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劇本創作原理的編劇教程。書中分別從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埃里克 埃里克森、卡爾 榮格、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等心理學名家的理論出發,對人物塑造、故事構建和沖突發展進行了分析與講解。每章章末皆配有相關習題,加強讀者對知識點的理解,激發嶄新的創作靈感。你將從本書中學習到如何創造有說服力的動機和令人信服的認同發展,以及塑造擁有真實情感的人物原型。
應用弗洛伊德精神功能沖突原理構建劇情,強化人物深度。
以榮格原型理論塑造電影角色,滿足觀眾潛意識需求。
完整呈現“英雄旅程”結構模式,創作真實可信的故事情節。
著者簡介
威廉 尹迪克(William Indick),1993年自紐約大學取得心理學學士學位,1996年獲得音樂治療碩士學位。在從事了一段時間特殊教育教師和創作藝術治療師的工作后,他又從康奈爾大學取得了發展心理學博士的學位。尹迪克是一位活躍的電影編劇、作家、編劇顧問和紐約奧克戴爾道林大學的心理學助理教授,在那里他開設了“電影中的心理學”“西部片”“電影中的認同”,以及“個人身份的建構”等課程。
譯者簡介
井迎兆,任教于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電視制作碩士。譯有《電影剪輯概論》、《電影鏡頭設計》。著有《電影剪接美學》、《追古鑠金筆墨揚輝國畫大師井松嶺》。曾執導紀錄片《1997香港人在臺灣》、《九七香港臺灣人》、《九七前后——臺灣人在香港》、《作家身影——文學赤子:龍瑛宗的美麗與哀愁》、《作家身影——推巨石的人:王文興》等。
推薦語
致謝
譯者序
導論
及時部分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
及時章戀母情結
1.1戀父情結
1.2厄洛斯與桑納托斯
1.3精神官能沖突作為愛的障礙
1.4戀母情結的對抗
1.5禁果
1.6奸情
1.7閹割焦慮
1.8無力感
1.9角色對調
1.10身份替換
1.11有支配欲的父母
延伸練習1
第二章精神官能沖突
2.1作為反派的本我
2.2作為囚犯的本我
2.3反派歸來
2.4壞人的報應
2.5作為英雄的自我
2.6作為智者的超我
2.7將智者形象化
2.8良心的危機
2.9懦弱的角色
2.10反英雄
2.11墜落的英雄
2.12負罪情結
延伸練習2
第三章性心理階段
3.1口腔期
3.2吸煙
3.3口欲類型
3.4口欲施虐
3.5口欲滯留
3.6口欲障礙
3.7肛門期
3.8笨手笨腳的人,天生倒霉的人
3.9內在沖突
3.10破壞對非暴力
3.11熱情對禁欲
3.12反叛對服從
3.13性蕾期
3.14作為一種身份象征的武器
3.15陰莖羨慕
3.16女性力量
3.17生殖期
3.18迷人的厄勒克特拉
3.19青少年性電影
延伸練習3
第四章自我防衛機制
4.1防衛性主角
4.2遺忘性主角
4.3壓抑
4.4否認
4.5認同
4.6升華作用
4.7退化
……
第二部分埃里克 埃里克森
第三部分卡拉 榮格
第四部分約瑟夫 坎貝爾
第五部分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
第六部分羅格 梅
及時章戀母情結
