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部偉大電影的卓絕評論,來自全美最負盛名、最可信賴的影評人羅杰?伊伯特。他所評述的影片,在他看來真正呈現出電影的偉大。
在過去數年中,羅杰?伊伯特每隔一周都為一部"偉大的電影"撰寫評論,給予新鮮而熱忱的褒揚。《偉大的電影》一書精選了其中的100篇文章,每一篇都是評論和鑒賞的提煉,是熱愛、分析和歷史的糅合,它們讓讀者以嶄新的目光和重燃的熱情回味(或者說先睹為快)所評述的影片。伊伯特的影評廣泛覆蓋各種類型片、各個時代和各個國家,從電影藝術史上至高無上的經典作品到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娛樂作品。在文章中,羅杰?伊伯特成功地將學者淵博深刻的電影知識、純美學的判斷力與明白曉暢的鑒賞文字融為一體,再配以現代藝術博物館電影部負責人瑪麗?科里斯精選的珍貴劇照,使本書成為所有電影愛好者與觀眾的珍寶庫、無可匹敵的觀影指南。
1.美國影評人——本書作者羅杰?伊伯特是全美富盛名、可信賴的影評人, 也是美國有史以來位獲得普利策獎(The Pulitzer Prize, 1975)的影評家。他的影評長年來被廣泛引用,并印在許多DVD的封面,作為對購買者的指引。
2.100張珍貴高清劇照——為本書提供劇照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電影劇照資料館擁有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劇照收藏,包括約四百萬張劇照,涵蓋了所有的主要國家、導演、演員、影片及年代。由于拍攝時一絲不茍,印刷用的纖維紙基又十分堅韌,那些來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三十年代或四十年代的照片至今仍然完好如初,在閱讀本書時,無論你是否熟悉文中提到的影片,你都會通過劇照感受到影片的視覺及情感內涵。
3.經典的觀影指南——人生苦短,你還有多少時間浪費在沒完沒了的爛片上?按照羅杰?伊伯特的推薦看電影,至少不會再有失望和浪費時間的感覺,相反,你會發現自己的人生經歷因看過了那些精彩故事而延長了三倍。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些電影,本書是值得信賴的影片推介目錄,如果你已經看過這些電影,羅杰?伊伯特的文字則會帶你重溫觀影時的感動與震撼,告訴你影片中為人所忽視的細節和內涵。
超值推薦:柯林斯30分鐘輕松繪畫(原來畫畫這么簡單有趣!萬千讀者五星好評)
五星推薦點擊:輕松學畫畫,快速讀理論,藝術好書超值搶
羅杰·伊伯特(Roger Ebert,1942— ),生于伊利諾伊州厄巴納(Urbana),在伊利諾伊大學、開普敦大學和芝加哥大學主修英語,于1967年成為《芝加哥太陽時報》(Chicago Sun-Times)影評人,1975年成為及時位因寫影評獲普利策藝術評論獎的作者。同年,他開始與Gene Siskel長期合作,在電視上主持電影評論類節目"Siskel & Ebert"。1999年Siskel辭世后,他改與Richard Roeper合作,節目亦更名為"Ebert & Roeper"。自1969年起,伊伯特一直擔任芝加哥大學"Fine Arts Program"的電影課講師,同時任伊利諾伊大學電影與媒體學兼職教授。其間,他獲得科羅拉多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三十余載,他每年都在該大學的世界事務會議(Conference on World Affairs)上逐鏡分析一部電影。1999年,伊伯特在伊利諾伊大學創立"滄海遺珠電影節"(Overlooked Films Festival),專門推介被忽略的佳片,每年都吸引許多觀眾和影人參與。
羅杰·伊伯特的影評每年都會結集成Roger Ebert`s Movie Yearbook,此外,他還出版了十余部著作。目前,他與愛妻Chaz Hammelsmith Ebert(律師)生活在芝加哥。
導
靜與動
譯后記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2001:太空漫游
The 400 Blows, 1959 四百下
8 1/2, 1963 八部半
Aguirre, the Wrath of God, 1973 阿基爾,上帝的憤怒
Ali, Fear Eats the Soul, 1974 恐懼吞噬靈魂
All About Eve, 1950 彗星美人
The Apartment, 1960 公寓春光
Apocalypse Now, 1979 現代啟示錄
The Apu Trilogy 阿普三部曲
Battleship Potemkin, 1925 戰艦波將金號
