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技能教程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技能教程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技能教程論文

篇1

2.入職后

隨著信息知識的快速更新,職業崗位要求以及技術含量也越來越高,這促使成人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成人對自身從事的工作比較了解,希望學到實用的技能知識來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通過技能的提高來實現崗位跟薪資的提升。同時,也幫助企業解決培養成本高,培養不對口的問題。

二、改革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學歷+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方法

(一)細化教學目標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目標存在照搬普通高等院校教學目標的現象,普通高等教育側重于培養專業理論知識人才,所以照搬教學目標是不合理的。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為例,普通高等教育側重于培養電子工程與信息處理方面的人才,而成人高等教育學生的學習背景跟工作性質不同,對教學目標的要求更為細則,即在電子工程與信息處理這一層面又劃分為處理大氣信息、水文信息等等的人才,這對制定教學目標的要求更加細致,所以要根據需求對教學目標進行細化。

(二)優化專業設置

不少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從盈利的角度出發,盲目設置熱門專業,而不考慮學校的軟硬件條件。如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設置,需要學校提供實驗室和實訓基地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連接一些電路并結合計算器進行實驗。而某些師范類學校在缺乏相應教學、科研設施的前提下竟然也開設此專業,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因此,高校成人教育專業的設置必須針對學校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學校的辦學實力,為學生提供虛擬車間、虛擬工藝室、虛擬實驗室等,進行多媒體電教、模擬實訓。

(三)調整課程體系

普通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不適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比如,普通高等教育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四大模塊:人文素質模塊、基礎能力模塊、崗位能力模塊和素質拓展能力模塊。而成人高等教育則把側重點放在基礎能力模塊與崗位能力模塊兩大模塊上。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高技能人才為例,可根據其崗位職責,來分析工作任務,通過工作任務的特點整合課程體系。

(四)創新教材開發

成人高等教育對于理論知識的要求較低,對教程的職業性、應用型要求高。從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不適用于成人教育,所以只是簡單的對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的改編,不能滿足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而言,可組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帶頭人、專業骨干教師、雙師型教師、高級電子信息工程師團隊共同參與制定教學大綱、課程項目設計和教材編寫等,確保教材質量。

(五)籌建實訓基地

普通高等教育在實訓的時候主要以校內實驗為主,學生自主尋找實習單位進行實習為輔。傳統模式難免造成知識與應用的脫節,因而,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在實訓基地建設上下工夫。就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而言,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1)主動聯系企業。比如聯系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企業,利用其良好的實訓環境、技能鑒定與技術開發場所;

(2)建設校內實訓基地。組建電子產品分析與測試實訓室、電子產品工藝制定實訓室等構成真實電子產品制作中心;

(3)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學校提供場地、經費,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人員,雙方合作安排生產任務和教學任務;

(4)校外實訓基地的拓展。選擇有實力的企業成為校外實習基地,派遣老師跟蹤實習,在實習過程中提供理論指導。

(六)強化教學管理

提升教學質量要以強化教學管理為抓手。普通高等教育是全日制教學,而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形式分為兩種:業余和函授。所以,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管理不能沿用普通高校的傳統模式。對于考勤,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考勤。對于考核,不局限于筆試,還可以論文、實驗的形式進行考核。對于教學監督,應該嚴抓教學質量,督導隨機聽課,抽查教案;對于教學方法,可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如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開展教學的基本步驟為:確定任務確定工作計劃實施工作計劃進行過程控制與結果監測評估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師的教學效果,教師對反饋信息進行認真、深入的分析,有助于調整、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

(七)健全考評體系

普通高等教育對學生的評價是根據學習成績跟平時表現,評價高低將直接影響學生的發展;而成人高等教育只要求課程成績合格,所以對學生缺乏激勵和約束作用。在實施“學歷+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中可將理論課程成績與畢業證書掛鉤,成績優異者可以提前畢業,成績差的學生可以延遲畢業,實行彈性學制。并且與用人單位合作,將見習、實習時的表現與學分掛鉤,實現學校與用人單位的雙重監督。

(八)加強師資建設

目前影響“學歷+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環節是“雙師型”教師匱乏?!半p師型”教師需要既能完成理論教學、又能完成實踐教學,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1)選派部分專任教師分期分批到企業生產一線鍛煉或到條件好的實訓基地進修;

(2)招募“雙師型”教師,補充自己的師資力量;

(3)從企事業單位聘請符合要求的人員到學校兼職任教。總而言之,通過“內培外引”的方式造就一批“雙師型”、創新型、高素質的優秀教師。作為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目前通過“校企混編師資團隊建設”來培養一批優秀的“雙師型”教師,由學院相關專業的專任教師和來自行業企業的兼職教師組成,一般應有10人左右,兼職教師折算人數不低于團隊總人數的1/3,通過此種教師培養形式,快速的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

篇2

首先,學習一門語言,語音是最基礎的知識,直接影響到每一個階段的學習,尤其是越南語,因為越南語是由聲母和韻母加聲調形成的文字,看到文字就可以直接讀出來,而且中國人學越南語非常有優勢,在越南語中有一種詞叫漢語借詞,也叫漢越語詞,發音與漢語接近,意思也相同或相近,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已經成為越南語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被廣泛應用于越南語的各個領域里。因此,學好漢語拼音對于進一步學習、積累越南語詞匯量是非常有用的。

此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語法,只有正確的掌握語法才能掌握語言規則和句子結構,進而逐漸發展語言能力。眾所周知,語法是一門語言中最為難學的部分,而在越南語的學習當中,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就是:漢語和越南語的句子結構有很多相同相似的地方。比如:漢語的句子組成部分包括有主語、謂語、賓語、補語、狀語,越南語的句子組成部分包括有主語、謂語、補語(越南語的補語相當于漢語的賓語)。越南語和漢語的基本句子結構是一致的,都是主語在前,謂語居中,賓語(越南語稱為補語)在謂語動詞之后,除了這個主謂賓的基本句型相同,越南語里的連動式和漢語里的連謂句句型相同,漢越兩種語言里的兼語句也是相同的句子結構。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越南語教師在教學中能夠通過分析漢語和越南語語法之間的共同點來指導學生,在學習越南語語法的時候不盲目地去記,不靠死記硬背,相反地能夠和漢語的語法結合起來進行對比學習,利用對母語語法的熟悉掌握進而提高自己對越南語語法的認識,相信對后面語言技能的形成能夠奠定很好的基礎。

二、實用語文操練技能是提高越南語口語交際能力的捷徑

中職學校以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為宗旨,但如何能真正讓學生掌握并實踐技能應用是一個難點,外語技能的培養與其他一些可以進行設備操作的專業技能培養不同,就目前的中職學校外語人才培養目標而言,主要是培養口語交際能力,而口語交際能力是無形的,它沒有設備操作,只能靠口頭來表達,所以技能的培養和形成過程就比其它專業更加辛苦。

中職學校的越南語教學是從零開始的,新生入學沒有任何基礎,從語音學起,要求學生在一個學期學完語音,剩下的三個學期就進行基礎、會話和聽力等知識的綜合學習實踐,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既要學習新知識又要訓練形成技巧,只靠單一的越南語課堂教學是很難引導學生去實現技能目標的。很多越南語老師也一直想方設法要改革教學,但是很多時候都是只從越語教材,教學手法上來改,卻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其實已經掌握了很多越語知識,但卻不知道運用技巧去表達,而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實用語文操練技能(如:學會傾聽、寫記敘文、介紹、寫說明文、交談、復述等)恰恰能夠解決這一問題。

就目前而言,大多數越南語教師在課堂上都只是過分強調了對生詞和課文內容的記憶,使得學生也過分地埋頭苦記,雖然也有成效,但過程比較辛苦且約束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多年的教學經驗得出一個啟示,學生其實已經累積了一定量的越南語知識,只是缺了一些應用技巧。因為學習越南語的時間較短,所以直接用越南語來編輯語言的能力是有難度的,但是如果能利用語文教學中的實用語文操練技能(如:學會傾聽、寫記敘文、介紹、寫說明文、交談、復述等)作為指導,結合越南語專業的學習內容進行實踐訓練,進一步創新越南語的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方式方法,相信會事半功倍。中職學生文化基礎較差,在吸收、歸納、整理、敘述等方面的能力是非常欠缺的,而要形成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這些又是相當重要的??谡Z交際的過程就是一個交談的過程,首先就要學會傾聽,才能理解吸收別人的意思,然后進行即時性的歸納整理進而回答,在歸納整理回答的過程中往往都會使用到記敘、介紹、說明、復述等技能,設想一下,如果學生在運用越南語表達之前都掌握了以上技能,那么轉換成越南語的時候也就得心應手多了。要做到這一點,可以大膽地從課堂教學形式上開始改革,把語文課堂和越南語課堂組織在一起進行實踐訓練,先由語文老師把實訓的操練技能進行講解說明,讓學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該怎么去做,然后再由越南語老師指導進行實踐訓練,從專業角度指導學生練習從而達到技能形成的目標。

