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圖像的生與死圖書
人氣:46

圖像的生與死

(“輕與重”文叢,圖像中的西方思想史)
  • 所屬分類:圖書 >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出版>傳播理論  
  • 作者:(法)[德布雷] 著;[黃迅余],[黃建華] 譯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輕與重”文叢
  • 國際刊號:9787567521292
  •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08
  • 印刷時間:2014-08-01
  • 版次:1
  • 開本:大3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精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圖像的生與死》是一部講述圖像在西方的起源、演進和死亡的歷史,同時也是一部通過分析圖像及其傳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

圖像的生與死》是一部跨學科研究之作,在書中,雷吉斯?德布雷及時次解釋了他所創設的一門新學科:媒介學。該學科處于藝術史、技術史、宗教史等多學科的交匯之處。全書論述了西方人視角下圖像從魔幻的到藝術的再到經濟的演變過程,對技術革命與集體信仰對于圖像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深刻分析。作者從西方哲學、宗教、藝術、科技、媒體等方面,對圖像起到的作用和反作用進行了詳盡又深入的解讀,許多觀點都閃爍著思想的光芒。

編輯推薦

1.《圖像的生與死》的作者雷吉斯?德布雷創設了一門新學科:"媒介學"。其早年還曾赴古巴、玻利維亞,同情切?格瓦拉的革命活動。

2. 《圖像的生與死》是一部跨學科研究之作,是一部通過分析圖像及其傳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

作者簡介

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1940年出生于巴黎,法國作家、思想家、媒介學家,著有《通用媒介學教程》(Cours de médiologie générale)。2010年6月曾來中國講學,主題為"知識分子與權力",在中國的知識界引起很大反響。

譯者簡介:黃迅余,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IC)會員,曾長期任自由職業同傳譯員(漢語,法語,英語)。為國際組織(如教科文組織、糧農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世界衛生組織等)、政府部門、事業機構、私營企業等眾多客戶提供過口譯和筆譯服務;還曾多次擔任中法作家文學研討會的口譯和筆譯。工作之余,在巴黎高等翻譯學院和上海外國語大學翻譯學院任教。與父親黃建華合作翻譯過《羅馬愛經》、《蒙田散文》、《中國社會文化史》等重要著作。現為聯合國專職譯員。

黃建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譯審、廣州外國語學院院長、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長。獲法國政府頒發的棕櫚葉二級勛章,被中國譯協授予"博學翻譯家"榮譽稱號。譯著有《論實證精神》、《個體文化與大眾文化》、《夜之卡斯帕爾》、《蒙田隨筆》(與梁宗岱合作)等。曾出版散文集《花都異彩》、《隨談錄》,詩集《遺珠拾撿》、《黃建華短詩選》等。他還是辭書學者,專著《詞典論》被譯成韓文在韓國出版。

