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第四次金融浪潮 互聯網金融與中國國運圖書
人氣:42

第四次金融浪潮 互聯網金融與中國國運

互聯網+ 第四次金融浪潮 互聯網金融 中小企業 中國崛起
  • 所屬分類:圖書 >經濟>經濟通俗讀物  
  • 作者:[伍聰]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13646888
  • 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5
  • 印刷時間:2017-05-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在大國更替的歷史長焦鏡頭中,得創新者得天下,但得金融者方能得創新。這便是金融變革、技術創新與強國爭霸之間的制度性聯系。

300年前英國工業革命依靠商業銀行聚集資本,100年前美國電氣化革命不可抹去投資銀行的身影,20年前美國新經濟繁榮的背后則是風險投資方興未艾。一次次重大的創新改變了世界,一次次金融浪潮又締造了創新。金融與創新層巒相映,唯有金融浪潮之尖的國家才會有超然于全球的國運。究其根本,弄潮金融必須有新的信息攫取方式改變融資者風險偏好,如此方能接受創新之高風險。

中國之崛起恰逢第四次金融浪潮之際。互聯網金融正當其時,碎片化資金風險偏好顯凸,可以在范圍動員資金、在限度上承擔風險。這就是互聯網金融的全新經濟學邏輯,以此圖功,何功不克。國運大光之時,今日之域中,便是中華之天下!

編輯推薦

大國崛起似乎總是與技術同步;無論是工業革命、電氣革命,還是后來的信息革命,都伴隨著一種全新的金融制度。金融制度的變革為技術革命提供了資本動能和市場基礎。沒有金融革命的支撐和鋪墊,技術革命也就難以發生。

第次金融浪潮是17世紀末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體系的出現,特別有信譽的貸款者從英國王室變為了工業企業。

第二次金融浪潮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投資銀行的興盛,之前金融業始終將企業股權棄之如履,認為離開創業者的股權是沒有價值的。

第三次金融浪潮是20世紀末風險投資的方興未艾,風險緩釋手段從實體抵質押變換為預期產業前景。

與互聯網金融推動的第四次金融浪潮,是又一次暫新的金融形態,是一場超現實的金融革命。

作者簡介

伍聰,經濟學博士,青年財經學者,全國首批“國家高端智庫”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貨幣理論與政策、互聯網金融等。

出版專著《負利率效應下的中國經濟》《人民幣崛起》《英美金融模式衰落的歷史經驗與中國啟示》《昂貴的博弈:匯率戰爭與大國布局》等;在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 Trade、Emerging Markets Review、《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國內外主要刊物及文章100余篇,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等多項課題和項目。

目錄

前言 工業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

導論 第四次金融浪潮來臨

一、互聯網金融掀起了第四次金融浪潮

二、每一次金融浪潮都助推了大國崛起

三、萬眾創新“偶遇”大眾金融

四、中國是互聯網金融的沃土

第1章 大國之槳:金融與創新

釋意“崛起”

崛起之舟是金融

互聯網時代

門外的創新者

互聯網金融革命

金融以服務小微企業為天職

金融新國策

第2章 得金融者得天下

大國必有大戰略

王者朝夕間

創新:金融的戰爭

謀殺銀行:區塊鏈

信金融,得霸主

帝國的興衰:棧道與陳倉

第3章 盛衰之金

大戰略必有大金融

成敗皆金融

工業革命還是金融革命

英鎊永不眠

日暮南海

點亮世界的不是愛迪生

沉沒的泰坦尼克

創新再好,也要美

為什么必須投小的

第4章 互聯新世界

第四空間的彎道

互聯網金融,從哪里來?

互聯網金融,向哪里去?