Beauty and the Beast, 1946 美女與野獸
Belle de Jour, 1967 白日美人
The Bicycle Thief, 1948 偷自行車的人
The Big Sleep, 1946 長眠不醒
Blow-Up, 1966放大
Body Heat, 1981 體熱
Bonnie and Clyde, 1967 邦妮與克萊德
Bride of Frankenstein, 1935 科學怪人的新娘
Broken Blossoms, 1919 凋謝的花朵
Casablanca, 1942 卡薩布蘭卡
Chinatown, 1971 唐人街
Citizen Kane, 1941 公民凱恩
City Lights, 1931 城市之光
Days of Heaven, 1978 天堂之日
The Decalogue, 1988 十誡
Detour, 1945 繞道
Do the Right Thing, 1989 為所應為
Double Indemnity, 1944 雙重賠償
Dracula, 1931 吸血鬼德古拉
Dr. Strangelove, 1964 奇愛博士
Duck Soup, 1933 鴨湯
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 E.T.外星人
The Exterminating Angel, 1962 毀滅天使
Fargo, 1996 冰血暴
Floating Weeds, 1959 浮草
Gates of Heaven, 1978 天堂之門
The General, 1926 將軍號
The Godfather, 1972 教父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亂世佳人
Grand Illusion, 1937 大幻影
Greed, 1924 貪婪
A Hard Day's Night, 1964 一夜狂歡
Hoop Dreams, 1994 籃球夢
Ikiru, 1952 生之欲
It's A Wonderful Life, 1946 美好人生
JFK, 1991 刺殺肯尼迪
La Dolce Vita, 1960 甜蜜的生活
The Lady Eve, 1941 淑女伊芙
Last Year at Marienbad, 1961 去年在馬里安巴
L' Atalante, 1934 亞特蘭大號
L' Avventura, 1960 奇遇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阿拉伯的勞倫斯
Le Samourai, 1967 獨行殺手
M, 1931 M就是兇手
The Maltese Falcon, 1941 馬耳他之鷹
Manhattan, 1979 曼哈頓
McCabe & Mrs. Miller, 1971 麥凱比與米勒夫人
Metropolis, 1926 大都會
Mr. Hulot' s Holiday, 1953 于洛先生的假期
My Darling Clementine, 1946 俠骨柔情
My Life to Live, 1962 隨心所欲
Nashville, 1975 納什維爾
Network, 1976 電視臺風云
The Night of the Hunter, 1955 獵人之夜
Nosferatu, 1922 諾斯費拉圖
Notorious, 1946 美人計
On the Waterfront, 1954 碼頭風云
Pandora's Box, 1928 潘多拉的魔盒
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 1928 圣女貞德的受難
Peeping Tom, 1960 偷窺狂
Persona, 1966 假面
Pickpocket, 1959 扒手
Pinocchio, 1940 木偶奇遇記
Psycho, 1960 驚魂記
Pulp Fiction, 1994 低俗小說
Raging Bull, 1980 憤怒的公牛
Red River, 1948 紅河
Schindler' s List, 1993 辛德勒的名單
The Seven Samurai, 1954 七武士
The Seventh Seal, 1957 第七封印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 肖申克的救贖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 沉默的羔羊
Singin' in the Rain, 1952 雨中曲
Some Like It Hot, 1959 熱情似火
Star Wars, 1977 星球大戰
Sunset Blvd., 1950 日落大道
