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交換機實訓總結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交換機實訓總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交換機實訓總結

篇1

在以往甚或當下的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就是學院派的課程體系與用人單位的需求相差甚遠,學生在大學期間所掌握的知識不能滿足他們進入社會實際工作的需求,總結起來大致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現有的設計公司或者企業還沒有把設計作為設計研究的核心;二是學生沒有意識到市場環境和材料、工藝技術、成本等諸多條件的制約。究其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在課程設置方面缺少系統化的設計以及成熟的綜合實訓教學體系,由此學生在學習及社會實踐過程中問題百出。就目前學院的藝術設計類專業設置,單項課程的內容和所取得的成效是沒有問題的,但以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為目標就會出現能力培養水平不高、知識傳授內容重復、知識結構斷層等現象,課程缺乏承上啟下的連續性,也不能與其他單項課程構成完整的體系。其實通過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建議》中明確指出的:“各高校要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已經強調了設計專業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將綜合實訓課程納入一個科學、規范、系統的整體教學環境中,并成為課程體系進行更新、完善和良性循環的重要動力是必然之趨”,因此,要深刻理解綜合實訓的內涵,并結合學院自身特點實現培養對象的個性化發展的目標。

一、藝術設計專業綜合實訓教學的內涵

綜合實訓是新形勢下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課程內容,既要強化藝術設計教育的理論基礎,又要突出學生面向社會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務實的教學方式。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以及基本設計原理的運用和設計表達能力等等,借此將他們原本狹窄的視覺、比較閉塞的思路迅速打開,并通過規范化、合理化的程序,使學生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方案,最終為他們走向社會實踐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綜合實訓與其它的單項設計實訓課程的區別就在于更注重學生素質的綜合條件,對以往單項課程知識的整合能力。至今為止綜合實訓課程都是以虛擬的項目和社會實際設計項目作為兩大主要內容,在虛擬項目課程中,通過學生豐富的想象來完成課程目標,感性成分多于理性思考;虛擬項目教學是建立在合理設計的基礎之上,充分發揮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表達自己對設計內容的深入研究和理解。與此同時,以社會實際應用項目作為綜合實訓的內容時,更需要悉心挑選那些可以納入課程之中的項目,這樣才能達到有效教學,形成個性鮮明的設計作品,是實現綜合實訓的重要途徑之一,也就是說在實訓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兩者是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相輔相成的重要內容。

二、綜合實訓課程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首先,要為學生提供實訓的平臺。在我國,以藝術設計工作室的形式為學生提供發展平臺已經辦的如火如荼,比如中央美院、清華美院等等,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教學已經發展的較為成熟。工作室的發展可以為學生提供在校內的實訓基地,使學生在大學期間就能夠接觸到社會實際項目并與市場接軌,這樣學生不論在設計思維還是在專業技能方面都得到全方面的鍛煉。同時學生也為自己能夠進入工作室學習而增添對專業研究的信心。除為學生提供校內的實訓基地也要拓展校外實訓基地。如與所在城市較為知名的設計公司進行交流與合作,設立實習實訓基地,定期向設計公司推薦優秀的學生進行實習,參與公司實際的項目工程,并在工作中將自己創意與施工工藝、材料等設計因素相結合,從而避免學生作品紙上談兵。學院也可以請業界優秀的設計師以講座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與互動。如江南大學與蘇州金螳螂建筑裝飾股份有限公司教與學的設計人才培養的合作模式就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其次,要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教師在綜合實訓環節中和學生建立了一種平等、互動、互助甚至是合作的關系,要求教師的職能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習的管理者,還要能起到協調各種關系、引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面對學生的質疑和見解要平等的接受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筆者認為尤其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綜合實訓課程中,教師更應提高自身修養,以發展變化的學生觀應對學生越來越強烈的對于未來及現實空間的探索欲。環藝設計工作室的教學模式也可以為教師提供一個鍛煉和提高的平臺,在實踐中不斷充實自己也豐富了教學內容。

筆者認為通過綜合實訓對學生設計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意能力的要求,必然引起其它教學環節的相應調整,促使綜合實訓前期的單項(實訓)課程及整體組群課具有系統性和規范性的變更以滿足培養創新實踐型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李偉 吳燦,《地方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研究》

篇2

網絡設備配置實訓是信息安全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該課程旨在讓學生了解常用網絡設備的工作原理、工作方式、技術指標及參數等,熟悉調試網絡設備的工作環境,掌握各網絡設備的調試方法。本文主要介紹該課程建設的做法和體會,從課程的設置意義、教學方式與方法的制定、教學內容的編排與優化、教學環境的建設等方面進行闡述。

課程設置的意義

在學習本課程之前,學生學習了計算機網絡相關基本知識,但對網絡設備還沒有任何學習經歷。我們在信息安全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加入網絡設備配置實訓課程,希望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能夠系統地掌握網絡設備的配置方法,以及利用網絡設備調試各種網絡服務的方法。

在教學模式上,傳統模式是教師以系統講授課程的全部知識點為目標,部分動手練習也是驗證性實驗。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完成實際技術工作任務時常感到無從下手,難以將學過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規律,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實際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模擬真實的工作情境,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掌握課程內容,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等社會能力,還培養學生根據實際工作需要獲取知識、應用所學知識的方法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教學方式與方法的制定

通過對多家信息安全技術相關企業進行調研,發現基礎網絡的建設是多個工作崗位所必需的一項基本技能,開設網絡設備的配置與調試相關課程是十分必要的。在吸取Cisco CCNA培訓等課程教學經驗以及在企業調研結果的基礎上,我們認為網絡設備配置與調試技能的教學,實訓是最好的方式,有利于學生學到更多的實際操作技能。

(一)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法。項目驅動教學法是指由教師根據當前教學主題設計并提出項目任務,針對所提出的項目任務,采取演示或講解等方式,給出完成該項目任務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引導學生邊學邊做,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本課程根據網絡設備的種類及網絡功能分為四個項目,根據每個項目的特點又細化為多個學習任務。學生在學習時需要完成每個項目下的任務。

學生在學習本課程時以工作小組方式重新組合,組長負責小組的網絡設備分配及組員的管理。在每個學習任務完成后,學生需要填寫相應的工作單,將完成任務時的工作步驟、心得記錄下來。組長對組員完成任務的工作態度、團隊協作、應用的知識等進行評價,教師對每個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整體評價。

(二)考核評價

該課程的考核評價體系突出嚴格、全面兩方面。嚴格是指有明確的考核機制,全面是指必須完成基本實訓要求及內容。考核涉及內容有:每個項目下的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占60%,主要考查學生對每個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熟練程度及組員團隊配合等;平時出勤,占10%;階段性考核,占30%,即在完成每個項目后,要對學生進行一次綜合性考核。

教學內容的編排與優化

該課程講授和實訓的內容與基礎網絡建設密切相關。為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規劃與設計,我們對相關企業進行了調研,并對網絡工程師、網絡管理員等崗位所需知識與技能進行了詳細剖析,認為網絡設備的配置與調試是信息安全技術專業畢業生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技能,并且總結出在相關崗位上,哪些網絡設備調試是比較重要的,哪些網絡服務調試是相關工作人員必須掌握的。因此,在網絡設備的選擇上,注意選擇一些在基礎網絡建設中應用比較多的設備,重點放在交換機、路由器和三層交換機上。對教學內容的制定分為“智能型交換機的配置與調試”、“智能型路由器的配置與調試”、“網絡功能的實現”以及“綜合實踐訓練”四個項目,每個項目再細化為多個任務,如圖1所示。在教學中,先針對每種網絡設備進行基本功能的實踐訓練,然后再利用網絡設備實現相應的網絡功能,最終將各種設備綜合起來進行綜合應用。

(一)智能型交換機的配置與調試

交換機是局域網組建中非常重要的設備,是建立校園網、企業網的基礎設備。因此,學習交換機的應用是一個重要且基礎的教學環節。在這一項目中,我們針對交換機的常見與重要的應用進行訓練。該部分的任務包括智能型交換機的基本配置、VLAN技術的應用、生成樹協議的應用、交換機端口的安全設置等。

在這部分內容中,VLAN技術的應用是重要訓練內容。要讓學生理解VLAN技術的基本原理并掌握VLAN技術在實際中的應用。重點講解VLAN的建立與管理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借助實際案例講解VLAN技術的應用。除了講解單交換機上的VLAN劃分外,還要講解跨交換機間的VLAN技術應用。

此外,該部分還要對交換機端口的冗余及安全等實踐內容進行講解和訓練。

(二)智能型路由器的配置與調試

路由器是在網絡間傳送數據的關鍵設備,也是在網絡建設中不可缺少的設備。很多網絡功能是通過路由器來實現的,因此路由器的應用在網絡建設中非常重要。目前,在很多基礎網絡中應用到了三層交換機,它是在交換機的基礎上增加了路由器的相關功能,使得其功能應用比一般路由器要好很多。因此,在本項目中也要介紹三層交換機的配置與調試方法。

在本項目中包含的任務有智能型路由器的基本配置、靜態路由的配置、三層交換機的基本配置、動態路由協議RIP的應用、動態路由協議OSPF的配置與應用、單臂路由的應用以及路由器的安全傳輸等。