三、豐富的語文知識對翻譯能力的培養有重要作用

學習一門外語,翻譯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因為外語人才的工作能力最主要就是體現在翻譯能力上。相對于其他語種,越南語和漢語之間的對譯較為容易,因為在語法和發音上都有很大相同之處,但是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還是發現,很多中職越南語專業學生在翻譯中(從越文翻譯成中文)還是出現詞窮的現象,這一現象歸根到底還是因為語文知識的貧乏。根據很多學生的反饋,其實學生潛意思里都能明白越語翻譯成中文是什么意思,但是在表達的時候卻不知道用什么詞語來組織成句,這里又要回到那個老問題上:中職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很多中職學生的語文水平較低,對于很多中文的習慣用語,一些相對書面的詞語和句子非常陌生,平時也不注重積累,所以在需要用的時候就拿不出來。其實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也會涉及到很多豐富的語言知識,但是往往因為語文教師在上課時只是講語文知識,越南語教師只講越語知識,而沒能把兩門學科的知識很好的結合起來指導學生應用于翻譯訓練,忽略了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應用。語文知識與翻譯關系密切,不可分割,翻譯離不開語言文化因素的影響,在翻譯的過程中,要讓目標文成功地表達源文的內涵,必須要求譯者有扎實的語言功底,由此可以看出豐富的語文知識對于翻譯技能形成是有很大幫助的,培養中職學生累積豐富的語文知識也是切實可行的。

綜上所述,本人認為一個中職學生要形成越語語言技能,只依靠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是很難達到技能要求的,而中職語文教學內容中有很多知識和技能對于學生實踐語言技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如果能夠利用中職語文教學來幫助指導越南語語言技能的培養,兩者結合相輔相成,用學生相對容易理解掌握的語文知識來作為形成越南語語言技能的參考指導,相信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越南語,從而進一步轉換成實用技能。教師們今后可以在這一方面進行實踐教學,嘗試把兩門課程結合起來,融會貫通,相信可以更好地利用實用語文操練技能來幫助指導中職越南語專業的學生形成更加全面的越南語語言技能。

篇3

    一、知識

    知識指交際者應該了解目的文化中交際對象、語境以及人們對得體行為的要求等信息。這些知識是交際者正確解讀交際對象傳達的言語和非言語信息的基礎,同時也是交際者選擇得體交際行為的依據。缺乏跨文化交際知識,交際者便會無法確定自己的交際行為在目的文化的某一語境中是否得體、有效。

    跨文化知識包括廣義文化知識(涉及各國文化的知識)和狹義文化知識(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識)。廣義文化知識從宏觀上解釋跨文化交際現象,對交際者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做一般性的指導。例如:了解各國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規則可以幫助交際者意識到文化差異的重要性,提高對跨文化現象的敏感度。了解文化對人際交往模式的影響可以幫助交際者理解跨文化交際語境中交際對象的行為取向??缥幕浑H能力還需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識和常識,如:該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點,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優勢等。特定的跨文化交際目標要求交際者掌握特定語境的知識,如:進行跨文化商務溝通要求交際者掌握目的文化中有關商務活動的常識,出國留學要掌握與學習和生活有關的文化常識等。

    二、動機

    動機指交際者在預期和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時的情感聯想。與知識一樣,不同的情感因素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效果。人類的情感包括感覺和意圖。感覺指人們在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際時體驗到的情感狀態。盡管人們總是混淆情感和思想,但是情感并不是思想,而是人們對思想和經驗的情感和心理反映??缥幕浑H中人們會有幸福、哀傷、急切、憤怒、緊張、驚訝、迷惑、輕松和快樂等情感體驗。感覺涉及到交際者對其他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對交際對象和某一特定文化的態度。有的人不習慣面對不熟悉的東西,其他文化中陌生的景色、聲音、味道使他們退卻。提高體驗陌生事物的動機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意圖或目的是指導行為的目標和計劃,指導交際者在具體交際活動中的行為取向。人們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某種定勢性的看法,這種看法可以幫助交際者縮小采取應對措施的選擇范圍,意圖會受這種定勢的影響。如果在交際行為發生之前,交際者對交際對象或其文化持有負面的看法,那么在交際中,這種負面看法會影響到對交際對象行為的客觀判斷。如果交際意圖或目的是積極的,交際雙方彼此的判斷和評價準確,表明交際者跨文化交際能力較強。

    三、技巧

    技巧是在跨文化交際中表現出來的得體、有效的交際行為。交際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際知識、持有積極的交際動機還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際任務,他必須能夠運用一定的行為技巧。這好比一個人想游泳,他看了很多關于如何游泳的書,掌握了游泳技巧的知識,他有強烈的游泳的動機,但是他還是不會游泳,因為他沒有掌握游泳的技能。

    很多跨文化交際學者對Spitzberg的理論作以修改,提出相似的模式。例如:研究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學者提出“意識”是與“知識”、“動機”和“技巧”同樣重要的第四因素。Paulo Freire認為,意識主要指對自我以及與自我相關聯的人或事務的認識,包括探索、實驗和體驗,是自我反省的,可以自我展現也可以向他人展現。意識具有不可逆的特點,一旦有“意識”便不能回到原來無意識的狀態。意識可以提高認知、情感和行為技巧,因此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應該有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內容。

    四、非言語表達

    非言語表達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動之一。交際者要注意對方文化中肢體語言、時間語言、顏色語言、空間語言、輔助語言等非言語符號的細微差別。與言語交際的情況類似,一個具備目的文化非言語交際知識的人不一定能夠準確使用該非言語符號系統。因此,在出國之前應該刻意做一些專門的練習,提高運用非言語符號系統的能力。例如:如果準備去日本,你應該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練習鞠躬。此外,味道也是很重要的非言語符號,在出國之前應該了解目的文化對味道的喜好和日常的習慣,有的國家,如:美國,喜歡用香水或其他化妝品掩蓋人體的自然味道,而很多國家的人們卻不習慣使用香水。在教學中不妨使用角色扮演可起到積極作用。

    角色扮演與語境有關,指交際者在目的文化中如何根據自己的角色身份得體地使用言語和非言語符號。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文化記載了社會對不同社會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個體扮演角色的腳本;換而言之,人們根據自己文化內部的角色期待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個體的言行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文化是社會角色的行為規范,不同文化對同一社會角色言行的期待不同,跨文化交際者應了解目的文化對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期待,并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目的文化的要求。

    在國外,教師與學生盡量保持平等的關系,對學生的約束較少,學生可以自由提問,教師和學生一般使用非正式的、生活化的語言對話,所以一個美國教師在課堂上身著牛仔褲,坐在桌子上講課可以理解為制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而在韓國,學生期待教師為人師表,儀表言行都應該正式、莊重,美國教師的行為在韓國文化中不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要求。

    不同文化對職業以及性別的言語和非言語表達方式以及行為模式的期望不同,跨文化交際者要能夠調整不同語境中角色身份的行為差異,以對方文化可接受的得體方式進行交際。

    一個人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增加了,交際動機隨之增加;交際動機增加在行為上表現為積極參與交際活動。積極的參與使交際者增加經驗知識,學到更多的跨文化交際知識,推動積極情感能力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上述理論對于學生來說,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實踐和復習所學內容;提高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加強同學間的合作。對于教師來說,可以使他們更全面、更細致、多角度地了解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情況,給教師提供機會來觀察學生在不同語境中完成各類真實交際任務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外學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篇4

