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死場:蕭紅小說精選集》精心挑選蕭紅各創作階段作品12篇,從成名作《生死場》開始,選取早期作品《廣告副手》和《看風箏》,自傳性作品《棄兒》,諷刺風格的《太太與西瓜》,經典之作《手》、《北中國》到遺述《紅玻璃的故事》(駱賓基撰稿)。
2、《生死場》是蕭紅的成名作,也是20世紀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一。《生死場》以哈爾濱近郊農村為背景,描寫“九一八事件”前后趙三、二里半等農民生活和抗日故事:金枝未婚先孕,趙三反抗地主加租卻誤打了小偷,王婆因兒子死了服毒自殺……蕭紅敏銳生動地把握住當時北方農民糊涂地生殖,不斷面向死亡的盲目生活。
3、《廣告副手》:生病的芹跟戀人蓓力撒謊自己去畫廣告,卻跑去看電影。蓓力擔心芹,去接她,卻發現了事實……
棄兒》:本篇是蕭紅懷孕后在哈爾濱被困東興順旅館的生死經歷的重述。蓓力解救被困旅館腹中隆起的芹,兩人貧困潦倒,四處輾轉,終于等到芹在醫院產下孩子。孩子生下來躺在冰涼的板床上哭了五天。 第六天,芹決定將孩子送人。
手》:染布匠的女兒王亞明因為有一雙黑手和貧困的出身,被班級同學和老師當做下等人對待。王亞明對自己的愚鈍毫無掩飾,一心努力學習,但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嘲弄,被趕出寢室睡在走廊直至退學。
山下》:以重慶嘉陵江畔為背景展開,講述十一歲的林姑娘幫助逃難的下江人獲得報酬。混亂的年頭,林姑娘的母親想趁機給女兒多討薪酬,卻害林姑娘失去工作。
紅玻璃的故事》:蕭紅逝世前在香港思豪酒店口述,駱賓基記載。
1、繞過蕭紅成名作《生死場》,不敢說讀懂蕭紅。《生死場》是發生在北方村莊的故事,不同于浪漫悲壯的愛國頌歌,蕭紅以獨特的女性視角和真實質樸的口吻呈現出真實的受難的中國農民。《生死場》是值得多元解讀的經典文學作品,其對人性、女性和底層生活的思考至今直抵人心。
2、《生死場:蕭紅小說精選集》精選蕭紅人生各階段作品12篇,選篇時間縱貫蕭紅一生,選篇風格既有“蕭紅體”也有少見的諷刺小說。蕭紅的故事和文字如同她本人一樣,真實、純粹、獨特。本書還原蕭紅的經典作品完整原貌,力圖展現蕭紅的字里行間的悲憫和生命力。
3、蕭紅作為一個自傳性小說作家,從她的創作內容可以窺見蕭紅漂泊傳奇的一生。例如,《廣告副手》寫她與蕭軍的的愛情糾葛,《棄兒》寫她自己初次有孩子的痛苦和糾結,在《家族以外的人》和《王四的故事》中追憶她的有二伯和老仆人王四……
4、本書編校自1935年容光書局初版版本,還原蕭紅獨特的散文式詩性文字。
蕭紅(1911―1942),女,本名張乃瑩,筆名悄吟。黑龍江省呼蘭縣人。民國女作家,被譽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20世紀30年代文學洛神”。
1932年,二十一歲的蕭紅與蕭軍相遇,正式開始文學創作。
1935年,中篇小說《生死場》假托“容光書局”自費印行,作者署名“蕭紅”,該書魯迅作序、胡風作讀后記,轟動文壇,蕭紅一舉成名。