弗洛伊德式分析的中心理論是他對于戀母情結的構想,這一構想來自于俄狄浦斯神話。在這個原始的范例中,承載了許多構建弗洛伊德最偉大思想的根基,例如他的結構性心理模型、沖動理論、閹割焦慮,以及許多其他的理論。戀母情結的主題在電影中是無處不在的,因為它描繪了角色發展的兩個最基本要素:道德與智慧的整合和成年人浪漫關系的形成。當你寫劇本的時候,會產生許多不同的情節要素和角色發展,但故事里的核心議題卻很少與這兩個要素產生嚴重的分歧。不管影片中發生了什么事,主要角色通常都會企圖獲得某種道德上的勝利,或者僅僅是在試圖獲取他所愛之人的芳心。許多電影情節都具備了這兩種要素。所以,徹底了解戀母情結是編劇要講好一個故事的重要基礎,而這個故事是具有角色發展的基本心理議題的。
戀母情結可以用具體的或象征的方式來詮釋。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觀點中,男嬰有在性上與母親結合的欲念。弗洛伊德在他的“嬰兒期性心理”理論中直言不諱地解釋過,嬰兒與小孩如成人一樣,有強烈的性欲。根據這個說法,吸吮乳房、擁抱、洗澡、親吻和所有其他嬰兒與母親間的親密行為,本質上就是一種性的經驗。有一種不那么直接的解釋將戀母情結視作一種隱喻,即兒子對母親的愛與情感的欲求,而非一種性結合的欲望。對于弗洛伊德理論的了解,需要從一種整體性的角度來理解兒子對母親的欲望,即一種對愛和情感的需求,而這種需求也充滿了性的欲望。兒子會長大成人,最終愛與性的欲望將會投射到另一個女人的身上,因此,戀母情結的解決就成了浪漫關系形成的關鍵元素。
1.1戀父情結
弗洛伊德的觀點已經由于他的男性中心主義而飽受攻擊,但是弗洛伊德并不對自己從本質上將男性議題解釋為普遍心理議題的傾向而感到歉意。盡管他的臨床工作多數是針對女性病人展開的,弗洛伊德仍然承認:“我從事了三十年的研究,但仍然無法回答那些從未被解答過的重大問題:到底女人要的是什么?”當然,戀母情結只是弗洛伊德男性中心主義的一個案例,而弗洛伊德理論的修正者也提出了戀父情結,作為戀母情結的女性觀點的對位。在這一觀點中,幼女對她的父親發展出一種熱烈的欲望。
1.2厄洛斯與桑納托斯
兒子對母親充滿矛盾的迷戀只是戀母情結中的一面,他不可避免地將會明白,父親是他獲得母親的愛與注意的對手,而且這位對手的能力是遠遠強過自己的。這個對抗導致兒子對父親產生侵略感與敵意。像俄狄浦斯一樣,殺死他的父親拉伊俄斯,然后娶了母親伊俄卡斯忒。兒子希望能徹底打敗他的對手,以獲得母親的愛,并將母親據為己有。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男孩對父母產生的分裂的感情(對母親的愛與對父親的敵意),反映了兩種基本的沖動──與死亡。正如戀母情結的神話主題一樣,厄洛斯()與桑納托斯(死亡)也是兩個神話人物。厄洛斯作為母親阿佛洛狄特(愛與美的女神)的隨從,代表了愛與性之神,也是希臘語“的”(erotic)的詞根。桑納托斯身為夜之女神尼克斯的兒子,成為了死神的化身。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厄洛斯代表了創造與撫育生命的沖動(愛與性),而桑納托斯則代表了死亡的沖動(恨與侵略)。厄洛斯與桑納托斯兩者蘊藏著絕佳的戲劇創造力,能為任何一部影片增添趣味。如果你能把愛、恨、性與暴力等元素混合在諸如內在沖突、嫉妒和對抗的經典主題之中,你就擁有了能讓人興奮的情節應具備的所有元素。
1.3精神官能沖突作為愛的障礙
在寫劇本時,你一定要記住戀母情結的核心是精神官能的沖突。孩子成長的同時,基于普遍認知的“亂倫禁忌”概念,開始意識到對母親產生性欲是不合適的。所以男孩會壓抑自己對母親的欲望,因而在他的性格中形成了一種內在的沖突。在電影中,這種內在精神官能沖突通常以一種外在障礙來表達,它會阻礙角色去愛并追求他的欲求對象。幾乎所有的劇本都含有某種對愛的興趣。在浪漫愛情電影里,對愛的興趣就是主要的情節;但即使在其他類型的電影里,如果缺少了對愛的興趣,電影也會顯得空洞和匱乏。一部電影如果沒有愛,也就缺少了“心”。因為父母與兒女的關系代表一個人生命中主要的愛的關系,因此戀母情結本質上是所有浪漫關系的象征。而戀母情結的解決,在人的生命中每一個隨之而來的愛情關系上,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力。對戀母主題的透徹理解,是每個編劇創造具有心理共鳴的愛情故事的基石。