“雙十一”,錢花完了

狼圖騰

第5章 互聯網金融的效率:讀懂未來

互聯讀心術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重塑金身

穹頂之變

第6章 浪底乾坤:眾生平等

P2P:互聯網之精神

P2P之祖:Lending Club

信用貸款專家:Prosper

遙遠的救世主:Kiva

市場之花

利即是險,險即是利

第7章 弄潮第四浪:兩個野蠻人

問世間,支付為何物

互聯網創業為了啥

世界好大,“PayPal黑幫”看了看

中國引領者

眾人拾柴火焰高:眾籌的經濟學解釋

股權眾籌:叫停還是應該鼓勵

善緣如此

第8章 大道之行也:當普惠已互聯

三問普惠

何謂普惠金融

互聯網說:普惠很容易

白條是金條

第9章 互聯無界,監管有疆

魔道相爭

互聯網金融之狼

格格不入

沒有規矩不成市場

外國的月亮不圓

專項整治與未來

跋:橘與枳

參考文獻

在線預覽

橘與枳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晏子春秋》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既是科技史開端也是金融史開端。自此,金融與科技締造了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風險投資,前三次金融浪潮分別刺激了及時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信息產業革命,成為人類走出洪荒的金融方舟。

曾經強大的金融體系一定能造就后來國家的強大嗎?答案是否定的。

阿姆斯特丹銀行是世界上最早的公有銀行,后來國際金融中心還是從阿姆斯特丹轉入倫敦;英國金融體系曾經引領世界,卻是由美國投資銀行和風險投資制度支撐了電氣化革命和信息化革命,紐約還是取代了倫敦成為新一代世界霸主。

兵無常法、水無常形,金融市場是最變換多端的地方,“誰引領未來”和“誰主導當今”二者并無必然聯系。

當區塊鏈技術可以記錄所有交易、信息公開且不可篡改,信息市場的假設就有可能成為現實,如此,金融體系巨變就在眼前。

繼商業銀行、投資銀行、風險投資之后,能與之媲美的當屬互聯網金融,有且僅有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方可被之稱為“第四次金融浪潮”。如前輩一樣,第四次金融浪潮也將以金融之水,助推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以金融夢成就中國夢。

以上便是本書上述主旨。

開P2P先河的是Lending Club、Prosper,“PayPal黑幫”第三方支付的故事早就傳遍江湖,眾籌則源自ArtistShare……,互聯網金融在美國已經出現十多年了,并沒有形成足夠的規模,更沒有明顯刺激出新一輪創新。

不需讀罷掩卷,相信很多人會有很多疑問:在美國沒有實現的目標,如何能在中國完成?引領第四次金融浪潮者為何不是美國,中國作為后來者可能居上?

這些疑問我也曾有過,而且思考了很長時間,在書中從未回避,所以才完完整整對互聯網金融在美國的起源進行了白描。美國互聯網金融確實是原創,中國互聯網金融確實是模仿,但是,二者身處不同的市場環境,也就必然有不同的結局。

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蒸汽機的發明者卻是古希臘人,瓦特只是蒸汽機的改良者;紡織技術的關鍵是化學工藝,工業革命前夕化學最發達的國家不是英國,而是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能為代表,電燈的發明者是愛迪生,但是,把電能送到遠方的卻是愛迪生一生詛咒的交流電。

當代,中國互聯網金融的模式源自大洋彼岸,已經遠非昔日的互聯網金融。《晏子春秋》記載了晏子與楚王的一段對話,說明了這個道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中美互聯網金融,一個是“橘”、一個是“枳”,“橘與枳”,同樣一個金融模式背后有著截然不同的經濟學邏輯。

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梳理金融業資產負債表,問題會頓顯舒朗。

先從金融產業的負債方入手,即金融業的錢是從哪里來的。眾所周知,金融業最初的資金來源是社會公眾,要想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必須先集中社會資金。

