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入殮師》一口氣拿下2009年奧斯卡金像獎外語片獎、2009年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影片獎、第32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較高大獎、第32屆日本學院獎等四項大獎。并且,在贏得殊榮的同時,也獲取了不菲的票房收入,爾后推出的電影小說,竟也一度成為空前的暢銷書,賺得盆滿缽滿。在電影電視空前繁榮、圖像媒體鋪天蓋地的今天,《入殮師》究竟有何等魅力能如此獨領風騷呢?
作品的可貴之處, 首先在于對高度發達的日本工業化社會里最稀缺的資源——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有著強烈的渴望與深刻的描述。其次,值得肯定的是作品對于生活在日本社會底層的一些小人物給予了莫大的同情和尊重。
其三是作品的鮮明藝術特色。電影小說是近幾年來流行于西方的一種文學樣式,它一改傳統的由小說改編電影的套路,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在電影節奏緊湊、人物塑造動作化的基礎上,用文學的語言來彌補人物心理刻畫、情感表達等方面的不足,并且,借助院線放映的影響力擴大文字讀本的知名度。電影小說《入殮師》在寫作方法上秉承了同名電影的優勢,使之結構緊湊、畫面感強,有鮮明的視覺印象;同時,又充分發揮了文字的表現力,對人物的心理刻畫更細膩,不時出現大段富有哲理的獨白和剖述,淋漓盡致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有著電影所難以表現的獨特的藝術魅力。
小林大悟是管弦樂團的大提琴家,因為樂團解散他不得不結柬演藝生涯,帶妻子返網了故鄉。求職無門之際,他看到一個招"旅行社導游"的廣告便去應聘,結果被佐佐木社長一眼相中,糊里糊涂地就千起了給死者擦洗、更衣、化妝的入殮師工作。盡管每次面對冰冷的尸體他的內心都要經歷掙扎與煎熬,盡管妻子不堪忍受.說他"臟"而拒絕肌膚之親,但是。一次次地見證生死訣別,大悟對生命與死亡有了新的認識,用他那雙藝術家的手在逝者的身體上奏出裒美的旋律。經歷種種曲折之后,他終于贏得了妻子美香的理解及周圍人的尊敬。此時,突然傳來30年前拋妻奔子離家出走、音信全無的父親死亡的消息,從孩提時代就萌發的恨讓大悟的內心拒絕面對,但在為父親入殮時,卻發現父親的手中緊握著30年前的月夜與大悟交換的石頭,大悟感情的防線霎
時崩潰……
吳彤彫,男,經濟學博士,現在國家商務部工作。酷愛日本文學,出版的譯著主要有《丑陋的臼 本人》、《詩的花瓣——日本抒情詩集》、《北京海棠街》、《東京,沒有謀殺》等,并在《譯林》、《詩刊》、《外國文學》等發表過多篇譯作。 吳彤彫,男,經濟學博士,現
引子
照片中的他和躺在棺材里的"她",究竟是哪一個真正死去了呢?是兩個人都死了?還是兩個人都不是死者原本的模樣?
"從東京回到山形鄉下已經快兩個月了,自己到底干了些什么啊?"
及時章 幻滅
大悟好不容易當了四個月的大提琴藝術家,竟然如此短暫,一瞬之間就成為回憶了?眼下,他猶如處在隧道深處,看不到出口,看不到一絲光亮。
第二章 彷徨
"什么?不問年齡,還保障優厚薪酬?" 一聽"遺體"這個詞大悟立刻毛骨悚然,這玩意兒,掙多少錢也不是自己能干的活兒啊……
第三章 迷惘
現在的大悟是一個一籌莫展的可憐蟲,在連電梯都沒有的破舊大廈里,在陰氣瘆人的攝影室里出演穿紙尿褲的死人……不愿正視的現實愈發強烈地嚙咬著他那顆破碎的心。
第四章 掙扎
……難道自己是在經受某種特殊的考驗?……難道是對自己沒能送母親一程的報應?……以琴為伴,以琴為樂,以琴生活,為什么沒有這樣的人生呢?
第五章 猝離
"臟!別碰我!"美香閃開大悟。一陣心酸,她眼淚奪眶而出……這是結婚以來大悟及時次看到美香流淚。
第六章 體悟
冬天原來就是如此寒冷。能這樣輕松談笑般地說這段往事,大悟經過了三十多年歲月……
第七章 新生
"……死并不意味著終結,而是超越,是穿過一扇門,走向下一段旅途!一路走好,我們還會再見!"
第八章 釋
……從不需要提起,永不會忘記……
即使是悲傷的離別,也要留住美麗的容顏
原本以為迎來了人生嚴冬的大悟,在心愛的大提琴出手的那一瞬間,反倒倍感輕松,那是一種從迄今為止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的輕松感。自己一直篤信不移堅守的夢想,也許只是一種根本不存在的虛無縹緲的東西。
給冰冷的尸體以溫度,賦予她永恒之美——佐佐木在對死者的面部進行按摩。
平緩、輕柔,充滿敬意的崇高境界;、到位,名副其實的專業手法;輕盈、圓潤,所有的動作都如此優美……
為遺體入殮只是殯葬中的一道程序,卻讓人體會到最最深刻的感動。
"即使是夫婦,也會有死別的24小時,死別時肝腸欲斷,留下的人是很痛苦的。我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地送走了,她是我及時個親手入殮的。"
一次又一次地經歷和見證親人們的生離死別,一次又一次地聆聽那令人心酸、令人腸斷的泣訴,一次又一次地目睹白發人送黑發人那肝膽欲裂的場景,他的靈魂如同在經受洗禮——心為之創痛或是凈化,愛為之升華或更加深沉。
"很久了,每逢這個時刻,我就會深深地感到:死,不過就是跨過一扇門!"
