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于貞觀初年令諫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六經(jīng)、四史、諸子百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匯編成書。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書,剪截淫放”,于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計六十五部約五十余萬言,取名為《群書治要》。這個“治”是政治,是治國重要的理論與方法的指導,薈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賢治國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經(jīng)驗!
如此珍貴的一部典籍,然因當時中國雕版印刷尚未發(fā)達,此書至宋初已失傳,《宋史》亦不見記載。此書經(jīng)由日本遣唐使帶到日本,從此被日本歷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為圭臬,成為學習研討中華文化的一部重要經(jīng)典。
20世紀90年代,我國原駐日本大使符浩先生通過日本皇室成員獲得一套天明時期出版的《群書治要》,交給陜西省黃河文化經(jīng)濟發(fā)展研究會,該會邀請十幾位專家學者,對《群書治要》選用的65部典籍進行考證、點評,分篇今譯,并進行了標點斷句和勘誤,集結(jié)成書,名為《群書治要考譯》。《群書治要考譯》一書于 1996年開始策劃,編譯工作啟動于1998年,《群書治要考譯》的工作歷經(jīng)數(shù)年,終于圓滿完成。2011年6月,該書由團結(jié)出版社正式出版。
群書治要》雖然誕生于一千三百多年以前,但是,書中的治國思想實為中國古圣先王治國教民之集大成,其治國平天下之智慧、理念、方法、經(jīng)驗與成效,均是歷經(jīng)幾千年考驗所累積的寶藏結(jié)晶。作為一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濃縮卷,唐太宗以《群書治要》為鑒,以“圣賢”為訓,吸取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用于為君、擇人、施政、教化,其脈絡是顯而易見的。故《群書治要》理所當然地成為唐太宗之后,歷代君王乃至輔臣和各級官吏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教科書。當今許多專家學者和社會賢達也認為,該書可稱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集成,世代治國安民的經(jīng)驗匯編,儒家‘修、齊、治、平’的理論大綱,大唐‘貞觀之治’的施政指南,當今領導干部的從政參考,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必備讀本”。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學家。河北巨鹿人。貞觀元年(627年),升任尚書左丞。貞觀二年(628年),魏征被授秘書監(jiān),并參掌朝政,在此期間,受命編撰《群書治要》,于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貞觀七年(633年),魏征代王珪為侍中。貞觀十年(636年),魏征奉命主持編寫《隋書》、《周書》、《梁書》、《陜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歷時七年。貞觀十二年(638年),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唐太宗執(zhí)政初到當前為政態(tài)度的十個變化。貞觀十六年(643年),魏征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并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余姚人,唐初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jiān)、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
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書法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騎常侍。
及時冊
卷 一 周易治要
卷 二 尚書治要
卷 三 毛詩治要
卷 四 春秋左氏傳治要(上)
卷 五 春秋左氏傳治要(中)
卷 六 春秋左氏傳治要(下)
卷 七 禮記治要
卷 八 周禮治要
周書治要
國語治要
韓詩外傳治要
卷 九 孝經(jīng)治要
論語治要
卷 十 孔子家語治要