在本項目中除了路由器和三層交換機的基本配置外,路由配置是重中之重。在路由器中,路由協議分為兩種:靜態路由和動態路由。靜態路由的配置是目前基礎網絡建設中的一項基礎技能。通過靜態路由的配置訓練,還可以加強學生對路由表概念的理解,增強學生網絡路由規劃能力。動態路由是在復雜網絡情況下應用的路由協議。而RIP協議和OSPF是兩種常見且比較典型的動態路由協議,在訓練學生配置兩種協議的同時,還要讓學生理解這兩種協議的工作原理。

單臂路由是解決VLAN間信息傳輸的重要方式,它在一個路由器的物理接口上劃分多個邏輯子接口,為二層交換機上的每個VLAN分配一個子接口作為該VLAN的網關,以便這些VLAN能夠在網絡中互聯。通過單臂路由的應用訓練,學生可以真正理解網關的作用以及將VLAN加入到網絡中互聯的方法。

(三)網絡功能的實現

通過前面兩個項目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各網絡設備的基本配置方法。在此基礎上,要讓學生對一些常見的網絡功能的配置進行訓練,包括DHCP的應用、訪問控制列表(ACL)的配置、NAT技術的應用以及VPN技術的應用四個任務。

這些網絡功能在基礎網絡建設中是比較常見的,因此學生需要進行針對性訓練,以掌握這些網絡功能的配置方法,并在此基礎上理解這些網絡功能的原理。

(四)綜合實踐訓練

在前面三個項目的基礎上,我們準備了一些綜合實踐訓練任務。這些任務都是在學生前面所學內容基礎上組合而成的,并且訓練內容與實際基礎網絡建設緊密聯系。

教學環境的建設

作為一門實訓課程,該課程教學環境的建設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部分。所需的教學儀器就是交換機、路由器和三層交換機。學生以小組的方式來完成實訓項目。每個小組中配備路由器2臺、二層交換機2臺以及三層交換機1臺,每個小組配備計算機4臺,如圖2所示。這樣,每個小組的設備就可以供4~8人進行訓練。訓練中學生可根據項目內容對網絡設備進行規劃,根據拓撲圖來搭建網絡環境,進而對每臺設備進行相應的配置,最終實現任務所要求的功能。這樣,既可以訓練學生配置網絡設備的技能,也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在每臺計算機中,我們安裝了相應的模擬軟件,來方便學生學習。模擬軟件的出現,不僅為該課程教學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輔助工具,也為相關課程的教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軟件可以充分挖掘現有設備的潛力,提高現有系統的利用率,既緩解設備和場地不足的問題,又提高可操作性,降低設備的管理難度,而且在不添加硬件設備的條件下,可以增加學生的實踐動手機會,加強學生的實踐技能。

在實訓中,學生可以在真實的環境中邊學邊做,較為系統地掌握實踐操作技能。通過觀察近幾屆學生學習該課程的情況,發現學生在學習完本課程后,能夠較為熟練地配置與調試各種網絡設備,具備一定的基礎網絡搭建能力,為學習后面的課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鄒賢芳,肖傳輝.“網絡設備與互聯”課程教學改革與實施[J].福建電腦,2011(3).

[2]葉延東,張蒲生,李永東.網絡設備與技術課程實訓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

[3]馬剛.淺談模擬軟件在計算機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10(11).

[4]吳剛.Cisco Packet Tracer在網絡教學中的特殊應用[J].計算機時代,2011(4).

[5]宋夢華.基于Packet Tracer的虛擬通信仿真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0(3).

[6]楊彬.基于Packet Tracer環境下的網絡課程考核平臺構建[J].計算機教育,2010(23).

篇3

A Network Security Design of Campus Smart Card System

WU Jian-cai

(Fujian Jinjiang Zhiye Zhongzhuan Xuexiao, Jinjiang 362251, 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ampus as well as the increasing complexity on the work of student management in middling vocational school,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mpus smart card system has already become a kind of inevitable trend. In this paper, focus on network security problem.Put forward a proposal of network optimization design.

Key words: campus network; smart card system; overall design; network security: network optimization

校園一卡通系統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基礎工程和主要內容,在學校管理中具有特殊、獨立地位,其最核心的兩大應用功能一是作為身份識別的手段,如教職員工考勤、教學管理(如學生點名)、出入實驗室、宿舍、學校等門禁系統、通過圖書館通道機、借閱圖書、掛號就醫等功能;二是作為電子支付的手段,如校園內的食堂就餐、超市消費,水電繳費、公共機房上機上網等各項收費的生活服務項目。此外,校園一卡通系統能實現涵蓋學校生活各個方面的其他功能,如可以通過“校園一卡通”平臺提供查詢個人賬戶余額、明細,交納費用等金融服務;通過一卡通系統與校園辦公自動化系統的無縫連接,可實現師生的基本信息查詢、教務信息查詢(如課程成績、學籍學分、教學情況)、后勤信息查詢(如餐卡余額、水電費用)等。校園一卡通系統促進了數字化校園建設的腳步,提供了一個統一、簡便、快捷的平臺,便于學校宏觀管理的綜合查詢,基本滿足了學校管理和服務的各項需求[1] [2]。

但是校園一卡通系統仍在處在持續完善和發展的過程中,隨著中職院校應用的逐步深入,對校園卡系統提出諸多新的需求,例如系統數據的安全、校園卡系統每年用校園卡消費與支付的金額數額龐大,因此校園卡系統應重點提高網絡完全功能,確保消費與支付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此外,校園卡系統的應用范圍和管理復雜度很大,保證網絡服務質量、提高系統穩定運行時間是對校園卡管理部門的重要衡量標準[3]。針對校園一卡通系統的網絡安全問題,文章選定一卡通系統設備皆為銳捷的交換機產品,嘗試采取多重優化措施保證系統功能順利實現。

1關于端口鏡像的優化設計

所謂端口鏡像(Port Mirroring)是指將交換機的一個或多個端口(VLAN)的符合指定規則的數據報文復制轉發到目的端口,為網絡分析和監控提供網絡數據流的方法。

交換機的端口鏡像功能通常與網絡分析儀器等設備共同使用。通過使用端口鏡像對網絡數據包進行監聽,并使用網絡分析儀對數據分析,可提供用戶進行網絡監控和故障排除的數據,為網絡數據提供安全性保障[4]。

在配置本地端口鏡像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配置本地鏡像組時要使鏡像配置生效,源端口和目的端口必須同時配置;

2)已加入到匯聚組或生成樹功能的端口不能設置為目的端口;

3)某些交換機上配置目的端口時同一端口的設置以最后一次配置為結果生效。

基于所選用的設備都為銳捷的交換機產品,源端口只允許為一個,目的端口可一個或多個。校園網中端口鏡像功能主要應用于校園監控網絡VLAN 19,設置在核心層交換機RG-S7606上:

monitorsession1sourcevlan 19 rx

//監視vlan 19接收到的數據

monitorsession1destinationinterfacefastEthernet0/20

//設置端口20為目的端口

若需要查看交換機的端口鏡像信息內容,則可使用命令:

showmonitorsession1

2關于防ARP攻擊的優化設計

ARP(地址解析協議,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是一種將IP地址轉化為計算機網卡MAC地址的協議。ARP為OSI七層模型中的第三層協議,ARP表中存放著計算機IP地址與MAC地址的對應關系。

ARP攻擊常見于接入層設備,是局域網中常見的網絡攻擊行為,嚴重時可能會引起網絡癱瘓。在交換機上對防ARP攻擊的功能有IP和MAC地址的綁定、防網關被欺騙兩種。

IP和MAC地址的綁定,將IP地址和網卡MAC地址綁定可防止校內用戶盜用他人的IP地址,起到保護IP地址的作用。在校園網絡建設中,財務部門等安全性要求較高的部門采用IP和MAC地址綁定的方式應用。綁定命令在匯聚層交換機上執行,下面以1#教學樓會議室的計算機(IP地址:172.16.18.2,MAC地址:000C.292E.3321)為例設置:

arp 172.16.18.2000C.292E.3321arpa fastEthernet 0/1

需要注意的是此功能只能用在三層交換機中。

3關于防網關欺騙的優化設計

防網關欺騙一般用于由于某臺計算機假冒網關的IP地址發出ARP請求使其它計算機因無法區分真假網關而引起的網絡問題。使用交換機的防網關欺騙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計算機用戶的網關欺騙行為,保證網絡的正常運行[5]。

在本校園網中此功能應用于匯聚層交換機中,以2#實訓大樓網絡綜合實訓室連接的端口為例,使用命令如下:

interface fastEthernet0/7

anti-ARP-Spoofingip172.16.41.1

//配置防止網關地址為172.16.41.1的arp欺騙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防網關欺騙功能只能應用于靠近用戶端的設備上。

4關于防DoS/DDoS攻擊的優化設計

DoS(拒絕服務,Denial of Service)是一種拒絕用戶服務訪問,令用戶無法正常得到服務的一種攻擊方式;DDoS(分布式拒絕服務,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是一種以DoS為基礎的分布協作式的DoS攻擊方式,相較DoS破壞性更大。

