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對于想實現一個小小電影夢的愛好者,還是已經有豐富經驗的職業導演,本書都是一部而易于理解的指南。它詳細介紹了編、導、攝、美、錄各部門職能、合作重點及運作原則,幫助導演規劃職業生涯,涵蓋了在整個電影創作過程中必須了解的導演方法、拍攝技術、創作思維和判斷標準,在逐項分解之后揭示如何使劇組這樣一個分工明確的龐大拍攝團隊精誠合作,順利完成導演想要講述的故事。
本書強調低成本數字制作技術,幫助創作者在有限的預算下保障好的創造力和專業性。作者非常重視從實踐中磨練技能,因此提供了大量需要實際操作的有效評估和練習。這些都能夠幫助創作者去發展可信的、有吸引力的故事。自出版以來,本書已經讓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讀者受益,使他們得以實現自己的藝術想象、制作出扎實的好電影。
全球暢銷的導演必備手冊 一本值得閱讀的經典
打基礎,介紹編、導、攝、錄、美、演等各部門職能
重體驗,包含大量具有針對性的專業練習
可評估,豐富測試題幫你了解自己的職業技能優勢
更直觀,呈現電影工業標準工作圖表及電影劇照
有規劃,提供從選擇電影學校到打入電影節的經驗
樹信心,從中小成本制作開始,敢于邁出步
邁克爾 拉畢格(Michael Rabiger),曾任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影視系主任,并建立了該學院的紀錄片中心,在歐洲為國際影視院校聯合會(CILECT)主持跨國紀錄片講習班,曾導演、剪輯了超過35部電影作品。他是紐約大學藝術學院的客座教授,講授故事創意、導演和高級制片課程。其他著作有《開發故事創意》(Developing Story Ideas)《紀錄片創作手冊》(Directing the Documentary),這些教材為世界各地電影院校、電影專業人士、電影愛好者所喜愛,并不斷更新、再版,長銷不衰。
米克 胡爾比什-切里耶爾(Mick Hurbis-Cherrier),在紐約城市大學亨特學院影視制作專業執教十幾年,講授制片、劇作、導演、攝影、剪輯等課程。他的影視作品曾在美國各地的電影、電視節上獲獎。著作有Voice & Vision:A Creative Approach to Narrative Film and DV Production。
唐培林,湖南永州人,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先后求學于湖南師范大學、北京廣播學院和中國傳媒大學。美國紐約城市大學(CUNY)布魯克林學院和南加州大學(USC)電影藝術學院訪學學者。目前任教于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主要講授《攝影構圖》、《視聽語言》《紀錄片創作》和《中國電視劇史論》等課程。
及時部分 藝術個性與故事
及時部分(第1 章到第3 章)主要闡述電影導演的職責,探討了想成為導演的人處于怎樣一種現實環境中,并且介紹了要打動觀眾,你需要做怎樣的一些準備工作。這需要挖掘出你良好的內在藝術個性,發現你的知識儲備令你最擅長把控哪種故事類型。及時部分還闡述了故事的基本原則以及怎樣將其運用于電影制作中,歸納總結了導演在講述故事時的職責以及導演的功力體現在何處。
在你投入時間和資金去追逐這誘人的前景之前,建議先閱讀第八部分“職業軌跡”,并開始規劃你的職業生涯。奇怪的是,很多人都只規劃了一兩步,因為他們以為未來的選擇余地很大。
第1 章 電影導演的世界
1.1 電影藝術與你
電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藝術形式。它為大眾提供娛樂,也是探討思想和自我表達的杰出形式。電影取代了伊麗莎白女王時代的劇院,取代了19 世紀和20 世紀早期的小說,電影院則是海納當代心靈之形態與意義的夢想所在。
電影超越了國家與文化的邊界,這是以前的媒體無法做到的事情。的電影猶如上乘的藝術品,激發著人們的心靈和思想。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特定想講的故事,你應該也不例外。
全世界對電影的消費是無限的,如果你能導演杰出的銀幕作品,你便可以此謀生了。然而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的競爭是嚴峻的。只要你擁有對這項工作持續的熱情,本書將會幫助你成功,不管你已打拼了10 年,抑或剛剛入行。
導演電影,猶如指揮樂團。絕大多數指揮家都要先學習一門樂器,掌握音樂的要領,然后才會去學習指揮,這意味著去協調一個集合了頂尖音樂家的樂團。同樣,電影導演大多數都是從編劇、攝影或者剪輯等關鍵崗位轉行而來。當你擼起袖子準備迎難而上時,專心讀完這本書,你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你可與電影學校的同學們,抑或與一群志同道合的電影“發燒友”一同來做出這種選擇。如今價廉物美的數字技術使得以低成本制作高質量的電影成為可能,因而學習導演并非遙不可及的事情。
此外,我還想說,我所謂的制作和導演一部電影,包含了膠片和數字媒體。它們呈現了共同的銀幕語言,使用同樣的導演方法,只不過是在銀幕傳輸技術上有所不同而已。
1.2 導演
1.2.1 什么樣的人在做導演?