卷十 一 史記治要(上)
卷十 二 史記治要(下)
第二冊
卷十 二 吳越春秋治要
卷十 三 漢書治要(一)
卷十 四 漢書治要(二)
卷十 五 漢書治要(三)
卷十 六 漢書治要(四)
卷十 七 漢書治要(五)
卷十 八 漢書治要(六)
卷十 九 漢書治要(七)
卷二 十 漢書治要(八)(缺)
卷二十一 后漢書治要(一)
卷二十二 后漢書治要(二)
卷二十三 后漢書治要(三)
卷二十四 后漢書治要(四)
卷二十五 魏志治要(上)
卷二十六 魏志治要(下)
卷二十七 蜀志治要
第三冊
卷二十七 吳志治要(上)
卷二十八 吳志治要(下)
卷二十九 晉書治要(上)
卷三 十 晉書治要(下)
卷三十一 六韜治要
陰謀治要
鬻子治要
卷三十二 管子治要
卷三十三 晏子治要
司馬法治要
孫子兵法治要
卷三十四 老子治要
鹖冠子治要
列子治要
墨子治要
卷三十五 文子治要
曾子治要
卷三十六 吳子治要
商君子治要
尸子治要
申子治要
卷三十七 孟子治要
慎子治要
尹文子治要
莊子治要
尉繚子治要
卷三十八 孫卿子治要
第四冊
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治要
卷四 十 韓子治要
三略治要
新語治要
賈子治要
卷四十一 淮南子治要
卷四十二 鹽鐵論治要
新序治要
卷四十三 說苑治要
卷四十四 桓子新論治要
潛夫論治要
卷四十五 崔寔政論治要
昌言治要
卷四十六 申鑒治要
中論治要
典論治要
卷四十七 劉廙政論治要
蔣子萬機論治要
政要論治要
卷四十八 體論治要
典語治要
卷四十九 傅子治要
卷五 十 袁子正書治要
抱樸子治要
后 記 中華文化何以能傳承不斷
編者后記
卷一 周易治要
考評]
魏征編纂《群書治要》,在節(jié)錄《周易》時,著眼于為君之道與為臣之道。《周易》經(jīng)文,本來是專為卜卦用的,是想知道所問之事的吉兇。而魏征只選錄了《周易》八卦中關于為君為臣之道的四十四卦的部分內(nèi)容。如選錄《革》卦《彖辭》中“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是用以肯定統(tǒng)治者政權(quán)的更替是合理的。他通過《系辭》《文言》假托孔子答問向統(tǒng)治者說明,居高危之位,應“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的道理,認為“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所以得出結(jié)論說,英明的統(tǒng)治者因為能夠作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他又進一步向統(tǒng)治者說明,要國家安全,必須謹慎制定治國安民的政策,認為“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fā)乎邇,見乎遠”“言語,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唐太宗讀《易經(jīng)》后,頗有收獲。貞觀八年,他引用《周易》的話向侍臣說:“言語者,君子之樞機,一言不善,則人記之,成其恥累。”從隋煬帝命令群眾捉螢火蟲給宮中照夜的故事,他領悟到“萬乘之主,出言不可有所乖失”的有益教訓。魏征即答對說:“入君居四海之尊,若有虧失,古人以為如日月之蝕,人皆見之,實如陛下所戒慎”。事實上《周易》這些理論,此后就成為魏征輔佐唐太宗創(chuàng)建“貞觀”盛世政治主張的總綱領。
周易》,《漢書 藝志》著錄:“《易經(jīng)》十二篇”。顏師古注云:“上下經(jīng)及《十翼》,故十二篇”。《周易》十二篇,主要分為《經(jīng)》與《傳》兩部分。《經(jīng)》的部分包括卦、爻兩種符號和《卦辭》《爻辭》兩種說明文字,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卦都有個卦的形象,卦的名稱,卦名之后有說明本卦性質(zhì)的《卦辭》。卦有六爻,爻分陽爻、陰爻,有《爻辭》說明這一爻在本卦的性質(zhì)。以《經(jīng)易》的首卦《乾卦》為例,“《乾》:“元、亨、利、貞。”是《乾卦》的卦象;《乾》是這一卦的卦名;“元、亨、利、貞”是這一卦的《卦辭》;“九三,君子終曰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等為《爻辭》。所謂爻,指每卦的六畫。’“一”為陽爻,“一一”為陰爻,陽爻稱為“九”,陰爻稱為“六”。它的次第,由下而上,所以《乾卦》的初爻稱“初九”,二爻稱“九二”,三爻稱“九三”,四爻稱“九四”,五爻稱“九五”,六爻稱“上九”。“經(jīng)”的上下篇就是這樣構(gòu)成的,本來是專為占卦用的。占卦的人占著哪一卦的哪一爻,看《卦辭》《爻辭》是怎樣講的,據(jù)說就可以知道所問事的吉兇。但是,就整個組織和某些《爻辭》的涵義看來,其中也包涵了一些哲學思想和歷史事實。
……
今天早上剛簽收,正在大致瀏覽---書的裝幀一般,就這價位,要是精裝的就更好了;內(nèi)容方面,毫無疑問是非常充實的,排版和字體方面也都相當不錯,有上學時讀語文課本的感覺,雋永異常,值得能靜下心來讀書的人細細品味,以修心,以養(yǎng)性!
