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楊絳傳圖書
人氣:125

楊絳傳

當我們悼念楊絳先生時,我們悼念的其實是逝去的愛情、才情與修養(yǎng),周年紀念特別推出。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文學家  
  • 作者:[央北]
  • 產品參數(shù):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31738152
  • 出版社:北方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4
  • 印刷時間:2017-04-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shù):--
  • 紙張:輕型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作者以散文隨筆的形式將楊絳先生的一生進行了敘述并配以作者自身的一些感悟。全書萬字,以序言、正文11章、后記三部分組成。不以考究派的做法撰寫,而是在呈現(xiàn)楊絳一生的同時,輔以細致的環(huán)境、心理描寫,語言溫婉,十分符合當代年輕人的閱讀習慣。比如為了支持丈夫錢鐘書寫《圍城》,甘愿放下執(zhí)筆的手包攬所有家務,當《圍城》忠實的讀者;比如和錢鐘書一起留學,舍不得問父親要學費而舍棄了自己鐘愛的文學系,到后來雖然經濟條件有所改善,卻仍然保持樸素無華的生活狀態(tài),甘之如飴。今時今日,先生已離我們而去,但是這樣一位低調樸實而人格才華閃閃發(fā)光的老人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品讀,用心珍藏。

編輯推薦

楊絳傳》當我們悼念楊絳先生時,我們悼念的其實是逝去的愛情、才情與修養(yǎng),周年紀念特別推出。

周國平說,“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寶貴的收獲平靜地上路。”和功成名就的一生相比,楊絳先生一直自認是一滴水,平常而微小。她的一輩子也只是盡善盡美地做著每一件能做的,想做的事,但是其取得的幸福與成就確是光彩奪目,令世人永遠銘記。于是,當我們悼念楊絳先生時,其實所追思的,也正是我們心中逐漸逝去老去的才華與青春。它們讓我們共鳴。

作者簡介

作者:央北。原名張強,青年寫作者,已出版作品《那一世我遇見了你:倉央嘉措的今生今世》《當愛已成往事:徐志摩詩傳》《春風沉醉的夜晚:電影情愛大記錄》《你的悲傷,我懂》等。曾榮獲青海省第六屆青年文學獎。

目錄

及時章 溫馨又蓬勃的家

第二章 一路書香

第三章 夢歸清華,牽手百年

第四章 和你去看外國的月亮

第五章 眼淚也要落在故鄉(xiāng)

第六章 寫一幕心中的劇

第七章 心和腳都扎根祖國

第八章 再苦也苦不到心里

第九章 有書,有你們

第十章 只有死別沒有生離

第十一章 懷念的懷念

后 記

在線預覽

及時章 溫馨又蓬勃的家

如果用色彩來形容楊絳的一生,應該是最溫暖的橙色,既有黃色的溫馨,又有紅色的蓬勃。

我們仨

北京三里河的一幢三層舊樓,只有一家的陽臺沒有封起來。房子的主人說:“為了坐在屋里能看見一片藍天。”主人說這間寓所是“人生的客棧”,一旦被這么定義,似乎連屋前的云卷云舒都淡然起來,一百多載的時間,有時就像是這屋前的陽光,直到那束光從淺黃變成熾白再變成淺黃,才知24小時早已過去。難能可貴的是如這24小時中的陽光一般,人生最初與的色調都是一樣的,所謂初心未改。

房子的客廳墻上還掛著“我們仨”的照片,從左至右:楊絳、錢瑗、錢鐘書。時間沒有拿走一切,至少回憶還在。

一個世紀的風雨,她以瘦小的身影撐起了整個家,也撐住了一代文學人的脊梁。

這座房子的主人,就是楊絳。

你說,回憶有多重?

你說,多少人期望當回憶時可以舉重若輕?

你說,當初就是那么一剎那,回憶起來卻要用一輩子。

大概所有的回憶都取決于回憶時的心境,清風明月、宋明山水的心,回憶起來往事也就如拂沙一般。

溫馨又蓬勃的家

楊絳原名楊季康,于1911年7月17日來到這個世界。她出生在北平,書香門第,按她的說法那是個“寒素之家”。

楊絳的父親是楊蔭杭,字補塘,又名虎頭,筆名老圃,是當時十分著名的律師,曾先后考入北洋公學、南洋公學,后留學到美國、日本,取得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碩士,創(chuàng)辦過無錫勵志學社和上海律師公會,擔任過上海《申報》編輯,學而優(yōu)則仕,擔任過江蘇省高等審判廳廳長等職。

楊蔭杭是個有知識分子情懷的人,秉性剛正不阿,骨子里帶著正氣。他曾經在1921年的文章《說儉》中寫道:

奢靡是君主政體、貴族政體的精神追求。而共和之精神,則力求儉樸,“孟德斯鳩論共和國民之道德,三致意于儉,非故作老生常談也”,決不能“生活程度高而人格卑”!社會風氣奢靡,會直接加劇貪污腐敗、以權謀私的歪風邪氣!

