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攀升的醫患糾紛、說不清的診療性騷擾、棘手的醫療事故、高額的醫療費、不平等的收入……當新手醫生阿圖成為獨當一面的葛文德醫生,當醫術已經遠遠無法解決問題,他與他的醫者同伴如何面對?接下來還有哪些挑戰等待著他?最真實的“醫者仁心”故事正在上演。
與專注于現象的及時部相比,第二部對醫療體系內的諸多問題及其可能性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精湛醫術只是進入醫者殿堂的及時步,走進這一行,便要迎接外人所不知的考驗。
適合醫療界人士、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大眾閱讀。
走出白色巨塔,醫生一職要與社會各領域接駁,將面對無數道德困境,也要承擔錯誤的后果。醫術并非,更不能決定醫患關系的對錯得失。
作者阿圖 葛文德是哈佛醫學院外科副教授,于2010年躋身《時代周刊》評選的“100位影響力人物”,他是白宮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全盤托出醫療體系中那些鮮為人知的真相。
湛廬文化出品。
阿圖葛文德三部曲: 《的告別》 《醫生的修煉》 《醫生的精進》
(美)阿圖 葛文德
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影響奧巴馬醫改政策的關鍵人物,受到金融大鱷查理 芒格大力褒獎的醫學工作者。
《時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影響力人物”榜單中的醫生,2014年《展望》雜志年度“全球十大思想家”。
克林頓政府最年輕的衛生醫療政策高級顧問
阿圖出生在紐約布魯克林區一個醫生世家。作為印度新移民的后代,阿圖成長在西方文化和教育環境下,先后就讀于斯坦福大學、牛津大學和哈佛醫學院。在牛津大學攻讀著名的PPE專業(哲學、政治和經濟學)的經歷,對他在醫學人文思想和社會支持方面的看法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在哈佛醫學院就讀期間,恰逢克林頓競選美國總統,他成為衛生保健部門中的一員。克林頓就職美國總統之后,他成為克林頓衛生與人類服務部的高級顧問,指導由3個委員會組成的75人醫療小組,那年他只有27歲。
影響世界的醫生
完成學業后,阿圖成為了外科醫生,但是他不只將自己的工作局限在手術臺前。面對醫療行業中的一些頑疾,他親自參與并主導了全球手術清單的研發和實施,呼吁醫護人員使用最簡單、卻被證明很有效的清單來改變工作方式。這個項目大大降低了手術中因感染造成的死亡率。在全球
8個城市(其中既有印度德里,也有加拿大多倫多)執行、推廣了這份清單后,死亡率降低了47%——比任何一種藥物都管用。
阿圖積極主動地普及醫學知識,對醫療體制進行思考與變革,他創造性的工作讓他在2006年獲得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2009年榮獲哈斯丁斯中心大獎,2004年被《新聞周刊》評為“20位影響力的南亞人物”之一,2010年入選《時代周刊》“100位影響力人物”,是此份名單上的醫生。
奧巴馬醫改的關鍵之筆
阿圖醫生從1998年開始為《紐約客》撰寫大量醫療觀察類文章,見解極為深刻。2009年6月,阿圖在《紐約客》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成本的難題》(The Cost Conundrum)探討醫療費用問題。文中指出,美國的醫療服務及成本存在巨大的區域差距,而衛生保健支出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醫生通過過度醫療提高收入。這篇文章成了醫改的催化劑。奧巴馬推薦白宮官員必須閱讀這篇文章,文中的一些觀點已經成為國會立法者們經常引用的論據。