1936年,只身東渡日本。
1937年回國后積極參加抗戰文藝活動,足跡遍布上海、武漢、重慶、香港。
1942年逝世于香港,時年31歲。
代表作:
生死場》《呼蘭河傳》《馬伯樂》《小城三月》
生死場
廣告副手
看風箏
棄兒
太太與西瓜
手
牛車上
家族以外的人
王四的故事
山下
北中國
紅玻璃的故事(遺述
生死場》
一只山羊在大道邊嚙嚼榆樹的根端。
城外一條長長的大道,被榆樹打成蔭片。走在大道中,像是走進一個蕩動遮天的大傘。
山羊嘴嚼榆樹皮,黏沫從山羊的胡子流延著。被刮起的這些黏沫,仿佛是胰子的泡沫,又像粗重浮游著的絲條;黏沫掛滿羊腿,榆樹顯然是生了瘡癤,榆樹帶著偌大的疤痕。山羊卻睡在蔭中,白囊一樣的肚皮起起落落……菜田里一個小孩慢慢地踱走。在草帽的蓋伏下,像是一棵大形的菌類。
捕蝴蝶嗎?捉蚱蟲嗎?小孩在正午的太陽下。
很短時間以內,跌步的農夫也出現在菜田里。一片白菜的顏色有些相近山羊的顏色。
毗連著菜田的南端生著青穗的高粱的林。小孩鉆入高粱之群里,許多穗子被撞著在頭頂打墜下來。有時也打在臉上。葉子們交結著響,有時刺痛著皮膚。那里是綠色的甜味的世界,顯然涼爽一些。時間不久小孩子爭斗著又走出最末的那棵植物。立刻太陽燒著他的頭發,急靈的他把帽子扣起來。
高空的藍天,遮覆住菜田上跳躍著的太陽。沒有一塊行云。一株柳條的短枝,小孩挾在腋下,走路他的兩腿膝蓋遠遠的分開,兩只腳尖向里勾著,勾得腿在抱著個盆樣。跌腳的農夫早已看清是自己的孩子了,他遠遠地用喉音在問著:“羅圈腿,唉呀!……不能找到?”
這個孩子的名字十分象征著他。他說:“沒有。”
菜田的邊道,小小的地盤,繡著野菜。經過這條短道,前面就是二里半的房窩,他家門前種著一株楊樹,楊樹翻擺著自己的葉子。每日二里半走在楊樹下,總是聽一聽楊樹的葉子怎樣響;看一看楊樹的葉子怎樣動擺?楊樹每天這樣……他也每天停腳。今天是他及時次破例,什么他都忘記,只見跌腳跌得更深了!每一步像在踏下一個坑去。
土屋周圍,樹條編做成墻,楊樹一半蔭影灑落到院中;麻面婆在蔭影中洗濯衣裳。正午田圃間只留著寂靜,惟有蝴蝶們為著花,遠近的翩飛,不怕太陽燒毀它們的翅膀。一切都回藏起來,一只狗也尋著有蔭的地方睡了!蟲子們也回藏不鳴!
汗水在麻面婆的臉上,如珠如豆,漸漸侵著每個麻痕而下流。麻面婆不是一只蝴蝶,她生不出磷膀來,只有印就的麻痕……
廣告副手》
……
房門大開著,碗和筷子散散亂亂的攤在爐臺上,屋子充滿黃昏的顏色。
蓓力到報館送稿子回來一看著門扇,他臉就帶上了驚疑的色彩,他心不平靜的在跳:
“臘月天還這樣放空氣嗎?”
他進屋摸索著火柴和蠟燭。他的手驚疑的在顫動。他心假裝平靜無事的跳。他嘴努力平靜著在喊:
“你快出來,我知道你又是藏在門后了!”
“快出來!還等我去門后拉你嗎?”
臉上笑著,心里跳著,蠟油滴落了滿手。他找過外屋門后沒有,又到里屋門后:
“小東西,你快給我爬出來!”
他手按住門后衣掛上的衣服,不是芹。他的臉為了不可止的驚疑而憤怒,而變白。
他又帶著希望尋過了床底,小廚房,他坐在床沿,無意識的掀著手上的蠟油,心里是這樣的想:
“怎么她會帶著病去畫廣告呢?”
