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寫的,它只能體會,體會越深就越難以描寫,因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實的匯集,而是一種狀態的持續。
亦楓,有著春天般笑臉、陽光般心境的人,有人說他是沒心沒肺的瘋子,亦有人把他尊為答疑解惑、寬心解悶的"大仙"。在他看來,一切都是浮云,只有當心在浮躁中慢慢歸于平靜時,我們才能遇見那個與我們相伴、卻不曾謀面的自己,看清一個真實的自己。有拙作《尋找心靈的桃花源》、《遇見心里的你》等。
序:尋找打開心靈的鑰匙
及時章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世界上最難的事情--認識自己
你認識自己嗎
正確的認識自己
是什么讓我們失去了自我
女人需實現自我價值
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
接納自我,正視自我
接納自己需要勇氣
自我接納是一個過程
找準自己的位置
性格決定工作
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
我到底行不行
自信是成功的及時要
你認識自己嗎
還記得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皇帝的新裝》嗎?一位奢侈而愚蠢的國王一絲不掛的在大街上游行,人們卻夸贊他穿著世界上最華麗的衣服,最令人詫異的是,這個國王卻信以為真。
其實,生活中也會上演這樣的橋段,因為我們總是習慣通過別人來認識自己。比如,我們兒時的自我認識往往是通過父母的評價來實現。
"我的孩子很乖巧!"于是我就以為自己很懂事,很聽話;
"我的孩子嘴巴很厲害,能說會道。"于是,我就以為自己很有口才了;
"這孩子從小就力氣就大。"于是,我認為自己是個大力士,沒事就想和別人比比誰的力氣大……
等到了入學的年齡,我們又通過老師的評價來認識自己。
老師說,我很聰明,將來一定能成就一番事業,我就認為自己是個人才;
老師說我嗓音好,適合唱歌,我就認為將來自己會成為音樂家;
老師說我是個熱心腸,能成為一個好班長,我就認為自己有領導的天賦……
等到我們漸漸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同學、朋友圈、同事圈,我們認識自己的途徑又發生了變化。
"你覺得我給人的及時印象如何?"在學校讀書也好,在單位上班也好,我們經常會問熟悉自己的人這樣一個問題。
你給我的及時印象不錯,感覺你很坦誠!
你給我的及時印象是善談,愛說。
我感覺你比較嚴肅,不太好說話……
正因為如此,我們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在本文的故事中,Angelia有著明顯的從眾心理,她總是從他人對自己的判斷中認識自己,別人說她,她就認為自己真的很棒;別人說她不行,她又認為自己真的很笨。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比如,晚上,一家人圍在一起看電視,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家庭成員中有一人長大嘴打了個哈欠,其他人都會忍不住打哈欠。當然,也有些人不會打哈欠,這說明他受他人暗示的影響不大。
那么,怎樣知道你是不是容易受他人暗示呢?我們來做一個有趣的試驗:水平伸出你的雙手,掌心朝上,閉上雙眼,現在在你的左手上系上一個氫氣球,并且不斷向上飄;在你的右手上綁了一塊大石頭,向下墜。三分鐘后,來看看你雙手之間的差距,距離越大,說明你的暗示性越強。
認識自己在心理學上叫做自我知覺,是我們了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可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也不可能總把自己置身于世外來觀察自己,所以,我們習慣借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在認知過程中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常常不能正確地知覺自己。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于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致入微、至極。下面一段話是心理學家使用的材料,你覺得是否也適合你呢?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盡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其實,這是一頂套在誰的頭上都合適的帽子,而我們卻習慣把它當成符合自己的性。
正確地認識自己
在古希臘有這樣一個傳說:一個王國城堡的附近有一個叫斯芬克斯的女魔,她每天都守著那條過往行人畢竟的路,讓人才一個謎:什么東西早上四條腿,中午兩條腿,傍晚三條腿。如果行人不能答對,她就會把他吃掉;如果猜出來,她自己就會死去。很多人因猜不出謎底被斯芬克斯吃掉了,外面的人再也不敢來到這個王國,王國內外充滿了恐懼。直到有24小時,一個叫俄底浦斯的年輕人來到了斯芬克斯的面前,說出了這個神奇"東西"的謎底——人!于是,斯芬克斯死了,而這個謎語始終流傳了下來。
如今,斯芬克斯之迷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已不是一個難題,但是它所暗含的誤區卻存在于我們每個人中:我們是很難認識自己的。有的人自我被擴大,就容易產生虛榮心理,形成自滿和自我陶醉,表現為喜歡炫耀、嘩眾取寵,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有的人自我被貶低,就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無法取得輝煌成就,一輩子碌碌無為。
那么,我們該如何正確的認識自己呢?或許下面的方法能帶給你一些幫助。
1.以人為鏡。
通過與同齡人在處事方法、對人態度、情感表達等方面進行比較,以人為鏡,發現自己的優缺點,來認識自己。比較時,應選擇和自己情況差不多的對象作為參考,這樣認識自己才比較客觀。若選擇不如自己的人做比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和比爾呢的優點比,都會失之偏頗。
2.用"評價法"認識自己。
從別人的評價中認識自我也是很常用的認識自我的方法,但有時候會因我們不同的心理需求,只注意一個角度的評價,而忽略了接納信息,比如,在你春風得意的時候,聽不進他人批評的聲音,認為這些聲音只是出于嫉妒;當你失意的時候,對別人的贊美會持懷疑態度,認為這只是別人出于安慰自己。
所以,在對他人的評價進行判斷時,也要進行自我評價,如果兩者近似,說明自我認識較好;如果兩者相差較大,說明自我認識上有偏差。總之,對待他人的評價,要注意認知上的完整性,不可偏聽偏信,要恰如其分地認識自己。
3.用"自省法"認識自己。
每天晚上靜下心來盤點一下自己24小時的行為,你會發現哪些事情值得驕傲,哪些事情值得改進,這對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己,都是由幫助的。
4.櫥窗分析技術。
櫥窗分析法是一種借助直角坐標不同象限來表示人的不同部分的分析方法,它以別人知道或不知道為橫坐標,以自己知道或不知道為縱坐標,櫥窗分析法也是進行自我認知的一種常用方法。
櫥窗分析法是心理學家把對個人的了解比作一個櫥窗,由四個"我"組成,分別為:公開我、隱私我、潛在我、脊背我。進行自我剖析時,重點要了解"潛在我"和"脊背我"這兩個部分。坐標櫥窗如下圖所示:
櫥窗1: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部分,即"公開我",其特點是個人展現在外,無所隱藏,比如身高、年齡、婚姻狀況等,這部分屬于個人外顯的東西。
櫥窗2: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的部分,即"隱藏我",其特點是屬于個人私有的秘密,不外現,比如心中的愿望、缺點等不敢告訴別人的部分,這部分屬于個人內在的、隱藏的東西,可以通過寫日記的方式來了解自我,了解我們自身成長的大致經歷和自我計劃等。
櫥窗3: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部分,即潛在我,其特點是開放潛力巨大,但通常別人和自己都不容易發覺,我們可以通過人才測評來發現自己不知道的潛力。
櫥窗4: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的部分,即"背脊我",其特點是自己看不到,別人卻看得十分清楚,這部分是自己應該向別人了解的部分。在向他人征詢時,應以開闊的胸懷接納別人的意見和看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才能從別人那里了解到更真實的自己。
人只有認識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命運!
……
服務態度真好,發貨很快。商品質量也相當不錯。太喜歡了,謝謝!
排版不錯!是一本心靈雞湯!
心靈雞湯的書。適合隨便翻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