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以后居然發了瘋,被岳父胡屠戶一個耳光打醒,這是科舉功名對一個讀書人的震撼。
王玉輝眼睜睜看著女兒餓死在屋子里,只為了殉夫,獲得一塊貞節牌坊,而他轉過身卻留下了悲傷的眼淚,這是禮教的殘忍和人性的幽微。
沈瓊枝逃婚到南京,孤身女子,想在風流薈萃的南京賣文為生,這是現代女作家都感到艱難的事,她終被官府捕獲。這是對人格獨立的渴望與壓制。
嚴監生費盡心機把自己的小妾扶正,卻一命嗚呼,的寶貝兒子也夭折,這是命運對人的捉弄。
杜慎卿一心想收個小妾,延續子嗣,但自己真正愛的其實是男人,這是時代的限制與倫理的枷鎖。
削尖腦袋往上爬的匡超人,萬里尋父的郭孝子,招搖撞騙的牛浦郎,假扮名士的權勿用等等。《儒林外史》里面的幾百人,都在自己的命運軌道上掙扎。讀此書,有一種浮在云端俯瞰蕓蕓眾生、滾滾紅塵的感覺,人間百態,悲歡離合,功名塵土盡在眼底,或感動,或難過,或悵惘,千回百轉,令人難忘。
魯迅先生評價本書:戚而能諧,婉而多諷。可謂公道。《儒林外史》的諷刺是笑中帶淚的,是發人深省的。
胡適先生分析本書:這部書是一種諷刺小說,頗帶一點寫實主義的技術,既沒有神怪的話,又很少英雄兒女的話。確實如此,《儒林外史》是如此真實,吳敬梓冷眼旁觀,把他的時給人們看,寫得又那么有趣,短篇連綴成長篇的形式,又很符合現在人快節奏的生活,你可以隨便翻開一回,當做一個短篇小說來讀,也未嘗不可。
吳敬梓
1701—1754年,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代文學家。安徽全椒人。
因家有“文木山房”,故晚年自稱“文木老人”。
又因自家鄉安徽全椒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
暮年,客居揚州,落拓縱酒,逝于客所。
著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文木山房詩說》七卷、小說《儒林外史》。
及時回 說楔子敷陳大義 借名流隱括全文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學識同科 周蒙師暮年登上第
第三回 周學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戶行兇鬧捷報
第四回 薦亡齋和尚吃官司 打秋風鄉紳遭橫事
第五回 秀才議立偏房 嚴監生疾終正寢
第六回 鄉紳發病鬧船家 寡婦含冤控大伯
第七回 范學道視學報師恩 王員外立朝敦友誼
第八回 王觀察窮途逢世好 婁公子故里遇貧交
第九回 婁公子捐金贖朋友 劉守備冒姓打船家
第十回 魯翰林憐才擇婿 蘧公孫富室招親
第十一回 魯小姐制義難新郎 楊司訓相府薦賢士
第十二回 名士大宴鶯脰湖 俠客虛設人頭會
第十三回 蘧駪夫求賢問業 馬純上仗義疏財
第十四回 蘧公孫書坊送良友 馬秀才山洞遇神仙
第十五回 葬神仙馬秀才送喪 思父母匡童生盡孝
第十六回 大柳莊孝子事親 樂清縣賢宰愛士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舊地 趙醫生高踞詩壇
第十八回 約詩會名士攜匡二 訪朋友書店會潘三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業橫遭禍事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興長安道 牛布衣客死蕪湖關
第二十一回 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親戚老夫臥病
第二十二回 認祖孫玉圃聯宗 愛交游雪齋留客
第二十三回 發陰私詩人被打 嘆老景寡婦尋夫
第二十四回 牛浦郎牽連多訟事 鮑文卿整理舊生涯
第二十五回 鮑文卿南京遇舊 倪廷璽安慶招親
第二十六回 向觀察升官哭友 鮑廷璽喪父娶妻
第二十七回 王太太夫妻反目 倪廷珠兄弟相逢
第二十八回 季葦蕭揚州入贅 蕭金鉉白下選書
第二十九回 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納姬
第三十回 愛少俊訪友神樂觀 逞風流高會莫愁湖
... ...
