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生活富足是人類的挑戰(zhàn),《富足》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奮起迎接這個挑戰(zhàn)。
水、食物、住所/能源、教育、信息通信技術/自由、健康/構成了“富足金字塔”。未來,技術將構筑富足金字塔的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
改變未來的四大力量:指數型增長的技術,“DIY”創(chuàng)新者、科技慈善家和崛起中的10億人。
保持理性樂觀主義,預測未來的好方式就是創(chuàng)造未來。
X大獎創(chuàng)始人、奇點大學執(zhí)行主席彼得•戴曼迪斯震撼之作!
湛廬文化“奇點大學”書系經典作品再現,與《創(chuàng)業(yè)無畏》《指數型組織》一道,為我們刻畫出通向美好未來的路線圖。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zhí)行官張瑞敏;百度公司總裁張亞勤;大自然保護協會北亞區(qū)總干事長張醒生;集團前副總裁、高級研究員梁春曉;和同資本合伙人張濤;物理學家、中山大學教授李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技術創(chuàng)新專家陳勁;《羅輯思維》主講人羅振宇;秦朔朋友圈發(fā)起人秦朔;Tesla汽車公司CEO,SpaceX公司CEO,PayPal創(chuàng)始人埃隆 馬斯克;奇點大學校長,《人工智能的未來》作者,谷歌公司工程總監(jiān)雷 庫茲韋爾等聯袂推薦。
李嘉誠案頭顯眼的重磅著作,政府、行業(yè)和企業(yè)家通向未來的戰(zhàn)略路線圖。
湛廬文化出品。
彼得 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
全球商業(yè)太空探索的領軍人,共創(chuàng)立了十幾家商業(yè)太空探索公司,已將8位顧客送上了國際空間站。
X大獎創(chuàng)始人。戴曼迪斯創(chuàng)立了X大獎基金會,用X大獎的形式鼓勵私人太空探索。此后,為了激勵人們的創(chuàng)新活動,X大獎基金會在環(huán)保、汽車、健康等領域陸續(xù)設立了X大獎。
奇點大學執(zhí)行主席。戴曼迪斯和庫茲韋爾提出:要聚集世界上最聰明的大腦,讓他們學習最前沿的未來科學,去解決世界上最宏大的問題。因此,兩人共同創(chuàng)立了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致力于培養(yǎng)面向未來的、有“全球性”和“指數型”思維方式的人才。
斯蒂芬 科特勒(Steven Kotler)
流動基因組計劃創(chuàng)始人之一、總裁,作家及記者。
目錄]
贊 譽
前 言 黎明前的曙光
及時部分 觀點
01 人類所面臨的較大挑戰(zhàn)
只要擁有改變人類未來的4 大力量,那么無數曾經被認定為不可能的事情將來都有可能變成現實:地球上90 億人喝上干凈的水,住上自己負擔得起的住房,個性化的教育,頂級的醫(yī)療護理,用之不竭的無污染能源。如果真能如此的話,那將是一幅怎樣的美景啊!
鋁的教訓
增長的極限
實現富足的可能性
02建造富足金字塔
“貧困”與“相對貧困”這兩個指標都很難用來定義富足,戴曼迪斯提出的關于富足的金字塔模型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富足金字塔由三層構成:最底層是水、食物、住所,中間層包括豐富的能源、充分的受教育機會、便利的信息通信技術,較高層則是健康與自由。
富足的定義
富足金字塔模型
底層:水、食物和住
中間層:能源、教育和信息通信技術
頂層:健康和自由
更大的挑戰(zhàn)
03悲觀源于我們的“認知偏差”
克服那些讓大多數人不相信富足有實現可能的心理障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懷疑主義、悲觀主義以及其他所有類似的想法。為了讓人們相信富足是有可能實現的,需要理解一點,那就是:我們的信念是由大腦塑造的,而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又是由信念塑造的。
卡尼曼的經歷
認知偏差
負面新聞最愛上頭條
海量信息讓人無所適從
鄧巴數
04事情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人類對“壞消息”偏愛有加。實際上,這只是人們下意識的反應。衡量一件物品價值的好方法,就是得到它所必須花費的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專業(yè)化和相互合作,讓每個人都能分享到他人的進步。盡管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一直都很大,但是這個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無病呻吟式的悲觀
節(jié)省時間與延長壽命
累積性進步
歷史數據傳遞出的好消息
第二部分 指數型發(fā)展的技術——實現富足的最重要力量
05雷 庫茲韋爾與奇點大學
庫茲韋爾是谷歌公司的工程總監(jiān),也是21 世紀最偉大的未來學家。在摩爾定律的基礎上,庫茲韋爾創(chuàng)立了庫茲韋爾定律:所有信息技術都將以指數規(guī)律快速發(fā)展。戴曼迪斯和庫茲韋爾創(chuàng)立的奇點大學是一所面向未來的大學,其核心課程都是圍繞8 個指數型增長領域設置的。
庫茲韋爾是好的預言家
摩爾定律:預知未來的一條曲線
谷歌人腦
奇點大學
06奇點越來越近
