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學習經營商業,先得學習為人處世之道,學習如何立身處世,這是值得人們借鑒的徽商成功經驗?;丈痰乃枷腩V?、深刻,可以讓我們去深思領悟做人的真諦;徽商的精神令人感佩,每句睿智的言語都給我們帶來許多啟發;徽商的故事耐人尋味,每段真實的故事都給我們帶來人生教誨。徽商的言論和故事很多,無不體現了他們積極進取、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和可貴品質。徽商的智慧不僅對于現代經商具有啟發意義,對于為人處世也是不可多得的思想資源和精神財富。
王光輝、金玉編著的這本《處世金言》主要選擇明清時期徽商具有啟發和借鑒意義的智慧言論,略加注譯和闡釋,并配以相關的故事鏈接和延伸閱讀,以擴大視野、加深理解。
徽商的內心世界、徽商的經歷遭際以及徽商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悟,都從一個特殊的視角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人文狀況。 王光輝、金玉編著的這本《處世金言》主要選擇明清時期徽商具有啟發和借鑒意義的智慧言論,略加注譯和闡釋,并配以相關的故事鏈接和延伸閱讀,以擴大視野、加深理解。希望讀者朋友借此領略徽商豐富的精神世界的同時,能夠汲取有益的精神養分以充實自我身心。
一、急公好義、樂善好施
官以恤民,而忍斃貧民命乎
與其異時裂券,孰若不納券之為愈乎
積粟以備歉,贏老無事,籍以濟人
饒裕名不易當,即不若散以市義,使義名歸我
緣阿堵而我爵,非初心也
贏則不貸,貸則不贏,重以歲兇,索之何益?馮酹俠客,猶能歸德孟嘗,
公等休矣,吾不遑椎牛
因歲以為利,如之何遏糴以壑鄰
丈夫志功名為國家作梁棟材,否亦宜效毫末用,寧郁郁儕偶中相征逐以終老耶
當籍富民,某雖非富,愿輸金以為富者先
造物之厚人也,使貴者治賤,賢者教愚,富者贍貧,不然則私其所厚而自
絕于天,天必奪之
吾有生之日,當積箕為石以繕此橋
吾儕以貿遷為務,卒有桴鼓,其能安然無恙乎
與其以是填掾之壑,孰若為太倉增粒米乎
賊至,身且不保,遑他顧耶
非重賞無以得死力者以保危城
兒出當為國,吾為家以庇焉,欲令內顧分其心邪
古人云:"非關因果方為善,不為科名始讀書。"吾家世明經,茍不能上承家學,雖得科名不貴也
丈夫生而志四方,若終其身為田舍翁,將何日出人頭地耶
大丈夫即不揚鑣皇路,一展生平之志,胡郁郁久居田舍為
男子生而?;∨钍敢陨渌姆剑鬟h志也。吾雖賈人,豈無端木所至國君分庭抗禮志哉!且吾安能效農家者流,守基、辨菽麥耶
人在天地間,不立身揚名,忠君濟世,以顯父母,即當庸績商務,興廢補弊
二、勤勉好學,積極進取
丈夫當觀時變,察低昂,立致富厚耳,安能久為此瑣瑣乎
汝毋要名,毋希上官之旨,唯廉唯勤,唯鎮之以靜,而撫之以寬。勉之行矣
吾欲吾兒為清吏,吾獨不為清吏父乎
若以舍賈而來,必不以趨賈而去
丈夫賈則賈耳,固當擇地逐時,用不在大,寧能規規然析薪而爨,數米而炊乎
吾雖未讀書,獨不聞"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乎
人生進不得逢時取尺寸之勛,退而竄狀草野貧窘沒齒,安可比丈夫哉
人弗克以儒顯,復何可以雄視當世
學貴自修,非專為名爾,惟勤勵俟命,吾不以利鈍責汝也
有恒產立身至寶,無放心處世要
[譯注] 如之何:怎么,為什么。遏糴:禁止購買谷米。
以壑鄰:以鄰為壑,拿鄰國當作大水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圖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
饑荒之年賣掉糧食獲取一點小利已經足夠了,為什么要趁災牟利呢?這無異于以鄰為壑,幸災樂禍! 輯自《太函集》卷62《明故處士新塘吳君墓表》。
[感悟] 儒家提倡的"義大于利"、"義以為上"的義利觀,超出了金錢至上、唯利是圖的價值觀,成為中國儒商獨特的價值論。"義大于利"、"義以為上" 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命題,既包括行為準則上的"見利思義"、"取之有義",也包括價值判斷上的"先義后利"和 "以義克利",它為現代儒商提供了正確的價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那種認為"作為商人就要謀求更大的利潤"的觀點是十分有害的,如果只圖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大量制造、傾銷低次甚至偽劣產品,把自己很響的牌子砸了,無異于殺雞取卵、害人害己。