目錄

譯序 鳴謝 前言 藝術史、技術史、宗教史的交匯處 及時卷 圖像的起源 及時章 由死而生 追本溯源:Imago(死者面容的蠟質模具),eidolon(死者的靈魂),representation(表現、展示) 圖像先于意念:死者因肖像而不朽 鏡子的階段:以解體軀體的圖像進行重塑 巫術的困境:巫術,呼吁搶救,非物品領域(安德烈·布勒東) 瀕危的死亡:想象威力,實際無能為力的功效 永恒的回歸:藝術不受制于時間,死亡永遠受時間所限 第二章 象征的傳承 凡聚會均帶象征性 無言的話語:言詞與圖像的比拼;貝戈特(Bergotte)的例子 可見的并非可讀:語言模式(代碼、系統、雙重聯接)的無能;示意與表達 傳達和超驗:在可視世界中神圣關系的合理性;神圣性與圖像當代正移向其制作者;傳達與傳播的反向關系 致命的"藝術自主性":異化,獨立,自我參照;思考的危險 意義和群體:當代不可能實現的意愿;以現成呈現(presence)代替再現(representation) 第三章 信仰的真諦 圣經的禁忌:圣言是男人,圖像是女人;此幻象的效應 異見的一神教:基督教的抗辯為肉身、也就為圖像恢復名譽;尼西亞(Nicee)的第二屆大公會議(787年) 道成肉身的奠基模板:基督與圖像的雙重性質;繪畫的精神與肉體之爭 權力的誘惑:圖像的理據,國家的利益;憑圖像宣傳,組織安排的制約 信仰的革命:信條,信譽,認證,使得圖像不可或缺。基督教的中庸之道。天主教與電影 戰略利害關系:政治權力的工具與利害關系。拜占庭,法國,美國 第四章 邁向宗教唯物主義 媒介學的挑戰:將圖像的體與神再度統一起來 "象征的效率":作為文化投射的可視之物 時間的碰撞:原始的庫存與物種的悠久,因而藝術比思想先行 相傳的惡習:美學不受青睞,技術 先輩的例外:瓦雷里(Valery)和本雅明(Benjamin);1934,好年景 收緊剪刀:行家與社會學家的面對面;融合圖像的內外取向 人文主義的障礙:由客體進到主體,或離開人來理解人 卡斯特里觀康德:一個現代業者對《判斷力批判》的評判。市場與概念的關系 第二卷 藝術的神話 第五章 歷史無休止的螺旋上升 一個涂上漆的字眼:普遍性的幻覺 定冠詞的賭注:統一性的幻覺 有其父必有其女:藝術史中線性時間的幻覺 新瓶裝舊酒:"前衛":以新聞借舊出新 樓梯間:形式不變的循環與圖像周期的加速 第六章 "古代藝術"幽靈的解剖 不的時間順序 "希臘藝術":集體的幻覺?:沒有關于藝術的敘述就沒有藝術 措辭的問題:知優于為,取消了美學 空白的原因:在因果關系的理智主義模式中,天主壟斷了獨創;創造僅有一次 古羅馬的事例:繪畫從屬于建筑 基督教的回應:手藝與自由藝術的對立 第七章 藝術的地理分布 缺席的風景:遲來的類別;從祈禱中獲得的感知 對世界之不敬:北方艱難地戰勝南方,現實艱難地戰勝思想;自畫像的同時出現 風景畫之后:從鄉土到環境,從作品到遺產。圣呂克(saint Luc),畫家的保護神,以牛為象征。農民的末日,即藝術的末日? 第八章 目光的三個時期 初步探路:字符領域一偶像;圖形領域一藝術;視像領域一視覺影像。希臘,意大利,美國。藝術是西方的。 全景式的:臨場,再現,模擬;皮爾斯(Peirce)三部曲:實跡、標志、象征;古典在后現代的重新活躍 實跡,標志,象征 文字發端之時:文字的發明解放了圖像 偶像的時代:即時效應的圖像時代,或偶像時代,包括圣像的基督教時期;拜占庭讓希臘的東方進入了哥特式的西方 藝術時代:以專設場所和通用理論兼備而開始;博物館和美學同時誕 生;印刷術的作用;視角為視像帶來主題;藝術時代內部的各階段。 第九章 絕望的宗教 又一次藝術之死?:自老普林尼以來此主題再三出現;金錢挽救了現代藝術 快樂的資本:普遍化的交易和圖像之變為符號;廣告的支配 較高祭司:以美來統一世界的方案 升華和失敗:馬爾羅與美學家的誤解;神圣是不可移置的 學問和意義:為什么沒有普世的藝術也沒有世界性的精神 亞歷山大癥候:方式高于材質,或博物館優于作品,為晚期現代性所特有,讓人回想起古代晚期 第三卷 演出之后 第十章 一場大災難的編年史 1839年,攝影沖擊及時波:鐫刻,石板,達蓋爾照相法;機械與活體之間的論爭;攝影激發繪畫的活力 "電影為王",1895年:詩人、哲學家和畫家面對發明 彩色電視,1968年:錄像載體的特點;新的時空關系 戲演完了:在圖像前,但在視像中;播送并非投影;聲音支配 數字炸彈,1980年:畢達哥拉斯之勝利;圖像終于不再是模仿;虛擬、抽象和世界之有血有肉;邁向電子包豪斯? 詩化的技術:各種視覺藝術之間的新關系;由當下關鍵圖像所塑造的集體感覺性;雕塑,連環畫,舞蹈。 第十一章 視頻領域的吊詭 后現代的古舊式:偶像的回歸;視覺和的理想主義;娛樂與真實原則;排除他者 電視一傳播和電影一感召:節目編制和制片;直播與錄播;即時重放與閃回;瞬間與歷史;兩種圖像的寓意和道德觀 視像變遷:個人主義與電視屏幕;電視作為人的篩選者;的新標準 集體的不思考:圖像無法表達的四個缺陷:否定、普遍性、元層次和時間伸縮;從而帶來集體思維觀念的變化 第十二章 純電視的辯證法 正命題與反命題無休止的循環 民主的機器:"新公民空間"的利與弊;說服工藝中的倒置;圖像前的不 平等;作為社會等級原則的可見度;第三種專制;圖像規則,經濟 向世界開放:圖像的國際化和族群的封閉;新聞地理;傳播衛星與干預 責任;沒有視覺的歐洲;一幅傳播的圖像就是一種社會關系 留住時問:模擬的存檔和遺產效應;去歷史化的時間;新聞,我們永遠的盲點 "現實效應":視頻,的真實存在;客觀性的幻覺;實時和真言;明日的數字圖像:作假,真實性,逼真。 關于新秩序的十二個命題和一個終極問題 一種視像器械便是一套信仰體系;思想之間比目光之間容易溝通;視頻 統治與民主;怪異的方程式:可見一現實一真相;眼光的進步;為不可見的事物恢復名譽

