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三公消費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三公消費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三公消費論文

篇1

三公消費”從本質上來說,是財政支出問題。財政支出是一項有計劃的支出活動,需要國家進行預算。預算是經法定程序審核批準的國家年度集中性財政收支計劃。它規定國家財政收入的來源和數量、財政支出的各項用途和數量,反映著整個國家政策、政府活動的范圍和方向,我國的預算活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以下稱《預算法》)進行調整。我國《預算法》自1994年頒布以來,對于規范預算管理和預算監督,加強我國預算的分配和監督職能,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但從《預算法》執行18年的實踐來看,現行的預算法已經不能適應目前深化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客觀需要,從被熱烈討論的“三公消費”就可以看出,《預算法》在規制政府財政支出方面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繁榮,市場提供的服務種類不斷地多樣化,因服務和產品的檔次不同其價格自然各異,各級政府進行財政支出時選擇空間不斷的擴張,在這種環境下如果不從法律制度上對政府的支出行為加以限制就很容易滋生公車私用、公款旅游、公款吃喝的行為。為了更好地解決“三公消費”問題,很多學者專家從各個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議,而本文只立足于《預算法》本身進行探討,并對完善《預算法》提出以下幾點意見:

一、政府財政報告應列明支出明細,加大透明公開度

筆者翻閱了部分政府年度財政預算草案報告和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報告后發現,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草案報告和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報告內容太過于宏觀、粗糙。我們從政府的財政報告里面看不出資金的具體使用方向,只反映了財政資金的收支數額,以及財政資金宏觀的去向,具體的每一筆財政預算資金如何的使用,以及實際使用的情況反饋,在政府的財政報告里面沒有反映出來。因此,筆者建議,《預算法》應對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編制規定細致的標準,強制要求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報告盡可能的詳盡、細致,這樣各級人大在審議政府財政預算報告時,就可以清楚的了解財政資金的預計安排情況,清楚的知道政府支出項目中的資金具體安排規劃,從而使各級人大的預算監督更加有效,從源頭上遏制“三公消費”等政府活動中的腐敗行為。

二、制定相關事項的支出標準,健全預算體系

據《瞭望新聞周刊》刊登的湖南大學廉政研究中心龍太江教授撰寫的特稿稱,2004年全國就公款吃喝這一項就高達3700億元,如再加上公款出國、購買公務用車的費用,將是更為驚人的數字。筆者認為,規范“三公消費”的重要一項就是要制定出各級部門的具體財政支出標準,在《預算法》中明確公出國(境)經費、公務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招待費在整體財政支出中所占比重,以及根據各級政府具體財政情況,限定三類支出的最高限額。只有明確各項支出標準,細化預算編制,才能使我國的預算制度發揮更大作用,更好的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三、在預算法中加入懲罰制度,增加違法成本

建國以來,我國規制政府消費行為的法律較少,長期以來主要依靠黨的紀律和廉政教育來約束黨員干部的行為,當發現政府人員在財政支出中存在問題時,往往追究的是黨紀政紀責任,而法律責任,由于沒有明確的立法依據常常難以追究。筆者認為,《預算法》應加入懲罰條款,違法者不僅要承擔行政責任,重者還應承擔一定的刑事責任,加大違法成本。對于膽敢逾矩超標進行公務消費的官員,法律將給予多重懲戒,要嚴肅問責,讓超標公務消費變得高風險、高成本,這樣才能讓官員們上至主席、部長、大使,下至一般公務員,鮮有人敢以身試法。

四、加強財政支出監督,建立多方位監督體系

在實踐中許多被查出的“三公消費”事件,大多是因為舉報等方式被發現的,至今還沒有在各級人大審議政府財政預算報告時被發現的,由此看出,當前各級人大在監督環節的局限性。為了加強對預算的審查監督,《預算法》應增設專門一章,重點規定人大審查監督預算的內容,如人大代表可以依照法定程序,對預算中的有關問題提出詢問與質詢并組織專案調查,人大常委會可以就預算審查監督中的重大問題舉行聽證會,對預算工作進行評議,作出有關決議。除此之外,我們還應當發揮輿論監督、網絡監督的功能,尤其是作為當今社會最重要的用戶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微博的力量,全方位對政府的財政支出情況進行監督,促進我國預算制度更加完善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季文瑞.政府日常性經費支出法律問題研究.蘭州大學,2009年碩士畢業論文