周末大促的時候買的,今天剛到,隨意翻了一下,此書涵蓋面十分廣泛,將諸子百家及唐代以前的史學,撿其精華之要成冊,是博學百家的入門級教材,很值得收藏與細細品味。當然如若想要細細研讀某一學派,諸如墨家思想,那還是得買專門的比較全的墨家書籍呢。總之,很好很強大!
書很好,非常喜歡!就是第一卷的目錄正反兩頁的文字方向顛倒,有點郁悶!本打算聯(lián)系換貨,一看太麻煩,不上門取貨,要自己與北京的印刷廠聯(lián)系,且時間很長,想想,算了!將就吧!實在令人遺憾!我在**買書,曾發(fā)生過換書,速度很快,快遞員帶來新書換走問題書!令我感動!希望當當今后能有所改進!
煌煌四大冊 巍巍百家言 說下實際感受 字很大 紙質(zhì)好 書很沉 可讀宜藏 很好的一套書 再說說內(nèi)容 博則博矣 總感覺選得太少 有意猶未盡之感 翻譯沒有想象中的差勁 還算用心 總結(jié)一下 雖然有點小貴 但大體上物有所值
書的質(zhì)量和排版字體大小,讓視覺效果感覺很舒服。這也就是一些古書的快餐性質(zhì)。而且是魏征用來警示李世民的,里面收集的書目很多,但是都是和治世相關的部分章節(jié),用來博覽群書可以節(jié)省很多時間。但是要對自己感興趣的具體書還是要買全本的好。
好書,一整套,雖說有點偏向帝王之術(shù)的味道,但書畢竟也是編給皇帝的,能短時間提高自己的國學修為,博取眾家之長,比較適合現(xiàn)代沒時間的都市人,假如想更加精要可看《群書治要360》
先贊一下團結(jié)出版社,《群書治要》是我迄今為止買過的書里面外觀最喜歡的一套,真的很不錯,歡喜之余翻翻書書,紙張,印刷都非常精美,很喜歡。希望書的內(nèi)容讓一樣這樣驚喜。贊!!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都不錯,字體也大小很適合閱讀。這本書帶白話文譯文,對譯者的水平我不敢恭維,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我的要求不高有原文就好。畢竟秉著學習古典文化的心態(tài),來看唐代魏征等大學士為李世民編撰的治國古籍集錦大全。
正在看。看了第一冊,感覺很厚實。因為大凡是中國古典的東西,我都喜歡閱讀。唐太宗和魏征都是我很敬重的兩個人,這兩個人大氣,寬厚,一個善于納諫,一個善于進諫,在中國歷史上都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群書治要這本書,我喜歡。
一套夢寐以求的好書!在這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時間有限、精力有限,“教之道,貴以專”,書不一定要讀太多,用心讀幾部經(jīng)典就足以了。這套《群書治要》就是我等了很久、夢了很久的經(jīng)典著作,真夠這一輩子好好享受、好好受用的啦!另外,我還選購了全套《南懷瑾選集》,喜好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朋友推薦修習!
非常好,,字大看著舒服!而且古色古香的,讀起來自是美不可言!帶一盒子,使其不管收藏而或研讀都可以!強烈建議大家都買套!此書譯文系名家翻譯,所以老少都能看!其內(nèi)含的價值也是巨大的,貞觀之治有其不小的功勞!平常人可用以修身,官員則可用以治官!超贊!
