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媒體人.新周刊主筆胡赳赳將媒體圈里的大事小情、自媒體時代大眾營銷的特點、趨勢及方法等內容融合為一體,在揭示新聞背后真實性的同時,對媒體話語權缺失下的行業生存現狀與當下文化現象背后的個人理想與社會擔當進行了多方位的精細剖析,是一部能讓人徹底讀懂中國媒體的通俗作品,也是創意、廣告、營銷及大眾文化諸階層人士所需要了解的、來自中國傳媒內部的報告。
誰懂得媒體,誰贏得未來,新周刊主筆胡赳赳解讀我們這個時代與他的媒體。本書既是一部能徹底了解中國媒體的通俗作品,也是中國傳媒內部的報告。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系教授展江,前耶魯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教授查爾斯?羅福林,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奧美廣告亞太區策劃總監鐘橋軒等知名學者撰文推薦。
胡赳赳,湖北孝感人,中國當代詩人、著名媒體人,《新周刊》主筆。著作暢銷作品《北京的腔調》《北京的腔調Ⅱ》《北京的味道》及詩集《玄的弦》《我不愿被祖國視為英雄》等多種
及時篇 沒有不道德的傳播
引
及時章 閱讀終端的選擇
第二章 淺閱讀現象學
第三章 被網絡顛覆的紙質傳統
第四章 網絡表情
第五章 博客的重大隱情
第六章 微博是什么?——互聯網新景觀
第七章 誰創造了"汗"語
第八章 新媒體宣
第九章 傳播律
第十章 鄙視工作間
第十一章 媒體為什么需要精神領袖
第十二章 弱智的電影臺詞
第十三章 文學的假high時代
第十四章 MSN的隱身理論
第十五章 數碼馴化人類
第二篇 傳媒學的技藝
引
及時章 你必須選擇成為記者還是非虛構作家
第二章 為一些記者而羞恥
第三章 給實習生的忠告
第四章 沉默如謎的呼吸
第五章 王小波的遺產
第六章 作為新聞放射源的黃健翔
第七章 讀書類雜志色相報告
第八章 先鋒戲子、古典辣妹
第九章 流行報紙點點評
第十章 蟑螂在頭條
第十一章 我也成了喪家的狗
第十二章 10分鐘的專訪時間如何寫一個8P的報道?
第十三章 新聞報道中的核實系統
第十四章 一本雜志的暴力美學
第三篇 大國之媒
及時章 職業新聞人的潰敗
第二章 報紙的下半身
第三章 都市報的今天和明天
第四章 與傳媒業有關的三個謊
第五章 新聞的程序正義
第六章 不靠譜傳媒
第七章 怕打不是中國記者
第八章 沒有新聞倫理的新聞
第九章 通過劫持他人而為自己松綁
第四篇 你們這些文化人
引
及時章 反對一種戲劇及批評觀
第二章 和鄭鈞的音樂在一起多美好
第三章 與黃健翔一起戰斗
第四章 徐靜蕾:晚年幸福才是較大的幸福
第五章 誰在圍剿張藝謀?
第五篇 對話總編
引
及時章 對話封新城
第二章 對話楊斌
第三章 對話陳彤
第四章 對話劉長樂
第五章 對話阮次山
第六章 對話郭振璽
第七章 對話吳思
第六篇 特別輯錄:震災敘事
引
及時章 綿陽:災時的共產主義
第二章 北川,終點(上)
第三章 北川,終點(下)
第四章 中國孤兒
第五章 志愿者的微力
跋 新媒介之歌
附 本書人物索引
韓國影片《老男孩》中有一句不算特別經典的臺詞,但被我順手抄了,總想著引用一下,先放在這里再說:"電視既是表,又是臺歷,又是學校,又是房子,又是教會,又是朋友,又是愛人。"
雖然說的是電視,我看可以推廣到傳媒,然而,去他媽的電視,去他媽的傳媒——我想說的是,統統是狗娘養的!活在缺少程序正義的新聞里,罵幾句又何妨?