[2]愈光遠.我國現行預算法修訂的主要內容與對策建議.地方財政研究,2011年第1期

篇2

最早提出“主位”和“述位”概念的是布拉格學派的創始人馬泰休斯。之后功能語法學派的代表人物韓禮德接受并發展了主述位理論,并成為語篇分析最重要的理論之一。隨后捷克語言學家旦尼斯在對主位結構研究的基礎之上提出了“主位推進模式”。由此,國內外大批語言學家開始對語篇的主位結構及其發展模式展開探討,并運用于文學類語篇和實用類語篇的翻譯研究中。然而很少有學者將該理論運用于政府工作報告的語篇翻譯分析中。基于此,本文試圖運用主位理論及主位推進模式對《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英譯版的語篇特點進行探究,分析如何運用主位推進模式實現政論文語篇翻譯的最大等值,從而為語篇翻譯研究提供新的視角,注入新的活力。

一 主位結構與主位推進模式

主位結構理論最早由馬泰休斯在他的《功能句子觀》中提出來,根據他的實義切分法,語句分為主位和述位,主位是位于句首并在交際中引出話題的部分,表達的是已知信息;述位則用來說明主位,表達的是新的未知信息。韓禮德認為,從句子層面看,每個小句都有自己的主位結構,且因為沒有上下文,小句的主位和述位是孤立的、沒有發展的。但擴展到語篇層面,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句子構成的語篇中,前后句子的主位和主位、述位和述位、主位和述位之間會產生某種聯系與變化,進而推動整個語篇的信息流動,這種聯系與變化被稱為主位推進。各句的主位結構通過各種銜接模式不斷推進,逐漸形成完整的框架結構,最終構成意義連貫的語篇。

國內外語言學家在對語篇結構的研究過程中提出了不同的主位推進模式類型。旦尼斯作為 “主位推進模式”的提出者,在繼承布拉格學派傳統的基礎上總結出五類主位推進模式:主位同一模式,在主位結構銜接的前后句子中,每句的主位相同或具有派生關系,但述位不同;述位同一模式,每個小句的主位不同,但述位相同;延續性推進模式,前一句的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成為后一句的主位,主位又引起新的述位,如此延續下去,形成一條從未知到已知的信息鏈,交叉推進模式,前一句的主位是后一句的述位,交叉依次類推;分裂述位推進模式,第一個句子中的述位對主位進行闡述后,之后各句的主位均由第一句的述位派生出來。

二 主位推進模式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英譯版中的運用

政府工作報告作為典型的政論文,有著特定的社會交流功能。報告向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展示了過去一年內中國政府帶領全體人民取得的成就、經驗以及對今后一年工作的設想和部署,報告的內容關乎國家前途和民族利益,與群眾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承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同于追求華麗辭藻和優美句式的文學語篇,報告有著獨特的文體特征。報告口吻嚴肅,語氣堅定,行文嚴謹規范,句型結構相對單一,善用長句、復雜句和無主句,多用并列短語,可謂“一逗到底”。主位推進模式是語篇語義的連接方式,是語篇內容的基本框架,弄清每個段落的主位推進模式有助于了解發話者意圖和組織語句的手段。通過分析《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發現,報告及其英譯版在運用主位推進模式構建語篇的類型選擇上基本一致,其中主位同一模式和分裂述位推進模式運用得最為廣泛,這主要是因為中英文讀者對政論文的語篇結構有著相似的理解,而其他三類主位推進模式則較少出現。

1.主位同一模式的運用

主位同一模式在報告英譯版中所占比例最多,這與政論文總分的句型結構和極具邏輯性的語言特征緊密相連。

例1,一年來,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采取一系列既利當前、更惠長遠的舉措,穩中有為,穩中提質,穩中有進。

Last year,We(T1)adhered to the general work guideline of making progress while maintaining stability(R1). We(T2)worked to maintain stable growth,make structural adjustments and carry out reform in a holistic way(R2). We(T3)ensured that the government's macro policies are stable,micro policies are flexible and social policies meet people’s basic needs(R3). We(T4)improved the ways of exercising macro-control and adopted measures with both short-term and long-term benefits in mind(R4). We(T5)strove to break new ground,improve quality,and make progress while ensuring stability(R5).