本校園網使用的銳捷交換機的防DoS/DDoS攻擊是利用入口過濾功能來實現的,其防DoS/DDoS攻擊功能主要應用于核心層交換機RG-S7606的端口2和端口3上(連接2#實訓大樓和3#信息信息中心實訓大樓的端口),主要配置命令如下:

interface rangefastEthernet0/2-3

ipdenyspoofing-source

//設置對偽造IP地址的預防DoS/DDoS攻擊入口過濾功能

使用交換機的防DoS/DDoS攻擊功能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使用防DoS/DDoS要求交換機配置網絡三層接口地址;

交換機入口過濾功能只能配置在直連接口上;

防DoS/DDoS功能不能與ACL同時應用于同一接口上,否則后配置的應用將覆蓋先前的設置;

若對接口的IP地址修改,則防DoS/DDoS攻擊必須重新設置。

5關于IP掃描攻擊的優化設計

局域網中的IP掃描攻擊方式可分為目的IP地址變化的掃描攻擊(scan dest ip attack)和發送大量報文給不存在的目的IP地址攻擊(same des tip attack)兩種。其中前者對整個網絡的危害極大,很大程度上消耗網絡帶寬;而后者則會消耗交換機的CPU資源。

要防止IP掃描攻擊,需要打開交換機系統保護功能,限制非法用戶的掃描攻擊次數,對非法用戶進行隔離,從而保證整個校園網絡的正常運行[6]。

校園內計算機數目多,校園網的防IP掃描攻擊主要在匯聚層交換機S3760中配置實現,主要代碼如下:

system-guard enable

//打開交換機系統保護功能

showsystem-guard isolated-ip

//查看系統保護后交換機的隔離用戶詳細的IP地址及時間等信息

另外,使用系統該保護后,被隔離用戶實際上尚未被隔離,為保證校園網絡的安全還應對攻擊者采取其它的有效措施。

6總結

根據本系統預期上線的功能情況,一卡通系統經過端口鏡像、防ARP、防網關欺騙、防DoS/DDoS攻擊、防IP掃描攻擊的多重優化設計,可以有效消除大部分可能發生的網絡安全問題,減少系統故障率;一卡通系統健康的運行,能使學校教學、生管、后勤各個環節都符合當前乃至未來數年學校的發展需求,極大優化了信息處理的效率,同時也給在校學生帶來極大的便利,最終實現數字化校園的有效構建。

參考文獻:

[1]鄭燕,何學文.“一卡通”系統在廣州大學城的建設和應用[J].中國科技信息,2006(13):156-157.

[2]蔣臨風.一卡通推進“數字科大”建設[J].中國教育網絡,2006(7):38.

[3]張海.北京語言大學校園“一卡通”系統分析與設計[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0.

篇4

計算機網絡課程進入高職院校,要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當時它是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在計算機專業中開設。近年來,計算機網絡技術飛速發展,國內高職院校幾乎一窩蜂似的爭相開設了計算機網絡專業。但是,面對動輒數百萬的網絡實訓設備和后期高昂的維護升級成本,高職網絡專業的學生幾乎很難有機會在學習過程中操作這些網絡設備。長此以往,就造成了理論和實踐教學的脫節,如此培養出來的高職計算機網絡專業的畢業生往往只會紙上談兵,很難適應企業崗位的需求,進而反過來嚴重制約了社會對該專業的評價。針對這一情況,筆者經過長期的研究和實踐,在利用仿真平臺進行計算機網絡實訓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以期拋磚引玉。

網絡仿真平臺是指借助先進的計算機軟件技術,模擬實際計算機網絡硬件的工作模式和工作過程,進而在虛擬化的環境下實現網絡目標的虛擬仿真技術。仿真平臺具有投資少,配置方便靈活,虛擬化程度高等特點,開展虛擬網絡的模擬仿真教學工作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降低實驗成本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非常適合辦學條件有限,又對學生培養有非常高要求的高職院校。目前,最流行的網絡仿真軟件有VMware,DynamipsGUI和Cisco Packet Tracer,其中,Packet Tracer是CISCO公司出品的,因此,對模擬仿真該公司的交換機和路由器等網絡設備的功能可謂原汁原味,遠勝市面上一些小公司的產品。

下面,本文將以高職“構建中小型企業網絡”課程為例,設計該課程的整體設計和某一單元設計,在其中的實踐教學中,以VMware和Cisco Packet Tracer為虛擬實訓平臺,通過將課程的每一個知識點對應到項目的每一個子項目,將構建中小企業網絡的任務和步驟一個接一個地被展現和教授,最終完成整個課程的教學。

一、課程整體設計

課程整體設計以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為中心,強化學生的能力培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項目驅動、任務導向、案例模塊化、融‘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模式進行設計。

(一)課程目標設計

1.總體目標:本課程通過對**大學的網絡環境的架設和管理這個項目的訓練,學生能針對不同網絡需求進行分析與規劃;能熟練對交換機和路由器進行配置;能在WINDOWS SERVER環境下進行服務架設與網絡日常管理;能按照項目集成規范流程編制方案書。

2.能力目標:掌握網絡拓撲結構設計;掌握IP地址規劃與管理;掌握二層、三層交換機和路由器的配置;掌握利用WINDOWS SERVER架設企業網絡;能熟練分析網絡常見故障,并及時解決;能熟悉網絡架設與管理的各個環節的標準,能閱讀、分析各環節技術文檔。

3.知識目標:理解網絡服務架設與管理各個環節(網絡規劃、設計、實施、日常管理)的流程;理解網絡模型、TCP/IP網絡相關概念;理解交換、路由、VLAN的概念;掌握共享、磁盤管理、DNS、DHCP、EMAIL、WWW、FTP等技術;理解網絡管理中應用、接入層的功能與特點。

4.素質拓展目標:通過課程項目實踐,挖掘學生潛在創造力,激發學生的設計與管理才能;通過以小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項目實訓,為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組織協調能力、獨立思維能力,在項目實施中要求對學生進行分組,并以小組完成實訓(實驗)效果來評定個人成績。

(二)課程內容設計

本課題設計一個“組建**大學校園網實訓”項目。通過對該項目的分析,把整個校園網絡分為3個層次:接入層、匯聚層和核心層。接入層主要為終端用戶提供接入點(有線、無線)服務;匯聚層除了負責將接入層交換機進行匯集外,還負責將各個VLAN進行有選擇的路由訪問;核心層將匯聚層交換機互連起來進行穿越校園網骨干的數據交換。

針對需求和技術分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該項目分解成6個模塊,每個模塊又包含若干個任務,項目的模塊劃分如圖2所示。6個模塊細分成30個任務,如表1所示。

二、單元設計(教案設計)舉例

單元設計是指在課程總體設計的框架下,對每一次課進行細化設計。內容包括:本次課要完成的任務、上課的時間和地點、教學目標(能力目標、知識目標和素質拓展目標)、案例、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使用工具材料及教學步驟等。教學步驟是按時間順序對學生和老師各自的活動進行設計,包括時間的分配,一般按任務布置、收集信息、制定工作計劃、決定實施辦法、實施工作過程、交流和檢查工作成效、訓練深化、知識歸納、工作效果評價等過程進行。

下面以模塊3中的任務1和任務2為例,設計如表2所示的教學流程。

(一)教學目標

1.能力(技能)目標

(1)掌握PACKET TRACER5.0的安裝和使用方法

(2)在PT 5.0上繪制網絡結構圖

(3)利用CISCO配置命令配置網絡交換機

2.知識目標

(1)PT5.0的安裝;

(2)交換機和電腦圖標的安放,相互之間連線的種類;

(3)電腦IP地址的配置;

(4)交換機基本配置命令;

(5)交換機VLAN配置方法

3.素質目標

(1)提高團隊協作的能力。

(2)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和比較,總結和概括,學會舉一反三,靈活應用,培養計算機網絡綜合應用能力。

(3)善于借鑒他人經驗,發揮團隊協作精神,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組織協調能力、創新思維能力。

(二)教學過程設計

為了完成“交換機和路由器的綜合配置”任務,達到教學目標,依據本單元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學生活動,設計了如表2所示的教學過程。

(三)實驗實訓環境

本單元的實驗實訓都基于仿真平臺CISCO PACKET TRACER 5.0和VMWARE虛擬化軟件,包括教師演示、學生實驗,作業文件生成都是在這個平臺上完成。

三、總結

社會對網絡人才需求規格的不斷變化以及計算機網絡最新技術的使用,給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培養帶來了挑戰,對網絡技術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項目化教學便成為了高職院校教學模式的最好選擇之一。

仿真平臺在項目化教學中能很好的解決學生在“學做合一”中“做”的問題,為學生動手做項目提供了很好的實驗實訓平臺,并且在此平臺上,學生進行團隊合作,一起完成一個比較大的任務,這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為學生畢業后盡快進入“職業”角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潘峰. 項目驅動教學探索[M].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8.

[2] 海霞,王鴻喜. 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多元化、仿真性、模塊式教學模式設計[J]. 遼寧教育研究,2008.