當時社會奢靡成風,而楊蔭杭身居高位卻能保持如此心性,現(xiàn)在讀來依舊讓人身貫正氣。

在楊絳回憶父親的書里,她把這個一輩子剛正不阿的清末民初知識分子,描述成一直堅守自己人生信條的“包公”,為了自己的信念堅持到。

楊蔭杭于1895年考入北洋大學堂,學習十分努力,卻中途被除名,不是因為他做了什么出格的事情,而是因為當時的一些學生鬧學潮,遭到了“洋人”的鎮(zhèn)壓,一個領頭的廣東人被學校開除了。這件事震懾了其他參與的人,大家紛紛退縮,楊蔭杭站出來說“還有我”,于是,就被一起除名了。但事實上,楊蔭杭并沒有參與這個學潮,他只是看不過大家被“洋人”嚇破膽的樣子。

楊絳的母親唐須嫈,楊絳說,母親這個古里古怪的名字肯定是父親改的。因為父親那時任京師高等監(jiān)察廳檢察長,每到元旦要去懷仁堂(中南海主要建筑物之一,原名佛照樓,1911年袁世凱將其改名為懷仁堂,并在此接見外賓、接受元旦朝賀)賀節(jié),去懷仁堂賀節(jié)要穿夜禮服,需夫婦同行且還需要夫婦的名片。楊絳的母親家是生意人,小名細寶,為了賀節(jié)之需,父親給母親名字改得古雅些,便用了“嫈”字,意為好。

母親是無錫人,與父親同鄉(xiāng),兩人同歲,二十歲時結的婚,恰是郎才女貌的年紀。母親在上海女子中學務本女中上過學,是當時少有的知識女性。她面容清秀,端莊大方,雖然接受過西式教育,但身上依舊有著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優(yōu)點,賢良淑德,結婚以后安穩(wěn)持家,是德行并舉的賢妻良母。

楊絳出生時上面已經有壽康、同康、閏康三個姐姐。按說,再得一個女兒應該不會受寵,但大概是因為這是父親逃亡海外、留學美國歸來后所生的及時個孩子,加之家里的姐姐們都不在父母身邊,所以楊絳得到了獨女的寵愛。小楊絳有時候哭鬧,父親就抱著她來回踱步,嘴里哼唱著搖籃曲,這可是兄弟姐妹中獨享的殊榮。

父親為她取名季康,小名阿季。

如果用色彩來形容楊絳的一生,應該是最溫暖的橙色,既有黃色的溫馨,又有紅色的蓬勃。那些童年的趣事就像是這片橙色中的星辰,輝光閃爍。

趣事之一,是與吃有關。

父親喜歡吃冰淇淋,楊絳出生那年,家里買了一只制冰淇淋的桶,楊絳出生那天家里恰好做了一桶的冰淇淋,小楊絳眼睛直勾勾地看著那桶冰淇淋,全家都覺得這是貪吃的小娃。二姑媽給她嘗了一點,小嘴都凍僵了,依舊在吧嗒吧嗒地舔,回味一般的大人舉動逗樂了大家。

趣事之二,是與穿有關。

四歲時,楊絳隨父親到北平。她及時次見到了滿族人,這個人是他們的房東,是個梳著“二把頭”、穿著旗袍、腳蹬高底鞋的滿族女人。楊絳只見過上海女人穿的那種高跟鞋,未曾見過這種鞋跟在鞋底中央的鞋子。滿族女人穿起這種鞋子走起路來,婀娜多姿,搖曳顧盼,楊絳出神地盯著看了很久,甚至不自覺地模仿起那女人走路的姿態(tài)。父親在后看見笑著問:“你長大了想不想穿這樣的鞋子?”小小的楊絳琢磨了下說:“想。”

