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秋天的雨教學實錄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性質與地位”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該標準的“課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條即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性質與地位”中也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其“課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條同樣是“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及整體素質?!?/p>
由此看來,養成與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艱巨使命和終極目的。那何為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的有機整合。又如何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本文就此問題對參與式學習如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進行研究,并展示在教學中的實踐過程及經驗總結。
“參與式學習”是目前在國際大形勢驅動下中國教育界大力倡導的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無論是在大學課堂,中學課堂,小學課堂,還是成人培訓中都極其廣泛地被宣揚推廣并實踐應用。這個名詞在中國閃亮登場的時間雖然在21世紀以后,但這種學習形式其實早在孔子時代就已經在中國古老的土地上出現,并一直被后人所傳承運用。
在參與式學習中,老師由傳統教學中的知識講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知識的組織者、合作者、引領者和見證人,每個學習者和文本、同伴之間進行對話,進而發現自己、展示自己、創造自己,理解自我存在的意義;學習者在學習中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并享受學習的快樂,體驗學習的成就,反思自己的不足,提高學習和情感水平,塑造完美和諧的個性,使自己獲得自身發展所必需的知識積累,掌握收集、整理信息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言語表達能力。
下面筆者將以一節參與式學習的閱讀課教學實錄,來展示參與式學習是如何積極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的。
2、教學實錄
天凈沙·秋思 (元 馬致遠)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朗讀、背誦詩歌。
(2)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理解詩歌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引導學生初步具有思維創造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的朗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能流利地背誦詩歌,理解意境和詩人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有親人和家的幸福,培養學生愛親人、愛家鄉的美好感情。
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
(2)理解詩歌意境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訓練想象、聯想能力,初步培養創造性思維。
教學設想:
以朗讀訓練為重點和依托,體會詩歌意境和作者感情、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通過教師地引導調動與學生地自主參與、合作與交流,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培養積極探究的學習態度。
教學時間:一課時
3、教學過程
3.1 創設情境,引人入勝
師:同學們,當我們在驕陽似火的夏季走進中學以后,童年便唱著她親切動人的歌謠漸行漸遠(第一單元學習主題為“童年夢痕”);當涼爽的秋天姍姍而來的時候,我們已是一個對初中生活不再感到恐懼與迷惑的中學生,今天我們將駕著詩歌的小船駛向語文學習的海洋。在學習之前,老師送給大家一段優美動人的音樂,先請大家欣賞一下。(放音樂《二泉映月》)
師:聽了這段音樂,同學們覺得這支曲子是愉快的,還是悲傷的?聽得時候你有何感受?(學生各抒己見談感受。)你認為怎樣的人才可能有這樣的心境?
生:(失意的人,遠離家鄉的人,窮困的人等)
師:對!真聰明!一語中的。說到失意的人,遠離家鄉的人,老師想到了文天祥啊,馬致遠啊等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正是遠離家鄉的游子馬致遠所作的一首很短但非常著名的小詩《天凈沙·秋思》。
師: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馬致遠,誰知道他的一些情況?
生: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
另一生:我還知道,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它的體裁是“曲”。
師:真不錯。了解的這么詳細!剛剛提到了這首詩的體裁,下面我想問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曲”是怎樣的一種文體嗎?
生: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又出現了-----這就是曲。
另一生補充: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
3.2 漸入佳境,體現重點,突破難點
3.2.1 指導學生朗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
師: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又有專家說,讀書是跨越時空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就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感受作家當時創作時的思想、情感、心理,現在就讓我們用朗讀來走進詩歌,走近馬致遠,體會那顆漂泊在外的游子之心,感受那份人在天涯的羈旅之情。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帶,體會并劃出正確的朗讀節奏。
師: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
生:喜歡。
師:那同學們就自己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朗讀體驗一下吧!可以小聲自我陶醉地讀,也可放聲誦讀,可兩人一起讀,也可小組讀。(學生以各種自選形式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師: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后一句是字數不等的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請再試一試。(學生再讀)
師:誰給同學們帶著自己的體會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
生:積極展示。幾個同學讀完后,大家評比出讀得最好的同學,并說說好在哪里。
師:我們已經讀了很多遍了,不知道有沒有人能背下來?