1.4戀母情結的對抗
正如兒子視父親為獲得母親之愛的對手,電影角色也常常要面對他們的愛情興趣的對手。在影片《畢業生》(TheGraduate,1967)中,當本(達斯汀 霍夫曼飾)與羅賓遜太太(安妮 班考夫特飾)發生曖昧關系后,羅賓遜先生(莫瑞 漢密爾頓飾)就成了本的對手。之后,本與羅賓遜太太的女兒伊蓮(凱瑟琳 羅斯飾)產生戀情,這個對手又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他試圖違背羅賓遜先生的意愿而與他的女兒私奔。首先,本因為喜歡羅賓遜先生的妻子而成為一位競爭者,然后他又因為喜歡羅賓遜先生的女兒而成為另一個競爭者。一般而言,對抗的主題并不會像本與羅賓遜先生之間的對抗那樣有明顯的戀母情結性質。在《亂世佳人》(GoneWiththeWind,1939)中,斯嘉麗(費 雯麗飾)與梅勒妮(奧利維婭 德 哈維蘭飾)在對阿什利(萊斯利 霍華德飾)的愛上,經歷了一種更為直接的對抗。
對抗的主題并不只局限在浪漫故事里。電影角色在他們所追求的各種目標中,常常都要面對敵手。在《甜心先生》(JerryMaguire,2000)中,杰瑞(湯姆 克魯斯飾)被他那可惡的對手鮑伯(杰 摩爾飾)從自己的公司逼退。在諸如《洛奇》(Rocky,1976)和《龍威小子》(TheKarateKid,1984)這樣的運動題材影片中,主角在整部影片里被一個欲望所推動,即擊敗可怕的對手。這種主題甚至對馬也一樣,《奔騰年代》(Seabiscuit,2003)中的“海餅干”被驅使著去擊敗那個惡名昭彰的對手“海軍上將”——一匹更大、更年輕,也更強壯的馬,具備更優良的品種和訓練。在《錫杯》(TinCup,1996)中,羅伊(凱文 科斯特納飾)與他的對手(丹 約翰森飾)是為了兩項主要的目的而競爭的,其一是獲取高爾夫球比賽的勝利,其二是獵取他所愛之人(蕾妮 羅素飾)的芳心。這種具有雙重魔力的、處理對抗主題的手段,是一種被運用在劇本中的典型技法,借以在主角與他的對手間建立巨大的沖突。在影片結束時,主角可以在兩方面戰勝敵手,一方面贏得了球賽冠軍,另一方面也獲得了美人的芳心。
1.5禁果
有些電影會描寫實際的戀母情結,影片中兒子真的想與母親發生性關系。在《打猴子》(SpankingtheMonkey,1994)中,一個年輕的兒子因受中年母親的誘惑,而進入一種不道德的亂倫關系。在《誘惑我小媽》(Tadpole,2002)中,一個高中男孩意圖追求他的繼母。但更常見的情況是,戀母情結被放在一個與母親毫不相干的人物身上。在《畢業生》里,本受到母親那年長的朋友羅賓遜太太的誘惑。而在《哈洛與慕德》(HaroldandMaude,1971)中,哈洛(巴德 科特飾)對慕德(露絲 戈登飾)這位比自己年長六十多歲的女人產生了“性趣”。在所有這些例子當中,男主角似乎都表現出一種情感的需求和不成熟。他們只是成長在男人身體內的小男孩,正在尋找一個母親的角色來照顧他們的情感需求,同時尋找一位充滿誘惑力的女人來滿足他們的性欲。