隨著年紀漸長,脫離了幼兒時期的懵懂,開始懂得人情世故與家庭溫暖,在兄弟姐妹的陪伴下與父母的關懷中,楊絳一點點地感受著家庭的溫暖。

父親喜歡看飯后孩子們圍在一起吃甜食,好不熱鬧。他把這樣的家庭聚會叫“放放焰口”。“放焰口”是從盂蘭盆會(中元節(jié))借來的詞兒,在楊家的意思就是爸爸請客,孩子們在這時可以問爸爸要吃的、用的、玩的。“放焰口”時舉家歡樂,父享膝下歡鬧,子享撫頂關懷,好不溫馨。很多年后,楊家的孩子還是會要求父親“放焰口”,吃什么或者玩什么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還在一起,心也在一起。

所有的兄弟姐妹里,只有楊絳最懂父親的心,也最能照顧好父親。

孩子們一般會在午飯后“放焰口”結束后自動散去,好讓父親午休。有一次父親叫住阿季,說:“其實我喜歡有人陪陪,只是別出聲。”阿季從此就乖乖地陪在一旁看書,一點聲音也不出,像一只乖巧的貓。冬天家里只有父親屋里生了火爐,孩子們都用燒炭的手爐、腳爐取暖。火爐須不時加煤,阿季手巧動作也輕,加炭時打擾不到父親休息,姐姐和弟弟妹妹們都佩服她能加炭不出聲。

在整個大家庭里楊絳最聽父親的話,其次最聽三姑母的話,雖然三姑母是個嚴厲而刻板的人。

阿季六歲時,從及時蒙養(yǎng)學院學前班畢業(yè),入辟才胡同女師大附屬小學。那時她的三姑母蔭榆在女高師任“學監(jiān)”。三姑母說的話楊絳從小就聽。楊絳在《回憶我的姑母》中,寫道:“我還是她所喜歡的孩子呢。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小學生正在飯?zhí)贸燥垼龓Я藥孜粊碣e進飯?zhí)脜⒂^。頓時全飯?zhí)妹C然,大家都專心吃飯。我背門而坐,飯碗前面掉了好些米粒兒。三姑母走過,附耳說了我一句,我趕緊把米粒兒撿在嘴里吃了。后來我在家聽見三姑母和我父親形容我們那一群小女孩兒,背后看去都和我相像,一個個白脖子,兩撅小短辮兒;她們看見我撿吃了米粒兒,一個個都把桌上掉的米粒兒撿來吃了。她講的時候笑出了細酒窩兒,好像對我們那一群小學生都很喜歡似的。那時候的三姑母還一點不怪癖。”

緣分已在冥冥之中

幸福與快樂一定是要以苦難與悲傷來描邊的,唯有經歷難以攀爬的險峻高山才能看見最美的天空。我們在人生這條道路上,總要忍受著刺痛來握緊玫瑰,要痛過方知玫瑰艷麗的珍貴。

1917年5月初,交通部總長許世英涉嫌貪污巨款,時任京師高等檢察長的楊蔭杭傳訊交通部總長,同時搜查證據(jù),一切嚴格依法進行。楊蔭杭將貪污巨款的總長拘捕扣押了一個晚上,那個晚上,楊家電話一夜不斷。天亮之后,楊蔭杭就被停職了。此前,司法總長張耀曾出面干預,不顧媒體揭露,議會質問,意欲停止調查此案,楊蔭杭不予理會。沒承想,在搜查證據(jù)時,司法部以檢察官“違背職務”為名將楊蔭杭停職。雖然楊蔭杭停職時間不長,但精研法律、熱衷法制的楊蔭杭已經心灰意冷,對官官相護的北洋政府失望透頂,再無意做官,于是辭職南歸。

1919年,當火車的汽笛聲響起時,一家人知道要與這座北方的城市告別了。那時阿季不過八歲,只是個好奇而天真爛漫的小女孩。她在火車上問父親:“這火車上座椅的扶手怎么還包著絲絨、鑲著花邊?”父親告訴她,這是頭等艙。而火車車廂的另一端阿季看見方形的車廂,沒有座椅,像是客廳,有桌子,還有汽水,還有沙發(fā)。她問父親:“那是幾等車廂?”父親沒好氣地回答:“二等!”她那時還不明白為何二等(車廂)怎么比頭等車廂還要好,父親為何會如此沒好氣,當然也就無法知曉父親對于在華洋人特權的反感了。