生:比賽背誦,評比誰背的又快又準又好。
3.2.2 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師:意境就是詩歌通過一些景或物描繪表現的藝術境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這首詩的意境美。提問:課文描寫了怎樣的景、怎樣的人?表現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情感?
生:干枯的藤條,蒼老的大樹,黃昏歸巢的烏鴉,靜靜矗立的小橋,默默的流水,人家,蒼涼的古道,強勁的秋風,瘦弱的老馬。太陽西下時無家可歸的游子。
師:有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F在請同學們自己再讀一遍課文,以小組為單位,以“通過讀……我仿佛看到了……”為句子的開頭,說說詩句投射在你腦海中的畫面。
師:同學們描繪的大多是一幅悲涼的秋景圖?,F在老師有一個疑問:為什么會有這種畫面?畫中有怎樣的人,傳達出怎樣的情感?
生:……
師:人們常說,“所有景語皆情語”。因為“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凄涼的、無助的,其實這一切都是人的落拓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來襯托情,把情融于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鄉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就和諧的統一于這首僅28字的小令中,充分地,巧妙地道出了游子的羈旅之悲?,F在再請大家帶著對詩人感情的理解齊聲誦讀一遍詩歌,讓我們將景語化為情語,更深刻地體驗游子的悲苦與心酸。(朗讀)
師:通過朗讀,我們真正體驗到了作者窮迫潦倒,孤苦無依、顛沛流離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與凄美。
3.2.3 創造性閱讀
師:美是具有啟示性的?!短靸羯场で锼肌烦錆M了空白和不定點,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閱讀想象空間,請再聽聽朗讀,你還能夠想象和聯想到什么?閉眼聽錄音朗讀,思考。
師:分組討論,合作學習。請同學們以4或6人為一組,各選一位執筆者,一位中心發言人,選取想到的一個問題,討論研究,寫出結果。老師為你們提供了展示你自己,創造你自己的平臺,在這里,人人都是創造者,都是最優秀的人,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師:(提示)先說說你最喜歡原作的哪一句,為什么?還可將原著改寫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細膩描繪;人物,可想象他顛沛流離的生活細節,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態、心理等;也可給原作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還可以聯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與原作類似的思念家鄉的經歷,也可聯想出一兩句古詩(或者與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達的情感相同)??傊?合理想象,大膽創新,努力豐富原作的內容,讓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學那里得到延長。討論開始,時間10分鐘。
交流:學生展示自己組的問題及理解,師生共同評議。
3.2.4 課有所得,總結提升
這堂課我們通過朗讀詩歌,將抽象的文字轉化成了形象的畫面,體會了詩歌中的形象,感受了詩歌的意境;還通過聯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在秋日的思鄉之情,更深地進入它的藝術境界。在這節課上,我們的文學素養,語文知識,情感體悟等等都有了很大地提升。由這一課我們也可以體會到閱讀欣賞一首詩(曲)的一般方法與步驟:
(1)從語言入手,再現畫面;
(2)從畫面入手,感受意境;
(3)運用聯想、想象,進行再創造,進入它的藝術境界,豐富詩(曲)的內容。
3.2.5 牛刀小試,學以致用:朗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
柳 (鄭谷)
半煙半雨江橋畔,映杏映桃山路中。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惹春風。
(1)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3)說說由“千絲萬絮惹春風”聯想到的描寫春風的詩句。
3.3 教學反思
在上面的教學案例中,老師通過精心設置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情境,刺激學生的感情和思維,使學生愿意主動思考體悟,積極參與學習,并且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體驗等多方面有所得,營造了積極主動、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們愿意說,有內容說,說得有價值,取得了良好地教學效果,這正是參與式語文課堂的獨特效果與驚人魅力。著名特級教師沈大安說:“課堂教學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將"預設"和"生成"結合起來,好的課堂效果也只有在師生互動中才能生成?!币虼?堅定不移地運用參與式教學是當今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毋庸置疑地任務,是21世紀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模式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讓我們高舉新課標的旗幟,正確積極地運用參與式教學,努力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順利發展!
