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康健乃至“長生不老”,千百年來一直是世人的向往與追求。南懷瑾先生結合自己多年來的修習實踐以及古今述作,撰寫了本書。書中著重敘述了佛、道、儒三家的靜坐修持法。內容包括:靜坐的姿勢與要點;靜坐中體內氣機的反應,與由此而引發的心理與生理的變化;佛家的七支坐法;道家的內丹靜坐法;打通任督脈、奇經八脈的方法;中醫經絡學說中的氣功;以及《太極煉丹秘法》、《菩提道歡第論》等著作中的修煉法。為糾正訛傳誤修,恰生養年提供了有益的指導。
什么叫靜,什么叫靜坐?靜坐有什么好處?什么是精、氣、神?怎樣靜坐才能煉精、煉氣、煉神?常見的七支坐法,需要注意哪些要點?氣機在體內運行,身體各部位有什么反應?……所有靜坐修定的人都想了解這些問題,也必須了解這些問題,南懷瑾先生在這本薄薄的小冊子中一一作了解答,簡潔明晰,切中要害,為他們提供了實用的指導。而對于一般修習者常見的糟糕做法,南師更和盤托出,直指其非,并一一加以說明,這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更為重要和有意義。
南懷瑾先生出身于世代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對國學鉆研精深,體認深刻,于中華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更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學養生等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在中西文化界均為人敬重,堪稱“一代宗師”。
長生不老確有可能
靜坐的方法
靜坐的心身狀況
哪一本是靜坐的入門參考書
因是子靜坐法的利弊
人體的氣機是怎么一回事
丹田與脈輪是什么
靜坐與氣脈
儒佛道三家的靜坐姿勢
七支坐法的形式
有關七支坐法的傳說
叉手盤坐與健康的效果
關于頭腦的健康功效
盤足曲膝與健康
學習靜坐如何用心
存想與精思
安心守竅的方法
當心守竅的后果
守竅與存想的原理
守竅與煉氣
什么是氣
靜坐與氣的存想
人體內部的氣機與空氣的關系
靜坐的休息與氣機
開始靜坐時氣機的反應
背部的反應
靜坐與后腦的反應
前腦的反應
間腦的反應
如何打通任脈
不食人間煙火與中氣的作用
大腹便便不足道
人身和人參的兩足之重要
氣脈的異同之爭
道家與密宗有關氣脈的不同圖案
中脈的重要爭論
為什么氣脈會震動
打通氣脈為什么
靜坐與鍛煉精神
三煉精氣神之說
修煉的時間和程度之說
新舊醫學養“精”觀念的異同
認識真精
靜坐與“煉精化氣”的剖析
煉氣和止息
氣息的神奇和奧秘
變化氣質和氣的周期
煉氣不如平心
三花聚頂和五氣朝元
煉氣與化神
神是什么東西
氣化神的境界
煉氣化神三問
附:修定與參禪法要
初修禪定入門方法
定慧影像
參撣指門
人體的氣機是怎么一回事
東方古代的醫藥之學,皆與巫術同源共祖,中國的醫學,也不例外。在三千年以前,中國的醫藥之學,由巫醫而轉入道家的方術,(又稱為方技),這是周、秦之間的事。中國的醫學和道家的方術,以及印度自古相傳的瑜伽術,都承認人身生命的泉源,在于人體內部所潛藏無限氣機的庫藏。不過古代道家的丹經,這個氣字,是用原始的“炁”字。如用拆字的方法來講,“無”即是“無”的古字,下面四點即是“火”字的假借,換言之,“無火”之謂“炁”。什么是“火”呢?淫欲、情欲、躁動的意念都是火。沒有了這些躁火(等于中醫書上所說的相火),元氣大定(君火正位),漸漸便可引發固有生命的氣機。氣機的流行,它依循晝夜十二個時辰(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與宇宙日月運行的規則相通),周流人身氣脈(十二經脈)與腑臟一周。而且在每一時辰之中,經過氣脈的部分不同,就又研究出人身穴道的學說,發展成為針炙之學。