Sweet Smell of Success, 1957 成功的滋味
Swing Time, 1936 搖擺樂時代
Taxi Driver, 1976 出租車司機
The Third Man, 1949 第三個人
Trouble in Paradise, 1932 天堂里的煩惱
Un Chien Andalou, 1929 一條安達魯狗
The "Up" Documentaries 《成長》系列紀錄片
Vertigo, 1958 迷魂記
The Wild Bunch, 1969 日落黃沙
Wings of Desire, 1987 柏林蒼穹下
The Wizard of OZ, 1939 綠野仙蹤
Woman in the Dunes, 1964 砂之女
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 1974 醉酒的女人
Written on the Wind, 1956 苦雨戀春風
2001:太空漫游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2001:太空漫游》的天才之處不在于其豐富,而在于其簡潔:沒有一個鏡頭是僅僅為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而拍攝的,只有對自己的才華懷有無限信心的藝術家才敢于創作這樣精煉的作品。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將每一個場景簡化到,只留下精華;每一個場景駐留在銀幕上的時間都足以令我們充分思考,并將其永遠納入我們的想象之中。科幻影片中很少有像《2001》那樣,不求令我們驚悚,而是要激起我們的驚嘆。
該片的驚人效果有相當一部分要歸功于配樂。庫布里克起初聘請了阿歷克斯?諾思(Alex North)為電影創作配樂,但在影片剪輯過程中他用一批古典樂錄音作為臨時音軌,竟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于是他最終決定采用這批錄音。這一決定具有重大的意義。盡管諾思的作品(收錄在一張單碟中)不失為一部的電影配樂,但并不適合《2001》這部影片,因為它犯了一切配樂的通病,即試圖強調影片的情節,給予觀眾情感暗示。庫布里克所選擇的古典音樂則獨立于情節而存在,這些樂曲本身就是絕世之作,它們給視覺影像帶來一種莊嚴肅穆、超凡脫俗的氛圍,從而提升了整部影片的層次。
以下面兩段音樂為例:當宇宙飛船和空間站對接時,響起了約翰?施特勞斯的華爾茲舞曲《藍色多瑙河》。音樂演奏得極為緩慢,而銀幕上的動作也極為緩慢。顯然,空間對接這一過程需要極度的謹慎,如今我們已經通過現實中的經驗認識到了這一點。其他導演可能會認為這種"太空芭蕾"節奏太慢,因此采用激昂的背景音樂來加快節奏,但那樣便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而庫布里克的作品將我們帶到茫茫太空之中,讓我們近距離注視空間對接的過程。我們對背景音樂很熟悉,知道旋律必將如此這般展開,因此會感到宇宙飛船仿佛特意放慢了動作來配合華爾茲舞曲的節拍。此外,背景音樂所創造的崇高氛圍也讓我們進一步感受到對接過程的偉大意義。
再來看庫布里克對理查德?施特勞斯的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經典運用。該曲的靈感來自尼采的作品,風格莊嚴冷靜、令人敬畏,開篇五個大膽的音符表現了人類升入眾神領域的情景。在電影中,這首樂曲和人類意志對宇宙的初次探索結合在一起;而影片結尾的星孩標志著人類的探索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此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旋律再次響起。古典音樂一旦和通俗娛樂形式相結合,往往會失去其嚴肅性,例如我們一聽到《威廉?退爾》序曲就會想到《游俠傳奇》,但在庫布里克的電影中,古典樂曲和影像結合之后卻得到了提升,這種情況實屬罕見。
我有幸參與了《2001:太空漫游》1968年在洛杉磯潘太及斯劇院舉行的首映式。當時觀眾們都對這部影片懷有極大的期待,現場氣氛難以描述。大家都知道,庫布里克為這部影片默默工作了好幾年,與他合作的包括小說原作者阿瑟?C. 克拉克(Arthur C. Clarke)、電影特效專家道格拉斯?特朗布爾(Douglas Trumbull)以及其他專業顧問,他們針對片中未來世界的具體細節為他提供建議,上至太空站的設計下至公司的商業標志,無不經過精心設計。由于庫布里克害怕乘坐飛機,而截止日期又迫在眉睫,他從英國搭乘伊麗莎白皇后號郵輪渡海,在船上剪輯影片,隨后又乘火車橫跨了大半個美國,同時繼續進行剪輯。如今這部影片終于姍姍而來,怎能不令人激動?
