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大數據領域推舉出一個代表性的科學家,阿萊克斯 彭特蘭是一個無法令人忽略的名字。經過數年具有開創性的研究,社會物理學這個全新科學領域的根基已足夠深厚。社會物理學是關于想法流的科學,正是在想法流的幫助下,我們才得以提高集體智能,促進智慧社會的形成。
通過研究數以百萬計的人在智能手機、GPS設備、互聯網等地方留下的“數字面包屑”,大數據的應用已成為一股無法被忽視的力量。在大數據的應用中,重要的是目睹人們實際做了什么,而不是聽他們說自己做了什么。如果運用恰當的社會網絡激勵,我們將能夠切實提高生產率,實現更高效的溝通。
彭特蘭的研究發現,我們可以在不知道任何信息的具體內容的情況下,只通過研究社會網絡中的信息交換模式獲得驚人的生產力提升和預測率提高。不管是家庭、公司這樣的小團體,還是城市、國家這樣的大團體,都可以通過對社會網絡的調整,大大提高思想流,讓我們用一種全新的方式看待生活本身。
《Strategy Business》雜志2014年度商業創新圖書。
本書作者阿萊克斯 彭特蘭是全球大數據、可穿戴設備之父、MIT人類動力學實驗室主任。2011年,《福布斯》評選他為全球大數據,《新聞周刊》稱他是“改變20世紀的100位美國人”之一。2012年,他關于大數據應用的文章獲得《哈佛商業評論》的麥肯錫獎。2008年和2013年,他的研究成果更是兩度摘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十大突破性科學技術”桂冠。
本書榮獲《Strategy Business》雜志2014年度商業創新圖書,由上海交通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汪小帆領銜翻譯,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段永朝、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何帆專文推薦,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吳甘沙,電子科技大學教授、互聯網科學中心主任周濤,財新傳媒主編王爍,暢銷書《認知盈余》《人人時代》作者克萊 舍基,施樂公司前任首席科學家約翰 布朗,《經濟學人》雜志聯袂推薦。
本書通過大量翔實的案例闡釋了大數據如何助力社群經濟、如何掘金互聯網金融、如何掀起個人健康醫療的革命、如何變革可穿戴設備、如何驅動更具創意、更高效的組織、如何構建智慧城市、如何啟動智慧社會。
湛廬文化出品
阿萊克斯 彭特蘭
全球大數據、可穿戴設備之父、MIT人類動力學實驗室主任。
在近30年執教生涯中,彭特蘭培養出了50余位博士,其中一半成長為該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1/4成為創業公司的創始人,1/4成為業界相關領域的中堅力量。彭特蘭的實驗室孵化出了30家以上的高科技企業。
在全球計算科學領域,彭特蘭是被引述次數最多的科學家之一。2011年,《福布斯》評選他為全球大數據,《新聞周刊》稱他是“改變20世紀的100位美國人”之一。2012年,他關于大數據應用的文章獲得《哈佛商業評論》的麥肯錫獎。2008年和2013年,他的研究成果更是兩度摘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十大突破性科學技術”桂冠。
[目錄]
推薦序Ⅰ 測量,還是感知
段永朝,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推薦序Ⅱ 我們都是大數據時代的海貍
何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研究員
前言 我生活在未來
引言 更好的想法流,更智慧的社會:大數據與社會物理學
及時部分 從想法流到行動力
第1章 探索 :發現好想法和做出好決策
社會學習,超越“回音室效應”
想法流,智慧學習的分形舞蹈
提高想法流的速率是關鍵
運用想法流校正網絡
探索的三大要點
第2章 想法流:好想法匯成群體智慧
習慣、偏好和好奇心,想法流的形成