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詔旌賢 劉尚書奉旨承祭
第四十八回 徽州府烈婦殉夫 泰伯祠遺賢感舊(節選)
王先生走了二十里,到了女婿家,看見女婿果然病重,醫生在那里看,用著藥總不見效。一連過了幾天,女婿竟不在了,王玉輝慟哭了一場。見女兒哭的天愁地慘。候著丈夫入過殮,出來拜公婆和父親,道:“父親在上,我一個大姐姐死了丈夫,在家累著父親養活,而今我又死了丈夫,難道又要父親養活不成?父親是寒士,也養活不來這許多女兒!”王玉輝道:“你如今要怎樣?”三姑娘道:“我而今辭別公婆、父親,也便尋一條死路,跟著丈夫一處去了!”公婆兩個聽見這句話,驚得淚下如雨,說道:“我兒!你氣瘋了!自古螻蟻尚且貪生,你怎么講出這樣話來!你生是我家人,死是我家鬼。我做公婆的怎的不養活你,要你父親養活?快不要如此!”三姑娘道:“爹媽也老了,我做媳婦的不能孝順爹媽,反累爹媽,我心里不安,只是由著我到這條路上去罷。只是我死還有幾天工夫,要求父親到家替母親說了,請母親到這里來,我當面別一別,這是要緊的。”王玉輝道:“親家,我仔細想來,我這小女要殉節的真切,倒也由著他行罷。自古‘心去意難留’。”因向女兒道:“我兒,你既如此,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難道反攔阻你?你竟是這樣做罷。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親來和你作別。”
親家再三不肯。王玉輝執意,一徑來到家里,把這話向老孺人說了。老孺人道:“你怎的越老越呆了!一個女兒要死,你該勸他,怎么倒叫他死?這是甚么話說!”王玉輝道:“這樣事,你們是不曉得的。”老孺人聽見,痛哭流涕,連忙叫了轎子,去勸女兒,到親家家去了。王玉輝在家,依舊看書寫字,候女兒的信息。老孺人勸女兒,那里勸的轉。一般每日梳洗,陪著母親坐,只是茶飯全然不吃。母親和婆婆著實勸著,千方百計,總不肯吃。餓到六天上,不能起床。母親看著,傷心慘目,痛入心脾,也就病倒了,抬了回來,在家睡著。又過了三日,二更天氣,幾個火把,幾個人來打門,報道:“三姑娘餓了八日,在今日午時去世了。”老孺人聽見,哭死了過去,灌醒回來,大哭不止。王玉輝走到床面前說道:“你這老人家真正是個呆子!三女兒他而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他怎的?他這死的好,只怕我將來不能像他這一個好題目死哩!”因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大笑著,走出房門去了。
次日,余大先生知道,大驚,不勝慘然。即備了香楮三牲,到靈前去拜奠。拜奠過,回衙門,立刻傳書辦備文書請旌烈婦。二先生幫著趕造文書,連夜詳了出去。二先生又備了禮來祭奠。三學的人,聽見老師如此隆重,也就紛紛來祭奠的,不計其數。過了兩個月,上司批準下來,制主入祠,門首建坊。到了入祠那日,余大先生邀請知縣,擺齊了執事,送烈女入祠。闔縣紳衿,都穿著公服,步行了送。當日入祠安了位,知縣祭、本學祭、余大先生祭、闔縣鄉紳祭、通學朋友祭、兩家親戚祭、兩家本族祭,祭了24小時,在明倫堂擺席。通學人要請了王先生來上坐,說他生這樣好女兒,為倫紀生色。王玉輝到了此時,轉覺心傷,辭了不肯來。眾人在明倫堂吃了酒,散了。
