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心理學作為一門研究保險領域的人類心理與行為特征、決策規律及其應用的新興交叉學科,其研究對象是面對風險時的人性。因此,本書基于心理學、經濟學、金融學等相關理論文獻,通過深入分析人類的風險決策特征,進而對保險心理機制及行為決策規律進行系統性研究,以構建保險心理學的理論體系架構,并根據我國保險實踐,提出保險產品設計及營銷推廣的優化策略,最終促進我國保險業的健康發展。本書既可作為高等院校專業課程教材,又可作為保險從業人員實務操作的指導與培訓手冊,還可作為新興學科知識的普及讀本。
保險心理學作為一門研究保險領域的人類心理與行為特征、決策規律及其應用的新興交叉學科,其研究對象是面對風險時的人性。因此,本書基于心理學、經濟學、金融學等相關理論文獻,通過深入分析人類的風險決策特征,進而對保險心理機制及行為決策規律進行系統性研究,以構建保險心理學的理論體系架構,并根據我國保險實踐,提出保險產品設計及營銷推廣的優化策略,終促進我國保險業的健康發展。本書既可作為高等院校專業課程教材,又可作為保險從業人員實務操作的指導與培訓手冊,還可作為新興學科知識的普及讀本。
目 錄
及時章 保險心理學導論 1
及時節 保險與保險業概述 2
一、保險的基本含義 2
二、保險業的歷史沿革 9
第二節 保險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方法與步驟 16
一、保險心理的基本含義 16
二、保險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17
三、保險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7
四、保險心理學的研究步驟 19
第三節 理論延伸:風險可保性和
巨災保險 19目 錄
及時章 保險心理學導論 1
及時節 保險與保險業概述 2
一、保險的基本含義 2
二、保險業的歷史沿革 9
第二節 保險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方法與步驟 16
一、保險心理的基本含義 16
二、保險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17
三、保險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7
四、保險心理學的研究步驟 19
第三節 理論延伸:風險可保性和
巨災保險 19
一、巨災和巨災風險管理 20
二、平均決定論和極端決定論 21
三、巨災債券與風險管理 23
本章小結 25
思考題 26
第二章 保險心理的理論基礎 29
及時節 態度理論與保險心理 30
一、態度的基本含義 30
二、態度理論在保險心理中的
應用 30
第二節 預期理論與保險心理 31
一、預期的基本含義 31
二、預期的理論背景 32
三、預期的構成要素 32
四、預期的分類 33
五、預期理論的發展 33
六、預期理論在保險心理中的
應用 34
第三節 風險理論與保險心理 34
一、風險的基本含義 34
二、風險的分類 34
三、風險與冒險的關系 36
四、風險的心理認知 36
五、風險的態度類型 37
六、關于感覺尋求與風險態度的
研究 38
七、風險理論在保險心理中的應用 38
第四節 福利理論與保險心理 39
一、福利的基本含義 39
二、福利理論的發展 39
三、福利理論在保險心理中的應用 43
本章小結 43
思考題 44
第三章 保險需求與保險心理學 47
及時節 投保心理與保險需要 48
一、"需要金字塔"與保險心理 49
二、購買動機與影響因素 50
三、保險產品的感官認知 50
四、自我認知與保險決策 52
第二節 保險決策中的錨定效應和
交叉感知 54
一、錨定與錨定效應 54
二、錨定效應的影響因素 56
三、錨定效應與交叉感知匹配 60
第三節 理論延伸:交叉錨定效應的
若干應用 66
一、黃金與交叉感知匹配 66
二、風險決策與認知警戒 67
三、風險管理與錨定效應 68
本章小結 70
思考題 71
第四章 風險評價偏差與保險心理學 73
及時節 對事故發生概率的認識 74
一、決策權重函數:在0與
之間 75
二、側重于損失的概率 80
第二節 評價風險中的認知偏差 80
一、過度自信:你的汽車駕駛
技術高于他人嗎 80
二、后視偏差 82
三、"涌上心頭":熟識性偏差和
可得性啟發法 83
四、"天災"與"人禍":不同
風險源下的保險決策 87
第三節 認知偏差與投保心理 89
一、恐怖襲擊PK一切風險 89
二、具體疾病PK所有疾病 91
第四節 理論延伸:德國長期護理
保險 94
一、人口格局變化、社會責任
轉移和長期護理需求 94
二、信息因素和長期護理投保
決策 95
三、長期護理保險購買意愿的
實證研究 97
第五節 拓展閱讀:啟發法與理性思考 99
一、思維的"捷徑":啟發法 99
