四 提升南土 奠基盛唐
三國時期江蘇文化格局的重大變遷與吳國都城的迅猛崛起
西晉時期江蘇政制版圖的變革
東晉南朝時期江蘇文化包融南北
六朝江蘇文化的中國和世界影響
五 江海河運 利國富鄉
隋代大運河的貫通與揚州的崛起
唐代江蘇文化一體化與揚州的領袖地位
五代十國江蘇文化一分為三
六 財賦文章 人間天堂
北宋江蘇文化的再次趨同
南宋、金代江蘇南北文化的再次失衡
元代江蘇文化重心向東南移動
七 創明養清 江南稱長
明代建都南京的文化影響
明代江南文化的全國影響
清代江南文化獨占鰲頭
清代淮揚文化后來居上
八 開篇近代 引領風尚
及時次鴉片戰爭與江蘇被動開放
太平天國在江蘇立都
洋務運動在江蘇興起
南通與無錫的崛起
維新運動在江蘇
九 民國建都 日出東方
辛亥革命與民國建都
新文化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江蘇
民國時期的江蘇文化
十 解放思想 創新做強
過去的成就
未來的使命
后記
主要參考文獻
三 開漢承楚 獨尊儒風
秦代楚人引領歷史風潮
公元前223年,秦國滅楚。前221年,秦始皇登基,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及時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
秦王朝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消滅了中華大地上各區域分立的大小列國,在全國推行統一的“郡縣制”和其他有利于統一的措施。
秦始皇五次出巡,有兩次經過江蘇。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他第三次出巡,上泰山,到瑯邪,過彭城(今徐州),齋戒禱祠,欲出周鼎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這一次秦始皇路過江蘇的區域不大,時間也短,但影響不小。漢代畫像石上有秦始皇《泗水升鼎》圖,目前發現的有 40多幅,主要分布在蘇北泗水流域、魯西南以及河南、四川等地。 鼎是古代王權的象征,秦朝代周朝而起,秦始皇很想獲得周朝的鼎來證明秦朝的正統。《史記 秦本紀》說: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西周君走來自歸,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城,口三萬。秦王受獻,歸其君于周。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 大量周人東遷到江蘇境內,包括一些不愿投降秦朝的周人王族,可能也帶來了一些周鼎,有的墜落在泗水中。
戰國末年,秦軍的鐵蹄一路向東。有很多韓國人、魏國人、楚國人東遷到江蘇。秦滅魏,魏國王室曾經東遷到豐(今豐縣)。所以《史記 高祖本紀》說,秦末天下大亂時,陳勝派魏國人周市攻城略地,周市要求守衛豐縣的雍齒投降,理由是豐縣曾經是魏國遷都之地,雍齒果然投降。豐縣在戰國末年,曾經屬于魏國。魏國滅宋,設大宋郡、方與郡,就包括這一帶。
韓國王族有的流落江淮,唐代林寶《元和姓纂》卷五說:“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亡,子孫分散,江淮間以韓為何,遂為何氏。” 韓字被寫作何字很正常,上古音的韓、何很相近。六朝時何姓郡望有蜀、陳、東海、廬江,從中可以看出何氏主要分布在江淮地區。韓信是淮陰縣(治今淮安市碼頭鎮)人,他的祖先很可能也是從中原地區東遷而來,所以漂母對韓信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韓信后來也確實為西漢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是西漢的開國功臣,被漢高祖劉邦封為“淮陰侯”。
韓國貴族后代張良,躲在下邳(治今睢寧古邳),想方設法刺殺秦始皇。不僅學習齊國人黃石公的兵法,還到東方求見東夷的滄海君,帶回一個大力士。秦始皇第三次出巡,走到陽武縣(今河南原陽)博浪沙(今河南中牟東北)時,張良訓練的大力士,用 120斤重的大鐵錘,砸壞了秦始皇隨從車輛,未能殺死秦始皇。 陽武靠近韓地,張良敢于策劃這樣的大事,一定得到了陽武本地豪強的支持。否則在秦代嚴格的管理體制下,不可能帶一個大力士和大鐵錘招搖過市,更不可能在事后安然撤退。