文人墨士至此,滿腹迂腐,末路衰亡亦是定局。此書未至古典小說正宗,實有其理,前幾回范進嚴監生者,尤為精彩,而后則絮絮叨叨,平淡無奇。至末幾回,又喜見曲折,亦難掩總體之暇。若閱后,眷此草草數言,可稱\'評點\',亦是承古人血脈至今。
比我想象中要好,尤其是“事起人物俱來,事盡人物俱散”自由的人物調度。其諷刺比錢鐘書更為自然,錢鐘書學貫中西諷刺起來不免有點掉書袋,局外人指手畫腳的感覺。吳敬梓卻完全描繪人物本來面目,“不著一字寓褒貶”諷刺已入骨。
儒林外史其實算是對古代儒生的最后的一個具有終結的意義的作品了。把它算作譴責小說不夠確切,不過中國人喜歡湊數,湊成4仿佛是一個習慣,所以這個也并做后來的三部成為一個分組。
不僅僅是封建社會的一面鏡子,也不僅僅是封建文人的一冊醫學標本,那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狀貌,那是凝聚著作者對人世觀察思考的心酸慨嘆。由之既可見明清文人生活、心路的細微紋理,又可體味作者廣歷世事、深察人心之后對人的生存境界、精神追求的界定和重塑。
稀飯呀稀飯!是原版(也就是文言文版的),有個小缺點就是沒注解,雖然看得懂,有些也能猜到意思,但是相比其他文言文版的書籍在這點上還是有欠缺的。不過只要有初二的水平就能看懂的,我覺得比水滸原著要通俗些吧
果麥文化出品。裝幀設計比較精美,用紙和裝訂都還不錯。但是只提了用于校勘的幾個底本,短短一句話。沒有詳細的版本校勘說明,而且字體太小,書的開本又很大,上下左右留白太多,毫無意義。閱讀困難,需要批評。當當的活動很給力,值得一贊。
算不得國學,當不得古典。只算是半白話的小說吧!人物刻畫不能說不真實,也不能說不刻板。或者說,正因為真實才刻板?八股取士下的文人,或酸儒,或假道學,連虛偽都是千篇一律的。沽名釣譽,附庸風雅,趨炎附勢,文人待價而沽。真學者支撐不起的時代。
是一本群像小說,刻畫了一系列的文人儒士形象。中國現在的官場文化在這里全能找到根。貪贓枉法是正常,剝削欺壓是應當,讀書原是為功名,文章只是敲門磚,學問還請靠邊站,紙上全部不當真。真是赤裸裸啊!士紳勾結,附庸風雅,迂腐可笑。全寫盡了。
像是進入異度空間,被一個又一個戴方巾的游蕩者牽著走,時間在身邊靜默流淌,最終凝固于南京。被學術研究提綱挈領出的概念重新長回血肉,文士社會的傳統生活全貌現身紙上。“只有佼佼者才能使書寫版本貼近眾多無名講故事人的口語”,吳敬梓就是這樣一個講故事的人。
也許負能量的暗黑才和現實的社會更接近,《儒林外史》受到歷代文人推崇,無論是瘋瘋癲癲的范進或是虛偽無恥的匡超人,不僅活在在那個科舉的封建王朝,他們的“子孫”們依舊帶著難以琢磨的人性基因存活到了現代,也許就生活在我們身邊。
有個時候,懊喪自己沒有生在古代,或者資本主義社會,那樣的話就不用思考,一心科舉或一心發財。那是限于當時對歷史,外國,以及現實的了解。不知過了多久,“九死一生”,仿佛不停的在超越,但是不知道盡頭。也許就是,沒有功德圓滿,沒有一步登天。
亂哄哄唱罷又登場,此起彼伏,如波濤滾涌。軼事、公案、笑話、美談,都是戲里可以唱出來的。武生們都有些傳奇,文士們怎么不見做出一行詩出來過?摹事狀人周到輕捷,下筆短平快,事煩人眾,讀著未免昏昏。含而不露,罵盡天下勢利之徒,不亦快哉!