如何才能更多集中社會閑散資金?很簡單,給社會資金以更高回報。風險收益配比一定的前提下,誰給的投資回報率高,誰就能集中更多資金。

美國是金融市場最為發達的地區,金融市場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機構投資者設計了無數產品平衡收益配比,形成了最為發達的金融市場。衍生品市場的本意為了更好地平衡收益與風險,只是過度創新,才在2007年引發一場全球金融海嘯。在這樣的環境里,普通人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進入金融市場,美國人的選擇是投向機構投資者,再由機構投資者替普通投資者選擇。

機構投資者連接了普通投資者與金融市場,也連接了資金的供給與需求。然而,這個條件在當前的中國還很不成熟,投資渠道局限在現有金融體系之內:股票、存款、國債、保險,這幾年又增加了信托、理財等。但千變萬化卻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怎樣的投資方向,渠道幾乎集中于銀行,就連券商和保險都要仰銀行鼻息,“銀老大”的光環從未遠離。

再看一看產品,現行金融監管體制對金融機構牌照實行準入審核,新建機構難度就不必說了。即使千難萬險獲得金融牌照,任何一家金融機構,發行理財產品的低監管程序也需要備案。

為何會有如此強大的監管體系,究其根源還是因為信息不對稱,要防控風險。

毫無疑問,推進信息公開透明,推進資金供需有效配比是金融業使命,所以金融業也被稱為金融中介。這又是一個悖論,信息真正透明卻是金融業所不希望的,如果信息透明了,金融中介的價差從哪里來?

那時候就像瓜子網的廣告: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賣家多賣錢,買家少花錢。瓜子網的理想在金融業并不容易實現,大街上鱗次櫛比的金融機構就是這些中間商,靠的就是這個差價。資金供給方獲得高收益投資,資金需求方實現直接融資,付出更低成本,唯有金融中介虧錢,這是現行金融體系個體理性不能允許的。

近年來我們的金融設施基礎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建立健全了了銀行間市場、承兌匯票市場等基礎設施,Shibor利率成為國際金融市場重要的貨幣價格……。很遺憾,在如此重大的成就之后,金融業產品仍舊處于制度性供給不足的狀態,需要以供給側改革思維來重新考慮問題。最典型的例證,從資金供給方來說,即使金融機構也不被金融市場接納,非金融企業和普通投資者也難以直接進入金融市場。

我們不需要更有效地供給資金嗎?

資產負債表的另一端是資產,更是如此。

金融機構要較大限度規避、控制風險,這些做法無可厚非,比如,貸款必須有標準化的抵押、質押,或者信譽卓著的擔保。這些只有到達一定條件的企業才具備,比如上市公司或者央企、國企,中小微企業則無緣其中。因為中國金融市場還屬于賣方市場,無論誰來經營銀行,怎么可能退而求其次向中小微企業貸款?至于券商和保險公司就更不要想了,貸款都解決不了怎么想上市?

與上市公司或者央企、國企相比,誰對資金更為渴求,誰更具備創新能力,誰解決更多就業?毫無疑問,以上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中小微企業,中國金融市場產品供給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一個巨大的缺口。這個缺口在美國并不明顯,發達的金融市場早就填充了每一份現有市場留下來的空白。

當前,美國金融業創新能力肯定強于中國,互聯網金融在美國興起就是證明。但是,在美國現有金融體系內,互聯網金融能做到的,其他金融機構也能做到,美國互聯網金融并不是一種的創新,只是現有金融體系修修補補。

我們的中小微企業不需要資金嗎?

