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揚是中國哲學界真正具有原創(chuàng)性思想的學者,他提出"存在哲學"、"語言哲學"、"政治哲學"、"創(chuàng)傷記憶"等哲學概念,一直暗暗引領中國哲學思潮的風起云涌,卻又抱持獨有的清醒獨立,堪稱漢語思想界最受敬重的書寫者。
幽僻處可有人行?——事件·文學·電影閱讀經驗》包括三本首次結集出版的散文集——《記憶中的影子回旋曲——事件閱讀經驗》、《維羅納晚禱的鐘聲——小說閱讀經驗》和《E弦上的詠嘆調——電影閱讀經驗》,書中,張志揚談他傳奇而曲折的生命歷程、談他閱讀小說和電影的所思所感,彰顯其哲學與生命相互碰撞的獨特氣質,同時展現(xiàn)了他作為一代學人引導者的一生,可謂罕有而可貴的私人記憶讀本。
漢語思想界受敬重的書寫者之一,張志揚先生三本私家記憶散文首次結集; 陳家琪、鄧曉芒、陳嘉映、劉小楓、趙越勝、孫周興等一代學人公認的永遠的"大哥";
隨書附贈別冊,特別收入2011年度十大好書《燃燈者》作者、旅法人文學者趙越勝先生兩萬字長文,溫情回顧三十年手足之情,講述那一代人的情感記憶,感人至深;
全書由設計師陸智昌操刀設計,首版即以精裝版面世。
10歲解放,20歲失學,30歲坐牢,40歲入翰林,50歲南遷,天之涯,海之角……人生、文學、電影三重妙門之內,盡是一位思想放逐者關于閱讀的私家記憶。
相關推薦:
※《思想的浮冰》(思考中國文明新立場,熬出中國文化新傳統(tǒng)!清華國學院劉東教授"再造傳統(tǒng)"的全新力作)
※《再造傳統(tǒng):帶著警覺加入全球》(全球眼光的中國文化宣言:中國的未來取決于我們如何再造傳統(tǒng)!清華國學院劉東教授十年磨一劍的憂思之作)
※《我生有涯愿無盡——漱溟自述文錄》(增訂再版本)(獨家授權,梁漱溟完整自傳,歷時27年編纂,5次增刪的后定本!紀念梁漱溟誕辰120周年!)
張志揚,即墨哲蘭,1940年生于武漢,1980年進入學界,1994年南遷海南大學,任職于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社會倫理思想研究所。"中國現(xiàn)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中國現(xiàn)象學專業(yè)委員會"學術委員,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山大學哲學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兼職教授。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思想解放"以來,其人為學之屬乃既堅守學術個性又不斷推進問題者。主要研究方向以"清理西方形而上學馬廄"為始:
(1)重審西方形而上學的語言之維,得出"語言兩不性",即語言既不能證實本體也不能證偽本體,使本體論和虛無主義的所謂"兩級搖擺"成為虛假對立;(2)追蹤西方哲學史開端裂隙的"陰影之谷",由此發(fā)掘其演變的"臨界思想"資源,著重描述其"偶在"特性并提出非對立同一的悖論式"偶在論";(3)先是為了消極地作為現(xiàn)代性理論的"檢測與防御"機制,(4)后才意識到它的積極意義在于,既能審視還原自居"普世價值"的西方哲學不過是地中海區(qū)域以"功能性善"為其屬性的"民族文化種性"表現(xiàn),其向世界推進的"科學進化論"外表是"啟蒙主義"實質是"殖民主義"的帝國夢想,又能審視復興東方民族文化種性之駕馭技術理性或"神性"、或"德性"以救治西方技術化到非人屬的物義論傾向。