例1為主位同一模式,源語語篇有一個相同的主位――我們,卻有5個不同的述位R1~R5,原文通過主位一致來延展句子信息,構建語篇框架,語言簡潔凝練,要求具體明確,便于職能部門在開展工作時全面把握和處理問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漢語是一種重“意合”的語言,強調語義連貫,因此主位“我們”只出現在了首句中,理解時需要聯系上下文。而英語是一種重“形合”的語言,往往會重復主位,或采用代詞替代的方式來實現句子間的主位銜接。譯文針對這一特點,在采用主位同一模式的基礎上補足原文省略的4個主位,從而確保譯文意義連貫、結構完整,更加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由此可見,主位同一模式中的“小句主位相同”不一定是指前后句子的主位完全一致。在此種情況下,主位與主位之間可以通過重現、異形同指、語義重復、語義擴展等方式建立聯系。

例2,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6.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7%。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2.6%。城鎮登記失業率4.1%。城鎮新增就業1310萬人,創歷史新高。進出口總額突破4 萬億美元,再上新臺階。

The economy(T1)was stable and improved(R1).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T2)reached 56.9 trillion yuan,an increase of 7.7% over the previous year(R2). The rise in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T3)was kept at 2.6%(R3). The registered urban unemployment rate(T4)was kept at 4.1%(R4) and 13.1 million urban jobs(T5)were created,an all-time high(R5). Total imports and exports(T5) exceeded US$4 trillion,reaching a new high(R5).

雖然例2各句的主位不完全相同,但具有派生關系,這也屬于主位同一模式。可以看出,源語語篇T2~T5的主位各不相同,但都是由第一句的主位――經濟派生而來,譯文同樣采用了主位同一模式,有效還原了源語語篇的信息結構,能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報告的語篇內涵。

2.分裂述位推進模式的運用

分裂述位推進模式也是在報告中使用較為廣泛的模式之一,常用于一些闡釋類語篇,如政府對今后各項工作的一系列建議。

例3,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穩中向好基礎還不牢固,增長的內生動力尚待增強。財政、金融等領域仍存在一些風險隱患,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宏觀調控難度增大。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難度加大。一些地區大氣、水、土壤等污染嚴重,節能減排任務艱巨。

We(T1)must be keenly aware of the many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on our road ahead(R1). The main ones are:The foundation for sustaining steady economic growth(T2)is not yet firm(R2),and the internal impetus driving growth(T3)needs to be increased(R3). Risks and hidden dangers(T4)still exist in public finance and banking(R4); some industries(T5)are heavily burdened by excess production capacity(R5);and the exercise of macro-controls has become more difficult.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output and rural incomes(T6)is becoming more difficult(R6). Air,water and soil pollution(T7)is severe in some places(R7),and the task of conser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emissions(T8)remains arduous(R8).

例3是總理闡述中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源語語篇是一個典型的分裂述位推進模式。第一句的主述位屬于第一層級,之后各句的主位均由第一句的述位――困難和問題派生出來,并對其展開具體說明。譯文也遵循了這一模式,可以看出,述位R2~R8分別是對主位T1的敘述和描寫,而這7個分句構成了一個并列的主述位結構,也體現了報告嚴謹的句式結構和嚴密的邏輯性。

例4,要嚴格執行“約法三章”:政府性樓堂館所一律不得新建和改擴建,財政供養人員總量只減不增,“三公”經費只減不增。

They(T1)must strictly observe the following three rules(R1):The construction of new government buildings and renovation and expansion of existing govermnent buildings(T2)are prohibited(R2). The total number of government employees(T3)is to be reduced(R3). Govermnent spending on official overseas visits,official vehicles,and official hospitality(T4)is to be reduced(R4).