克雷格 文特爾正在研究低成本燃料、高性能疫苗與超高產農作物,這些技術對實現全球富足至關重要。基于下一代互聯網協議IPv6 構造的物聯網,將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巨大影響。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3D 打印、醫(yī)學、納米技術等領域,也不斷有驚人的技術突破。這一切都預示著:“奇點”越來越近了。
通往明日世界之旅
網絡與傳感器
人工智能
機器人技術
數字化制造與無限的計算能力
醫(yī)學
納米材料與納米技術
你正在改變世界嗎
第三部分 實現富足的另外3 種力量
07“DIY”創(chuàng)新者
沒有“DIY”創(chuàng)新者,就沒有硅谷引以為傲的車庫文化和創(chuàng)業(yè)浪潮,也就不會有蘋果個人電腦。事實告訴我們,政府和大公司都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小型組織卻能給出一個精彩的演出。堪與軍用飛機媲美的無人機,能夠吃掉泄漏石油的蟲子——一種“DIY”生物,這都是“DIY”創(chuàng)新者的“作品”。
布蘭德的“DIY”理念
“家釀計算機俱樂部”的前世今生
小型組織改變了航空航天業(yè)
創(chuàng)客運動
“DIY”生物
社會企業(yè)家
08科技慈善家
洛克菲勒等行業(yè)巨頭,盡管被人們稱為“強盜資本家”,但正是他們重寫了慈善事業(yè)的規(guī)則。比爾 蓋茨和馬克 扎克伯格這些在技術上獲得巨大成功的新一代企業(yè)家,更是實現富足的重要力量。他們年輕并富有理想,是新生代的慈善家——科技慈善家。
“強盜資本家”
放眼世界的新一代慈善家
更多的慈善家,更多的善款
09崛起中的10 億人
全世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最窮的人有10 億,每天的生活費不足兩美元。但是近年來,這些人已經發(fā)展成了一個非常有利可圖的經濟市場。倫敦的咖啡館,曾是人們交流信息的重要場所。今天,借助于移動互聯網,崛起中的10億人及時次擁有了非凡的力量,他們可以自己去識別、制定和實施富足的解決方案。
全世界較大的市場
手機:卡迪爾的賭注
資源詛咒
看世界,從咖啡館到互聯網
去物質化和去貨幣化
第四部分 建造金字塔底層
10合作的工具
生物進化總是朝著更復雜、更具合作性的方向發(fā)展,合作是繼突變和自然選擇之外的第三個進化原則。運輸與通信技術的發(fā)展,為人們的合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找到價值幾十億美元的金礦,編纂“維基百科”,都是合作的功勞。智能手機的全球普及,讓“沉默的大多數”終于找到了發(fā)出自己聲音的平臺。
合作——第三個進化原則
從馬匹到“大力神”運輸機
“黃金公司挑戰(zhàn)賽”的啟示
人手一部智能手機的年代
11水
地球上97.3% 的水都太咸了,2% 的水被極地冰封住了。如果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富足,那么就不能只盯住這剩下的部分,而是要走向“循環(huán)用水”的軌道。把納米技術與海水淡化技術結合起來,通過智能供水網把水資源的浪費減少到低程度,那么就能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缺水的問題了。
水的循環(huán)利用
迪恩的“彈弓”水源凈化器
潔凈水與低生育的良性循環(huán)
讓金字塔底部變得更寬
智能供水網
高科技“馬桶”
地球,太空中的“淡藍色小點”
12養(yǎng)活90 億人的3 大對策
農業(yè)灌溉系統抽干了水庫,除草劑和殺蟲劑污染了水源,這是蠻干所導致的失敗。我們有3 個實現富足的對策:轉基因農作物符合農業(yè)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垂直農場既解決了耕地不足問題,也避免了農業(yè)污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極大地縮短食物運輸的距離;人工培植肉將會大大減少人們患病的機會。
蠻干導致的失敗
對策1:轉基因農作物
對策2:垂直農場
對策3:人工培植肉
農業(yè)的美好未來
第五部分 建造金字塔的中間層和頂層
13能源
目前,全球仍然有15 億人過著沒有電的生活,能源短缺還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未來,風力發(fā)電和太陽能發(fā)電的成本將足具競爭力;藻類生物燃料的單位種植面積產出,將大大超過玉米;第四代核反應堆的發(fā)電成本也將會降低很多。隨著能源存儲問題的解決和智能電網的普及,人類的能源富足將不是問題。
能源短缺
美好的未來
生物燃料
能源存儲的圣杯
梅爾沃德與第四代核能技術
能源
能源富足到底意味著什么
14教育
孩子天生就有自學能力。只要給他們每人配個筆記本電腦,并連接上互聯網,他們就會嘗試“干中學”。只要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在貧困地區(qū)普及,那里的孩子們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把“游戲”和“教育”結合在一起,孩子們更會“學習上癮”。可汗學院的出現,讓人們可以在自己喜歡的時間和地點通過視頻進行學習。
孩子天生會自學
尼葛洛龐帝的“一人一本”計劃
“21 世紀學習”的4 大基本能力
游戲化,教育的未來
可汗學院狂潮
個性化的教育方式
15健康
未來,醫(yī)生短缺將無法避免,而且,再好的醫(yī)生也有其局限性。IBM 的超級計算機“沃森”已經進入了醫(yī)學院為病人診療。機器人充當的“外科醫(yī)生”和“護士”將越來越普及。零診斷成本,讓發(fā)展中國家的醫(yī)療保健提升到一個嶄新的層次。干細胞與3D 打印技術的交融,將為我們提供充足的醫(yī)療保健資源。
75 歲,今日人類的平均壽命
再好的醫(yī)生也有局限性
“沃森”進入醫(yī)院
零診斷成本
傳呼“達文西醫(yī)生”到手術室
機器人護士
萬能的干細胞
4P醫(yī)療模式
大有希望的健康富足