循此以"歸根復命"是焉。
記憶中的影子回旋曲——事件閱讀經驗》
目 錄
序
一 一九八○年前
進入""的身份:紅,還是黑?—"敘事"三則
沒有寄出的家書——摘自《獄中詩簡十六首》
記憶中的"影子回旋曲"
奢侈的浪漫曲——記憶中的"影子回旋曲"之二
追求美在性格的選擇與形成中的作用—《人的沉思》之二
從坐相看江湖中人——游記之
1966 年天安門記憶
記憶中的一次懺悔
二 二十世紀二十年
垂簾——海、高跟鞋、垂簾
炊煙
夜的葬禮——聽"七步鳥"叫
審美代啟蒙——回憶上世紀80 年代初的"思想解放"為何"審美代啟蒙"
忌恨
不避諱者的旁白
象征交換與死亡
"懺悔"的皈依
"我留著我的心在海德堡"——旅歐札記之二
三 二十一世紀最初十年
讀" 衰落"
給母親畫像——在母親臨終的日子
一段并不遙遠的美學個案
讀越勝《燃燈者》有感
揀盡寒枝不肯棲……
"夢后"——聽米沙· 邁斯基的大提琴
維納斯斷臂之謎——萌萌的問題意識
跋
維羅納晚禱的鐘聲——文學閱讀經驗》
目 錄
序
讀小說
維羅納晚禱的鐘聲——讀康· 巴烏斯托夫斯基《夜行的驛車》
無常的毀滅與不朽的生命——讀毛姆《月亮和六便士》有感于個性和天才
生存的兩難處境——讀易卜生《羅斯莫莊》
卡夫卡距離——讀卡夫卡《城堡》、《法門》、《圣旨》
心靈為何焦灼?——讀茨威格《心靈的焦灼》
托爾斯泰走了——讀茨威格《逃向蒼天》
走出性的兩難——王振武周年忌日與振武談《古歌》
記取:超越死亡的與寬恕的……——從西蒙《我生命中那段憂傷的故事》說起
關于《當代中國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現(xiàn)狀及其問題》的信
讀藝術
在返回感覺之根的途中—解柯爾維爾不可言說的焦慮
拒斥與神秘—評谷文達及其解讀者
尺度與參照—關于解構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的問答二則
"把割傷手的刀包扎起來"—讀波伊斯的裝置藝術
用什么眼光看劉一原的"心象風景"?
抽象:自由,氣韻,自由氣韻?
"現(xiàn)代舞"還原只有一種路向嗎?——從"中國現(xiàn)代舞路向"的評論看"思維語言定式"
技術全球化時代,藝術空間在哪里?
跋
E弦上的詠嘆調——電影閱讀經驗》
目 錄
序
母親的死
視覺與思索——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與《放大》
找一個理由就能活——讀《鄉(xiāng)村醫(yī)生》
性,活著的死亡意象——讀電影《本能》的事實陳述
E 弦上的詠嘆調——辨析《一顆冬天的心》中的兩個音質
死去的是美黛蓮——讀《鵝毛筆》
電影《2046》印象
誰來懺悔?——讀Absolution
陰郁的禮拜天(Gloomy Sunday)—讀《布達佩斯之戀》
暗算》中的不解之密—三個臨風者之死
"升騰與墜落":"二戰(zhàn)"影片個案比較——德國占領下的法國與日本占領下的中國
肉體:沒有靈魂的書寫 靈魂:沒有肉體的朗讀
——小說《朗讀者》與電影《生死朗讀》 的一個西方傳統(tǒng)隱喻
理想與罪——《香水》的象征域
機器人的夢空間(夢境也難逃?)
——《盜夢空間》與《山楂樹之戀》隨感
饑餓游戲——新羅馬帝國的"羅馬斗獸場"
西方影視政治倫理——電影札記
跋
進入""的身份:紅,還是黑?
—"敘事"三則
三則:
進入""的"身份"—紅,還是黑?
及時次大字報的雷擊:誰都能投及時塊石頭?
"牛棚"中的像—真誠與表現(xiàn)真誠
進入""的"身份"—紅,還是黑?