對新聞而言,程序正義依然是較大的正義,姑且不探討"刊號法則"的合理性等媒體的出身問題,單僅僅就新聞的采寫、制作與遴選上,就有許多有悖新聞倫理的事發生,這實際上造成的是另外一種亂倫,跟《老男孩》中的兩個家庭亂倫事件的設局不同,在傳媒歡場上,人為制造的高潮,會引起公眾的精神分裂和集體無意識的亂倫。
也許,你不一定能看到這個最終的苦果發生,或者發生而不自知,但是,它表現得危機四伏。
哪些是新聞要遵守的程序正義?從技術角度來講,任何一個新聞源都要有核實,這便是最基本的程序正義,沒有交叉的新聞源不得采用,這是西方新聞學的核心要義,他們有個直觀的形象的比喻:"即便你媽媽說她愛你,你也應該核實一下。"
核實,是程序之一。然而,我不可能在這里寫新聞講義,那是大學新聞學教授才干的事,也許是他們"缺德",這一點不敢肯定,但稍有懷疑,否則,我們哪來這么多的"缺德"的新聞?說得再寬松一些,即便是他們的學生在制造"缺德"新聞,老師們也逃不了干系,至少是他們在課上未就此問題"作為"。不缺德,便是程序之二。
不缺德這個門類則大了:在新聞中,它的分支甚廣,單是一個新聞編輯應該避免的歧視問題,就足夠寫一大本書。當一個人的殘疾與事件無關時,是不允許提他的殘疾的,當你在使用民工這個詞時,有沒有考慮到自己其實就是媒體民工?不要以為這個詞只是針對建筑工人而言的,你被歧視蒙住了眼睛——天底下已沒有了奴才,但虛假的主子心態倒是越來越多。
并不是不歧視就不缺德了,還有許多問題跟程序正義有關,正如法院不采信通過非法手段獲取的證據一樣,媒體也不能通過非法手段獲取新聞資料,這同樣是一個程序正義,稍為不同的是,在暗訪、偷拍的手段問題上,我有一點不同的認識,因為我們還沒有一部《新聞法》,在新聞法出臺將此手段限定為非法之前,我們無比擁有這種手段的合法性。
所以,你不能持機械主義觀點,好的就是好,不好的就一定不好。半島電視臺的臺長來華,在北京飯店的新聞會上回答了許多記者踴躍的提問,記者們好奇的是,當年那盤拉登的錄像帶是從哪里來的?臺長坦率地回答:毫無秘密可言,別的電視臺都收到了這盤錄像,但是他們沒播,而我們播了。
在新聞采信這個問題上,也許,別的電視臺還在核實錄像帶的來源以及合法性及真實性,而半島已經播了,那么它在播出的過程中是否有違程序正義呢?事后來看,該錄像帶的真實性毋庸置疑,也給半島帶來了世界性的聲譽,結果很美好,一切都掩飾過去。
還有掩飾不過去的,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街頭事件。廈門記者蹲點暴雨中,拍攝到了一組騎車人摔跤的場景,人們聲討的是,他不是真正抓拍的,而是有預謀的,拍了好幾組。這讓人聯想起另一個獲獎圖片《非典時期的婚禮》被指責為假新聞的事,因為是模特擺拍的。
前者雖然沒有擺別人,卻擺了自己,把自己擺在那兒,拍別人。這是否是新聞的程序正義的缺失呢?我來告訴你終極答案:如果你回答我你首先是個人,其次再是個記者,那么,你當然缺少程序正義了,因為你沒有做人(類)先應該做的事,提醒同類小心摔跤;除非你對我說,你天生就是個新聞動物(禽獸)。
該答案適用于那個大家都會聯想起來的著名個案:普利策獎得主、南非攝影家凱文·卡特33歲時因精神分裂而自殺身亡,原因就是得獎圖片《饑餓的小女孩》,一只禿鷹盯著小女孩而卡特選擇的是新聞動物的職業本能。
還是引自《老男孩》:"你笑的時候,全世界都陪著你一起笑;哭的時候,只有你一個人哭。"
……
我喜歡讀點閑書、雜書。赳赳的書就屬這種,很難歸類,散漫中透著理性?!独硐氩凰馈泛芡ㄋ子趾軝C智地就把媒體說透了。
——老狼(歌手
我交友很挑剔,這是我多年的習慣,交有質量的友人必須承認是偷著樂的福份。真高興,我這福氣里赳赳必須占據一角,雖然他是若即若離的出現,但好在我需要他的時候總能如約而至,哈哈有點像心靈雞湯。
赳赳文筆犀利,為人心大,這個境界我一直很好奇是怎樣調試而來的。這里一言兩語暫且也不往深處探討了。我一直堅定的認為用文字創作或音樂創作能表達得清楚的人最幸福,因為足不出戶便可以開開心心的捧得快樂。在此我默默的祝福赳赳能一直這樣享受筆尖上的舒適,也好讓我經常能有機會得空美美的捧著知己的書貓在家里的沙發上心有靈犀的分享著。——葉蓓(歌手)
無論和赳赳兄聊天還是在他的手里,都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他對時代蛻變的關注與自省,但不知為何我總是嗅不出在他身上的所謂媒體人的氣息,更多的感受是一位智者所散發出來的從容但不缺乏立場的堅定。作為傳媒界的一位標桿人物,這本書無論從對行業的審視、思考、批判、自嘲到分享都給行業內外人士提供了寶貴的思想參考價值,由衷地希望《理想不死》被更多的人發現和探討,祝新書大賣!