我不能說《2001》的首映是一場災難,因為許多堅持到影片結尾的觀眾都意識到他們觀看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之一。然而,不是每一位觀眾都堅持到了。洛克?赫德森一邊沿著過道往外走一邊抱怨:"誰能告訴我這片子到底在講什么?"中途離場的不止他一個,此外還有許多人對這部影片的慢節奏很不耐煩(首映之后庫布里克立刻剪掉了17分鐘左右,包括一個分離艙內的鏡頭,因為這個鏡頭與另一個鏡頭基本相同)。這部電影的敘事方式清晰明了,也不提供簡單而富有娛樂性的暗示,盡管這是多數觀眾所期待的。在片尾的一組鏡頭中,太空飛行員莫名其妙地出現在木星附近的一間臥室中,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好萊塢立刻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庫布里克這回玩過了頭,他對特效和場景過于執迷,拍出來的根本就不是一部電影。
庫布里克實際上是通過影像從哲學的層面上宣告了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之前已有許多人通過文字、音樂或禱文作出了同樣的宣告。一部的傳統科幻小說或許會讓我們通過娛樂的方式間接體驗到其哲學內涵,但庫布里克的作品喚起我們的主動思考,他要求我們像哲學家一樣與現實拉開距離,再加以思索。
2001》可以分為幾個樂章。在及時樂章中,史前猿人在神秘的黑色巨石面前學會了如何將骨頭當做武器,從而發明了最早的工具。黑色巨石顯然出自智能生物之手,在我看來,是它那人為的光滑表面和筆直的棱角激發了猿人的靈感,讓它意識到自然之物可以通過智慧加以塑造。
骨頭被拋向空中,變成了一艘太空船,有人將這個鏡頭稱為電影史上較大的閃前(flash-forward)。隨后,我們看到威廉?西爾維斯特(William Sylvester)飾演的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趕赴月球和空間站。這一部分故意違反敘事原則,庫布里克不用令人喘不過氣的大段對話來向我們表明博士的任務,反而著力展示航行中的細枝末節,例如船艙的設計、具體的艙內服務、無重力狀態等。
隨后便出現了太空對接的一幕,在華爾茲的伴奏下,連那些不耐煩的觀眾也安靜了下來,估計是因為視覺效果實在令人震撼。在空間站內,我們看到了熟悉的商品品牌,看到了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參與的神秘會議,也看到了可視電話、無重力廁所等噱頭。
月球上的場景與一年之后人類首次登月的實況錄像同樣逼真。這一幕呼應影片開頭:正如史前人猿一樣,人類遇到了一塊神秘巨石,并得出了相似的結論——這塊巨石一定是人工的產物。及時塊巨石促使猿人發明了最初的工具,第二塊巨石則促使人類采用了有史以來最復雜的工具,即"發現號"太空船。人類與船載電腦"哈爾9000"共同駕駛太空船駛向宇宙深處。
"發現號"上的生活顯得漫長而平靜,宇航員們每天的例行公事便是鍛煉身體、檢查航行狀態、和"哈爾"下象棋。直到他們開始懷疑哈爾的程序出了錯,我們才漸漸感到一絲懸念。哈爾的程序設定使它堅信"這個任務事關重大,不能容許你們破壞",而宇航員所面臨的困難就是如何避開哈爾的注意力,由此產生了本片的經典鏡頭之一:人類宇航員躲進一個分離艙內進行密談,但哈爾根據他們嘴唇的動作"讀"出了談話的內容。這一幕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庫布里克把握住了分寸,既表明了哈爾已經洞悉人類的計劃,又不過分強調。他相信觀眾的智力足以理解他所要表達的意思。
