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講談社“現代新書”總編輯鷲尾賢也35年編輯實戰經驗集萃,是一本親炙現場的編輯教科書,從書籍創意構想、與作者的溝通方式、催稿的手段、目錄的編法、書腰的優劣、怎么擬小標題、熟悉營銷與銷售等,徹底解說編輯工作的內涵,是出版老手、編輯新人都必須參考的實用手冊。
本書開宗明義以幽默的手法點出電視劇里編劇不食人間煙火的謬誤,進而以自身經驗暢談編輯工作種種。編輯是什么?編輯工作是怎樣的?好編輯要具備那些才能?選題創意從何而來?如何打造成功的暢銷書和長銷書?如何和作者打交道?新書如何炒作?如何發展人際網絡?書要往哪里去?本書均有詳盡的說明。
[編輯推薦]
作者用輕松幽默的文字,融合管理、歷史、商業與文學,告訴你日本出版史上許多暢銷書和常銷書的打造過程,幫你認識銷售與創意之間的關聯。書中大量作者親身經歷的編輯故事讓讀者有親臨現場之感。
日本《出版新聞》社長清田義昭說:“‘編輯力’,不單單是指制作出版物的能力,還包含讀懂時代、讀懂社會以及讀懂讀者的能力。” 編輯,在傳統的概念里,是把文字、圖片拼湊成版面的“人”。現在不同了,編輯必須是有創造力和開拓市場能力的人。“編輯力”是指能把文字圖像、市場開創串連拓展、成為資訊與制造流行風潮等的綜合能力。
美國知名出版研究者,《圖書出版業》作者艾伯特?格雷科說:“編輯是一個偶然的職業,沒有人天生就具備編輯技能;只有勤勤懇懇,才有可能精益求精。做編輯既要審慎嚴謹,又要幽默風趣,否則無法保持恒久的清醒。這就是編輯的生活。”
湛廬文化出品
[日] 鷲尾賢也
出版老將,擁有35年編輯實戰經驗。
日本慶應大學經濟系畢業,1969年,放棄佳能的高薪工作,一頭扎進出版業。
從《周刊現代》編輯做起,歷任講談社“現代新書”總編輯、學術局長、學藝局長、董事,現任講談社顧問,著有多部歌集和評論集。
開創“選書技巧”書系,推出《現代思想的冒險家》(全31卷)、《日本的歷史》(全26卷)等兼具學術及商業價值,并在講談社史上留名的大型出版策劃案。
及時部分 編輯這一行
第 1 章 編輯是什么
難以定義的編輯
編輯要具備完整的人格
編輯要做“打雜總管”
編輯要具備適應性
第 2 章 直擊編輯現場
做編輯,不能怕生
編輯的感覺靠磨煉
總編輯的執念
最前衛的策劃案
出版時機不當怎么辦
第 3 章 日本出版簡史
立于危機的出版業
順應時展的出版業
漫畫的出現:出版業進行式
第二部分 編輯力核心
第 4 章 策劃與創意
嚴苛的策劃環境
策劃三角形
策劃面面觀
培養策劃創造力
編輯會議猶如整流器
策劃的秘
[精彩樣章]
第1章 編輯是什么
難以定義的編輯
編輯是什么?被人這么劈頭一問,我總是囁嚅地答不出來。回顧日常所為,難免慚愧,因為做的都是些無足輕重的工作,只要有的作者,沒有編輯好像也無啥大礙。
然而深入編輯的工作現場,所見盡是相當復雜的事務,也有一些只有親身體驗一番才能明了、讓人不吐不快的地方。
曾經看過以出版社為背景的電視劇。劇中有經常大聲叫囂的總編輯,吊兒郎當地把腳搭在桌面上;也一定有精明能干又漂亮的女編輯,似乎不將角色清楚定型化,觀眾就會看不懂。雖然無奈,但不可否認這與事實有點落差。
劇中也必定有編輯把酒言歡的場面。雖然不是很離譜,但是編輯如果天天這樣喝酒,還能做事嗎?其實編輯每天都很低調而本分地工作,但電視劇就是不肯這樣演。
近幾年來,盡管經濟低迷,日本出版社的求職人氣卻異常地高,該不會是電視劇推波助瀾的功勞吧!每到就業旺季,大出版社的接待部門前總是排著長長的人龍。競爭激烈時錄取率只有千分之—,負責面試的員工非常辛苦,而上面只交代錄取的人才就好。
可是,通過入社考試,并不能保障他就會是個的編輯。感覺瀟灑、薪水高、看起來時髦、可以采訪名人,這些好像是出版社編輯工作廣受歡迎的原因,其實一切只是表象。帶著這些想法的人進到出版社后,出版也會跟著扭曲。
我是半路出家,從一般企業轉進出版社的。大學畢業后,我在佳能做了不到兩年,就跳槽到出版社。附近那家從小就認得我的玻璃店老板說:“難得進到一家好公司,卻不好好做,鷲尾家的兒子還是去搞服務業了。”那是三十多年前的觀念,可是直到現在,我也不覺得他這話有什么不對。
出版確實是個不安定的職業,除了少數大出版社,一般出版社再怎么努力,也說不上安定。最近幾年,連大出版社也撐得很苦。勞動環境也千差萬別。有些出版社的薪資確實很高,但是占業界大多數的中小型出版社,都說不上是高薪;待遇苛刻的也不罕見。這些都叫作“出版社”。
