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琚軍紅多年來講授《音樂鑒賞》《舞蹈藝術鑒賞》《交響音樂鑒賞》等課程。本書系“音樂知識系列”讀物的延續出版,總體框架分三部分:舞蹈綜述、舞蹈欣賞、古代舞蹈家的故事。在大的框架中以點為基線,用問答的形式對中國從古至今的舞蹈知識進行了系統、簡要的講述。
◎通過200個舞蹈知識小問答了解中國從古至近現代的舞蹈小知識。
◎本書系“音樂知識系列”讀物的延續出版,總體框架分三部分:舞蹈綜述、舞蹈欣賞、古代舞蹈家的故事。
琚軍紅,2007年畢業于白俄羅斯國立文化藝術大學,獲藝術學碩士學位。現任河南財政金融學院文化傳播系主任,教授。多年來,講授《音樂鑒賞》《舞蹈藝術鑒賞》《交響音樂鑒賞》等課程。《論歌唱的四大要素》《“跨界唱法”對聲樂教學的啟示》《音樂教育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地位淺探》《試論流行音樂在高校校園文化中的作用》等。出版專著《聲樂知識300問》(合著)、《旋轉舞臺上翱翔》。
奴隸制社會的舞蹈主要有哪兩種?
原始社會經過漫長的發展和演變,進入了奴隸制社會。在原始社會氏族部落的首領都是選舉產生的,自從禹傳位與自己的兒子啟以后,就開始了我國古代史上“家天下”的局面。啟執政以后的夏代,就進入了奴隸制社會,歷經商、西周以及春秋時代,奴隸制社會延續了1600多年。奴隸制社會時期的舞蹈主要有兩種:
(1)“巫舞”
古代人們對某些形象不理解,就產生了迷信。因此遇到災難就去問神,求神保佑。于是就出現了一種人——“巫”,他就成了人與神溝通的代言者。“巫”在進行巫術活動時,要以舞蹈形式娛神,這種舞蹈我們稱其為“巫舞”。
奴隸主階級,為了加強對奴隸的統治壓迫,就大力推行并利用鬼神“巫舞”來麻痹人們的斗志,因此不管大小事情,從日常生活到祭祀、求雨等,都要占卜問神。因此當時“巫”的權力很大。
湯滅夏之后進入商代。用《大濩》舞歌頌湯的開國功勛,湯死后,他的后代就用《大濩》祭祀祖先。作為神權統治的商代,離不開“巫”。但是商代“巫舞”不僅娛神,而且還娛人。據《尚書?伊訓》記載:“敢有恒舞于宮,酣歌于室,時謂巫風。”形成了三風,即巫風、淫風、亂風,后來作為戒除的對象。不過“巫舞”作為娛人舞蹈延續了多個朝代。
“巫”通過弄神弄鬼欺騙老百姓,慢慢人們對“巫”越來越不相信。如公元前424年—公元前387年,魏文侯時,鄴縣舊習,每年“巫”要選美女投入河中,說是為河伯娶親,并且乘機向老百姓勒索錢財,老百姓忍無可忍,最終把“巫”和他的弟子們投入了河中,破除迷信,為民除害(見《史記?滑稽列傳》)。
“巫舞”隨著娛人的功能增加,迷信色彩逐步消退。到了晉代,女巫陳珠與章丹,擅長歌舞,她們的巫舞有輕盈的舞步,有回旋翻轉飛舞的動作,舞姿彼此配合,感情互相交流,還有雜技動作——挑盤。除表演時有點神秘外,其他和當時的女樂表演沒有什么不同。到了唐代,人們基本上不怎么信“巫”了。
“巫舞”中迷信的成分逐漸被剔除,舞蹈部分卻在民間被保留。例如我國東北的《單鼓舞》(又稱《太平鼓》),原來就是“巫舞”的一種,在長期流傳中,逐漸成為節日常跳的民間舞。
(2)“儺舞”奴隸制社會的舞蹈主要有哪兩種?
好。。。。。
呵呵。商品這么快就到了,還不錯哦,下次來你可要優惠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