想法流匯聚同伴共享學習的集體智能
集體理性,而非個體理性
想法流,構建社區的關鍵
第3章 參與:強化社群的合作與互動
利用社會網絡激勵,而不是經濟激勵
充分利用在線社交網絡的激勵作用
征服與沖突,促進不同社群的合作互動
參與的三大規則
想法流,塑造新行為,塑造人性
第二部分 數據驅動的智慧組織
第4章 集體智能:互動模式如何轉化為群體智慧
用互動模式測量你的管理
面對面互動,提高生產率的關鍵
團隊外部的面對面探索模式 團隊內部的參與模式 =高創意團隊
社會學習的機會越多,好的想法流越易形成
第5章 塑造組織:互動模式可視化如何提高生產率和創意產出
塑造高效組織的途徑 1:參與
塑造高效組織的途徑 2:探索
塑造高效組織的途徑 3:多樣性做組織中的魅力型連接者
第6章 變革組織 :社會網絡激勵如何創建速成組織和應對顛覆式變革
創建速成組織,不是眾包,而是社會網絡激勵
高壓力帶來高互動
信任,驅動想法流的社會資本
第三部分 數據驅動的智慧城市
第7章 感知城市
移動感知如何創造城市神經系統
運用大數據統計人類行為特征
利用交通數據規劃城市
疾病預測與公共健康
社會網絡的三大干預措施
從數字神經系統到數據驅動的社會
第8章 城市科學:大數據與社會物理學如何變革城市的發展
專注于想法流而不是商品流
城市中的社會紐帶模式
探索越多,城市越富足
用想法流的廣度和想法流的速率預測城市的生產率
社會互動與社會探索共筑美好的城市
想法的引擎,數據驅動的城市
第四部分 數據驅動的智慧社會
第9章 數據新政:大數據驅動大未來
數據新政,用共享促進更大的想法流
開放 PDS,信任網絡與數據公地
狂野的萬維網
數據新政的挑戰
社會物理學的啟示,自由意志和人性尊嚴
第 10章 智慧社會的建立 :信任網絡與開放式創新
交換優于市場的核心是信任
網絡化社會的三大設計原則
D4D,數據促進發展
普羅米修斯之火
附錄一 快、慢和自由意志
附錄二 數學
致謝
譯者后記
注釋
[推薦序Ⅰ]
測量,還是感知
段永朝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麻省理工學院校園里,有一幢舉世聞名的玻璃大樓,這就是創辦于 1980年的 MIT媒體實驗室。走上三層,穿過炫酷無比的走廊,有一個名頭很響的實驗室,叫人類動力學實驗室( Human Dynamics Lab)。
實驗室的創辦者是彭特蘭教授。他被譽為“可穿戴設備之父”。2011年,彭特蘭被美國《福布斯》雜志評為全球大數據,他在組織工程學、計量社會學、移動信息系統、圖像理解、現代生物測量等領域都有建樹,被看作先驅人物。
2013年,彭特蘭教授出版的這部《智慧社會》著作,詳盡總結了人類動力學實驗室近 10年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書中對“想法流”(Idea Flow)如何促進人類合作、促進城市發展和社會和諧,做了深入細致的探討。該書甫一出版,即獲各方贊譽,好評如潮。
比如,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前主席里德 亨特( Reed E. Hundt),評價此書的焦點是關于“思想是如何涌現、流動和傳播的”。斯坦福大學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前主任,密涅瓦(Minerva)學校創始人斯蒂芬 科斯林(Stepfen M. Kosslyn)說,“彭特蘭確實生活在未來”。
這部書開篇,就是這樣一句激情澎湃的宣言:“我生活在未來。 ”
全書共 4大部分, 10個章節, 2篇附錄。全書對傳統市場理論和社會學的基本假設進行了批判,提出基于交互、接觸、連接的“想法流”概念,并建構基于“社會感知計算”的全新社會科學領域。
2013年年末,湛廬文化組織了一次高品質的活動,叫作“對話最偉大的頭腦”,我和 30余位“廬客”一道,拜訪了這間誕生谷歌眼鏡原型設計的實驗室,見到了她的靈魂人物——阿萊克斯 桑迪 彭特蘭。
他柔和、睿智的眼神,在鏡片后面閃閃發光。他在回答提問時說:“是的,‘社會物理學’,這是一個來自法國的社會學家奧古斯特 孔德( Auguste Comte)的用語。 ”
為什么?他為什么要選用這樣一個近 180年前的用語?