二、"認知吝嗇"和認知偏差 102
本章小結 106
思考題 107
第五章 風險認知與保險心理學 109
及時節 認知心理學的歸結主義分析
框架 110
一、歸結主義分析框架:經濟學
和心理學的理論引導 110
二、情感心理學的興起 112
三、風險分析與風險感受 113
四、情感效應與情感啟發法 114
第二節 風險感假說 118
一、風險感假說及其含義 118
二、情緒與認知的相互作用 119
三、情緒與認知調解 120
第三節 情緒的影響因素 132
一、生動性與災害想象能力 133
二、個體對概率變化的不敏感 135
三、從決策到決策生效之間的
時長 139
第四節 情緒風險管理 140
第五節 案例分析:保險營銷和保戶
的占先情緒 142
本章小結 145
思考題 146
第六章 保費框定心理與保險心理學 149
及時節 框定偏差和得失框架 150
一、框定偏差和誘導效應 151
二、價值函數與保費框定 153
第二節 心理賬戶與保費框定 160
一、心理賬戶及其實驗研究 160
二、心理賬戶與前景理論得失
框架在保險領域的應用 165
第三節 案例分析:壽險投資中的
心理賬戶效應 170
本章小結 173
思考題 174
第七章 保險權益評價與保險心理學 175
及時節 維持現狀效應的含義與實驗 176
第二節 保險訴訟權中的維持現狀
效應 177
第三節 限制訴訟權和維持現狀的
證據 180
本章小結 181
思考題 181
第八章 保險決策的情感效應與
保險心理學 183
及時節 情感效應和保險索賠決策 184
一、保險索賠決策的實驗研究 184
二、慰藉假說 188
第二節 情感效應和投保決策 191
第三節 保險心理研究的延展 198
本章小結 202
思考題 203
參考文獻 205
及時章 保險心理學導論
本章精粹]
保險與保險業
保險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方法與步驟
風險可保性和巨災保險
關鍵詞]
保險 保險業 保險心理 保險心理學 可保性
章前導讀]
保險心理學是采用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保險領域諸多行為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本章首先介紹了保險與保險業的起源及其歷史沿革,然后界定了保險心理的基本內涵,明確了保險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方法與步驟,并對于風險可保性及巨災保險進行了專題探討與案例分析。
及時節 保險與保險業概述
1347年10月23日,"圣克勒拉"號貨船緩緩駛離意大利熱那亞灣,開始了至馬喬卡的航行,意大利商人喬治·勒克維倫為這次航行承擔保險,出具了歷史上最早的一張保險單。從此,保險與保險業就宛如那艘離港的貨船,漂流到世界上的各個角落。
一、保險的基本含義
一)保險的定義
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于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保險人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保險行為。可見,保險是一種轉移風險的有效方法,它通過投保人向保險人支付一定金額的保險費把風險轉嫁給保險人,一旦發生意外損失,被保險人即可獲得保險人給予的損失補償。
換言之,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保險是分攤意外事故損失的一種財務安排。投保人通過參加保險,將其不確定的大額損失變成確定的保險支出,即保險費,而保險人則集中大量的同類風險,通過向投保人收取保險費建立保險基金,用于補償少數被保險人受到的意外事故損失。因此,保險是一種有效的財務安排,體現了一定的經濟關系。從法律角度來看,保險是一種合同行為,體現了一種民事法律關系。根據合同約定,一方通過承擔支付保險費的義務,以換取另一方為其提供經濟補償或給付的權利,這正體現了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可見,分擔損失是保險的重要職能,保險雙方以訂立保險合同(保險單或協議)的方式,由投保人通過購買保單而把損失風險轉移給保險人。
