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是貞觀初年著名諫官魏征及大臣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從先前歷代帝王治國資政的史料中擷取有關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精要而成的一部匡政巨著。該書上起五帝,下迄晉代,從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擷取匯編而成,全書總計五十多萬字。是中國歷史上套按照經(jīng)、史、子分類的類書,可以說是唐朝的“四庫全書”。
該書曾隨唐朝的滅亡而一度在中國失傳達千年之久。所幸的是該書被日本的遣唐使帶回國后被日本歷代天皇及大臣奉為寶典,從而得以保存下來。20世紀90年代該書被重新引入國內(nèi)得以整理出版。凈空法師也撰文傾力推薦該書。這是一部當今國人了解國學的入門必讀書,學人的案頭必備書。
唐太宗李世民下詔,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編撰;
施政指南,古代君臣治國教科書,開創(chuàng)大唐盛世三百年;國學入門,當今學人修身必讀書,傳統(tǒng)文化精粹一本通。日本天皇歷代奉為圭臬,不傳之秘;凈空法師傾力推薦,譽為能幫助世界的一本書;旅游衛(wèi)視“國學堂”,梁冬九期連講。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河北巨鹿人。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學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歷負盛名的諫臣。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李世民痛哭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浙江余姚人。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曾任秘書監(jiān)、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李世民稱贊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其書法尤為后人稱道,為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
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浙江錢塘(杭州)人。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書法家,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騎常侍。他博覽文史,擅長書法,尤工隸書楷書,為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以直言敢諫著稱于貞觀、永徽之際。
經(jīng)部
卷 一《周易》治要
卷 二《尚書》治要
卷 三《毛詩》治要
卷 四《春秋左氏傳》治要(上)
卷 五《春秋左氏傳》治要(中)
卷 六《春秋左氏傳》治要(下)
卷 七《禮記》治要
卷 八《周禮》治要
周書》治要
國語》治要
韓詩外傳》治要
卷 九《孝經(jīng)》治要
論語》治要
卷 十《孔子家語》治要
史部
卷十一《史記》治要(上)
卷十二《史記》治要(下)
吳越春秋》治要
卷十三《漢書》治要(一)
卷十四 《漢書》治要(二)
卷十五 《漢書》治要(三
卷十六 《漢書》治要(四)
卷十七 《漢書》治要(五)
卷十八 《漢書》治要(六)
卷十九 《漢書》治要(七)
卷二十 《漢書》治要(八)
卷二十一《后漢書》治要(一)
卷二十二《后漢書》治要(二)
卷二十三《后漢書》治要(三)
卷二十四《后漢書》治要(四)
卷二十五《魏志》治要(上)
卷二十六《魏志》治要(下)
卷二十七《蜀志》治要
吳志》治要(上)
卷二十八《吳志》治要(下)
卷二十九《晉書》治要(上)
卷三十《晉書》治要(下)
子部
卷三十一《六韜》治要
陰謀》治要
鬻子》治要
卷三十二《管子》治要
卷三十三《晏子》治要
司馬法》治要
孫子兵法》治要
卷三十四《老子》治要
鹖冠子》治要
列子》治要
墨子》治要
卷三十五《文子》治要
曾子》治要
卷三十六《吳子》治要
商君子》治要
尸子》治要
申子》治要
卷三十七《孟子》治要
慎子》治要
尹文子》治要
莊子》治要
尉繚子》治要
卷三十八《孫卿子》治要
卷三十九《呂氏春秋》治要
卷四十 《韓子》治要
三略》治要
新語》治要
賈子》治要
卷四十一《淮南子》治要
卷四十二《鹽鐵論》治要
新序》治要
卷四十三《說苑》治要
卷四十四《桓子新論》治要
潛夫論》治要
卷四十五《崔寔政論》治要
昌言》治要
卷四十六《申鑒》治要
中論》治要
典論》治要
卷四十七《劉廙政論》治要
蔣子萬機論》治要
政要論》治要
卷四十八《體論》治要
典語》治要
卷四十九《傅子》治要
卷五十《袁子正書》治要
抱樸子》治要
太宗欲見前代帝王事得失以為鑒戒,魏征乃以虞世南、褚遂良、蕭德言等采經(jīng)史百家之內(nèi)嘉言善語,明王暗君之跡,為五十卷,號《群書理要》(即《群書治要》),上之。太宗手詔曰: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yè),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覽所撰書,博而且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其為勞也,不亦大哉!
