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技術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的新形勢下,商業方法專利除外原則受到了挑戰,美國率先對以計算機軟件實施的商業方法的專利客體地位給予了司法肯定,這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商業方法專利戰爭。本書以商業方法在美、歐、日的專利保護發展為切入點,在分析專利客體確定原則的基礎上,深入論證了商業方法的專利實質審查和可專利性問題,從維護國家利益的角度,提出了我國應對策略的總體思路和具體建議。
讀者對象: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專利審查和執法機構工作人員,金融等網絡技術應用廣泛行業的法律實務人員和管理人員等。
專利客體的確定與商業方法的專利保護;植物新品種問題研究;自主創新加速器—來自深圳的業的知識產權實證報告;知識產權制度反思與法律調適;技術創新中的知識產權保護評價——實證分析與理論研討。
及時章 商業方法專利保護的緣起與發展
及時節 商業方法專利客體地位的確認和肯定
2002年9月6日,一篇題為"花旗銀行暗布專利 中資銀行何時夢醒"的文章出現在國內一家大型報紙上,在我國金融界引起了軒然大波。這是因為國際銀行業的巨頭向中國申請了一種國內銀行沒有想到的全新的專利——商業方法專利(Business Method Patent)。
實際上,花旗銀行早從l996年就開始在中國申請所謂的商業方法專利,而國際上被司法最終確認為有效的及時個商業方法專利(即State Street Bank&Trust C0.v.Signature Financial Group,Inc一案中的系爭專利,美國第5193056號專利)是在1991年提出申請的,國外關于商業方法專利的爭論也早已開始。國內知識產權界關于商業方法專利的研究開始于2000年,但商業方法專利引起我國實務界的普遍關注卻是在兩年以后,即所謂的花旗銀行搶注專利事件被見諸報端的2002年下半年。在這之后,國內關于商業方法專利的探討也漸趨熱烈。
到底什么是商業方法專利呢?讓我們從回顧商業方法除外原則開始,并通過對若干案例的分析以對商業方法專利有直觀的了解。
一、商業方法除外原則的回顧
傳統上,商業方法被認為不受專利保護。商業方法被排除在專利保護客體之外的原則在許多國家或地區的專利法或其實施細則、審查指南中有明文規定。
可貨到付款,非常方便,且配送快捷,書也不錯,很有針對性,很實用。
內容較為全面,說理比較通俗。對專利審查比較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