——陳楚生(歌手)
胡赳赳是我認識的朋友里面一個奇人。他的熱情隱藏在在矜持背后,仿佛有一種冷幽默般的別致。一起外出旅行時,他會故意讓自己走丟,或許他只為享受獨處的時光。
胡赳赳是一位大隱于市的現代詩人。他的出世與入世,就像他用的手機電源,可以在100V到240V之間自由切換,不需要轉換設備。
讀胡赳赳的《理想不死》,可以管窺中國媒體十余年來的變遷。曾經熱血沸騰的年代,曾經理想不死的追尋,都融匯在赳赳才情四溢的文字里,讓人嗅到熱血靈魂的味道。
——王磊(樂評人、網易音樂高級總監)
渴望看到赳赳那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融入理想主義的無限浪漫情懷,癡迷般使我忘返。
——高源(搖滾攝影師)時代有種引力,吸引你投身其中、往前走。你要對此保持一種斥力,主動落伍,自動邊緣化,這樣才有可能超拔出來,把時代和歷史看清楚。
——劉洋(音樂電臺主持人
胡赳赳的劍走偏鋒為中國媒體提供了多個側面。他若即若離的姿態又為他本人提供了行業觀察的多個角度。在中國媒體不斷混沌的今天,該書試圖管中窺豹,看到的卻是萬花筒式的景象?!愀鄞髮W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
胡赳赳談媒體的現象、媒體的人,可以說是當前中國傳媒對自己的一種反思。因為涉及到全球市場經濟所導致的各種文化與社會現象,《理想不死》對中國當前傳媒形態和傳播路徑是一個深入的思考,同樣是對今天中國面貌的一個比較全景的素描?!耙敶髮W東亞語言文學系教授,現任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國際語言中心主任查爾斯·羅福林
“語錄”的風行也是淺閱讀的征兆之一,在閱讀媒體時,人們經常能看到類似于“聲音”和“語錄”的欄目,它使閱讀的跳躍性更大。即便是史書,一本“語錄體”的《非常道》也大受歡迎,你可以從任何一頁看起,都不影響閱讀。
我不太看得懂,看了一半。書中談到了閱讀終端,還談到論壇、微博、MSN、網絡表情等等,應該是自媒體時代的好書。書后面部分有對黃健翔、徐靜蕾、張藝謀、阮次山、劉長樂等人精彩采訪,看過之后也是很受益的。
那么對于媒體的定義我們是否知曉呢?根據解釋,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通俗的說就是宣傳的載體或平臺,能為信息的傳播提供平臺的就可以稱為媒體了。
對新聞而言,程序正義依然是最大的正義,姑且不探討“刊號法則”的合理性等媒體的出身問題,單僅僅就新聞的采寫、制作與遴選上,就有許多有悖新聞倫理的事發生,這實際上造成的是另外一種亂倫
一位在媒體行業歷練十載浴火重生的個體尚且發出以上概嘆,可想被媒體幻象迷惑的蕓蕓眾生該有多迷茫,胡赳赳的傳媒敘事評論集《理想不死》的出版正當其時。
既然不愿身被束縛,那就不必做那進城擠奶的牛,終南山上啃幾口青草,拉幾坨牛糞算逑;既然做了,死后被人取了牛黃,扒皮蒙了一面向北的鼓,自然不算廢。取書中一句話“鬼魅猙獰,上帝無言”,也如書中主人公所做,去了前半句留與自己,補上后半句送與他人。
無論是藝術家、科學家還是普通民眾,都在面臨一部前無例證的歷史:被數碼馴化。但總有人充當前衛,不甘心如此,藝術家們也在發動對新媒體的戰爭——只不過其策略如卡夫卡所言:“你在與這個世界作對時也要協助它?!?