來自金融大鱷的支票
阿圖在《紐約客》上的文章不僅觸動了奧巴馬,同時也得到了金融大鱷查理 芒格的贊賞。看完這篇文章后,他立即給阿圖寄上了一張兩萬美元的支票。
巴菲特在知名財經頻道CNBC的Squawk Box節目上回憶起這件事:“……那是一篇偉大的文章,我的搭檔查理 芒格坐下來,立即寫了一張兩萬美元的支票。他從來沒有見過阿圖,他們也從未有過任何信件往來,他只是將支票寄給了《紐約客》。他說:‘這篇文章對社會非常有用,我要把這份禮物送給葛文德醫生。’”而阿圖確實也收到了這張支票,但他沒有存入個人賬戶,而是捐給了其所在的布萊根婦女醫院的外科和公共衛生部。
醫生中最會寫作的人
除了醫術精湛、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阿圖在寫作方面的成就更是,他的專欄文章在美國公眾中反響巨大,同時也斬獲了眾多文學獎項。他先后獲得2003年美國短篇獎、2002及2009年美國科學短篇獎、2011年美國科學和自然寫作獎等多個寫作大獎。他出版過的4本書,其中3本都是
楔子 從專業到出眾
第1部分 勤奮
1.洗手這回事
賽麥爾維斯任職的醫院每年約有3000名產婦分娩,死亡率超過了20%,這是相當驚人的。相形之下,在家分娩的產婦的死亡率竟然只有1%。賽麥爾維斯判斷,醫生是造成這一結果的罪魁禍首,他們用手四處傳播細菌。
2.“掃蕩”行動
我們在烏帕爾哈拉村找到了得了小兒麻痹的小女孩。她才一歲半,有一張憂郁的臉龐,頭發剪得短短的,戴著小小的金耳環。她在媽媽的懷里動來動去,軟弱無力的雙腿垂懸在裙子底下。她的媽媽就站在我們面前,面無表情。
3.戰地醫生
美軍的外科醫生分析了外傷日志后,發現士兵失明的比例出奇地高。原來士兵們覺得軍方配發的護目鏡很丑,“看起來就像老農民戴的”。后來,軍方順從民意,改用看起來又酷又帥的威利牌防爆護目鏡。士兵眼睛受傷的比例立刻有了明顯下降。
第2部分 正直
4.醫療中的性騷擾
診斷膽結石時,如果病人穿著襯衫,只要下擺拉起來、露出肚子讓我檢查就還好辦;萬一遇到穿緊身褲或連衣裙的,就得把裙子拉到脖子下方,緊身褲脫到膝蓋以下,這會讓我們兩個都很尷尬,恨不得鉆進地洞里。
5.醫療官司
因醫療糾紛導致官司纏身是醫生的夢魘,碰上這種事,醫師往往激憤填膺,大嘆倒霉,然而這種事還是屢見不鮮。在像外科和產科這種高風險的科室里,每個醫生平均每6年會碰上一次。
6.薪酬的奧秘
一個星期,他只排24小時門診,從上午9點半看到下午3點半,平均每周做6臺手術,專精內視鏡手術。我問他,這樣可以賺多少?“凈賺嗎?”他說:“以去年來說,大概賺了120萬美元。”
7.死刑室里的醫生
1992年,連續謀殺3人的罪犯哈丁被送進毒氣室,此次死刑足足耗時11分鐘,哈丁才死亡。現場的恐怖無以名狀,在場的記者因為驚嚇過度而嚎啕大哭,首席檢察官當場嘔吐,監獄長堅持說,如果不改用其他方式行刑,他就辭職。
8.一個都不要放棄
不管早產的新生兒如何弱小不堪,看來毫無希望,還是需要給他們靜脈注射,用上人工呼吸器。大多數早產兒盡管在出生之時只有1~1.5公斤左右,但絕大多數不但可以存活下來,而且能正常健康地發育,靠的就是醫生愿意為他們而戰。
第3部分 創新
9.產房里的故事
阿普伽的手提包里總放著一把手術刀和一條管子,萬一在路上碰到有人倒下,需要做緊急氣管切開術,就可派上用場。她還真在路上幫過十來個這樣的病人。她最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爭分奪秒,做自己該做的事。”
10.鐘形曲線
我在一家醫院的外科服務,每一個同事都認為我們的外科是全美好的,可是我們有證據證明我們治療病人的成績確實是全美及時高分嗎?沒有。職業棒球隊有勝負紀錄,企業每嫉妒都有收益報表,醫生的成績單呢?
