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首先回顧了依戀的文獻,著重強調早期經驗對于成人的心理健康和關系的影響。Wallin將依戀的關鍵原則與神經科學、創傷研究、關系(取向)的心理治療以及有關覺察的心理學整合起來,進一步發展出一個通過關系促進轉化的治療模型。他說明了如何對干預進行“量體裁衣”,以貼合患者的依戀需求,幫助他們建立早期關系未曾提供的內化的安全基地。生動的臨床材料幫助讀者更好地去理解并治療一系列被帶入治療中的問題,包括抑郁、焦慮、關系問題以及自殺等。本書通過展現聚焦于非言語互動的臨床應用,描述了針對患者的情緒反應以及身體體驗而工作的強有力的技術。同時本書還探索了治療師如何利用自己的主觀性體驗、對活現的覺知以及對身體的關注,來呈現患者無法言說的以及解離的體驗。
作為依戀理論的經典教材,本書已經被翻譯為9種語言。作者將基礎與發展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結果同臨床實踐中的發現融會貫通,非常和系統地介紹了依戀理論的核心內容,同時用了約三分之二的篇幅呈現依戀理論在臨床上的應用。
David J. Wallin博士是一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MillValley和Albany私人執業的臨床心理學家。他是哈佛大學的畢業生,而后在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的賴特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他從事心理治療、教學以及寫作工作已近30年。Wallin博士也是與StephenGoldbart合著的《勾勒心靈地圖:熱情、柔情和愛的能力》(MappingtheTerrainoftheHeart:Passion,Tenderness,andtheCapacity toLove)一書的作者之一。
第五章
自我的多元維度
對于我們每一個人,由身體本身、大腦和心理互動產生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參照點被稱為自我。這是人類體驗生命的那個部分—也塑造著生命—既是潛意識的也是意識的。自我也可以按照一組或多或少的、持續性的模式來描述,這特定的模式組群決定了我們對這些體驗特有的反應特質。自我在當下的特質是依據我們過去的歷史和現在的情境變化的。當然,在這方面通常是最有影響力的歷史,即依戀關系的歷史形成了自我。
自我-體驗的領域
依戀關系的影響留存在軀體、情緒和表征世界中,各個領域相互連接甚至互相重疊,塑造著每一個領域內自我對于體驗的姿態。自我的這些領域或維度彼此連接并互相影響,以至于將它們彼此區分會十分困難:軀體感覺是情緒一個組成部分,情緒形成了表征,表征又相應地影響到之后出現的感覺、情緒及表征。然而,盡管這是一個回路或者互相重疊,識別不同領域的自我仍然有相當重要的臨床價值,因為某種程度上它有助于說明患者個體(和臨床工作者)帶入治療關系中的整合(或缺乏整合)的性質。
依戀歷史的獨特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自我的不同維度以及自我可以被自由獲取和整合的程度。患者在什么程度上可以體驗他們的軀體感覺?感受他們的情緒?思考他們的想法?他們能夠多大程度上有效整合這些領域—例如,把與感受有關的想法帶進來?回答這些問題有助于了解在我們努力提供的新的依戀關系中,患者可能最需要什么。
軀體自我
……最初和最重要的自我(ego),是軀體自我(ego)。
—西格蒙?弗洛伊德(1923/1962,第20頁)