16自由
在邁向富足的道路上,經濟自由、言論自由都應該得到解放。各種指數型增長的技術,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不自由”的根源。互聯網已成為實現自由的重要力量。信息通信技術,構筑了一個極為廣闊的合作平臺。國家與企業(yè)、企業(yè)與公民、公民與公民都可結成合作伙伴,共同促進民主與平等。
權力歸于人民
互聯網的力量
要比特,不要炸彈
第六部分 奔向富足
17讓創(chuàng)新與突破來得更猛烈些
好奇、恐懼、創(chuàng)造財富的欲望以及追求人生的意義,是人類創(chuàng)新的4 大推動力。25 000 美元獎金的奧泰格大獎賽,成功激勵林德伯格駕駛飛機從紐約起飛,經過33.5 小時的不間斷飛行安全地在巴黎降落。X大獎的設立,也巧妙地利用了人們的風險偏好,極大地促進了創(chuàng)新與突破。
人類創(chuàng)新的4 大推動力
圣路易斯的新精神
大獎賽的力量
小型組織可以改變世界
限制的力量
大獎賽是創(chuàng)造未來的好方法
18風險與失敗
好點子的進化可分為三個階段:不可能成功的瘋狂想法;有可能成功但不值得去做的主意;自始至終都是一個了不起的創(chuàng)意。有重量級支持者助陣,人們就會相信你的想法,并且會以它為錨,決定未來的行動策略。要想改變世界,你就得有幾分瘋狂,并且敢于承擔風險。
好點子的進化
失敗是成功之母
重量級支持者令你的想法超級可信
不同凡“想”
坦然面對失敗
19下一條路在哪里
當我們的科技更多樣化、影響范圍更廣泛時,我們的選擇也在不斷增加。“相鄰可能”讓我們更快地走向富足。幸福并不總是跟收入正相關。在美國,年收入75 000 美元是幸福的門檻。就全球來說,幸福的門檻是年收入10 000 美元。跨過這道門檻,幸福跟收入就沒什么關系了。
“相鄰可能”引領我們走向富足
10 000 美元是幸福的門檻
附錄1 各領域參考原始數據
附錄2 技術指數型增長的危險
譯者后記
精彩樣章]
富足金字塔模型
或許,定義富足更好的方法是從我們在這之前沒有討論過的一些東西入手。我并沒有談到川普大廈(Trump Towers)、梅賽德斯– 奔馳與古馳。說富足意味著使這個星球上的每個人都過上奢侈的生活,還不如說它意味著要保障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有可能生活下去。而要做到這一點,則需要讓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都至少擁有基本生活資料——甚至還要更多一些。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必須阻止一些不必要的浪費。在全世界,每分鐘都有7 個人因饑餓而死亡、有3 個人因飲用了受污染的水而去世、有3 個人死于空氣污染、有兩個人死于瘧疾,而這些悲劇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們能夠提供食物救助、提供干凈的水、凈化室內空氣、消滅瘧疾。從根本上說,一個富足的世界是這樣一個一切皆有可能的世界:生活于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每個人都有事做,而不是整日為生計奔波,勉強度日。
雖然上面這些想法仍然顯得太過模糊,但是,有了這些想法就已經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開始了。為了進一步明確富足的含義,不妨先讓我們看一下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 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著名的金字塔型需求層次理論。我們的想法也分層次,與這種金字塔型理論有相似之處。在1937—1951 年間,馬斯洛在布魯克林學院任教,他是一個很有進取心的人,在此期間,他還拜著名人類學家魯斯 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和格式塔心理學家馬克斯 韋特海默(Max Wertheimer)為師,不斷刻苦鉆研。當時,大多數心理學家都把精力集中于解決各種病態(tài)心理問題,幾乎沒有人去關注人的心理潛能。馬斯洛則不同,他認為本尼迪克特和韋特海默是兩個非常“杰出的非凡人物”,因此他開始研究他們兩個人的行為,試圖搞清楚究竟是什么東西使這兩位變得如此成功、如此非凡的。
日復一日,馬斯洛還研究了許多其他“達到了人類較高境界”的人的行為特點。愛因斯坦、羅斯福和弗雷德里克 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等人都成了馬斯洛細心研究的對象。馬斯洛希望在這些人身上找到某種共同的心理特質,從他們的經歷中發(fā)現有助于他們獲得成功的一般性的環(huán)境特點,以此來解釋為什么這些人能夠獲得旁人無法企及、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就,而其他蕓蕓眾生則只能一生掙扎,卻始終無法突破。
為了闡明他的思想,馬斯洛創(chuàng)立了他的“人類的需求層次”理論,這種理論的圖示呈金字塔狀。在這個理論的金字塔里,包含了人類五個層次的需求——在金字塔的較高層是“自我實現”的需求,即某個人想發(fā)揮自己潛能的需求。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各層次的需求是遞進型的,只有在前一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才能進入下一層次的需求。正因為這個原因,像對空氣、水、食物、溫情、性和睡眠等生理上的需求構成了金字塔的最底層,緊接著的一層是對保障、安全、法律、秩序和穩(wěn)定等安全上的需求。在他的需求層次理論當中,中間那一層需求是對家庭、人際交往、感情和工作等的需求,這是愛與歸屬的需求。再往上一層是對成功、地位、責任與名聲等尊重的需求。而在金字塔的較高層則是對個人發(fā)展與自我實現等“自我實現的需求”——只有在這一層次上,一個人才真正實現了自我發(fā)展的目標和服務社會的宏愿。