蠟油一片一片的落到膝蓋上,在他心上翻騰起無數悲哀的波。
拿起帽子一種悲哀勇敢的力量推著他走出房外,他的影子投向黑暗的夜里。
門在開著,墻上搖顫著空虛寂寞的憧影,蠟燭自己站在桌子上燃燒。
……
棄兒》
一個肚子圓得饅頭般的女人,獨自的在窗口望著。她的眼睛就如塊黑炭,不能發光,又暗淡,又無光,嘴張著,胳膊橫在窗沿上,沒有目的地望著。
“我怎么辦呢?沒有家,沒有朋友,我走向那里去呢?只有一個新認識的人,他也是沒有家呵!外面的水又這樣大,那個狗東西又來要房費,我沒有。”她似乎非想下去不可,像外邊的大水一樣,不可抑止的想:“初來這里還是飛著雪的時候,現在是落雨的時候了。剛來這里肚子是平平的,現在卻變得這樣了。”她手續摸著肚子,仰望天棚的水影,被褥間汗油的氣味,在發散著。
北方人民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品的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
――魯迅
她(蕭紅)這種優美精簡的文筆,當讀者初讀時很容易被忽略,原因是她行文太流暢,太自然了。蕭紅的文章是真摯感人的,從不拐彎抹角或使人扯不清楚,并且特別女性化。
――葛浩文(美國漢學家)
蕭紅的文學成就一點也不比張愛玲遜色。中國現當代小說史沒有收錄蕭紅是不可饒恕的疏忽,她是20世紀中國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將成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閱讀的經典之作。
――夏志清
蕭紅是繼魯迅之后的一位偉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蘭河傳》和《生死場》,為中國大地立傳,其深厚的悲劇內容,以及富于天才創造的自由的詩性風格,我以為是唯 一的。
――林賢治(學者)
雖然蕭紅和我們的時代相差了70年,在我看來,兩者卻有一種古怪的相似。我們這個時代,又輕松又殘酷,這與蕭紅所寫東西又暗合起來,不僅吸引我,也是如今大家又重讀她作品的原因。
――許鞍華
其(《生死場》)影響力是強大的……散文體的,深刻清晰的。
――《科克斯評論》
具有畫面感,令人驚嘆!……仿佛置身電影中,聲音畫面皆栩栩如生。
――《紐約客》
不凡……蕭紅在寥寥數筆之間,讓我們看見了人物是如何來到了命運邊緣,又是如何被推向了邊緣線外。
――《亞洲周刊》
蕭紅的一生都在漂泊,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我們試圖沿著這條軌跡,去重現蕭紅的人生,去體察一個女人在那個時代的情感和命運。她在文學中找到了個人價值和心靈自由,像“大鵬金翅鳥一樣飛翔”,而在人生際遇上則顛沛流離,終于“跌入奴隸的死所”。
――《三聯生活周刊》
先看過書評才去看的小說,對故事的恐怖和絕望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村子里女人的各種悲劇除了壓著婦女頭上的三座大山之外,還有當時封閉的社會結構。現在的農村人日子過不下去,還可以進城打工逃離這一切,但是以前的人不行
無論是現代社會中的勞碌工作,紛繁爭斗,還是《生死場》中窮困的物質條件,麻木的封建思想以及戰爭,都是規律的產物。生死場就像任何電磁場一樣,只是一個固有的東西,并不可怕,也不是笑話,它存在著,就足夠產生無數種變化,讓這個復雜的世界有規律地轉動起來。
蕭紅的文風一向爭議頗大,有人說她結構散亂,語言情緒不穩定,可讀性大有影響,不過,這種磕碰的文字,正是后來很多紅迷的最愛。增添小說真實性的方法之一便是細節描寫,而其中我認為值得重點體味的是蕭紅對于自然萬物高超的敏感度,讓讀者增加身臨其境的感受。