嬰兒最初的體驗當然會被記錄并表現在身體上:比如吃飽后讓人滿意的充實感、在媽媽的臂彎中沉入睡夢前那安適的困意、在冰冷房間換尿片時讓人淚流的刺骨寒意。Daniel Stern(1985) 在《嬰兒的人際世界》(The Interpersonal World of the Infant)寫到,“核心自我”(core self)源自幼兒早期對于自我的不變因素(self-invariants)的體驗,這些因素的核心是幼兒自己的身體以及身體的邊界。神經生物學家Antonio Damasio(1999)也認為“身體構造和運作的顯著恒定性”(第135頁)是穩定感的來源,是自我體驗中非常關鍵的部分。
Bowlby將依戀理論根植于進化生物學的土壤,他自然地認為嬰兒之所以尋求與照看者親近,是因為他需要獲得身體上的保護。后續研究發現與依戀對象保持親近確實能幫助嬰兒調控身體的內部功能,而且還證明了依戀關系的性質—安全或不安全—會影響嬰兒如何用發展中的生理機能去塑造身體自我對體驗的反應。比如,由敏感反應的母親養育的安全型嬰兒,與那些由冷漠型、迷戀型、未解決型母親養育的嬰兒相比,這些嬰兒對生理應激的激活反應閾值要高(Polan & Hofer,1999;Lyons-Ruth,1999)。
因此,自我的最初感受源自于軀體體驗,這些體驗的性質主要由早期依戀關系的品質決定。這些體驗在生命的最初幾個月和幾年中塑造著自我,而且通常有持續的影響。這些軀體體驗可以在人的一生中,不斷地落實、提示并豐富自我。反過來說,軀體體驗也可以被否認、被解離、被扭曲—即為了達成不同的心理目的,身體本身受到剝削或攻擊。因為患者身體的體驗是構成自我的基礎,也因為這種體驗是在關系的情境中成形的,所以依戀取向的治療必須納入對軀體自我的關注。如何將身體整合到“談話治療”中,在對心理發展和心理治療中非言語體驗的作用進行探索時,我會再談及這個問題。
情緒自我
或是痛苦,或是歡愉,或是介于兩者間的種種,這些感受,均是滋長心靈的基石。
—ANTONIO DAMASIO(2003,第3頁)
當Sroufe 和Waters(1977a)將“感到安全”等同于“親近”,并將此定義為依戀的目的時,他們明確點出了情緒在依戀中的核心地位。確實,安全的感受是最基本的,它甚至比“親近”更為基本—因為嬰兒可能在身體上靠近依戀對象,但感受不到安全。即使過了嬰兒期,我們如何清晰地感受,對于我們感覺到“自己是誰”仍然非常重要。
Bowlby(1988)描述過,在生命的頭幾年,“我們所擁有的的交流方式”是交流情感,他就此強調了情緒的首要地位(第157頁)1。Daniel Stern(1985)贊同Bowlby的說法,但他進一步提出“生命早期,情感不僅是交流的首要媒介,而且是交流的首要主題”(132-133頁)。Allan Schore(1994)就此議題進行了簡要總結:“自我的核心倚賴于情感調節的模式”(第33頁)。
情緒反應對于發展自我感非常重要,原因有三個:首先,正如Bowlby(1969/1982)在其《依戀》三部曲中的開篇所說,“情緒是……個體的直覺判斷,或是個體對他自身的機體狀態……或是對自己身處其中的一連串環境條件的直覺判斷”。
其次,從情緒的詞源(源自拉丁語,motore,指運動)看,情緒會驅使行動—有的時候會觸發各種先天的行為系統開始運作,包括依戀系統。按照Bowlby的說法,情緒判斷具有生存價值,因為它們有助于達成即時判斷—比如,決定是戰斗還是逃跑。經由進化的內置設計,特定的情緒會自動引起特定的行為取向:生氣引發對抗或抑制,害怕引發戰斗或身體麻痹,無助引發崩潰,等等(van der Kolk,2006;Damasio,1999)。
,情緒總是聯系著身體。身體感覺是情緒的最初表現形式,而且情緒通常是通過身體來表達的。當我們感受情緒時,我們也在感覺(或想象)自己身體里發生的變化(Damasio,2003)。William James(1884)就極為蠱惑地說過,我們的身體逃離危險,并非是因為我們害怕—相反地,我們害怕是因為我們的身體在逃跑。源于身體的各種情緒,彌漫于身體之中,而且常常控制著我們的主觀體驗。當感覺強烈的時候,情緒通常會擊敗或排斥合理性的分析和決策。
