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在史實的基礎上,評論中國東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和思想家班固當時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生平事跡、民族思想、經濟思想、刑法思想等。尤其深入地探討了班固反對崇古非今的政治思想,重視改革,重視人才和人心向背的治國思想,重視人事的天人關系思想,弘揚實錄精神、注意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史學思想,及其重視考究學術源流、構建學術體系思想等方面的貢獻。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
及時章 時代際遇
一 東漢初年國力的強盛
1.皇朝一統與政治改革
2.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3.平定匈奴與出使西域
二 儒學正宗化和迷信盛行
1.儒學正宗化
2.宣布圖讖于天下
3.樸素理性精神的發揚
第二章 學術淵源
一 司馬遷著史的優良傳統
二 班氏家世
1.班氏先世
2.邊地豪富
3.志節慷慨的儒士
4.受詔校閱皇家藏書
5.方直自守的品格
6.兼容儒道的思想傾向
三 班彪的學術思想及其對班固的影響
1.唯圣人之道然后盡心
2.勸隗囂放棄割據
3.著《王命論》,闡述天下將統一于劉氏的思想
4.勸竇融擁戴光武帝劉
5.提出不絕往來,加強管理的民族對策
6.撰寫《史記后傳》
第三章 著史生涯
一 從私撰《漢書》到受詔修史
1.承繼家學與洛陽求學
2.積極舉薦人才
3.私撰《漢書》
4.受詔修史
5.對秦朝滅亡的深刻認識
二 堅守志向,終成《漢書》
1.堅守志向
2.撰集《白虎通義》
3.終成《漢書》
三 從征匈奴與班昭續史
1.從竇憲北征匈奴
2.含冤被害
3.班昭續史
第四章 反思西漢一代之盛衰
一 建國興業
1.漢何以興
2.撥亂反正
3.蕭規曹隨
二 文景之治
1.文景之治
2.統一與分裂
三 漢武盛世
1.大一統
2.雄才大略的漢武帝
四 昭宣中興
1.霍光輔政
2.宣帝治國
五 帝國的衰落
1.權臣擅政
2."正直之路壅塞"
3.社會矛盾激化
第五章 創立新的構史體系
——班固的歷史編撰思想
一 創立新的著史格
1.《史記》的續作
2.創立新的著史格
二 增補內容
1.出色的補充
2.增設篇目
3.比司馬遷提高一步
三 嚴密合理的體例
1.調整總體布
2.移置內容
3.多設合傳
4."斷代為史"與"通古今"
5.兼具"志""表"的妙用
6.兼具"紀""傳"體例的《王莽傳》
四 傳統史學確立的標志
第六章 的史識
一 反對復古,宣揚漢代功業
1.俗儒崇古非今的傾向
2.王充的期望
3.反對復古思想
4.宣揚漢代功業
二 弘揚"實錄"精神
1.評《史記》以寄志
2.直書宗室外戚的殘暴腐朽
3.揭露弊政
三 褒揚正直,怒斥邪惡
1.讓正直之人名垂青史
2.令邪惡之徒遺臭萬年
四 的人才思想
1.時勢造英雄
2.人才與地理環境
3.對人才不求全責備
五 反映廣泛的社會生活
1.關注民生疾苦
2.安疆防御與主張民族和好
3.學術流變與風尚
4.社會風俗
六 正宗思想的印記
第七章 對抗神學濁流
——班固的天人關系思想
一 重視"人事"的天人關系思想
二 嘲諷求仙
三 批評淫
四 用史實批駁圖讖迷信
第八章 "食足貨通,然后國實民富"
——班固的經濟思想
一 "食貨二本"的新思維
二 "惟食足而后貨可通"
三 幣制改革及"貨通"的作用
四 干預主義的輕重論
五 經濟政策與國家盛衰
1.漢初由凋敝到富足局面的出現
2.漢武帝時期的財政危機及其緩和
3.耿壽昌的經濟措施
4.王莽時期經濟政策的失敗
六 水利工程與國家"利害"的關系
1.水利與"食貨"的關系
2.重視黃河治理
第九章 德主刑輔,各得其用
——班固的刑法思想
一 "大刑用甲兵"
二 刑罰輕重,務求適宜
三 律文繁簡,力求得當
四 執法公正,反對法外用刑
五 禮法并用,以禮為主
第十章 贊揚民族一統
——班固的民族思想
一 民族一統
二 夷夏有別
三 恩威并用
第十一章 論天文歷法和自然現象
一 論天文現象
二 論音律、計量和歷法
三 關于日食、太陽黑子、哈雷彗星
四 《五行志》的科學記錄與迷信附會
1.《五行志》的性質
2.《五行志》的文獻價值
3.外國學者對《五行志》的重視
4.關于劉知幾對《五行志》的批評
五 班固的自然災異觀
第十二章 論地理沿革和學術源流
一 論地理環境與歷史發展
1.地理沿革與歷史遺跡
2.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3.地理環境與風俗文化的關系
4.地理環境與軍事的關系