不是第一次看蕭紅的書了,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覺。《生死場》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小紅的文風不同于其他女作家,24歲的青蔥年紀,文筆雖不老道,卻辛辣直接。她在文章中對人生、死亡、病痛的描述,體現了他不同于常人的生活閱歷。這樣的女人是美的,文字也是美的。
梁遇春曾說:“我相信真真了解下層社會情形的作家,不會費筆墨去寫他們物質生活的艱苦,卻去描寫他們生活的單調,精神奴化的經過,命定的思想,思想的遲鈍,失望的麻木,或者反抗的精神,蔑視一切的勇氣,窮里尋歡,淚中求笑的心情。” 可以作為蕭紅小說的注解
這本書的選篇很棒,和其他版本隨便選幾篇知名的不一樣。這本書選的《手》是很特殊的一篇,外文叫《染布匠的女兒》,是蕭紅作品里面很獨特的一篇,非常值得收藏和閱讀,動人。幾近讓我沉溺在小時候的農村生活中,不能自拔。
很奇怪,為什么以前有好多次的機會,偏就與它錯過。那村莊、那四季、那房屋、那田野、那河沿、那男人和女人,似乎都很熟悉。雖然是城市里長大的,卻在呼蘭河邊生活過兩年,所以,總覺著蕭紅筆下流淌著的,盡是令我親切的氣息。
讀了蕭紅的文字,發現她的文筆和張愛玲的小資情懷有著天壤之別。東北破舊衰敗的農村,孕育出來的作家注定是要寫農村的,連那文字也透著東北農村的像刀子一樣的風。同時偉大的女性作家,風格卻是迥異的。中國近代的文壇,著實缺不了這兩個奇女子。
“在鄉村,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 讀的時候想到了《呼蘭河傳》,沈從文的《蕭蕭》,賽珍珠的《大地》,孫犁的《荷花淀》,余華的《活著》,茅盾的《子夜》,蕭洛霍夫的《被開墾的處女地》,林芙美子的《放浪記》,甚至雨果的《悲慘世界》。蕭紅實在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
人們忙著生忙著死,死與生都是那么觸目驚心,相較之下,死倒是一種幸福了。孩子們沒有得到溫柔的呵護,所以他們不會溫柔的對待自己的女人,更不會溫柔地對待自己的孩子,所以粗暴、冷硬就這么一代代傳下去,一眼望不到邊的絕望。
生,死。在我有生的16年歲月里從來就不敢去輕易觸碰的字眼,一個人死了,不說轟轟烈烈,不說震天動地,起碼也會引起周圍人的幾番波動。就連一顆小石子投入水中,也是能夠蕩漾出波紋的。可是在生死場中的人,生生死死,是多么的卑微,經不起半點波瀾……
蕭紅的小說,真是藝術小說。每一篇的篇幅都不長,就是一個街頭巷尾的小故事。但是串聯起來,就是這個村莊橫跨十年的痛苦與悲痛。 其中女性的悲慘,自然是不用多言;男人的愚昧,更是讓人嘆息。 希望了解民國時代人們的生活,這本書是再好不過的記錄了。
看《黃金時代》的時候,魯迅的夫人曾經評價過蕭紅的文字,說她尤為擅長刻畫苦難。果不其然。匆匆閱后,雖然對故事情節缺乏足夠的印象,但是家國動蕩時無人幸免的絕望,底層人民掙扎無果的悲哀的謀生,位于那個時代那個層級的女人的悲哀,都讓人心寒。
《生死場》這個題目就給人很重大、很悲壯的感覺,其實文章只是短短敘述了農家的一些生活,簡單樸素,但是深刻、沉重。就這么不帶任何飾意的生活,農民們活得死的邊緣,生的希望總是搖搖欲墜,緊緊地被扎在物質上,高于人命,是多么無意又有意的人類文明。
《生死場》是蕭紅早期創作的一個巔峰,正是這部作品奠定了蕭紅抗日作家的地位。更難能可貴的是,魯迅為這本書寫序,胡風寫后記。魯迅先生說,這本書“她才會給你們以堅強和掙扎的力氣”,對于這本書的評價可見一斑。