保險業是經營風險的特殊行業,然而并非所有風險都具有可保性。保險通常需要滿足以下條件:①大量同質風險的存在。即某一風險不是在個別地區出現,也不是個別人可能遭受損害,而是在廣泛地域內可能發生,并且會有相當數量的人可能受其影響。這樣,保險人就能比較地預測損失的平均頻率和程度。②損失應是偶然的意外。損失應是有可能發生,但不一定要發生,且不是人為制造的風險。否則,保險費會無限上升,大數法則亦會失靈。③損失必須是可以預測的。即損失的時間、地點和金額具有一定的確定性,能夠用概率來衡量。④保險屬于資金后備形式。在現實生活中,自然災害(如火災、臺風、雷擊、地震、海嘯、洪水等)會給人的生命和社會財產帶來嚴重損害,如人員傷亡、財產毀壞、生產中斷等。盡管人們根據長期實踐和科學研究,針對各類自然災害采取了種種預防措施,但是由于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具有不確定性,因而許多災害事故還無法提前預防。雖然災后搶救是減少損失的有效對策,如消防隊滅火、海上救助以及沉船打撈等,但這也只能作為減少損失的一種手段,其功效范圍具有局限性,災害事故給社會造成的最終損失是客觀存在的。因此,為了維持社會生產的正常運行及保護人們的生活安定,對于災害事故造成的人民生命和財產損失必須進行經濟補償,如補償車禍受害者的醫療費用開支、經濟收入損失、汽車修理或置換費用等,而保險就是以資金支付方式給予經濟補償的一種后備形式。
二)保險的要素
1. 可保風險的特性
可保風險是指保險人可以接受承保的風險。保險是人們處理風險的一種方式,它能為人們在遭受損失時提供經濟補償,但并非所有風險保險人都會承保。可保風險具有以下特性。
1) 風險不是投機性的。對于投機性風險(如賭博,購買彩票、股票等風險),保險人是不承保的。
2) 風險必須具有不確定性。即就某個具體單獨的保險標的而言,投保人事先無法知道其是否會發生損失,發生損失的時間和程度如何。
3) 風險必須是大量標的均有遭受損失的可能性。
4) 風險必須是意外的且損失較大。
5) 在保險合同期限內預期的損失是可計算的。保險人承保某一特定風險,必須在保險合同期間內收取足夠金額的保費,以聚集資金,支付賠款與各項費用開支,并獲得合理的利潤。
2. 保險風險的集合與分散
保險的過程既是風險的集合過程,又是風險的分散過程。眾多投保人將其所面臨的風險轉嫁給保險人,保險人則通過承保將眾多風險集合起來。一旦發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損失時,保險人便將少數人發生的風險損失分攤給全體投保人,即通過保險的補償行為分攤損失,將集合的風險分散轉移。
保險風險的集合與分散應具備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多數人的風險。如果僅是少數人的風險,那么就無所謂集合與分散,并且風險損害發生的概率也難以測定,大數法則便不能有效發揮作用。二是同質風險。如果風險為不同質風險,那么風險損失發生的概率就會不同,風險也就無法進行同一集合與分散。此外,由于不同質風險損失的發生頻率與幅度具有差異性,因而進行集合與分散,會致使保險經營財務狀況的不穩定,保險人將不能提供有效的保險供給。
3. 保險費率的厘定
保險在形式上是一種經濟保障活動,實質上則是一種商品交換行為。因此,厘定合理的保險費率,即制定保險產品的合理價格便構成了保險的基本要素之一。保險費率過高,保險需求會受到抑制;反之,保險費率過低,保險供給就得不到保障,而合理費率的厘定應依據概率論、大數法則的原則計算確定。
4. 保險基金的建立
保險的分攤損失與補償給付功能是通過建立保險基金實現的。保險基金是用以補償或給付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及人體自然規律所導致的經濟損失和人身損害的專項貨幣基金,其主要來源是開業資金和保險費。保險基金具有來源的分散性、返還性、廣泛性、專項性和增值性等特點,是保險的賠償與給付的基礎。
5. 保險合同的訂立
保險作為一種社會經濟關系,是通過保險合同的訂立來確定的。保險是專門針對不確定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給予相應的賠償。由于風險是否發生、何時發生、其損失程度如何等均具有較大的隨機性,所以這就要求保險人與投保人必須在確定的法律或契約關系約束下履行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如果不具備在法律或合同上規定的各自的權利和義務,那么保險經濟關系就難以成立。因此,訂立保險合同是保險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保險經濟關系成立的法律保障。
三)保險的特征
1) 經濟性。保險作為社會經濟保障活動,是整個國民經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由于保險體現了一種社會經濟關系,即商品等價交換關系,所以保險經營具有商品屬性。
2) 互助性。保險是在一定條件下分擔了單位和個人所不能承擔的風險,從而形成了一種經濟互助關系,它充分體現了"一人為眾,眾人為一"的思想,因此,互助性是保險的基本特征。
3) 法律性。由于保險這一社會經濟保障活動是依據法律合同來開展的,所以保險又是一種法律行為。
4) 科學性。保險是以數理統計為依據而收取合理的保險費,因此,保險經營的科學性是現代保險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四)保險的職能