導演也是普通人:或高或矮,或黑或白,或含蓄內向,或開朗外向;有的啰嗦喧鬧,有的沉默寡言,有男,有女,有同性戀,也有異性戀。要做一個成功的導演需要創造力,也需要有毅力,需要盡團隊的全力,也需要有極佳的精神狀態。同時,面對電影制作的辛勞過程,需要有登山家一樣的熱情。
別聽信人家說你有沒有天分這些話,我教過許許多多學生,而“天分”往往只是曇花一現。關鍵是你是否努力,是否堅持,是否熱愛這份工作。沒有誰能夠判定誰會做到好。如果入學考試能夠發現一個人的潛能,那英國國家電影和電視學院(Britain’s National Filmand Television School)就不會拒絕邁克• 菲吉斯入學了。如果你真的想做電影導演,那么試著探索出一條路,堅持下去,永不言棄。[注:邁克 菲吉斯(Mike Figgis),英國電影導演、編劇、作曲家。他的導演作品有《遠離賭城》(Leaving Las Vegas,1995)、《布朗寧版本》(The Browning Version,1994)等。]
1.2.2 責任
導演對制片人負責,且對電影最終的細節、質量和內容負責。這就要求導演要參與編劇的工作;設想電影的主題范圍、目的、特性和內涵;為加深電影的戲劇性意味及氣氛而選擇合適的場景;面試和挑選演員;組建團隊(如果你有制片人或電影項目主管的話,這些可由他們定奪);通過排練來培養演員并改進劇本;在拍攝過程中指導演員和其他人員;然后監督剪輯工作以及項目的后期合成等。同時,導演也要參與到電影節和巡回宣傳的影片營銷活動中去。
一部電影的最初版本被稱作導演剪輯版(director’s cut)。根據制片人和導演的協議,制片人也可能替代導演,并且可以為了商業成功對電影做必要的修改。盡管評論家們并不總是支持導演的版本,但是制片人剪輯版(producer’s cut)的發行可能導致嚴重的怨恨,以及導演和制片人工作關系的終止。因為如今有了數字存儲技術,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只要一部影片有足夠多的擁躉,就會有導演剪輯版發行。電影的二次發行并不會有太多花費,制片公司也能因此獲得更多收益。不同版本的銷售會激發影迷對影片藝術性與商業性的爭論,最終使影片在藝術與商業上雙重受益。
1.2.3 個人特質
從理想狀態來說,一個導演不僅應該擁有廣泛的藝術知識,而且還要有活躍的思想、追根究底的精神,還要善于深入人們的生活中尋找虛構情節的聯系與根源;即使表面上看起來不拘而從容,但做事一定有條理,有的組織能力;如果之前的假設不堪使用,能夠舍得放棄已經做好的準備工作;能擁有無休止的堅韌毅力去尋找好的想法和表現方式。一個好的
導演能夠清晰、簡潔地與他人交流;能做出本能的判斷和決定; 不獨斷專行而又能夠使工作人員各盡其能;善于尊重、平等地在周圍的專家中發表自己的意見;了解技術人員的問題并讓他們各盡其用。
這似乎聽起來有點像超人,許多導演往往特立獨行、固執己見、自利吝嗇、糾纏不清而又讓人捉摸不透,他們往往會為了劇組工作人員而虧待演員,反過來也有可能。在制作過程中,大多數導演遲早都會顯示出一種不穩定的跡象(抑郁、狂躁、低落情緒的爆發、恐慌或優柔寡斷等)。如果這還不足以令劇組成員感到頭疼,那么導演歇斯底里的精神狀態所產生的超人般能量,會把每個人的忍耐推至極限。他們往往在拍攝過程中陷入極度懷疑和焦慮;承受過重的壓力且又猶豫不決;在制作后期,往往病體纏身或得上“產后抑郁癥”。
事實上,把一個故事呈現在銀幕上是一件令人陶醉的事情。任何能地、徹底地做好這件事情的人都活得十分有存在感,也就是說,他們活在當下,把每分每秒當做是生命中的一刻來度過。這種感覺在初次成功之后尤其真實:在那之后,這條道路上的每一步,你都會面臨藝術上和專業上靈感喪失的狀態。這種如怯場般的恐懼和激動會常伴你左右,然而就像所有意義非凡的經驗,既有著無盡魅力,也讓你唏噓恐慌。
1.2.4 合作
人們認為導演是最擅于自我表達的,但電影能夠達到如今的顯著地位,并非因為它是個人主義的媒體,而因為它是集體協作的媒體 。制作一部故事片需要作家(writers)、劇作家(dramatists)、演員乃至電腦繪畫和視覺效果創作者的通力合作。它需要編舞、特技專家、美術指導、布景師、聲音設計師、化妝師、服裝師、音樂家、剪輯師以及各種不同的藝術家共同合作。為了完成諾亞方舟般的事業,還需要發行人、影院經營者、金融家和投資人的工作,這才使電影制作成為可能,因為他們堅信這部電影能找到愿意為之付錢的觀眾。每個專家都為此奉獻了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電影的力量和感染力源自相互合作,這是整個過程的核心。