索尼公司不會和鄉下小工廠生產同樣的產品賣到市場吧?鄉下小工廠要生產電視機再賣出去也蠻難的。可是出版界不同,所有書籍的形式都一樣。不論是只有一張桌子、一部電話的小出版社,還是員工上千的大出版社,都生產同樣形式的東西,在同一個市場里競爭,而且不是規模大就一定會贏。出版業擁有這種異于電子、汽車等產業的面貌。
編輯的定義也無法一語帶過,因為他們有各種樣貌。要定義編輯相當困難。
例如,編字典和編女性周刊雜志的人同樣是編輯,但是工作內容卻非常不同。編字典是需要耗費漫長時間(在日本,以10年為單位也不稀奇)的文字工作,是很典型毫無特色的工作。而周刊雜志編輯則每天追著時間跑,這期才出刊就忙著下一期的采訪,在某種意義上也很空洞。
漫畫編輯和學術書編輯差別更大。前者每本賣個幾百萬冊很稀松平常,后者一本賣兩三千冊就算不錯了,因此很難成為電視劇的描寫對象。
文藝編輯和時尚雜志編輯也有差異。文藝編輯的主要工作是追著作家約稿,而時尚雜志的編輯則把多數時間放在模特兒、造型師、攝影師等人身上。兩者即使在同一個出版社里,彼此也很少接觸。
其實,出版社的規模和領域很多樣化,卻統統概括為出版,而且只以雜志和書籍的形式(任誰來做都是同樣的形式)競爭,因此外界難以了解,而這也是我無法用一句話來定義編輯的理由。
編輯要具備完整的人格
編輯是什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書籍出乎意料地少。較常聽到的說法是,編輯是舞臺上檢場的黑衣人,或者說,編輯是催化劑。感覺上好像可以了解,但還不夠充分。因為工作的關系,我看過許多編輯專論和編輯的回憶錄,可是展讀再三,也無法從書中清楚勾勒出編輯的樣貌。試看其中一二。
任職未來社期間,負責埴谷雄高、花田清輝、藤田省三、平野謙、橋川文三、杉浦明平、野間宏等作家作品出版事務的日本名編輯松本昌次認為:
編輯是動員自己的個性、人格、人生觀、世界觀以及知識、教養、技術,甚至日常生活方式等個人的一切,從事與專家、作者或創作書籍者有關的工作。編輯需要的不是其中某些項目,而是綜合上述一切的“完整的人格”。
其實,編輯只是這世上無數職業中的一種,似乎無須考其“志向”,也不必受到特別要求或批評,但是人們會針對編輯提出各種問題,是因為希望編輯擁有能夠面對作者、參與創作的精神,以及將此種精神以‘書’的形式交到讀者手中的知識構想力。
而發掘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人的文學名編珀金斯認為:
編輯最需注意的是,不能為作品添加任何東西。編輯能做的,最多只是充當作家的手腳,為作家服務而已。編輯不能認為自己身負重任。編輯不需創造,只需投注心力。
兩位名編所謂的編輯,以及對編輯工作的認識,自有其道理,但在現代日本的出版環境里,僅僅如此定義編輯,似乎不夠充分。先不提是好是壞,這10年來,以電腦為主的編輯技術變化、印刷技術革新以及成本管理、書店流通的轉型等外在因素,使編輯工作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更有甚者,最重要的“讀者”也不同以往,可以說“閱讀”本身就受到了考驗。現在確實還有人秉持著“只要做出好書就必定有讀者”的信念,但是現實并沒有那么簡單,整個環境正朝著“單靠志向與熱情還不夠”的趨勢推移。
整體感覺不錯
從一個大家都熟悉的角度,解讀一個我們并不熟知的領域。
不錯很滿意
12345
很好奇編輯的工作,所以買來看看
整體感覺不錯,對專業學習很有幫助
看起來不錯,還未細讀。
希望今后能用上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整體感覺不錯~
東西不錯,送貨挺快,包裝好,有一股濃濃的書香味,好,喜歡
還沒開始看,封面很吸引人。
哈哈哈就斤斤計較
翻一下 還沒仔細看 應該可以
比較有針對性,適合學習
適合學習使用的書籍、、、
很不錯的書,值得一看,好評!
是日本人寫的,出版事宜也不大符合國情,看看就好,看完未受啟發
日本編輯用輕松幽默的語言講述編輯這個行當我們要注意的。很好的一本書。
當材料看的,很有意思,島國出版業從繁榮到衰落,編輯的職業人生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書很不錯,一直想買,趁著這次打折,很劃算。詩歌經典真的值得閱讀,慢慢品味。還有考試用書,這次的質量和包裝都很喜歡,當當的書一直都經常做優惠活動,大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