1. 保險的基本職能
保險的基本職能是指通過分攤風險以補償損失或給付保險金。因為保險是將在一定時期內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導致的經濟損失,在具有共同風險的投保人中平均化,使少數人的經濟損失由全體投保人共同分擔,從而使個人難以承受的損失轉變為多數人可以承受的損失,通過上述分攤方式,給予遭受損失的被保險人以經濟補償。可見,分攤風險是補償損失的前提和手段,而補償損失則是分攤風險的目的。
2. 保險的衍生職能
1) 投資職能。由于保險費的交納與給付的發生具有一定的時差性,這就為保險人開展投資活動提供了可能;同時,保險人為了使保險業務經營穩定,必須保障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這就衍生出保險的投資職能。補償損失的給付保險金活動是保險人的負債業務,而利用保險基金進行投資活動則是其資產業務。目前,投資已成為保險公司收益的重要來源之一。
2) 防災防損職能。保險是承擔風險的業務活動,作為保險經營者,為了穩定經營,需要通過人為的事前預防,以減少損失的發生。為此,保險又衍生出防災防損職能。保險公司通常以提供損失管理服務來實現其防災防損職能。損失管理服務的主要內容是分析潛在的損失風險、評價保險標的的風險管理計劃、提出費用合理的替代方案及損失管理措施等。
五)保險的作用
保險的作用是指在國民經濟中保險活動所引發的社會效應,具體表現為保險在宏觀經濟中的作用和保險在微觀經濟中的作用。
1. 保險在宏觀經濟中的作用
保險在宏觀經濟中的作用是指保險活動對于國民經濟總體上所產生的經濟效應,具體包括以下4個方面。
1) 保障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運行。社會再生產過程由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4個環節構成,它們在時間上是連續的,在空間上是并存的。即社會總產品的物流系統和價值流通系統在這4個環節中的運動過程時間上是連續的,在空間分布上是均衡的。然而,社會再生產過程的這種連續性和均衡性會因遭受各種災害事故而被迫中斷或失衡,保險則能及時迅速地對這種中斷或失衡發揮有效的補償恢復作用,從而保障社會再生產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2) 有助于財政收支計劃和信貸收支計劃的順利實現。財政收支計劃和信貸收支計劃是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兩個重要方面,而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發生不僅造成財政收入的減少和銀行貸款歸流的中斷,并且還會增加財政和信貸支出,從而給國家宏觀經濟調控帶來困難。如果企業參加了保險,財產損失獲得保險賠償,恢復生產經營也就有了資金保障,而生產經營一旦恢復正常,就能保障財政收入的基本穩定,銀行貸款也能得到及時清償;同時,受災單位由于得到了保險賠償,也就減少了甚至無須財政和銀行的信貸支持。可見,保險確實對財政收支平衡和信貸收支平衡發揮著重要的保障作用。
3) 增加外匯收入,增強國際支付能力。保險在對外經濟貿易和國際經濟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按照國際慣例,進出口貿易都必須辦理保險。保險費和商品的成本價及運費構成了進出口商品價格的三要素。出口商品時爭取到岸價格,即由賣方在本國保險公司投保,就可以賺取保險外匯收入;反之,在進口商品時爭取離岸價格,即由買方負責保險,則可以減少保險外匯支出。保險外匯收入是一種服務貿易收入,對于增強本國的國際支付能力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4) 有利于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高新技術的采用意味著新的風險,保險可以為企業開發高新技術產品及使用專利提供風險保障,從而促進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2. 保險在微觀經濟中的作用
保險在微觀經濟中的作用是指保險作為企業或個人風險管理的財務處理手段所產生的經濟效應,具體包括以下4個方面。
1) 有利于受災企業及時恢復生產。盡管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何時發生、在何地發生、波及面有多廣、財產受損程度如何等則是偶然的,事先難以預測的。而企業參加保險后,一旦遭受災害事故損失,就能按照合同約定的條件及時獲得保險賠償金,重新購置資產,恢復生產經營;同時,由于恢復生產及時,還可以相應減少受災企業的間接經營損失。