克里斯托弗• 諾蘭說:“作為一個導演,我正如透鏡,把每個人的努力積聚到一個焦點。我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做各種決定,以便將諸多同事們的偉大才智匯聚起來,然后融合到一個統一的意識中去。”[注:克里斯托弗• 諾蘭(Christopher Nolan),《記憶碎片》(Memento,2000)、《失眠癥》(Insomnia,2002)、《蝙蝠俠前傳:俠影之謎》(Batman Begins,2005)、《致命魔術》(The Prestige,2006)和《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2008)等片的導演,引自《美國電影攝影師》(American Cinematographer,2007 年1 月,封底)。]
英格瑪• 伯格曼(Ingmar Bergman)把這比作中世紀的一項偉大事業,那時候來自世界各地的工匠們——這些專家甚至沒想到要留下他們自己的名字——匯聚一堂建造了宏偉的歐洲教堂。他說電影是這種集體創作的現代版,每一部電影的整體都遠遠不是其各個部分的簡單疊加。
第四部分 美學和作者風格
第四部分(第12 章到第16 章)涉及到美學,它決定了一部電影看起來是怎樣的以及它的故事將如何講述。新導演傾向于強調面前的難題——電影劇本及對白——這是內容而不是形式。而形式,是內容出現在銀幕上的樣貌——為了引人注目,它照樣需要設計。
一旦你能分開電影篇章中相互連結的部分,并給每一部分起一個標明功能的名字,潛藏在你劇本中的設計就開始顯露。你會發現第二部分“電影的創作手段”,尤其是其中的第5章“站在電影制作者的角度思考”是非常有幫助的。一本圖解式的、非常好用的介紹電影美學的書是大衛• 波德維爾(David Bordwell)和克里斯汀• 湯普森(Kristin Thompson)的《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Film Art:An Introduction,已由后浪策劃出版),其所附的CD-ROM 中配有許多電影片段。像所有分析性的讀本,它立足于分析已經上映過的電影作品,而不是怎么從零開始創造一部影片,所以你有時會“逆流而上”。
如果你沒有耐心研究美學標準和觀念,不要非等到弄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之后再行動了——走出來,拍點小短片,不論拍的是什么。它們會成為好的老師,因為它們會提供一些不的例子,促使你去分析,并從中學習。
講故事
哲學家和電影導演邁克爾• 羅梅爾(Michael Roemer)對敘事進行了以下有爭議的研究:每個故事在它開始前就結束了。這個故事限制在我的手中。在幕布拉開前,演員知道他們所有的臺詞。當觀眾席的照明燈變暗的時候,這部完成的影片已被置入放映機。
故事發展看起來進入開放的、不確定的未來,電影角色盡力去影響這種未來,但事實上卻只是在轉述一種他們無法改變的已經結束的過去。他們通向未來的旅行——我們高興地為之獻出我們自己——是一種幻覺。(《講故事:后現代主義與傳統敘事的失效》[Telling Stories:Postmodernism and the Inralidation of Traditional Narrative],第1章,1995)
在這些虛構的角色背后隱藏的是一個能進行創作的傀儡,他很少為人知曉,卻和導演地位一樣,這即是電影中的故事講述者(storyteller)。你做出美學決定,它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 故事的性質(比如,它是自然主義的還是非自然主義的)
• 故事講述者計劃怎樣影響觀眾
• 主要角色的本性和意圖
• 故事中他們變換的視點(比如希望、恐懼、期望、厭煩、等待)
