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日,國際市場黃金期貨交易價格上漲至每盎司860美元,成功突破了1980年1月21日創下的850美元/盎司的歷史峰位;3月14日,其交易價格更是突破了1000美元/盎司的整數大關。國際社會為之震驚,黃金投資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是的,早在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抒情詩人品達(Pindar)就說過:"黃金是宙斯之子。"
作為貴金屬,黃金見證了從古至今人們經久不衰的貪婪與恐懼、迷戀與困擾?!饵S金簡史》一書,用黃金的歷史作架構,以豐富精彩的內容,向讀者展開了一幅浸染著幾千年來人類貪婪本性與文明發展交織融合的歷史畫卷——從可憐的、為黃金所淹沒的邁達斯國王,到每年將與其體重等重的黃金拿去送人的阿里·漢;從斯基泰人華麗燦爛的黃金裝飾,到南美洲陰冷潮濕的淘金礦井;從猶太人圍之起舞的小金牛,到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地下金庫;從孟加拉的街市,到倫敦的金融市場……讀者徜徉其中,一邊閱歷著黃金在各種歷史時期角色的變換,一邊慨嘆著人類的睿智和命運,似乎永遠超越不了黃金的不朽光芒。
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名譽主席羅格·G.肯尼迪,(Roger G.Kennedy)認為"能夠拜讀如此大作,深感榮幸",并"為伯恩斯坦廣博的知識深深折服"。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認為本書不僅"妙筆生花",而且還提供了"一個非常精彩有趣的視角——不僅關乎黃金,而且涉及更為宏大的經濟史"。
美聯儲前主席保羅·A.沃爾克(Paul A.Volcker)給予此書很高的評價:"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國家而言,黃金,因其壯觀的歷史場面和神奇的情節,在任何時候都具有無法消除的魔力。彼得·伯恩斯坦完成了這項挑戰,他獨辟蹊徑,呈現給我們一部的讀物,令我們不僅掩卷沉思,更有深刻的反省。"
總序
致謝
序言:至高無上的財富
及時篇 永恒的金屬
及時章 黃金險中求
第二章 邁達斯的企望和純粹機緣的產物
第三章 大流士的浴缸與警覺而鳴的鵝群
第四章 象征與信仰
第五章 黃金、鹽與幸福之城
第六章 伊奧巴、拜芭和烏德的遺產
第七章 巨大的連鎖反應
第八章 分崩離析的時代和君王的贖金
第九章 神圣的渴望
第二篇 勝利之路
第十章 致命的毒藥與私人貨幣
第十一章 亞洲大墓地和唐憲宗無意中的發明
第十二章 鑄幣大改革和的術士
第十三章 的法則與巨大的災難
第十四章 新的霸主與可憎的發現
第十五章 榮耀的徽章
第十六章 驚人的陰謀和無盡的鎖鏈
第三篇 光環退色
第十七章 諾曼征服
第十八章一個時代的終結
第十九章非凡的價值
第二十章第八次世界大戰與三十盎司黃金
結尾至高無上的財富?