2) 有利于企業加強經濟核算,增強市場競爭能力。保險作為企業風險管理的財務手段,能夠把企業不確定的巨額災害損失轉化為固定的、少量的保險費支出,而將保險費攤入企業的經營成本或流通費用中則是符合企業經濟核算制度的,因為企業通過交納保險費把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這樣不僅不會因災損而影響企業生產成本的均衡,而且保障了企業財務狀況的穩定,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從而更有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反之,如果企業不參加保險,那么為了不因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而使生產經營中斷或萎縮,就需要安排一筆風險儲備金,這對于企業個體而言既不經濟也不現實。
3) 有利于企業強化風險管理意識。保險賠償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消除災害事故的影響,但畢竟造成了社會物質財產損失,況且被保險企業也不可能從風險損失中獲取額外的利益,因此,防患于未然是企業和保險公司利益一致的行為。保險公司常年與各種災害事故打交道,積累了豐富的風險管理經驗,可以幫助投保企業盡可能地消除風險隱患,從而達到防災防損的目的。此外,保險公司還可以通過保險費率這一價格杠桿充分調動企業防災防損的積極性,共同搞好風險管理工作。
4) 有利于安定人們的生活。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對于家庭而言是不可避免的,參加保險則是家庭風險管理的有效手段。例如,參加家庭財產保險可以使受災家庭恢復原有的物質生活條件,而當家庭成員遭遇傷、殘、病、老、死等事故時,人身保險作為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的補充,對于家庭的正常生活能起到積極的保障作用。此外,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發生民事賠償責任造成的第三者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通過責任保險就可以有效地保障受害人的經濟利益。可見,保險對于安定人們的家庭生活起著積極有效的作用。
總之,保險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主要體現為:一是發揮社會減震器作用,以保障社會經濟生活的安定;二是發揮經濟助推器作用,為社會投資、生產和流通保駕護航。
六)保險的分類
保險通常具有以下4種分類方式。
1. 按保險的業務實施方式分類
保險業務按其實施方式可以分為強制保險和自愿保險。
1) 強制保險。強制保險是指以國家法律形式強制實施的,凡屬于保險范圍內的有關單位和個人必須參加保險,保險金額則由政府統一規定。
2) 自愿保險。自愿保險是指由投保人與保險人自愿簽訂保險合同而結成的保險關系,投保人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和承擔保險費的能力決定是否參加保險,并且自主選擇險種、確定保險金額,而保險人則根據投保人的情況決定是否接受投保。
2. 按保險標的的保障范圍分類
保險業務按保險標的的保障范圍可以分為財產保險、人身保險、責任保險和保障保險。
1) 財產保險。財產保險是指以財產為保險對象,對因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物質財產損失實行經濟補償的保險。由于財產保險通常是對以物質形態存在的財產進行保險,因而又稱為財產損失保險,具體包括單位財產保險、家庭財產保險、工程保險、運輸工具保險、貨物運輸保險等。
2) 人身保險。人身保險是指以人的壽命、健康和身體為保險對象,對被保險人的死亡、傷殘、疾病、年老喪失勞動能力或保險期屆滿由保險人給付保險金的保險,包括人壽保險、健康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3) 責任保險。責任保險是指以被保險人的民事損害賠償責任為保險對象,保險人依法或者根據合同約定對被保險人應對他人的損害負有經濟賠償責任的,由保險人負責賠償的保險。
4) 保障保險。保障保險是保險人向債權人提供的一種擔保業務,保險人對債權人因被保險人的不法行為(如盜竊、詐騙)或不履行合同約定而遭受的損失,負擔經濟賠償責任。保障保險包括忠誠保障保險、履約保障保險等。
3. 按保險政策分類
保險業務按保險政策可以分為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