“想法流”的社會學價值
1830-1842年,孔德發表了重要的六卷本著作《實證哲學教程》(The Course in Positive Philosophy)。在第四卷里,孔德提出了“社會學”(Sociology)這一概念。孔德的“實證哲學”強調以事實為依據,采用觀測、實驗、比較和歷史的研究方法,他認為可以獲得與自然科學相媲美的社會科學知識。可以說,迄今為止的主流社會學基本理論,依然建構在孔德的思路之上。
孔德的思路是什么?法國著名思想家雷蒙 阿隆( Raymond Aron)在 1967年出版的《社會學主要思潮》一書中這樣評述道:“靜力學和動力學是奧古斯特 孔德的社會學的兩大部分……社會靜力學揭示人類社會的基本秩序。社會動力學敘述這一基本秩序到實證主義這一最終階段之前,所經過的曲折歷程。 ”
簡單說,孔德的思路就是比照牛頓力學體系的“葫蘆”,為社會學“畫瓢”。靜力學,用來分析社會結構;動力學,用來分析社會演化。你會說,這不挺好的嗎?好是好,但在今天互聯網的背景和氛圍之下看,孔德搞錯了兩個問題。
及時個問題是,他把個體當作物理學的“質點”。雖然傳統社會學也分析所謂群體、家庭、團隊、組織;但把個體當質點看,就必然會把情感、欲望、意圖等等,僅看成個體質點的“參數”,而忽略內在的豐富性(這一點,認知神經科學大有用武之地)。彭特蘭認為,(對人類社會)的理解框架,
“我們停留在 18世紀。”為什么這么說?他引用亞當 斯密的《道德情操論》指出,人出于本性不僅交換物品,還交換想法、幫助和同情之心。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洞察。我們一直在使用“舊的思想底座”,且渾然不覺。彭特蘭抓住了一個樸素但至關重要的概念——想法( idea)。
“想法”,這是一個極其普通的字眼。人們念出這個詞匯的時候,往往意味著兩件事:其一,想法是“個人”的事情;其二,想法稍縱即逝。
在彭特蘭這里,“想法”以及“想法的流動”是探查人類交互秘密的鑰匙,通過測量想法流,可以就社會構建、團體形態改變、人際交往獲得啟發。
彭特蘭認為,“我們的社會已經開啟了一場可與印刷和互聯網所帶來的革命相比肩的偉大旅程。我們及時次獲得真正了解我們自身和社會是如何演變所需要的數據。通過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我們將有可能構建一個沒有戰爭或金融崩潰的世界,一個快速發現和遏止傳染病的世界,一個不再浪費能源、水和其他資源的世界,以及一個政府是用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制造問題的世界。 ”
統觀全書,核心問題就是:想法的交換如何驅動并改善人類行為?人們如何通過大量的交互合作,來發現、選擇和學習新的策略并協調行動?
與孔德不同,彭特蘭將視角盯在“想法流”上,將其作為看待人類關系構建、社會結構演進的新的視角,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大行其道的今天,這一視角更具有開創意義。
孔德社會學搞錯的第二個問題是,在傳統社會學中,社會結構和演化的形式,服從所謂牛頓力學的原理,從“外部性”給出描述。交互,被看作物理行為。
彭特蘭比較了 2004年詹姆斯 索羅維基( James Surowiecki)提出的“群體智慧”與“社會學習”的概念。他認為,詹姆斯的群體智慧只是想法的“匯聚”,而不是想法的流動,特別不是想法的互動。比如無記名投票、點贊、網頁下載、排行榜單等,這些都不是彭特蘭眼中的想法流的例子。
好的想法流,源于仔細和持續的社會探索。在彭特蘭看來,實證主義注重研究“個體的動力學原理”,過分強調了對個體“建模”。用我自己的語言說,“這是對的,但卻是不夠的。”通過社會交互促使想法流動起來,并進而催生新的想法,是社會建構的重要驅動力。
比如說,書中列舉了證券交易網站 eToro的案例( www.etoro. com/cn/)。交易者通過模仿、跟隨交易達人的交易策略,通過輕松“搭便車”,就可以獲得不俗的業績。這種看似簡單的模式,只有在互聯網環境下才能得以實現。彭特蘭將其稱為“上帝之眼”(god’s eye)——這是一種“全局學習模式”,即任何人都可以縱覽交易全局,都可以面對一幅全景地圖做出自己的決策。在這種語境下,社會學習是想法流的關鍵;多樣性是想法萌生的土壤;特立獨行則是催化想法流的典型風格。