提問要有針對性。教學中,有時出現教師提問一個不算難的問題,而學生卻回答不上來的現象。這并不是因為學生水平低,而常常是因為教師提問得太泛,學生不知道怎么回答。這就要求教師提問的內容要明確、準確,讓學生明白教師到底要問什么。例如在教學“十幾減9”時,有教師一直問學生能不能根據以前學習“9加幾”時使用的“湊十法”,來想想“十幾減9”可不可以也用類似的方法呢?這樣提問,學生一定很難想出“破十法”。這時,教師可以提問:以前學“9加幾”時,是把9變成10,那計算十幾減9是不是也可以把其中一個數先變成10再拿去減呢?這種提問方式比前一種提問方式更有針對性,能幫助學生思考。又如《認識圖形(一)》這堂課,在讓學生說一說每類物體的特征這個環節中,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第一類物體———長方體的特征時會說:“長方體有四個尖尖的地方,還有六個平平的長方形?!边@樣的回答體現了學生的認知起點及初始經驗處于“生活數學”范疇,不足以反映數學的本質特征。如果教師不及時加以糾正和引導,學生便不明白觀察的側重點。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從哪些方面進行描述、怎樣描述才算完整準確,然后讓學生描述第二類物體的特征。這樣,學生就會根據之前的經驗進行描述,并且為以后學習其他物體的特征打下基礎。提問要引發學生認知沖突。提問是幫助教師更好地將教學活動進行下去的有效方法,所以提問要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讓課堂學習層層深入。例如在教學《路程、時間與速度》這課時,可以先安排路程一樣、所需時間不一樣,讓學生分辨誰跑得快;接著安排所需時間一樣、跑的路程不一樣,讓學生分辨誰跑得快;最后安排在路程和時間都不一樣的情況下,問學生誰跑得快。這樣提問,就引發學生認知沖突,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問形式多樣化。課堂上,教師提問學生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但有的時候一直是教師在提問,難免會讓學生產生疲勞感。如果課堂上夾雜著學生提問學生,小組之間互相提問,不僅可以使課堂教學層次更豐富,還可以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例如當一節課快要結束前,讓學生針對這節課給同學提出問題,讓同學們解答。又如在上新課之前可以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預習,再在課上向別的小組提出問題。在學生一問一答的過程中,教師適時指導、總結,不經意間學生就獲得了知識。

三、講解技能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大一部分內容要教師細心講解。2011年版《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處理好講授與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交流合作。④這就要求教師掌握良好的講解技能,幫助學生學習。舉一反三,適時歸納總結。講解知識點時,不僅僅講其中一種情況,而要講多種情況,注重“變式”的作用。例如在講解梯形時,學生可能很容易就理解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梯形,但教師在黑板上要畫出幾個大小不一樣、視覺角度不一樣的梯形,讓學生明白這些圖形看上去不一樣,但都滿足梯形的定義,所以它們就是梯形。教師不應一味地追求正確答案,而要關注學生認識上的錯誤,巧妙引導學生回到正確的認識上。所以,講解時不僅要舉一反三,還要適時歸納總結。講解要與自主學習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是教師一味地講,也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提倡讓學生自學,但這不意味著教師完全放手,而是要教師適時指導、點撥。例如在教學《直線、射線和角》時,教師可以先拿一點時間讓學生自學,再提問學生直線、射線和角各有什么特點并進行講解。講解要有條理性。講解的線索要清晰,對先講什么、再講什么了然于心,要抓住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就要求教師熟悉教材內容、備課充分。講解的條理性不僅僅體現在順向思維上,還可以充分利用逆向思維輔助教學和學生學習。例如,在《認識人民幣》一課中,學習元、角、分之間的十進制關系時,除了強調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外,還要強調10角等于1元,10分等于1角。這樣講解,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三者的關系,并為后續學習作好鋪墊。講解是一堂課的中心,教師講解技能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師必須掌握必要的講解技能,方能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

四、課堂組織技能

課堂組織技能是一堂課有序進行的保證。教師要調節課堂氣氛,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良好氛圍。還要考慮細節問題,因為任何一個小小的細節處理不當都有可能破壞課堂的秩序,這需要教師在長期教學經歷中積累經驗。精心設計數學活動。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計數學活動。小學一年級必不可少的學具就是學具盒,在認識各個數、數的加減法等內容的學習過程中,都應用到了學具盒里的小棒,這需要教師先利用小棒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例如《9加幾》這堂課,學習“9+5”時先要讓學生擺兩堆小棒,一堆9根,另一堆5根,接著從5根小棒中移動1根小棒到9根小棒中湊成10根,最后讓學生理解“湊十法”。這兩堆小棒的顏色如果沒有區分就不容易理解“湊十法”,所以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時,往往一堆小棒用一種顏色,另一堆小棒用另一種顏色,這樣學生可以一眼看出9變成10是從另一個數中拿了一個1過來湊的。這雖然是個小細節,但如果忽略了,學生擺小棒時顏色多種多樣,就容易造成思路混亂。學生有了“湊十”這個基本思維活動經驗后,學習后面的《8、7、6加幾》時,會自然而然地運用湊十法。合理掌控課堂局面。在數學課堂上,很多教師喜歡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造成混亂。所以,小組合作前教師要講清楚規則,越是低年級越要講清規則。例如上《9加幾》這堂課,教學第一個知識點“9+4”時,不能一下子放手讓學生擺小棒計算,教師要一步一步指導,一邊示范一邊講清楚左邊擺幾根小棒,右邊擺幾根小棒,讓學生跟著一起擺,到了第二個活動時就可以直接放手讓學生去擺小棒計算了。這個過程必不可少,越是低年級越要重視這個由扶到放的過程。只有在第一個數學活動中,學生有效完成、積累了基本的操作活動經驗后,后面的數學活動才能順利展開。顯然,教師只有經過精心設計數學活動、合理掌控課堂局面,才能組織好一堂課。

篇5

    跨文化知識包括廣義文化知識(涉及各國文化的知識)和狹義文化知識(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識)。廣義文化知識從宏觀上解釋跨文化交際現象,對交際者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做一般性的指導。例如:了解各國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規則可以幫助交際者意識到文化差異的重要性,提高對跨文化現象的敏感度。了解文化對人際交往模式的影響可以幫助交際者理解跨文化交際語境中交際對象的行為取向??缥幕浑H能力還需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識和常識,如:該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點,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優勢等。特定的跨文化交際目標要求交際者掌握特定語境的知識,如:進行跨文化商務溝通要求交際者掌握目的文化中有關商務活動的常識,出國留學要掌握與學習和生活有關的文化常識等。

    二、動機

    動機指交際者在預期和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時的情感聯想。與知識一樣,不同的情感因素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效果。人類的情感包括感覺和意圖。感覺指人們在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際時體驗到的情感狀態。盡管人們總是混淆情感和思想,但是情感并不是思想,而是人們對思想和經驗的情感和心理反映??缥幕浑H中人們會有幸福、哀傷、急切、憤怒、緊張、驚訝、迷惑、輕松和快樂等情感體驗。感覺涉及到交際者對其他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對交際對象和某一特定文化的態度。有的人不習慣面對不熟悉的東西,其他文化中陌生的景色、聲音、味道使他們退卻。提高體驗陌生事物的動機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意圖或目的是指導行為的目標和計劃,指導交際者在具體交際活動中的行為取向。人們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某種定勢性的看法,這種看法可以幫助交際者縮小采取應對措施的選擇范圍,意圖會受這種定勢的影響。如果在交際行為發生之前,交際者對交際對象或其文化持有負面的看法,那么在交際中,這種負面看法會影響到對交際對象行為的客觀判斷。如果交際意圖或目的是積極的,交際雙方彼此的判斷和評價準確,表明交際者跨文化交際能力較強。

    三、技巧技巧是在跨文化交際中表現出來的得體、有效的交際行為。交際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際知識、持有積極的交際動機還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際任務,他必須能夠運用一定的行為技巧。這好比一個人想游泳,他看了很多關于如何游泳的書,掌握了游泳技巧的知識,他有強烈的游泳的動機,但是他還是不會游泳,因為他沒有掌握游泳的技能。

    很多跨文化交際學者對Spitzberg的理論作以修改,提出相似的模式。例如:研究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學者提出“意識”是與“知識”、“動機”和“技巧”同樣重要的第四因素。PauloFreire認為,意識主要指對自我以及與自我相關聯的人或事務的認識,包括探索、實驗和體驗,是自我反省的,可以自我展現也可以向他人展現。意識具有不可逆的特點,一旦有“意識”便不能回到原來無意識的狀態。意識可以提高認知、情感和行為技巧,因此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應該有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內容。四、非言語表達

    非言語表達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動之一。交際者要注意對方文化中肢體語言、時間語言、顏色語言、空間語言、輔助語言等非言語符號的細微差別。與言語交際的情況類似,一個具備目的文化非言語交際知識的人不一定能夠準確使用該非言語符號系統。因此,在出國之前應該刻意做一些專門的練習,提高運用非言語符號系統的能力。例如:如果準備去日本,你應該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練習鞠躬。此外,味道也是很重要的非言語符號,在出國之前應該了解目的文化對味道的喜好和日常的習慣,有的國家,如:美國,喜歡用香水或其他化妝品掩蓋人體的自然味道,而很多國家的人們卻不習慣使用香水。在教學中不妨使用角色扮演可起到積極作用。