1) 社會保險。社會保險是指社會通過立法,采取強制措施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從而形成專門的保險基金,當勞動者暫時或長期喪失勞動能力及失去工作機會時,在物質上給予社會幫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的制度。社會保險主要包括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養老保險、死亡保險等。
2) 商業保險。商業保險是指根據商業化經營的原則,通過收取保險費建立保險基金,對財產損毀或人身傷亡實行經濟補償或給付的一種社會后備制度。
4. 按可保風險的轉嫁方式分類
保險業務按可保風險的轉嫁方式可以分為原保險、再保險和共同保險。
1) 原保險。原保險是指由投保人和保險人直接簽訂保險合同而結成的保險關系。
2) 再保險。再保險是指保險人為避免因風險過于集中致使一次災害事故影響自身財務狀況的穩定,將其所承保業務的一部分或全部再次向另一保險人保險的經濟行為。
3) 共同保險。共同保險是指由若干個保險人承保同一筆保險業務,當發生賠償責任時,其賠款按照各保險人自身承擔的理賠金額賠償損失。
二、保險業的歷史沿革
保險作為人類趨利避害、祈求平安的思想和活動由來已久,早在我國《周書》中就有記載:"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家非其家也,此謂之國備。"在這一積谷防饑的思想中便蘊含著樸素的保險理念。而在更早的3000多年前,古代"船幫組織"在水流湍急的長江上運輸貨物時,為了避免觸礁翻船而導致滅頂之災,便將一人的貨物分裝于數艘船上,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這就是先人們原始的保險活動。
可見,保險是因風險而起,無風險亦無保險。而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它既不因社會制度變遷而趨避,也不因時代進步而消失。正是因為風險的存在,才有了分擔風險的保險的誕生,而保險業則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社會階段的產物。
保險業的萌芽形態可以追溯到古代社會某些分散風險的方法和互助組織,如我國夏代后期出現的儲糧備荒賑濟災民制度,然而真正意義上的保險業則是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
一)保險業的興起
盡管保險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遠的古代,但保險業的真正興起則是從近代開始的。大約在14世紀后半葉,海上貿易和海上保險活動在地中海一帶已相當活躍,海上貿易在當時既是一種高收益的事業,又是一種高風險的活動,因為在海上貿易過程中,船損和貨損事件時有發生。于是,商人們在從事海上貿易活動的同時,便以前所未有的熱情關注著如何減少和分散風險損失。在這一時期,從事海上貿易的商人和保險人開始以合同的方式明確保險業務,合同關系的引進,對于保險制度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15世紀末,美洲大陸及通往印度航道的新發現標志著資本主義國家在更為遼闊的世界市場上縱橫馳騁,當冒險家們開始揚帆遠航,尋找具有誘惑力的海外市場時,海上風險便更趨突出,于是,近代保險業便在這種狀況下應運而生。下面按時間順序介紹幾種主要的保險形式。
1. 海上保險
保險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最古老的保險形式是海上保險。早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善于經商的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居民就有廣泛的海上貿易活動。當時的船舶構造簡單,無法抵擋海上風流的沖擊,因此,航海經商被視為一種冒險活動。當貨船在航行中遇到狂風巨浪時,人們所能采取的應急措施就是拋貨入海,以減輕貨船的載重,使其能盡快脫離險境。然而貨物一旦被丟棄,擁有這批貨物的商人就會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在決定拋貨時會引起船貨各方的爭議,任何一方都不愿意拋棄自己的財產而為他人的利益作出犧牲。
于是,為了避免爭議,及時解除船貨共同風險,使貨主的損失能夠得到應有的補償,商人之間逐漸達成了一個共同遵守的原則——"一人為大眾,大眾為一人",并逐步形成一種習慣做法,即貨船發生風險時,由船長作出決定,同時規定因拋貨引起的損失,則由獲益的船貨各方共同分攤,這就是保險業著名的共同海損分攤原則。
這樣,雖然一個人所受的損失巨大,但是分攤到每個人身上也就微不足道了。公元前916年,這一原則被羅地安海商法所采用之后,又被許多國家所認同,該商法規定:"凡因減輕船只載重被拋入海中、為全體利益而犧牲的貨物,應由全體分攤補償。"