"我們是成分論者,但不唯成分,重在表現(xiàn)。"
這是我剛懂事時接受的及時個政治教導。
"我們"當然是主宰社會的"共產黨意識形態(tài)"的擬人化。任何一級社會機構的主管部門負責人,都會這樣對年輕人說,當然是對那些出身有問題的年輕人說。
可是,我長期對我的出身懵懂不知。
我家住在長江邊靠近小河口四官殿王家巷附近的民權路黃皮街小蔡家巷69 號。五六歲發(fā)蒙在一家私塾學堂,高中低三個年級大概二十多個學生都擠在一間堂屋里,戴黑瓜皮帽掛吊線黑框圓眼鏡—就是不用鏡腳架在耳朵上而是用棉線套在瓜皮帽上或后腦勺上的—何老先生坐在進門邊的一張黑乎乎的四方桌后,點名要高中低三個年級的學生輪流帶著特制線裝書本站到他面前,把書本攤開在桌上,先生讀一句,學生跟著讀一句,同時先生用毛筆筒蘸著紅墨水在書本上讀到的句子邊點一個小紅圈,以示斷句。如此斷上一頁,學生24小時的課也就學完了。整個上午如此叫上三個年級的學生九個人,先生24小時的課也就教完了。大家都輕松得很。所以,先生閑來無聊時就給座位后吊在窗欞上的鳥籠中的兩只黃鸝喂食,自己還跟鳥一起分著吃鳥食,嘴里不斷"吱吱"地咂舌,津津有味。以致我們都很奇怪那吃的是什么好東西。待何老先生到后院"打岔"(小便),我們幾個剛進學的小師弟被大師兄們慫恿到窗邊偷吃鳥籠里的鳥食,結果當然被進來的先生撞個正著,于是我就稀里糊涂地成了"首犯"。先生叫兩個慫恿我們干的師兄把我按在條形凳上,扒光褲子,露出白屁股,先生用了一根細細薄薄窄窄的油光水滑的長竹篾,足足打了十板,板板起苔。回家又挨打,打完了才決定"不讀了"。換到旁邊不遠的一所"文明先生"開辦的"育才小學",繼續(xù)發(fā)蒙。
這個頭開得不好,后來也不知道換了幾個小學,我記得的有豬鬃幫小學、培心堂小學、洪益巷小學,1949 年武漢解放了,高小五六年級我是在武漢市碼頭工人子弟小學讀的。那時,父親已是武漢市港務局碼頭工會主席,時間大約是1952 年。記得1951年國慶節(jié)期間,漢口王家巷到積家嘴一帶突發(fā)大火,燒了好大一片,都說是國民黨特務放的火,我還湊熱鬧地出現(xiàn)在失火現(xiàn)場,被老師同學們發(fā)現(xiàn),評為武漢市少先隊"救火小英雄"。如此看來,我的出身是非常好的。
初中在武漢市第二中學讀,不懂事,成天打小皮球。從黃陂街家中到市二男中的距離,對今天出門坐車的人來看,已經遠得不可想象了。市二男中在德租界過去的永清街,中間相距的公共汽車路程約一個小時,途經六渡橋、江漢路、南京路、黃石路、北京路、中南路、車站路、一元路、二耀路、三羊路、四維路、五福路、六合路、郝夢齡路等十四個站(記憶如此)。1952年我根本沒什么公共汽車的印象,即便有印象,窮人家的孩子哪能想象坐車上學的?剛進學不能住讀,招生太多,只好走讀一個學期。我上學,走前花樓后花樓勝利街一線到底,五十多分鐘;如果能帶一個鐵圈圈滾到學校,時間幾乎要縮短一半,不足半小時,速度快得像只野兔子,夠驚人的。
1955 年夏天考進武漢好的學校市一男中高中部,高一下學期我所在的三班入團鑒定會上被一致通過,校團委卻沒有批準。我的入團介紹人找我談心,說我的家庭有問題。什么問題?"歷史問題"。什么"歷史問題"?不清不白。這是我的"家庭成分不好"的及時次信號。
1958 年考大學幾乎落榜,被錄取到我根本沒填志愿的當時新成立的華中農學院農業(yè)機械系。據(jù)說,也是因為家庭成分不好。事實上,當時錄取進去的城市學生大都是成績很好出身不好的學生,至少我們班就是這樣。第二次信號。
一年半后退學,做"社會青年"考了兩屆。一次又錄取到華農農機系,只好不去,心中郁悶,給原市一男中班主任盛代時老師寫了一封尋求理解的信。1 回答是,將信油印出來在市一男中、市一女中(即十六女中)、十九女中(圣約瑟中學)應屆畢業(yè)生中當"不服從分配"的"反面典型"學習批判。再一次考,當然不取。從此斷了讀大學的念頭。第三次信號。