中美互聯網金融,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中國金融業嚴格的準入監管眾人皆知,小門小戶進入現有金融體系的希望并不大。供給側改革的邏輯中市場會自己尋找出路,延續型創新既然無望,毀滅型創新便隨之而來。

異軍突起的互聯網金融就是市場的選擇。

繼2013年互聯網金融元年之后,互聯網金融獲得了爆發式的增長。互聯網金融已成為傳統金融的有力補充,在提升金融效率、推進普惠金融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整個金融行業中占據重要的一席之地。

目前,互聯網金融業態已是百花齊放。在移動網絡滲入經濟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互聯網金融早就超越了收集碎片化資金的層次,在很多領域實現了金融業想做而無法做優的“產業鏈金融”,在整合初級產品的產、供、銷,代表中小微企業對外形成品牌、整合渠道等方面尤為突出。

無他,互聯網金融發軔于信息產業,靠信息而生、依信息而興,本身就具備信息優勢,從BAT到螞蟻金服、京東金融,任何一家互聯網金融機構莫不如是。

需知,金融也是一個靠信息而生的產業,抵押質押等風險緩釋手段是為了抵消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如果信息已知,風險控制便會成為蛇足。

回顧300年前稱霸的英國、100年前崛起的美國,有一個共識:中小微企業具創新性,決定一國經濟活力和實力, 進而決定國家命運。其中的邏輯則是每一次的金融浪潮,通過金融體系的變革,培育支撐中小微企業,促進了技術原創,進而推動了國家強大。

金融只修來世不看今生,投資的收益和風險都不體現在即期,誰能選定未來的創新者,誰就是未來的金融之王。今天的500強在100年前大多尚未出生,金融的宏觀效用是要賭定未來,要承擔最強的風險。

但毋庸置疑,中小微企業具備風險性,最能支持創新的資金一定是具備風險承受能力的資金。恰巧這也是中國互聯網金融資金來源最顯著的特征——碎片化資金。碎片化資金帶來的邊際收益幾乎為零,承受風險的能力卻是無窮大。只有具備這樣的特征資金才可能投向風險較高的領域,當然也一定是收益較高的領域。

在現有金融體系之外,互聯網金融并沒有獲得金融牌照,這并不妨礙互聯網金融的成長,只有壟斷性行業才需要行政化設置準入門檻。E租寶等一輪又一輪的互聯網金融企業爆出丑聞,我卻認為沒有違約和風險的金融業根本就不是金融業,一輪又一輪市場化洗牌中互聯網金融才能變得更健康。

當前,互聯網金融推動的第四次金融浪潮正如火如荼。可以這樣定義第四次金融浪潮的名片:資金來源于碎片化,具備高風險承受能力;資金運用于中小微企業,也是具備創新能力的一種;根植于信息行業,生于斯長于斯的互聯網金融又對信息處理有著自己的數據邏輯,創新了避險手段。如此,方可錢盡其流、錢盡其才、錢盡其用。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四次金融浪潮恰逢其時。

媒體評論

光明日報》理論版 2017年4月22日刊載《第四次金融浪潮 與中國機遇》

第四次金融浪潮與中國機遇

伍 聰

在歷史的長焦鏡頭中,大國崛起總是與技術革命同步。實際上,無論工業革命、電氣化革命還是后來的信息革命,都伴隨著一種全新的金融制度。金融制度的變革,為技術革命提供了資本動能和市場基礎。可以說,沒有金融革命,就不能發生技術革命。

金融的目標是實現資源有效配置,每一次金融革命都是資源配置的邏輯出現根本性變革,唯有如此才能將資金引導向創新行業。有了金融的支撐,才可能發生技術革命,有了技術革命才能造就一代世界強國,這便是金融變革、技術創新與強國更替之間的制度性聯系。在這個交替循環的過程,金融與創新層巒相映。唯此,金融浪潮之尖的國家才會有超然于全球的國運。

第次金融浪潮是17世紀末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體系的出現,有信譽的貸款者從英國王室變為了工業企業。世界上家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的建立開啟了全球第代金融革命,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共同構建的銀行融資體系,為工業革命源源不斷輸送資本燃料和動力,在資金與技術雙重推動下英國才成為19世紀全球頭號強國。