    角色扮演與語境有關,指交際者在目的文化中如何根據自己的角色身份得體地使用言語和非言語符號。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文化記載了社會對不同社會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個體扮演角色的腳本;換而言之,人們根據自己文化內部的角色期待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個體的言行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文化是社會角色的行為規范,不同文化對同一社會角色言行的期待不同,跨文化交際者應了解目的文化對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期待,并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目的文化的要求。

篇6

經過多年的學習,學生對英語詞匯、語法雖已掌握了許多,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當他們面對一個母語為英語的人時,總感覺自己說出來的雖是正確的句子,但是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因此,他們在這種時候就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表達才算禮貌、得體。這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的一種現象。究其原因,是因為很多學生對英語學習存在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英語學習就是多背單詞,掌握語法,對英語國家的文化不太重視。但與人交流,尤其是與母語不是漢語的人交流,不了解他們的文化習俗,勢必出現一些誤解或不得體等現象,使交際受阻。要想使學生具備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首先就要了解語言教學與文化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語言教學與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涵。一個社會的語言能反映與其相對應的文化,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表現與承載形式。人類通過語言溝通彼此的思想和感情,同時,語言記錄著民族的歷史,透視著民族的文化心態,蘊涵著民族的思維方式,是文化的載體和結晶。克拉申曾指出,我們可以用我們已經用以定義文化的完全相同的措辭來定義語言。它包括一個人想要理解的一切,以便能夠以一種他們可以接受的與他們自己的方式相對應的方式,與其他語言使用者進行像他們彼此間那樣進行的充分的交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個社會的語言是其文化的一個方面。人類在創造文化的過程中必須交流思想、協調行動,而語言則是人類最主要的交際工具。

與此同時,語言作為思想的直接體現,又是信息和知識的載體。一個民族各層次的文化必然會在這個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上留有印記,由此體現了語言的文化載體功能。而文化作為語言表現的基本內容則制約著語言的形式,不斷地將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語言之中,豐富和更新著語言的文化內涵。語言是隨著民族的發展而發展的,是社會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因此,不了解文化就無法真正學好一種語言。采取只知其語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只能培養出語言流利但卻言之無物的學生。

從形式上看,英語教學直接從事的活動是英語交流,從內容上看,則是在不同的文化體系和文化形態之間往返穿梭[1]。其目的在于達到文化內容和文化信息的傳遞與理解的目的。語言不是無意義的符號體系,而是有特定文化意義的文化載體。英語教學正是以語言教學為手段探索目標語言所記載和表達的一定的社會文化內涵。

二、口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

(一)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

要想在跨文化交際中獲得成功,交際雙方就必須對對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背景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師上課時應結合教材內容,適時、適量地向學生介紹這方面的知識,這些背景知識主要指與語言使用有關的風俗習慣、價值觀、信仰,等等,此外也可通過引導學生課外閱讀一些與中國有著顯著不同的習俗的興趣材料來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例如,在文章“The Future of English”(《當代研究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中,涉及英語的歷史問題[3]。這一背景知識對學生了解作者的出發點和論點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可用一定的課時介紹有關的歷史背景和事件,以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內容。

(二)交際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英語教學只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交際能力的培養,結果導致學生在交際中語用失誤。為加強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就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加強口語教學。課堂上,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積極地投入交際練習活動中。開展靈活多樣的課堂話動,尤其是小組活動,能消除學生在參加語言交際活動中可能產生的焦慮心理,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練習口語。因此,設計合理的課堂活動,要求學生運用目的語完成某一任務,可以強化學生有意義的語言運用,從而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語言輸入和產出的良好環境。

此外,與課內時間相比,課外時間顯然要多一些,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為運用英語而開展的活動,如英語演講賽、開辟英語角、舉辦英語沙龍等,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消化并吸收課堂上的所學內容,增強學英語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參加一些跨文化交際活動,比如,在2008年的奧運會期間,很多大學生參加了志愿者活動,這些活動使他們在實踐中親身感受文化差異,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機動地解決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三)激活學生學習口語的態度。

缺乏自信、焦慮是影響學生口語表達的消極情緒。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怕出錯;要采用輕松、多樣的教學方式組織課堂教學,營造寬松、愉快的課堂氣氛;教學內容安排要循序漸進,使學生有進步感和成就感。此外,教師要敏銳地觀察學生的情感狀態,注意糾錯的藝術和策略,在針對學生的語言表現給予客觀的評價性信息的同時,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要提供一個寬松的課堂環境。教師和藹可親的態度,誠摯的關懷和幫助,適時的表揚和鼓勵,善意的糾錯,都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口語的內部動機。

(四)轉變教學理念,提高文化素養。

這是針對教師自身而言的。長期以來,傳統的英語教學只是培養純語言能力,然而在實際交流過程中往往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1]。因此英語教師要從根本上改變英語口語教學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而輕視文化教育的狀況,應該明確口語教學不能僅局限于語言系統本身,而應把與英語有關的文化背景納入教學中,使英語口語教學深入到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去,從而使學生懂得如何得體地運用語言,有效地進行交際[2]。

英語教師若想使學生在學習口語的過程中,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提高他們理解和恰當運用英語的能力,不斷拓展他們的文化視野,加深其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發展其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自身就得首先通曉英語語言文化,提高文化素養,增強文化意識。

結語

隨著世界經濟、技術、學術等方面交流的日益頻繁,各國間的交往日益增加,跨文化交際可以說已經成為很多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培養具有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也就隨之變得十分緊迫了。在上文中,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此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不足之處,還請同仁提出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篇7

多媒體教學是指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影像等多種媒體信息,把多媒體的各個要素按教學要求,進行有機組合并通過屏幕或投影機投影顯示出來,同時按需要加上聲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與計算機之間的人機交互操作,完成教學或訓練過程。其實,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很多教學過程中已經開始使用多種電子媒體,如投影、幻燈、錄音、錄像等,而自從計算機技術普及之后,多媒體教學才開始真正地普遍實施,我們今天所說的多媒體教學嚴格意義上應該是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它替代了多種電子媒體綜合運用的電教方式,使得教學過程更加便捷更加集中。

相對于傳統教學方式而言,多媒體教學在理論上確有其特有的技術優勢,如計算機屏幕的直觀展現,超鏈接技術帶來的人機交互可能和多路徑選擇,網絡的跨時空性等,這些從理論上而言都有助于實現現代教育觀念所倡導的開放式教學、主體式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方式,增強課堂互動性并為學生營造自主學習的良好氛圍。但從多媒體教學普遍實施以來的課堂效果來看,這些優勢之處似乎并未像我們所期待的那樣,帶來了教學質量的大幅提升,反而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呈現出一種技術可能性與實際效果之間的悖反。

一、本應有利于人文課程中情感內容表達的多媒介表達手段卻帶來了課堂上師生情感交流的貧乏

蘇赫姆林斯基說:“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塊土地上?!鼻楦醒帐侨宋恼n程最重要也是最終的目的。在人文課程的課堂上,情感交流應該優先于知識的傳授,忽略了情感的交流溝通,人文知識的傳授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枯澀、干癟,味同嚼蠟。而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為了突出多媒介表達的生動豐富,教師在設計、制作和操控課件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在傳統的講臺上,教師經常在講臺與臺下的學生間走動,以豐富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與學生進行交流,這種交流不僅僅是一種信息的傳達與反饋的途徑,更是一種情感的載體。而當下的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則被束縛在多媒體操縱臺上,為了使課件內容完美呈現,必須時刻關注多媒體課件的播放進程,而學生也只看課件不看老師,只關注課件上光怪陸離、五光十色的“視聽盛宴”。這樣一來,傳統課堂上教師通過語言、手勢、表情、眼神等和學生進行交流的方式逐漸從教學過程中淡出,師生之間進行思想碰撞與情感交流的途徑被貌似生動豐富的多媒體所截斷,影響了課堂氣氛的融洽、和諧。