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的金字塔相比,富足金字塔稍顯扁平,但是,在構筑富足金字塔時,我們也有與他相類似的理由。這個金字塔分為三層,最底層由水、食物、住所以及其他與基本生存問題相關的東西構成;中間那一層則為豐富的能源、充分的教育機會、便利的信息通信技術等能夠進一步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各種“催化劑”;較高層則是為健康與自由保留的,健康與自由是促使任何人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最核心的兩個先決條件。
下面,就讓我們更近距離地看一下這個富足金字塔吧。
底層:水、食物和住
在富足金字塔的最底層,創(chuàng)建全球富足意味著滿足人類單純的生理需要,即提供足夠的水、食物和住所。每個人每天都能喝上3~5 升干凈的水,吃上2 000 卡路里或更多營養(yǎng)均衡的食物,這也是生活于地球上的每個人要保持的身體狀況每天所必需的水和食物。同時,還要確保每個人都能通過個人飲食或服用其他補充劑的形式,吸收而均衡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維生素和礦物質對人體健康也是至關重要的。舉例來說,僅僅是簡單地提供一定量人體所必需的維生素A,就可以有效地預防兒童失明癥。在此基礎上,還要再增加25 升水,這是每天洗澡、做飯和清潔必需的。目前還有8.37 億人生活在貧民窟里,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到2050 年的時候,這個數字將會上升到20 億。因此,必須為他們提供堅固耐用的住所,以防范惡劣的天氣,在住所里還必須配備電燈、通風設備以及衛(wèi)生設施。
在發(fā)達國家,這似乎不算什么,因為任何一個普通家庭都有機會擁有這樣的住所。但是,對世界上許多地區(qū)的人來說,這卻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一些顯而易見的原因,我們還可以從托馬斯 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所著的《世界是平的》一書入手,來討論其中深層次的原因。在地球這個小小的星球上,人類所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巨大挑戰(zhàn)并不是一個個獨立的點。恰恰相反,它們往往像一排排多米諾骨牌一樣聚集在一起。推倒其中一張,所有的骨牌都會倒下來,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戰(zhàn)勝了其中的一個挑戰(zhàn),那么就很可能連帶著戰(zhàn)勝其他的挑戰(zhàn)。這將構成一個正反饋的環(huán)路,帶來極大的正收益。更可喜的是,這種多米諾骨牌式的正反饋效應還將遠遠超越國界——這將為發(fā)展中國家民眾提供滿足基本生理需要的各種生活資料,同樣也會提高發(fā)達國家民眾的生活質量。
這一點非常重要。在更細致地討論富足金字塔之前,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我們先來深入探討一下,為生活于這個星球上的每個人提供干凈的水的重要意義。
在當今這個世界上,至今仍有10 億人不能喝上安全的飲用水,還有26 億人生活在缺乏基本衛(wèi)生設施的環(huán)境中。由此而導致的一個結果是,世界上有一半的人住院是因為飲用了不干凈的水,這些水要么沾染了致病細菌,要么受到了有毒化學物質或放射性物質的污染。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統計,僅僅是這些污染物當中的一種——某種能導致腹瀉的細菌,就可以解釋全球4.1% 患者的致病原因;更嚴重的是,它每年還要奪去180 萬兒童的生命。現在,許多窮人都擁有了手機,但是他們卻沒有干凈衛(wèi)生的廁所可用。當今全世界一半以上人擁有的水資源質量,還不如古羅馬人。
那么,如果順利地解決了水的問題,又將會帶來什么結果呢?根據太平洋研究院(Pacific Institute)彼得 格雷克(Peter Gleick)的計算結果,到2020 年,估計將會有1.35 億人因為無法喝到安全的飲用水、沒有合格的衛(wèi)生設施可用而死亡。能喝上干凈的飲用水意義非常重大。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干凈的飲用水能夠拯救許多人的生命。而這也意味著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qū)每年不再需要浪費掉5% 的國內生產總值了。因為水源過于骯臟,這些地區(qū)現在不得不花大量金錢用于衛(wèi)生保健和勞動力轉移,更不用提因此導致的生產力損耗了。同時,人體如果缺水,吸收其他營養(yǎng)成分的能力就會降低,因此提供干凈的水也能幫助那些正遭受饑餓和營養(yǎng)失衡折磨的人。只要水源得到了凈化,一連串的疾病以及疾病的傳播媒介都將會從地球上消失;同樣,許多與環(huán)境有關的問題也可一并得到解決(為了燒水而被砍倒的樹更少了,為了凈化水而被燃燒掉的礦物燃料也會更少)。更重要的是,這一切還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現在,在解決各種世界性難題的時候,我們擁有一個以往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那就是信息。我們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特別是關于人口增長趨勢、導致人口增長的動力以及人口增長的影響等方面的信息。例如,我們都知道地球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同時我們還知道人口在不斷地增長,因此許多人都擔心人類會不會走向一個大災難。在有些人看來,人口不斷增長的趨勢是如此可怕,以至于他們經常拿這個“對人類生存的嚴重威脅”來批評我提出的通過解決水資源問題這樣的途徑來實現全球富足的觀點,他們認為,我所倡導的東西不過是一個美好的愿望,其最終結果只能導致全球人口的大爆炸,從而使我們面臨的境況進一步惡化。