參考文獻
篇2
美國的語文教師十分注重利用課文,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有一次,筆者去紐約州布法羅市一所中學聽語文課。這節課講授的課文內容是歷史和傳說中的英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討論神話傳說中的和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他們具有的優點和弱點及其對人類的貢獻。教師很重視挖掘課文內容,正在和學生結合課文討論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行為,從古代說到現代。教師提出的討論新問題如下摘要:
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行為?
古代英雄和英雄行為是什么樣的?
現代英雄和英雄行為是什么樣的?
假如英雄生活在你們中間,你能否和他友好相處?
學生們根據不同的熟悉往返答這些新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最后,由教師總結,幫助學生既弄清了課文內容,又樹立起正確的作人標準。這節語文課的強烈思想政治性是筆者始料不及的。筆者赴美國考察前,總以為只有社會主義國家的學校教學才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到美國后才發現這種熟悉是不正確的。這位語文教師之所以這樣布置教學內容,是嚴格按照美國紐約州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其實,任何國家的學校教學都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語文課更是如此,關鍵在于是否恰當和得法。
筆者還看到過一份有關美國語文教學探究文章中介紹的一段教學實錄摘要:
師摘要:泰瑞,“生活并不總是水晶階梯”詩中這一行,作者指的是什么?
生1摘要:是指生活并不總是很完美的,有時會有些困難。
師摘要:你為什么這么熟悉呢,泰瑞?
生1摘要:是這樣的,詩歌中提到媽媽說她生活的階梯上有些“假縫”。
師摘要:分析的很好,泰瑞。在實際生活中“假縫”指的是什么呢?喬依。
生2摘要:那種使人傷心的事。
師摘要:對的,喬依。你生活中曾經有過這種難過的事嗎?
生2(想了一下)摘要:去年秋天我不能成為足球隊隊員時。
師摘要:那確實是令人難過的,喬依,但你不能屈服。我今天早晨還看見你在外面練球呢。
老師接著介紹休斯寫的短故事《謝謝你,是我的》。這篇課文敘述的是一個老婦人的錢包被人搶去,又被好心人奪回送還給她的故事。對于課文中的生詞,老師讓學生通過上下文和學生自己的生活經歷來理解,然后引導說摘要:“設想一下,你是那位老婦人,晚上很晚了下班往家里走,一個人從你身邊跑過去,搶走了你的錢包。想一想,寫下你最突出的感受”。所有學生都在沉思。然后學生們寫道摘要:“懼怕”、“憤怒”、“討厭”、“孤獨”、“瘋狂”。教師讓學生默讀課文接下來的三頁,了解故事最后的結局,體味善和惡。最后,布置學生寫作文,比較休斯寫的《謝謝你,是我的》和上一星期所學的海明威的短故事,寫出自己的感想和心得。
美國教育工作者也十分重視語文課中的美育。他們反對在教學中將認知教學同審美教育割裂開的做法。對于這種割裂開的做法,有的學者批評說摘要:“這里似乎存在著兩個互相排斥的世界摘要:一個是把握知識結構的世界;另一個是為生活的質的方面,為感情的抒發,為探究想象的實在而保留的世界。這不僅歪曲了藝術的性質,而且模糊了藝術對于人的經驗的深刻意義。認知學習由于缺乏審美的方面而變得非個性化和專業化,無感情的知識和無理智的激情之間的裂縫加寬了;于是,在精神上把握熟悉世界的各種方式就顯得困難了。”基于這種熟悉,他們反對把語文僅僅當作是把握文字基本技能的學科。認為這樣只能使認知和感知、情緒和想象之間的聯系割裂開來。
美國的中小學語文課本中選有大量的文學體裁的課文。美國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認為文學的教學是審美教育的最好范例。他們認為,作為教師的批評家,就是一個“提供新的知覺并賦予它們新的價值的人”。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有足夠的知覺力,能夠對具體作品的性質作出評價,使學生能夠看懂或聽懂這些藝術作品。而這些正是學生獲得審美素養的必要基礎。這些啟蒙工作最好是由語文教師來進行。
