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新疆地區服裝教育改革分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紡織服裝產業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重要的民生產業,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的服裝行業總體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成就,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服裝高等教育也一直伴隨著服裝行業一起發展,為服裝企業培養了大量的人才[1]。但由于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新疆地區的服裝行業和服裝專業教育均存在著發展歷史較短、發展水平不高等諸多問題。“十三五”時期,新疆地區服裝行業面臨深刻變化,區內服裝專業教育也面臨著轉型契機。為促進新疆地區的服裝產業和服裝教育的發展,對新疆地區的服裝專業教育改革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新疆地區服裝行業現狀及特點
新疆地區的紡織服裝產業經過60多年的發展,已初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長期以來在吸納就業、增加收入、繁榮市場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新疆地區由于受到地理、歷史等若干因素的限制,服裝產業發展較緩慢[2]。改革開放以來,新疆地區的服裝企業多為加工型企業,多數企業訂單固定,產品單一,自主設計和研發能力不足,市場親和力不夠,地區知名品牌較少,服裝行業整體發展平緩。2014年新疆自治區政府提出了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計劃,同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將“大力發展新疆紡織服裝產業以促進百萬人就業”作為一項國策,并制定了一系列綱領性文件和相關政策措施保障計劃的執行。由此新疆地區服裝產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注冊服裝企業由2012年的200多家增至2018年的2000多家,其中南疆地區占60%左右。內地知名服裝企業紛紛來新疆落地生根,在吸納就業、帶動產業發展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自此新疆地區的服裝產業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在國家及自治區政府多項政策的支持下,疆內三大服裝產業園區基本形成,產業鏈條逐步完善,企業加工設備齊全,員工培訓逐步步入正軌。但由于疆內服裝行業長期存在著基礎薄弱、產業規模小、發展資金匱乏等問題[3],使得多數服裝企業的生存現狀仍然不容樂觀。長期以來,疆內服裝企業以中小型加工企業為主,小型企業承攬疆外訂單機會較少,主要局限在本地的職業裝、校服、工裝等領域;大型企業較少,訂單依賴性較強。經營模式單一,管理技術落后,政策依賴性強,自主研發能力嚴重不足,是新疆地區服裝企業存在的普遍問題,從而導致新疆地區服裝行業整體原創設計能力不強,品牌影響力不足,產品附加值不高[4]。同時,服裝企業從業人員素質不均,人才缺口隨著新增企業增多而不斷增大,也是影響服裝企業生存現狀的重要因素。
二、新疆地區服裝行業發展所需的人才特征
行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新疆地區高校服裝專業承擔著為本地區服裝企業培育人才、輸送人才的重任,在服裝產業鏈的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2015年,也即國家“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產業促進新疆地區百萬人就業”政策提出的第二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新疆紡織服裝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2號)文件明確指出:鼓勵疆內院校適應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需要,積極調整專業設置和招生計劃;鼓勵各類培訓機構積極開展紡織服裝職業技能培訓,通過訂單培訓、定向培訓等形式,為企業、社會提供培訓服務。如何借助政策、地域、資源等優勢,在疆內高校培養適應新疆地區服裝產業環境的本地人才,助力新疆服裝產業的快速發展,彌補服裝企業巨大的人才缺口,是疆內服裝專業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結合新疆地區服裝產業發展現狀及特點,筆者認為適應疆內行業發展的人才主要為以下四類。
1.綜合素質高、知識全面的研究開發型人才
從新疆地區服裝行業發展現狀來看,服裝企業要能夠很好地繼續生存并得到一定的發展,就必須摒棄傳統的經營模式和理念,在保住傳統訂單的基礎上,在傳統產品上進行研發和創新,更加注重提升產品的品質和附加值。在傳統服裝企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更加需要綜合素質高、知識全面、具有一定研究開發能力的人才。
2.實踐能力強、專業素質高的技能型人才