及時篇 永恒的金屬
第二章邁達斯的企望和純粹機緣的產物
雖然君王們在正式場合中戴在頭上的金冠必定極為沉重,但沒有任何一位君王曾經選擇鋅或者塑料作為王冠材料的替代品。千百年來,統治者將自己喜愛的圖案印制于金幣之上,使之在國內流通,并遠播海外。
黃金作為飾品與黃金作為貨幣,這兩者之間的聯系,早在人類歷史的早期便告存在,并一直延續至今。黃金永恒的光澤,并輔之以資源的稀缺性,意味著其具有異乎尋常的價值,因此,從小金牛、貼著金箔的男性生殖器以及金羊毛,到被作為貨幣使用,便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了。黃金作為飾品與黃金作為貨幣的關系又是相輔相成的:當我們看到黃金飾品,或者看到一國首都建筑物的圓形金頂時,黃金巨大的購買力更為其所散發出的光輝添色不少。
本章所要講述的是貨幣的自然屬性以及金幣是如何出現的。我們應當看到黃金與權力和神奇魔力之間的聯系,并且這種聯系使之在商業興盛時期,在很大的范圍內履行著貨幣的職能。貨幣服務于文化,同時也反映了文化的基本價值;而這也是黃金之所以亙古以來就作為貨幣形式出現的解釋。確實,在眾多的文化環境下,黃金作為貨幣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支撐著商業的發展,并在交易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具備價值,并非是某種物質可以充當貨幣的充分條件。許多物質具有價值但并不能夠充當貨幣。事實上,許多貨幣的有效形式是從其他方面都無甚用處的物質上發展起來的,例如,紙張、計算機視屏影像等。
在英國早期,牛和奴隸充當過貨幣,其價值由法律確定,盡管教會極力反對奴隸制,拒絕教徒在教堂懺悔贖罪時采用奴隸作為貨幣支付方法。在中世紀,胡椒粉作為貨幣甚為流行。在一些地區,畜生成為儲藏財富的手段;而非像現代社會中牛被作為食品供應的來源之一。類似這樣的做法,導致了非洲部分地區嚴重的生態退化,在那里,1955~1976年間,綿羊和山羊的數量減少了6600萬頭以上。
這僅是罕見的個案。在現代社會中,沒有一種具備功用性能的物質能夠長期充當貨幣。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早期階段,香煙在德國被當作貨幣來使用,而一旦被吸食,便付之一炬。相反,黃金作為金屬,因為質地太軟,所以,并無什么使用價值。而世間現有的12.5萬噸黃金,其數量之稀少,亦告不敷使用。
但是,與其他無甚用途的物質比較而言,黃金充當貨幣具有很明顯的優勢。不像在若干世紀中,在亞洲部分地區所使用的瑪瑙貝;黃金便于久藏,不易破碎。每一塊黃金,無論其體積大小,在任何地方都能夠被立即辨識,并作為極高價值的載體而被接受。而且,每一塊黃金的價值僅以其重量與純度區分;而這些屬性在家畜身上,便很難體現。
從無甚效用的觀點來看,基于計算機視屏的電子影像所構成的大多數貨幣,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貨幣形式——雖然這樣的物理屬性幾無任何實際功用,但作為貨幣易于辨識;與黃金甚至紙張相比,其重量可以忽略不記;便于傳播;可以表示從1便士到數萬億甚至更多的貨幣數量。只要我們需要,這樣的物理屬性便能始終持久;并且,具有能夠喚起我們崇敬的神奇魔力。
然而,黃金始終是一種價值標準。從啟示人們為人準則的金箴(Golden Rule),到奧林匹克金牌,黃金在歷史中所贏得的尊崇遠勝他物。
但是,在我們贊美當代貨幣之成熟、精密,而竊笑千百年來人類社會較為原始的貨幣形態之前,我們應當三思而后行。對于卡羅琳(Caroline)群島中的耶普(Yap)島上的貨幣體系,于1903年在該島上生活了數月之久的美國人類學家威廉·亨利·弗尼斯三世(William Henry Furness Ⅲ),有著極為愉悅快意的描述。