新媒體、多媒體、跨媒體、不穩定媒體,怎么述說、定義、篡改、標新立異都不為過。世界正在發生加速度的變化,信息世界里無聲無息地在發生原子彈式的聚合爆炸,但我們無從感知。越來越多的人沉溺于虛擬空間,那里是另一個世界,凡人能變成英雄,因此也更適合人類居住。
淺閱讀有時候更意味著“精準化”,更具有細節的力量。假如說深閱讀曾經是一場饕餮的盛宴,它在如饑似渴的時代里填補了人們空虛的胃,而面對淺閱讀,人們唯一能做的是像一個美食家一樣不斷淺嘗輒止,迅速消化與吸收、拋棄與更新、理解與遺忘。
記者應向誰學習技巧,我的答案是人類優秀的歷史學家:湯恩比、布羅岱爾、費正清、黃仁宇、史景遷、唐德剛。他們找素材的能力、消化素材的能力、還原真實的能力、提煉思路的能力、帶出觀點的能力、寫作的能力都是技藝高超的。
本書是全面、深刻、睿智地反思媒體形態與社會轉型之作。他說:“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到全媒體到自媒體……身處這樣一個浸泡式的傳播空間內,我真想開一門學科,叫‘不傳播學’?!?
盡管你我不是媒體中人,卻深感媒體的無處不在。雖然現在我們可以無時無刻地獲知著周邊或者是遠隔大洋彼端的信息,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今日的媒體訊息有時候實在有點令人心寒。
胡赳赳集十余年媒體之功,將其經驗與心得、知識與見地,可謂是和盤托出。對于初涉傳媒業的年輕人而言,它是一本好的入門指導書;對于與傳媒產業相關連的從業人員而言,它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了解傳媒業態的參考書。
那些活得好好的、自我膨脹的、一副農民企業家嘴臉的、不說人話的媒體之所以能嘲笑那些逝去的、接近收尾的、岌岌可危的媒體,完全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現狀,只允許平庸的人的幸福指數最高的緣故。
再比如說媒體,難道不是正在使用傳銷術而樂此不疲嗎?他們恨不得把傳銷術等同于傳媒術?!案]唯事件”中,報紙正是通過新聞手段劫持了他,而一個藝術家采用了暴力的方式反劫持,這令人始料未及——多大的痛苦才能使他這樣甘于玉石俱焚?
對于有著長遠利益需求的、期望自家媒體滾雪球般地向前發展的、有著光榮和夢想的傳媒經理人來說,此舉是危險的,它讓媒體的獨家氣質無從談起,讓讀者離散,讓你的媒體東家贈人以玫瑰,手中只剩下余香。
“當今的科技革命不僅通過媒介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改變了我們想探求的內容物。胡赳赳以不凡的視角,通過這個讓人著迷而復雜的新媒體世界,帶領我們開始了一段智慧、引人入勝的旅途,這也是研究消費群體的必經之路?!?
身兼媒體人、詩人等多重身份的《新周刊》主筆、著名“知道分子”胡赳赳一直保持著尖銳獨到的文化立場,其文風因風趣率真而被互動百科稱之為“赳赳體”,在文化、傳媒及創意經濟圈層內擁有大批知行合一的精英讀者。
胡赳赳在剖析媒體現象的同時,也剖析自我,“從媒體到新媒體到全媒體到自媒體,可憐的人,不發微博便感覺自我被社會淘汰了。自我是誰?一個被他人意念控制與擠占的軀殼。從媒體煉金士的催眠術中醒來吧,額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