隨著新疆地區服裝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對專業技術工人的需求更加明顯。據調研,企業人員流動量大,本地技術工人少,培訓效果較差,是服裝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服裝專業技術是企業運轉的核心因素,并且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到不斷提升。培養一批穩定的、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不僅能夠堅實企業核心技術力量,還能夠為企業培養更多的本地后備人才,如此疆內本土企業才能夠得到良性發展。
3.協調組織能力強、具有專業知識的生產管理型人才
中層管理人員在企業中占據重要地位,是執行生產計劃、組織生產的核心力量。一線生產工人可以通過快速培訓上崗,但是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中層管理人員則需要通過專業能力、管理能力的培養才能夠勝任。從新疆地區服裝產業發展現狀來看,企業長足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管理模式,而企業管理技術的提高、管理體制的健全依賴于中層管理人員。因此,在服裝專業教育中,加強具備專業知識的管理型人才培養也是適應行業發展需求的重要任務。
4.市場意識敏銳的銷售型人才
只有改革現有的經營管理模式,以市場為導向,緊跟市場潮流和消費者需求,才能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發展。因此,服裝企業需要具有敏銳市場意識的人才,能夠時刻抓住消費者心理,迎合消費者需求,增加原創設計含量,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提升銷售服務質量,及時進行信息跟進與反饋,也是信息時代服裝市場的必然要求。
三、新疆地區服裝專業教育現狀及改革方向
新疆地區服裝行業快速發展,服裝專業教育也需要迎合行業發展,為企業輸送所需的人才。目前新疆地區高等院校服裝專業教育擁有2個本科專業,分別是服裝設計與工程和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1個專業碩士點,即紡織工程。其中,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開設較早,早期以招收疆內藝術生源為主,為疆內外培養了大量紡織服裝及藝術設計人才。2017年開始面向全國招收工(文、理)科學生,為培養大量疆內所需的服裝工程類人才打下基礎。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繼續招收疆內藝術生源,旨在培養服裝類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另外,隨著“跨越式大發展和長治久安”政策的實施,企業服裝相關人才需求量增加,除新疆大學外,全區還有15所職業院校相繼開設了服裝類相關專業。面對服裝行業迅猛發展和人才需求快速增長的服裝專業教育,如何構建適合新疆地區服裝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產學研合作模式,最大限度發揮高校服裝專業教育在紡織服裝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根據疆內服裝產業發展的現狀和特征,筆者對疆內高校服裝專業教育提出以下建議及構想。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轉變教師觀念
疆內新開設服裝相關專業的院校普遍存在著師資力量薄弱、教師教學經驗不足等問題,因此,加強現有的師資隊伍建設是適應行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加強師資培養力度,如將針對教師的專業技能培訓納入教師的長期發展規劃;進行校企聯合,聘請具有豐富經驗的企業技工作為實訓教師,鼓勵教師成長為“雙師型”教師;豐富師資的學緣結構,加大政府引進人才支持力度。除此之外,一線專業教師對目前新疆地區服裝企業的發展、專業崗位需求的了解是教好專業課的前提,因此專業教師在教好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應該轉變傳統觀念,深入基層了解企業需求。只有全面了解目前使用的技術、設備和生產管理流程,才能夠將書本上的知識有的放矢地傳授給學生,從而最大限度地縮小理論與實際的差距,提高學生在本科階段學習的實用性[5]。
2.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企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員的素質。人員的素質不僅包括專業知識和技能,更多的是創新精神、團隊意識以及人的自律和理念等的綜合體現。實踐證明,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學校學到知識的使用率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往往比專業知識的訓練更重要。要以構建全面的學科知識體系為基礎,在重視培養學生基本專業能力的同時,增加研究探索性課程和訓練。如鼓勵本科生參加大學生創新項目訓練,參與教師相關科研課題,從而培養學生的研究探索能力和團隊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研究開發能力。同時,還要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鼓勵學生進入企業體驗真實的工作環境,了解服裝生產過程,改變學生傳統思想觀念,加強實踐鍛煉。通常本科畢業生進入企業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崗位培訓,均會快速成長為企業的技術骨干、管理人員或研發人員,但筆者調研發現,服裝專業畢業生在服裝企業長期就業的并不多,主要是專業熱情不夠、吃苦耐勞精神不足。因此,一線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提升專業熱情。
