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未來會怎樣,銀行下一步該怎么做?銀行如何在客戶行為變化、科技變化,以及新的非銀行競爭者不斷涌入等時代變化的形勢下,在未來取得成功?
布萊特 金著的《銀行3.0(移動互聯時代的銀行轉型之道)(精)》這是靠前本透徹深入地呈現當今銀行業的內外形勢與狀況的書,內容涉及技術變化、客戶行為變化、涌現的外部競爭者,銀行現有組織架構、流程模式、制度思維、人員結構、互動渠道、營銷方式等。具體包括低網點化,ATM、網站、呼叫中心的落伍,以及智能手機、社交媒體、移動支付、手機錢包、大數據與云計算、生產型消費者的崛起等。
銀行必須盡快適應客戶逐步移動化、數字化的生活。若始終原地踏步,不主動跟上客戶步伐,就會被他們甩掉,從而被更多新的靈活滿足客戶需求、為客戶提供便利的中間商和第三方等非銀行機構所取代。比如谷歌、亞馬遜、Facebook、PayPal,以及其他眾多移動通訊網絡運營商、設備生產商、移動系統制造商、應用開發團隊、新興企業等。
布萊特 金(Brett King),暢銷書作家、演講家、未來學家,挑選很好金融機構資歷顧問,靠前金融管理學會創立者,世界上靠前家無卡移動銀行Movenbank(Finovate2013年年度倫敦"很好展示")的創始人兼CEO。被評為2012年美國銀行年度創新人物,系2013年銀行創新"十大很酷品牌"中的專享一位個人。亞洲很好零售銀行家獎、GSMA挑選移動獎、中東商業成就獎靠前評委。他還是廣播節目"打破銀行"的主持人,并定期為赫芬頓郵報、BBC、互聯網創新撰稿,被經濟學人、TEDx、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銀行家、彭博社、BBC、福斯新聞、洛杉磯時報等媒體廣泛報道。作為行業的思想,布萊特?金是理財、客戶體驗、零售渠道分銷戰略等方面認可的專家。曾領導法國挑選廣告與傳播集團陽獅集團旗下現代媒體亞洲區,以及四大靠前會計師事務所之首德勤的電子商務服務。他的客戶包括匯豐、花旗、瑞士銀行、渣打銀行等。
致謝
簡介
及時部分客戶行為的變化
及時章高度聯通的客戶需求
心理影響
擴散過程
行為顛覆的四個階段
零售銀行業務顛覆及"去銀行化"
功能與服務成為新賣點
第二章客戶體驗的投資回報率
孤立的渠道
組織結構
網點vs網絡vs手機
打破慣性
第二部分重建銀行
第三章網點有救嗎
業務照辦,銀行再見
21世紀網點的核心功能
以互動為目的的網點創新
客戶不再上門會怎樣
改善現有網點
第四章客戶開發與互動——客服的生態系統
客戶需要更好的客服
Siri,Lola、Skype和VoIP
當客戶愿意成為客戶
以客戶為中心意味著改變組織結構
響應架構
總結:渠道的戰略性調整
第五章互聯網——為何營收依然艱難
為什么網上購物沒有增多
網上賣什么
屏幕優先
對現有客戶進行交叉銷售
改善現有網絡渠道
第六章移動銀行業務——市場巨大,前景廣闊
史上最偉大的設備
大環境
把銀行業務賣給沒有銀行賬戶的人
未來會怎樣
第七章自助業務的進化
自助銀行業務的起源
ATM不只是提款機?
下個10年
ATM網絡的深遠影響
總結:ATM未來三階段
第八章比起品牌,我更相信口碑
社交媒體的興起
社交媒體的長項
你無法控制輿論
宣傳與影響:真實的投資回報率
眾包模式:善用人群的力量
總結:意義何在
第三部分前景——超越渠道
第九章與科技進步共舞
更快、更小、更智能
銀行整體實施
第十章在云端開疆擴土
云服務
大數據
虛擬拓展現實
總結:一場新革命
第十一章交互式銀行業務:建立數字化關系
與客戶互動的時代
在對話中實現互動
風險緩解與投資回報率
與眾多"生產型消費者"互動
第十二章移動支付、電子貨幣與儲值商店
移動支付已成主流?
移動錢包的興起
誰能在移動錢包之戰中勝出?