篇5

劃分虛擬局域網是整個網絡系統的重要技術之一。企業網絡內部的環境復雜、分布區域廣、網絡用戶多,以至于企業內部網絡用戶的可靠性得不到完全的保證。通過劃分虛擬局域網,隔離不同部門,可以增強企業網絡安全性,本文將詳細論述虛擬局域網的技術及在網絡系統中的必要性和設計方案。

2.VLAN方案設計

目前,VLAN技術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組建:基于交換機端口的VLAN、基于MAC地址的VLAN和基于應用協議的VLAN:

基于端口的VLAN,即靜態VLAN,特點是技術簡單,容易配置且維護工作量小,缺點是終端設備移動時需要更改設備配置。

基于MAC地址的VLAN,即動態VLAN,基于Vlan策略服務組建,特點是終端設備可以在整個局域網中移動而不用改變配置,適合于移動辦公型的網絡環境,缺點是配置工作量大、繁瑣。

由于交換機為二層設備,所以基于應用協議的VLAN對于交換機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會造成交換機性能的下降。

考慮到本系統的特點,節點在網絡中內移動的可能性較小,基于易維護、易管理方面的考慮,使用基于交換機端口的VLAN進行配置。各個VLAN間由ACL控制,限制互訪。其中VLAN10~31為部門VLAN,禁止互訪,VLAN 51為文件服務器區,能被任何部門訪問,VLAN 52為網管區,能單向訪問各個部門。

3 第三層交換技術設計方案

第三層交換器就是將第二層的交換器與第三層的路由器合二為一,使路由器根據第二層的地址轉發數據包以達到快速通訊,這就形成了第三層交換器。

第三層交換出現因于ATM與交換器的技術背景,因為傳統的網絡是由路由器作為中心的。使用第二層交換器使網絡速度提升,可是在網絡中使用過多的交換器,所有交換器所架構的網絡可能會形成廣播風暴,所以需要路由器來隔離可能會形成的廣播風暴,為了使路由器不會形成網絡的瓶頸,就形成了第三層交換。VLAN將廣播域進行分割,但透過VLAN進行通訊則必須通過路由器進行轉發。所有核心層交換機均為三層交換,可手動打開 ip routing。

4 IP multicast技術方案設計

傳統的點對點單播通信,在發送方和每一接收方需要單獨的數據通道。在這種通信方式下,源IP主機向指定的目標IP主機發送信息包。IP信息包中的目標地址就是IP網絡中惟一的主機地址。從一臺主機送出的每個數據包只能傳送給一個目標主機,通過路由器或交換機將這些IP信息包從源主機發送到目標主機。在源主機和目標主機之間的路徑上的每一個路由器都維護由單播路由協議生成的單播路由信息庫,并根據數據包中的IP目標地址在單播路由信息庫中查找單播包轉發路徑。在單播方式下,如果有另外的多個用戶希望同時獲得這個數據包的拷貝是不可能的。發送信息的主機必須向每個希望接收此數據包的用戶發送一份單獨的數據包拷貝。這種巨大的冗余會帶來很大的代價,首先,會給發送數據的源主機帶來沉重的負擔,因為它必須對每個要求都做出響應,這使得負擔過于沉重主機的響應會大大延長。其次對路由器和交換機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員被迫購買本來不必要的硬件和帶寬來保證一定的服務質量。

組播路由與IP單播路由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就是,IP單播路由是根據網絡的拓撲結構而不是實際的會話來建立路徑,而IP組播路由則是根據網絡的會話來動態地建立投遞路徑;因此,IP組播路由比IP單播路由更具有動態性。

關于組播路由設計,可在企業網絡核心交換機和匯聚交換機上運行PIM-DM組播協議對業務及服務進行支持,并提供優秀的可擴展性;在邊緣交換機上運行IGMP Snooping組播管理協議對業務及服務進行支持。

用戶通過運行組播客戶端軟件的PC運行IGMP協議,用戶可通過IGMP協議加入某個組播組,建立成員關系。對于組播業務的具體實施及管理需根據不同的業務類型及廠家提供設備的特點具體進行分析。目前經常被采用的稀疏分布模型的域內組播路由協議是PIM-SM,因此,使用PIM-SM作為域內組播路由協議。

每個部門VLAN劃入一個多播地址:

Vlan10:224.1.1.1 Vlan11:224.1.1.2

Vlan20:224.1.1.3 Vlan21:224.1.1.4

Vlan30:224.1.1.5 Vlan31:224.1.1.6

在核心交換機和PIX上啟用多播,命令如下:

ip multicast-routing

int interface #

ip pim sparse-dense-mode

ip igmp join-group 224.1.1.X

配置PIX為RP的命令如下:

ip pim send-rp-announce Loopback0 scope 3 group-list 50

ip pim send-rp-discovery Loopback0 scope 3

access-list 50 permit 224.1.1.1

access-list 50 permit 224.1.1.2

access-list 50 permit 224.1.1.3

access-list 50 permit 224.1.1.4

access-list 50 permit 224.1.1.5

access-list 50 permit 224.1.1.6

ip pim rp-address 3.3.3.3

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總結出一個健全的企業局域網計算機網絡,應當具備如下需求:

企業VLAN構建,其優越性遠遠超出傳統LAN的構建,本文又通過對第三層交換技術和基于第三層交換技術進一步闡述了虛擬局域網的優勢,而在企業網絡系統中,為了體現經濟實用可靠性,易采用交換式以太網方案,并采用內部IP地址。網絡采用兩極交換結構,中心交換機采用三層交換機,構成千兆主干,中心交換機應留有插槽便于擴展,光纖端口依實際應用提供,電源應有冗余;每個分配線間各放置若干臺24換機作為二級交換機,用千兆光纖口用于上連,可以為用戶提供交換式100Mbps帶寬,彼此間采用堆疊連接。是為入住企業的單位提供寬帶國際互聯網絡接入服務、內部網絡通訊平臺、計算機應用服務的綜合性專用計算機數據通信網絡。

參考文獻:

[1]劉曉輝《局域網方案與故障速查手冊》內蒙古科技出版社.2005年3月

篇6

《計算機網絡》的理論知識相對比較枯燥,抽象。學生在學習理論時單純學習理論,導致理論的學習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理論的同時不能動手做實驗,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對理論學習比較排斥,在做實驗的階段無法有效地將已學理論和實驗結合起來。尤其是我校是中職院校,學生們學習理論知識相對比較困難,這就迫使我們必須在教學方面有所改革,根據教學目標和我校現有條件,利用學校機房實施理論和實踐一體化教學,每次上課既講理論又做實驗,利用PPT課件中的圖像、動畫手段深入淺出地講解網絡理論知識,使得理論的學習易于理解,應用機房計算機硬件、虛擬機和其他仿真軟件進行實踐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反過來促進了理論教學。

二、理論知識的學習通過制作簡明易懂且形象生動的PPT教學課件,充分利用動畫,圖像手段講解

《計算機網絡》課程中有許多理論知識比較抽象,如果沒有動畫,圖像,憑空理解起來很困難,如數據通信基礎理論、網絡體系結構、網絡協議、路由原理與技術等,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為了將抽象的理論講明白,必須認真準備教學課件,做到簡明易懂,只講授其中最核心的理論知識,同時充分利用圖像和動畫手段將抽象的理論變成動態的畫面。例如,在當講到數據通信基礎理論的交換技術時,學生對三種交換技術(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不易理解,我就把這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技術制作成動畫形式,改善了教學效果??梢杂脛赢媽㈦娐方粨Q分為三個階段:建立電路、利用電路傳輸數據和釋放電路,課件能生動地反映這三個階段;報文交換不需要建立電路,但每個數據文件可作為一個報文整體進行路由尋址,通過中間的交換節點進行存儲轉發,直至最終到達目的地,利用動畫課件能形象地展示整個過程;分組交換與報文交換相似,只是將報文分成了多個數據片段(稱為分組或包),通過中間的交換節點進行存儲轉發,有數據報和虛電路兩種方式,純粹理論講授學生恨難理解,甚至會讓學生感覺這個課程恨難學,以至于厭學,對這么課程失去興趣。通過動畫課件的教學,學生基本能理解這三種交換技術,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篇7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勞動組織形式的不斷變革,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改變。從簡單要求員工掌握技能逐漸轉變為具備崗位綜合職業能力。高等職業教育是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如何使課程實現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一、項目教學法實現了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

綜合職業能力由專業能力和專業之外的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組成,如圖1所示。專業能力是指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歸納總結、文檔處理、語言表達、團隊協作、組織管理等能力則屬于可遷移的、跨職業的方法及社會能力。

圖1 綜合職業能力的構成

程控交換是高職通信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既包含通信知識的學習,又包括程控交換機維護與業務開通訓練,它對應用于通信行業中的程控交換機安裝調試工作崗位,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傳統程控交換課程教學方法采用理論學習與實驗、實訓相結合的方式,課堂上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缺乏學習興趣。由于不了解所學知識在實際工作崗位中的應用,產生了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在歸納總結、文檔處理、語言表達、團隊協作、組織管理等能力的培養上幾乎沒有作用。采用項目教學法后,學生在與電信機房相同的環境里以小組協作的形式,在教師指導下完成項目,獲取知識并訓練技能,了解工作流程,明確了所學內容的現實應用,提高了學習主動性。與小組成員的合作、與教師的探討加強了溝通交流能力,促進了團隊協作精神,提升了創新意識,實現了方法和社會能力的培養,適應了企業人才需求的改變。