總而言之,情緒是我們源自內臟的(viscerally)的、對我們所面對的體驗是好還是壞進行判斷的過程—正是根據這些判斷,我們(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決定下一步如何行動。寬泛一些說,我們可以把情緒看成是一個內部評價系統,它能夠在我們整個生命過程中,對我們的體驗賦予意義,讓我們對下一步的行動做出選擇(Siegel,1999)。
Fonagy等人(2002)、Schore(2003),以及其他學者提出,情緒調節是自我發展的基礎,依戀關系是首要的心理環境;在依戀關系中,我們學會調節自己的情感—即獲取、調整和使用自己的情緒。從根本上,概括了我們最初依戀特征的關系模式,是我們之后用于情感調節的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對體驗具有自己獨特反應的性質—也就是說,決定了自我的性質。相應地,在治療師嘗試促成的新的依戀關系中,患者的情緒位于中心,而且這些情緒的有效調節—即允許情緒被感受、被調整、被交流、被理解—通常是治療過程中的核心,從而使患者有可能治愈,有可能成長。
……
“對依戀理論與研究以及它們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等方面,這本書就主要進展做了好的整合。復雜的概念經由臨床實例得到了仔細而精彩的解釋說明。本書是所有臨床工作者和學生不可多得的參考書。對于那些有興趣把我們對依戀過程理解的進展運用到臨床中的讀者而言,本書是至關重要的源泉。”
——Peter Fonagy博士, 英國學術院院士(FBA)
英國倫敦大學臨床健康心理學系
“David Wallin完成了令人矚目的飛躍,實現了依戀理論對臨床應用的保障,每一位心理治療師都應當閱讀這一綜合理論和臨床的作品,并一定會從中獲益。”
——Daniel Goleman博士,《社會智力》一書作者
“Bowlby如果在世,一定會為本書感到欣喜。這本書在依戀的生物學必要性和那些用于界定自我以及重要關系的本質的人類對話之間建立起聯系。Bowlby也一定很高興,他的理論能夠以如此可讀的方式被清晰地闡述出來,成為心理治療的指南。運用依戀理論指導心理治療就像一座剛剛開始挖掘的豐富礦藏。閱讀本書正是治療師前往探寶的旅程。”
——Susan M. Johnson教育博士
加拿大,Ontario,Ottawa大學心理學院
“在理解變化過程中治療關系的角色方面,Wallin提供了一個豐富的概念腳手架。在覺察練習有可能培育出一種治療性的姿態方面,他也提供了一個引人入勝的視角。”
——Jeremy D. Safran博士
美國,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心理學院
“這是一項非凡的成就—極其清晰而又富有學術性地綜合了依戀理論、互為主體性、社會神經科學和覺察等方面的進展。作者將這些“地圖”一層一層地疊加在臨床經驗之上,從而帶領讀者穿過領地,然后帶著一個嶄新的治療愿景走出來……對那些希望自己能保持在心理治療前沿領域的心理治療師而言,這是一部‘必讀之作’;而對于正在接受培訓的臨床工作者來說,它也是豐富的資源。”
——Christopher K. Germer博士,私人執業
美國,Cambridge, Massachusetts
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讀書是實現學習的橋梁之一,累并快樂,人生需要意義,意義由行動創造。
很好的幫助我了解依戀關系的重要性!對于依戀關系的處理有了一些理解!
一直期待的一本書,等了半年,終于在活動時候買了,很棒,正在和朋友們一起讀。
看到“依戀”覺得很符合自己的心意,因為這是人類最初的情感聯結,而且也與精神分析有很大的關聯。最初感動我的,就是“依戀”二字,買回來卻是很好。推薦閱讀指數9.2
這是一本又后又大又有用的書,對于了解依戀理論是個很好的開始!