[故事鏈接] 處士吳田在家辛勤種地,根據時節考察作物生長情況安排農事活動,視一年的收成情況,在糧食價格低賤時買進糧食。這樣,經過長期的積累,吳田聚集了很多糧食,不外出經商也能夠自給。有一年遇到災荒,吳田把自己聚集的糧食拿出來,全部賣給同里的人。有人說,效仿古代的豪強大戶宣曲任氏,趁天災人禍之機斂財,發家致富,這是明智之舉。吳田笑著說: "饑荒之年賣掉糧食獲取一點小利已經足夠了,為什么要趁災牟利呢?這是以鄰為壑,幸災樂禍,蒼天百姓都不會同意的。"于是打開糧倉把糧食全部平價賣給人們。
[延伸閱讀] 徽商往往甘當廉賈,求正當的商業利潤,決不乘人之危。大多數徽商在經營中一般都能堅持薄利的原則。明代南京城內有典鋪 500余家,主要由閩商和徽商經營。閩典利息高達三分四分,而徽典取利僅一、二、三分,自然"人情最不喜福建"。程鎖在溧水經商,這里慣例是春天貸款下戶,秋天倍收利息。但程鎖貸款只取一分之利。某年豐收谷賤,程鎖仍按往年價格收貯。翌年大災谷貴,而他 "出谷市諸下戶,價如往年平"(《太函集》卷61),樹立起良賈的形象。
[原文] 丈夫志功名為國家作梁棟材,否亦宜效毫末用,寧郁郁儕偶中相征逐以終老耶! [譯注]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極其細微。郁郁:憂傷、沉悶的樣子。儕偶:同輩;同類的人。征逐:特指不務正業,唯在吃、喝、玩、樂上的往來。
大丈夫應當志向遠大,追求功成名就,成為社會和國家的棟梁之才,即使在時運不順的情況下也應當想方設法為社會和國家盡綿薄之力,豈能怨天尤人、不務正業,與那些游手好閑的人一起吃吃喝喝終此一生! 江登云,清康乾時期歙縣人,16歲隨兄外出經商,大獲成功,但卻并不滿足于此,一心想要成為國家棟梁之材,并經常對人作如上感言。后來,他終于棄賈業、入武庠,"連第進士,膺殿延選,侍直禁衛",官至南贛都督。
輯自《濟陽江氏族譜》卷9《清覃恩累晉武功大夫袁臨時將署南贛總兵官登云公原傳》。
[感悟] 現實社會中,到處都是商機,這就需要心懷理想和追求,能夠用一顆明亮的眼睛去發現機會,用實際行動去把握機會。沒有了理想,就會困惑迷惘、渾渾噩噩;沒有了追求,就會甘于平庸,甚至沉溺于聲色財氣中。有了理想,就有了實現自身價值的途徑;有了追求,就有了付出的勇氣、行動的力量和成功的希望。
[故事鏈接] 阮弼,字良臣,號長公,明嘉靖至萬歷年間歙縣人,出身于一個破落地主家庭。破落的原因就在于他的父親具有儒俠精神,急公好義,樂善好施,凡鄉間經濟上告急告窮者,向他家借錢或要他家作擔保,其父熱心周濟鄉鄰、"孳孳務振人急",樂此不疲。誰知借債人大多不能夠歸還,本來富裕的阮家因此家道敗落,還落了個"其仁足愚"的名聲。
阮弼自幼入學,智商極高,也很勤奮,"日記數干言"。與他同師、后來中第擔任戶部尚書的鮑某曾惴惴不安地自嘆弗如。但家道的破敗,使阮家難以支付入學的費用,阮弼含淚輟學,轉而學醫。學醫難以拿到行醫執照,阮弼就請求父親說:"鄉親們大多出外經商,不少都致富了。我們家目前還欠了幾百兩銀子的債,為何我們甘受貧困卻不去經商?再這樣下去,我們還有什么指望呢?請父親籌備些經商資本,我要去闖出一番事業來!"阮父點頭贊成,借了一筆錢給阮弼作資本,指望他重振家業。阮弼帶著行李、雨具北行,經績溪,越新嶺關,過旌德,到涇縣,走青弋江水路抵達蕪湖。阮弼懷著遠大的志向,帶著全家的寄托和希望,開始了創業歷程,并最終取得巨大成功。
[延伸閱讀] 鮑志道,字誠一,號肯園,歙縣人,清朝大鹽商。他經營鹽業富裕以后,拿出大量錢財來建立書院、學堂,資助貧困學子讀書。當時歙縣有一座建于明朝正德年間的紫陽山坳(又稱山間書院),經過200多年的風風雨雨,將要倒塌,徽商們為此發起修建紫陽書院的倡議。鮑志道積極響應,當即捐贈白銀3000兩。書院建成以后,命名為"古紫陽書院"。為了維護管理,鮑志道又捐贈白銀8000兩。
成立書院基金,并出面將這8000兩銀子按每月一分利的利率貸給兩淮的鹽商,這樣每年又可以獲得利息960兩白銀,鮑志道就是采取這種增值方式源源不斷地長期供給書院管理所需的正常開支費用。鮑志道不僅熱心家鄉書院建設,還在經營地揚州等地還出資修建了十二門義學(也稱" 義塾",舊時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設立的蒙學),專供貧家子弟讀書。P12-14
受益匪淺
非常不錯的一本書感謝當當網,非常棒,我非常喜歡,物流配送也非常給力謝謝了性價比非常高排版也不錯,印刷很正,當當網的物流和配送也非常給力,配送的師傅非常客氣,非常有禮貌,感謝當當網加油!
書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