火車汽笛聲遠去,一家人又上了輪船,船上又臟又亂,一家人互相照應著擠在一起。三姐說還沒看過海上的日出,并跟阿季約定,早上要記得叫醒三姐去看日出。還是三姐叫醒了阿季,兩人人生及時次看見了海上日出:日輪一點點融化地平線,從海平面上冒出頭來,光線奔涌而出,跳躍在不斷波動的海水上,閃著朝陽獨有的光芒。阿季那時還不知道如何形容這樣的壯闊,只是說:“好看極了!”后來憶及此事,楊絳覺得,只要是一家人在一起,哪怕船臟路遠也是溫馨有趣的。

而后又乘坐“拖船”,等到無錫老家時,一家人已經筋疲力盡。當時楊蔭杭已經預先租下一所裘姓宅院,可又不滿意,親友便介紹了流蘇聲巷的一處舊宅,父母帶著楊絳去看。那個房子不是別人的,正巧是錢鐘書家的。當時兩家人并不認識,兩個孩子自然也不認識,后來兩人成為夫妻,聊起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冥冥之中已經有了擦肩的緣分。

楊蔭杭沒有選擇這個宅子,因為住在那房子的女眷說,搬進以后,再也沒有離開過藥罐子,似乎暗示著這是一個晦氣的房子。楊家還是在沙巷的裘姓宅子里住了下來。阿季不覺得這個房子差,反而覺得還不賴,因為正好有條河從院子里穿過,不用出家門,站在木橋上就看得見河,河上大小船只來來往往,有趣極了。

江南水鄉(xiāng)盛產魚蝦,楊蔭杭住在這里最愛的一道菜就是“熗蝦”。剛從河里撈出來的小蝦,鮮活亂蹦,以清水洗凈,用蔥椒醬油一澆,扣上碗,待小蝦在碗里吸足醬料,再掀開碗,便是一道美味。父親和家里人都愛吃,除了阿季。阿季怕吃活東西,不敢嘗鮮。

不知是否是因為吃生食鮮蝦不干凈,一家人除了阿季都病了。父親病得最嚴重,高燒不退,后來竟說起胡話來,病重的時候說滿床都是鬼,母親站在床前,雙手做驅逐掃蕩狀,說鬼都驅走了。父親是留過洋的人,看病只相信西醫(yī),無奈當時無錫只有一個西醫(yī),可西醫(yī)來了只是取了血樣和糞樣送到上海去化驗,沒開出一點藥。后來母親怕父親挺不過去,去請了中醫(yī),是位名醫(yī),可名醫(yī)來了只是號了脈,未曾開方子,那時醫(yī)生不給開方子就意味著沒救了。父親的老友華實甫(著名中醫(yī))也來探望,并答應母親,“死馬當活馬醫(yī)”,給開了方子。就這樣,中藥被母親偽裝成西藥,父親一服一服服下,身體竟有了起色。大概是命運眷顧,又或是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起了作用,父親的病好了起來,一家人提著的心終于又重新落回了肚子里。

沒有人能預見時間這條路上的風景,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安然接受苦難,珍惜遇到的緣分。

初識書滋味

搬到無錫之后,母親便把阿季和弟弟們安排到了家附近的大王廟小學。學校是個不知名的大王的廟改造的,只有一間課堂,十分簡陋,小學總共四個班大約八十個學生,全部擠在這間大課堂里,學校除了校長之外只有一位老師。雖然楊絳在大王廟小學只待了半個學期,但對她來說這是段生動的回憶,里面有孫光頭的趣事,有校長打學生卻發(fā)現(xiàn)是自己的兒子的鬧劇。在大王廟小學讀書,少了正規(guī)教育的系統(tǒng)化,但卻讓這段讀書經歷順著生活的枝蔓生長,處處彌漫著生活的氣息。

楊蔭杭是認定孩子們都要上學的,無論男孩還是女孩,一定要接受好的正規(guī)的教育。不久,楊絳就去了上海啟明女校,開始了真正的讀書生涯。

啟明女校坐落于上海原法租界徐家匯圣母院內。這是法國天主教會1867年在上海專門為非教徒建立的一所著名女子學塾,20世紀20年代后改稱女校。隨著楊絳就讀啟明女校,全家人也搬到了上海。