父親的"歷史問題"開始轉移到我的經歷中來烙印為我的"現(xiàn)實問題"了。
1962 年初進武漢鋼鐵公司廠前小學代課,1963 年轉到廠前蕭家灣武鋼第三職工業(yè)余中學代課。1960 年到1962 年兩年失學期間,除了在港務局漢口段夜校代了一學期的課,其他時間做了許多雜工,從挖土方到半夜拖煤送炭,心甘情愿地吃苦,內心支撐著的理由是"我在體驗生活"—當然是"自欺式的自我偽裝"。
后來,我逐漸模模糊糊地知道些我父親的"歷史問題"。我父親解放前是漢口碼頭的洪幫三頭佬之一(另兩個年長者"肅反"時鎮(zhèn)壓了)。日本占領武漢時,要父親出來維持碼頭局面,父親不答應。危急時,父親的一個朋友,是日本"板橋部隊"的稽查隊長,暗中通知父親外出避風,于是父親逃離了武漢。就是這段歷史說不清道不白:沒跟日本人做事,又認識一個漢奸朋友,這在當時辦案人員的階級觀念中是沒辦法歸類的,所以,一直作為"懸案"懸著—謂之"歷史問題"。
1950 年到1952 年,父親做了三年武漢市港務局碼頭工會主席,突然自動退職離開了港務局,失業(yè)在家,但卻躲過了1953 年"三反五反"一劫。現(xiàn)在回想起來,父親一生都在"逃離"之中。父親和兩三個朋友籌辦武漢市水泥袋廠,任廠長,好容易接到黃石新華水泥廠的水泥袋加工后,廠有了迅速發(fā)展,但為逃避"反右",又自動調離水泥袋廠到偏遠的姑嫂樹武漢鐵工廠管伙食團。""前不久,再自動調到更遠的荷花洗衣機廠做門房(即門衛(wèi))。父親就這樣用"逃離"的方式平平淡淡地度過了一生。當我將父親的骨灰安葬在漢口扁擔山時,立在父親的墳前,邊燒紙錢邊對女兒們說:
回想起來,爹爹一生只是一個"逃"字,但仍然沒有逃過家中日常的磨難。不怪太和爹爹一生不和,只怪我沒有留心體諒上人一生含辛茹苦的寂寞。愿爹爹在天之靈垂憐我的有心無意、自顧不暇吧。
與其說是在向老人"告罪",不如說是"辯白",或者說得再好聽點,是請求父親原諒的"解釋",因為等待我的命運已是無可逃離的災難,而再等到我從災難中翻身出來,時間的緊迫又往往使我不能不顧此失彼。我盡力了,但我不是孝子。這是我愧對父母的地方,一想起父母一生的艱辛,做兒子的永遠做不到將沉積在父母截然對立的個性中的創(chuàng)傷撫平,蒼涼之感便不能自已。所以我的創(chuàng)傷必須自己在經歷中舔嘗,而不必等待子女騰出時間來撫慰,我尚且做不到,何必要求她們做到呢。
在三業(yè)中教書,每星期只有兩個晚上的課,剩下大量的時間我都悄悄用來閱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方面的書籍。我萌生過考電影學院編劇系的念頭,哲學界恐怕沒有誰像我這樣一生都癡迷著電影的。我?guī)缀跆焐叵矚g觀察人,連讀小說都能讀得活生生地在眼前像電影樣的演繹,甚至往往將自己演繹進去,如"白日夢"。
考電影學院不過想想而已,好幾個同道都因政審落榜了,我何必去自討沒趣,走自己的路吧。
劇本寫過。改編了小說《保密局的槍聲》,寄給八一制片廠的嚴文井導演,回信說:"很高興讀到你的劇本,語言和細節(jié)處理很有特點。我也曾動手改編過這部小說,因保密還在保密中而被上面否定。"是"保持聯(lián)系"的客氣話。另有巴金翻譯的柏克曼《獄中記》,我節(jié)選改編成《母親的死》,后來用在《瀆神的節(jié)日》中了。除此還有一些《肖像》札記,寫在用廢了的油印教材翻過來裝訂成冊的稿本上。可惜,厚厚一本,丟失在""前的三業(yè)中耐火廠鳳凰村駐地。
