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的錢這么多?
為什么中國人錢多了反而不安?
為什么說大國崛起靠的是制度而非掠奪?
為什么政府有錢不如民間富有?
為什么說養兒防老“不道德”?
為什么發展金融是中國的出路?
陳志武
著名華人經濟學家,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曾獲得過墨頓 米勒獎學金。專業領域為股票、、期貨和期權市場以及宏觀經濟與經濟史。
1983年獲中南工業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86年獲國防科技大學碩士學位,1990年獲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博士學位。現擔任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及量化歷史研究所所長。
2000年,一項頗得全球經濟學家首肯的世界經濟學家排名出爐,在前1000名經濟學家中,有19人來自中國,陳志武教授排名第202位;2006年,《華爾街電訊》將陳志武教授評為“中國十大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其擔任學術總顧問的紀錄片系列《華爾街》與《貨幣》,對中國金融文化的發展影響巨大。
最近幾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轉型過程中的市場發展和制度機制建立的問題以及其他新興資本市場問題。其著作常被《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遠東經濟評論》、The Boston Globe,Barron's所引用,也常發表于許多香港和大陸的報紙和雜志上。此外,他還是Zebra Capital Management 三位合伙人之一。
敬請關注“陳志武金融作品”系列
序言金融是什么
新版后記
2009年8月,《金融的邏輯》一書問世,當時正值全球金融危機深谷,中國經濟也在忙于應對危機沖擊。回頭來看,本書的出版真可謂恰逢其時,因為一方面社會各界對金融普遍持負面態度,主流媒體鋪天蓋地給以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業貼上了“貪婪”、“掠奪”等標簽,另一方面人們也因此對“什么是金融”、“金融為什么”等話題特別好奇:既然金融市場已經發展了幾百年,也經歷了一次次金融危機,但每次危機之后人們不僅沒有放棄金融,反而從每次危機中吸取教訓,使接下來的金融發展得更健康、更深化,這背后的道理、緣故是什么呢?許多讀者朋友懷著求知探索的熱望,從各種嚴肅的金融學術讀物和通俗的金融普及讀物中尋找答案。在這個大背景下,《金融的邏輯》獲得了眾多讀者朋友的認同,他們紛紛表示通過本書增進了對金融的認識和了解。我對讀者朋友們的支持和認同表示感謝!
金融危機雖然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但是危機本身也強化了一些固有的錯誤觀念,形成了一些錯誤、片面的說法。一個流行說法是“虛擬經濟必須服務于實體經濟”,另一個流行說法是“實體經濟才是重點”。我想說的是,這些說法的大行其道,甚至影響到決策層中的許多人,對中國企業、個人和國家的長期競爭力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這些話聽起來有道理,尤其是在金融危機后更讓人覺得很有道理,因為從表面上看,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都是吃穿住行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東西,金融交易這些“虛”東西既不能填飽肚子,又不能提供溫暖,所以,只有那些生產實物的實體經濟活動才是真實的產出,這種勞動才創造價值!金融活動不創造價值!生產型經濟當然才是發展的重點,而金融這樣的“虛”行業也當然必須為實體經濟服務!—這些觀點的廣為流行說明,社會大眾距離真正理解金融、理解經濟學原理,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
首先,沒有游離于實體經濟之外的金融業,金融也是實體經濟。在這里,我們應該看到,任何經濟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讓作為消費者與生產者的人過得“好”、過得幸福。只要我們做的會給人增加幸福或說增加效用,那就是在創造價值。也就是說,我們應該以人的效用增加來定義價值、定位價值,而不是以是否生產實物來判斷價值創造。農民種糧食,工人造汽車,我們知道他們在創造價值,因為他們給人提供了糧食、交通工具,幫助解決了人們的吃和行。另一方面,醫生雖然沒有生產實物,可是治好病給人帶來健康,使人的效用增加,所以,醫生當然也在創造價值。
那么,金融家的活動是否創造價值呢?我們還是按照金融是否改善人的效用為標準進行判斷。就以災害保險為例。現在有了財產的災害險,即使發生火災水災,房產毀了,保險公司可以賠付,不用擔心一家人是否還能活下去,更不用擔心哪24小時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好靠賣妻賣女求得活路,因此,心里有安全感。相比之下,在傳統中國社會,因為沒有保險等避險金融市場,一旦發生災害,眾多家庭往往無家可歸,面臨生存挑戰,甚至被迫賣妻賣女,把妻女作為避險資產使用,以求得一家其他老小活下去的機會。在這個意義上,金融市場帶來的不只是更多人的心里更安全踏實、睡好覺,而且把女性從避險工具和相配的婦道約束中解放出來,使女性得到了解放。從更一般的意義上講,金融雖然不直接增加物質的總產出,但是通過給人們提供豐富的跨期配置收入與消費、平滑風險事件給生活帶來的沖擊的工具,讓人們不至于一時餓得難有生路、一時收入多得無處可花,使每個人一輩子的總體效用達到較高。金融交易雖然沒有直接生產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卻使人類社會的整體幸福感、整體效用大大增加。
在我們看來,什么是實體經濟不應該由是否生產實物來定義,而應由是否增加人的效用來定義。工人、農民、企業家通過生產實物,提升人的效用,而金融家通過提供跨期配置風險、跨期配置收入的工具,也提升人的效用。只要是在從事增加人類效用的經濟活動,就都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根本沒有工業和農業是實體經濟而金融等服務行業是虛擬經濟這回事!
