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人而言,喬布斯提出的“追隨自己的激情”是個糟糕的職業建議。我們應該另尋他路了。 在“雞血”充斥的時代,這本書推翻了“激情至上”的觀點,作者在批判了激情之后,踏上探求真相的征途,去揭示人們是如何愛上自己的工作、找到真正的“自我”的。他花時間與有機農場主、風投家、編劇、程序員等等從工作中獲得極大滿足感的人交流。通過這種方式,作者發現了一些策略和陷阱,而這些人正是采用了這些策略、避開了這些陷阱,從而發展出各自有吸引力的事業。 職業資本、刻意練習、控制力陷阱、財務可行性法則……書中夾敘夾議,對這些策略進行了系統細致的闡述。假如你也正為自己這輩子應該 做什么而苦惱,或者對當前的工作狀況感到受挫并渴望另辟新路來掌控自己的生活,那么這部表述清晰的宣言就是你的必讀之作。紐波特為我們提供了一份有根有據的藍圖,從而打造我們所熱愛的工作。 困難會嚇跑空想家和膽小鬼,但會留給我們這些人更多的機會。這本書會改變你看待某些事物的方式,例如職業、幸福以及如何去創造非凡的生活。
給正在思考工作方向的,對于現狀不滿意的,想要勇敢改變的你,《到不能被忽視》將改變你看待人生、職業、幸福的方式。
無價的職業建議,這本書是投資自己、創造一番事業的重要指南!當讀完這本書,我們基本可以保障你的職業規劃會向好的方向發生變化。
對于任何尋找的不是工作而是事業的人來說,這本書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他們尋找的是影響力、自主力和創造力,而本書提供了一步一步實現這種目標的方案。
這是每個職場人的清醒劑!特別推薦給剛剛畢業或是正處于職業危機中的人。在我們當前生活的這個世界里,基于激情的職業理論被片面地鼓吹,而這本書發出了非常重要的聲音。
UrWork(中國)創始人、萬科集團原高級副總裁毛大慶,58同城網CEO姚勁波,聚美優品CEO陳歐,天下酒倉公司董事長杜子建,百度首席科學家、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副教授吳恩達,LinkedIn聯合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里德 霍夫曼,《連線》雜志創始主編凱文 凱利,暢銷書《全新思維》和《驅動力》作者丹尼爾 H 平克,創業家、營銷學家賽斯 高汀聯袂推薦!
湛廬文化出品。
(美)卡爾 紐波特
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分布式算法專家,暢銷書作家,高人氣博主。
曾以“美國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會員”的畢業于達特茅斯學院,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計算機博士學位,目前是喬治城大學計算機科學副教授。
他創辦了深受美國中學生歡迎的博客“Study Hacks”,該博客專注于研究如何深度學習、高效工作。
紐波特的其他暢銷作品有《如何在大學里脫穎而出》《如何成為尖子生》等。《到不能被忽視》是他的第4本著作,榮獲2012年度800-CEO-READ商業圖書大獎,被《公司》雜志(Inc.)評選為2012年度企業家推薦讀物之一,榮登《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2012年度10大商業圖書榜單。
[目錄]
測試題 Ⅰ
引言 沒有人為你的夢想埋單
規則一 不要追隨自己的激情
01 除了激情,喬布斯還有什么沒有告訴你
02 不要急于尋找,激情是精通的副產品
03 越陷越深的困擾,都是激情惹的禍
規則二 工匠思維勝過激情思維
04 工匠思維,沒人欠你一份好工作
05 職場資本,技能勝過激情
06 脫穎而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職場資本家
07 刻意練習,努力做一名好“工匠”
規則三 幸福來自于自主力
08 理想工作的“萬靈藥”