二 論學術源流
1.大一統國家文獻的總結
2.奠定中國古代學術分類的基本格
3.《藝文志》與《七略》的關系
4.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5.深邃的學術體系思想
第十三章 文學成就
一 史壇上的李白杜甫
二 鴻文偉論,嘉惠后人
三 刻劃人物的高超手法
1.在事件與場面中描寫人物
2.通過人物刻劃反映時代特點
四 漢賦名篇
第十四章 班固史學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一 必讀之書
二 "漢書學"大興
三 "不讀《漢書》則俗"
四 "后世不祧之宗"
五 走出低谷
附錄
附錄一 班固生平大事年表
附錄二 主要參考書目
索引
人名索引
詞語索引
文獻索引
后記
及時章 時代際遇
人們常說,"時勢造英雄"。杰出人物的成長,離不開時代的熏陶和培育。東漢時期,著名史學家、思想家班固,以其非凡的創造力,從司馬遷巨大身影的籠罩下走出來,撰寫了流芳百世的紀傳體斷代史《漢書》,創造了新的史籍體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深具影響力的史識。我們不應將班固的成就僅僅歸結于班固個人的才能,實則其非凡的創造力乃深深地植根于時代土壤之中。《史記》和《漢書》這兩部非凡的巨著,都產生在國家興盛的時期:《史記》產生于西漢處在鼎盛階段的武帝時代;《漢書》則產生于東漢國力強盛的明帝、章帝時代。東漢初年強盛的國力,是班固創造力的源泉。
一 東漢初年國力的強盛(1
班固生活和撰述《漢書》的年代,正處于東漢社會生氣勃勃的時期。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重建了統一的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恢復經濟、鞏固統一的措施,為東漢初期的強盛奠定了基礎。以后明帝、章帝繼續了這一趨勢,使當時的國力達到了強盛。
1.皇朝一統與政治改革
西漢后期,土地兼并嚴重,大量平民喪失土地,淪為奴婢,社會矛;盾急劇激化。王莽奪取西漢政權以后,為了解決土地兼并和奴婢激增的社會問題,進行了改制。但由于他實行的一些經濟措施違反了經濟發展規律,以及用人不當、政府機構腐敗等,社會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激化了矛盾,終于引發了赤眉、綠林大起義。在農民軍反對王莽政權不斷取得勝利的形勢下,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劉秀抱著恢復劉姓統治的目的,也加入了反莽行列。劉秀在反莽斗爭中勢力不斷壯大,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正式稱帝,重建漢政權,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劉秀在以后的十多年時間,先后削平了盤踞漁陽郡的彭寵、秦郡的秦豐、齊地的張步、廬江的李憲、天水的隗囂、巴蜀的公孫述等,完成了全國統一大業。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以后,首先考慮的是如何鞏固皇朝一統。他靠征戰得天下,有的軍事才華,指揮過昆陽大捷等著名戰役。太子劉莊(即后來的漢明帝)深知這一點,曾經請他講戰場上攻戰要領。光武帝一聽就皺起眉頭,回答說:"昔衛靈公問陳(陣),孑子不對,此非爾所及。劉秀不愿意談論兵事,也不愿意太子劉莊操心打仗的事情,說明光武帝劉秀不希望再出現戰亂,他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避免分裂割據局面的再現,維護皇朝一統的大業。
為了保障皇朝一統,光武帝鑒于西漢末年"上威不行,下專國命"、皇帝失權、強臣擅政的教訓,采取"退功臣而進文吏"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他封了許多跟隨他打天下、作戰有功的功臣為列侯,明帝時得以圖像于洛陽南宮云臺永作紀念的功臣有28人,稱"云臺二十八將",光武帝和明帝給予他們豐厚的待遇和尊崇的地位。但光武帝一反漢高祖以功臣任官執政的做法,不給功臣實權實職,不讓他們典兵預政,以免這些人恃功擅權。東漢初期,只有少數的列侯,如高密侯鄧禹、固始侯李通、膠東侯賈復"三侯","與公卿參議國家大事",其余功臣列侯除了4部分任邊將以外,多在京城以列侯奉朝請。
對于外戚,光武帝也鑒于王莽以外戚篡權的教訓,盡量加以限制。對他們在經濟方面盡量優容,但在政治上不讓他們干預國政,不給他們尊貴的地位。明帝繼位以后,更是不準外戚干預國政。馬援功勛很大,但因為他是外戚,甚至沒有列入"云臺二十八將"之中。當時,外戚授官以九卿為限。明帝還明令規定,后宮之家"不得封侯與政"。
