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藩先生的這套《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從秦漢寫到民國,全書共一千余回,五百多萬字,寫了近二千二百年的歷史;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審慎,觀點平實,內容豐富,敘述有法,用語雅潔,自評自注,理趣兼備,洵為通俗史著的經典,深受讀者青睞。在史料的選擇和運用上,蔡東藩以“正史”為主,兼采稗史、軼聞,他自稱所編歷史演義,“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逸聞為緯,不尚虛誣”,對稗史、逸聞等史料的使用極為謹慎,往往要“幾經考證”。
在史料的選擇和運用上,蔡東藩以“正史”為主,兼采稗史、軼聞,他自稱所編歷史演義,“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逸聞為緯,不尚虛誣”。
此次出版,是以會文堂1935年鉛印本為底本,編輯的主要原則是保留該版本的原汁原味。除了將繁體豎排改為簡體橫排,僅對個別的錯字、標點等做了調整和修改。
1935年會文堂鉛印本簡體版,精裝珍藏版,讀《二十四史》,不如讀蔡東藩。
上起秦始皇,下訖民國,中國一套寫盡中國2000多年歷史百態的演義巨著,對普及中國歷史知識具有不可磨滅的功績。
自1916年出版以來,重印過幾十個版本,累計銷量超過1000萬冊。
本套通俗演義,內容豐富取材翔實,全11部,純質紙高清印刷,原汁味巨好看!
這部書的重新出版,不但可以作為一般人的讀物,并且也可以作為愛好歷史的人們的參考。
蔡東藩,清山陰縣臨浦(今屬蕭山)人。著名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14歲中秀才,后又進京朝考,名列優貢,分發福建候補知縣,因不滿官場惡習,數月即稱病回鄉,辛亥革命之后,曾先后在杭州及紹興等地教書。1916年開始蔡東藩用十年時間完成了《中國歷代通俗演義》,時間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國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其內容跨越時間之長、人物之眾、篇制之巨,堪稱歷史演義之最。被人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及時回 祀南郊司馬開基 立東宮庸雛伏禍
第二回 墮詭計儲君納婦 慰癡情少女偷香
第三回 楊皇后枕膝留言 左貴嬪攄才上頌
第四回 圖東吳羊祜定謀 討西虜馬隆奏捷
第五回 搗金陵數路并舉 俘孫皓二將爭功
第六回 納群娃羊車恣幸 繼外孫螟子亂宗
第七回 指御座諷諫無功 侍帝榻權豪擅政
第八回 怙勢招殃楊氏赤族 逞兇滅紀賈后廢姑
第九回 遭反噬楚王受戮 失后援周處捐軀
第十回 諷大廷徙戎著論 誘小吏侍宴肆淫
第十一回 草逆書醉酒逼儲君 傳偽敕稱兵廢悍后
第十二回 墜名樓名姝殉難 奪御璽御駕被遷
第十三回 迎惠帝反正除奸 殺王豹擅權拒諫
第十四回 操同室戈齊王畢命 中詐降計李特敗亡
第十五回 討逆蠻力平荊土 拒君命冤殺陸機
第十六回 劉刺史抗忠盡節 皇太弟挾駕還都
第十七回 劉淵擁眾稱漢王 張方恃強劫惠帝
第十八回 作盟主東海起兵 誅惡賊河間失勢
第十九回 偽都督敗回江左 呆皇帝暴斃宮中
第二十回 戰陽平茍晞破賊壘 佐瑯琊王導集名流