3.建立校、企、行合作平臺,形成資源共享
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如設計師協會、服裝協會等)的作用,建立溝通交流及合作平臺,加強政府、企業及學校合作溝通,加強信息共享和需求共享,促進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接軌。如行業協會通過舉辦各類大賽和活動搭建學生實踐平臺,政府通過行業活動宣傳相關政策,企業通過行業協會傳遞用人需求,學生通過參與各類實踐活動了解行業發展情況,提升專業學習熱情。以往的校企合作主要是學生去企業參觀交流,僅有少數學生能夠真正通過校企合作平臺進入企業體驗真實的生產環境,企業用人需求與學校人才培養不能夠很好地對接。針對這種現狀,在建立校企聯合平臺時需要改革傳統的合作模式,建立切實可行的聯合培養機制。對學校來說,要針對不同的培養目標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對企業來說,要充分考慮學校的實際情況,在實踐教學方面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讓學生在企業實習無后顧之憂。
4.明確培養目標,合理設置課程
針對新疆地區服裝行業發展現狀,疆內各服裝院校應根據各自的基礎背景和層次對培養目標進行合理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6]。如職業教育層次的人才培養定位應以職業技能的訓練為主,側重專業技能的熟練掌握;本科層次的人才培養定位應為服裝行業所需的復合型人才,要求學生具有寬廣的知識面,強調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7]。寬口徑、多方向、有專長的服裝人才培養模式則是服裝專業的最佳選擇。在專業方向的選擇方面,由于新疆地區服裝企業多處于發展階段,對設計師的需求和容量不大,對具備一定管理和生產技術的工科人才缺口較大,因此,建議新疆高校服裝專業在保持原有藝術生培養規模的基礎上,擴大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工科方向的招生規模,盡快改善新疆地區實施“百萬人就業政策”過程中服裝企業對專業人才需求的瓶頸狀態。另外,在課程設置方面,低年級的課程主要以奠定專業基礎為主,擴展學生綜合視野為輔;高年級的課程則側重于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專長,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畢業生能更快更好地勝任企業崗位工作。
四、結語
發展新疆地區紡織服裝產業是黨中央提出的維護新疆地區穩定、實現長治久安總目標的重要戰略性舉措,具有重大意義。而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因此新疆地區的服裝專業教育應以現實行業發展為基礎,政府、學校、企業形成聯動機制,立足長遠,建立健全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隊,促進人才隊伍的不斷壯大,才能源源不斷地為企業輸送新鮮力量,保證新疆地區的服裝行業可持續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1]李淑敏.服裝行業發展對服裝教育改革的訴求分析[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3,42(6):107-108.[2]陳韻,李星辰.“一帶一路”對新疆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影響研究[J].商業經濟,2017(11):56-58.[3]饒蕾,徐紅,張同智.新疆服裝產業的困境、機遇和對策[J].紡織導報,2010(7):30-32.[4]李晨,潘福奎.淺析新疆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J].棉紡織技術,2018,46(6):74-78.[5]夏鑫.論本土高校紡織專業在提升新疆紡織服裝產業發展中的作用[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5,44(6):44-46.[6]方澤明.服裝高等教育定位改革的思考[J].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10,24(6):747-751.[7]徐德龍,劉克成,邵必林,等.建立適應中國市場經濟的高等工程教育: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7(7):39-40.[8]郭虹,遲曉麗,彭迪.服裝專業教育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以湖南工程學院為例[J].紡織服裝教育,2018,33(1):22-25.[9]常曉鋒.創新人才培養推進機制改革:第二屆中國紡織服裝職業教育發展論壇聚焦新疆紡織服裝與職業教育協同發展[J].紡織服裝周刊,2017(27):10-11.[10]謝婉津.淺析中國高等服裝教育的現狀及改革趨勢[C]//2016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muni-cation,BusinessandEducation(CBE2016V50).SingaporeManagementandSportsScienceInstitute,Singapore,智能信息技術應用學會,2016:4.[11]劉金蓮,張初陽.基于地區差異性的新疆服裝高等教育改革研究[J].紡織科學研究,2015(3):102-104.
作者:錢娟 作者單位:新疆大學 紡織與服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