從某種層面上講,這種說法正確。如果目前正面臨著缺水威脅的8.84億人突然之間都不缺水了,那么他們當中的很多人一定會活得更長久,結果自然會出現一個人口峰值。但是,我們可以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解釋為什么這種情況不會永遠持續(xù)下去。
作為一個物種,智人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大約15 萬年了,然而直到1900 年之前,全世界只有一個國家的嬰兒死亡率低于10%。由于父母到了晚年的時候需要兒女的照顧,所以在那些嬰兒死亡率非常高的地方,父母只有通過生育多個小孩并維持一個龐大的家庭,才能保障自己在晚年能夠過上舒適的生活。幸運的是,事情將會出現逆轉,而且這是真的。正如微軟的創(chuàng)始人比爾 蓋茨在他最近的一次訪談中就這個話題所指出的那樣:“為了減少人口,你所應該做的最關鍵的一點實際上是改善人類的健康狀況……這兩者是相關的,當你的健康狀況得到改善后,不出半代人的時間,世界的人口增長率就會下降。”
比爾 蓋茨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他從過去這40 多年來人們收集到的大量人口數據中看到了一種新的趨勢。舉個例子,今天的摩洛哥是一個年輕的國家,它有一半多的國民年齡都在25 歲以下,其中15 歲以下的幾乎占到1/3。摩洛哥之所以有那么多年輕小伙子,主要是最近一個歷史時期的發(fā)展結果,而不是人口過剩導致的。讓我們回顧一下1971 年的摩洛哥吧,那時,嬰兒死亡率比較高,而人的平均壽命則比較低,每個摩洛哥婦女平均生育7.8 個小孩。但是,在水質、環(huán)境設施、衛(wèi)生保健等方面都得到了極大改善,婦女權利也得到極大提高之后,
這些年,摩洛哥的嬰兒出生率卻呈現出了直線下降的趨勢。現在每個婦女平均只生育2.7 個小孩,因此人口增長率也下降到了1.6% 以下——所有這些,都是因為人們的壽命更長了,身體更健康了,生活也更自由了。
對此,“洗涮涮行動”組織(WASH Advocacy Initiative,這是一個致力于解決全球水問題的組織)總裁約翰 奧德菲爾德(John Oldfield)是這樣解釋的:“控制人口好的方法是提高孩子的存活率、讓女孩接受教育、隨時隨地宣傳避孕的知識和好處,而在這幾點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孩子的存活率。在某些社區(qū),嬰兒死亡率一直徘徊在1/3 左右,這樣大多數父母就會選擇多生育小孩,其家庭規(guī)模明顯超過了預期。他們?yōu)榱藗髯诮哟『ⅲ瑸榱吮kU起見而生小孩,為了將來能給自己帶來好運氣而生小孩,他們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導致人口的急劇增長。好的‘計劃生育’方法是,消滅天花、利用疫苗預防疾病、使人們免受腹瀉和瘧疾的折磨。這或許是違反常識的,但確實是最有效的方法。疾病增加,就會導致嬰兒死亡率和兒童死亡率上升,而這又反過來促使嬰兒的出生率上升。對窮人來說,尤其如此。如果兒童的死亡率下降了,那么嬰兒的出生率也會降低。道理就是這么簡單。”
如果水的問題得到解決了,那么全世界的饑餓問題會得到緩解,世界性的貧困會減輕,全球性的疾病負擔會降低,迅猛的人口增長速度會放慢,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孩子們將不再會被拉出課堂去取水或者采集燒水用的木柴,由此教育水平也會得到提高。現在,許多地方的婦女每天都要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重復去做諸如燒水、撿柴火等單調的事情,所以只要為她們提供干凈的水,那么她們各個方面的境況——從家庭生活質量到家庭收入,都會好轉(因為媽媽們現在有時間出去找一份工作做了)。但是,好的一個消息是,解決水的問題所引起的上述一系列正向連鎖反應僅僅是這類共生現象當中的一個例子而已。我們現在所面臨的所有的巨大挑戰(zhàn)就像擺在面前的多米諾骨牌,只要找到了任何一個解決挑戰(zhàn)的方法,都會像推翻任何一張骨牌一樣,引起一連串積極的連鎖反應,這就是為什么富足離我們很近,比許多人所認定的要近得多的另一個原因。
中間層:能源、教育和信息通信技術
一旦我們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了滿足,就會進入富足金字塔的下一個層次。這個層次是能源、教育和信息通信技術。為什么要把這三者并列在一起呢?或者說,把這三者結合起來有什么優(yōu)勢呢?因為這三者的組合會給人類帶來雙重紅利。從短期來看,它們會提高人們的生活水準;從長期來看,它們會為我們鋪就一條通往富足的道路,會帶來人類歷史上兩大最寶貴的資產:專業(yè)化和交易。能源為我們提供了手段,使我們得以完成所要做的工作;教育能促進工人更專業(yè)化地工作;充分的信息或交流不僅能促成進一步的專業(yè)化(主要是通過擴大教育機會),還能促使專家之間相互交流他們的專業(yè)知識,并使他們的技能得以推廣開來。這也就是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 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所稱的“交易秩序”(又稱“市場秩序”或“耦合秩序”):勞動分工的日益深化,促成了生產可能性邊界的不斷擴張。馬特 里德利(Matt Ridley)也在他的杰作《理性樂觀派:一部人類經濟進步史》(The Rational Optimist: HowProsperity Evolves)一書中闡明了這樣的道理:“‘如果我今天替你縫制了一件獸皮外衣,那么你明天也要替我縫制一件’這種做法,不但好處有限,而且收益還是遞減的。‘但是……讓我來制作衣服,而你就去尋找食物吧’,那么,所帶來的收益就會是遞增的。事實上,它還有一個極好的特性,即交換甚至不一定非得是公平的。要讓以物易物行得通,兩個人不需要提供同等價值的東西。即使交易是不平等的,也往往仍然能讓雙方都受益。”