紐約市的語文綜合課程綱要強調“文學是力量和美二者的結合。它是人類經驗的一面鏡子。它可以反映人類的動機、沖突、價值取向和傳統。”這份綱要要求紐約地區從幼兒園開始就要教學生講故事、朗誦詩歌。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提出了“提高欣賞文學的能力”的要求。在小學三年級,要求學生能夠做到“被故事所渲染的非凡情調深深吸引”。在小學五年級,要做到“通過人物的特征來熟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討論能把所有人連在一起的共同情感和渴望的文章”,“心得詩歌的音樂感,提高自身的欣賞水平。”七年級(初一)能夠“應用文學討論自我和社會?!本拍昙墸ǔ跞┠軌蛴懻摗拔膶W中的社會和政治新問題”。十一年級(高二)能夠“評價文學作品中提出的道德倫理新問題。”十二年級(高三)能夠“以文學作品和個人經歷為基礎進行判定”。
為了加強對學生的美育,美國教育工作者提倡語文、音樂、美術和其他學科的教師統一開展工作。他們認為,對于個別藝術形式的感知是不夠的。教師要檢驗各種見識和活動方式能否適用于學生對于已創作出來的事物、物體和事件的識別力和理解力。教師要努力創造出一種使學生將藝術和理解結合在一起的教學方法。美國教育工作者有這樣一種見解摘要:“審美‘態度’就是不斷活動,不斷探索和檢驗——它和其說是態度,還不如說是行動摘要:創造和再創造”。
篇3
正因為如此,在美國中學語文課本的編寫中十分重視對課文內容的選擇。筆者見到的各種美國語文教材,無不貫穿著美國社會的價值取向、價值觀念。有許多課本都選有美國光榮歷史和英雄事跡的文章,在每篇課文后面,一般都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提示:A、聽說讀寫的技巧;B、理解和分析課文問題;C、欣賞能力的培養;D、課文內容對人生有哪些好的啟示。
美國的語文教師十分注意利用課文,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有一次,筆者去紐約州布法羅市一所中學聽語文課。這節課講授的課文內容是歷史和傳說中的英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討論神話傳說中的和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他們具有的優點和弱點及其對人類的貢獻。教師很重視挖掘課文內容,正在與學生結合課文討論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行為,從古代說到現代。教師提出的討論問題如下:
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行為?
古代英雄和英雄行為是什么樣的?
現代英雄和英雄行為是什么樣的?
假如英雄生活在你們中間,你能否與他友好相處?
學生們根據不同的認識來回答這些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最后,由教師總結,幫助學生既弄清了課文內容,又樹立起正確的作人標準。這節語文課的強烈思想政治性是筆者始料不及的。筆者赴美國考察前,總以為只有社會主義國家的學校教學才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到美國后才發現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這位語文教師之所以這樣安排教學內容,是嚴格按照美國紐約州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其實,任何國家的學校教學都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語文課更是如此,關鍵在于是否恰當和得法。
筆者還看到過一份有關美國語文教學研究文章中介紹的一段教學實錄:
師:泰瑞,“生活并不總是水晶階梯”詩中這一行,作者指的是什么?
生1:是指生活并不總是很完美的,有時會有些困難。
師:你為什么這么認識呢,泰瑞?