著名的"星門"(star gate)出現在影片后半段,在這一幕中,宇航員戴夫?鮑曼(凱爾?達利[Keir Dullea]飾)經歷了一場聲與光的旅行。根據現在的知識,我們不妨認為他穿越了一個"蟲洞",抵達了另一地點或另一維度。這一神秘終點在片中并未得到解釋,我們只看到戴夫在一間舒適的臥室里安靜地用餐、打盹、漸漸老去,想來動物園里的動物在人類為它打造的熟悉環境里過的就是這種日子。隨后便出現了"星孩"(Star Child)。
巨石、星門和神秘臥室必然是另一種智能生命所留下的,但影片從頭到尾都沒有指明這一種族的來龍去脈。《2001》的研究者們認為庫布里克和克拉克嘗試過創造外星人的形象,由于無法令人信服最終放棄了。這一論點是否屬實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外星種族以"留白"的形式出現遠比實際登場更為有效。與一切看得見摸得著的表現形式相比,這種無形的存在更能激起我們的強烈反應。
2001:太空漫游》在許多方面接近于默片。絕大多數對白都可以用字幕卡來處理,許多對話僅僅是為了表現人們說話的動作而安排的,其內容并不重要(例如空間站內的會議)。諷刺的是,片中最富有感情的對話場景恰恰是哈爾乞求戴夫饒了它的"性命"并唱起"雛菊"的一幕。
2001》的效果主要來自影像和音樂。這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影片,它并不迎合我們,而是盡力啟發我們、拓展我們的視野。《2001》誕生以來已經過了三十年,片中所有重要的細節卻毫不過時。盡管電腦時代的特效更加五光十色,但特朗布爾的設計仍能令觀眾信服,與一些新片中的復雜特效相比,《2001》的特效甚至更逼真,更像紀錄片的片段而不是虛構故事中的元素。
只有少數電影能達到崇高的境界,并像音樂、禱文或壯麗的風景一樣震撼我們的頭腦、激發我們的想象力,令我們茫然自失。大多數電影僅僅講述片中人物如何克服驚天動地或滑稽可笑的困難從而實現自己的目標,而《2001:太空漫游》所講述的并不是一個目標,而是一種探索,一種需求。它既不用特定的情節轉折點(plot point)來引人注目,也不求我們與戴夫?鮑曼或其他角色產生共鳴。這部電影告訴我們:當我們學會思考時,我們才成了真正的人。我們的頭腦賦予我們工具,讓我們有能力理解自身及自身所處的環境。現在,我們應當進一步認識到我們并非生活在一顆孤獨的星球上,而是居住在群星之間,我們并非無知肉塊,而是智慧的生物。
……
一本值得你一遍又一遍閱讀的好書。
非常好的電影并非俯拾皆是……如果你想巡視電影這門藝術在它及時個世紀里的里程碑作品,那么請從本書開始吧。
——羅杰·伊伯特
這是一本絕妙的書,以對電影滿腔的熱情和最敏銳、最人性、最清晰的態度鑒賞了一系列最偉大的影片。我讀這本書時充滿了喜悅和啟迪,而且忍不住想再看許多影片,因為我曾錯失了羅杰的所見。
——保羅·泰魯(Paul Theroux,美國著名作家)
電影有點舊,不過都是經典。從很專業的角度評析電影,學到東西了。
最偉大的影評人關于偉大電影的影評,影迷必備。同時希望另一本《從黑暗中醒來》補貨。
因為書上介紹的電影,我看過的電影不多,所以就先從已經看過的入手,發現了很多自己看時候沒有注意到的東西,很有收獲,有種被點醒的感覺
激起了想看這些偉大電影的欲望,一扇了解百部電影的窗
覺得要到了一本好書,建議其他朋友買來看看,真心覺得值得一看。
影評寫的非常有水平,內容上和市面上大多電影批評類作品相比較還是有著明顯優點的。
看完電影再看這上面的影評,對電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寫得不錯
不愧是美國第一影評人,很獨特的、專業的看法,讓我對電影有了全新的看法和理解。值得喜歡電影的人擁有。
以前看過很多大陸影評作品:不是理論性強就是太感性。這本書雖然厚厚的有600頁,但一點都不覺得沉。那么親切讓我手不釋卷。所有喜歡電影的人都不能錯過的書
一本普及電影的書,還不錯,很多早期的電影沒看過。