在這“三重奏”中,很顯然,能源是這場比賽當中較大的制勝法寶,那么,到底需要多少能源才能讓我們贏得這場比賽呢?就讓我們從尼日利亞開始說起吧。尼日利亞是非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在那里,一個中等規(guī)模的家庭其成員通常有5 個,而且全家人都只能擠在一個狹小的房間里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4 盞電燈就能提供足夠的照明了。通常,一只60 瓦的白熾燈就足以讓我們在燈光下閱讀了——但是在今天,同樣的亮度我們只需要一只15 瓦的燈泡就足夠了,而在將來,當LED(一種發(fā)光二極管)技術使用更廣泛的時候,我們所需要的能源將會更少。
讓我們來看看一個五口之家所需要的能源的情況吧。如果想要保存適量的新鮮食品和藥品,那么可能需要一個容積為453 升的電冰箱,它的能耗為150 瓦;一個雙頭爐灶需要1 200 瓦;兩把用來通風、降溫的電扇,每把耗能100 瓦;1~2 臺筆記本電腦,每臺耗能45 瓦,如果我們再讓自己揮霍一下的話,還擁有一臺液晶電視機、一臺DVD 播放器以及一臺收音機,那么,每臺電器耗能100 瓦(雖然筆記本電腦可以取代這些東西)。另外,再加上5個手機充電器,它們的總能耗為35 瓦。這樣一來,一個典型家庭的總能耗大約為1.73 千瓦。我們假設每戶家庭都按平均使用時間來使用這些電器,那么,每戶家庭每天的低用電量為8.7 千瓦時。而這只相當于一個普通美國家庭能耗的1/4。(一個普通美國家庭平均只有2.6 個人,而每天消耗掉的能源總計為16.4 千瓦時,或者說,每個人每天平均為6.32 千瓦時,這些還不包括為取暖而消耗掉的天然氣與汽油。)但是,這些能源卻能給尼日利亞民眾的生活帶來根本性的改善。
當然,生活上根本性的改善還體現在其他許多方面。例如,雙頭電爐灶雖然只是一種非常簡單的家用電器,但是,它能為全球35 億人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這些人原本需要通過燃燒木頭、糞便與秸稈等生物燃料來煮食物與照明。根據2002 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一個報告,36% 的上呼吸道感染、22% 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1.5% 的癌癥都是由于燃燒這些生物燃料而導致的室內空氣污染所引起的。這個簡單電爐灶可以使全球的疾病負擔至少下降4%。
和水一樣,電爐灶還是另一個能解決其他一系列問題的東西。聯合國2007 年的一份報告表明,在非洲,被砍伐的木材當中有90% 都被當作了能源。因此,為人們提供一個電爐灶可以幫助我們保護瀕危的森林,而被保護下來的森林可以為我們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供更好的生態(tài)系統服務。這里所說的生態(tài)系統服務是指環(huán)境為我們提供的免費服務,具體包括:作物授粉、碳封存、氣候調節(jié)、水凈化、空氣凈化、營養(yǎng)擴散、營養(yǎng)循環(huán)、廢物處理、防洪、病蟲害防治、疾病控制,等等。生態(tài)系統服務的意義非常重大,有如下兩個原因:及時個原因是,生態(tài)系統每年為我們的環(huán)境提供的(免費)服務,其價值相當于36 萬億美元——這個數字大概等于全球所有經濟體一年的總產值;第二個原因是,至少在目前,僅僅依靠我們人類自己的能力,還無法提供上述服務中的任何一種,這一點是我們花費了兩億美元建立起來的實驗生物圈2 號已經清晰地表明了的。
但是,電爐灶的優(yōu)點并不僅僅體現在它的生態(tài)意義上。它還可以讓婦女們和孩子們從收集柴火這種工作當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時間去工作、去接受教育,由此可以進一步降低兒童的死亡率、提高婦女的地位,更好地保障他們的權益;因此,采用電爐灶后,還會使人口增長率下降。單單一只簡單的電爐灶就能帶來如此巨大的積極變化,讀者們不妨請想想,如果上述提到過的所有家用電器都用起來,一個普通的尼日利亞家庭每天耗電量真的達到了8.7 千瓦時,可想而知,人類能夠因此而得到的好處將何等巨大!另一個會引起深刻變化的因素是教育。我們必須讓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每位孩子都接受教育,掌握基本的讀寫能力、數學運算能力、生活技能與批判性的思維能力。當然,有人或許會認為,只教給孩子們這些東西,似乎太過于單薄了,但是大多數專家都認為,孩子們如果在小學里掌握了這4 個方面的基本技能,就能為他們日后實現自我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礎。而且很顯然,這些技能也是實現富足的重要基礎。再者,在這里所說的自我完善的意思也與過去所認為的并不相同。如今,世界上已經出現了互聯網這個新生事物,它是一個蘊藏豐富資料的寶庫。要想了解互聯網上的相關信息,掌握上述4 大基本技能是較大的關鍵。互聯網已經成了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顯然,它也是有史以來促進自我完善的最偉大的工具。