09 自主力陷阱1:資本薄弱
10 自主力陷阱2:關鍵障礙
11 要做有人愿意埋單的事情
規則四 使命感帶來意義
12 有意義的使命與有價值的人生
13 在前沿地帶找到使命感
14 使命需要“小賭”
15 要么引人注目,要么默默無聞
結 語 正確地工作勝過正確的工作
后 記 我如何創建自己熱愛的工作
附 錄 他們如何做到
致 謝
譯者后記
閱讀指南 精讀指路人:腦力工程師 孫路弘
除了激情,喬布斯還有什么沒有告訴你
“做你愛做的事,錢就來了”
2005 年6 月,史蒂夫 喬布斯(Steve Jobs)站在斯坦福體育場的講臺上,準備向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們發表演講。喬布斯穿著牛仔褲和拖鞋,罩著一件畢業袍,面對23 000 人做了一個簡短的演講,主題是自己人生中的經驗教訓。演講進行到大概三分之一處時,喬布斯提出了下面這條建議:
你需要找到你所愛的東西……成就大事的方法就是熱愛自己所做的事。如果你還沒有找到,那么繼續找,不要停下來。
演講結束時,全場起立鼓掌。
雖然喬布斯的致辭涵蓋若干不同的經驗教訓,但他強調要做自己熱愛的事情這一點被放到了突出的位置。例如,在有關此事的官方新聞稿中,斯坦福大學通訊社報道說,喬布斯“督促畢業生追求自己的夢想”。
不久,一份非官方的演講視頻被放到了視頻網站上,之后像病毒般傳播開來,并且獲得了超過350 萬的點擊量。后來,斯坦福大學官方的視頻又獲得了300 萬的點擊量。人們對這兩個視頻的評論集中在“熱愛自己的工作”的重要性上,總結起來有下面這幾種反應:
“最寶貴的經驗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追隨內心的激情……人生苦短,不能一直做著自以為必須得做的事情。”
“追隨自己的激情——人生是給活著的人的。”
“激情是生活的動力。”
“對自己的工作懷有激情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停下來。’阿門。”
換句話說,在這份演講的數百萬觀眾當中,很多人興奮地看到喬布斯,這位打破常規思維的大師認同了一條極為誘人的、我稱之為“激情假設”的熱門職業建議。激情假設認為,要獲得職業幸福,關鍵是首先搞清楚自己的激情所在,然后找到一份與這種激情相匹配的職業。
這個假設是當今美國社會最老生常談的話題之一。我們這代人有幸可以選擇如何度過自己的人生,但從小耳邊就充斥著這種信息:要崇拜那些勇于追隨激情的人,而同情那些安分守己、循規蹈矩混日子的人。
這種信息無孔不入。要是不信,下次去書店時,你可以花幾分鐘時間瀏覽一下“職場建議”書架。略過簡歷撰寫和面試禮儀方面的指導手冊,沒一本書不在推銷這種激情假設。這些書有著諸如《職業匹配:連接自我和理想工作的橋梁》(Career Match: Connecting Who You Are with What You’ll Love to Do )、《做自己:透過人格類型奧秘,發現屬于你的職業》(Do What You Are: Discover the Perfect Career forYou Through the Secrets of Personality Type )之類的書名,并且許諾只需要做幾個人格測試就能找到夢寐以求的工作。最近,一種更具殺傷力的新型激情假設正傳播開來。它絕望地聲稱:就本質而言,傳統的“隔間式工作”(cubicle jobs)是糟糕的;而且,在激情的要求下,個人得自謀生路。這些書有著類似《逃出格子國》(Escape from CubicleNation )這樣的書名。正如一條評論所描述的,這本書“教了一些小竅門來哄自己開心”。
此類書籍以及成千上萬的全職博主、專業顧問以及繞著職場幸福的核心問題打圈圈還自稱大師的人,全都兜售著同樣的內容:要想幸福,你必須追隨自己的激情。正如一位出色的職業規劃師告訴我的,“做自己愛做的事,錢就來了”,這已經成為職業咨詢這行實際的座右銘。