二、本應有利于課堂理解的形象直觀的視聽呈現卻帶來了抽象思維能力的退化

強調形象直觀一直是現代教育的特點,因為形象生動的知識呈現方式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抽象的事物并加強記憶。多媒體教學綜合聲音、圖形、影像的呈現方式正好實現了這一要求,但當我們在把大量技術引入課堂加強形象性的同時,我們似乎忽略了一個問題:對抽象思維能力的訓練也是我們教育的目標之一,而且抽象思維是我們每個人必須發展的能力之一。人文課程,就其美育目標而言,要產生深刻的審美體驗,不只要“悅目”,更重要的是“賞心”。以大學語文為例,它是需要通過接受者在理解語言意義的基礎上,運用想象和聯想等抽象思維活動才能夠進入的藝術天地,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字本身是一種抽象、平面的表達媒介,視聽的多媒體呈現能夠彌補文字的這一弱點,但如果過分的依賴音像教學,可能使學生的理解、思考“定格”在音像所提供的形象上,這在一定程度上講并非誘發想象力,而是在束縛想象力。文學藝術中的鮮活形象是需要每一位讀者調動自己的一切生活經歷和情感經驗去體會和感悟的。通過聯想和想象,每個讀者內心都能獲取新的和獨特的東西。如果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手段,學生又過于嗜好熱鬧的音像畫面,那么這種手段用得越多,似乎離語文學科的本質和語文教學目的就會越遠。而且在當下這個“圖像過剩”的時代,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讀圖”遠過于“讀書”,我們需要引導他們保持和發展閱讀文字、思考問題的文化習慣,如果學生只感興趣于直觀的畫面、悅耳的音樂,而對于閱讀文字缺乏耐心,沒有熱度和激情,那么其語言能力就難以提高,就會對優秀的文句、優美的文學缺乏敏感,無動于衷不知美在何處。

三、本應擴大課程容量的信息輸出方式卻帶來信息接受有效性的降低

在計算機和網絡環境下,對于信息的獲取應該是十分便捷高效的。計算機技術的出現使得人類進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從人類接收信息的生理過程來看,對于信息的接收是多種感官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多媒體對于信息的立體呈現方式更有利于人類獲取信息。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綜合了視覺、聽覺的多媒體教學能使信息的傳播速度增加2.5倍。如此巨大的信息容量本是好事,但遺憾的是這個速度卻遠遠超出了學生對信息的接受能力。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多媒體教學中信息量過大,呈現速度過快,停留時間短暫,易出現“信息飛逝”現象,學生不僅跟不上,還容易產生視覺疲勞。直接導致接受知識能力下降。一節看似流暢連貫,畫面精美,聲音悅耳的多媒體課在無形間就演變成了一場現代化的“滿堂灌”。

篇8

1 以技能訓練為主的語言翻譯課

法語語言教學與英語等其他語言教學過程類似,聽、說、讀、寫是語言運用的四大基本技能。而這些技能的培養,離不開大量的訓練,“譯”也是如此。將翻譯當成一種技能,將技能訓練作為翻譯課的重點,即通過反復練習、總結技巧、積累經驗來鍛煉鞏固翻譯能力,這是傳統翻譯課中的教學要點。熟能生巧,強調的是通過實踐來訓練翻譯技能。

法語翻譯課程為普通高校法語專業必修課程。因此大多數院校對該課程的教學往往注重翻譯的技能訓練,通過對大量文學語段翻譯技巧的分類、歸納,總結出詞匯、句子及語段的翻譯方式,并將此運用于實際翻譯過程中。

因此,傳統的法漢翻譯課的授課中大致有以下兩個傾向:一是以語法為主線,側重于詞類、簡單句、復雜句的分析、歸類及翻譯。二是以技巧歸納為綱,從具體的語句出發,分析歸納翻譯方法及技巧。

但不可否認的是,翻譯是一項綜合性的語言轉換行為,其中不只是單純的語言現象,許多信息跳出語法的條條框框,從字面意義中往往蘊含了深層次的文化信息。而且抽象歸納出來的技巧往往也不能適用于豐富的語言現象,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過多的技巧歸納,繁瑣單一的句型訓練往往使學生喪失了學習興趣,缺少了對語言內涵的關注,失去了翻譯過程的邏輯思考與合理想象過程,導致翻譯的語言失去了生氣與活力。“外語學習的結果不但是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更可以是思維方式的拓展,價值觀念的重組和人格結構的重擔”。因此,單純強調技能并不足以激發學生的主觀思維探索,在字句語段意義上進行推敲,追求翻譯的最高境界“信、雅、達”。

2 以文化教學為導向的法語課程改革嘗試——以我校法漢雙播專業背景下的法漢翻譯課程為例

為改善這一狀況,在法語翻譯課程的教學中加大對文化的關注,培養學生從跨文化角度來理解翻譯行為,是本課題的一大嘗試。

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需要依賴語言來進行傳播。中國文化與法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始終是法漢翻譯過程中的一道鴻溝,但他們之間的共性又為翻譯提供了無限貼切的可能。在翻譯過程中,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碼轉換的過程也是文化交流溝通的過程。要做好翻譯,離不開對來源語與譯入語背后文化的理解。因此,在翻譯課堂上,了解翻譯語句背后的中法文化背景是極為重要的。

尤其在一些復合型法語類專業中,法語語言的學習結合了一定的專業方向,更要因材施教,避免重復機械的技能訓練,加強學生對文化背景的理解。

以浙江傳媒學院2008開始開設的播音主持藝術(法漢雙語)專業為例,該專業是為順應廣電傳媒、對外傳播領域對法語專業人才的需求而開設的,旨在培養既具有扎實的法語語言基礎,又具備漢語廣播電視播音學、新聞傳播學、語言學知識的復合型應用人才。作為法漢雙語播音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理解法語語句,并用恰當的中文表述是相當必要,該課程也是學生提高實際翻譯能力的重要課程。因此長期開設該課程,積極探究教學方法,旨在提高教學效果的教學法研究具有迫切的必要性,對本專業人才培養規劃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基于該課程的重要性和本專業學生的特色性,筆者認為法漢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教學應緊密結合該專業學生學習的特點,揚長避短,利用學生的興趣點,將翻譯的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在學生感興趣的文化方面,靈活使用教材和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用適合學生特點的方式幫助學生切實提高翻譯水平是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

本教改課題擬探討如何在雙播專業學生的法漢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中完成技能型教學到文化型教學的轉變。提出淡化常規技能型的教學模式,強化文化在翻譯中的主導因素,引導學生重視法漢雙語文化背景的培養,發揮譯者主體意識,兼顧邏輯與審美,從文化角度理解翻譯的技巧與方法,并使用他們感興趣的題材,調動他們對于翻譯實踐活動的熱情。

當然,從技能型教學到文化型教學的轉化,筆者認為因遵循循序漸近的原則,并不是拋棄技能完全轉向文化,而是通過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從文化上理解翻譯行為,在翻譯實踐中提高翻譯技巧,逐步提高學生對翻譯的興趣,建立翻譯學習與練習共融的模式。

(1)合理選擇翻譯題材。傳統翻譯課程選取的題材往往偏向文學題材的翻譯,名家名著,原語及譯入語經典且典型,更適合研討翻譯的理論及技巧。但這類題材例句也通常冗長晦澀,在法漢雙播班上教學時,往往碰到學生因知識結構局限,而導致興趣缺失,難以理解翻譯精髓。對翻譯技巧的零零總總也是一知半解,難以吸收。如翻譯中詞匯的詞性轉換,句子中長句的分割,句序的前綴后綴,令學生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針對該專業學生的特點,合理選擇翻譯的題材例句十分關鍵。政治、經濟、新聞類各題材的翻譯在本專業學生今后的學習工作中都占了非常重要的部分。當然文學題材也十分重要,但完全可以選擇都德等學生們熟悉喜歡的作家作品,而不是死啃普魯斯特的長句。有了一定的熟知度,學生才會有興趣去從事相關的題材翻譯。

(2)在教學方法上引入文化的因素。傳統翻譯的教學往往關注詞、句的本意、引申義,從小處細節處運用翻譯技巧,處理每一個信息點。對于本專業的學生,他們將來的職業方向往往是新聞傳播經貿類的法漢雙語運用活動。他們并不從事嚴格的專業的筆頭翻譯工作。那么在日常翻譯過程中,技巧的運用就會被相對弱化,更重要的是特定語境下,語句真正涵義的理解與解說。因此,對于他們而言,了解文化背景,理解原句,并尊重譯入語的文化特性表達原語所要表達的意思,這才是最重要的。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播意識,在兩國文化交流的高度上欣賞、從事翻譯行為不失為一個好的教學方法。

(3)在指導學生從文化角度理解、實踐翻譯的基礎上,引入翻譯的理論,從大處著手,讓學生從他們已進行的翻譯活動中探討翻譯的本質與譯者的主體性,學會從文化上尊重作者,尊重讀者。理解邏輯與審美的關系,體會翻譯中的直譯與意譯,可譯與不可譯。從文化教學的角度著手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讓學生在翻譯中掌握翻譯技能。

綜上所述,筆者主張在復合型專業背景下應從專業自身的特殊性和專業學生的特點出發,將傳統的技能型翻譯教學轉化為文化型教學,從文化角度教授翻譯課程,而不拘泥于翻譯本身的技巧法則,靈活發揮專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積極地態度從事翻譯實踐過程,在實踐中體會理論技巧,潛移默化提高翻譯能力。

參考文獻:

[1]曹德明.法漢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篇9

[1]中國就業培訓指導中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編寫.心理咨詢師(二級)[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中國就業培訓指導中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編寫.心理咨詢師(基礎理論)[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249-315。

[3]姚芳傳、王克威主編.精神科查房手冊[C].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4]中國就業培訓指導中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編寫.心理咨詢師(三級)[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5]王長虹、叢中主編.臨床心理治療學[C].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心理二級論文參考文獻:

[1]勞動和社會保障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與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編寫.心理咨詢師(三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4-137.

