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 托爾斯泰編著的《戰爭與和平(上下全譯本)(精)/世界文學名著典藏》以戰爭與和平兩大事件為圓心,向四周輻射了鮑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庫拉金四個貴族家庭及其眾多的人物關系,構成史詩性的重心向四周擴散的圓形結構。小說以事件串聯人物,推動多條情節線索交叉發展。以俄法戰爭為背景,著重通過對安德烈 鮑爾康斯基、皮埃爾 別祖霍夫和娜塔莎 羅斯托娃這三個中心人物的描寫,回答貴族的命運與前途的問題。小說從表現俄羅斯民族同拿破侖侵略者、俄國社會制度同人民意愿間的矛盾著手,肯定了俄國人民在戰爭中的偉大歷史作用。他努力寫入民的歷史,把衛國戰爭寫成是正義之戰,高度贊揚了人民群眾高漲的愛國熱情和樂觀主義精神。
列夫 托爾斯泰編著的《戰爭與和平(上下全譯本)(精)/世界文學名著典藏》是一部宏偉巨著,它以戰爭問題為中心,以庫拉金、包爾康斯基、勞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為線索,展示了19世紀很初15年的俄國歷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是一部再現當時社會風貌的恢弘史詩。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畫精準細膩,景物如臨眼前,雖是19世紀的小說作品,但流傳至今,卻沒有任何隔閡感,其中流露出來對人性的悲憫情懷,穿越時空背景,仍舊撼動人心。
列夫 托爾斯泰(1828一1910)是十九世紀俄國很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他以《戰爭與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復活》三大代表作躋身世界偉大小說家之列。
一八二八年九月九日,托爾斯泰出生于莫斯科以南圖拉省附近的雅斯納雅 波良納莊園。兩歲時母親去世,九歲時父親去世,他有三位哥哥都時運不濟,生活放浪。托爾斯泰在遠房姑母的監護下長大。生活環境培養了他堅強的意志力和沉思默想的個性。出于未來工作的需要,托爾斯泰十六歲時考入喀山大學東方語文系,后又轉入法律系,然而,他對文學與道德哲學更感興趣。由于對學校教育的不滿,十九歲時他自動退學回到雅斯納雅 波良納,這個母親陪嫁的莊園,后來被托爾斯泰繼承,他除了短暫的外出旅行,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自己的莊園里度過的。在這里,他自修文學,閱讀笛卡兒、盧梭的著作,他發現自己有許多和盧梭精神相似的地方,他發現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是挑選的善,在他看來,"人類的進步,社會的法則,不在于什么外在的變革,而在于人的自我完善,在于上帝永駐自己的心中,只要人人完善自我,那么社會的一切邪惡將不復存在。"在進行專業寫作之前,托爾斯泰也像盧梭一樣,嘗試做過很多工作——外交、法律、農業、服兵役、教育改革等。盧梭的思想對托爾斯泰世界觀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
一八五一年,二十二歲的托爾斯泰追隨哥哥到高加索服軍役,在高加索的六年生活中,他曾在克里米亞參加保衛塞瓦斯托波爾的戰爭,因為堅強的意志力和英勇的作戰精神,被提升為準尉。在軍務之余,他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和歷史著作,并開始文學創作,在《現代人》雜志上發表了《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爾故事》等小說。這段軍旅生涯為后來寫((戰爭與和平》積累了生活經驗。一八五六年他退伍回到莊園從事農事改革,以失敗告終。
一八六三年,他的中篇小說《哥薩克》發表。主人公奧列寧是一個自傳性的精神探索者形象,作者通過他表達了自己對俄國社會問題和貴族出路問題的苦苦探索。初露托爾斯泰史詩性的風格,為創作((戰爭與和平))作了鋪墊。這段時期,他潛心研究歷史和從事文學創作,企圖在歷史和道德的研究中找到解決俄國社會問題的答案。((戰爭與和平》(1863一1869)和《安娜 卡列尼娜》(1873一1877)記錄了這段時期作家思想上的矛盾。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劇烈的社會變革的沖擊下,托爾斯泰的內心矛盾更趨尖銳。為了找到民族出路和答案,他廣泛接觸、考察現實生活,閱讀了大量有關社會、哲學、道德和宗教方面的書籍,這是他一生很艱苦的精神探索階段。經過緊張激烈的思想斗爭,他的世界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有效地與貴族階級決裂,站到宗法制農民的立場上。他的建立在宗教道德基礎上的為上帝、為靈魂而活著,愛一切人,"勿以暴力抗惡",通過"道德自我完善"擺脫罪惡,使人類達到"很后的幸福"的"托爾斯泰主義"思想,此時發展到了很好。他思想轉變過程中的許多觀點,在《懺悔錄》(1879—1880)、《我的信仰是什么?》(1882一1884)、《那么我們應該怎么辦?》(1886)等論文中得到了闡述。