然而,這里存在一個問題:撇開這些讓你自我感覺良好的口號,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一下像喬布斯這樣有激情的人物真正是如何開始自己的事業的,或者問問科學家們能夠影響職業幸福感的究竟是什么,那么問題便不那么簡單了。你會開始發現一些不對的苗頭。稍加推敲,看似言之鑿鑿的激情假設便土崩瓦解。,你會不安地認識到:“追隨自己的激情”或許只是個糟糕的建議。
大約是在完成研究生學業后的過渡期間,我開始推敲這些苗頭。,我徹底否定了激情假設,并且開始探索哪些方面對打造自己熱愛的工作才是真正重要的。規則一專門針對激情展開論述,因為“‘追隨自己的激情’是個糟糕的建議”這條認識是后面所有內容的基礎。也許好的切入點就是開頭提到的喬布斯的真實故事以及蘋果公司的創立過程。
別聽他說的,看他做的
假如你在蘋果公司創立前見過年輕時的喬布斯,可能就不會把他歸為熱衷于創立科技公司的人。喬布斯曾就讀于里德學院(Reed College)。這是俄勒岡久負盛名的文科“飛地”。上學期間,他留起了長發,并且養成了光腳走路的習慣。與同時代的其他科技先知不同,學生時代的喬布斯對商業和電子都不怎么感興趣,而是喜歡研究西方歷史和舞蹈,還對東方神秘主義有所涉獵。
入學一年后,喬布斯輟學了,但仍在校園里待了一陣子:睡在地板上,去當地的克利須那神廟(Hare Krishna temple)蹭飯吃。他的特立獨行使其成為一個校園名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朵“奇葩”。杰弗里 S 楊(Jeffrey S. Young) 在1988 年出版了一本調查詳盡的傳記《史蒂夫 喬布斯:過程即是獎勵》(Steve Jobs: 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 )。他在書中寫道,喬布斯最終厭倦了靠救濟生活,并于20 世紀70 年代初回到加利福尼亞的父母家中,給自己在雅達利找了一份夜班工作。這家公司之所以引起他的注意,是因為他們登在《圣何塞水星報》(San Jose Mercury News )上的廣告寫著“好玩又賺錢”。在此期間,喬布斯把時間都花在了雅達利以及大同農場(All-One Farm),后者是一家位于舊金山北部的鄉村公社。他曾幾個月沒去雅達利上班,而是去印度進行一場托缽僧式的精神之旅。一回到家,他便去了附近的洛斯阿圖斯禪修中心(Los Altos Zen Center),開始認真修行。
1974 年,在喬布斯從印度返回之后,當地一名叫亞歷克斯 卡姆拉特(Alex Kamradt)的工程師(也是一名企業家)開了一家叫接入電腦(Call-in Computer)的計算機分時服務公司。卡姆拉特找來史蒂夫 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想設計一個終端設備,用來讓客戶接入他的中央計算機。與喬布斯不同,沃茲尼亞克是個真正的電子高手,他癡迷于科技,而且在大學里系統地學過相關知識。不過,另一方面,沃茲尼亞克對商業一竅不通。于是,他讓老朋友喬布斯來處理相關的細節安排。一切進展得很順利,直到1975 年秋天。那個時候,喬布斯離開了一段時間,因為他要去大同公社。可惜他沒告訴卡姆拉特這件事。等回來時,他的位置換成了別人。
講這個故事的原因是,這些行為并不常在熱衷于科技和創業的人身上出現,然而此時距離喬布斯創立蘋果公司不到一年。換句話說,在創立他那夢幻公司之前,喬布斯是個有點矛盾的年輕人:他追求心靈上的啟迪,而接觸電子行業不過是為了賺點快錢。
就在這一年的晚些時候,帶著這種心態的喬布斯偶然迎來了他的人生轉機。他注意到,當地的計算機迷對套裝電腦(model-kit computer)的出現感到興奮,因為發燒友們可以在家里組裝電腦了。對于這種令人興奮的事物,不止他一個人注意到其發展潛力。一個雄心勃勃的年輕哈佛大學學生看到雜志《大眾電子》(Popular Electronics )的封面上出現了及時臺套裝電腦。后來,他成立了一家公司來給新機器開發一套BASIC編程語言,并最終輟學去經營事業。他給他的新公司起名叫“微軟”。