[2]勞動和社會保障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與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編寫.心理咨詢師(二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4-42.

[3]郭念鋒.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18-426.

[4]樊富珉主編.大學生心理咨詢案例集[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58-108.

[5].郭念鋒《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6].郭念峰《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三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7].郭念峰《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二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心理二級論文參考文獻:

[1]心理咨詢師(二級)。中國就業指導中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編寫。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篇10

從2012年到2014年這二年的高校英語教學,筆者所使用的教材為:高等教育出版社組織專家編寫的“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大學體驗英語》第二版的第一冊和第二冊以及第三版的第三冊和第四冊。通過這二年的教學實踐及個人使用情況,對這個教材有一些感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教學理念、教材內容的選擇與安排、教材的組成部分與設計形式、學生的學習反饋及教材的一些不成熟之處。

一、教學理念

《大學體驗英語》注重語言技能的訓練,打破了以往的以閱讀為核心的教程,更注重實用性,聽說性增強,圍繞任務進行教材編排,使課文和練習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突出語言表達,使學生徹底感受英語。

二、教材內容的選擇與安排

(一)內容選擇

《大學體驗英語》所選內容貼近生活,與時俱進,能夠激發大學生的興趣,如時尚前沿(Advertising; Famous Brand Names;)、運動健康(Sports and Health; Psychological Health)、環境保護(Caring for our Earth; )、文化差異(culture; Travel Around the World)、克隆問題(Cloning and Ethics )等等。突出應用性和實用性也是內容的另外一個特點,每一個單元前的聽說部分(Listen and Talk),都會圍繞本單元的話題進行,除了Dialogue Samples外,還有communicative Tasks, 學生在學習后可以根據對話樣本編輯自己的情景對話,這樣使得語言學習更具有應用性。而單元最后的寫作訓練(Write and Produce)涉及的任務也都是以后學生在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的,通知、海報、名片、求職信函、參加面試、招聘廣告等話題突出了語言學習的實用性。網克隆克隆克隆問題校論文中心 http://

(二)內容安排

不同于以往的教材,《大學體驗英語》每一個單元都是以主題為中心設計教學內容的,Listen and Talk――Read and Explore――Write and Produce――Culture Salon教材的四個部分都是與本單元的主題相關的,這樣可以激發學生以同一主題為切入點,是多種技能在同一主題下得到循環練習、鞏固、加強、深化、提高,充分體現“學――會――練――用”完整的學習過程。該教材也強調課堂學習與自主學習相結合,每一個單元前的學習目標(Goal Setting)及單元后的學習自測(Goal Checking)都可以滿足自我學習檢測的目的要求。

三、教材的組成部分與設計形式、

《大學體驗英語》系列教材縱向分為四級,每級由《綜合教程》、《擴展教程》、《聽說教程》及《教學參考書》構成,此外,還有《基礎教程》一冊,供起點較低的學生使用?!毒C合教程》是該系列的核心教程,與之相配套的有網絡課件、電子教案、多媒體學習課件光盤、錄音音頻等,從而使得該教材橫向與縱向形成了一個立體化新型教材。圖文并茂,版式新穎是該教材的一大亮點,大量與主題相關的啟發性的圖片,為語言學習提供了形象的立體的訓練情景,加強了學生對學習和使用語言的實際體驗。

四、學生的學習反饋

《大學體驗英語》的前二冊,無論是從單詞量、單詞的難度、課文的理解程度、對話的長短及話題的興趣上,學生們表現出的都是認可。但從第三版的第三冊開始,難度逐漸加大,尤其是生僻的單詞屢見不鮮,超出四、六級考試要求,第四冊的課文更是難以理解,以第五單元Passage A Wall Street’s Economic Crimes Against Humanity中的句子為例:“That such remoteness from reality and such thoughtlessness can wreak more havoc than all the evil instincts taken together。”She concluded ,”――-was, in fact, the lesson one could learn in Jerusalem.”商業道德距離學生認知程度較遠,遠遠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五、教材的一些不成熟之處

(一)單元間的坡度

本套教材整體上話題設計及難易程度適中,但是局部適當作為一個調整能更好,真正做到循序漸進的學習,由易到難。以《綜合教程2》第6單元、第7單元及第8單元為例做一對比:

文章位置 Unit6 passage A Unit7 passage A Unit8 passage A

標題 Never Give Up Things I Learned From Dads You Are the Weakest Link, Goodbye

生詞與總詞匯量比(生詞率) 53/657

(8.06%) 32/643

(4.98%) 62/761

(8.14%)

體裁 記敘文 記敘文 議論文

小標題 無 有 無

遵循學習原則,單元見學習坡度應該是逐步上升,但同樣是A篇文章,第6單元和第8單元的單詞難度接近,也就是說達到了一個階段坡度,但中間的第7單元卻是出現了一個低谷。建議把第7單元移置到教材前部分的位置,那么就符合了教學坡度遞增的學習難度。

(二)專有名詞加音標

《大學體驗英語》中有很多專有名詞在詞典中很難查到正確的發音,比如:Dmitri Ivanovich , Grigorii Davidovich, Bob Gehrke, Barcelona等。第二版的《大學體驗英語》單詞部分的專有名詞都給予了音標,但第三版的單詞表中,取消了所有專有名詞的音標,造成了學生學習的不便,建議給專有名詞加音標。

參考文獻

篇11

0 前言

為了對Cisco認證考試提供仿真培訓,市面上已經有了多種口碑不錯的模擬軟件。BosonNetsim使用效率還算高,仿真度也較高,能完成包括CCNP的大部分實驗;RouteSim一點通路由模擬軟件占用資源非常小,運行速度快,提供的設備類型少,能完成CCNA的部分關鍵配置,仿真度低,另外RouteSim提供了華為設備配置的版本;GNS3是集成Dynamips路由器硬件模擬核心的圖形界面,必須下載Cisco路由器IOS鏡像文件安裝到模擬的路由器硬件,仿真度最高,能完成的實驗最全,但是占用系統資源大,軟件本身配置復雜,運行速度較慢;Cisco Packet Tracer是Cisco自己開發的模擬器,它的功能更人性化,除了具備以上軟件的網絡拓樸邏輯視圖外,還有體現樓宇和機柜布局的物理工作區視圖,有設備和接口的物理外觀,有展現數據包轉發過程和數據包結構的Simulation模式,提供的設備類型豐富,PC等終端設備可以使用多種服務,可以完成CCNA的配置訓練并且包含了無線網的配置,隨著后續版本的不斷推出,支持的配置功能越來越完善。這款軟件占用系統資源不大,運行速度快,而且是免費的,是目前最適宜于學校網絡教學的模擬軟件。博士論文,活動向導。

鑒于Cisco Packet Tracer的CCNA實驗教程已經比較豐富,以下主要就PDU模擬、物理視圖、技能考評等內容展開論述。

1 用模擬模式仿真PDU轉發流程

在網絡教學中,協議數據單元PDU的格式和轉發流程很抽象,學習理解難度大,通過應用Packet Tracer的模擬模式(simulation mode)可以直觀展示,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舉例如下:

第一步:在邏輯工作區視圖中創建網絡拓撲。

第二步:點右下simulation mode切換到模擬模式,然后點Edit Filters過濾需要捕獲并展示的PDU類型,如圖1所示。

圖1 模擬模式

第三步:點右側AddComplex PDU鍵,再點源主機172.16.1.1,彈出添加PDU對話框,如圖2所示,這里的應用是HTTP,源端口5000,捕獲一次通信過程。

 