除了醫學所稱的十二經脈以外,另有不隸屬于十二經脈的氣脈,便是道家特別重視的“奇經八脈”。“奇經”的奇字,并不是奇怪的意思,而是“單支”的意思;也便是涵有特殊的、單獨的含義。“奇經八脈”,包括了督、任、沖、帶、陽維、陰維、陽蹻、陰蹻等八根脈腺。督脈便是莊子在《庖丁解牛》篇中所提及“緣督以為經”的督脈,大約相當于現代醫學所說的中樞神經系統的脊髓神經。任脈則相當于現代醫學的自律神經系統與腑臟的關系。帶脈相當于現代醫學的腎臟神經系統。陽維、陰維則和現代醫學的大腦、小腦與間腦的神經系統有密切的關聯。陽蹻、陰蹻相當于現代醫學的生殖神經,包括攝護腺與手足等主要神經作用。唯有沖脈很難說,擴充其量而言,它在中樞神經與自律神經之間并無固定部位和系統的范圍:它由生殖機能與睪丸之間的小神經叢開始,一直經過胃與心臟部分而上沖間腦。
只有打通氣機的人,才能切實體會得到氣脈的狀況,而后相信確有其事。但特別須要聲明的,我非專門學醫的人,所引用中西醫學上的名詞,僅是研究心得,強作解人加以說明而已,不可拘泥屬實。
此外,由印度上古瑜伽術的傳承,經過佛家的洗煉和整理,而成為佛教密宗一派的修煉方法,也很注重人體的氣脈,以三脈四輪(詳稱七輪)為其主要的體系。三脈,即是人體平面的左、右、中三脈,不同于道家以前(任)、后(督)、中(沖)等三脈為主。四輪或七輪,便是人體橫斷面神經叢的幾個主要部位,與道家的上、中、下三丹田之說,各有不同的概念,卻有大同小異的效果。丹田與脈輪是什么丹田與脈輪是什么
說到氣與丹田,學習西醫與生理解剖學的人,便會引為笑談,認為人體上根本就沒有這回事,這是愚昧和迷信,或者是道家的人故作神秘之說。如果講到瑜伽術的三脈七輪,倒也并不反對,因為近年以來,瑜伽術在歐美很流行,在外國學了幾手再三變相而不到家的瑜伽術,回來大開教門,倒也大受歡迎。因為這是進口貨,從外洋學來的,一定不錯。我們可憐的這一代啊!“無洋不是學,有外才稱尊。”將來留給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一頁,必定是可憐可悲的笑料。其實,現代所謂的生理學,嚴格地說,只能稱為人體解剖學。否則,便可稱它為死理學了!因為現代對人體的生理學,都以解剖人死之后的身體而得到的證明,并非像中國古代,從活人的身上求得證據。道家所說的三丹田:上丹田,在兩眉之間橫通間腦的部位:中丹田在兩乳之間橫通肺與心臟的部位;下丹田,在臍下橫通腎臟之間與大小腸的部位。另有所謂中宮的,便是胃脘與橫隔膜之間的部位。這些現象和作用,都是人體生命在活著的時候,與呼吸系統發生連帶的關系。丹田,不過是道家修煉觀念中的代名詞,并非此中真會煉成一顆丹藥,假使真有,便會成為腸癌、心肺等癌,或肝瘤了,希望學道的朋友們,切勿迷信內丹真會成粒的誤解。
瑜伽所說的脈輪,經過西方科學文化的洗禮,一般瑜伽家們便認為它是生理學所說的神經叢,由間腦一直到會陰各部位,分別為之定名。脈輪是否便是神經叢很難說;脈輪與神經叢有密切的關系,那是事實。靜坐與氣脈靜坐與氣脈
人在靜坐的過程中,心理的雜想比較清靜,頭腦中的思慮比較減少,所以血液流行也比較緩慢,心臟也因此減輕負擔。同時因為身體的姿勢放置端正,不再運用動作來消耗體能,腦下垂體的內分泌平均分布,漸漸感覺四肢與內部,發生充滿的感受。有了這種感受發生以后,反應最為敏感的,便是中樞神經和背脊骨的末端,連帶腎臟部分,通常都會有脹緊的刺激。由此逐漸推進,循著氣機和血脈的流行,如有物蠕動,逐部發生感覺。但以上所說的現象,是以普通一般人,在“靜坐”中較為正規的初步狀況而言,如果身體有特殊的情形,倘有某種病痛,或體能特別強健的,又當別論。總之,每個人的心身,各有不同的情況,其中千差萬別,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執一不變,真像“刻舟求劍”,愈來愈不對了!