對“測量”的反思
“想法流”如何測量?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
說到社會測量,傳統社會學對此似乎很了解。比如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émile Durkheim)及時個把統計學導入社會學。他研究了巴黎歷年自殺的數據,寫出了《自殺論》一書。社會調查與統計學是今天社會學基本課程的必修工具。樣本、抽樣、假設檢驗、方差,這些術語對社會學工作者來說十分熟悉。但是,彭特蘭對此提出尖銳批評,他認為真正的社會測量是“實時的、基于全體的”。惟此,才有可能真正建立社會學研究的基石。
這里,引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家巴頓( Allen Barton)的一句話,他曾批評“社會學統計方法”,是“社會學的絞肉機”(sociological meat grinder),把活生生的人,轉化為干巴巴的統計數據,然后煞有介事地做出種種分析和判斷。
彭特蘭提出基于“想法流”的社會測量,包含三個關鍵詞:流動性;社會網絡;可視化。
比如說在本書第 4章“群體智慧”中,彭特蘭指出:大部分認為影響團體表現的因素(例如聚合度、動機和滿足感)從統計學上來看,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話題輪換的平等性”——由少數個體主導的團體,擁有更低的集體智能。幾乎所有大大小小的會議中,你都能領略彭特蘭這個發現的趣味。好的會議、好的交互,充溢在大量短小、生動、密集的發言中,大家彼此回應對方,話語的“輪換次數”非常之高——“輪換次數”就是彭特蘭測量想法流的一個指標。
2012年 4月,彭特蘭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文章《塑造偉大團隊的新科學》,文中指出,“要想從使用組織結構圖的管理中解放出來,就需要放棄依靠個體才能管理組織的方法,并轉而通過塑造互動模式來獲得更好的集體智能。 ”
通過這種“交互式流動”,可以在社交網絡的基礎上重新塑造組織的智能,進而運用可視化的方式增進社會的智能。 10年前,彭特蘭的團隊發明了一款叫做“社會計量標牌”(Sociometric Badge)的新穎測量工具,大小像今天的智能手機,可以懸掛在胸前。里面內置了重力加速度計、攝像頭、麥克風、紅外測量等傳感器。它可以實時記錄對話者的話語輪換、說話的頻度、相對視角、語氣、語速等等。這種交互計量裝置并不去記錄談話的“內容”,而是通過這些參數來刻畫談話者之間的“交互關系”。
讓對話者之間,或者一群對話的人能實時感知到對話的“氛圍”,這是彭特蘭的一大創舉。彭特蘭認為,一旦人們能夠看到實際的互動模式,就能開始討論如何好地管理它們。以往,人們在對話中往往傾注大量的精力,陷入概念辨析、理由陳述、觀點捍衛和結論說服之中,忽略了傾聽,忽略了維護一種良好的交互氛圍的重要性。究其原因,恐怕正在于“談話內容”是可見的,而“談話氛圍”是不可見的。
彭特蘭通過強調交互行為,把“交互”呈現在了人們的面前。這一點讓我聯想到商務智能中充斥著大量的“駕駛艙”、以及“用“決策儀表盤”等概念,數目字管理”的理念。這些傳統工業管理的思維固然對,但不夠。差在哪里?主要問題是看不清結構。“看見結構”是交互的較大目的。看見更高次元的知識地圖,這是共有知識的更高層級(參見 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奧曼與謝林關于“共有知識”的理論)。彭特蘭因此說,“重要的是交互,而不是所說的內容”。
200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 DARPA),用“紅氣球挑戰賽”來紀念互聯網誕生 40周年。在全美布設 10個紅色氣球,任何一個能找到全部氣球坐標的個人和組織,將獲得 4萬美元獎金。在全部 4 300余個參與團隊中,彭特蘭率領的團隊最終獲得冠軍,他們僅用時 8小時 52分 41秒,就將全部 10個氣球的坐標標示完畢。