在線預覽

譯序 /

從前的譯者寫序,一般都跳不過介紹原書作者這道"坎兒",而且看來交代得越詳細越好。這有助于讀者了解寫書人的背景嘛。而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這道"工序"似乎可以免去,起碼不必弄到巨細無遺的程度。就拿本書的作者雷吉斯?德布雷來說吧,您只須點擊"百度",馬上就知道:他是法國人,1940年9月2日出生于巴黎,早年曾赴古巴、玻利維亞,同情切?格瓦拉的革命活動。他的身份為作家、媒介學家、思想家(或哲學家)。1996年創辦期刊《媒介學手冊》。2010年曾應邀來華講學,作過"知識分子與權力"的專題演講,引起相當程度的反響。他的著作已譯成中文的有兩部:《100名畫〈舊約〉》、《100名畫〈新約〉》,如此等等。對于普通的中國讀者來說,我想"百度"提供的信息,應該是足夠的了。但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那得進入法國網站,那里面的紹介至為詳盡。譯者的所長,是能讀懂原文,把法語信息翻譯過來,填補中文信息之不足,并非難事。不過轉念一想,有此必要嗎?當今已進入信息社會的時代,垃圾信息正泛濫成災,再制造些冗余的信息,表面看來可顯示譯者的見識廣博,但其實增加本書的篇幅,又何必多此一舉呢?還是直奔主題吧:談談這是一本怎樣的書。

譯者首先接觸原著,讀后總有一點的印象和感想,趁此機會向讀者傳達一下,或許算是個義務吧。本書原是作者在巴黎一大取得博士學位的博士論文。可以說是一部通過分析圖像及其傳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他在書中及時次解釋了他所創設的一門新學科:"媒介學"。全書共分十二章,目錄上的章節標題已交代得一清二楚,毋庸譯者贅述。但本書的目錄有一個特點:除了重復書中的章節標題之外,每一標題之后還附上一兩句簡單的話語,提示本節的內容。因而讀者縱覽目錄,便大約可知全書的梗概。作為本書的先行讀者,譯者最留心的不是其內容如何或架構怎樣,而是它有什么令人耳目一新的東西或是能夠給我國讀者什么啟發。

首先抓住譯者的觀點是:"圖像源于喪葬",正是為了延續死者的"生命",才制作出雕像、塑像、畫像等一系列的圖像。將珍愛的易朽的對象永遠保存下來,這是人類的普遍要求。圖像正是適應這種要求的產物。作者舉了大量西方墓葬的例子,條分縷析,令人信服。他還論述了圖像與宗教的密切關系,地認定:"圖像的目的原在于拉近人和超自然的距離"。

其次,作者指出"圖像的威力",而且認為,到了視像時代的今天,掌握圖像制作的權力尤為重要。作者說:"如今,鑄幣,就是制作圖像。有多少國家即便維持不住原來的特權,但起碼還保持著傳播能力呢?"的確,當金錢的主宰慢慢減退的時候,想象空間的主宰顯得特別重要。作者還說道:"經濟上舉足輕重的地位若要化為政治上的霸權,那略微的高超之處就在于一方面有隨時可用的軍事力量,另一方面有整套的圖像裝備。"