第二十一回 北宮純力破群盜 太傅越擅殺諸臣
第二十二回 乘內亂劉聰據國 借外援猗盧受封
第二十三回 傾國出師權相畢命 覆巢同盡太尉知非
第二十四回 執天子洛中遭巨劫 起義旅關右迓親王
第二十五回 貽書歸母難化狼心 行酒為奴終遭鴆毒
第二十六回 詔江東愍帝征兵 援靈武麹允破虜
第二十七回 拘王浚羯胡吞薊北 斃趙染晉相保關中
第二十八回 漢劉后進表救忠臣 晉陶侃合軍破亂賊
第二十九回 小兒女突圍求救 大皇帝銜璧投降
第三十回 牧守聯盟奉箋勸進 君臣屈辱蒙難喪生
第三十一回 晉王睿稱尊嗣統 漢主聰見鬼亡身
第三十二回 誅逆登基羊后專寵 乘釁獨立石勒稱王
第三十三回 段匹受擒失河朔 王處仲抗表叛江南
第三十四回 鎮湘中譙王舉義 失石頭元帝驚心
第三十五回 逆賊橫行廷臣受戮 皇靈失馭嗣子承宗
第三十六回 扶錢鳳即席用謀 遣王含出兵犯順
第三十七回 平大憝群臣進爵 立幼主太后臨朝
第三十八回 召外臣庾亮激變 入內廷蘇峻縱兇
第三十九回 溫嶠推誠迎陶侃 毛寶負劍救桓宣
第四十回 梟首逆戡亂成功 宥元舅顧親屈法
第四十一回 察鈴音異僧獻技 失軍律醉漢遭擒
第四十二回 并前趙石勒稱尊 防中山徐遐泣諫
第四十三回 背顧命鸮子毀室 凜夢兆狐首歸丘
第四十四回 盡愚孝適貽蜀亂 保遺孤終立代王
第四十五回 殺妻孥趙主寡恩 協君臣燕都卻敵
第四十六回 議北伐蔡謨抗諫 篡西蜀李壽改元
第四十七回 餞劉翔晉臣受責 逐高釗燕主逞威
第四十八回 斬敵將進滅宇文部 違朝議徙鎮襄陽城
第四十九回 擢桓溫移督荊梁 降李勢蕩平巴
第五十回 選將得人涼州破敵 筑宮漁色石氏宣淫
第五十一回 誅逆子縱火焚尸 責病主抗顏極諫
第五十二回 乘羯亂進攻反失利 弒趙主易位又遭囚
第五十三回 養子復宗冉閔復姓 孱主授首石氏垂亡
第五十四回 卻桓溫晉相貽書 滅冉魏燕王僭號
第五十五回 拒忠言殷浩喪師 射敵帥桓溫得勝
第五十六回 逞刑戮苻生縱虐 盜淫威張祚殺身
第五十七回 具使才說下涼州 滿惡貫變生秦闕
第五十八回 圍廣固慕容恪善謀 戰東河諸葛攸敗績
第五十九回 謝安石應征變節 張天錫乘亂弒君
第六十回 失洛陽沈勁死義 阻石門桓溫退師
第六十一回 慕容垂避禍奔秦 王景略統兵入洛
第六十二回 略燕地連摧敵將 拔鄴城追擄孱王
第六十三回 海西公遭誣被廢 昆侖婢產子承基
第六十四回 謁崇陵桓溫見鬼 重正朔王猛留
第六十五回 失姑臧涼主作降虜 守襄陽朱母筑斜城
第六十六回 救孤城謝玄卻秦軍 違眾議苻堅窺晉室
第六十七回 山墅賭弈寇來不驚 淝水交鋒兵多易敗
第六十八回 結丁零再興燕祚 索鄴城申表秦庭
第六十九回 據渭北后秦獨立 入阿房西燕稱尊
第七十回 墮虜謀晉將逾絕澗 應童謠秦主縊新城
第七十一回 用僧言呂光還兵 依逆謀段隨弒主
第七十二回 謀刺未成秦后死節 失營被獲毛氏捐軀
第七十三回 拓跋珪創興后魏 慕容垂討滅丁零
第七十四回 智姚萇旋師驚噩夢 勇翟瑥斬將掃孱宗
第七十五回 失都城西燕被滅 壓山寨北魏爭雄
第七十六回 子逼母燕太后自盡 弟陵兄晉道子專權
第七十七回 殷仲堪倒柄授桓玄 張貴人逞兇弒孝武
第七十八回 迫誅奸稱戈犯北闕 僭稱尊遣將伐西秦
第七十九回 呂氏肆虐涼土分崩 燕祚浸衰魏兵深入
第八十回 拓跋珪轉敗為勝 慕容寶因怯出奔
第八十一回 攻舊都逆子忘天理 陷中山嬌女作人奴
第八十二回 通叛黨蘭汗弒君 誅賊臣燕宗復國
第八十三回 再發難王恭受戮 好惑人孫泰伏誅
第八十四回 戕內史獨全謝婦 殺太守復陷會稽
第八十五回 失荊州參軍殉主 棄苑川乾歸逃生
第八十六回 受逆報呂纂被戕 據偏隅李暠獨立
第八十七回 掃殘孽南燕定都 立奸叔東宮失位
第八十八回 呂隆累敗降秦室 劉裕屢勝走孫恩