蕭紅原名張乃瑩,是很有才情的女作家,大才女。早想買她的書來讀,這次正好買來兩本,一本呼蘭河傳,一本生死場。了解她那個時代的人的生活。蕭紅的筆觸,蕭紅的語言風格,都將是另一番風景。
蕭紅的書太苦了,而我卻愿意憂慮地讀下去。有一天我說人生太苦了,姐姐說現在都不敢輕易說苦,因為總覺得有人比自己更苦。和這樣的人交往下去,心里才會有力量吧。蕭紅亦如是。 看蕭紅看的直哭,哭著睡去,心里全是眼淚。
電影黃金時代中,一位作家對蕭軍說,論文學才華,蕭紅要比你高,蕭紅完全是靠她的才華去寫作,她寫的東西是生動的,我們看她的作品,那些形象就像發生在眼前,我們能感同身受。你不一樣,你是靠努力才達到這個高度。蕭軍默然。
寫《呼蘭河傳》的蕭紅是怎樣的開闊如今已是記不清了,寫《生死場》的蕭紅是怎樣的開闊卻是看得清清楚楚。薄薄的一本書是細細品讀完的。驚異的是在她筆下生死不過平常,粗糲與細膩并存,北方農村是這樣有質感的,文字是這樣有力度的。才女的稱號是實實在在的
張愛玲的故事,更多的建立在兒女情長之上,是一篇老少皆宜的通俗劇,耐看、卻也大眾。而蕭紅,則是國仇家恨下的悲劇,是一部不太迎合市場的文藝歌劇,并且還是中國人最討厭的悲情戲,她也因此比張愛玲多了一個“抗日作家”的標簽
說一部作品一字一句都是浸透了鮮血,形容《生死場》一點不為過。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突然想起張愛玲的那篇小說來。張愛玲只是擷取了苦難社會中的一個片段,正如一棵苦難之樹上的一片樹葉,但《生死場》似乎讓我完全發現了這棵苦難之樹。
讀了這本書,才真正知道蕭紅的感情和內心世界。《廣告副手》寫她與蕭軍的的愛情糾葛,《棄兒》寫她自己有孩子的痛苦,她不是殘忍的扔掉孩子,當時的環境很艱苦,加上蕭紅還有革命事業要去完成,不能拖累孩子。看著蕭紅寫自己懷著孩子,肚子像個簸箕一樣,不禁哭了出來。
我總認為,一個作家的作品和他的人生經歷必然是有聯系的。蕭紅在這算個典型,而對于如今文學評論界對她的各種“議論”,倒真是被她當年預見到了。在看這本書前,我一直是把蕭紅和丁玲有所混淆的,孤陋寡聞了。而對她人生的緋聞,反倒是后知后覺
在我看來,《生死場》更像一篇大散文。倘若蕭紅能活得更長久些,對人物性格的駕馭能力一定會大幅提升。不過,即使是現在這個面目,也已經如魯迅所言——“力透紙背”了。蕭紅說自己“是《紅樓夢》里的人”,于是,只好“留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去了……”確實如此。
蕭紅每本書的風格都不一樣,《生死場》是蕭紅的成名作,那時她的寫作不講求技巧,但已經展露出天才文學家的才華,魯迅贊她“北方人民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品的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
蕭紅在其短暫的一生中經驗并表達了中國女性的精神高度,她的柔弱之極的強大、感知純真的鮮麗在二十世紀的中國鮮有人可與之相比。這部蕭紅作品對蕭紅深具同情之理解,讀本書讓我們重新了解蕭紅,重新發現中國的男人和女人。
那些說《生死場》沒呼蘭河寫的好的,是沒看懂!蕭紅每一篇長篇的風格都不一樣,兩手空空無依無靠的蕭紅能單憑這本書就站穩腳跟,讓魯迅、胡風大加贊賞,足以說明這本書有多好!生死場是厚重的,里面是大的愛、大的自由!
看《呼蘭河傳》的時候一度陰郁,各種各樣的愚笨和被愚笨拖累的人和人生。非常佩服蕭紅的洞察力和覺醒以及聰明。《生死場》讀起來并不順暢,可能比較不對口吧,也有些吃力的。不過,蕭紅依舊是那個蕭紅。女子里能這么洞悉人性的,其實是少之又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