項羽是楚國末年大將項燕的孫子。項燕曾立昌平君為楚王,反秦于淮南,被秦將王翦、蒙武打敗,昌平君死,項燕自殺。項家因楚國而流亡,一直謀劃推翻秦朝。秦始皇出巡,路過吳縣,項羽說要項梁取而代之。項羽先住在下相(今宿遷),又遷居到吳(今蘇州)。他的叔父項梁,在吳地收買人心,最終在秦末的戰亂中占領江東,北上復楚,聯絡諸侯,合力滅秦。
而沛縣的亭長劉邦,經常去咸陽,曾經看到過秦始皇,他長嘆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當時的江蘇,聚集了很多從中原流亡來的六國王族和貴族后代,他們都在策劃推翻暴秦。《史記 高祖本紀》說:“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于是因東游以厭之。” 所謂的東南天子氣,就是指這些流亡在江蘇的六國王族和貴族后代。秦始皇自然會接到不少來自東南的情報,這些東南的潛流讓他寢食難安,一定要出巡視察。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 210)第五次出巡也是一次出巡,從云夢澤浮長江而下,過丹陽縣(今南京江寧區西南小丹陽)、溧陽,至錢唐(今杭州)。還過吳(今蘇州),從江乘(今南京棲霞區)渡。并海上,至瑯邪。至榮成山,至之罘,射殺巨魚。遂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死在沙丘。 此次巡游,經過江蘇兩次,一次經過西南部,一次則貫穿東部沿海。此后,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皇帝巡游過江蘇沿海,反映秦始皇雖然來自西北內陸,但是卻也關心沿海和海外情況。
在此次秦始皇路過吳地時,項梁和項羽都在人群中觀看,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項梁雖然用手捂住他的嘴巴,警告項羽這是誅滅九族的大罪,但也認為項羽是難得的奇才,開始培養他。
此次秦始皇出巡,未能經過彭城。此時劉邦早已不是亭長了,他帶領不少亡命之徒,躲在芒碭山上。那時江蘇的湖蕩海灘,還聚集了很多像劉邦這樣的江洋大盜。比如吳地太湖中,就有桓楚。陳勝反秦,秦朝的會稽郡太守也想舉兵響應,要項梁和桓楚帶兵。項梁說他知曉桓楚躲藏的地方,出門要項羽準備好兵器,突然刺殺了會稽郡太守。《漢書 賈山傳》說秦始皇“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賦斂重數,百姓任罷,赭衣半道,群盜滿山”。其實不僅山中,到處都有盜賊。
六國王族、貴族一方面交通秦朝的官員,一方面結交亡命之徒。他們是地方豪強,政府要依靠他們,他們也依附政府。盜賊要獲得他們的保護,他們也借助盜賊的聲勢來要挾官府。正是因為在官府和盜賊之間的六國王族、貴族是真正的社會中堅力量,所以秦始皇表面上五次出巡,威震天下,其實他的統治未能打破東南地區的原有社會結構,一統天下的表象之下是暗流洶涌,終于沖垮了強大的秦王朝。
秦朝在江蘇設縣 20多個,設立郡治的僅有“會稽”(治吳縣,即今蘇州),今蘇南、浙東、皖南大部當時都在秦會稽郡的統轄范圍內,這反映出秦代時期蘇州繼承了春秋戰國時的吳、越文化空間遺產和城市遺產,是江南地區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
也應看到,春秋晚期到戰國時期,蘇州作為“吳、越之都”,其文化力量北及今天的蘇北和魯南,而秦王朝將會稽郡的北界限定在長江以南,使得從此以后直到清代之前,蘇州的行政治域再也沒有北過長江。
秦代長江以北分轄東海和泗水二郡,但郡治都不在江蘇境內。東海郡治在郯縣(今山東郯城),管轄今臨沂以南到長江的地區。泗水郡治在相縣(今安徽淮北西北),管轄今徐州以南到淮河的地區。東海郡和泗水郡的界線,大概就是泗水。
當時的城市分布呈現出沿淮、沿泗、沿江和環太湖的特點。沿海縣城只有朐縣(今連云港)、鹽瀆(今鹽城)等極少幾座,朐縣是一座重要的海港性城市,鹽瀆是重要的鹽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