例4是總理對各級政府在三公經費上提出的要求。源語語篇的主位“約法三章”在后三句中派生開來,形成一個分裂述位推進模式。通過對比可以發現,譯語語篇較好地保留了源語語篇的主位推進模式,述位R2-R4分別對主位――“約法三章”展開了敘述、描寫和說明。表現出中央政府打擊地方政府鋪張浪費行為的堅定決心,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與號召力。

三 結束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譯語語篇在主位推進模式的采用上與源語語篇基本一致,主要運用了兩種主位推進模式:主位同一模式和分裂述位推進模式。其中主位同一模式在報告中占了很大比例,這是由于報告的目的是為了陳述政府去年工作的成績與不足以及對今年工作的部署,注重客觀性與嚴肅性。語篇通常圍繞開頭的一個主題展開,其主位往往一致或具有派生關系,而述位是不斷發展的,這能為讀者提供政府在某一項工作或決策上盡可能多的信息。同時,報告也會涵蓋一些闡釋類語篇,通常是對上文某一部分的擴展,尤其是對上文述位的敘述和說明,這類語篇往往使用分裂述位推進模式。這兩種模式的運用與結合很好地體現了源語語篇的信息結構和內涵意圖,能幫助英語母語者有層次、有條理地理解報告,同時也為翻譯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篇3

一、差旅費

差旅費支出范圍包括工作人員臨時到常駐地以外的地區公務出差所發生的城市間交通費、住宿費、伙食補助費和市內交通費。日常財務核算中應注意差旅費報銷的幾個要件:出差要經過部門負責人審批、具有往返車票和住宿票。在實務中,要警惕同一個工作人員在單位工作期間同時又在A地出差、在B地出差期間同時又在C地出差,或多次出差合并成一次出差來套取差旅補助。凡出現過這類現象的工作人員便進入預警范圍,定時記錄成報告,匯總到財務與審計部門,對其再報銷差旅費應多加注意。

二、會議費

會議費支出范圍包括會議住宿費、伙食費和其他費用。其他費用包括會議租金、交通費、文件印刷費、醫藥費等。交通費是指用于會議代表接送站、以及會議統一組織的代表考察、調研等發生的交通支出。會議代表參加會議發生的城市間交通費應回所在單位按差旅費報銷。日常財務核算中應注意會議費報銷的幾個要件:預算表、會議審批文件、會議通知及參會人員簽到表和電子結算單等憑證。對未列入年度會議計劃、超范圍和超標準的開支不予報銷。

在實務中,要警惕本單位工作人員為主或全為本單位工作人員的本地會議。這類會議大都無住宿費發生,主要報銷伙食費,會議咨詢費和講課費。存在較大的報銷聚餐費,套取咨詢費的可能,應引起財務人員的重視。

三、勞務費

勞務費是個人獨立從事各種非雇傭性勞動所取得的報酬,是指除評審費、咨費以外的非工資性勞務報酬。目前實務中存在兩種勞務費的報銷情況,一種是在稅務機關開據了勞務發票的,一種是經部門負責人同意直接領取的,俗稱白條報銷。

為便于財務核算,分兩種類型的勞務費來審核報銷依據。一種是外單位人員,一種是本單位人員。兩種類型的勞務費均應說明提供勞務的時間、地點、人員身份信息、電話和工作量等內容。對本單位工作人員一律不使用現金結算,對外單位人員的勞務費盡量通過銀行支付系統結算,以降低套取勞務費發生的可能性。要警惕頻繁地、長期地領取勞務費的支出行為,對因同一工作內容發放的勞務費、同一人員同一時間因不同工作內容的勞務費都應當列入財務預警范圍。