為此,作者對今天因圖像的控制和傳播而造成差距和不公表示深深的反感。作者說:"十個人里有九個是透過亞特蘭大和好萊塢向他們提供的圖像去觀察生活的。各處人們接受來自美國人的配音或配字幕的圖像,但美國人在自家卻受不了來自別處的任何一幅配字幕的圖像。"作者還尖銳指出:"電視生來就是美籍的,它吞噬一切……"作者發現,在口頭文化向書面文化過渡的階段,一國強勢的語言逐漸統一國內的方言土語。如今,世界進入視覺文化的階段,"世界上各種目光的統一"正向前邁進。"……各國發現自身的眼光被剝奪,都以美國的眼睛看世界。"

然而,這種"統一"是否開闊了人們對世界的視野呢?作者給予了否定的回答。他認為,從前是"極小的空間里極大的多樣性",如今是"極廣的空間里極少的多樣性"。甚至連美國人也未必享受到此種"統一"的好處。盡管全球每天有10億以上的人口依據美聯社的報道去對世界大事進行價值判斷。"不過,世界上電視最普及的國民——美國人,卻又是最為鄉土閉塞、最關注自身、是對外部世界了解最少的,這難道是個偶然嗎?"作者的反問可謂一語中的。

再者,作者從不同角度論述了視像的不(或其"客觀性"是有限度的)。他所舉的理由大體有如下幾點:及時,鏡頭的背后是操作的人,"連自動攝像機都是由人的意愿去安放、啟動和關停的"。因此,要展示什么,無視什么,都透露出操縱者的主觀性。第二,視像的鏡頭往往是一面看的。作者以交戰的雙方為例,視像的傳播常常源自占優勢的一方。他又以警察與小偷為例:"視像運作只在警察一方,小偷是沒有視角的。"第三,視像無法反映抽象的東西,諸如自由、平等、正義、人類、資本等說法"從技術角度說"是上不了屏幕的,要不,就只會弄得非驢非馬、令人啼笑皆非。

,令譯者印象尤為深刻的是,作者憑敏銳的觀察、以辯證的觀點論述了視像時代一系列亦是亦非的正反命題:"電視為民主服務","電視禍害民主";"電視向世界開放","電視遮蔽了世界";"電視是絕佳的儲存器","電視是有害的過濾器";"電視是真相的操作者","電視是假象的制作工場";如此等等。讀后令人不禁掩卷深思。

總之,本書有不少地方閃爍著思想的光芒,盡管作者某些觀點我們未必同意,其中一些論據也未必十分周全,但依然不失為一本能增長知識、啟迪思考的好讀物。譯者的以上所見、所感,或許是一孔之見,還是趕快打住"饒舌",請讀者自己開卷吧。

臨末,回到譯者的本行,談談本書的譯事。本已自知才疏學淺,動起手來,更有捉襟見肘的深切感覺。原著作者可謂是學富五車,旁征博引,對考古、宗教、繪畫、雕塑等的種種典故、知識津津樂道,"掉起書袋"來那得意神情,似可窺見。可苦了譯者!書中大量在西方文化人眼里平平常常的專名或文化常識,對中國讀者是相當生分的,加注還是不加注,這就成了問題。最終的選擇是附上外文原名,適量有限加注,否則譯注的篇幅恐怕可達原著的數倍之多。有的時候索性將本欲加注的專名借譯文顯示出來,如原文第31頁:"…et ce n`est pas en vain qu`Hésiode fait d`Hypnos le frère cadet de Thanatos",干脆譯為:"因此希臘詩人赫西奧德(Hésiode)把夢神希普諾斯(Hypnos)表現為死神塔那托斯(Thanatos)的弟弟,并非無緣無故。"又如:"……但此處悲情與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os)的關系比與農神薩頓(Saturne)的關系更為密切。"也是這樣處理。既然許多專名都附了原文,為了節省篇幅,很多時候也按慣例,我們只譯姓而不譯名,對較為熟悉的人物,更是如此,例如Anatole France,我們就按習慣就譯為"法朗士"。