第二次金融浪潮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投資銀行的興盛,之前金融業始終將企業股權棄之如履,認為離開創業者的股權是沒有價值的。以投資銀行為主體的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具有天然的資本運營能力,實現了資本的市場化流動及股權的有效配置,并借此主導五次并購浪潮,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經濟結構優化。以規模經濟為主體的電氣化革命在美國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讓美國成為20世紀頭號強國。

第三次金融浪潮是20世紀末風險投資的方興未艾,風險緩釋手段從實體抵質押變換為預期產業前景,18個月內就可以完成一代信息技術更新換代,金融業與技術開發者共享其中的收益。風險投資體系支撐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奠定了信息產業基礎,培育其迅速成長為美國新經濟的支柱。因此,風險投資體系及其創新對于美國的持續發展具有巨大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悟已往之不諫,方知來者之可追。回顧歷史發現,一種技術創新從出現到普及必然有對應的金融邏輯,沒有資金的支撐和保障,技術無法獨自存活。任何重大的創新都是在偶然中尋找必然,金融的使命不僅僅在于輸送了多少資金,還在于能容忍多少試錯、承擔多少風險。每一次金融浪潮不僅僅是創造新型金融機構,更重要的是金融機構對待風險的態度發生了質變。

當前,由互聯網金融推動的第四次金融浪潮,便是又一次嶄新的金融形態,是一場超現實的金融革命,“風險-收益”邏輯已經與前輩迥然相異。傳統金融業追求“風險-收益”配比,認為世界上資金都懼怕風險。但是,在另一個維度,如果資金量足夠小,邊際效用小到忽略不計,這種資金就會忽略風險,目標是以極小的資金博取極大的收益。互聯網金融的核心要義正在于此,其融資來源是“碎片化”的資金,碎片化資金的特點是小,進而可以在大范圍動員資金、在大限度上承擔風險。碎片化資金自古有之,但之前無論對所有者還是融資者都不重視,金融技術和信息技術也不支持碎片化資金的收集。從第四次金融浪潮開始,互聯網金融通過互聯網技術的工具,整合了碎片化資金,風險可能被金融業忽略,這才是金融業根本的一次革命。

當前中國的金融改革正在第四次金融浪潮之尖,某種程度上是互聯網金融沖擊下的漸進性金融制度變遷。可以預見,中國金融制度和金融體系的重構,將融合傳統文化中“守正出新”的理念,既包括“互聯網金融”,即新興的諸如P2P、眾籌等互聯網金融新業態,也包含了“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化”,即互聯網對傳統金融進一步改造和升級。終,將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有機結合,實現同源共生、相互補充、合作共贏的新型金融體系,體現了新常態下中國金融發展的新形態和新演進。

300年前英國的商業銀行體系,100年前美國的投資銀行體系,20年前的風險投資體系,都是通過金融創新推動了國家崛起。我們認為,在第四次金融浪潮中,互聯網和金融是中國邁向一個現代國家的兩大重要動力,兩者的融合將會產生博大的能量,也將為我們贏得千載難逢的歷史新機遇。因此,我們應站在國家復興、大國崛起的大局看待當前的第四次金融浪潮,運用正確的方法論推動中國金融的改革,促進新型金融體系的重構,這將是中國走向世界強國的重要路徑。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互聯網背景下,值得一讀。

2017-09-03 14:38:11
來自馬小蛋2**的評論:

角角稍微有點皺,其他還好

2017-10-27 16:41:35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闻县| 若尔盖县| 云和县| 松原市| 横峰县| 满洲里市| 南安市| 筠连县| 屏山县| 灵璧县| 平舆县| 独山县| 当雄县| 五原县| 民和| 娱乐| 朝阳市| 东宁县| 新兴县| 岳西县| 上高县| 东兰县| 喀喇沁旗| 肃宁县| 通榆县| 台山市| 茂名市| 武乡县| 白河县| 永嘉县| 哈密市| 呼伦贝尔市| 南投县| 怀来县| 鸡西市| 青田县| 凌海市| 马公市| 绥江县| 吉安市| 桐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