四、辦公費

辦公費支出范圍包括購買辦公用品、文具、圖書、電腦耗材、材料、配件和低值易耗品和打印復印費等。辦公費的報銷依據較簡單,有正規的發票和購買明細即可,是最容易出現套現、違規支出和固定資產流失的。在實務中,對于多次購買存儲器,電腦配件,大量的進行打印復印事項,或者多次在同一家供應商處購買以上物品的應納入財務預警范圍,比如說同一部門一年內購買了許多的U盤,電腦耗材、大量采購復印紙,每逢過節前后便支出辦公費,采購量大大超出了正常的業務需要量,不合常規。往往這些票據的背后隱藏的是購買或違規發放一些不合規定物品套取財政資金的違紀行為,拆分固定資產化做流動資產,避免復雜的報銷手續,并造成國家財產流失的不合理行為。

在新形勢下建立財務預警機制,可以有效的防范事業單位財政資金的濫用,為國家懲治腐敗,改進黨的工作作風提供最有力的保證。作為一線財務人員應認真學習財經法規制度,主動傳達費用管理辦法的精神,規范財務報銷流程。另外,還應結合以下幾個便捷方法,提高財務核算的效率。

(一)大力推進無現金結算模式

隨著實行公務卡結算方式的推廣與全面覆蓋,可以大大減少現金支出的額度,降低套取國家財政資金的可能性。加強對資金使用范圍和用途的全面監控,實現對財政預算資金和專項資金的動態管理。在報銷時,財務人員可進入公務卡結算系統查詢刷卡記錄并予以審核報銷。由于公務卡消費會在銀行系統留下痕跡,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違規開票,虛開發票套現的行為發生。對于非公務卡結算方式的支出,可以盡量轉入本人銀行帳號中,不得開據現金支票。

(二)公開“三公經費”報銷情況

單位可以定期將賬中公務用車費、公務接待費和公務出國費予以公示,接受社會和群眾的監督。公開“三公經費”不僅是加強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要求,也是預防腐敗的重要手段。

(三)全面推行網絡報賬

隨著會計電算化和網絡化的深入發展,網上申請經費,財務人員遠程審核已經成為許多單位的流行做法。進行網絡報賬不僅僅可以提高財務核算效率,節省工作時間,將財務人員從瑣碎的財務事項中解脫出來,比如工作量極大的憑證錄入工作就交由計算機自動生成,可以將財務人員的精力轉移到全面的財務預警監控上來。財務人員更多的參與財務管理,為財政資金的正常使用提供人員支持。

參考文獻

篇4

一、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績效審計的研究背景

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績效審計是指對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以促進學校管理者優化配置資源、提高績效,從而建設資源節約型高校。我國的財政管理改革已進入以支出管理改革為重點的階段,高校教育經費支出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一個重要部分,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和熱點。因此,對高校教育經費支出開展績效審計,對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進行監督和審計,無論是對高等教育事業經費支出的管理改革還是審計事業的發展,都是一條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

高校教育經費績效審計的審計主體可分為內部審計部門和政府審計部門,目前我國學術界對高校績效審計的研究多數是以政府審計部門為出發點,探討政府對高校的績效審計,但是仍未形成完善的制度規范和統一的指標體系,高校的政府績效審計處于初步建設時期,開展還需一段時間。

2015年3月24日,《教育部關于加強直屬高等學校內部審計工作的意見》(教財〔2015〕2號)(以下簡稱《意見》)正式頒布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內部審計是規范權力運行的重要手段,是強化過程監管的重要方式,是提高資源績效的重要保障。”高校內部審計作為政府審計的延伸,在高校績效審計中具有主動性,是推進高校績效審計的動力與保障。因此本文選取內部審計部門作為審計主體,以內部審計部門為研究視角對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的績效審計進行研究。

二、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績效審計的必要性

(一)理論基礎

1.公共產品理論

高等教育是非義務教育,既不是消費上具有完全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產品,也不是在消費上完全不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的公共產品,它兼有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的成分,屬于準公共產品。高等教育的準公共產品性質,決定了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由政府、學生和社會共同承擔,同時不可避免地引入了成本效益觀念,而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的績效審計滿足了利益相關者對經費支出效果的需要。