"就是說,死并不意味著終結,而是超越,是穿過一扇門!穿過那里,便走向下一段旅途。"
"而我就是看門人,在這里,我送走了許許多多的人,說著一路走好,說著我們還會再見!"
"每天接觸死去的人,就逐漸體會到了生命的意義……不,是體會到了活著的可貴啊。人世無常,有如朝露,拋棄悲傷,輕松快樂地過好每24小時,這才是真正的人生啊。"
"據說在很久以前,還沒有發明文字的時候,人們尋找符合自己心意的石頭送給對方,通過石頭來傳達信息。收到的一方通過石頭的觸感和重量,能解讀對方想表達的意思,比如,如果石頭表面光滑,就能聯想到平靜、平安的意思,如果凹凸不平則表示擔心對方。"
"最近我女兒向我推薦日本電影《入殮師》,我看了感覺太好了,你就發現這個民族對死亡的態度,真的能面對死亡,而且把死亡表達得那么美觀, 那么有詩意。" ——王石 獲下列多個大獎電影的同名小說: 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外語片獎
話題很沉重,然而筆調卻很明快,,然而對往生者的懷念卻更加濃郁,也許我們所能給與死者最大的安慰,不是悲傷的眼淚,而是賦予他們人生最后一次美麗,讓他們有尊嚴的離開。
不是電影,是電影小說,這部電影很好看,本想收藏個碟,沒買到。
買這本書是因為看了這部電影,卻實能激發超濃愛意,看書也有另一種感覺
好薄啊……不過很溫馨治愈 為死者入殮應該是份很神圣的工作
還不錯 跟電影是不太一樣的 可以看看原始的故事
根據電影寫出的小說,畫面的表現力不如電影,少有的文字不如電影的作品,如果不是特別喜歡,還是看電影吧
一本觸及人心靈深處的書籍,看到許多處止不住泛淚花
很久以前看過電影,因為是反日人士所以對日本的文學及電影都刻意排斥,但因為近段時間親人相繼離世,無意中想到了這部電影,又看了一遍。更像看到書(因為一直認為書要比影視精彩)書的文字樸實,描寫細致,雖然字數不多,一晚上就讀完了,痛哭流涕,對生命,對這個職業由衷的致敬。或許我永遠沒有勇氣去想自己會成為他這樣的人,但卻羨慕他的工作~
一本看了就不想放下的書。生命中的那些沉重組成了我們的生活,終究都是靠情感維系的。
很感人的一本書 看了電影再看看書反而發現電影拍的很細致 不錯
沒有去忌諱死亡什么的,反倒在贊頌死亡。死亡,是給予人過多離別傷感,但在《入殮師》一書中,通過入殮,讓誤解破碎,令遺失的記憶、甜美拾回,令模糊恐懼的生命簡單,令生活的艱辛簡單。
怎么說呢 ,日本人的書個人感覺很乏味,磨嘰,寫作表達上我個人很沒興趣,之所以買它,看,是因為這本書的概論,就是很簡潔介紹這本書得東西。。。。。。但是看了以后。。。。感覺日本的書總是很宣揚自己的表達性,不多說了,我個人很不喜歡。
電影的同名小說,讀書的感覺和看電影的感覺有很大不同
電影小說,還可以吧,但說實話,文字方面肯定不如純小說。
先看的電影,沒看太懂,看過書以后很有感觸,又看一遍電影,從頭哭到尾。電影里的音樂很好,因為是久石讓的。推薦此書,也推薦電影。
電影看了5遍,后來知道出了書,果斷買來!因為對劇情已經很熟悉,再對照看書,不得不說,看書能更讓人聯想,充滿意味!如果你先看了這本書,再去看電影我覺得會更加意味深長!值得推薦~
是一本很感人的書,看了很多遍,也流了很多遍的眼淚。影片也有看過,個人覺得書比影片寫的更加細膩,故事情節更有連貫性。譯者文字水平很高,動人心弦!讓人不由得感從心生,在流淚的同時卻能發出慧心的微笑。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和電影情節一樣,女兒十歲,看完書后覺得“老爺爺”和“老奶奶”去世時,臉上的唇印,和長襪子很有趣,孩子印象最深的不是死亡,而是這些。
電影小說,挺薄的一本書,但是內容很飽滿,翻譯的也很好,電影一直想看 還沒有看,想著看完小說后再看看電影,電影與小說給人的感覺不同,相信電影給人的震撼更強烈。
先看的電影感覺很震撼后又來讀小說,入殮師中探討的生與死的觀念帶給我們許多思考,文字清新有力,給人一種淡淡的哀愁的感覺,薄薄的一本書能讓人讀后掩卷沉思良久,這可算是作品成功之處了
之前是知道這個電影,但是沒看過。所以選擇書的時候就很快看中了這本。書中展示了現代社會缺少的人與人最溫暖的關系,展現了人性的美好,很受感動。譯者的語言也很優美,充分展示了漢語的魅力。雖然本書一直講的是人們的死去,卻暗示著生活的希望。
和電影里一個字都不差…………這就是文字版的電影啊……收藏吧
書竟然是依據電影寫的。讀完很受觸動好像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識的。讀完又去看了電影的片段不知是不是書籍的翻譯問題導致了讀者接受上的隔閡總覺得似乎是電影更勝一籌
這是一本適合所有成年人讀的書,我含著淚看完,又將它交給我的父母,我的愛人,他的父母。書很薄,讀起來不費力氣,感情也恰到好處,總在某處抓著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