對于宗室,明帝也嚴格加以限制。明帝的親姐姐館陶公主曾經向明帝求情,讓封他的兒子為郎官,明帝也不予照準,只答應賜給館陶公主大量錢財。為此事,明帝還特別向群臣說明不預照準的原因:"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則民受其殃,是以難之"。明確地說,郎官的職位決不是小事,郎官在京城擔負皇宮門衛要職,在地方則是一縣之長,如果濫用不勝任的人,老百姓就要遭殃了。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上,光武帝劉秀也盡量限制"三公"的權力,"雖置三公,事歸臺閣"。他將秦漢以來權力僅次于皇帝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改名為司徒、太尉、司空,盡量優容,名義上地位極尊,但權力遠遠不及西漢時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而實際權力則轉歸中朝的尚書臺。光武帝建立東漢以后,進一步擴大原屬少府的尚書的權力,并逐步將其發展成為總攬朝政的較高機構,總稱為尚書臺,也叫中臺,設尚書令、尚書仆射為較高官員。尚書臺下設六曹,由六曹尚書分掌具體事宜。光武帝挑選親信的"三公"或其他大臣"錄尚書事",實際上等于皇帝自己親自指揮尚書臺的政務。這一措施,使相權削弱,皇權大大加強。
在地方政權方面,光武帝對地方行政機構也進行了裁撤,共計裁并郡國10多個,縣、邑、道、侯國400多個,減省了大量官吏;對由于戰亂而人口幾乎死絕的邊郡地區,則于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派遣官員,先虛設郡守、縣令職位,負責招集流亡人口恢復生產。光武帝以詼諧的口氣對這些官員說,歷來對《春秋》有"素王"的說法,現在郡無人口而先設郡守、縣令等官,倒真成了只有空名的"素王"了!同時又在邊境實行屯田,將內地囚犯送去從事生產,使邊境地區的經濟得到發展。
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光武帝廢除了內郡(國)的地方兵,于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令裁撤郡都尉,并其職于郡太守;停止地方每年征兵操練的"都試",讓地方兵吏一律卸甲歸田。廢除內郡地方兵以后,國家軍隊常靠招募農民和刑徒組成,指揮權集中在中央和皇帝手中。
光武帝在限制功臣的同時,特別重視從儒生中選拔人才。早在建武五年(公元29年),統一戰爭還沒有結束,光武帝就著手建立太學,設置博士,傳授經學。在地方設立學校,以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當時,主要采用察舉孝廉、征辟僚屬以及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茂才、明經等科目,選拔人才。光武帝還對那些隱居山林、不仕王莽的人,多方搜求,重禮征聘,以使天下歸心。
光武帝為了加強對各級官吏的管理,很重視監察工作。他把州一級的單位,由監察區域逐漸提升為具有郡以上一級地方政權性質的行政區,州刺史不僅具有監察職能,而且是具有統轄諸郡職能的長官。刺史舉劾官吏,不再需要三公案驗,即可以黜免。光武帝又在中央設置御史臺,由御史中丞掌管監察;在京師設置司隸校尉,負責糾察中央三公以下百官及三輔、三河、弘農七郡等地方官員。
光武帝開啟了東漢初年整飭吏治的風氣。朝廷和地方官員,大多由皇帝親自選任,加以治理嚴察,官吏都不得瀆職逸樂。對于大官,光武帝督責尤嚴。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詔責令各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又考實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對高級官員的不法行為重點加以查處。次年,諸郡太守坐度田不實,光武帝怒殺十余人。
光武帝雖然對各級官吏要求比較嚴格,但也非常體恤官吏,尤其對比較低級的官吏。他采取高級官員減俸、低級官員增俸的措施,調節各級官員的收入,調動官員的積極性。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詔有司增百官奉。其千石已上,減于西京舊制;六百石已下,增于舊秩。"正如史學家呂思勉在所著《秦漢史》一書中所說:"(光武)帝于小臣,亦頗能體恤。與前世寬縱大臣、近臣,不恤小臣、遠臣,怠于察吏,聽其虐民者迥異。此其所以能下啟永平,同稱東京之治世欺?"