生1:是這樣的,詩歌中提到媽媽說她生活的階梯上有些“假縫”。
師:分析的很好,泰瑞。在實際生活中“假縫”指的是什么呢?喬依。
生2:那種使人傷心的事。
師:對的,喬依。你生活中曾經有過這種難過的事嗎?
生2(想了一下):去年秋天我不能成為足球隊隊員時。
師:那確實是令人難過的,喬依,但你不能屈服。我今天早晨還看見你在外面練球呢。
老師接著介紹休斯寫的短故事《謝謝你,是我的》。這篇課文敘述的是一個老婦人的錢包被人搶去,又被好心人奪回送還給她的故事。對于課文中的生詞,老師讓學生通過上下文和學生自己的生活經歷來理解,然后引導說:“設想一下,你是那位老婦人,晚上很晚了下班往家里走,一個人從你身邊跑過去,搶走了你的錢包。想一想,寫下你最突出的感受”。所有學生都在沉思。然后學生們寫道:“恐懼”、“憤怒”、“討厭”、“孤獨”、“瘋狂”。教師讓學生默讀課文接下來的三頁,了解故事最后的結局,體味善與惡。最后,布置學生寫作文,比較休斯寫的《謝謝你,是我的》和上一星期所學的海明威的短故事,寫出自己的感想和體會。
美國教育工作者也十分重視語文課中的美育。他們反對在教學中將認知教學同審美教育割裂開的做法。對于這種割裂開的做法,有的學者批評說:“這里似乎存在著兩個互相排斥的世界:一個是掌握知識結構的世界;另一個是為生活的質的方面,為感情的抒發,為探究想象的實在而保留的世界。這不僅歪曲了藝術的性質,而且模糊了藝術對于人的經驗的深刻意義。認知學習由于缺乏審美的方面而變得非個性化和專業化,無感情的知識和無理智的激情之間的裂縫加寬了;于是,在精神上把握認識世界的各種方式就顯得困難了。”基于這種認識,他們反對把語文僅僅當作是掌握文字基本技能的學科。認為這樣只能使認知與感知、情緒與想象之間的聯系割裂開來。
美國的中小學語文課本中選有大量的文學體裁的課文。美國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認為文學的教學是審美教育的最好范例。他們認為,作為教師的批評家,就是一個“提供新的知覺并賦予它們新的價值的人”。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有足夠的知覺力,能夠對具體作品的性質作出評價,使學生能夠看懂或聽懂這些藝術作品。而這些正是學生獲得審美素養的必要基礎。這些啟蒙工作最好是由語文教師來進行。
紐約市的語文綜合課程綱要強調“文學是力量和美二者的結合。它是人類經驗的一面鏡子。它可以反映人類的動機、沖突、價值取向和傳統。”這份綱要要求紐約地區從幼兒園開始就要教學生講故事、朗誦詩歌。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提出了“提高欣賞文學的能力”的要求。在小學三年級,要求學生能夠做到“被故事所渲染的特殊情調深深吸引”。在小學五年級,要做到“通過人物的特點來認識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討論能把所有人連在一起的共同情感和渴望的文章”,“體會詩歌的音樂感,提高自身的欣賞水平。”七年級(初一)能夠“應用文學討論自我和社會?!本拍昙墸ǔ跞┠軌蛴懻摗拔膶W中的社會和政治問題”。十一年級(高二)能夠“評價文學作品中提出的道德倫理問題。”十二年級(高三)能夠“以文學作品和個人經歷為基礎進行判斷”。
為了加強對學生的美育,美國教育工作者提倡語文、音樂、美術和其他學科的教師統一開展工作。他們認為,對于個別藝術形式的感知是不夠的。教師要檢驗各種見識和活動方式能否適用于學生對于已創作出來的事物、物體和事件的識別力和理解力。教師要努力創造出一種使學生將藝術與理解結合在一起的教學方法。美國教育工作者有這樣一種見解:“審美‘態度’就是不斷活動,不斷探索和檢驗——它與其說是態度,還不如說是行動:創造和再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