第七回中,范學道近五十歲的人連蘇軾也不識。一恍惚不知是作者在夸張還是科舉時代一切詩詞都是邪說。不過始終不信萬歷年代會如此荒蕪。——讀畢,近期仍想放在床頭,因為這始終是本從小學時讀到現在的耐讀的經典。
老娘送我的13歲生日禮物,前后看了兩遍,很喜歡開篇的王冕作畫的那部分,也是全書唯一一部分沒有諷刺的一段,從此開啟了我的理想主義夢,一老牛一短笛,看云卷云舒,感鳥語花香,遠離物化的塵世,擁自己的愛好終老~
“燭幽索隱,物無遁形,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井細民,皆現身紙上,聲態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惟全書無主干,僅驅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雖云長篇,頗同短制;但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
坐了半日,日色已經西斜,只見兩個挑糞桶的,挑了兩擔空桶,歇在山上。這一個拍那一個肩頭道:”兄弟,今日的貨已經賣完了,我和你到永寧泉吃一壺水,回來再到雨花臺看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傭酒保都有六朝煙水氣,一點也不差!“
我是第一次通讀儒林外史,其中的很多人物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除去編入課本的范進,我們還需要了解虞博士、杜少卿、鳳鳴岐等等這些正面人物。而書中一些或仗義疏財或或見利忘義的故事也可以作為年輕人的明鏡。
《儒林外史》的文學價值絕不低于四大名著、四大奇書,只是相比篇幅短了一些。長期以來,社會對《儒林外史》的重視嚴重不夠,其實這同樣是一部經得起反復閱讀和研究的好書,但相比四大名著,對這本書的研究遠遠不足。
——你們這些詩人靠什么活著啊?又不種地,又不經商,又不當兵,又不打劫。——我們,賣詩為生。——賣身太辛苦啊。世人有幾個不趨炎附勢的,那行得正的貧寒君子,又有幾個去相與的,還不是被嘲諷為人孤僻;為欺世盜名,為蠅頭小利,朋友不是,師友不是……
這樣寫的小說特別對我胃口,主角不斷變換,其人其事,又何止世間百態。再者吳敬梓敘事可真是不顯山露水,卻潛移默化。我就不喜歡那些情緒太多,故意很多跌宕起伏之類的書,說到底也只是作者一個人在自顧自high而已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范,吳敬梓對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對吃人的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的生動描繪,使他成為我國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的杰出作家之一。
一群不學無術,騙吃騙喝的糊涂蟲。 王冕是作者唯一尊崇贊譽的人 杜少卿是作者的原形,不拘禮法,但有不會持家,把祖上基業都敗光了 還有后面寫的是在南京的故事,所以讀起來很親切。元武湖,莫愁湖,雞鳴寺。。。里面寫的玄武湖猶如仙境。。嘻嘻
和以前課本里完全不同的感覺,值得讀很多遍。第一遍粗粗的讀就覺得很有意思,不過還是漏了很多吧。但其實不是很贊同杜少卿,還有那幫子文人。反倒是周進與范進也有其可愛之處。整本書中最讓人感動的還是那些市井小民,比如鮑家老頭。
中國小說是散點式意識流的寫法,前頭看著還清楚,不知道哪里看漏了頭,越來越看的糊涂了。吳敬梓是安徽人,胡適說他是安徽第一個文學家。這本書里頭確有很多安徽的方言,比如說“落后”做“然后”“之后”講,似乎只有我們那里的方言里才有這種說法。
補課。其實,到底是以“顯示著生活本身流動的、天然形態的藝術”作為敘事特點,還是瑣碎零散的線索情節,也屬于見仁見智吧……時間線實在是讓我有邊讀邊列表的沖動。諷刺是毒的,寫人性是狠下手的。這種古舊版本的注釋讀來永遠有極大的樂趣……
一直久聞此書大名,這次想起來買了一本,印刷質量還說得過去,就是邊緣裁切有一段有些粗糙。全書內容畢竟有些年頭,盡管小說語言和現今差距不大,但本書的注釋讓讀者對那個時代的理解更加清晰,透徹,讓我身臨其境,越發感覺此書之絕妙。
好像星爺的電影,有丑態百出滿嘴黃牙的吳孟達,比如胡屠夫,有扮丑可憐的君如大姐,還有瘋癲兮兮的星爺們 真是可愛又可笑,相比金瓶梅事無巨細的吃喝玩樂,奢靡香艷的倚紅偎翠,儒林外史實在是太親民了,群像妙然,好一副鄉紳官民百態圖
重看了一遍。我現在覺得這并不是官場現形一類的諷刺小說,而是包法利夫人之類的東西。書中世界的平庸和命運的瑣碎幾乎是現代式的。背后的作者強健而多情,是此書勝于《水滸》《三國》之處。我想再把紅樓看一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