這是本好書,找了很久,就是價格有點貴。折扣再大點就好了
書很不錯,依戀理論可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擴展啊
這本書,聽說很不錯,我還剛看了沒多少頁,其實的同行評價還不錯。
質量還不錯,還沒開始看。感覺很專業,一時半會還不是太看得懂。
依戀:我們在人世間的第一次與人親密接觸。依戀理論最初由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Bowlby)提出,他試圖理解嬰兒與父母相分離后所體驗到的強烈苦惱。鮑爾比觀察到,被分離的嬰兒會以極端的方式(如哭喊、緊抓不放、瘋狂地尋找)力圖抵抗與父母的分離或靠近不見了的父母。在當時,精神分析著述者們認為嬰兒的這些表達是嬰兒仍不成熟的防御機制的表現,它們被調動起來,以抑制情感痛苦。但鮑爾比指出,在許多哺乳動物中這種表達是很常見的,他認為這些行為可能具有生物進化意義上的功能。 鮑爾比依據行為理論做出假定:這些依戀行為,如哭喊和搜尋,是與原有依…
依戀關系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希望可以從中學習到一些可以應用的知識
很好的書,專業人員必備。對了解孩子以及成人的心理很實用。
這本書我看完了。咨詢師必讀。依戀關系是家庭治療的核心理論
還沒有細細看。但朋友說,這是關于依戀關系她看過的最好的一本書
買第二本了,老師推薦的書。第一本未曾謀面就不翼而飛了,心塞。
之前有買過關于依戀的書,這次趁機會再囤一點
內容對剛剛入門的我來說,還是有點晦澀的,不過不著急,慢慢學習,覺得依戀關系很有必要學習一下。
依戀的理論可以解釋很多現代咨詢者的問題。值得閱讀。
正在讀,是有關依戀研究和實踐比較深入的書,涉及依戀的生理機制、類型形成、對自我形成的影響以及心理治療中的應用等,最詳盡的一本書。
一本心理咨詢專業人士必看的一本書,也是一本參考的工具書。內容有很多實證和先輩的畢生貢獻。學到更好的把握來訪者早期依戀關系的解讀。
幫朋友買的,心理咨詢師或治療師必讀!我的已經標注滿滿的了,對咨詢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幫助。
我覺得兒子太依戀我了,希望他能早點心理獨立
非常棒的母嬰關系理論及運用于心理治療的佳作
從養育到治愈,從副標題就可看出,書中既有對依戀關系的剖析,也有實際應用和治愈,還有具體案例,內容詳實,個人覺得非常難得的一本關于依戀理論和實踐的書,非常喜歡。
讀了2遍,非常好。對依戀理論深入淺出的講解,全面的梳理。對依戀理論的應用也寫得很容易理解。
相當不錯。對于想了解咨訪雙方在咨詢中到底發生著什么,有很好的說明。本書整合了依戀和主體間性理論,把主體間性理論的治療技術建立在依戀理論對人格的分類的框架之下,聚焦于不安全依戀類型的移情——反移情的不同特點,有較強的實踐指導意義,是了解現代精神分析治療技術的一個不錯的窗口。強力推薦。
內容詳實實用,對于依戀講得清晰易懂,針對不容的依戀類型也給出了指導性的建議。很贊!
超級棒的書!除了深刻又生動地闡釋了依戀模式與個人成長的因果關系,覺察和心智化的重要性,身體與情緒的不可分離,還使我得以更為深入的反思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去思索體驗的意義,明白“安住”在當下,是了解自己的一個根本渠道。理論和觀念對于國內的心理咨詢行業都是前沿的,對工作有很好的理論和實踐的指導意義。基于嬰兒觀察建立的理論以及在臨床上的應用上的探索和提升使依戀理論的體系完善而更讓人信服。翻譯的不錯,雖然開始部分有較強的理論性,但閱讀起來仍然感到很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