關于氣脈問題,如要詳細論述,不是片言可盡,留待以后慢慢道來。現在要講的主旨,仍然繼續前面“靜坐”的求“靜”問題,我們要特別留心。為了便于容易了解,先把心理和生理作用,歸納為知覺與感覺兩個部分:所謂知覺,包括心理思慮想念等等現象。所謂感覺,包括身體氣機覺受等等作用。但綜合起來,兩者都是心的動向。人在靜坐中,感覺體內氣機發起作用時,最容易犯的錯誤,便在不知不覺中,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感覺上面,而且愈來愈強,于是,全部心力,就會攪亂氣機,構成幻想、聯想等的狂亂心理。比較稍好一點的,認為自己氣脈已通,便沾沾自喜。其實,真的打通氣脈現象,并非如此情形。再差一點的,由于氣機的覺受,使注意力過分地集中,于是無形中配合意識的幻想等心理作用,反使神經過于緊張,便成為一般所說“走火入魔”的病態了,這不是“靜坐”會使人著魔,實在是不明“靜坐”的究竟道理,反使心理變態之魔害了“靜坐”的靜境了!儒佛道三家的靜坐姿勢儒佛道三家的靜坐姿勢
儒、佛、道三家的靜坐姿勢,歷來相傳有96種之多,其中當然包括幾種臥睡的姿勢與方法。通常所用的姿勢,如佛門中的各個宗派,修習禪定的方法,大多采用七支坐法,又簡稱它為跏趺坐,俗名盤足坐法。
宋以后的儒家——理學家們,由于大程夫子——程顥(明道),變更佛、道兩家修煉靜坐的心法,因襲禪宗大師修習禪定的工夫,著作《定性書》一文,主張在“靜”中涵養性理的端倪開始。他的老弟二程夫子——程頤(伊川),又加上《主敬》為其陪襯,從此儒門也主張靜坐。但是他們所取的靜坐姿勢,便是平常的正襟危坐,所謂端容正坐便是。至于道家,有時即用佛家的七支坐法與臥姿,有時又穿插許多不同的形態,配合生理的需要與煉氣修脈的作用。大體說來,儒、佛、道三家的靜坐姿態,并不外于此法。七支坐法的形式七支坐法的形式
所謂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種要點(如附圖):
一)雙足跏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
二)脊梁直豎。使背脊每個骨節,猶如算盤子的疊豎。但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
三)左右兩手圜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在佛家,便叫做“結手印”,這種手勢,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以沉肩背。
五)頭正,后腦稍微向后收放。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六)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象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
(七)舌頭輕微舔抵上腭(參考27頁附圖),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
附帶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凡在靜坐的時候,必須使腦神經以及全身神經與肌肉放松,不可有緊張狀態。好是微帶笑容,因為人在笑時,神經自然會全部放松。
(二)初學靜坐者,不可以吃過飯就打坐,以免妨礙消化。同時也不能在肚子餓時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三)靜坐時空氣必須流通,但是不能讓風直接吹到身上。
(四)靜坐時光線不能太暗,否則容易昏沉:光線也不能太強,否則容易緊張。
(五)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和后腦包裹暖和,即使熱天打坐,亦不可使膝蓋裸露。
(六)初學靜坐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多為原則。
(七)初習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為宜。單盤時臀部必須加坐墊,坐墊的高矮依各人身體狀況而定,總以舒適為原則,如果坐墊太高或太矮,都會使神經緊張。至于坐墊的軟硬程度也必須適中,否則引起身體的不適,則影響靜坐的心情和效果。
……
什么叫靜,什么叫靜坐?靜坐有什么好處?什么是精、氣、神?怎樣靜坐才能煉精、煉氣、煉神?常見的七支坐法,需要注意哪些要點?氣機在體內運行,身體各部位有什么反應?……所有靜坐修定的人都想了解這些問題,也必須了解這些問題,南懷瑾先生在這本薄薄的小冊子中一一作了解答,簡潔明晰,切中要害,為他們提供了最實用的指導。而對于一般修習者常見的糟糕做法,南師更和盤托出,直指其非,并一一加以說明,這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更為重要和有意義。
書的質量特別好,里面紙張比較厚實,顏色是淡淡的發黃的那種,特別喜歡…而且書的外觀也很好看,低調內斂的樣子。總之很滿意啦!