明帝也很注意整飭吏治。他非常重視考核官吏政績,并據此分別給予獎懲,所以永平年間吏治稱良。他曾下詔命令各地刺史推舉政績優異的官員,并責令對政績最劣者也要上報。這一措施果然有效,所以史書褒揚說,由于明帝執法甚嚴,當時靠打通關節、僥幸升進的人比以前大大減少。明帝本人又深明刑法,負責刑獄的官吏便不敢枉法胡為,因此"斷獄得情,號居前代十二",說明案件審查認真確切,故冤獄較少,被判有罪的人只是前代的十分之二。史家用八個字來贊揚明帝時的吏治風氣:"吏稱其官,民安其業。"⑧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詔令薦舉官員必須認真考核其政績,防止濫用不稱職人員。此后,又曾多次頒布詔令責令下屬糾正濫施刑罰和吏民互相告發的惡劣風氣,并嚴詞責備官吏貪贓枉法、治獄上下其手的惡劣行為。但是,章帝在位期間,近親貴戚因得寵而勢力膨脹,奢縱無度,已經形成難以遏止之勢,章帝雖一再下詔責備也未能觸動。至章帝后期,外戚竇氏和馬氏都已成為炙手可熱的勢力。東漢皇朝在上升和強盛的道路上運行了五六十年,而中國皇朝固有的社會矛盾又逐步激化了。
2.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光武帝是一位出身民間、艱苦創業的開國皇帝。他是西漢皇室支系疏遠的宗親,因此在反抗王莽、群雄并起的局勢中,有一定的號召力量。然而他之所以能擊敗所有對手,主要是靠指揮的謀略和施行的政策。他的父親劉欽只作了汝南郡南頓縣令,本人9歲而孤,寄養在叔父劉良家中。《后漢書·光武帝紀》說他"性勤于稼穡",說明他年青時曾參加過農業生產活動,對于民間生活、社會實情有相當的了解。尤其是以后他經歷了艱苦的征戰,對于西漢末年至王莽"新政"時期的民眾無法生存的嚴重社會現實,有著切身的體驗。所以他十分關心民眾疾苦,倡導節儉,重視與民休息,發展經濟。史書記載,光武帝本人十分重視節儉,"身衣大練,色無重妮,耳不聽鄭衛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宮房無私愛,左右無偏恩"。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域外政權曾向光武帝贈送日行千里的名馬和價值幾百金的寶劍。光武帝收下之后,立即下詔表明他對這類奇珍異物毫無興趣,并把這匹千里馬送到普通馬廄中,同別的馬匹一樣拉車,把寶劍賜給騎士佩用。他取消了皇宮中管理園林名池的官員,廢除了皇帝帶領大批隨從外出射獵的規例。他親手批復地方官員的文書,是在一塊窄木板上,一律書寫十行小字,以此身體力行,向官員們提倡勤儉節約。他經常召集公卿大臣到宮中處理政事的地方,讓大家無拘無束地談論各人所了解的各地民眾的生活和習俗,或是一起誦習儒家典籍中有關愛惜民力及當官盡職盡責的,有時討論到深夜。
在關心民眾疾苦、與民休息思想指導下,光武帝在統一全國前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經濟發展的重大措施,有效地緩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西漢末期,收孥相坐律被恢復,一人犯罪,全家乃至本族人統統被牽連,沒為奴婢;在戰亂中又有許多平民被軍人或豪強擄掠變賣為奴;還有大批農民破產淪為奴隸。奴婢數量的急劇增加,是當時極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也是社會生產關系的局部倒退。光武帝對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武二年(公元26年),雖仍值戎馬倥傯之際,但劉秀便頒布命令,準許被掠賣的奴婢恢復自由民身份。此后,從建武六年(公元30年)至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他又連續五次頒發詔令釋放奴婢,規定:凡屬王莽以來吏民被沒為奴婢而不符合西漢法律的,青、徐、隴、蜀等封建割據勢力區域吏民被掠賣為奴的,吏民遭饑亂嫁妻賣子為奴而要求離去的,一律免為庶人;奴婢主人如果拘執不放,按西漢的《賣人法》和《略人法》治罪。僅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一年之中,就連續三次下詔:殺奴婢的不減罪;炙灼奴婢的按法律治罪,免被炙灼者為庶民;廢除奴婢射傷人棄市罪的法律。次年三月,針對西北、西南地區吏民被掠賣為奴的嚴重現象,所頒布的詔令更加徹底:"詔隴、蜀民被略為奴婢自訟者,及獄官未報,一切免為庶人。"光武帝接連頒發詔令,不僅在東漢政權建立時期爭得了民心,同時又打擊了舊生產關系殘余的復活,保護了封建生產關系的成長,是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有力措施。P1-9
這個商品不錯~強烈推薦,超值購買!是愛好者的學習利器!特別實用,
精裝版更好一些
還不錯的,下次還來買別的。
非常感謝當當的優惠,讓我得到心儀的書籍。
非常滿意很喜歡
老書難得,慕名而來。建議結合班固各時期作品一起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