在這一競賽中,大家所能想到的策略無疑是“眾包”,但彭特蘭團隊的眾包策略與眾不同。它的要點在于,與其把任務分解到每個人,不如快速創建一個相互配合的組織。如何快速創建一個協作型組織?過去的組織者往往采用市場化的思維,強調對個體的激勵,員工在同樣的 KPI之下相互競賽。彭特蘭則將投資花費在構建“社會紐帶”方面,而不是單純地激勵個人(詳見該書第 3章)。他認為,強社會紐帶有利于想法流動,從而帶來社會協同的積極力量。因此,彭特蘭的“想法流動性測量”,其實瞄準的是社會紐帶強度的測量,這才是促進合作機制的基礎。
傳統的社會學和經濟學中,社會結構被看作種族、階級、政治權勢、社會地位塑造的產物,忽略了跨社會階層的思想、想法的流動性,特別打破壁壘、塑造邊疆的創新思想、人際交互的流動性。這正是彭特蘭思考的起點。
在彭特蘭 2010年出版的著作《誠實信號》(Honest Signals)中,他指出“與內容無關的互動模式,可以測量想法流和決策”。著名社會學家帕特南( Robert Putnam),在《獨自打保齡》(Bowling Alone)中也提到,“我們是想法、商品、恩惠和信息的交易員,而不只是傳統的市場思維所造就的競爭者。 ”
從這個角度看,彭特蘭的所謂社會物理學,其實就是強調物質、能量流動之外的第三種流動性:思想、信息的流動性,并進而探討由此帶來的社會結構、認知結構的演化和變遷。
從測量到感知
“想法流”是一個極富啟發性的理念。就此產生對“想法流”的測量也屬合情合理。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測量”這個詞語的表面意義上,似不能全然領會彭特蘭思想的深意。
“測量”當然很重要。只要想一想從建造埃及金字塔、修建羅馬大道以來的人類測量活動,就可以理解測地術、星相學、算術與幾何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的價值。說測量推動了人類文明進程,是一點都不為過的。
但是,字面含義的“測量”,或者“度量”,總是指這樣一類活動:用某種“尺度”來衡量事物,以便獲得某種公共認可的比較標準。通俗地說,測量就是用某種標準尺度,對事物進行“量化”的過程。這一理解有三個假設:其一是存在某種公認的“尺度”,從而有“度量衡”;事物是可量化的(或者說是需要量化的);測量有助于對事物的認知。
這三個假設都對,但是都不夠。不夠在哪里?借用“具身性”(embodi-ment)這一概念,西方認知歷程中的測量,一直以來是“離身認知”(disem-bodied cognition),即將事物的屬性從事物中“抽離出來”。這雖然是測量的應有之義,但在今天看來,這種理念有很大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突出地表現在,暗地里假設了主體和客體兩分世界的合理性(即笛卡爾主義)。
拉考夫和約翰遜對這種具身性認知做了這樣的評述(《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心智過程是具身的,是指認知的心智過程需要認知者與周遭環境實時、聯系、密集的交互作用(甚至是彼此纏繞、嵌入、滲透的過程),具身性是“遭遇的連續譜”;認知中蘊含大量的隱喻,而隱喻是思維圖式的核心內容,在這個意義上,測量其實是“隱喻的某種變現”;,認知總體上是“無意識”的,即認知過程是卷入、沉浸式的覺知、感受、體驗過程。
當我們面對互聯網大談“體驗”的時候,如果僅僅把“體驗”投射到某種傳統的“測量”手法,以便獲得所謂“大數據”的洞察的時候,我認為我們的思路可能已經走入了死胡同。我們在用“數據的尸體”取代活生生的體驗。
彭特蘭的價值就在這里。他首先讓我們把社會交往、關系看作社會認知的基礎,然后他聚焦“想法流”這樣一個生動活潑的過程,(盡管他也采用大量的測量手段)他試圖將想法流“呈現”在對話相關者的面前。讓想法流成為可見的,這是一個偉大的思想。
MIT媒體實驗室里面,還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室,是皮卡德( R. W. Picard)創辦的“感知計算實驗室”(Affective Computing)。所謂感知計算,就是要把心理學、生理學、生物學的種種表征,諸如情緒、感知、喜怒哀樂,統統納入社會學衡量的視野。想想今天的日益繁多的可穿戴裝置(雖然很初級)、虛擬實景,你就可以理解感知計算有多么重要。說到這兒,你可以明白,為什么彭特蘭被譽為“可穿戴計算之父”,而他卻在社會學也做出如此突破性的貢獻了吧!