第八十九回 覆全軍元顯受誅 奪大位桓玄行逆
第九十回 賢孟婦助夫舉義 勇劉軍敗賊入都
第九十一回 截江洲馮遷誅逆首 陷成都譙縱害疆臣
第九十二回 貪女色吞針欺僧侶 戕婦翁擁眾號天主
第九十三回 葬愛妻遇變喪身 立猶子臨終傳位
第九十四回 得使才接眷還都 失兵機縱敵入險
第九十五回 覆孤城慕容超亡國 誅逆賊馮文起開基
第九十六回 何無忌戰死豫章口 劉寄奴固守石頭城
第九十七回 竄南交盧循斃命 平西蜀譙縱伏辜
第九十八回 南涼王愎諫致亡 西秦后敗謀殉難
第九十九回 入荊州驅除異黨 奪長安翦滅后秦
及時百回 招寇亂秦關再失 迫禪位晉祚永終
祀南郊司馬開基
立東宮庸雛伏禍
華夷混雜,宇宙腥膻,這是我國歷史上,向稱為可悲可痛的亂事。其實華人非特別名貴,夷人非特別鄙賤,如果元首清明,統御有方,再經文武將相,及州郡牧守,個個是賢能廉察,稱職無慚,就是把世界萬國聯合攏來,湊成一個空前絕后的大邦,也不是一定難事,且好變做一大同盛治了。無如我國人一般心理,只守定上古九州的范圍,不許外人羼入,又因圣帝明王,寥寥無幾,護國乏良將相,殖民乏賢牧守,僅僅局守本部,還是治多亂少;所以舊儒學說,主張小康,專把華夷大防,牢記心中,一些兒不肯通融,好似此界一潰,中國是有亂無治,從此沒有干凈土了。
看官!試搜覽古史,何朝不注重邊防,何代能盡除外患?日日攘外夷,那外夷反得步進步,鬧得七亂八糟,不可收拾。究竟是備御不周呢?還是別有他故呢?古人說得好:“人必自侮,然后人侮;家必自毀,然后人毀;國必自伐,然后人伐。”又云:“木朽蟲生,墻罅蟻入。”這卻是千古不易的名言。歷朝外患,往往從內亂引入,內亂越多,外患亦趨深。照此看來,明明是咎由自取,應了前人的遺誡,怎得專咎外夷與防邊未善呢?
小子嘗欲將這種臆見,抒展出來,好待看官公決是非,但又慮事無左證,徒把五千年來的故事,籠籠統統的說了一番,看官或且誚我為空談,甚至以漢奸相待,這豈不是多言招尤么?近日筆墨少閉,聊尋證據,可巧案左有一部《晉書》,乃是唐太宗匯集詞臣,撰錄成書,共得一百三十卷,當下順手一翻,看了一篇《序言》,是總說五胡十六國的禍亂,因猛然觸起心緒,想到外禍最烈,無過晉朝,晉自武帝奄有中原,僅閱一傳,便已外患迭起,當時大臣防變未然,或說是罷兵為害,或說是徙戎宜早,言諄諄,聽藐藐,遂致后來外禍無窮,由后思前,無人不為嘆惜。哪知牝雞不鳴,群雄自息;八王不亂,五 胡何來?并且貂蟬滿座,麈尾揮塵,大都齷齷齪齪,庸庸碌碌,沒一個文經武緯,沒一個坐言起行。
看官試想!這種敗常亂俗的時局,難道尚能支持過去么?假使兵不罷,戎早徙,亦豈果能慎守邊疆,嚴杜狡寇么?到了神州陸沉,銅駝荊棘,兩主被虜,行酒狄庭,無非是內政不綱,所以致此。既而牛傳馬后,血統變遷,陽仍舊名,陰實易姓,王馬共天下,依然是亂臣賊子,內訌不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單剩得江表六州,尚且朝不保暮,還有甚么余力,要想規復中原呢?幸虧有幾個智士謀臣,力持危局,淝水一役,大破苻秦,半壁江山,僥幸保全;那大河南北,長江上游,仍被雜胡占據,雖是倏起倏衰,終屬楚失楚得,就中非無一二華族,奪得片土,與夷人爭衡西北,究竟勢力甚微,無關大局;且仇視晉室,仍似敵國一般。東晉君臣,稍勝即驕,由驕生情,毫無起色,于是篡奪相尋,禍亂踵起,不能安內,怎能對外?大好中原,反被拓跋氏逐漸并吞,成一強國,結果是梟雄柄政,窺竊神器,把東晉所有的區宇,也不費一兵,占奪了去。