那么,為什么這么多人難以走出“生產東西的行業才是實體經濟”、“金融是虛擬經濟”這種誤區呢?這當然有其歷史背景。在傳統農業社會或者更早時期,生存、溫飽一直是人們面臨的較大挑戰,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物質生產能力始終低于人的需求,供不應求,短缺一直困擾著人類。于是,人們在判斷什么活動創造價值、什么經濟活動最重要的時候,自然以你是否在生產糧食、生產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作為主要甚至的價值判斷標準。換言之,當物質供給始終不足、許多人處于饑餓或饑餓邊緣的時候,物質生產的邊際價值較高,于是,幫助解決溫飽、讓人活下來是最重要的,其他像金融這樣的經濟活動雖然也重要,但只能是第二、第三位的,因為物質生產首先是解決今天的短缺問題,是為今天能活下去直接服務的,而金融更多地是解決跨時間、跨空間價值交換的問題;如果今天的生存還沒解決好,人類社會當然顧不上考慮明天、后天是否能活得好了;所以,在傳統農業社會、在物質短缺的社會里,物質生產的邊際價值較高,金融活動的邊際價值相對較低,人們自然以你是否在“生產東西”來判斷你是否在做正事、是否在給社會做貢獻,社會盛行“唯實物經濟”價值觀就不足為奇。也正因為這種價值觀和物質短缺的現實,農業社會幾乎只有實物生產經濟,沒有金融經濟,人們把從事金融的人或商品交易的人視為“不務正業”,甚至視為“剝削者”。
好在1780年左右開啟的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社會。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到19世紀上半葉慢慢擴散到歐洲大陸和美國,它通過機器代替人工,使每個人每天的物質產出大大提升。其結果是,到了19世紀后半期,美國許多行業的物質產能開始超過需求,在那時開始出現“市場營銷”、“大眾廣告”這些新型職業。試想,當社會處于物質短缺的時候,是消費者自己去尋找商品,是賣方“俏”買方“賤”,賣方當然不需要花錢做廣告、做“市場營銷”了;可是,隨著物質生產能力于19世紀后半期超過需求,買方就走俏了,賣方就必須在競爭中通過廣告獲得消費者的注意,所以,相當程度上,大眾廣告的出現標志著率先進入工業革命的社會開始走出短缺的時代,向物質過剩的時代邁進。
到了20世紀,特別是隨著中國于1978年后開始改革開放,工業革命的力量不僅使先發達的國家走出短缺,而且使中國、印度這些人口大國也快速走出短缺,進入產能過剩時代。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過剩的物質生產通過出口市場找到了銷路,如今出口市場漸漸飽和,物質過剩除了削減產能之外,已無其他出路。在這個時候,與產能嚴重過剩形成較大反差的是中國社會的金融供給嚴重不足,金融服務供不應求。經濟學的常識告訴我們,當局面是物質產能過剩的同時金融產能短缺時,那就說明物質生產的總體邊際價值為負值,而金融服務的邊際價值為較高!也就是說,此時需要重點發展的不是傳統的“實體經濟”或“實物經濟”,而是金融行業,因為后者的邊際價值較高,金融業的發展能快速增加社會的整體效用。
因此,真正理解經濟學、理解金融的邏輯的決策人,應該說的是“要重點發展金融經濟,放緩發展實物經濟”,而不是“實體經濟為主,金融經濟為輔”。當然,現在的主流政策還是“以實體經濟為主,金融業必須為實體經濟服務”,如果再這樣繼續下去,從上面談到的經濟學邏輯我們能夠看到,這會繼續強化資源錯誤配置,惡化經濟結構扭曲,最終帶來經濟困難甚至危機。
正是因為這些錯誤說法的大行其道,我希望《金融的邏輯》第二版的出版,能夠繼續幫助社會公眾消除對金融的誤解。因為金融作為現代社會、現代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會因為一次或幾次危機而中斷或者消失,恰恰相反,危機有時甚至是金融業必要的清毒、消毒過程,為其接下來更健康、更深入的發展奠定基礎。退一步講,金融業伴隨各發達經濟體存在并深化發展了多個世紀,這一事實本身就證明了金融對社會的正面價值。在看到并認同這個結論的同時,我們還有必要認清金融背后的邏輯。
陳志武
2014年9月15日
對于自己金融知識不足的一個補充。紙張,印刷都可以
幫買的還沒有看呢,為了拓展自己的經濟金融思維,早晚必讀~
老師推薦的一本書。很實用,寫得很好,對我有幫助。
找了很久一直沒找到,實體店一直沒看到,在當當買到了,一直信賴當當
經典中的經典!做商業的人都應該拿一本放在床頭慢慢學習。哈哈!有點深度噢...