二、程控交換課程中的項目教學設計

項目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相比有很大的區別,主要表現在改變了傳統的三個中心,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由以教材為中心轉變為以項目為中心,由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習環境為中心。在運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設計時,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具體來講,教學設計應遵循下面的4項原則:

1.以工程為背景研制教學項目

項目教學法以教學項目的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教學項目是以職業工作任務和行動過程為背景,對課程中的目標表述和學習內容進行教學論及方法論轉換后所形成的小型主題學習單元。教學項目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對應于實際工作崗位中的具體工作任務和工作流程。程控交換課程設置了4個教學項目,每個項目涵蓋了一種或多種能力目標,它們與課程目標和實際工程項目的關系如圖2所示。

圖2 教學項目與課程目標及實際工程項目的關系

實際工程項目雖然具有從收集信息到檢查評估的完整行動過程,但通常完成周期長,涵蓋的知識、技能較多,不符合學生從易到難、從簡到繁的認知規律,不利于學生知識的拓展。結合程控交換課程的特點,我們采用了“分解重組”法來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從“工作內容”和“行動過程”兩個方面將實際工程項目分解為了“項目單元”,然后以課程目標為框架將“項目單元”重新組合為若干個教學項目,如圖3所示。這樣既保證了教學項目具有完整的行動過程,實現了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同時又包含了較為簡明的知識和技能,便于學生理解掌握,適合于開展教學。

圖3 將實際工程項目轉化為教學項目

2.以行動為框架設計學習活動

項目教學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嘗試。在項目教學中,學生參與信息收集、方案制定、項目實施、信息反饋、成果評價的整個過程,成為活動的中心,如圖4所示。教師的工作主要是構建學習資源及學習環境,明確學習任務,指導學生通過討論等方式進行學習。

圖4 完成教學項目的行動導向過程

依據完成教學項目的行動導向過程,我們將項目實施的全部工作分解為若干個學習活動,這些活動再現了實際崗位的工作流程,如表1所示。

表1 學習活動的設計

教學項目 學習活動 學時

1.認識ZXJ10數字程控交換機 1.1學習程控交換基礎知識 2

1.2認識ZXJ10程控交換系統 2

1.3認識ZXJ10交換機硬件結構 2

1.4 ZXJ10程控交換機軟件基本操作 2

1.5 ZXJ10交換機硬件連線 2

2.開通本局通話業務 2.1配置交換局信息 2

2.2配置交換機物理數據 4

2.3學習局內呼叫基礎知識 4

2.4配置局內通話業務 4

3.開通各項電話業務 3.1學習信令的概念和分類 4

3.2學習No.7信令系統和信令網 4

3.3配置局間信令數據 4

3.4配置局間中繼數據 4

3.5學習ZXJ10交換機計費系統 2

3.6設置計費業務 2

3.7學習電信新業務概念和種類 2

3.8學習電信新業務的內容 2

3.9開通立即熱線業務 2

3.10開通無條件呼叫轉移業務 2

篇8

《交換技術》2008年4月份被評為院級精品課程,是一門工學結合課程,對于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要求較高。

總體來看,課程內容較多且分散,采用傳統的章節教學,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較差,學習效果不好,考試成績不理想?;谶@種情況,研究新的能適應課程教學的教學模式迫在眉睫。

二、模塊化教學在《交換技術》課程的應用

圍繞工學結合這一特色,在課程建設中,課題組教師多次討論、探討適合《交換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經過理論研究、實踐檢驗,在課程的教學工作中,我們采用了模塊化教學方式。經實踐證明,模塊化教學是成功的,適合高職高專通信類院校面向工作崗位的教學模式。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將比較分散的知識點分為電路交換、分組交換(包括分組交換、幀中繼、ATM交換、MPLS交換、IP交換等內容)和軟交換三個模塊分別進行理論講授、實踐操作,結合學院現有真實程控交換機兩套(北電的DMS交換機和飛利浦的SOPHO用戶小交換機)、中興程控交換機ZXJ10仿真軟件20套,下面以電路交換模塊為例介紹模塊化教學在《交換技術》課程的具體實施應用情況。

在電路交換模塊教學過程中,實施了“理論講授+實踐驗證”的教學方法,通過理論知識講授,下達實驗任務,讓學生帶著具體任務進行實踐操作,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真正掌握電路交換的原理、數據配置過程。

1.電話通信過程

以電話通信為例,引出電路交換的概念。打電話是每個人都做過的事情,讓學生親自撥打電話、通話、掛機,然后討論電話通信有哪些過程、需要進行哪些操作。

2.電路交換概念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總結電路交換概念。讓學生知道電路交換有電路建立、數據傳輸、電路拆除三個過程。

3.電路交換原理

系統講授電路交換原理。電路交換的目的是將任意主叫在任意時刻發起的任意呼叫接續到被叫所在的交換機、找到被叫。詳細講授程控交換機完成這一任務的方法,即電路交換工作原理。

4.程控交換機組成

介紹程控交換機的硬件結構。在介紹電路交換原理的基礎上,介紹程控交換機的硬件結構,讓學生理解電路交換過程具體實施的硬件模塊及模塊間通信連接情況。

5.電路交換網絡

重點介紹電路交換網絡的工作過程。交換網絡是電路交換過程的真正實施者,重點介紹其接續過程,讓學生掌握電路交換的工作流程,并下達實踐任務,掌握程控交換機全程數據配置過程并打通電話。

6.實驗室硬件認知

在理論講授的基礎上,帶學生參觀現有的兩套程控交換機,與理論部分對應去認知程控交換機各個功能模塊的劃分及模塊間的通信情況。

7.局容量設置

這是交換局數據配置的第一步,利用ZXJ10仿真軟件,讓學生對全局容量進行規劃。

8.硬件數據配置

在全局容量規劃的基礎上,增加硬件設備,包括模塊、機架、機框、單板等內容,進行通信板配置、單元配置。

9.用戶數據配置

在硬件數據配置完成后,增加局號、百號、分配用戶號碼、用戶屬性定義,完成用戶數據配置。

10.電話撥打測試

利用仿真軟件提供的三部電話進行撥打測試,如電話正常則證明數據配置過程無誤,進而驗證電話通信過程。

可以看出,電路交換模塊分為理論講授和實踐驗證兩大部分。通過功能模塊分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能真正理解理論、掌握應用,最終適應崗位需求。

除了電路交換模塊,《交換技術》課程還包括分組交換模塊、軟交換模塊兩大模塊。要采用模塊化教學,硬件設施是必不可少的。學校對于課程建設提供了大力支持,配備了ATM交換機、IP交換機、軟交換設備以滿足課程實驗實訓內容的需要。

三、教學效果檢查

1.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教師在教學中對理論知識進行引導性學習,通過理論引導,下達教學任務,學生帶著任務到實驗室對設備硬件、數據配置、網絡組織等內容進行現場實踐、操作。在實踐教學環節,每個學生都有任務,注意力不易分散,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2.企業工程師、實驗室教師參與教學,保證實踐教學質量

進行模塊化教學實踐教學環節時,聘請企業一線工程師、技師給學生講課,外聘教師有豐富的工作經驗,直接講授給學生,學生的受益是也就保證了教學的高質量。讓學生感到每個教師都能傳授給他們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學生學習技能的欲望增強。

3.教學風格形式多樣,學生新鮮感強,能一直保持學習熱情

學生在學習交換技術課程時,由幾個老師完成分別完成模塊教學,如上述提到的電路交換模塊理論部分由專業老師系統講授,實驗部分由企業工程師、實驗室教師共同完成,學生能領略不同教師的多樣教學風格,教與學的熱情都不易減退。

4.強化了技能訓練,實現學生畢業能上崗,上崗則能勝任的培養目標

模塊教學由于省略了很多理論上的繁雜介紹,保證核心內容的精華教學,大大縮短教學課時,提高教學效率。學生學得有重點、有收獲,技能操作得到了保證。實現與就業零磨合,容易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5.加強了教材的專業性和系統性,實施模塊教學的關鍵是編寫模塊化的專業技術教材

為適應模塊化教學,不采用按章節分類的書本式的傳統模式,而是根據不同模塊的不同需求,編寫模塊化教材。模塊教學是專業課教材建設的一次大變革,打破了現有的教材體系,加強了專業性和實用性,合理地解決了技術的系統性與崗位所需知識的綜合性的矛盾。目前課題組老師編寫的正式出版的教材有《程控交換與軟交換》和《交換技術》,由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出版。

四、總結

總之,模塊化教學在《交換技術》課程的應用是成功的,達到了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提高實踐動手能力的目的。學生在完成每個模塊的任務時,更多的需要利用他們的課外時間,并且需要他們學會利用學?,F有的信息資源,包括圖書館、報刊雜志閱覽室以及學校的校園網,學會與專業相關的教師的交往。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在學會使用專業知識和技能。事實上,學生通過這樣的任務,通過這樣的展示,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實踐操作技能,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模塊化教學在實施過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職業教育形勢的發展和教學改革的深入,模塊化教學將會不斷地完善,其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為企業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曹勝男,賀小華.電工電子“模塊化教學”人才培養功能探微[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11).