在所有這些關于愛情的故事里,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禁果。正如父母對孩子有性的欲望是被禁止的一樣,與年長的女人發生性關系也是一種充滿象征性的、對文化禁忌的侵犯。禁果因素在愛情故事里是相當普遍的存在,莎士比亞最著名的愛情故事《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andJuliet)是關于兩個年輕人墜入了愛河,即使他們這兩個敵對家族——“蒙塔古”與“凱普萊特”——之間的婚姻是不被許可的。當我們寫一個含有禁果因素的愛情故事時,請記得這些故事需要很典型地以悲劇收場。最終羅密歐與朱麗葉自殺了。當俄狄浦斯知曉他娶了自己的母親后,挖出了自己的眼睛,而伊俄卡斯忒也自殺了。《畢業生》中,本和羅賓遜太太的關系最終以彼此相恨而收場,而《哈洛與慕德》也以慕德的自殺收場。當“愛能征服一切”這種曾經流行的結局被應用在各種情節中時,即人們在獲取愛情之前會面臨許多外部的攔阻,那些由禁果驅動的情節線所帶來的結局,幾乎全是以悲劇收場,因為這種內在沖突是由自身關系不正當的本質所導致的。為了解決沖突,這種浪漫關系必須中止,或者轉換成其他的東西。
當尹迪克博士致力于將電影劇本的寫作便利化時,每一位喜愛電影的人都會發現,對我們而言,情節與角色背后的心理學分析真是一場盛宴。編劇、電影制作人、心理學家以及電影狂熱者們都會發現他的書很吸引人,而且充滿啟示。
——肯德爾 桑頓博士
美國道林學院心理學助教
本書對編劇、電影制作人、電影分析者以及電影學和心理學的學生而言,是一本必讀的書。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成為那些渴望寫出成功劇本,或拍出成功電影之人的寶典。尹迪克博士對那些復雜的心理學概念、角色特征以及情節線的敘述是清晰而且直接的。他的書直接對角色發展、人物塑造以及劇本分析提供了具體的幫助。
——蘇珊娜 約翰遜博士
心理學教授,《女同性戀父母》、《男同性戀嬰兒潮》作者
尹迪克博士的書對心理學知識如何闡明與引導電影拍攝的論述,是且深具洞察力的。毫無疑問,本書對于編劇和任何有興趣了解電影工業中故事講述的復雜性的人來說,是一本必讀的書。
——莫拉 皮洛蒂博士
美國道林學院心理學助教
在電影心理學方面,你無法找到另一個更清晰或更的引導了。對于電影編劇和鐵桿粉絲而言,這是一個既杰出又深具啟示的伴侶。書中透徹而深情的論述,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藝心理學理論如何被運用在無數偉大的影片中,做了一次極佳的展示與導覽。
——馬庫斯 C 泰爾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美國道林學院心理學副教授
即使是最有經驗的作家,可能也會遺忘那些重要的知識,即用來對寫作方向錯誤的劇本,或太接近于人類表面沖突的劇本進行改正的知識。對電影編劇來說,尹迪克的書好比是海洋上的信風,帶領他們在孤獨的航行中,于預期時間之內駛進港口。
——斯圖爾特 費斯修夫博士
編劇,《媒介心理學期刊》博學編輯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媒介心理學教授
這不僅是一本關于劇作的書。對于任何對電影制作產業有興趣的人,這都是一本必讀的書。在理解情節、角色發展,以及故事講述藝術等背后的心理學知識方面,本書是一本性的指引手冊。
——羅伯特 C 迪萊
作家,錫達格羅夫娛樂公司
編劇當然要懂心理學,才能更了解自己和他人,更懂書寫和表達心靈。剖析了劇本背后的各種沖突,才能更好地完善人物的心理軌跡。
編劇一定要能夠剖析觀眾的心理才能寫出受歡迎的作品,這本書的切入點很好,對編劇能起到一定作用。
這本書很有用。要寫劇本得先了解點電影心理學。
電影和心理學的融合必定會產生出更加致命的吸引力
書很好 很細致的刨析了人的心理 對人物塑造很有幫助 值得一看
好書,影視人必修之心理學,慢慢結合電影細細品味,必然收獲不少!