• 在時間(結構)中,情節如何被呈現出來
• 空間、環境及時間段的結合
這些方面以令人迷惑的循環方式互相聯系著,但是,我會堅持認為視點(point of view,下文中縮寫為POV)是起關鍵作用的,并且會創造一個好的開端。
第12 章 視點
視點鏡頭(a POV shot)是指從場景中某個人物的物理位置進行拍攝的攝影機角度,但是電影視點(cinematic POV)沒有那么具體。就像文學中的視點,你能知曉它是因為某種東西觸動了你,使你分享角色的感覺和困境。這效果描繪起來比解釋更容易。說清楚怎樣寫、怎樣導演且掌握它仍然不太容易。不像印在紙面上的語言,當你分析的時候,它配合地保持不動,電影語言則以一組動態的影像流動,巧妙地被臺詞、符號、聲音、顏色、動作和音樂修飾。不管它有多復雜,視點仍然在導演的影響力范圍內,所以讓我們首先粗略地看看那些更為人熟知的文學中的先例。
12.1 文學中的視點
在文學中,故事的敘事視點有兩個基本的源頭。一個是全知視點(omniscient POV),這是處于故事之外的故事講述者的視點;另一個是主觀視點(subjective POV),這是故事情境中某個角色的視點。對兩者來說,人物的類型、他們的觀點(outlook)和他們的視點是極為復雜地聯系起來的。
全知敘述者(omniscient narrator)在時間、地點上可以不受限制地活動。像上帝一樣,他(她)能在展開故事的過程中看見角色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各個方面。隱匿的講述者(the self-effacing narrator)也是全知者,但是要中立地、不作評論地展示這個故事,讓我們對故事做自己的解釋。
通過角色經歷到的、看到的、聽到的、理解與誤會的東西,故事中角色的視點提供了
從我的觀點看,市面上沒有能與之匹敵的書。
像以前的版本一樣,邁克爾 拉畢格在《導演創作手冊》中繼續提供了關于導演技術完整的、的綜覽,事實上它無所不包,從創意到預算,從選角到剪輯。
—— Eric Swelstad,洛杉磯河谷學院媒體藝術系主任
邁克爾 拉畢格的這本書是黃金標準。他將目光放在導演工作的藝術性上,而不僅僅是技巧,這讓他成為這類書作者中的佼佼者。拉畢格的品味、學識和洞見在這一版里有更精細的體現。不論對初學者還是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都是必備的,而且讀起來會很有趣。
—— Jared Rappaport,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影視藝術系主任
這是我向自己的學生推薦的一本電影創作類綜述書籍。
—— Jeremy Kagan,南加州大學電影制作研究所教授,圣丹斯協會藝術指導
一本導演工作的綜合指南,特別強調了這門手藝的人際關系、組織結構等方面……對于那些打算開始制作自己及時部短片或長片的創作者來說,本書提供了一個的指導,使他們不會學習每樣東西都異常艱難。
——《美國電影攝影師》雜志(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不錯
不錯
物流很快
挺好
好書
非常好
很實用,努力努力
書本不錯。放假看
好書,物流太給力,半夜下單,上午就到了
好書!!!
書書很好,滿意
很不錯的書
好好好好好
很好的書籍
很好不錯,
很好,很全面,用處很大
不錯,挺好的?296597
滿意,學習用的,買了一批,都很好!
很不錯的書,影視專業案頭必備。
書很好!!
書不錯,物流太慢太慢!
挺好的一本書。
很快就收到了
一部值得擁有的電影導演書籍。
我用過的最完善的一本書,覺得講得很周全很仔細。
當當自營的送貨速度快,頭天晚上訂的,第二天早上就到了,贊一個。
首先,這個快遞沒話說,一個字,快,書還沒拆,我會追加評論的,第一眼很喜歡這書,感覺很棒
不錯,比較全面,厚重的書,抱著他有上大學的感覺,每天抱著讀一點也要思考一陣子,這個像是工具書了,喜歡電影的朋友也應該買一本慢慢看,看完以后忽然對看電影,看電視都想用書里面的語言來驗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