國內的影評我常見的大致有兩種,一種就是情緒表達,或者很喜歡其中的演員或者不喜歡,然后就以喜愛或憎惡的情緒為主。另一種是各種過解讀,這大概都是自學生時代過解讀各種課文以求答題得高分的遺跡。一部電影分析出幾萬字。當然你說你要是電影學院的論文也就罷了,要是還掛著“影評”的標題,實在超綱了。伊伯特的影評發表時都是專欄文章,字數大致固定。在這大致的字數框架里介紹各種類型的電影的特點優點,其實是有些難度的。 而伊伯特首先很愛電影,其次也懂電影。 讀他的影評確實感覺:這電影原來是這么回事啊。 看過的電影的影評常常能有啟發,沒看過的能激發想看…
完成是當作看電影導讀來,解讀有深度但也好讀。
正版,紙張質量很好,很喜歡電影,有意義的一本書
在羅杰•伊伯特之前,普利策獎從未授予過影評家,是他打破了這個記錄;而如果伊伯特評論一部新上映的電影,他的取舍會直接影響此片的票房,其文字的分量與地位可見一斑。自廟堂至江湖,無不對羅杰•伊伯特給予充分肯定,不免羨煞國內的同行。自然,美國電影產業的完善機制是我們所遠遠不及的,須長時間地學習與追趕,而影評人自身的眼光與學養顯然占極要緊的比重,更是不容忽視。羅杰•伊伯特提供給我們一個范例,即真正的影評人必定是一位迷影者及擁有高超的藝術標準,他沉醉于光影明滅間,真誠地認同電影藝術的邏輯,從此中汲取極美好的…
電影人必看,但是實在是太厚了,還沒耐下心來看
都是對經典電影的評論,其中很多視角使我們在平時觀影時容易忽略的,對于電影愛好者來說,是一本認識電影和理解電影的絕佳入門資料。
有些書,內容不論如何,套套或封皮實在是很好看啊!縱使真的是應了那句“繡花枕頭一包草”,也還是忍不住想買下來!“好看的書”包括設計好看的,也包括封面的畫圖好看的。單里很多理性下我不會買,列出來純粹是滿足一己私欲。
絕對一流的影評書,作者不愧美國第一影評人,對每部他推薦的電影的評價細致入微,見解獨到,同時引入不少類似的電影加以點評。喜歡電影的朋友,千萬不能錯過這本書。
《偉大的電影》克萊德N科學怪人的6新娘2凋謝的花朵卡薩布蘭卡唐人街公民凱恩S城市之光天堂之日十誡繞道為所應為雙重賠償吸血鬼《偉大的電
朋友推薦的,很好的工具書!看一個電影看一部影評,正好在整理往屆奧斯卡電影,教你從鏡頭的角度看電影!
快遞的包裝有點簡陋…但是書本身是很好的 如果對電影感興趣喜愛電影的話,可以從這本書開始,了解真正的電影。
本書選擇的100部電影,不是常規的名片大片,而是作者認為對于電影史的發展有著貢獻的影片。很多影片現在都無法找到了,也就無緣觀看了,但是,通過作者的介紹,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影片導演、演員對于該部電影的演繹和詮釋,相當于我們能夠捧在手里的電影史料館。
導師推薦眾多書目中的一本 很久以前就聽說過羅杰 伊伯特 對其極其崇拜 在電影方面他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內容不是一般的影評人所寫的那樣 其中的影片大多都是影視經典 很值得相關專業學生學習
這本影評集談不上深刻,甚至提供不了深入電影、解讀電影的視角。但它彰顯了一種關于節制的美德,在適可而止的主觀觀影體驗中,你能看見一種理性的對常識的堅守以及迷影之樂與愛。
昨天找個《黑天鵝》的影評,可惜沒有,就翻了幾個我了解的電影的介紹,出乎我的意料,我以為這本書的影評會從時代背景,影片導演,電影含義,鏡頭設置等方面做的專業介紹。沒想到只是作者簡單的話語,影片的感受,特點,沒有過多的專業上的東西
伊伯特的影評寫得好,本書翻譯的也還算不錯了,是了解著名電影的極好的途徑之一了。之前看過作者寫的《在黑暗中醒來》一書,也很好的。欣賞作者和他的書的前提是你要喜愛電影和看過大量的著名影片,否則,你就像看天書了。
你愛電影么?我一直認為深愛。直到拿到這本書,發現我是愛,但是愛得淺薄。羅杰的影評,我只是檢出我看過的電影,來閱讀。還有將近3/4的文章我無法看,還是先補補課吧。譯者的文字功底也很強,看完每一篇都感覺如同,夏日吃冰鎮西瓜那樣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