從金融的角度,講述了如何能使人民富裕,國家強盛,是一本好書,值得一讀···
對于非金融專業的人,很值得一讀,學到了很多金融方面的知識。
深入淺出講金融,包裝。排版和紙張都很舒服,但是這么制作精良的一本書居然沒有送書簽....
邏輯性很強 尤其是最后一部分 用金融邏輯解讀社會
不同的視角去看金融這個和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工具,拓寬視角。
金融的邏輯帶我走進了另一個全新世界,我很喜歡,書的包裝很好的,值得購買。
非常好的一本書,讀完很受啟發!又買了金融的邏輯2.
看完了才來評論寫的確實不錯,深入淺出,適合金融小白讀,能讓人一眼看懂經濟政策
一直想買的書,內容不錯,值得一讀。對問題分析得很深入,還是在外面看得清楚些,所以人不能局限于一國之內,換個地方對現在的處境看得更透澈。
全書探討了資本化、金融、金融危機、股市等的邏輯,比較有深度
這本書觀點很新穎,讓我眼前一亮,然后立馬把第二本也買了,原來金融這么重要,它是富國強民的根本。
已讀,書本關于金融的獨到見解令人深思,且對于金融的解釋很通俗,一般人都能看懂,確實是一本很好地書。
我想知道這本書是不是意味著還有《金融的邏輯2:金融何以富民強國》?
其實部分觀點還是很有意思,不過對待儒家文化并沒分清儒家和統治術,作為一些歷史資料的科普還是挺好的,整書壓縮三分之一才是佳作
這本書講的這個市場經濟以及一些關于金融這個行業諒解非常清楚,書的質感也很不錯,經常讀,謝謝作者也很用心寫這本書。
買了看了個開頭,聽一個野戰派人講課時說里面有一個錯誤,有點是去看這本書的動力,不過學術圈還沒聽過,有時間還要再看。結合一些教材和教學視頻,把最基本的弄明白。
陳博士的這本書是我所知道的對中國經濟金融狀況、問題有如此深刻認識的,幾十年來第一部。我非常崇敬陳博士,希望所有國人都能讀一讀這本書。
外行看金融的書,買它是因為別人推薦正合適。看得比較慢,總體來說,它確實合適小白入門,而我更覺得驚喜的是,作者很好地引導更進一步地講解了我所不曾想到過的領域,好書。
作者為了使讀者更好的理解金融的概念,全書貫穿著中國人的生活實景的描述,并且加以獨到的分析,令人對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現象有了新的見解。
還沒看完,對金融的解讀偏向西方,就前半部分而言覺得確實對我在課本上學到的金融學進行了沖擊,但很多從書中生出的疑問我并沒有在書中找到答案,個別部分感覺有點兒替西方洗地,要不要買2我還在觀望。
金融的邏輯1:金融何以富民強國許多人并不感到富A有2第章西方的興起是I因為掠奪8的銀子多嗎第章掠奪對西方的崛起貢獻有多大第章資本化是美C國資改變我8們觀念書藍獅子讀書會:年度十大商業圖書簡介【作者】陳志武著名華
我們與完美金融體制的距離,就是儒家文化與契約文化的距離。等到有一日,養老、消費、融資、投資需求都可以用金融產品替代時,我們的親情和友情才能更純粹。經濟交易留給市場,感情溝通留給親友。父母無需兒女養,兒女不靠父母供,親兄弟明算帳,拋卻了金錢利益的家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
非常好的一本書。我是金融專業,能夠將金融與生活聯系起來真是講的太好了。見解深刻,將枯燥的課本理論變為生活實際,非常好
《金融的邏輯1:金融何以富民強國》感覺是一本泛泛而談的平庸著作,書中對很多涉及的內容缺乏深度,感覺買后既浪費金錢又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