在這里,照顧學生起居,教導學生功課的都是修女,學生們叫她們“姆姆”。學校的作息時間極其嚴格,每天早上六點打鈴,起床梳洗;七點打鈴,排隊上廁所,然后到飯?zhí)贸栽顼垼皇c午飯;下午四點半吃點心;六點晚飯。吃飯的時候不準說話,當然節(jié)假日會自由一些。晚上還安排有夜課。學校一個月放24小時假,住在本地的學生可以由家長接回家。

啟明女校嚴格的作息和學習計劃,讓楊絳受益匪淺,后來楊絳回憶說,學會判斷和自我克制,對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很重要,她感謝啟明生活從小給予她這方面的培養(yǎng)和鍛煉的機會。

1923年,楊家由上海遷往蘇州。這次搬家的原因,是父親病后身體漸漸復原,重新進入法律行業(yè),可上海社會過于復雜,父親并不喜歡,遂決定定居蘇州。在阿季放假回家時,父親覺得啟明中學是教會學校,害怕教會學校影響孩子的自由思想,所以請楊家的“教育家”(三姑母楊蔭榆)為阿季和三姐重新在蘇州選定學校,起初選定的是蘇州景海女校,后來因為楊蔭榆去振華女校做了演講,覺得振華更好些,所以楊絳最終轉入振華讀書。

那時的振華條件不好,校舍是振華及時任校長王謝長達先生家的老宅加蓋后的簡陋建筑,如轎廳成了禮堂,大廳成了課堂,上層連成一片,都是教室。因為是加蓋的緣故,房頂常常掉灰,上課的時候也不例外,學生們都笑說像是往餛飩里撒胡椒面。阿季去了振華女校,有一種回到了大王廟學校的感覺。

隨著年歲漸長,她不再像年幼時那么貪玩,而開始貪看書了。當時父親教她一篇《左傳》,她自己通讀了全文;英文課本選有Ivanhoe《劫后英雄傳》的選段,她不滿足,暑假里自己借著字典讀完了原著;生病時在家就讀狄更斯的《大衛(wèi) 科波菲爾》,后來又讀《寄小讀者》及蘇曼殊的作品,讀書成了她較大的愛好。有一次,父親問她:“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么樣?”她說:“不好過。”父親又問她:“一星期不讓你看呢?”她說:“一星期都白活了。”

阿季讀高中一年級時,國文老師講詩,也命學生寫詩,楊絳的習作被《振華校刊》選登。

齋居書

俯視溪中魚,相彼鳥飲啄。

豪談仰高人,清興動濠濮。

世人皆為利,擾擾如逐鹿。

安得遨游此,翛然自脫俗。

當時孫伯南先生批:“仙童好靜。”

勇敢說不

阿季十六歲那年,還在讀高中,北伐戰(zhàn)爭勝利,學生活動遍地開花,常常上街游行或是開群眾大會。楊絳的學校自然也參與了,當時的活動是上街搞宣傳,拿個板凳,站在上面向路人演講,呼吁人們參與革命。阿季也被推選去宣傳,但她年紀小面子薄,不想去。當時蘇州常有輕薄女孩的事情發(fā)生,年輕女孩站在板凳上,說不定會被這些輕薄之人圍觀。這樣的場面,阿季想也不會有人好好聽演講。那時,很多封建人家的小姐只要說家里不同意,就可以推免此事。阿季也想學她們那樣,回家給父親匯報這事,沒想到竟被父親一口拒絕。父親說:“你不肯去,就別去,別借爸爸來擋。”阿季還不放棄說:“少數(shù)得服從多數(shù)啊。”父親說:“該服從的就服從,你有道理,也可以說,去不去在你。”

父親給阿季講了一件自己的事情。他任江蘇省高等審判廳廳長的時候,一位軍閥到了上海,當?shù)厥考澛?lián)名登報歡迎,父親當時的一名下屬未經他同意也把父親的名字加在了歡迎名單里。父親當即登報聲明,他沒有參與歡迎。當時有人勸他:“當作不知道就可以了,聲明也可不必了。”父親說完,問阿季:“你知道林肯的一句話嗎?Dare to say no!你敢嗎?”