可穿戴、實時、全體、社會測量、流動性,這些概念已經顛覆了傳統社會學的基本架構。對此,我的理解有二。
一個是社會學將從關注個體(以及由個體組成的群體)轉向關注“關系”,關注互動,關注流動性;另一個是,社會學將會與心理學、認知科學、腦神經科學結盟,進入關系互動的“有溫度、有氣息、有情感”的境地。
因此,彭特蘭的 Idea Flow(想法流)這個詞匯,兩個單詞都很重要:Idea不是羅丹《思想者》中那個低頭沉思的男人形象(西方哲學為男性哲學,阿倫特);而是彌漫、充實在人心間,洋溢在外表的東西; Flow不是傳播學、物理學意義上的遷移、發送,而是哲學意義上的流動性(赫拉克利特),和心理學意義上的“爽”(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希斯贊特米哈伊)。
彭特蘭在本書的前言中寫道,“擁有好想法的并非只是最聰明的人,而是那些最擅長從別人處獲取想法的人,驅動變化的人并非只是最堅定的人,而是那些最能與志同道合者相處的人。最能激發人的并非財富和聲望,而是來自同伴的尊重和幫助。 ”
“想法”及其“流動”,在我們的傳統語境下,只能透過文本、記憶、回溯、印象來輾轉印證、彼此銜接,但在彭特蘭的“社會物理學”里,他讓這種被測量行為“縮編”之后的符號世界再度充盈起來,讓“關系”這一術語不再是硬邦邦的“連接”的同義反復,也不是東方語境下曖昧色彩濃郁的那種感覺,而是本身就具有了生命的活力。
彭特蘭認為,現今的知識表達,大多數人習慣于使用靜態的術語,比如競爭、規則,有時也會聯想到復雜性,我們需要更加動態、演化的術語,應該著眼于網絡中想法的流動,以及在此起彼伏的思想流動中涌現出來的社會規范,以及復雜性的產生過程。
流動性哲學是古希臘哲學流派中一個較為沉寂的支脈,但今天看來,這
一支脈或許會大放異彩,并與東方天人一體的世界觀相得益彰。英國神經系統學家、心理學家,計算神經學創始人馬爾( David Marr,1945— 1980)說:“我們需要超越單純地描繪社會現象,從而得以建構社會結構的因果理論。 ”達成這一目的好的辦法,就是找到“社會測量”的正確方法。這一方法的關鍵,恐怕是重新定義什么是“測量”。
如何利用社會網絡激勵,來改變基礎、從而掌控這種力量來塑造想法流?
中世紀的信仰來自天啟;啟蒙運動的信仰來自理性;互聯網的信仰來自交互與想法流。想法流是彼此接觸的產物,是具身的伴生物,而不是邏輯思辨的過程。在這種新的“社會物理學”圖景下,我們看到的絕不僅僅是牛頓力學的“物理交互”畫面,而是溶解、催化、裂解的“化學反應”,乃至繁衍與遺傳、選擇與適應、合作與競爭的生物學、生態學反應。
在本書的第四部分,彭特蘭熱情洋溢地描繪了社會激勵下的合作與協同、群體交互下的權力解構與建構,指出了基于功能設計的城市規劃的失敗,以及基于“數字新政”(New Deal on Data)引領下的城市實踐、社會分配解構和交換的重要性——雖然,作為一名實證主義研究學者,他對未來社會的描繪還停留在暢想階段,彭特蘭的夢想剛剛顯露出一絲生命的綠意,但這一爿綠色,必將強勁生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首先要著眼于想法的流動,而不是財富的流動。這是文化規范和創新的源泉。 ”(p.191)
彭特蘭的所謂社會物理學,其實就是強調物質、能量流動之外的第三種流動性:思想、信息的流動性,并進而探討由此帶來的社會結構、認知結構的演化和變遷。他將視角盯在“想法流動”,將其作為看待人類關系構建、社會結構演進的新的視角,在互聯網、特別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大行其道的今天,這一視角更具有開創意義。
段永朝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80年代,當世人聚焦于MIT媒體實驗室時,他在尼葛洛龐帝的影子后播下可穿戴計算的種子;90年代,當《數字化生存》洛陽紙貴時,他醉心于賽博格(半機器人)和情感計算;00年代,當物聯網還是無線傳感網時,他把移動互聯網變成智慧城市的神經系統;10年代,當人們以為可穿戴計算就是生化學(健康)時,他創立了人類動力學和社會物理學;當大數據甚囂塵上時,他宣揚個人數據(小數據)。他一直超越時代,一直“凝視人類”,他就是阿萊克斯 彭特蘭。這本扛鼎之作恰好探討了我最近關注的幾個問題:組織工程學上如何推動速成組織、應用社會網絡激勵,城市科學上如何創建數字神經系統、驅動社會的物理運行,大數據上如何通過開放的個人數據商店來實現基于信任網絡的數據公地。字字珠璣,獲益匪淺。
吳甘沙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
彭特蘭是MIT人類動力學實驗室主任,被譽為“可穿戴設備之父”。他的《智慧社會》一書是對社會科學的重大挑戰。40年前,彭特蘭還是一個大學生,他幫助美國國家宇航局開發一個從人造衛星觀測海貍數量的軟件,彭特蘭發現,海貍太小,難以觀測,但通過觀測海貍建造的水壩,能夠推測海貍的數量。40年后,在大數據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成了彭特蘭想要研究的海貍,通過研究人類在生活中留下的各種數據,彭特蘭能夠找到人們互相交流、合作的規律。
何帆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研究員
物理學最性感,社會學最柔軟,性感侵入柔軟,妙不可言!