圖2 創建PDU

第四步:點Capture/Forward進行單步捕獲,拓撲圖中展示PDU的轉發過程,多次單擊可以使通信完成,完成后,在Event List列表中雙擊捕獲的事件,在拓撲圖中可以看到相應的轉發PDU,如圖3 ,這里交換機廣播了數據包,而172.16.1.2并不是目的地址,所以PDU被丟棄。

 

圖3 捕獲到的轉發PDU

圖4 PDU格式及字段值

第五步:在Event List列表中,點擊要查看的PDU項的Info塊,查看PDU的格式及字段值。這里點TCP握手過程中回到172.16.1.1的PDU,可以查看OSI模型,點擊Inbound PDU Details標簽查看PDU字段,如圖4所示。這里展示了三個層次的PDU,Ethernet II展示了以太網幀格式,其中DATA字段的內容包含第三層的PDU,即圖4中的第二部分IP數據包,IP數據包的格式中可以看到源IP是172.16.1.253,即服務器回應的IP數據包,IP數據包格式中的DATA字段包含第四層的PDU,即圖中的第三部分TCP報文,從TCP報文格式中可以看到服務器的源端口是80而目的端口是5000,且SYN和ACK置位,表示是服務器對連接請求的響應。

2 用物理工作區展示現實環境

物理工作區(Physical Workspace)視圖能夠從綜合布線的角度展示樓宇、管理間、機柜的位置,展示機柜中設備的放置,能更直觀地模擬網絡建設中管理間、機柜、設備的需求。舉例如下:

第一步:在邏輯工作區(Logical Workspace)視圖中創建網絡拓撲。

第二步:點擊窗口左上的Physical Workspace標簽,切換到物理工作區,把默認的城區(HomeCity)更名為具體項目城區,點擊該城區進入城區,把默認的建筑名(Corporate Office)更名為具體建筑名并移動位置,點擊窗口頂部的New Building創建需要的更多建筑并命名,點擊建筑物進入大樓平面圖,把默認的線柜名(Main Wiring Closet)更名并移動位置,同樣在每棟建筑中點擊窗口頂部的NewCloset創建線柜并命名,創建好各要素后點擊窗口頂的NAVIGATION,可以查看物理布局的各要素列表(Physical Locations),并可以切換當前位置。建筑物分布和導航要素列表如圖5。博士論文,活動向導。

圖5 建筑物分布和導航列表

第三步:把設備移動到規劃的位置。默認情況下,在邏輯工作區中的設備都放在第一個機柜(Wiring Closet)中了,要把設備進行移動,在這里,Switch1-0、Switch1-1、Switch1-2應該移動到學院辦公樓的設備間,Switch2-0、Switch2-1、Switch2-2應該移動到一教學樓的設備間。在Physical Locations列表中選中Switch1-0,點Jump to Selected Location,切換當前位置,在機柜中找到Switch1-0,點擊窗口頂的Move Object,點擊機柜中的Switch1-0,在目的位置中選擇“Move to 辦公設備間”,如圖6所示,其他設備照此操作進行移動。

圖6 設備移動

第四步:點擊窗口頂的Back返回上級界面,查看布局和連線情況。點擊NAVIGATION,查看導航要素列表,或者再次進入建筑內的機柜,點擊機柜內的設備,能夠打開設備的配置界面。

3 用活動向導進行技能考評

活動向導可以創建操作考試的配置文件,利用這個配置文件,可以讓操作考試和評分智能化,也更人性化。舉例如下:

第一步:在邏輯工作區創建測試的初始網絡,并保存為pkt文件,再按照實驗要求配置好各設備使實驗完成,保存為另一個pkt文件作為評分的答案網絡。

第二步:選主菜單中的Extensions中的Activity Wizard啟動活動向導,在Welcome分支中設置測試項目名稱。

第三步:選擇Instructions在Edit框中錄入考核內容及注意事項,也可以用Import導入。如圖7所示。博士論文,活動向導。博士論文,活動向導。

 

圖7 活動向導—錄入考核要求

第四步:選擇Answer Network設置答案網絡。點Import File to AnswerNetwork從第一步保存的文件中導入答案網絡。有四個標簽:Assessment Tree在答案網絡要素中設置要評分的項目,如圖8所示;Connectivity Test可以用模擬模式中創建的PDU測試連通性以作為評分項目;Overall Feedback設置完成或未完成的提示文本;Settings設置考試時間限制和動態顯示得分比值等。

 

圖8 活動向導—答案網絡

第五步:選擇Initial Network設置初始網絡。點Import File toInitial Network從第一步保存的文件中導入初始網絡。界面中有兩個標簽:Locking Options限制考生能夠使用的操作功能,例如在此禁止考生操作設備的配置標簽,考生只能從桌面或者命令行方式進行配置,如圖9所示;Initial Network Setup設置初始網絡中設備已定義的項,如圖10所示。

 

圖9 活動向導—鎖定操作

 

圖10 活動向導—設備定義

第六步:保存考試活動為pka文件。

第七步:操作考試。將第六步保存的考試活動pka文件給考生,考生雙擊用Cisco Packet Tracer打開進入考試,如圖11所示,考試過程中,可以點Check Results查看具體的得分和失分項,如圖12所示,考試完成后,考生用主菜單File的Save As Pkz項保存考試結果,并提交給監考人員。博士論文,活動向導。

 

圖11考試界面

 

圖12 活動評分

4 總結

Cisco Packet Tracer不僅提供了網絡配置的練習平臺,而且是計算機網絡教學中良好的輔助工具。博士論文,活動向導。在此主要從仿真PDU轉發流程,物理工作區展示現實環境,活動向導進行技能考評等三個內容舉例論述,這些特殊的應用為提高計算機網絡教學質量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參考文獻

[1]馮昊.交換機/路由器的配置與管理(第2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謝希仁.計算機網絡(第5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3]狼人傳說.Packet Tracer 5.0軟件使用教程深入詳解[EB/OL].blog.chinaunix.net /u2/79877/showart_1335028.html,2008.

篇12

1.師范英語專業的優勢

(1)長期以來的辦學經驗:大多數的師范英語專業都有幾十年的辦學經驗。這些經驗的積累就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運用這些經驗,在教學中不斷地拓展、創新,就能夠為師范生的專業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2)學科優勢:師范專業有其必修的專業課程:教育學、心理學、哲學及英語教學法等,這些課程是非師范專業所不會開設的。有了這些課程做基礎做后盾,師范生就會拿到《中學教師資格證書》,可以在競爭中多一份就業的保證。

(3)教學的實習、見習活動:隨著師范專業對實習、見習的日益重視,師范生就多了一些實踐的時間和機會。在實習中,他們就可以把從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中學英語教學中去,不斷地熟悉教材,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中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背景,盡早實現角色的轉換,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礎,并且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2.師范英語專業的現狀

(1)《英語教學法》教學課時的減少,導致師范生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相對時間減少。進入新世紀后,許多師范學院都進行了課程改革,修訂了教學大綱,把《課程與教學論》或《英語教學法教程》由原來的一學年課程減少為一個學期,課時由原來的72學時減少到36學時。面對這一實際,教材內容肯定無法完成。像王薔老師主編的《英語教學法教程》(2000)要求70―80學時;肖惜老師主編《英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簡明教程》(1999)共十三個單元44課。無論老師如何努力,教材內容只能進行一半多,還不能占用課堂教學時間讓師范生去訓練技能,這使得師范專業的學科特色和師范生的專業技能在慢慢地被弱化。

(2)學習時間的縮水,導致師范生學習時間不足。由于就業、考研、論文等因素,大四年級的師范生無法像以前那樣安心完成學習任務;考研的師范生找理由不上課,找工作的師范生在校外奔波無法保證按時上課,導致師范生上課人數銳減,課堂氣氛較差;加上論文、實習等,師范生的學習任務根本無法完成。就這樣大四全年恍惚之間過去了。

(3)英語口語和課堂用語的欠缺。作為一門語言專業,特別是師范專業,良好的口才是最基本的必備技能,而課堂用語是教師的職業語言,必須準確掌握,加以靈活運用。然而現在的師范生急功近利,不注意觀察自己老師的課堂用語,也不注意積累,導致課堂用語不夠熟練準確,個別師范生還會自己創造,導致錯講誤用。

3.突出師范英語專業的對策

(1)加強英語口語和演說能力的培養:良好的口才和演說能力是教師的必備素質,要練習英語口語,必須加強語音、語調的練習,單詞的輕讀、重讀以及句子的連讀、句群、意群的停頓,還有句子的聲調、降調等。除此而外還必須參加各種課外活動,比如:英語角、接待外賓、演講比賽等;也可以參加課堂內的活動,如:課前5分鐘講演、課堂的專題討論等。通過這些活動可以提高師范生的口語技能,使其語言具有感染力,富有節奏感。通過演講,也可以改善個人的儀容儀態。