不懂得拒絕一事,往往是方便了別人為難了自己,在人生前進的道路上不懂拒絕而背上了許多負累,難免會拖慢腳步。拒絕是守住自己底線的一種方式,更是一種對他人的尊重。勉強去做,總歸是做不好,倒不如把這個選擇的機會還給別人,別耽誤了別人的時間。

阿季明白了父親的用意,可她并沒有什么合適的理由。只能去了學校說,我不贊成,我不去。后來這事被校長得知,校長訓斥了阿季,可她依舊沒去。后來上街演講的同學被國民黨的軍官請去游園吃飯,校長生怕后有文章,這事倒也就此作罷。

父親對于楊絳的影響遠不止于此,父親就像是一盞燈一樣,在繁復的人情世故與道理綱常上,為她照亮一條路,讓她自小就懂得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有一次,父親帶著家眷去看望朋友,時任高官的父親很少帶著家眷拜訪朋友,那一次出訪家里人印象深刻。因為父親的朋友是專門開著小汽車來接楊家一家人的。那個年代,汽車很少,而楊絳是及時次坐汽車。到了父親的朋友家,發(fā)現(xiàn)汽車只是個開端,那家有著體面的仆人、芬芳的花園,還有富麗堂皇的別墅。一家人贊嘆這家生活的奢華,父親在旁淡淡說了句:“生活起居夠用就好,何必浪費。”

即便大權在手,父親也未曾奢華一點,這句話父親常掛在嘴邊,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樣,在這個充滿誘惑的繁華世間,能做到束身自修,做個“好人”。

楊蔭杭在對兒女的教育上也有獨到之處,那就是尊重兒女的觀點,從不強迫兒女去接受自己的理念。哪怕是功課不好,也不會責備,而是讓他們順其自然地成長,從不呆板說教。高中的時候,楊絳還不會分辨平仄聲,父親就說,不要緊,到時候自然會懂。果然,不久楊絳就能把四聲分辨出來了。這樣放任自由的教育方式,想來只不過是對家庭教育氛圍的自信,父母為榜樣,兒女會差到哪里去,何須說教?父親正派的作風讓家里人都覺得父親“凝重有威”,孩子們都怕他,不過怕也不是真怕,卻跟父親親近,父親的愛藏得深,但兒女們都看得見。

楊絳嗜書如命也是得到了父親的遺傳,更多的是父親的督促。當楊絳對某本書很感興趣的時候,父親便把書放在她的書桌上。但如果楊絳長期不讀,這書又會被收回來,相當于一種譴責。楊絳怕父親收回書去,幾乎每本父親放的書都讀了。

振華女校的學習經歷為楊絳的一生打下了牢固的根基,她說:“我雖然初入振華,感覺處處不如啟明,校舍簡陋,程度淺,同學們小心眼兒,排斥我;作為一個敏感的女孩,有過失落感,不開心。不過慢慢就開竅了,逐漸發(fā)現(xiàn)和體會振華辦學的特點和長處,覺察自己的任性和無知。校舍雖然簡陋,學生人數(shù)少,大家擠在一起,像是家庭的聚會。教學水平其實不低,很有一批教師,可惜我那時太孩子氣、調皮,錯過了向名師求教的機會。另外,通過課外活動,學到很多本領,學會克服困難,學會做事。”

回憶是個很神奇的東西,時間、心境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中年時,回首童年少年是羨慕與懷念,老年時回首童年少年是淡然與甜蜜。多少人在回憶時祈求一種舉重若輕的心境,生怕跌入回憶,人這一生往前走,會看腳下、看前方的燈,但更重要的也許是回頭看看曾經。

對于楊絳來說,學業(yè)繁重的學生生涯,斷然不能少了趣味,可有些趣味卻是以自己的尷尬為代價的。其中《記章先生談典故》一文趣味橫生。事情是這樣的:楊絳就讀的高中,常會請一些名人來講座。有一次校長吩咐楊絳做記錄,楊絳同大姐一起去,可大姐打扮時間太長,到了禮堂時已經遲了。楊絳作為記錄人員只好坐在前臺,章先生方言極重,講的話楊絳聽不懂,可她又不好意思不動筆記錄,生怕章先生以為她聽得不認真。楊絳這樣寫道:

章太炎先生談的掌故,不知是什么時候,也不知談的是何人何事。且別說他那一口杭州官話我聽不懂,即使他說的是我家鄉(xiāng)話,我也一句不懂。掌故豈是人人能懂的!國文課上老師講課文上的典故,我若能好好聽,就夠我學習的了。上課不好好聽講,倒趕來聽章太炎先生談掌故!真是典型的名人崇拜,也該說是無識學子的勢利眼吧。