后來,原始的補償辦法逐漸演化成為商業保險,保險人取代了"全體"這個角色,負責收取每個人所支付的保險費,如果"全體"中的任何個人因意外事故而遭受財產損失或者人身傷亡,保險人就可以把集中的保險費補償給個人。
進入14世紀中葉,海上保險獲得了長足發展,這就是保險單的出現及海上保險法規的誕生。世界上最早的保險單是1347年10月23日由意大利熱那亞商人喬治·勒克維倫簽訂的承保船舶的一張保險單。這一時期,意大利的商人和保險人都非常活躍,其足跡遍布整個歐洲。
如今英國倫敦保險中心的倫巴第街,就是由于意大利商人倫巴第經常在那里經營保險業務而得名。1397年,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出現了保險單,開始承保海上災害等內容,到15—16世紀,還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法規。例如,1435年,西班牙的巴塞羅那法規就取締海上保險弊端、防止欺詐、禁止賭博等作出具體規定;1523年的佛羅倫薩法規在總結過去海上保險做法的基礎上,制定了標準的保單格式,對于承保責任范圍的規定較為具體。可見,早期的保險活動發源于14世紀的意大利,是圍繞海上貿易進行的。
進入15世紀,海上貿易的中心從意大利轉移到了英國。1688年,英國人勞埃德在倫敦開設了一家咖啡館,為過往的船主和商人提供交流和休息的場所,成為船東、船長、商人、經紀人的聚集場所。1696年他出版了一份小報——《勞埃德新聞》,主要報道船舶起航和到達時間、海難、貨物運輸等海事信息。1734年又出版了《勞合動態》,至今仍在出版。1769年勞埃德咖啡館的一批顧客組建了海上保險團體;1774年,勞埃德合作社(簡稱勞合社)正式成立。在以后一百多年間,它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英國海上保險中心和世界上較大的保險組織之一。進入18世紀,倫敦已成為世界上具實力的海上保險市場。1906年英國制定了《海上保險法》,這部法律是參照各國商業習慣和判例而制定的,長期以來它對資本主義各國的保險立法產生了深遠影響,至今仍然是保險業界的法典。
2. 火災保險
繼海上保險之后出現的是火災保險,公營火災保險源于德國。1591年,德國漢堡的釀造業者成立了火災救助協會,凡加入者遭遇火災時可獲得救助。17世紀初,德國盛行互助性質的火災救災協會制度,1676年及時家公營保險公司——漢堡火災保險局由46個協會合并而宣告成立,這就是公營火災保險的開始。18世紀后,這種公營的火災保險局在德國各地已十分普遍。
私營的火災保險始于英國。1666年9月2日,倫敦市皇家面包店由于烘爐過熱而起火,大火失去控制,連燒了五天五夜,倫敦全城85%的房屋被燒毀,20多萬居民無家可歸。這場大火使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解決火災損失的問題。1667年,牙科醫生巴蓬個人獨資創辦保險營業所,承接民用住宅和商業房屋的火災保險業務。1680年,由于業務的發展,他邀請3人集資2萬英鎊,建立了一個火險合伙組織,開始按照房屋的租金和結構收取保險費。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法德美等國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其直接的結果是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和迅速聚集,客觀上增加了對火災保險的需求。因此,火災保險迅速發展,并且保險組織以股份公司為主。最早的火災保險股份公司是英國太陽保險公司,該公司是1710年由查爾斯·玻文在英國創辦,它不僅承保不動產,而且承保動產,是英國現存最古老的保險公司之一。
3. 人壽保險
人壽保險歷史悠久,在古代一些國家中曾出現過某些類似于人身保險的原始互助組織,這些組織以互助形式來分擔人們所遇到的經濟困難,如喪葬費用等。古埃及石匠行業中有一種互助合作組織,參加者需交納會費,建立分攤基金,當有會員死亡時,由該組織支付喪葬費用;古希臘的城市中有一種名為"公共柜"的組織,平時人們可以投幣募捐,在戰時該組織則用于救助傷亡者;古羅馬有一種宗教性質的喪葬互助會,參加者入會時交納一定的會費,以后每月都會交納會費,當有會員死亡時,由該互助會支付喪葬費用,并救濟其遺屬。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從事人身保險的組織逐漸由互助形式轉化為經營形式。即由一個經營者專門負責人身保險基金,從而在參加者和經營者之間發生了債權債務關系,這樣,就使得原先的互助行為轉變為商業行為。
進入15世紀,隨著海上貿易的發
轉行了,從心理學開始讀,做好自己的工作。
質量不錯,包裝很好,印刷質量也好,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