從心里學的角度來解析劇本,其實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離不開心理學
收到,還沒打開塑料包裝看。如果有問題就追加評價
配合《故事策略》閱讀,心理學、觀影愛好者的"美食"
雖然還沒有時間去看,不過,因為覺得好才買的書啊。
講得全是一些基本的故事主人公的轉變轉變過程,有興趣可以買。
在微博上看到一位讀書博主推薦的,粗略的瀏覽了一番,寫得蠻有意思的。
總編劇推薦的書,好好觀摩學習,很不錯,內容詳見~~
后浪出版的一系列電影書籍質量確實不錯 各家對構筑電影的看法或有差異 但作為一個新手 量的積累是必要的 這本書很不錯
怎么說呢,或許是我接觸的思想太少,里面有些觀念我接受不來或者是難以理解。慢慢看,多看就好了!
重點闡述了劇本心里沖突構建的類型和心理表現的類型。
很實用的一本書,書中分享了很多設置故事情節與的的方法,并且結合觀眾心理學,能夠幫助讀者創作的故事更加精彩!
你也許會想這本書該怎么應用于實踐,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就是把描述、解釋、預測及控制人類的心理和行為作為目標。將寫劇本和心理學結合,它可以讓你控制劇中人物的心理和行為,從而提高構建劇本情節和沖突的能力。這本書我最喜歡的是約瑟夫·坎貝爾的《千面英雄》和《女性英雄的旅程》,它的優點在于給你提供了一個英雄成為神話的具體步驟,女性英雄部分再結合弗洛伊德性心理階段的陰莖羨慕和女性力量,如果哪天如果要寫一部女性題材的電影想必會受益匪淺。
對于編劇來說很有用的一本書,可以借此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更有效的規劃。
之內駛進港口。 ——斯圖爾Q特·費斯修夫博士 編劇,《媒介心理學期刊》資深編輯 加州
不錯,從心理學上分析編劇所涉及到的種種原理,對于喜歡編劇的人是一種不錯的指導與研究。
退化……第二部分埃里克·埃里克*第三部分卡拉·榮K格F第四部分約瑟夫·坎貝爾第五部分阿爾弗雷德·阿德
暑假里,結合著這本書勾起了不少看電影的欲望,邊讀書邊看電影,體味更深。這本書將心理學的理論很巧妙的運用到劇本創作中,讓很多影視作品不再浮在表面,而是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對從事編劇、電影制作人員來說這本書應該是一本必讀書吧。只有了解人心,才能塑造出飽滿立體的人物,而他的書直接對角色發展、人物塑造以及劇本分析提供了具體的幫助!
編劇心理學:在劇本中建構沖突:一套以經典心理學理論建構的編劇...很好
這本書是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劇本創作原理的書,理論性很強。但是只有有理論知識的積累,實踐起來才更加順手。編劇歸根結底就是講故事、塑造人物,只有更懂的人心,才能讓故事和人物更加立體!
編劇心理學,這個切入點很好,建議結合《九型人格》來搭配學習,本書的內容中有很多部分符合《千面英雄》和《作家之旅》中提到的“人物原型”問題,大有助益,對劇本和小說的創作非常有幫助,是一個值得研討和學習的方面
編劇網推的書,買來看看,平時也讀日常心理學的書,看看寫作與日常的有什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