(2)加強游戲活動和簡筆畫的訓練:現在的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為什么讓許多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主要原因就是教師注重知識的傳授、課堂組織形式單一。如果師范專業的學生能夠在學校學會一定的英語游戲:詞語接龍、聽音接龍、加減乘除運算游戲(杭寶桐《中學英語教學法》2000,P268)、Word Bingo(王薔《英語教學法教程》2000,P75)、繞口令、幽默、笑話、獨幕劇、啞劇表演等。一旦師范生掌握這些游戲,掌握這些活動的組織技能,就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加以運用,既可以調節學生的學習情趣,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寓教于樂促進教學效果。

(3)加強英語課堂用語的訓練:課堂用語是教師課堂的規范用語,由于種種原因師范生會導致課堂用語錯誤使用。如“上課”“講課”就被師范生說成:begin class,go to text而應該是Class begin,Now let’s learn the text。錯誤使用課堂用語會嚴重影響教師的自身形象,造成學生錯誤模仿。我曾經要求師范生在實習前必須能夠熟練地運用80―100條課堂用語,并且把杭寶桐《中學英語教學法》(1999,P274―279)書中的課堂用語歸納為:準備上課――課堂交際――介紹、呈現――操練、練習――分組活動――鼓勵與肯定――書面鞏固練習――教室教具――家庭作業等總計280多句。我將其復印并分發給每一位實習生,效果不錯。也可參考肖惜(1999,P253―258)書中的課堂用語表,幫助師范生練習課堂用語。

(4)加強三筆字的訓練:即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的訓練。在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許多師范生認為沒有必要去練習三筆字,因為有電腦輔助可以打印出各式各樣的字體模型。這就是為什么現在的學生話是越說越好聽了,而字是越來越糟糕。英語的書寫對許多師范生而言是一大難關,他們不愿去花費時間練習斜體和連筆書寫,覺得沒有必要。在青年人日益浮躁的今天,加強三筆字的訓練,既能幫助師范生磨煉意志,又能幫助師范生提高教學技能。

(5)了解中學英語課程改革方向,做英語教改的弄潮兒。自1996年以來,中學英語課本歷經三次大的變革:1996―1999年SEFC“Senior English For China”試行單元教學;2003―2006年的全新版SEFC教材實行聽、說、讀、寫及綜合技能的訓練;而2007版的NEFC“New English For China”教材則實行模塊教學,把每一單元分為五個模塊:Topics――Functional Items――Strctures――Reading――Writing。每一次教材的演變,都標志著一場新的改革。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時展的要求。因此我們更應該要求師范英語專業的學生積極學習《中學英語課程標準》(2003)(試行版),以促進師范生盡快適應當前英語教學改革的要求,做英語教學改革的參與者和探索者。

4.結語

在完成本稿的同時,我讀到曾毅《多元 融合 特色》(2008)文中提到吉林師范大學人才培養的特色:職業技能“五能三字一話”,職業品格為“四實一創”。其中的“五能三字一話”指的是:課堂教學能力、實踐活動指導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教學研究能力、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能力;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和普通話。我們可以學習吉林師大的經驗,結合各自院校的實際,加強師范特點,樹立品牌觀念,在創新中不斷提升師范生素質,為師范生就業、為社會造就更多合格的中學英語教師。

參考文獻:

[1]顧明遠.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熱點問題.在北京師范大學的報告,2007.7.28.

[2]杭寶桐.中學英語教學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篇13

音樂論文參考文獻一:

[1]應詩真著.鋼琴教學法[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2]李晨陽.巴赫《帕蒂塔》的世俗性探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4

[3]王倩.舒曼《升f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的演奏研究[D].沈陽音樂學院2013

[4]李應華著.西方音樂史略[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

[5]吳曉.格拉納多斯的《12首西班牙舞曲》之舞蹈元素研究[D].燕山大學2014

[6]韓萌.肖邦夜曲的旋律結構、人文性解釋及演奏詮釋[D].燕山大學2014

[7]潘雅清.鋼琴演奏的心理調控技能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

[8]姜珊美.淺析舒曼《阿貝格變奏曲》Op.1[D].西安音樂學院2012

[9]蔡良玉著.西方音樂文化[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10]鄒建平,施國憲編著.羅西尼[M].東方出版社,1997

[11]姜洋.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演奏技巧初探[D].沈陽音樂學院2013

[12]張鵬.穆索爾斯基鋼琴套曲《圖畫展覽會》和聲運用特征之探析[D].沈陽音樂學院2013

[13][美]保羅·亨利·朗格(P·H·Lang)著,張洪島譯.十九世紀西方音樂文化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

[14]王一凡.圣桑《g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

[15]劉碧琳.貝多芬《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風格特征與演奏詮釋[D].陜西師范大學2014

音樂論文參考文獻二:

[1]廖叔同著.西方音樂一千年[M].三聯書店,2004

[2]王黎平.淺談電影音樂審美的多元化[J].電影文學.2010(22)

[3]邢藝,主編.西方鋼琴作品曲名全集[M].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4]肖晶.羅西尼聲樂套曲《威尼斯賽船會》的藝術特色及演唱風格探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3

[5]楊儒懷著.音樂的分析與創作[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6]郭賽男.論羅西尼藝術歌曲的創作特征及演唱風格[D].山東師范大學2011

[7](美)弗里德伯格,著.成功鋼琴家攻略[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8]高為杰,陳丹布編著.曲式分析基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卡爾·萊默爾(KarlLeimer),瓦爾特·吉澤金(WalterGieseking)著,姜丹譯.現代鋼琴演奏技巧[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10](德)格奧爾格·克內普勒著,王昭仁譯.19世紀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11]曾睿娟.羅西尼歌劇唱段中女聲花腔部分的特點及其運用[D].武漢音樂學院2006

[12]宋晶.羅西尼喜歌劇中兩位女主角羅西娜與辛德瑞拉的主要唱段及人物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7

[13]李京憲.羅西尼藝術歌曲《舞曲》藝術特征與演唱風格把握[D].上海師范大學2013

[14]高曉光,吳國翥編著.鋼琴藝術百科辭典[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1

[15]錢仁康,錢亦平著.音樂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16]張玲玲.透過歌劇《塞密拉米德》看羅西尼次女高音的風格及特征[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09)

[17]喻家燕.鋼琴學習中的踏板基本運用技法[J].文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02)

音樂論文參考文獻三:

[1]邱鑫.久石讓音樂中的和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2]于潤洋主編.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3]王少維.縱聚類音樂分析法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3

[4]冶鴻德.二十世紀(五種)音樂分析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

[5]石慧.梅西安《被遺忘的奉獻》音樂分析[D].中央音樂學院2011

[6]邱鑫.久石讓音樂中的和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7]蔣長清.電腦音樂與多聲部音樂寫作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9

[8]王藝.約翰·菲爾德夜曲初探[D].山西大學2010

[9]陳昀.福斯特歌曲在美國大眾音樂發展中的地位[D].華南理工大學2014

[10]王菲.軍旅歌曲《熱愛》藝術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4

[11]耿仁甫.音樂分析法研究[D].貴州大學2008

[12]歐陽文思.音樂鑒賞中動漫的現念探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

[13]許黎.無詞人聲作品類別與特征探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2

[14]張盼盼.約翰·斯塔米茨交響樂的音樂學研究[D].山東藝術學院2014

[15]劉巖晶.申克音樂分析體系與傳統音樂分析體系個案比較[D].東北師范大學2012

[16]金華芳.《陜北四章》第一樂章的音樂分析及演奏心得[D].中央音樂學院2011

[17]司季發.序列“準則”與賦格“結構”的融合[D].福建師范大學2013

[18]蔣長清.電腦音樂與多聲部音樂寫作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丰县| 黔南| 仲巴县| 乡宁县| 三亚市| 乌海市| 南通市| 和静县| 柘荣县| 张家川| 红河县| 吐鲁番市| 鲁山县| 黔南| 子洲县| 垣曲县| 石台县| 德昌县| 敦煌市| 邯郸市| 江华| 南江县| 广河县| 玉溪市| 大英县| 精河县| 卫辉市| 慈溪市| 潼关县| 兴仁县| 北宁市| 正阳县| 广元市| 上饶市| 徐闻县| 广南县| 滦平县| 宁化县| 奉化市| 海原县| 西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