弗尼斯稱:"在島上,食品、飲料和現成的衣服都來自樹木,隨手可及。島民很難想象人們為了生活支出而負債累累。"然而,當人們付出勞動力的時候,人們偏好獲得某種切實有形的表現形式,以便作為財富加以積累。
交換的媒介,或者更為恰當地說,那時在耶普島上的價值貯藏形式被稱為"費"(Fei)。"費"是各類較厚的石輪,形狀從茶碟狀大小,到直徑12英尺的磨石不等。"費"的石材來自位于巴布爾索阿普(Babelthuap)島上的石灰石采石場,該島位于400英里以外的帕勞(Pelao)群島之中。很久以前,這些石材由敢于冒險的土著人乘坐獨木舟或者排筏一塊一塊地搬運而來。這些土著人被弗尼斯描繪為"能言善道,就像……口齒極為伶俐的圖書商"。
那些小的、便于攜帶的"費"充當交易的媒介,流轉于海魚或者生豬的交易中。而較大的"費",則在另外的交易中周轉。土著人在這些"費"的中間打上孔,以方便搬運。但是,更為大型的"費"極為沉重,土著人便將其長期地固定在某一地點。在這種罕見的場合,當一項大型交易發生時,過程就是所有權變更的簡單的確認,而"貨幣"則繼續在原處巋然不動。
事實上,在當地最為富有的擁有巨大的"費"的家族中,沒有一個家族成員見過,或曾經見過這塊巨大的"費"。根據這一家族的說法,他們的"費"沉睡在大洋深處。在數代人之前,該家族的一位先人,用獨木舟拖曳一個承載著那塊巨"費"的排筏行駛于海上,一場可怕的暴風雨突然來臨。與羅斯金故事中的主角不同,那位先人視生命高于錢財。他毅然砍斷了連接排筏的繩索,任排筏隨波逐流,并目睹了那塊巨石為驚濤駭浪所吞沒。歷經劫波的那位先人此后將這個故事告訴了每一個人,訴說他丟棄的那塊巨石令人嘆為觀止的尺度和質地。沒有一個人懷疑他所述的真實性。誠如弗尼斯所描述的,"那塊巨`費`的購買力猶在,因此,雖然沉人海底,但其有效性就像它屹立在所有權人的家邊上一般"。
弗尼斯繼續講述道,當德國政府在1898年從西班牙手中買得耶普島后,計劃改造島上堅硬的珊瑚路,使其適應現代的交通運輸。盡管德國人三令五申要求盡快開工,但當地的土著人沒有興趣花費時間在這項工程上。德國人決定課以罰金,只有在工程完成后才能取消這一懲罰。一位德國官員遍訪全島,終于在一座價值較高的"費"上畫上了一個黑色的十字架,表示德國政府擁有這塊巨石。根據弗尼斯的記載,"這立即就像施加了魔法一樣——島上的土著人頃刻間一貧如洗,轉而開始修建公路……不久,島上的道路就平整得如同公園的馬路"。于是,德國政府擦掉了畫在巨石上的黑十字,"罰金已經付清了,興高采烈的土著人繼續擁有他們的股份,仿佛財富滾滾而來"。在其他時空環境下,我們將這一事件過程稱之為稅收或政府支出。
這個故事提醒了我。在1940年時,我的職業生涯處于早期階段,我在紐約市金融中心的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研究部門工作。24小時,作為一項禮遇,我的上司帶我參觀儲藏在戒備森嚴的銀行地窖里的黃金。地下共5層,深入巖床之下,即便洞穿外墻的竊賊也徒喚奈何。我們穿過沉重密封并且防水的不銹鋼大門。這扇大門早上9:00自動開啟,下午17:00自動關閉。大門之內有午餐盒供應,每日為24小時結束之后被砰然關閉的大門自動鎖在里面的工作人員提供新鮮的三明治。再往里走,那里有一座用來稱出黃金重量的臺秤。臺秤如此靈敏,以至于一粒豌豆放在上面,指針都會抖動不止。因為臺秤稱的是黃金,所以即使是灰塵也不能放過。
黃金存放在10英尺寬、10英尺高、18英尺縱深的特大型的壁櫥內。壁櫥內,從底層到頂端,層層疊放著金塊。每塊黃金,有三塊大型的方塊糖大小。每塊黃金重約30磅,即400金衡制盎司,按照當時官方的1盎司黃金35美元計算,價值1.4萬美元。以那樣的價格估算,金庫中貯藏的黃金價值20億美元。這一款項,足以買下當時美國4天的所有生產與服務的價值總量。但這一筆巨大的購買力,卻擁擠在繁華的紐約街道下的一個五層空間內。望著大約10萬塊金磚層層疊放至頂端,在電燈的照耀下光芒四射,這是多么令人難忘且不寒而栗的景象。