11.印度之行
我在去印度之前,心想自己是美國訓練出來的醫生,或許可以傳授一招半式給當地的醫生。后來我才發現,一般印度外科醫生本領高強,要比我知道的任何一個西方國家外科醫生都厲害。
后記 走向優
第1章 洗手這回事
12 月的某24小時,我和傳染病專家黛博拉 橫江、微生物學家蘇珊 馬里諾一起在醫院巡視。她倆在醫院的感染防控組工作,專職負責就是杜絕醫院內發生病菌感染和蔓延。這可不是個在人前閃耀光輝的工作,她們也都是非常樸實低調的人。橫江 45 歲,說話低聲細語,一笑就露出酒窩,上班老是穿著運動鞋。馬里諾 50 多歲,天生內向,不愛講話。盡管外表普普通通,但她們已經成功處理過多次危機,比如流感、軍團病和致命的細菌性腦膜炎,而且就在幾個月前,還控制了疑似瘋牛病的傳播。當時一位病人的腦部檢查結果顯示,他可能患了這種病,倘若傳播出去,將會是一場噩夢,因為這種病不但無法治愈、會致人死命,而且其致病病毒無法通過常規的高溫消毒手段殺滅。也就是說,在檢驗結果出來之前,神經外科醫生使用過的器械可能已經將疾病傳染給了其他病人,幸好感染防控小組的人員及時追查到那些器械的去向,并實施了化學滅菌。此外,橫江和馬里諾還親歷過麻疹、瘟疫和兔熱病的防控戰役。還有一次,她們發現一個聚會提供的一批草莓冰激凌引起了甲型肝炎的暴發,因而呼吁從全國范圍內召回該品牌的草莓冰激凌。她們告訴我,最近在醫院里肆虐的有輪狀病毒、諾瓦克病毒、幾種假單胞菌、具有超強耐藥性的克雷伯氏菌,還有現代醫院里無處不在的禍根:耐藥性金黃色釀膿葡萄球菌和糞腸球菌(以上幾種均為傳染性病菌,它們經常引發肺炎、傷口感染和血流感染)。
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每年有 200 萬美國人在醫院里受到感染,其中更有 9 萬人死于感染。橫江說,在感染防控組的工作中,最困難的部分其實不是與各種各樣的傳染病對抗,也不是處理病患和員工中有時會產生的恐慌情緒,而是敦促像我這樣的臨床醫生按照要求去做一件事,這件事做好了,就能夠有效遏制感染擴散,那就是洗手。
她們采取的措施可以說是細致入微。她們在外科樓層里到處張貼提示海報;將原有的洗手池重新擺放位置,加裝了一些新的,并將其中一些改造成自動式;專門斥資 5 000 美元購買了“預防手推車”,車中存放了一些方便攜帶、外觀也很漂亮的小包,每個小包里洗滌劑、手套、手術衣等用品一應俱全;對執行效果好的科室,還發放免費的電影票以示獎勵。盡管如此,情況依然沒有得到任何改善。統計數據表明,我們醫院的醫生和護士洗手的次數僅為應有的 1/3 到一半,跟其他醫院并無區別。我們跟流鼻涕的病人握手,從傷口處剝除粘住的衣物,用聽診器緊貼汗濕的胸口,之后大部分人頂多是在白大褂上蹭幾下手,然后繼續該干什么干什么:看下一個病人,在病歷上狂寫,甚至直接抓取食物。
令人難忘的精湛制作!葛文德的故事雖然發生在白色巨塔之內,但讀過之后,你會對巨塔外的世界有更深的領悟。
——馬爾科姆 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引爆點》作者
這本書每一頁都令人驚奇。作者坦然面對禁忌題材,深思內省,字里行間顯現他的成熟、洞察力、悲天憫人和謙卑之心。他能寫出一般人看不到的,也能說出一般人不敢說的。許多篇章讀來像是驚心動魄的醫學推理小說。
——《紐約書評》
如果我為人看病的功力有葛文德寫作才能的1/10,就會認真考慮開家診所。
——史蒂芬 都伯納(Stephen Dubner),《魔鬼經濟學》作者
朋友送了本最好的告別,很精彩,看完后馬上接著買另外兩本。
一套已經入手和拜讀了兩本,就差這本了,雖然不是業內人士,感覺還是可以一讀!