我那幾位老師和太老師的座位都偏后,唯獨我的座位在講臺前邊,最突出。眾目睽睽之下,我的一舉一動都無法掩藏。我拿起筆又放下。聽不懂,怎么記?坐在記錄席上不會記,怎么辦?假裝著亂寫吧,交卷時怎么交代?況且亂寫寫也得寫得很快,才像。冒充張?zhí)鞄煯嫹桑矣謴臎]畫過符。連連地畫圈圈、豎杠杠,難免給臺下人識破。罷了,還是老老實實吧。我放下筆,干脆不記,且悉心聽講。

我專心一意地聽,還是一句不懂。說的是什么人什么事呢?不知道。我只好光睜著眼睛看章太炎先生談——使勁地看,恨不得把他講的話都看到眼里,這樣把他的掌故記住。

我挨章太炎先生最近。看,倒是看得仔細,也許可說,全場唯我看得最清楚。

到了,聽章先生講課成了看章先生講座。可這也透露出楊絳先生寧愿丟人也不愿意弄虛作假,看著章先生講座雖略顯奇怪,總歸也是擺正了態(tài)度坐在那兒。

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 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jié){的小店冒著熱氣/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這是木心先生寫的《從前慢》,從前的人慢而真,現(xiàn)今的人快而假,若是一切都能如同寫書或是回憶那般慢下來,世間倒也不再缺乏愛了。

愛與珍貴的品格都是時間里的蠶絲,快了是看不見、抓不住的。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挺好的。。

2017-07-07 12:42:2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楊絳傳 楊絳先生是所有后生的榜樣,模范

2017-08-27 15:44:33
來自薄荷濃**的評論:

好看好看嘻嘻

2017-10-20 20:06:01
來自不要卡**的評論:

不錯不錯不錯。非常精致,兩個封面,鏤空的是頭像,很用心。內文讀了再來評論。網購很開心的一次。

2017-10-25 11:31:30
來自花瘦如**的評論:

快遞最近真是慢得像牛,同城三四天不奇怪。好在最后送到了,書不錯,看完再發(fā)評論,那樣負責任一些。第一感覺挺好,希望感覺是對的。

2017-10-26 12:02:36
來自可憐慈**的評論:

書真不錯,裝幀精美,比較用心啊,內文紙張要是再好些就完美了。總體來說不錯的一次網購,送貨也很快。

2017-10-27 10:58:2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好好很好

2017-11-03 12:06:4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人生真不容易,不知道什么時候有意外,但等待就是機會

2017-11-15 00:37:1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錯的一本書

2017-11-15 02:22:0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很不錯,非常喜歡,有兩層封面,很用心。給個贊吧。

2017-10-24 11:08:02
來自十分想**的評論:

周年紀念的時候想買來著,一忙忘了。這回收到一定會認真看下,到了再說讀后感。

2017-10-27 10:57:16
來自好男兒**的評論:

收到后還沒細看,封面很喜歡,手感凹凸有致,感覺不錯,鏤空的頭像那里也很精致。等不忙了細讀。

2017-10-27 11:00:34
來自此時不**的評論:

朋友圈里有人曬了這本書,特意買來看看,其實平時也不是多愛讀書,但是這書完全讀得下去,寫得不是那種最怕的高深莫測,看看吧。

2017-10-25 11:32:30
來自馬首是**的評論:

這本小傳很輕松,能很快就讀完。兩個封面很隆重,排版很簡潔,看著很舒服。沒有距離感,了解一個時代,多讀讀相關的書很有益很不錯。可以推薦下~

2017-10-24 11:11:53
來自額嘞**的評論:

這本書早就想買了,偶然的一個機會知道了楊絳老師,特別的尊敬她喜歡她。

2017-11-09 17:10:59
來自哈利伯**的評論:

書出乎我的意料,本以為這種書都是一個樣子,結果手感,層次,文筆都是超出預期的。朋友推薦,我也很喜歡,輕松閱讀吧,可以了解楊先生不平凡的一生。

2017-10-25 11:28:3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楊絳的一生過的并不輕松,而苦難在楊絳筆下像是一個笑話。歡樂也好,苦難也好,先生把這一生活成了精彩難以復制的獨幕大劇。愛楊絳,愛那個精彩紛呈,炮火彌漫著硝煙的民國。

2017-10-24 11:06:04
來自燈下美**的評論:

楊絳先生的才學、成就,山高水長,我這個學渣,渣渣,就不多說啥了。因為敬佩先生為人,入手了很多,愿先生于天堂永遠安好!