那些黃金并不屬于美國;它屬于法國、英國、瑞士,以及其他國家。為了安全和方便起見,這些國家長期以來將其官方黃金儲藏于紐約的聯邦儲備銀行。每一金塊都加封其所有權人的圖章、封條或者類似的標志。這就是寄存國外的標識符號的黃金。這種方法,可以使人回想起往昔為表示所有權而在馴養的家畜身上作標記的方法。在寄存的黃金上標識符號,可以避免跨越國界或穿越大洋運輸黃金所需的管理與支出。例如,當英國向法國支付黃金時,一名在聯邦儲備銀行的警衛人員,僅需一臺移動車,將英國壁櫥內的黃金,推移到法國壁櫥內,更換封條,并在簿記上做一下記錄即可。
這種從一個壁櫥到另外一個壁櫥的近在咫尺的移動,通常表示與廣泛的經濟福利相關的財富在國家之間的重大轉移。然而,從未有哪個國家的公民看到過他們的政府所擁有的黃金。如果這些黃金沉入哈德遜河(Hudson River),而與此同時,相關簿記的登記活動仍在進行,那么,這對于各國的經濟與財政結果亦具有同等深遠的影響,如同黃金從一個壁櫥搬運到另外一個壁櫥。
這—過程與發生在耶普島上的情況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資產所有權的轉移并不是實物的遷移,當德國人在巨"費"上畫上黑十字時,令人激動的經濟活動便發生了。就像我們將要看到的,所謂原始的與所謂現代的貨幣制度的相似之處,并不僅限于耶普島的海岸與聯邦儲備銀行的地窖這一點上。
……
好書,需要慢慢讀
還可以
ok
開卷有益。
一些明顯的錯誤沒有校對出來。很多注釋太簡單,跟沒注釋一樣,看得出有些東西譯者也不清楚,但又懶得查資料。
首先感覺是譯得不錯,作者很有名氣,內容也沒讓人失望,很精彩。譯者加了很多譯者注,對了解背景很有幫助,是一本讀后可以長不少知識的好書!
剛看著感覺還可挺有水平,看著看著就發現,同一本書里,同樣的人,前后竟然翻譯的名字不一樣,讓我如何相信書的質量,看了一半,放著了。
書破損比較厲害,還好不影響看,不過感覺還是不太好,還好書的內容不錯
內容就像中學時的歷史書,簡史嗎 有很多內容感覺想了解更多。經濟學的書來充實內容
金融為王。為自己的財富保值,就必須積累必要的知識。
書不錯,價格也不錯,配送服務比較好,就是到貨速度希望更快,不過也在事先說的范圍內,沒有超過設定時間.
別人推薦的這本書,還沒看 但內容排版挺細致的~有配圖有不同字體標注~~挺實在~
很好的一本書,不論是否經濟、金融專業,還是一般愛好,都可以作為黃金的傳記來閱讀。
對黃金的來龍去脈有簡要敘述,娓娓道來,是一本較好的黃金歷史普及讀本。
以前有一本弄丟了,可惜極了,現在再買一本,書中學到很多關于黃金的知識
還是比較有用的梳理了很黃金相關的很多史料
不錯的翻譯文筆,黃金簡史就是人類的經濟史,非常值得一看,細細品位
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除了石油就是這個黃金了,看看這個歷史由來已久的格局是怎么形成的吧!
伯恩斯坦的簡史三部曲之一,可以學到黃金的歷史和現在及未來,值得好好看
一部黃金史,也是一部從另一個角度講述人類文明發展的簡史。了解的不僅是黃金,也是人類社會自我發展的過程。
這本書講述了黃金的歷史以及與人類的淵源。古代史實部分總的來說能讓人學習到不少歷史知識,但是近期的歷史有一些受到作者本身的思想意識的左右,作者的本性是反對黃金的,他擁護中央銀行的努力把黃金踢出貨幣的思想。他為央行脫離黃金的束縛而歡呼。舉個例子,在描寫1997年瑞士將要賣出黃金的時候,說成是瑞士人自己的主張,而實際是美國人利用二戰納粹歷史極力誹謗瑞士并且逼迫瑞士放棄金本位制度。因為瑞士法郎是唯一一個金本位制度的貨幣,美國怎么能夠容忍?在描寫各個央行在金價高時沒有動作,金價低時拋售,說各個央行的水平是業余投資者的水平。這里我很有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