買過一本南老的同系列圖書,金剛經講什么,紙張排版風格差不多,都很好。
將會盡快回家航空局看見了看見離開家離開了
還沒仔細看,所以關于內容就沒法說,書質量很好。
南師的書一如既往的喜歡,幾乎都買了,很多還沒來得及看,先收藏,慢慢看,這本買重了買了2本。
朋友推薦,以前買了幾本,想湊夠一套。南老師的書不錯,沒錯字,但紙質較薄,封面較厚較好
南老師的書值得一讀,關于打坐方面的入門基礎!學佛禪修,打坐是基礎,但也不要執著!但也不能不學習!
當當網全體和南懷瑾大師棒棒噠暖暖噠充滿了滿滿的正能量!為當當網全體和南懷瑾大師點贊!
大鍋飯大鍋飯個回復方法化工股高交會廣交會客戶肌膚光滑
呵呵,這本是為了湊數,不過買來也很驚喜,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嘛
書很好,南懷瑾先生及其法定繼承人獨家授權大陸簡體字版。東方出版社遵囑誠意鄭重推出準確、完整呈現南師著述的定本種子書。
真L精靜坐與煉精化氣的剖析煉氣和止息氣息的神奇和奧秘變化氣質和氣的周期煉氣不如平心三
很好,南先生的書以前看過的好像都是合集性質的,像這樣的單本小冊子還是挺方便閱讀。
比我想象中的薄,還沒開始讀,一直很喜歡南老的書
這是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的講解靜坐的書籍,觀點獨特,值得經常閱讀和收藏。
在D某種程度上可能更為Z重要和有意義。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由此而引發的心理與
這書非常平易詳細,是靜坐初學者最好的參考書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乃是南懷瑾老先生的經典之作,能夠閱讀到這本書很高興。
理論性太強,第一遍很難讀懂,南老師主要圍繞著“七支坐法”深入講解打坐的各重境界與一些誤區。讀后一頭霧水,不懂不懂哦
買這本書是因為讀了南老的公眾號文章,為了糾正自己靜坐姿勢,更多的了解一些心法,薄薄的一本書,沒有廢話,很棒。
喜歡靜坐養生治病修道的朋友可以好好讀讀,了解到底改如何靜坐
南懷瑾先生講歷史的經驗,以人們工作、業務的需要為出發點,結合自身閱歷和當今人事,將眾多歷史故事,鋪注于原經文之后,經史相參,為世人創業待人、立身行世提供借鏡。 難得的好書!
喜歡靜坐養生治病修道的朋友可以好好讀讀,了解到底改如何靜坐,慢慢細讀。
喜歡靜坐的人是可以得到參考的。主要在身體層面講敘靜坐的反應
看完了,原來靜坐修道真有其事,南老師的文字一貫深入淺出,很喜歡
南懷瑾雖然轉世去了,但是留給后世的精神財富寶貴
用塑料紙包著,紙張不傷眼,字算大的,盡管看過電子版但是仍舊決定買了紙質的看,內容很好沒話說的,就是看著簡單做起來難,光說不練是假的,認真實踐去了,南無阿彌陀佛。
買此書并不是想長生不老,而是學習靜坐的方法,受益。感恩,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