——劉肅《大唐新語》
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
——魏征《群書治要序》
我朝承和、貞觀之間,致重雍襲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講究此書之力。則凡君民、臣君者非所可忽也。
——(日)林信敬《群書治要校正序》
群書治要》,唐太宗下令編的。這是世法里頭精華的東西。你怎樣管理一個國家?你怎樣管理你的企業(yè)、管理你的公司、管理你的家庭?這個材料太豐富了。
這個東西(指《群書治要》)能夠幫助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復興,沒有這個東西不行的……全人類的文化如何延續(xù)下去,他們給了我們一把鑰匙。湯恩比先生所說的:解決二十一世紀整個世界的社會問題,要靠中國的孔孟學說。唐太宗編的這個書就能救世界,這套書應該送給全世界每個國家去學習。
——凈空法師
有一本書叫《群書治要》,它其實呢,不是一本書,它是一套書。當年的唐太宗李世民為了能夠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發(fā)現(xiàn)呢,其實做皇帝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包括對自己的修養(yǎng)也是提出了要求,于是呢,請他的大臣魏征把上古時期的諸子百家的經(jīng)典全部集成到一起。所以說呢,這一套《群書治要》可以說呢是唐以前中國智慧的結晶。
——《國學堂》主持人梁冬
早就想買了,對于忙碌的人們,讀點國學,首推群書治要,價格很實惠。買書籍,到當當網(wǎng)
內(nèi)容就不說了,經(jīng)典古籍。包裝、印刷這些還算可以。
書的質(zhì)量是沒有問題的。里面的內(nèi)容估計對讀者還是有一定要求的。比如我,是先買了書,至于什么時候看就看緣分了。
內(nèi)容就不用說了吧,這本書是唐太宗的治國寶典。全世界的國家領導人都在學習,現(xiàn)已是中央黨校的教材。有文化功底的可以看看,中國家庭最好一家一本。四世同堂一本就可以了。
之前看了些韓非子的散文,覺得很好。就拿起這本書看了韓子這部分,只就這一部分發(fā)表一下見解。這本書還是太簡略了,對古文很熟的人適合,不然普通人光看此書恐怕不能很好理解。因為它是文章的摘錄,沒有上下文沒有解釋理解有一定困難。要是對哪部分有興趣,看看原文還是好的。
非常喜歡 適合我這這種懶人看的書 可以一口氣讀完很多名著
非常好的一本書,國學入門之選,可以了解中國歷史,可以借鑒中國之將來。上治國家,下以修身。這一套《群書治要》可以說呢是唐以前中國智慧的結晶……當當提供好書給讀者,功德無量?。。?
書的內(nèi)容很不錯,魏征的序言特別贊,你會驚奇這是那個以直諫聞名的歷史名臣嗎?怎么奉承話說得那么好!其實這是生活的智慧與文學修養(yǎng)高呀。版本校對有些問題,易經(jīng)的六十四卦的上下卦有打錯字,不過熟悉的讀者會辨別出來。
這本書實在是太棒了,全書翻開第一頁就是魏征做的序言,整本書沒有一句白話文,也沒有后人的注釋,只有唐人留下的批語,絕對是原版!而且里面包含了很多如今罕見的書籍,真真是物超所值!贊
就喜歡當當發(fā)貨超快,所以買書就來這里買!前一天晚上拍的,第二天就收到了!好驚訝!書很好!這本書原以為帶解釋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樣,不過還是基本能讀懂的,需要慢慢來研究!精典!
很不錯的書,選輯很經(jīng)典;看了部分《禮記治要》,深深感到何為禮樂大同,很多書要親自讀過才能知其味。
該書是從諸子百家、〈史記〉、〈漢書〉、〈三國志〉中摘錄的,和〈資治通鑒〉、〈貞觀政要〉、〈容齋隨筆〉、〈二十五史〉、〈曾國藩文集〉等等都是從政人員的必讀書籍,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精神寶庫。
古人的智慧真是強大!遠在唐朝時,這些思想家、政治家們看待經(jīng)典的態(tài)度值得我們尊敬。雖然他們的解讀脫離不了其特定利益的羈絆,但事實上,就是在今天,我們不僅依然做不到,甚至還會更嚴重!更令人悲哀的是,我們現(xiàn)在居然把古人治學的傳統(tǒng)丟掉了。這部書可以教會我們很多。
《群書治要》以輯錄前人著述作諫書,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國安邦”,創(chuàng)建“貞觀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
這書字體尚可,沒有白話文解釋,不過我覺得唐代的文言文也比較好懂了。對比價錢很實惠。這本書是當時的智囊團專為皇帝打造的,里面的內(nèi)容當然是根據(jù)皇帝需要而取舍,所以有可能不是特別適合現(xiàn)代人,但是還是值得一看的。畢竟很多東西都是普世價值。
魏征從歷代史書中擷取的關于治國的文論精萃,內(nèi)容很豐富,書籍裝幀印刷很好。
施政指南,古代君臣治國教科書,開創(chuàng)大唐盛世三百年,國學入門,當今學人修身必讀書,傳統(tǒng)文化精粹一本通。
唐太宗李世民下詔,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編撰; 施政指南,古代君臣治國教科書,開創(chuàng)大唐盛世三百年; 國學入門,當今學人修身必讀書,傳統(tǒng)文化精粹一本通。
很好的書,內(nèi)容很豐富,很值得靜下心來細讀,只是將一些評價印在封面上感覺很不舒服,對于古文書,現(xiàn)在讀者應該是見仁見智,沒必要采用這種方式宣傳,尤其是一些評價用語很隨便,與書的內(nèi)容很不搭調(diào)。
對該書的整體感覺不錯。閱讀該書,使我對《群書治要》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很精簡,四書五經(jīng)都囊括了,也做了相應的注解,當然都是文言的,對于一下子沒法看那么多書的人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當然其中的注解則有著不可取代的價值,古書還是得一字一句慢慢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