如今,我們之所以要著重強調個人的成長與個人責任,把這兩者說成是最關鍵的東西,是因為我們現在正處于教育改革的潮流當中。正如肯 羅賓遜爵士(Sir Ken Robinson)等教育專家反復強調過的,目前,我們擔心的并不是教室過于陳舊,而是學位的貶值。他說:“突然之間,學位變成了一文不名的東西,當我還是個學生的時候,如果你擁有一個學位,就等同于你得到了一份工作。在那個時候,如果你找不到工作,那只能是因為你不想工作。”
因此,教育問題具有雙重的復雜性:一方面,在世界上許多地方幾乎不存在任何基本的教育設施;另一方面,在有些地方,即使存在著基本的教育設施,它們的教育理念也是極其陳舊落后的。今天許多國家的教育體系也是建立在同樣落后的等級觀念的基礎上的:數學與科學學科是最重要的,人文學科其次,藝術學科則排在最末位。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這種教育體系原本是在19 世紀建立起來的,當時正值工業(yè)革命時期,這種教育制度最能讓人獲得個人成功。但是如今,形勢已經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技術文明日新月異,信息經濟飛速發(fā)展,創(chuàng)新理念成為具有終極決定意義的資源。而現行的教育體系卻無益于這種資源的培育。
此外,目前的教育體系還是圍繞著學習事實性知識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但是,今天的互聯網已經可以即時提供關于幾乎任何一個事實的而有效的資料。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孩子目前所學習的許多技能,實際上是他們根本就用不著的。而被忽略掉的那些技能,恰好又是他們所需要的。在教會孩子們如何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與好奇心的同時,再為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讀寫能力和數學運算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是保障他們將來能夠適應越來越快的技術變革的必需且好的方法。
更讓人感到高興的是即將到來的教育領域的技術變革。與目前所采取的“一刀切”的教育體制不同,將來的教育體系是通過個人電腦(或者像智能手機這樣的個人計算設備)而得以實現的,因而它必定是去中心化的、個性化的、交互式的。去中心化意味著學習不容易被政府所壟斷,也不太容易受到社會經濟動蕩的影響;個性化意味著可以根據個體的需要與他所偏愛的學習方式進行量體裁衣式的教學。去中心化和個性化這兩者都是教育領域的巨大改進,但是許多人認為,交互性這個特點所帶來的益處才是較大的。正如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與一人一本協會(One Laptop Per Child,簡稱OLPC)的創(chuàng)辦者尼古拉斯 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所解釋的:“從約翰 杜威(John Dewey)到保羅 弗萊雷(Paulo Freire),再到西摩爾 派普特(SeymourPapert),這些哲學家都一致贊成‘干中學’。這個觀點告訴我們,如果你想學到更多的東西,那么你就得更多地去實踐。‘一人一本’計劃強調的是讓孩子們利用微軟的工具去探索知識,并且鼓勵他們把自己的想法勇敢地表達出來,而不是給孩子們下學習指令。愛比責任更能征服孩子。用筆記本電腦代替老師,指導孩子們根據個人興趣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為孩子們提供相互分享和批評的工具,這樣一來,孩子們就會變成主動的學習者與老師了。”
富足金字塔中間層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信息通信技術。在本書前面的章節(jié)中已經提到過這個主題了,信息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再怎么強調也不為過。在肯尼亞,有一個名為卡致560(KAZI 560)的就業(yè)服務機構,它就是利用移動電話讓潛在的工人和潛在的雇主建立聯系的。在成立后的頭7 年里,卡致560就通過這個移動網絡幫助大約6 萬肯尼亞人找到了工作。在贊比亞,農民們沒有銀行賬戶,他們依靠移動電話去購買種子和肥料,這使他們的收益大概提高了20%。在尼日爾,2005 年的時候,手機網絡成了這個國家事實上的食品分配系統,幫助人們有效地避免了饑荒。2007 年,著名的企業(yè)管理天才伊希斯 尼揚奧(Isis Nyong’o,他當時是音樂電視網的高管,如今已經跳槽到了谷歌公司)告訴BBC,移動電話對非洲的影響“不亞于一場民主
對企業(yè)而言,可透過本書論述的社會性問題,發(fā)現自身的挑戰(zhàn)與機遇。《富足》所述的技術指數型增長規(guī)律,正被現實中的電商、互聯網金融以其“荷塘效應”式的發(fā)展速度作著詮釋。這正是我們用創(chuàng)客精神將企業(yè)顛覆為生態(tài)圈,為創(chuàng)造富足作出自己貢獻的好時機。
張瑞敏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zhí)行官
《富足》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作者思考的都是關乎人類生存未來的大問題。它告訴我們,指數型增長的技術正成為改變世界的最重要力量。“聚集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去解決宏大的問題”,作為身體力行的科技創(chuàng)新者,對于人類的富足,我們不但要樂觀,更應該積極付諸行動。
張亞勤
百度公司總裁
我們正處在大變革時代,未來會越來越好還是反之?這是個問題。技術創(chuàng)新推動者彼得 戴曼迪斯對人類未來的理性樂觀,在《富足》中得到了展現。這本書極富震撼力,讓人愛不釋手,我對未來更有信心啦!