咳!東西兩晉,看似與外患相終始,究竟自成鷸蚌,才有漁翁。西晉尚且如此,東晉更不必說了。有人謂司馬篡魏,故后嗣亦為劉裕所篡,這是從因果上著想,應有此說;但添此一番議論,更見得晉室覆亡,并非全是外患所致。倫常乖舛,骨肉尋仇,是為亡國及時的禍胎;信義淪亡,豪權互鬩,是為亡國的第二禍胎。外人不過乘間抵隙,可進則進,既見我中國危亂相尋,樂得趁此下手,分嘗一臠,華民雖眾,無拳無勇,怎能攔得住胡馬,殺得過番兵。眼見得男為人奴,女為人妾,同做那夷虜的仆隸了。自古到今,大抵皆然,不但兩晉時代,遭此變亂,只是內外交迫,兩晉也達到極點。為懲前毖后起見,正好將兩晉史事,作為榜樣,奈何后人不察,還要爭權奪利,擾擾不休,恐怕四面列強,同時入室,比那五胡十六國,更鬧得一塌糊涂,那時國也亡、家也亡,無論豪族平民,統去做外人的砧上魚、刀上肉,無從幸免,乃徒怨及外人利害,試問外人肯受此惡名嗎?
話休敘煩,且把那兩晉興亡,逐節演述,作為未來的殷鑒。看官少安毋躁!待小子援筆寫來:晉自司馬懿起家河內,曾在漢丞相曹操麾下,充當掾吏,及曹不篡漢,出握兵權,與吳蜀相持有年,迭著戰績。懿死后,長子師嗣,后任大將軍錄尚書事,都督中外各軍,廢魏主曹芳及芳后張氏,權焰逼人。未幾師復病死,弟昭得承兄職,比乃兄還要跋扈,居然服袞冕,著赤舄。
魏主曹髦,忍耐不住,嘗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因即號召殿中宿尉及蒼頭官僮等,作為前驅,自己亦拔劍升輦,在后督領,親往討昭,才行至南闕下,正撞著一個中護軍,面目猙獰,須眉似戟,手下有二三百人,竟來擋住乘輿。這人為誰,就是平陽人賈充。魏主髦喝令退去,充非但不從,反與衛士交鋒起來,約莫有一兩個時辰。充寡不敵眾,將要敗卻,適太子舍人成濟,也帶兵趨入,問為何事相爭?充厲聲道:“司馬公豢養汝等,正為今日,何必多問!”成濟乃抽戈直前,突犯車駕。魏主髦猝不及防,竟被他手起戈落,刺斃車中。余眾當然逃散。
……
其規模之宏偉,卷帙之潔繁,內容之豐富,它所起的作用,是官修的“二十四史”或任何中國通史都無法代替的。蔡東藩治學嚴謹,務實求真,誠如他自己所說:“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軼聞為緯,不尚虛誣。”由于這部演義是以歷史事實為基礎,適當借鑒了演義體小說的寫法,增添了一些情節與人物性格描寫,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思想性、知識性與可讀性的統一,在許多方面獲得了非同尋常的成就。
蔡東藩寫作《歷朝通俗演義》,志在實事求是地談中國歷史,以史為鑒,開啟民智。這套書照顧了普通讀者對歷史知識的渴求,同時又能融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爐,在眾多介紹中國歷史的書籍中獨樹一幟,至今仍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它是一部進行中國歷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歷史資料。是近代演義史書當中出版發行歷時長、數量的一種。
它既不是“純文學”,也不是“雅文學”;它不是純歷史,又沒有虛造歷史……部好的歷史實錄,何嘗不可當作一部小說和文學作品看?
我們的民族歷史要承、要緒,讀蔡先生的書可以導你入門,且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從這個意味上說,真的是厥功甚偉了。
正版,字跡清晰,挺好的,非常喜歡!!!
非常不錯的一套歷史入門書籍 打下個基礎方便后面再讀正史
讀蔡東藩的歷史演義,確有大收獲。
紙張很好!