讀過原文的人士就會知道,本書的行文自成一格:使用大量的無動詞句,斷句常常不循一般的習慣;插入語頗多,不少言外之意;時而褒揚,時而貶損,時而駁斥,時而挖苦,有時順著別人的思路一直往下寫,回過頭來倒"將一軍";所以讀時可得小心,更不可輕易引用,否則真應了"斷章取義"之說。譯者體驗到了掙脫原文的痛苦,當然也感受到譯成交稿的喜悅。借著譯書的過程,查閱了許多書籍和繪畫,實在也是賞心悅目的一大幸事。但愿我們不成熟的譯作能有助于中國讀者加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

本書原由黃迅余承擔翻譯,已經基本完成,由于她要赴聯合國任職,匆忙交由黃建華做收尾的工作,適逢后者不幸罹患重病,加之尚有其他事務纏身,遂拖延至今才交稿,在此謹向出版方表示歉意!同時趁此機會向幾位曾在翻譯上提供幫助和指導或一直給予支持鼓勵的良師益友表達由衷的感謝!他們是:Odile BOUSSEL,Pierre JEANNE,TANTOT夫婦,薛利,易安麗,M. IBAZIZEN。當然,我們也忘不了何家煒先生,當初是他熱情推薦黃迅余擔任此譯事的。 ……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渝州游**的評論:

難得好書

2016-05-15 14:33:5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書值得買

2016-06-05 09:59:3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快就收到了,內容和裝幀都很不錯。拆開慢慢看。

2016-08-09 10:01:0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治

2016-09-08 21:00: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評

2016-10-26 14:09:3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德布雷的必讀名著,圖像學是研究熱點。

2016-11-10 22:41:50
來自shencp**的評論:

很好很滿意

2016-11-12 18:38:37
來自屬性蔚**的評論:

非常棒的書籍,精挑細選有點累

2016-12-08 15:36:05
來自兔***(**的評論:

望以后給箱子多纏膠帶,防止再次破損。

2016-12-25 04:58:0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內容裝幀都很好

2017-02-11 21:47:0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當當的書還是不錯的!

2017-03-04 20:15:45
來自***(匿**的評論:

專業研究用書,非常經典的讀本,值得擁有和學習。

2017-04-14 09:41:4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東西很不錯,贊一個,當當最好完善一下自己的物流

2017-05-31 08:39:3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不錯的一本書

2017-06-04 00:40:3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非常不錯的

2017-06-07 11:57:04
來自月***(**的評論:

可以......

2017-06-23 13:09:1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好!謝謝!

2017-07-26 14:55:3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很好!!

2017-07-26 21:36: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導師推薦的書。對于了解媒介理論比較有幫助。

2017-09-15 19:57:1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挺好的,朋友幫忙收獲了還沒來得及看

2017-09-19 17:45:0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書,待我慢慢看來。。。

2017-10-28 13:02:31
來自ngw57**的評論:

該書講述圖像在西方的起源、演進和死亡的歷史,同時也是一部通過分析圖像及其傳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

2015-01-20 09:36:05
來自果紅葉**的評論:

原作和譯筆輕松詼諧,不像一般學術書那么嚴謹刻板

2015-03-02 18:21:5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very good 書籍非常棒,得到別人推薦,是很不錯的書籍

2017-08-09 10:17:51
來自中***類**的評論:

圖像的生與死 愿意向所有傳播與媒介方向的同仁們推薦此書。

2017-08-01 13:57:5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研究圖像者必須讀此書,諸多論題都有啟示意義

2016-08-16 18:17:52
來自沙之書1**的評論:

圖像的價值,主要討論西方的圖像史,并透過圖像史展示西方思想史,不錯的學術著作

2016-02-22 19:08:47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荔波县| 锡林浩特市| 天门市| 天镇县| 本溪| 大同县| 察雅县| 南部县| 岳阳县| 西丰县| 青阳县| 诸城市| 衡阳市| 祥云县| 铜梁县| 泉州市| 昌乐县| 都江堰市| 蓬溪县| 英吉沙县| 右玉县| 金阳县| 米林县| 广灵县| 富宁县| 勃利县| 商水县| 神木县| 新建县| 固原市| 秭归县| 鄂伦春自治旗| 商水县| 健康| 海晏县| 南安市| 永善县| 杭州市| 清河县| 社会| 阿拉善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