唐太宗的智囊團小組編寫的宏偉巨著,是從千百部書籍中提取的精華和濃縮出的智慧,正恰如其分的踐行“傳之來葉,貽厥孫謀”這一偉大設計,不愧是大中華壯麗的文化瑰寶和歷史篇章。
這本書我多方面了解了一下,還是當當?shù)膬r格實惠,從圖書館借閱看了一下,這本書的質(zhì)量也很好,收到書后打開一看,非常滿意,下單子不到24小時就到了。沒的說,數(shù)的內(nèi)容是原文加翻譯。適合了解的人翻看。若要深入研究那就需要再買輔助書籍了。
買到的是2011年10月新版,沒有出現(xiàn)第一部目錄倒印情況。其一原文較大字型,翻譯較小字型,十分合理,看著很舒服。其二不要更多從政治角度看此書,這套書摘錄的還有許多我們平時很少看到的書。我買的書比較多了,其中第二條是我買此套書的重要原因。
出版社不夠嚴謹,書皮上出現(xiàn)了明顯的歷史朝代錯誤,如“宋、齊、梁、陳”,在尾頁編者簡介中居然出現(xiàn)《陜書》,實在是很低級的錯誤,責任編輯要么是學術(shù)不精,要么是態(tài)度不夠嚴謹,此等版本如若真的擺在領導人的書架上,其過大非小!
書是好書。但是前面的序言部分真的太煩了,寫那么多。可能是因為政治上需要吧,其實可以更簡潔明了的。群書治要本身就是好書,團結(jié)版的考譯還是很用心做的,內(nèi)容、裝幀都大好。外封套也很有美感,可惜運過來的時候壓壞了,好可惜。
梁冬在國學堂曾經(jīng)拿這套書講過幾講,書內(nèi)容是群書治要的原文,注釋和翻譯,很全面,是諸多版本中,比較實惠的一套,價格便宜,還把一整套群書治要都囊括了,非常好的書。唐代以前的經(jīng)史子精華,全有了。學文言文也是尚佳之選,可以拿這個輔導下孩子的古文閱讀。
這本書是到四川閬中旅游時聽導購介紹才知道的,當時沒買回來后立刻拿上,不過現(xiàn)在還沒直接閱讀,只是簡單的翻看了兩眼,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以我的知識水平,生活閱歷還不能夠完全看懂理解這本書,放著以后慢慢看吧
書籍本身內(nèi)容很精彩,內(nèi)容豐富,組織的也很有條理。對于喜歡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讀者,真是很好的收藏品。雖然不像某些快餐式的小說那樣文字淺顯,但本書深入淺出的講解了很多道理,對于增補對國學的了解,非常有益。所謂“奇文共欣賞”,推薦一看。
沒有認真看,有比較全面的注釋,有利于學習《群書治要》。
《群書治要》,看書名貌似很難懂,很政治的一本書,其實不然。里面很多例子生動有趣,在寫作文的時候可以用上。這次半期考,寫了一篇議論文“沉穩(wěn)人生”大部分引用書中的名句及事例,得了全班最高分。好開心。雖然這本書我買的時候沒打折,看到降價很心痛,但還是值得的。
《群書治要》是唐初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等根據(jù)唐太宗的要求而編纂的,是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經(jīng)典之作。然而,由于唐代中國的印刷術(shù)剛剛起步,《群書治要》未能廣泛流布,僅僅以抄本的形式在皇室內(nèi)部流傳。到了宋代,《群書治要》就失傳了。不過,此書經(jīng)由遣唐使傳到了日本,被保留了下來。日本人對此書高度關注,原因是大唐盛世對他們影響至深,他們希望從這本書中學習先進的中國文化和汲取治國理政經(jīng)驗。此后,此書就成為了歷代日本天皇的必讀書。清朝時期,此書重新傳回中國,我們中國人才知道中國歷史上居然還有這樣一部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