八九十年代,托爾斯泰進入晚年創作階段,創作了許多小說、戲劇、民間故事、傳說、寓言、政論和藝術論文等。
這一時期的創作一方面表達和宣揚了作者世界觀轉變后的思想觀點,另一方面對社會的種種罪惡作了尖銳批判。長篇小說《復活》(1889—1899)是晚年的代表作。
托爾斯泰晚年致力于"平民化"工作,生活簡樸,希望放棄私有財產和貴族特權。他的想法遭到家庭的反對,托爾斯泰于1910年離家出走,途中得了肺炎,于十一月二十日病逝于阿斯塔波火車站,終年八十二歲。
戰爭與和平:全2冊》無目錄。
"這么說,公爵,熱那亞和盧卡現在已經是波拿巴家族的領地了。不過,我可得把丑話說在前頭,要是您還想告訴我,我們正處于和平年代,要是您還想庇護那個基督敵人(我確信他是個基督敵人)的種種卑劣行徑和他所釀成的一切慘禍,我就不再和您有任何關系,您也不再是我的朋友,不再是您所說的我的`忠實奴仆`!哦,您好,您好,我想我把您嚇壞了,坐下來好好談談吧。"
說這話的是聲名顯赫的宮廷女官安娜 帕夫洛夫娜 舍利爾——瑪麗亞 費多羅夫娜太后的心腹,她是在一八零五年七月迎接首位赴宴的達官貴人瓦西里 庫拉金公爵時說的這番話。安娜 帕夫洛夫娜已經咳嗽了好幾天。她說她患的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在當時的圣彼得堡還是個新詞,只有上層人士才會使用)。
所有的宴會請帖在當天早晨由一名紅衣差吏發送,內容一律用法語書寫如下:
于今晚七時至十時蒞臨寒舍,不勝榮幸。
安妮特 舍利爾
"我的上帝!您可真尖銳!"那位剛進來的公爵回答道,絲毫沒有因為這種接待感到窘迫。他穿著繡花官廷禮服、過膝馬褲和短靴皮鞋,胸前佩戴著幾枚星形勛章,扁平的臉上流露出一副泰然自若的神情。他講著一口優雅的法語,那是我們祖先不僅用以說話而且借以思考的優雅語言。他的談吐溫文爾雅,又具長者之風,是長期置身于上流社會和宮廷的很好不錯人物特有的腔調。公爵走到安娜 帕夫洛夫娜面前,低下他灑滿香水、油光發亮的禿頭,吻了吻她的手,然后怡然自得地坐在沙發上。
"親愛的朋友,您先告訴我,您還好嗎,讓您的朋友放下心。"公爵仍然是那副語調,從他彬彬有禮、矯揉造作的關心中,透露出冷漠甚至是嘲諷之意。
"精神受到折磨,身體怎么會好呢?這年頭,稍微有點感情的人,都不會無動于衷!"安娜 帕夫洛夫娜回答,"我希望您整個晚上都能待在這兒,好嗎?"
"那英國公使館的慶祝會呢?今天是星期三,我必須去那兒,"公爵說,"我女兒會來接我。"
"我還以為今天的慶祝會取消了呢。老實說,所有這些慶祝會啊,煙火啊,讓人感到厭煩。"
"要是他們知道您的想法,慶祝會早被取消了。"公爵說,他就像上緊發條的鐘,習慣性地說出連他自己也不想讓別人相信的話。
"別嘲笑我了!言歸正傳,關于諾沃西利采夫的緊急派遣,作了什么決定?這些您全都知道。"
"怎么說呢?"公爵冷冷地說,"作了什么決定?他們決定:既然巴拿馬家族已經破釜沉舟,我們也應該全力應戰。"
瓦西里公爵說起話來總是沒精打采,就像一個演員在背誦舊臺詞。安娜 帕夫洛夫娜 舍利爾則截然相反,雖然她已經年滿四十,卻仍然精力充沛,遇事沖動。做一個熱心人已經成了她的社會使命,有時即使她不想這樣,為了不負眾望,她也得裝出一副滿腔熱情的樣子。安娜 帕夫洛夫娜的嘴角總是掛著與她姿色盡衰的面容極不相稱的微笑,就像一個嬌生慣養的孩子明明知道自己可愛的缺點,卻不愿意、不能夠也不認為有必要去改正。
談論政治事件時,安娜 帕夫洛夫娜突然激動起來。
"哦,別再跟我提奧地利了!也許我并不了解情況,可是我知道奧地利以前不希望、現在也不希望打仗。它這是在背叛我們!能夠拯救歐洲的只有俄國。我只相信,我們至高無上的皇帝清楚他崇高的天職,也一定會信守不渝。他擔負著世界上很偉大的使命,他是如此善良,如此高尚,上帝也會保佑他。我們的皇帝將履行自己的天職,摧毀革命的邪惡勢力,現在這個殺手和惡棍成為了革命的代表人物,革命顯得愈發可怕。只有我們才會單槍匹馬為那位正義之士討回血債。請問,我們還能指望誰呢?……渾身散發著商業氣息的英國不會理解、也無法理解亞歷山大皇帝的精神是多么崇高。英國拒絕撤出馬耳他,因為它想知道我們行動的意圖。那些英國人對諾沃西利采夫說了什么?什么也沒說。他們沒有、也不會理解亞歷山大皇帝的舍己精神。我們的皇帝只想造福天下,別無他求。此外,他們保障了什么?什么也沒有。即使有,也不過是空頭支票而已。普魯士已經公開宣稱,波拿巴無懈可擊,整個歐洲都對它無能為力……哈登貝格和豪格維茨說的鬼話,我一個字也不相信。普魯士的中立臭名昭著,不過是個陷阱。我只相信上帝,還有我們偉大皇帝的洪福。他一定可以拯救歐洲!……"
安娜 帕夫洛夫娜忽然停下來,為自己的沖動笑了笑。
"我覺得,"公爵笑著說,"如果不是派我們可愛的溫岑格羅德,而是派您去,普魯士國王一定會被迫達成協議。您真是能言善辯。給我倒杯茶,好嗎?"
P3-5
書籍真的不錯,就是發貨外包裝收到時摔碎了,下次還會光顧。
好書。編輯認真。
兒子要看,收到后馬上就
圖書館配書,是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