參照內容,運用于自身,有所獲取。很多時候,看似簡單的現象的背后蘊藏著深刻的道理。
一套三本都買了,個人覺得《最好的告別》寫得最好。
送給侄女兒的禮物,希望年輕的她做一個好醫生
藏書的,還沒認真細看,應該不錯的,質量也不錯,值得擁有。
當當搞活動期間幫同事買的,同事說不錯。在當當網買書,便宜,而且都是正版書。
這套書終于買全了,作者不可多得的實話實說,適合所有人看。
很干凈的書 很好理解 對于初學者非常使用 贊一百下
讀了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別,感覺這本是必須要跟著讀的書。
相當不錯的書,有機會大家都看看吧!已經向不少朋友推薦了。
深刻,要是中國的醫生能像書中那樣思考的行動多好啊。該作者的書我都買
雖為醫學屆大咖所著,但其實比較通用,尤其教師行業何況不是如此。
好書啊好書,哈哈哈哈哈哈哈,適合所有醫學專業讀一讀
是生生世世生生世世生生世世生生世世生生世世生生世世在重中之重
正在看的書,對于從沒出國的基層醫生,我覺得開了眼界
很棒的醫學人文系列,值得有志學醫和正在學醫的人一讀。
了解國外醫療體系,望國內也有像他這樣的醫生
還沒開始看,醫生的選擇,就是明知治不好的病,就別治啦
看過之后,對現代醫學有了一些新的認識,發人深省,推薦閱讀!另外書的整體手感和裝訂非常不錯,摸起來很舒服,不失華麗又不過分奢華。
好作家都是細心的觀察者。在緊張的救治過程中,甚至是危在旦夕的時刻,葛文德總還會注意到患者的頭發、皮膚和神態。在醫療現場,他一方面是身處其中救人性命的醫生,一方面又像個作家一樣旁觀眼前的情況。而在病人出院后,他總會抽時間電話回訪或上門拜訪,詢問他們的康復狀況,了解病人所思所想,印證或修正自己之前的猜測、疑惑。
走出白色巨塔,醫生一職要與社會各領域接駁,將面對無數道德困境,也要承擔錯誤的后果。醫術并非**,更不能決定醫患關系的對錯得失。
一個扎根臨床又會寫書的醫生真的是沒誰了。適合沒有專業基礎的人士閱讀以增加醫學知識,而醫學專業人士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發。
醫生,不光要追求精湛,更要追求仁心仁術。技術是冷冰冰的,醫生才應該是暖暖的
在厲害的醫學技術,仍存在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看著作者的經驗,可以了解未來學醫面對病人的方向.書本內容僅短短200頁,但是每一個與病人相處的經驗,值得我們去細細體會
書就用塑料袋裝著,一點保護裝置都沒有,書角都磨壞了,書面上也有一處劃痕,真的很不開心!麻煩當當注意一下好么?好像不止我出過這個問題,好多人都有過,當當還想留住客人嗎????
醫生的精進,是醫德與醫術的完美結合,缺一不可。
醫生的精盡進,醫術精湛的同時更不能忘記仁心,仁者無疆
一起買來讀的。我們的高等醫學教育要反思一下:為什么美國的醫學教育培養出的醫生,往往比我們的醫生有更多的人文情懷,我們的醫生,會寫作的醫生,除了在果殼網(科學松鼠會)上寫科普類文章,還應該做些什么?我們的高等醫學教育體系,還應該做些什么?
書中詳細介紹了一個優秀的醫生應該遵守的,關于洗手這件事,讓我很是吃驚。的確我們應該研究出更好的方法即能確保細菌的減少又能確保不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