[2]周杏芳.職業技術教育中“模塊式”教學法的探索與實踐[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2).

[3]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篇9

我院是采用新機制、新模式辦學的本科層次綜合性獨立學院。為實現我院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在課堂上我們注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及其應用的迅速發展和普及,對高層次的計算機網絡應用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計算機網絡課程作為我院信息學科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都很強的跨專業課程,其實驗教學與實踐環節不僅是對理論教學的深化和補充,而且對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計算機網絡這門課的實驗教學過程進行研究與實踐。

1 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高校教學中的計算機網絡實驗主要是驗證性實驗,大部分實驗課依附于理論教學,實驗內容不系統,不明確,隨意性大,形式松散;不少學生學完了課程,但對于計算機網絡的理論知識認識并不深刻,在實際應用中不能學以致用。計算機網絡實驗不僅僅是對理論的驗證,更重要的是通過對網絡的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計算機網絡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的結合,不論是硬件、軟件還是通信方面都比較復雜,所以開設網絡實驗,對實驗環境要求較高,我院已提供了很好的實驗硬件平臺,所以改革原先的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就顯得非常重要。

2 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路

2.1 實驗教學內容上的整合

首先,不能照搬其他院校的實驗內容,要將驗證性的實驗比例縮小,并結合本院實驗室硬件設施開設一些針對性、實用性強且符合學生畢業需求的實驗。

我院計算機網絡專業實驗室硬件設備包括電腦六十六臺,路由器交換機共八組,每組四個路由器四個交換機,還有一個通信主機,一個語音網關,兩個IP電話,一個防火墻,一個UTM(統一威脅管理系統),八個無線網卡,一個無線AP,一個無線路由,其他的包括RJ-45水晶頭、測線儀、網線等若干。

要確定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的教學大綱,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要盡可能選擇具有前瞻性、實用性的實驗。實驗內容包括:對等網的建立(網線制作、利用router/hub組網、利用TCP/IP協議將局域網組建成對等網,學會利用命令如:ping、ipeonfig、nslookup等);交換機、路由器的基本配置;使用Telnet方式和Web方式來管理交換機;交換機VLAN(virtual Local AreaNetwork,虛擬局域網)劃分;使用多層交換機實現二層交換機VLAN之間的路由;路由器廣域網PPP(Point t0 Point Protocol,點到點協議)封裝配置和路由器靜態路由的配置。

為了提高學生畢業時的競爭力,我們專門引入了網絡配置模擬軟件Gns3以及Packet Tracer 5.0輔助教學工具。

除了正常的實驗教學安排外,我們學院還專門針對不同專業安排為期一周或兩周的計算機網絡工程實訓,讓學生所學的知識得到進一步鞏固與升華。

2.2 實驗教學方法的更改

按照班級人數分好組,每組六至八名學生。每次實驗之前把實驗內容以及實驗完成之后的問題公布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外有足夠的時間查閱相關資料。實驗課上,教師首先講解實驗相關原理,剩余時間只在關鍵時刻給學生以引導,讓學生有足夠的思考空間,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皢栴}式實驗教學”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實驗,增強他們的主動性,提高實驗的效果。

2.3 實驗考核的規范

篇10

由于企業信息化的程度越來越高,所以對網絡的速度、安全性、穩定性和健壯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些信息化程度較高的企業甚至一時一刻也離不開網絡,如果企業網絡出現故障就會導致嚴重的后果和重大的損失。

總結起來,企業需要一個高速、可靠、穩定、高性價比的網絡。要規劃滿足企業需要的網絡,在設計網絡的過程中主要考慮設備的選擇、部署、配置與合理利用幾個方面。通常使用雙機備份的設計方式來保證網絡的可靠性與穩定性,如圖1所示是一個典型的中小型企業網絡的內部網絡拓撲圖,此拓撲圖中的接入層只列舉了四個部門,只要接口足夠接入層是可以擴展多個部門的。設備的選購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內,在這種情況下,就只需要討論如何合理的配置設備,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從而達到在同樣的設備上實現更快的速度。

圖1 典型企業網絡拓撲圖

二、網絡協議的選擇

采用如圖1所示的拓撲圖,在匯聚層使用雙機備份,通過冗余的方式提高的網絡可靠性,這是一種最基本和常見的解決方案。但是使用這種設計方式就會產生很多問題,首先在拓撲圖中出現了兩個環路,就會導致廣播風暴;其次從財務部的主機發一個廣播數據幀,到達生產部就有兩條鏈路可以送達,一是從接入層交換機A到匯聚層交換機A到接入層交換機B送達生產部主機,二是從接入層交換機A到匯聚層交換機A到匯聚層交換機B再到接入層交換機B送達目的地生產部主機,廣播的數據幀會通過這樣兩條不同的鏈路廣播出去,在生產部的主機就會收到兩個同樣的數據幀;最后由于有多條鏈路可以到達目的地址,還會導致MAC地址表不穩定等問題。早期較為成熟的技術是使用STP生成樹協議來解決以上問題。

1.生成樹協議簡介

生成樹協議是一種運行在OSI模型中第二層的協議,該協議是利用生成樹算法,將以太網中出現環路的交換機鏈路修剪成樹狀的拓撲結構,來避免環路[1]。

2.通過阻斷端口防止環路

通過阻斷端口防止環路的協議主要有使用IEEE 802.1D STP和IEEE 802.1w RSTP。這些協議是利用生成樹算法,通過比較網絡中交換機優先級選取根網橋/交換機,然后通過比較到達根網橋/交換機鏈路的帶寬和端口優先級,依次選取根端口,指定端口即轉發端口,阻斷剩余的端口,來避免環路[2]。

3.通過阻斷端口防止環路的局限性

STP雖然能夠解決二層環路問題,但收斂速度過慢,在網絡拓撲發生變化后,不能夠快速的達到穩定狀態,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網絡速度的需要[3]。

而RSTP由于是單生成樹協議,網絡收斂后只有一個設備工作,而另一個備份設備在網絡正常運行時處于閑置狀態,網絡設備的利用率不高,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也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三、使用MSTP多生成樹協議設計網絡

1.使用MSTP的優勢

IEEE 802.1s中提出的MSTP是一種在STP和RSTP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升級協議,它兼容STP和RSTP,既繼承了RSTP快速收斂的優點,又彌補了STP和RSTP的缺陷[4]。

2.使用MSTP的特點

MSTP增加了“域”和“實例”的概念,來管理交換網絡和VLAN。域就是連接在一起的具有相同域信息的交換機的幾何,類似于自治系統。把一個交換網絡劃分成若干個域,在每個域內形成多棵彼此獨立的生成樹[5]。

MSTP設置VLAN映射表,把VLAN和生成樹聯系起來;MSTP中的實例與VLAN采取一對多的映射關系。每個實例對應一棵單獨的生成樹,從而實現VLAN數據的負載分擔。

3.使用MSTP的主要概念

(1)域根和總根

域根是指多生成樹域內,內部生成樹和多生成樹實例的樹根。多生成樹域內各棵生成樹的拓撲不同,域根也可能不同??偢侵高B接交換網絡內所有多生成樹域的單生成樹的樹根[6]。

(2)端口角色

在MSTP的計算過程中,端口角色主要有根端口、指定端口、多生成樹與到總跟的端口、域邊緣端口、多生成樹與到總跟的備份端口[7]。

(3)端口狀態

MSTP中端口狀態有forwarding狀態:既轉發用戶流量又接收/發送BPDU報文;learn-ing狀態:接收/發送BPDU報文;discarding狀態:只接收BPDU報文三種[8]。

4.規劃網絡ip地址

本企業網絡模型,內部網絡以典型的雙匯聚、雙接入為例,可拓展性較強。銷售部、財務部、生產部各在一個VLAN中,為了有通用性,將銷售部分別連接到兩臺交換機中,加入到Vlan 10中,IP地址分別為192.168.1.10/24和192.168.1.20/24,生產部所有信息點加入到Vlan 20中,財務部所有信息點加入到Vlan 30中。

四、在網絡設備上配置MSTP

1.設置COST值

指定了一個MSTP實例的根橋后,便開始選擇這個實例的根端口、指定端口、替代端口以及備份端口[9]。在收斂過程中,根據各端口到根橋的路徑COST值來確定端口狀態。計算出合適的根路徑COST值,就可以按需求來阻塞端口。

根路徑的COST值為0,每當根橋發送的BPDU報文每進入一臺交換機,COST值就會累加一次。實際應用中當企業網絡中情況相對復雜時,如果希望指定某一個端口為某一個實例的根端口就會很困難,合理的計算COST值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2.匯聚層交換機配置

在匯聚層交換機中配置MSTP首先要開啟生成樹采用MSTP生成樹模式,然后配置相應的端口模式為Trunk,再配置優先級,最后配置MSTP的實例與VLAN相關聯即可。匯聚層B的配置與匯聚層A原理相同,匯聚層A交換機的主要配置命令如表1所示。

3.接入層交換機配置

在接入層交換機中配置MSTP首先要開啟生成樹采用MSTP生成樹模式,然后創建VLAN分配指定的端口到相應的VLAN中,再配置相應的端口模式為Trunk,,最后配置MSTP的實例與VLAN相關聯即可。接入層B的配置與接入層A原理相同,接入層A交換機的主要配置命令如表2所示。

MSTP協議通過管理不同的實例,是不同的VLAN的流量沿著不同路徑轉發,實現了主干鏈路于冗余鏈路的負載分擔機制,極大的提高了冗余鏈路的利用率。同時MSTP由RSTP發展而來也繼承了快速收斂的優勢。本文以一個典型的企業網絡的拓撲為基礎,詳細的闡述了使用MSTP協議在滿足了網絡冗余備份和可靠性的同時,實現負載均衡的企業網絡設計方案。

參考文獻

[1]陳榮.淺析生成樹協議原理及其實驗設計[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1(05).