非常不錯的一套書
非常好的一本書,作者寫得深入人心。當當正版書
我們這里比較,,。我的人是誰呢?這么晚會在乎別人對你有用的
書不錯,發的快
好評吧,非常好評
送貨速度快,圖書質量好。
書本文字對現在的我來說還過于難懂,得好好研究。書拿到的時候封面有缺陷。
我想這真是套好書\'蔡東藩先生用他的視角為我們演繹了一部浩瀚的歷史劇\'歷史就這樣真實而生動的呈現在人們眼前\'\'不同于歷史老師的肅穆端正\'他所講述的歷史人物都是鮮活的\'真實的\'讓我第一次覺得不需要再以仰視的姿態去觀察歷史\'而發覺歷史人物和我們有什么區別呢?無非是生于較我們早些的時代而已\'之于他們\'我們不再卑微\'漫長的歷史被他濃縮了\'我想我們人人都在創造著歷史\'所以我們更要活出自我\'活出生于當代的精彩\'也許下一個被人景仰的英雄就是自己!
這是本很不錯的講授歷史的書籍,解放前的人寫的,文學、歷史功底比現代人要厚,值得閱讀,推薦
這套書真的很不錯,對于平日愛看歷史類書籍的我來說,簡直就是福音,一打開包裝,一股書香漂來,迫不及待的研讀起來。大愛。
書收回來孩子已經看了2本,還跟其他歷史書做了比較,并且能說出那里作者那里寫的不夠客觀。看到小孩,能看懂文言文,并且能說出很多道理,真的好高興。
這套書比其他版本的應該要好一點,內容詳實,裝幀樸素大方,無刪無增,物美價廉一套11本,可又怕自己沒時間看。看看蔡東藩的這套書應該還是不錯的。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兩晉演義(精裝珍藏版 非常滿意,很喜歡
在當當上買這套書后,在書店看到白話版的《歷朝通俗演義》,翻譯后沒有味道。這套書作者講述的脈絡很清晰,詳略得當,見解很新,而且是原汁原味的。總之是好書!
本書精裝,對照過去別的出版社版本,未見明顯的作者批注,至少未見大小字區分正文和批注,活動價低,可入手一套,。
對于書的類容來說,個人是非常欣賞的,簡單易懂地講解了枯燥的歷史,讓歷史變得有趣,猶如故事。但是書的紙張太薄,文字過于密集,這是唯一感覺不太好的地方。
對兩晉比較迷茫,晉書又實在看不下去,于是買了這個版本的演義。感覺蔡東藩先生跟太史公一樣都不是以御用文人的立場來寫史,也不是為了歌頌當朝,可讀性還是很強的,但多多少少又難以避免一家之言的主觀性。文白間雜的文筆很像三國演義,但我個人學問不夠有的字還是要查字典,嘿嘿。封面設計也很好看,很適合收藏
這套書小時候就見過,當時好像還是90年代的版本,不想這次又重新出版了,印刷很精美,通俗演義將中國從秦朝到清朝的歷史都講完了,讀小說一樣學歷史,不枯燥,非常好。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共11本,半個月前就買了5本,這5本看完了之后會把剩下的買來看完的,現在正看兩晉演義,大體翻了一下,又細讀了幾頁,感覺故事性較強,又有史實為綱,很適合對歷史有興趣又不耐煩史書之枯燥的讀者。文字適合略有些古文底子的人。書的裝幀設計平實質樸,比華而不實的精裝版好。
書籍的質量沒有說的,蔡公的歷史演義很值得一讀。
書粗略的看了一下,雖然叫演義,但感覺和三國演義在寫法上又有些不同,而內容上更接近真實的歷史,比傳統史書更容易接受!
經濟實惠,可作中國歷史的入門教材,點點畫畫、圈圈勾勾,激揚文字,品足天下豪杰民粹不為過! 遺憾之處,不在裝幀,卻在書中側重了政治軍事紛爭,少了些人文學識之敘,妄自猜測,蓋是蔡老夫子身處軍閥混戰之中,耳濡目染了吧!呵呵
不錯的一本書,很厚實,字號間距也比較適宜。書粗略的看了一下,雖然叫演義,但感覺和三國演義在寫法上又有些不同,而內容上更接近真實的歷史,比傳統史書更容易接受!
歷史,唐李世民把他當作一面鏡子。照前車之鑒,行今日之事。歷史也往往驚人的相似,分分離離,離離合合。新舊交替,古往之道。 多看看,可以見識,沒有壞處。看看,多學些東西,畢竟五千年的文明,給我們留下豐富的思想結晶。 此書質地不錯,內容豐富。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