2017-10-27 10:55:56
來自在哪里**的評論:

讀了很喜歡,楊絳小時候原來非常很安靜很乖巧,父親在書房午休,她就默默陪在一邊不出聲。拿本書一個人看,父親稱贊這樣的女兒是小棉襖。真是太暖了,這樣的性格,讓楊絳從小到大都溫柔有禮,永遠是大家閨秀的做派,那不是做出來的,是從小詩書傳家熏陶出來的。回頭看看自己的閨女,親戚盆友的熊孩子,我的天,這個世界不會好了。我還是看書吧@#¥%……

2017-10-26 11:59:3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先認識錢鐘書這位國學大家,之后才知道楊絳,有那么一年,她的散文特別火周圍都在看。最初我真的覺得楊絳長得不漂亮,怎么會嫁給錢老,后來了解多了,才覺得這二位真的是門當戶對的才子佳人,都是國家棟梁,相由心生,楊老其實很具有年代戲里古風盎然的氣質美人范兒。書好,人好,可惜,人已逝。

2017-10-24 11:09:36
來自愛上你**的評論:

百歲老人的一生啊,真是像金子一樣閃爍發(fā)光,隨便一個階段都可以亮瞎凡人的氪金狗眼。西班牙國王的節(jié)儉,騎士勛章,自覺各種外語,隨便動動手寫個劇本就轟動北平,即使下方勞動,也能把日子過得風輕云淡而不庸俗,這是骨子里的高貴,民國文人的風骨和情懷。大愛楊絳先生。

2017-10-24 11:13:24
來自同來何**的評論:

書架上一直有錢老的書,他們這輩學人啊,顆顆如巨星,閃耀著刺眼的光芒,太出類拔萃了。這個時代過去了,一切也就歸于沉寂了。可惜,真的萬分可惜。買一本楊老的文集,一起放好,點綴我的平凡時光。(書可以的,推薦)

2017-10-27 10:59:32
來自小曼送**的評論:

“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這是錢鐘書見到楊絳時的印象,多么美好,你不曾嫁人我也未曾娶妻,那我們就在一起吧。簡簡單單的愛情,霍達豐富的人生,讓今人羨慕。讀著這本書,仿佛回到了半個世紀以前。一切古舊,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2017-10-25 11:26:43
來自簡單愛**的評論:

原來小時候學過的劉和珍君里的大惡人楊蔭榆竟然是,,,,,,楊絳的姑姑,不帶有色眼鏡看,這姑姑也是學霸學人教育家一枚,楊家爸爸,姑姑都是飽讀詩書的人。這樣的家庭自然會有楊絳這樣愛讀書的孩子,原生家庭牛掰的說,那個時代都牛掰,牛人輩出,閃瞎我算了。

2017-10-26 12:01:0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以前讀過《洗澡》,上學時還讀過楊絳的小散文,大概是特殊時期和鄰居的一些瑣事,有個車夫生病死了,臨死前送給楊絳一些雞蛋和香油,楊絳十分感激。從那時起就覺得這位老人可敬可愛,內心充滿善良的人。她的傳記我一定會買一本收藏。這本看起來最漂亮,就選了。贊,贊,贊~~~~

2017-10-26 11:55:03
來自傻很傻**的評論:

綜合來說下,書裝幀不錯,外封打開后,里面是黑白簡約的內封,感覺很好,淡淡的優(yōu)雅。外封有細細的暗條紋理,手感立體。這個用紙我就很喜歡,出版方花了心思了。內容從年輕時相遇,邂逅寫起,讀書,戀愛,見家長,一起留學,回國,經歷戰(zhàn)火,四平八穩(wěn)內容很豐富。很喜歡的一本書,特地來發(fā)個評論。以前很少評論。加油吧。

2017-10-25 11:34:21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浦区| 宁强县| 宁乡县| 新乐市| 大名县| 普兰店市| 两当县| 柞水县| 平陆县| 石门县| 商水县| 庆城县| 沁水县| 长顺县| 雅安市| 靖州| 长子县| 青铜峡市| 隆尧县| 华池县| 祁门县| 呼伦贝尔市| 邵东县| 安龙县| 河间市| 大姚县| 岑溪市| 阳西县| 墨脱县| 敦化市| 沁水县| 北辰区| 香港| 洱源县| 宜宾市| 韶山市| 遵化市| 济源市| 鹤峰县| 通海县| 姚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