[2]王炅,張華,謝儲暉.生成樹協議的算法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5).

[3]杭州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構建企業級交換網絡(V5.1)[Z].

[4]王巖.校園實訓樓以太網設計中的交換環路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23).

[5]唐俊勇,郝海燕.MSTP協議在單區域內實現網絡負載均衡[J].新技術新工藝,2010(09).

[6]袁修春.多生成樹協議在組網中的應用[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10(04).

[7]杭州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MSTP技術白皮書[Z].

篇11

“計算機網絡”課程目前在各個高校計算機專業中已成為核心課程之一,甚至有部分高校已將“計算機網絡”設置為獨立的專業,該課程的研究和建設在高校中已日趨成熟。但該課程建設在中等職業教育中仍出現起步較晚、層次不一的局面。不同職業學校的信息技術專業對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重視程度都有不同的理解,教學中遇到了教學目標單一、理論知識枯燥、實驗項目難以操作等問題。

學生對該課程的教學效果的普遍反映是只學了一大堆網絡名詞、概念和結構圖,有些學生懷著極大的興趣學習這門學科,但是幾節課下來,興趣已所剩無幾了。一學年總結下來,理論和實踐方面好像都沒學到什么東西。水平仍然停留在只會使用IE瀏覽器、“上網”和“聊天”階段。

以上這些問題均暴露了中職學校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問題。因此,只有憑借在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對學科教學改革的不斷修正來彌補教學中理念、手段和實施條件等方面的不足。本文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方面分別闡述對該課程的實踐與思考。

二 “計算機網絡”課程的實踐與思考

1.教學目標方面

中職“計算機網絡”課程的總體教學目標是有效地培養學生必須的技能(組建簡單網絡和管理網絡),同時也讓學生具有一定的計算機網絡原理理論知識,以利于他們以后的知識更新。

根據中職學生的特點,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對該課程的正確認識為主線,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取舍,通過可操作性的實驗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討論式教學、任務驅動式等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教學內容方面

如今,各個中職學校所使用的《計算機網絡應用基礎》教材都大同小異,教材中先理論、后實訓,教材的開始就是眾多的網絡名詞、概念、定義、原理等一些抽象的東西,學生從一開始接觸到這些名詞時就有點懵懵懂懂的,興趣自然提不上來。

因此,從教材內容上,教師在教學初可根據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將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編排,從行業需要或學生需求的實際出發,增加和刪減一部分內容,并且選取一部分主線內容作為學生學習興趣的切入點和學習重點,選取一部分非主線內容用于增加學生的探究性和自主學習性。專業重心上,理論教學隨時穿插于實訓內容中。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單純的理論講解給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都帶來了較大難度,因此,實訓內容不能滯后于理論講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更應將理論內容穿插在實訓部分中,以實訓操作中遇到的現象映射出相關原理。分層教學上,充分引導和輔導學生自主學習,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和興趣愛好,幫助不同的學生建立起自己的學習方向。比如,引導對網絡組建方面感興趣的學生學習組網技術方面的知識,推薦對Windows網絡管理感興趣的學生研究活動目錄設計和Windows域管理。對服務器管理感興趣的學生從配置使用FTP、Serv-U服務器等方面進行指導。

3.教學方法方面

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安排,可把課堂模式分為理論課和實訓課,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穿插的,但是一堂課的重心在理論還是在實踐,這需要教師去權衡比較。想讓學生學會如何做水晶頭,如何組建一個小型的對等網等相關技能,就必須要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訓(實訓包括實地實訓和模擬實訓);要想讓學生具有一定的網絡基礎理論知識,并能夠將這些理論和原理相互結合、相互貫通,知識鏈一環套一環,那就需要教師進行理論講授。

第一,理論課模式。(1)通過實物展示和現場操作驗證理論,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印象。實物展示和現場操作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比如在給學生講解拓撲結構概念時,可以結合本學校校園網的拓撲圖和一些實物照片,來闡述為什么會有各種拓撲結構,不同的機構中的優缺點等。(2)巧妙設計疑問和思考,讓學生帶著疑問有目的地聽講。帶著問題去了解一個知識點,更加激發起學生的內在求知欲。比如,在講數據鏈路層的功能與作用時,就帶著這樣一種疑問開始整節課:“機器A向機器B發送數據,一般程序就是A把數據發到線路上,然后B收到后就把數據取下來,但是,中間環節可能會出錯,通信線路可能會導致數據丟失等問題,因此,數據鏈路層就必須提供一些解決辦法,哪些解決辦法?”。這樣,引發學生的思考,帶著這些問題進入整節課程,而檢驗這節課的最終效果也就是學生是否能夠解決這個問題。(3)善于使用課件和模擬軟件,特別是帶有演示效果的課件或模擬軟件。制作課件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將一些理論的東西更直觀的表現出來,是在沒有實物的基礎下而采用的一種演示方式,但是,課件的展示并不是單純地將文字內容演示出來,而更多的應該是產生出一種動畫性質。比如,在講交換機的工作原理的時,可以采用Cisco packet tracer模擬軟件,模擬出交換機的工作原理,直觀地演示出交換機中MAC地址表的形成過程以及與各個節點之間的信息交換過程。(4)理論內容需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理論知識的教授需要循序漸進,前面知識點的內容不掌握,后期知識點就難以與之形成一個串聯,但是從結合中職學校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信息素養來看,對一些抽象的知識點,比如數據通信原理、廣域網技術等,這些知識點對中職學生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技能沒有什么影響或者影響不大,可以留到后期給學生簡單地講授,或結合一些考證的需要、考證的試題給學生講授這類型的知識,效果會更好。這樣保證了學生掌握基本技能的首要任務的同時,也達到了提高的目的。

第二,實訓課模式。(1)合理安排實驗內容,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突出實用部分。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網絡應用案例和任務更能激發起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根據中職學生的崗位能力和培養目標,把組件網絡和管理企業局域網,基本的雙絞線制作、網卡、交換機、路由器等器材的安裝、設置和使用,Windows NT服務器、FTP服務器、郵件服務器等的安裝和使用等作為實訓課的重點,讓學生在一年的課程學習后,能感覺到自己能夠獨立動手做出點東西來。(2)巧妙安排實訓課的實施過程,重視培養小組團隊協作精神。實訓課對學生來說的主要任務就是自己動手去解決或者完成一個項目,就此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學習小組的成員根據能力混合編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實訓,以小組為單位團結協作完成實訓任務。(3)注重實驗總結和撰寫實驗報告。在實訓課程中,學生會碰到理論上想不到的問題和現象,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就是一個過程、一種方法。因此,不管實訓是否成功,每次的實訓報告是一種及時總結的必要手段,對實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概括和總結,以便于完善整個過程。實訓報告的寫作加深了學生對操作方法的印象,同時也聯系了一部分理論知識,讓學生對該課程的知識做到融會貫通。

4.教學評價方面

針對中職學生的特點,對該課程的教學評價體系不過于單一,但也不需要過于復雜。評價體系大致可分為三種:(1)理論考試部分,用于驗證學生對定義、概念的記憶和理解程度。(2)實訓考試部分,在規定時間內獨立的完成指定的任務,用于驗證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3)實訓報告部分,從實訓報告中能夠看出學生的思路是否清晰,是否真正掌握相關的知識點。

三 總結

根據教學實際來看,計算機網絡課程相對于一些原理性課程來說還是較受學生歡迎的,如何將受學生歡迎的課程傳授好,對于中職教育來說,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由于課時限制,不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求定位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構建新型教學模式,更新教學評價體系。因此使用“基本理論內容+偏重貼近實際需求的實訓”是目前最為直接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李成中.計算機網絡教學研究[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6):1~3

[2]曾輝.“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華東交通大學報,2006(S1):92~93

篇12

企業網絡組建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是學生在學完網絡基礎這門專業課程的前提下的一門重要的接續課程。目的是通過此門課程能夠幫助大型企業建立綜合運營網絡;運用所學過的網絡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是網絡綜合運用能力、網絡設備操作能力的綜合運用。也是為完成大型企業網絡建設和維護企業網絡建設打下堅實可靠的基礎。

2、課程目標

此課程通過對大型企業網絡建設的各個環節建設的實施,使學生掌握如何在企業建立超大規模的網絡,掌握大型企業網絡解決方案,在本課程中,將要完成的是網絡硬件平臺的搭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有規劃設計大型企業網絡的能力;在各部門的數據需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互通能力;在企業網絡越來越大,能保證企業網絡安全、穩定的能力;使企業網絡接入INTERNET的能力;并能對在帶寬有限,當網絡出現擁塞時應保證重要通信的流量帶寬。

