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電影》是電影入門書中的經典之作,問世四十多年來,始終是世界各地影視從業人員和主流專業院校的必備之選,更是電影愛好者不可或缺的手邊書。面對電影中復雜的語言系統、構成要素、表意手段,作者劃分了現實主義、形式主義兩大陣營,用深入淺出、簡明扼要的筆觸,引出了電影作為藝術、作為工業、作為意識形態等方方面面。
書中穿插以數百幅精美劇照和精辟說明,如美國的史蒂文 斯皮爾伯格、英國的邁克 李、伊朗的阿巴斯以及中國的李安等著名導演的杰作,組成了一道全球電影人的經驗光譜。此次修訂的第12版,增加了對動畫片、喜劇片、科幻片、歌舞片、CG電影的評述,經過精校重排和全書彩印,呈現出更貼近英文原版的風貌。
認識電影》一書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歷經四十余年的洗禮,已成為百余所世界名校電影概論、影視制作、電影美學等專業的經典教材和必讀書目,并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行。書中提供了各種認識電影的角度,幫助讀者了解電影是怎樣以一種復雜的語言進行表達和傳播的;同時,通過剖析大量影片實例,結合眾多劇照來解釋電影創作過程,使學電影變得更為生動有趣。
作者路易斯 賈內梯教授不斷更新再版、修訂內容、添加新近電影劇照及案例,使本書一直與時代趨勢同步。此次借著英文第12版修訂面世,特別邀請焦雄屏老師更訂譯文,并隨之重編重排,更地呈現這本圖文并茂的經典教材的全貌,以饗各位讀者。
自出版以來全球暢銷四十余年,歷經12次修訂,是當今世界發行量、流傳度皆高居榜首的電影入門書。在英、德、加、澳、南非等地廣受歡迎,并被譯成日、韓、希伯來等多種語言。
哈佛大學、MIT、紐約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電影學院、臺灣大學等眾多世界知名院校影視課程指定教材,培生教育集團全球暢銷的教材之一。
集電影概論和電影賞析于一體。全書搜集超過四百張珍貴劇照,涵蓋影史經典之作和近年賣座佳片,第12版特別增加了下列案例:(1)對當下電影類型進行補充,如動畫片《料理鼠王》《我在伊朗長大》、CG電影《貝奧武夫》;(2)通過現代喜劇片拓展討論電影的娛樂屬性,如《朱諾》《太壞了》《熱帶驚雷》;(3)更新科幻片、動作片、歌舞片、政治電影案例,如《科洛弗檔案》《變形金剛》《鋼鐵俠》《理發師托德》《反恐疑云》;(4)探討新近非美影片,如《潘神的迷宮》《女王》《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滿城盡帶黃金甲》。
提供精準而成熟的電影分析技巧,批露當今熱明星的獨家新聞(關于投身社會公益活動的演員如安吉麗娜 朱莉、布拉德 皮特、喬治 克魯尼),探討高票房電影的市場策略,展現電影技術前沿動向,反映電影產業發展趨勢。
翻譯,譯文流暢優美,著名電影人焦雄屏特別為第12版重新增訂譯文。
精編精校,高度還原版式重排。
獲獎記錄
此前的《認識電影》中文第11版,曾被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評為“年度全行業暢銷品種”。
路易斯 賈內梯(Louis Giannetti),美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和影評人,俄亥俄州凱斯西儲大學榮譽教授。賈內梯先生畢業于愛荷華大學及波士頓大學,20 世紀60年代晚期開始講授18世紀英語文學,后轉入電影研究。他的作品雅俗共賞,內容涵蓋政論、文學和戲劇等多方面,代表作有《閃回:電影簡史》《美國電影大師》《戈達爾及其他:電影形式論文集》等。
譯者簡介
焦雄屏,電影監制,臺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教授。成功推動臺灣新電影浪潮,也是臺灣電影在國際上成功的關鍵人物。
她曾監制多部大陸和港臺電影,包括《十七歲的單車》《藍色大門》《聽說》《白銀帝國》《侯孝賢畫像》《禪 打》,此外也參與《阮玲玉》《蘋果》《觀音山》攝制,近期作品是《超少年密碼》。
她曾擔任金馬主席,經常出任國際電影節的評審,也出席耶魯、伯克利、哈佛、UCLA等名校學術會議及演講。1993年,她曾擔任過臺灣電影年的執行長,大規模培養臺灣至今在一線工作的制片、錄音、攝影、美術、動畫、表演人才,并出版了一系列臺灣電影史叢書,推動數十個臺灣電影在外國的專題展,電影數字數據庫,替臺灣電影打下日后蓬勃的基礎。
她出版書超過八十本,獲頒母校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赫斯特大獎、中國《南方都市報》十年電影貢獻獎、印度影展終生成就獎、《People》之“菁鉆”大獎、《天下》雜志臺灣千禧年最有影響的200人物之一,以及2013年臺北電影節貢獻獎。
近來在視頻網站主持《聚焦》對談節目,廣受觀眾歡迎與媒體關注。
致中國讀者
譯者序
前
及時章 攝 影
1.1 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
1.2 鏡 頭
1.3 角 度
1.4 光與影
1.5 彩 色
1.6 鏡片、濾鏡和底片
1.7 特殊效果
1.8 電影攝影師
延伸閱讀
第二章 場面調度
2.1 景 框
2.2 構圖和設計
2.3 區域空間
2.4 距離關系
2.5 開放與封閉的形式
延伸閱讀
第三章 運 動
3.1 運動感覺
3.2 攝影機運動
3.3 動作的機械扭曲
延伸閱讀
第四章 剪 輯
4.1 連續性
4.2 格里菲斯與古典剪輯
4.3 蘇聯蒙太奇與形式主義傳統
4.4 巴贊與現實主義傳統
4.5 希區柯克的《西北偏北》:分鏡表
延伸閱讀
第五章 聲 音
5.1 歷史背景
5.2 音 效
5.3 音 樂
5.4 歌舞片
5.5 語
延伸閱讀
第六章 表 演
6.1 劇場和電影表演
6.2 美國明星制度
6.3 表演風格
6.4 選 角
延伸閱讀
第七章 戲 劇
7.1 時間、空間及語
7.2 導 演
7.3 布景與裝置
7.4 戲服與化妝
延伸閱讀
第八章 故 事
8.1 敘事學
8.2 觀 眾
8.3 古典模式
8.4 現實主義敘事
8.5 形式主義敘事
8.6 非劇情敘事
8.7 類型與神話
延伸閱讀
第九章 編 劇
9.1 編 劇
9.2 電影劇本
9.3 《西北偏北》:閱讀劇本
9.4 象征、比喻
9.5 觀 點
9.6 文學改編
延伸閱讀
第十章 意識形態
10.1 “左—中—右”
10.2 文化、宗教及種族
10.3 女性主義
10.4 同性戀解放
10.5 基 調
延伸閱讀
第十一章 理 論
11.1 現實主義理論
11.2 形式主義電影理論
11.3 作者論
11.4 折衷及綜合理論
11.5 結構主義和符號學
11.6 歷史學
延伸閱讀
第十二章 綜論:《公民凱恩》
12.1 攝 影
12.2 場面調度
12.3 攝影機運動
12.4 剪 輯
12.5 聲 音
12.6 表 演
12.7 戲 劇
12.8 故 事
12.9 編 劇
12.10 意識形態
12.11 評 論
延伸閱讀
重要詞匯
圖例索引
出版后記
“近二十年來,在任何華人電影人的書架上,總會看到此書的蹤影,足見它對電影的制作也發生了一定的影響。”
——焦雄屏(電影監制,臺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