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歷史為曲阜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物古跡:從氣勢恢宏的地上宮殿,到規模龐大的地下城池;從遠古時代的石器、陶器、青銅器,到明清時期工藝精美的服飾、餐具和家具;從浩繁的歷代碑刻、古籍、書法、繪畫,到完整的孔府檔案……在曲阜8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300多處文物古跡。然而,在今天人們的眼里,前人留下來的這些"文化符號",似乎只剩下了"美觀"和"裝飾",至于圍繞著它們究竟發生過什么?它們代表著什么,意味著什么,或是象征著什么,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齊魯文化地理·曲阜卷系列叢書以現存古跡空間的展開為敘述結構的模式,穿透孔廟、孔林、孔府這些文化古跡的表層存在,重新解讀這些符號的深層內涵,講述這些古跡背后的故事,重現它們由內容到形式的原始積淀過程,從而激活在人們心中遠去的歷史場景,帶領讀者和游客進行一次歷史與文化的時空穿梭。
1 祭禮的來由
祭祀活動在先秦叫做"祭"或"祀",又稱為"享…`薦""祠",其原意都與飲食有關。人若要生存,就要飲食,而祭禮,就起源于向神靈貢獻飲食。
在最初,這種祭禮比較簡單,大約是燔燒五谷、手撕獵物的肉以饗神,鑿地為穴作水壺而用手掬水以獻神,用土塊打擊土鼓以樂神,這樣就可以把人們的愿望和對神的敬意傳達給神靈了。
在殷墟卜辭中,"祭"字最初的形體像手拿帶血滴的腥肉。"禮"字像"盛二玉在器之形",象征向鬼神有所奉獻。《說文•示部》是這樣解釋的:"禮,履也,所以事神求福也。"
不難看出,在本義上,祭禮是人與神的一種交流活動,其中,致敬是手段,獻禮是代價,祈禱(求福日祈,除災為禱)是目的。
周人對"禮"有創新性的發展,將這種宗教性儀式推演為規范社會各項活動與道德行為的準則——禮制,從而使"禮"同時具有神秘性、道德性和倫理性。禮制的本質內核或者說中心命題,如敬天法祖、王權神化等,在周代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治國模式——政以禮成,禮以體政——禮制成了政治的主要形式。
2 "國家大事,在祀與戎"
好
就是好評沒有啥說的!
可以讀一讀的一部書,只是對于三孔的介紹不是太詳盡,對于祭祀也不是太有研究。一部一般的普及知識的讀本,知識性不太強還沒趣味性
書里面配圖比較精美,有記敘也有作者的思考觀點,適合沒去過的人看看
設計的格調有點灰,內容較以介紹有關知識為主。書有折痕,好像被認真讀過。
孔門后裔孔仁玉代代相沿,建成定制的對行輩統一起來,存在三聯。闕里孔氏家族文化與孔府看似以孔林古樹的影響,家譜似的敘述,比較獵奇,但圖片全面震撼,比較長處,點到為止。祀孔大典與孔廟非常謙恭的表述了對禮儀對孔子本身歷代就有的爭議與定制。充分體現了政教合一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