虛擬貨幣
移動P2P支付
銷售終端的進化
總結:移動支付加速
第十三章以點帶面:將銀行業務與信息傳遞情景化
漸行漸遠
情景至上
影響擴散的過程
第十四章品質銀行指南
銀行3.0時代的重點清單
銀行變革清單
名詞解釋
參考文獻
讀后記
主審的話
章 高度聯通的客戶需求
2011年,互聯網取代了電視和報紙,成為美國年輕一代挑選的信息來源。同年,人們每天花在智能手機應用上的時間超過了使用Pc的時間。將近25%的美國家庭根本沒有或只有極為有限的金融服務,Ⅲ而美國家庭的智能手機普及率與互聯網接入率卻分別達到了103%與76%。在亞洲,16億人根本沒有銀行賬戶,而智能手機卻有26億用戶。
2011年6月,聯合國宣布,接入互聯網已經成為一項基本人權。到2016年,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將擁有智能手機,而且只要每月繳納話費,互聯網接入服務就會免費獲得。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使用手機而非PC登錄網絡。相信幾年之內,僅平板電腦一項的銷量就會超過PC。
當今世界,交流已經不再只是一項基本人權,更是一種日常生活的基本狀態。而且只有交流還遠遠不夠,我們很多人同時擁有多臺設備,比如一兩部智能手機、一臺平板、一臺PC、一臺能接入網絡的游戲機、一臺能接入流媒體的網絡電視,也許還有更多。總而言之,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高度聯通的世界當中了。
我的三個孩子分別為3歲、9歲、12歲,對于他們來說,自己已經絕不可能生活在一個沒有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世界中了。他們根本無法理解一個沒有"永遠在線"的信息傳輸系統,沒有社交網絡,沒有多點觸控的平板電腦或其他科技的世界是什么樣子。在他們眼中,這些科技成果不是什么新穎獨特的東西,也不是取代另一種信息渠道的備選品,他們只會理所當然地認為世界本就該如此。如果你不同意的話――你簡直就是原始人。
2011年一季度,Facebook的用戶數量就已超過互聯網巨頭谷歌。我們大概再也找不到身邊的哪個朋友是沒有Facebook賬戶的了。記不記得那些曾經說過"我絕不會去用ATM","我用不著電子郵件",或是"我不需要智能手機"的人?今天也有人對Facebook這么說。當然了,全球有將近20億互聯網用戶,而Facebook也可能會在用戶達到十幾億以后開始失去勢頭,但你不能因此就說Facebook是失敗的,對吧?
事實上,過去20年里的創新發明,如互聯網、智能應用和社交媒體,如今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玩意了。對于我們這些還記得它們出現之前世界是什么樣的人來說,這些發明在1999年確實是創新,但是對"00后"來說,它們不是。它們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僅此而已。
所以,當你為自家銀行出謀劃策時,當你研究如何把這些科技產品迅速全盤整合到你的渠道策略中時,你該這么想:從今天開始,這就是銀行業務的辦理方式,而且是的方式。沒有互聯網、智能手機、社交媒體和多點觸控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因此,砍掉對這些基本科技產品的經費投入是沒有道理的。這些科技就是銀行業未來的基石。這類對未來的投資是躲不掉的。銀行業應該從現在開始就抓住每一次機會去了解它們,因為這對銀行業未來的營收和競爭力來說至關重要。
也許有人會說,對數字化的投入推遲一些沒什么大不了的。這種想法優勢地位大錯特錯。看看那些幾乎被互聯網破壞殆盡的各大行業(圖書、音樂、報紙等等),你就該清楚,那些安于現狀或是對數字化投入過慢的人,就是在數字化浪潮中波倒下去的犧牲者。
事實上,今天的客戶會很自然地期望你提供數字服務,就像你提供的ATM和網點服務一樣。你必須這么做,你沒得選。接下來你還將了解到,事實上,你連投資時機都已經沒得選了。如果你還沒有在這些科技產品上砸下重金,那么你已經在整個"期望曲線"與"行為曲線"上遠遠落后了。再不行動,你就會成為下一個犧牲者。不久的將來,銀行很有可能會被IT或科技公司主宰,銀行業務只不過是通過科技手段實現的一種功能罷了。
一個普通人平均每天會在使用應用程序和檢查郵件上花費約94分鐘,平均每天會輸入信息近100次;每個月會登錄移動銀行20~30次,登錄網銀7~10次,而一年也去不了幾次銀行網點。消費者越來越多地通過網絡購物,甚至會在實體店里用手機掃一掃商品條碼,再與網上或其他地方的售價做對比。亞馬遜已經開始通過這種行為策略來與百思買在美國展開競爭。對消費者來說,這已經算不上什么新鮮事,而只是他們在2l世紀中的生活方式罷了。
但"在線"與高度聯通是一把雙刃劍。很多人發現,自己已經越來越難以擺脫這種"在線"的接入與服務方式了。他們有的是因為自己的雇主或客戶對這種不間斷式的接入有需求,有的則更糟,是因為自己對這種聯通性上了癮。而這種強迫癥式的聯通需求還只是信息時代的副作用之一。
信息時代,消費者有了更大的選擇權、更廣闊的渠道、更好更快的物流和服務方式。為了證明對科技投資的抵觸是注定無用的,我們必須認清其背后的動因。
導致行為變化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信息時代及其相關發明造成的心理影響,其二是這些發明的擴散過程。這兩個原因導致了典型的行為變化,而金融機構應該認真思考這些行為變化所帶來的客戶開發與客戶服務方面的變化。
消費者的行為變化可以分為四個行為顛覆階段。它們會對銀行與金融機構產生重大的長期性影響。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