周濤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互聯網科學中心主任、暢銷書《大數據時代》譯者
彭特蘭認為社會智能是決定一個組織的效率和業績最重要的因素,跟其他所有因素加起來一樣重要。那些最有創新能力的是這樣一種人:在想法流中自由探索,在不同的想法流間自如轉換,又能將采集來的觀念或想法在群體溝通中再經篩選,匯成共識,形成決策。在群體層面,最有創新能力和效率的群體,其結構始終在切換當中。在探索階段,結構呈星型,盡量最多元從外部獲取新的觀念;在整合和決策階段,結構呈網狀,每個節點與每個節點之間有豐富平等的交流。
王爍
財新傳媒主編
彭特蘭的非凡洞察力使得人類行為不再那么神秘,但卻更為迷人。《智慧社會》這本書會讓你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你自己和你的世界。
克萊 舍基
暢銷書《認知盈余》《人人時代》作者
閱讀本書將會使你用不同的方式看待明天。對于什么東西是可測量和可修改的,《智慧社會》開啟了我們的想象。它不只是社會分析學,也提供了務實的前進方式。
約翰 布朗
施樂公司前任首席科學家
很有啟發,值得一看
每次都會買很多書,覺得書籍給我們帶來的東西不僅深入內心,而且讓人成長,每本書都有不同的收獲,不同的體驗!讓我們都來讀書,用書籍充實自己!
快遞沒有到,就給我打電話,讓我等了很久,填寫好的刷卡,也沒有帶,讓我付現金,也沒有給我開發票,服務一般
本書講了社會討論的作用,但閱讀這本書需要有點毅力。
幫朋友買的書,內容還沒看,不過物流服務速度都不錯
很有營養的一本書,包裝很好,推薦,有機會送人也是很不錯的!
內容一般,有些觀點比較新穎,可以當做擴充知識面
非常深刻的思想,需要多讀幾遍才能完全理解.非常難得的好書.
老外寫的,未來的社會形態,想要了解大家對未來的預測,那就看這本書吧
這部書是經人推薦購買的,關于穿戴設備,是一本良心之作
采取物理的方法研究社會學課題,把無形的東西有形化,很符合西方特點,很不錯。
對我們思考當前非常有幫助,特別是如何跟上時代的步伐,使自己不落后,非常好的一本書。
到貨很快,內容對工作應該有幫助,還沒細看,等慢慢細讀后再評。
此書非常有啟發,特別想看下去,書的質量也特別好。滿意。
很好服務,第一次送來的書印刷有問題,很快就退換了
很值得當代人閱讀的書,讀后讓你感悟當下社會,反思當下人生!
偏貴,書比較小,比較薄,但是如果有新思想的話可以原諒,要看看才知道
數字化和網絡化帶給社會以深刻變化,此書能反映一些現象
智慧社會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科普讀物,非常有前瞻性和實用性。
現在是大數據的社會,社會會變成我們意想不到的情況
值得一看啦 值得一看 值得一看 值得一看 值得一看 值得一看 值得一看 值得一看 值得 值得一看啦 值得一看 值得一看 值得一看 值得一看 值得一看 值得一看 值得一看 值得
該商品已有1406人評論智慧社會《認知盈余》自由時間的力量(騰訊掌門人馬化騰首度親筆作小學生數學口算題卡六年級 (人教新課標)上冊很適合小學生不錯
智慧社會智慧社會智2慧社會在線社交網絡的激勵作6H用征服與沖突,促進
對未來社會的一種思考,包括社會關系、社會等級和社會人之間的聯系
社會物理學social physics本是孔德建立社會學sociology時的原名,現在又有了新意。很值得細讀的一本書,開眼界。
閱讀本書將會使你用不同的方式看待明天。對于什么東西是可測量和可修改的,《智慧社會》開啟了我們的想象。它不只是社會分析學,也提供了務實的前進方式。是大數據極客們對新領域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