張醒生
大自然保護協會北亞區(qū)總干事長
這是一本精彩的著作,非常好看。面對日益悲觀的世界,《富足》給出了樂觀的答案。樂觀之道既源于指數型發(fā)展的技術、“DIY”創(chuàng)新者、科技慈善家和崛起中的10億人等4大力量,更源于對人類慣常“認知偏差”的反思與糾正。這是一本改變思維的書。
梁春曉
集團前副總裁、高級研究員
日益嚴重的霧霾、頻發(fā)的颶風乃至莫名消失的航班......似乎沒有理由對未來更樂觀。即便已能繪出人類基因圖譜和登上火星,但仍有很多挑戰(zhàn)是科技不能解決的。但《富足》告訴我們,悲觀源于“認知偏差”而非事實,“相鄰可能”會帶給人類光明的未來。這不是一部未來學力作,因為它講述的是正在發(fā)生的歷史。
張濤
和同資本合伙人
在這個時代,我們經常遭遇所謂后工業(yè)時代帶來的各種殘酷現實,如超載的壓力、能源問題、空氣和水污染。如果我們看得更遠一點,正面的東西應該遠遠多于負面的東西,如清潔能源、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更好的醫(yī)療條件、貧富差距的縮小、去物質化和去貨幣化,以及更多的個人自由。《富足》為我們描述了這一切將如何實現,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李淼
物理學家,中山大學教授
憑借指數型發(fā)展的技術創(chuàng)新,人類將迎來富足時代。戰(zhàn)勝現存的貧困和孤獨,獲得更佳的資源和能源,獲得真正的平等和自由,是本書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的宣言。在已經到來的“超鏈接化”時代,大規(guī)模群體創(chuàng)造推動了顛覆式創(chuàng)新的不斷涌現,我們將獲得新的高質量的人類文明。
陳勁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技術創(chuàng)新專家
這部書真是不同凡響!不過,靜下心來想一想為什么會被這部書打動,還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讀完之后,映入腦海的及時個詞匯就是“情懷”。一個有情懷的人,會孜孜以求地關注、身體力行地向往這樣的美景:“地球上10億人喝上干凈的水,住上自己負擔得起的住房,個性化的教育,的醫(yī)療護理,用之不竭的無污染能源。”這種情懷,讓戴曼迪斯和科特勒能夠越過種種“思維束縛”和“認知偏差”,看到孕育在技術、信息、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合作精神中的“富足的偉大力量”。為這種偉大情懷所感動、所感染,至少說明人類富足未來的美景,人人所愿——這種共同的期待,是邁向富足的源源動力。
段永朝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zhàn)略官
谷歌公司聯合創(chuàng)始人拉里 佩奇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每天的工作能夠改變世界嗎?99.99999%的人都會說:“不能。”不要緊,看看《富足》吧,你會了解那千萬分之一的人正如何改變世界,并讓未來更美妙。
秦朔
秦朔朋友圈發(fā)起人
700 萬年前人猿揖別,從那24小時開始,人類無時無刻不生存在饑餓和匱乏的威脅中,悲觀與恐懼融入了我們的基因。但今天,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亙古未有的富足時代,學會沒有恐懼的生活,是人類理性與基因的決戰(zhàn)。《富足》是理性手中的利器,讓我們通往身與心的自由。
羅振宇
邏輯思維》主講人
我們人類慣性悲觀,也許是因為種種艱難以及不確定吧,但《富足》作者戴曼迪斯有充足的證據來傳達正能量——未來比我們想象的更美好。他堅信科技是福音,這是有史以來及時次世界上的人有能力辨別、解決難題和實現富足的方案。當然,富足并不意味著奢侈,而是意味著為所有人提供生活的可能性。本書信息量超大,有個思想準備吧。
王立鵬
中國經營報》副總編輯,《家族企業(yè)》雜志主編
我很愿意為廣大讀者推薦彼得 戴曼迪斯的《富足》一書。讀了《富足》你們一定會發(fā)現,盡管今天媒體的頭條往往都是壞消息,但發(fā)展趨勢卻是好的。全球的極度貧困現象正日趨減少,醫(yī)療條件正在得到巨大改善。當前的發(fā)展讓我確信,與20世紀90年代一樣,我們通過技術手段一定能夠讓新增就業(yè)機會大于消失的就業(yè)機會。剛剛過去的幾個月,40%的新增工作機會都出現在高薪資行業(yè),這還是10年來的及時次。我認為,大家應該讀讀《富足》這本書,并仔細琢磨琢磨書中的一些好點子。
比爾 克林頓
美國前總統
《富足》是人類尋找美好明天的必讀之作。
埃隆 馬斯克
Tesla 汽車公司CEO,SpaceX 公司CEO,PayPal 創(chuàng)始人
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作品,它為我們提供了擺脫貧困、進入未來富足時代的鑰匙。對于今天萎靡不振、悲觀灰暗的末世心態(tài),它也是一劑難得的解毒靈藥。
雷 庫茲韋爾
奇點大學校長,《人工智能的未來》作者,谷歌公司工程總監(jiān)
快!
很棒
還沒來得及讀,包裝完好,5分好評
很好的書收藏閱讀都適合
非常精彩的書
滿意,包裝蠻好的,加油!
等你做到足夠好的時候,你的薪資一定是不配你的能力的。終將有一天,你意識到的時候,你就可以離開公司,突破自己。
值得一看的。
當當很好!
了解未來!
還不錯的一本書,就是包裝需要在用心點。
非常好,加油
富足這本書值得我們去看看
很不錯,發(fā)貨速度也不慢,我還會繼續(xù)在這購書的
很不錯啦!有點積極心理學的味道啦!
很好…………
很好很好很好
送人的生日禮物,除了沒有按約定時間送達外其它都挺好。書沒有破損。5分好評吧。
賣家的的態(tài)度很好,發(fā)貨速度非常快,當天拍下當天發(fā)貨,第二天就到了。包裝非常精致,即使雨天也不影響書本的質量。書本到手,實體與圖片無差異。整體感覺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