評論寫過。長春《電影文學》雜志發(fā)表了我的兩篇電影文學評論,筆名"夫累"。我記不起來當時為什么要起這個怪名,但至少流露出對剛剛開始的人生經歷已有如牛負重的感覺,并預示了某種命運的到來。
果然,""前的大批判來了,如批《早春二月》,我?guī)е鴺O大的熱情投入其中,像一個練了幾年功的毛頭小伙子忙不迭地想試一試身手。于是寫了《文嫂之死》,發(fā)表在全國的《冶金報》上。當時《冶金報》駐武鋼的記者向三業(yè)中語文組的老教師劉靖波了解我的情況,想接受我做該報的"業(yè)余評論員"。與此同時,我收到了北京《光明日報》理論版對我寄給他們的《是對衛(wèi)國戰(zhàn)爭的反思,還是對衛(wèi)國戰(zhàn)爭的背叛?—評蘇修近年戰(zhàn)爭題材影片的危險傾向》的回信,他們對論文給予很高的肯定,但"因當前政治任務的需要,暫時不能發(fā)表",希望我能繼續(xù)放在他們那兒,保留他們隨時刊用的機會。(底稿全丟失了。)
張志揚的學術生涯始于改革開放,八十年代中期從湖北省社科院調至湖北大學,受命支撐該校德國哲學研究所,九十年代初南下海南大學,與友人共同籌建海大社科中心,教書育人至今。憑靠獄中修煉得來的德國古典哲學功力,張志揚在八、九十年代致力研究德國現(xiàn)象學和存在哲學;2000年后,張志揚的思索進一步在政治哲學、諸神學與哲學之間展開,用他自己的話說:哲學向政治哲學——用語言兩不性去西方本體形而上性;政治哲學向諸神之學——用古今之爭背后的諸神之爭去西方一元一神性;諸神之學向哲學——用元典的無形之道去西方意識形態(tài)性。二十多年的學術生涯,獄中學歷磨練出來的硬朗思想個性和雕刻時光的獨特文風始終擔挑著中國哲學思想百年來的艱難重負。
——劉小楓
我覺得,所謂"新時期"以來的三十年多年,中國學術(漢語學術)大有成為西方理論的"跑馬場"的味道,各色理論和思潮浩蕩而來,且迅速切換,一不小心就掉了隊。志揚教授一直沒有掉隊,而且經常暗暗地起到引領之作用,無論是1980年代的存在哲學(實存哲學),還是后來的語言哲學、宗教哲學,抑或是更后來的政治哲學,志揚教授都十分敏感地把握了學術熱點切換的節(jié)奏;而同時,他對于這種快速切換又是特別警覺的,而且是反思最多的。這種反思,才是漢語學術自主性之確立的肇始。
——孫周興
好書。印刷精美,紙質優(yōu)良,整體感覺很好。
好書應該吧
這個文集很清新,也很有思想性。短小精悍。
書香節(jié)買的,發(fā)貨及時,非常不錯
發(fā)貨很快.
期待已久,很不錯。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原裝正版,質量很好,當當圖書,值得信賴,我一直都買他!
很好不錯值得購買
幫同學買的,書很好,是正版,內容也不錯
好書很喜歡
當當網買書,速度快,質量好,優(yōu)惠多,很棒~
很好的一套書。
正版圖書 紙張精美 內容豐富
很不錯,值得看。
促銷力度大!
內容不必說,能找到這套書的都知道為什么而來,凌晨下單下午到(因是天津送往北京),送朋友的,希望她喜歡
裝幀較好,可以讀,有收獲!
老師推薦的書
比期待中內容要少得多,內容應該不錯。並沒有細細的讀,只是看了幾頁。
本校老先生寫的書,先看,還可以找張老師簽個名~
著作學者散文結集,內容涉及個人經歷、讀書、觀戲,很期待。
沒細看,不過之前讀過先生的一些文字,很有思想的誘惑
張志揚老師的書多年以前就讀過,這次買是為了留作紀念。
有趣的書,這類私人敘述有特色,有收貨,等著開始看
張志揚的散文集,張先生語言勁力十足,里面涉及幾個年代的發(fā)生,很是有趣。值得一讀
張志揚老師的散文隨筆集,思考了很多文學,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