本課程的目標可以從職業素質目標、職業能力目標、知識目標三個方面來闡述。

2.1 職業素質目標

對學生職業素質目標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培養: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鍛煉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通過教學,讓學生真切的體驗到,在網絡建設中規劃、設計、工程實施及維護網絡的全過程;具有認真負責、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另外,可以通過課外其他訓練,鍛煉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 職業能力目標

職業能力是學生應具備的專業知識技能,也是學生就業的關鍵要求。那么本課程學生應具備如下的職業能力:具有利用各種廣域網技術進行網絡互連的能力;具有利用訪問控制列表加強網絡安全性的能力;能根據需求,選擇應用適當的網絡技術進行方案規劃;熟悉主流廠商網絡產品功能、性能、特點,能根據需求選擇合適的設備;具有利用交換機來實現VLAN的劃分、實現交換機冗余的能力;具有利用路由器來實現在不同網絡中傳輸IP數據包的能力。

2.3 知識目標

本門課程設計到的知識比較多,具體可以概括成如下幾個方面:規劃IP地址和VLAN~選用高性能的三層交換機實現VLAN間的路由,并通過HSRP增強網絡的穩定性;為了便于配置和管理,通過配置VTP,實現在一臺交換機上配置和管理整個vLAN;在大型網絡中使用動態路由協議OSPF來實現網絡互聯;通過ACL控制網絡的訪問權限;通過以太網通道,增加交換機之間的帶寬,實現鏈路備份;通過Qos技術,優化企業網絡流量。

3、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授課過程中可以使用CCNA Exploration教程也可以使用BENET3.0課程的課程體系,但是如果把兩種課程體系適當的進行結合,那么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在課程整合的過程中有一些需要解決的地方

3.1 確定本課題選取的教材

充分研究CCNA Exploration教程與BENET3.0課程的優缺點,找出本課題選取教材的依據。

3.2 確定課程體系的結構

本課程是汲取了兩門課程體系的優點和精華部分作為理論基礎以BENET3.0課程填充實戰項目。

3.3 認證培訓體系的確立和完善

授課內容包括認證培訓,認證培訓包括理論知識題庫培訓和操作習題的培訓。并在授課過程中不斷充實和完善培訓體系。

3.4 實訓項目的提取與組合

BENET3.0課程的實訓項目理論跨度較大,需要按照實際授課進度進行提取并與CCNA Exploration教程的操作題進行組合。

4、課程改革后的實踐價值

4.1 企業項目進課堂

把企業網絡組建的實際工作項目帶進課堂,這些項目都是近兩年最新的企業工作實際項目。

4.2 授課涉及認證培訓

授課使用美國思科公司的網絡認證考試培訓教材,這些項目都是近兩年最新的企業工作實際項目。

4.3 獨特的考核方式

借助思科網絡學院的在線考試系統進行考核,恩科網院在線考試系統具有題庫廣泛,試題更新及時,對考試結果分析等功能。平時測驗及期中期末考試,理論試題和上機操作題都可通過在線答題的方式進行。

4.4 授課方式更加豐富

在教學上采用四種方式:傳統的多媒體、機房授課;利用cisco電子書授課與練習;利用思科網院對在線試題進行講解;在實驗室演練實際工作項目。

5、課程改革后的的理論價值

5.1 提出課程體系的目標

本課程體系以培養初級網絡工程師為目標。學生通過學習可全面掌握網絡知識并積累實際工作項目經驗,能夠達到初級網絡工程師的要求。

5.2 把兩個體系進行整合

思科公司的CCNA Exploration教程與北大請鳥BENET3.O體系進行整合,思科公司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網絡公司,思科公司的《cCNA Exploration》教程注重基礎知識和概念的講授,是認證考試的培訓教材。北大青鳥BENET3.O體系包括對國內近幾年網絡公司實際工作項目的搜集和整理。

5.3 “原生態”基礎教材

計算機網絡起源于美國,企業網絡組建的設備和內部工作標準都由美國制定。授課教材是美國思科公司出版的CCNAExploration教程,該教程可以使學生更加透徹、明晰的理解和掌握知識。

6、教學方法的特點

本門課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在同一實訓場所完成,實現“教、學、做”三位一體。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下,綜合運用多種方法。

7、課改的創新部分

7.1 “一個目標”

本課程以培養初級網絡工程師為目標。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掌握全面的網絡知識并積累實際工作項目經驗,能夠達到初級網絡工程師的程度水平。

7.2 “合二為一”

本課程將CCNA Exploration課程與BENET 3.O課程進行整合,提取兩門課程的精華之處。用實際工作項目代替枯燥的理論知識部分進行授課。

7.3 “三位一體”

本課程將課程講授、認證培訓、實際項目演練合為一體??墒箤W生在系統全面學習課程的同時又獲得了認證培訓同時積累了工作經驗。

7.4 “四種方式”

篇13

 

通過局域網組建與維護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局域網組網的理論知識以及局域網組建與維護的基本技能,對職校生今后的就業與職業教育發展具有極其現實的意義。為此,筆者所在學校近年來多次組織計算機教研室的專業教師開展聯合攻關,逐漸形成了案例教學的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案例教學的內涵

 

以往職業院校的計算機專業教學模式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培養職校生的“實戰”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拘泥于教材內容,無法在提升學生技能方面取得突破。

 

案例教學是教師將課堂與企業通過實際工作案例實現“無縫對接”,學生隨著案例中一個個問題的解決,仿佛置身于實際工作情境中。在教學過程中既能極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有效地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使學生畢業后可以在用人單位以最短的時間達到崗位群的技能要求。

 

同時,案例教學又是一個系統、綜合的教學模式,在實際運用中又會涉及項目教學、任務教學、模塊教學等許多內容。因此,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必須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摸清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學情,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案例教學在職校生技能提升方面的作用。

 

二、局域網組建與維護課程應用案例教學的意義

 

1.有效激發職校生的學習興趣

 

近年來職業院校中報讀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已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究其原因,隨著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普及,計算機專業已沒有了當初的神秘“光環”;隨著IT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職業院校計算機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與難度也隨之不斷加大,這無疑加大了職校生學習的困難,不少學生因此喪失了學習興趣。采用案例教學,則可讓學生通過實際工作案例中一個個問題的解決獲得成就感,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2.突出工作能力的培養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不少學生在校期間取得了較好的理論與實訓成績,也取得了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但就業后面對企業崗位群的實際問題時還是會手足無措。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教學與學生的實際工作脫節,而案例教學將真實的工作情境搬進了課堂、搬進了實訓室,強化了對學生就業所需的工作能力的培養。

 

3.實現了理實一體化教學

 

在案例教學模式中,學生邊學邊練,邊練邊學,在學中練,在練中學。教師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現狀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合理設置課程案例,從而達到了理論與實訓相輔相成的一體化教學目標。

 

三、局域網組建與維護課程案例教學的開展

 

1.課堂教學多樣化

 

傳統的計算機教學都局限于教室與實訓室,而在局域網組建與維護課程的教學中,筆者嘗試打破這種界限。

 

如在“走近計算機網絡”這一環節的教學中,由于筆者所在學校已建校園網多年,采用光纖接入Internet,有公網IP地址若干,對外有可用于宣傳學校網站,并為學校下屬的系、部提供網站虛擬主機托管服務,對內建立了無紙化辦公網絡,用于日常信息、教學管理。所以,筆者首先帶領學生參觀校園網,通過與校園網的零距離接觸,去認識、了解局域網的功能、結構及使用設備情況,這樣就使學生獲得了直接的感性認識。

 

2.教學內容實戰化

 

教學內容實戰化是提升職校生工作能力的關鍵。因此,要選擇切合學生能力現狀的案例展開教學。

 

如在“使用交換機組網”的教學中,筆者設置如下案例:學校第一教學樓要增加一個實訓室,可容納40臺計算機,要用兩個24換機將這40臺計算機連接起來組建一個局域網。規定好網絡拓撲形式,讓學生自己分組解決如何使用交換機進行組網。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通過實踐,很快就掌握了交換機的連接方法。教師在此基礎上再設置相關案例,就能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交換機的基本配置方法以及級聯、堆疊和鏈路聚合的原理。

 

3.教學考核科學化

 

教學考核是案例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局域網組建與維護課程的考核中,教師既要注重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考核,也要考核學生團隊合作意識,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綜合專業素質的提升。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钟祥市| 怀仁县| 大名县| 绥芬河市| 巴林右旗| 肥西县| 金山区| 六安市| 桦甸市| 富川| 洞口县| 高邑县| 黄浦区| 屏边| 澳门| 三江| 聂拉木县| 巴里| 江城| 青海省| 建宁县| 阳高县| 涞水县| 广昌县| 徐水县| 稷山县| 昌黎县| 景德镇市| 连州市| 白城市| 兖州市| 城口县| 兴仁县| 临澧县| 临漳县| 偃师市| 大邑县| 吐鲁番市| 浦江县| 革吉县| 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