喬布斯竭力讓沃茲尼亞克接受了自己的想法:設計這種套裝電腦的電路板,然后賣給當地的愛好者。他們最初打算每塊板子花25 美元去做,然后以50 美元賣掉。喬布斯總共想賣100 塊。這樣一來,除去板子的印制成本以及最初的1 500 美元設計費,他們還能小賺1 000 美元。不管是沃茲尼亞克還是喬布斯,他們都沒有丟下正常工作,這是他們在業余時間搞的一個低風險項目。
但是,從這一刻起,故事便迅速向傳奇方向發展。喬布斯光腳來到了字節商店(Byte Shop)。這是保羅 特雷爾(Paul Terrell)在山景城開的一家具有先鋒意義的電腦店。喬布斯向特雷爾推銷電路板。特雷爾不想要純電路板,但他說會買組裝好的電腦。每臺電腦出500 美元,而且要50 臺,盡快發貨。喬布斯迫不及待地抓住這個賺大錢的機會,開始四處借錢、籌集啟動資金。正是這個不期而遇的“蘋果”砸中了喬布斯的腦袋——蘋果公司誕生了。正如楊所強調的:“他們的計劃很謹慎,都是些小打小鬧。他們并不夢想著征服整個世界。”
我們的人生應當如何度過?你只需要琢磨一件事,怎樣能讓自己可以更好,那就怎樣去做,到加在一起,一定比別人更好。《到不能被忽視》適合想要改變的你,能夠幫助你撥開迷霧,早一步找到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成為更好的自己。
毛大慶
UrWork(中國)創始人、萬科集團原高級副總裁
是一種習慣。像《到不能被忽視》中提到的那樣去做人和做事,讓自己出色到不可忽視,這樣你會成為更被需要、被期待的那個人。
姚勁波
58同城網CEO
不要甘于平庸,也別活在別人的成功模式下。創業路上,質疑、嘲笑,周遭施加的壓力會很大,但別擔心,奮斗才剛剛開始。讀讀《到不能被忽視》,你會找到活出自己的色彩的方式。
陳 歐
聚美優品CEO
每一個百煉成鋼的人都曾經千瘡百孔,每一個百戰百勝的人都曾經一敗涂地!不要汲汲于成功,當“到不能被忽視”時,你離成功也就不遠了,書中鮮活的案例也正說明了這一點。讀讀這本書,你能夠找到讓自己到不能被忽視的方法。
杜子建
天下酒倉公司董事長
對那些想做出職業發展決策的人,《到不能被忽視》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關于如何選擇職業發展道路,它給出了非常有價值的觀點。
吳恩達
百度首席科學家,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副教授
有創業精神的職業人士必須通過培養有價值的技能來建立競爭優勢。對于如何投資自己從而脫穎而出,本書給出了基于研究和事實的建議,而不是那些毫無意義的陳詞濫調。它是你開創一番事業的重要指南。
里德 霍夫曼
LinkedIn聯合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
這本書改變了我的想法,讓我從“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從而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轉向“做個有用的人,從而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這是個180度的反轉,但這樣做更實在。正因如此,我要把這本另類的指南送給我那三個剛成年的孩子,每人一本。
凱文 凱利
連線》雜志創始主編
“做自己想做的,錢就會隨之而來”,這聽起來是個很好的建議——一到該找工作了,這種幻想便很快分崩離析。卡爾•紐波特成功地闡述了對 “激情”的追求會如何侵蝕我們的職業滿足感。假如他寫此書的目的僅是為了顛覆傳統的觀念,那就已經很有意思了。但是,他走得更遠——還提供了建議和案例來幫助我們避開幻滅的遭遇,直奔主題、去培養有價值的技能。
丹尼爾 平克
暢銷書《全新思維》和《驅動力》作者
不要再為自己想做什么(以及這個世界欠你什么)而感到焦慮,而要開始創造一些有意義的東西,來貢獻給這個世界。卡爾用這本書做到了這一點。
賽斯 高汀
創業家、營銷學家、暢銷書《紫牛》作者
書是不錯,可是快遞這次的包裝就簡直太差,連基本保護都沒有
朋友推薦,還沒來及看
還沒看。 。。
希望收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