2.委托理論

委托理論認為,財產所有權和財產經營權分離后,一方面委托人希望人能誠實、公允地履行受托經濟責任,不僅要實現財產的保全,還要實現財產的增值;另一方面,人也有義務向委托人說明受托經濟責任的具體履行過程和結果。政府對高校投入資金,委托高校負責人對投入資金進行有效管理,從而為社會最大效率地提供公共服務,輸出優秀人才;校企合作方、銀校合作方等委托方投入或借出資金,希望高校為其盈利;學生繳納學費,希望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為保障受托經濟責任的全面履行,滿足眾多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求,產生了績效審計的要求。

(二)現實意義

1.績效審計是高校厲行節約的重要保障

目前,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結構不合理,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費,如設備儀器的采購與管理不善,重復購置;基建修繕項目沒有長遠規劃,重復拆建;參加或舉辦沒有意義的會議與活動,鋪張浪費。這些不僅容易滋生高校腐敗,還會影響高校的長遠發展。當前的高校內部審計側重于財務收支的總量審計,缺乏對經費支出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評價。高校教育經費的某項支出不超預算,并不代表這項資金的使用效率高,這項資金的支出不一定達到了預期效果,因此這筆資金即使不超預算,也是低效的支出,甚至是浪費的不合理支出。因此對高校教育經費支出進行績效審計,對支出的績效進行評價,可以保障經費支出的合理性與節約性,提高經費使用效益。

2.績效審計是高校內部審計縱深發展的必然走向

20世紀90年代以來,績效審計以其獨特的優越性成為西方國家審計的主流方向(安杰等,2010)。在我國,高校雖然一般都設置了獨立的審計部門,對經濟責任、財政收支、基建修繕、科研經費等方面進行審計與監督,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內部審計的職能作用卻沒有充分發揮,大部分高校內部審計的重點局限于財務預決算以及日常收支活動的準確性、差異性,卻很少考慮學校教育經費支出的經濟性、效益性、效果性,因此我國高校內部審計的創新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與迫切。2014年1月1日,新修訂的《中國內部審計準則》正式實施。新準則將內部審計定義為“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它通過運用系統、規范的方法,審查和評價組織的業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適當性和有效性,以促進組織完善治理、增加價值和實現目標。”內部審計的目的與績效審計的內容相統一,因此引入績效審計不僅是高校內部審計的創新方向,更是內部審計縱深發展的必然走向。

三、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績效審計的主要內容

(一)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的經濟性審計

經濟性審計是指審計高校教育經費支出是否以最低費用獲取一定質量的資源,審計高校教育經費支出是否節約以及支出結構是否合理。經濟性審計是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績效審計的主要內容之一,高校內部審計人員應按照厲行節約以及經費優化配置的方針進行經濟性審計,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審計:

1.經費支出的節約性審計

審計在保證資源數量和質量的情況下,資源的購買成本是否有壓縮空間,是否達到最低;審計資源的購買與獲取是否嚴格執行預算,有無擠占挪用資金;審計是否嚴格執行了政府采購政策。

2.經費支出結構的合理性審計

科學合理地配置和使用教育經費,最大限度地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是高等學校經費管理的一個重要目標。經濟性審計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審計經費的支出結構是否合理,是否最大限度地為教學、科研服務。

(二)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的效率性審計

效率性強調的是成果與支出的比例關系,追求比例的最大化。對于高校教育經費支出來說,效率性審計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為取得同等的教育成果,高校教育資源的消耗程度,即審計是否以最小的資源投入獲得一定量的成果;審計購入的資源是否優化配置,有無資源閑置與浪費。效率性審計是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績效審計的關鍵,是連接經濟性審計與效果性審計的橋梁。效率性審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人力資源的效率性審計

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獲取教師、行政人員等各種人力資源,其中教師資源是核心,關系到學校的教學質量以及發展潛力,因此人力資源的效率性審計的重點是審查教師的人數與知識結構是否合理。

2.物力資源的效率性審計

物力資源的效率性審計主要是審計房屋、設備、圖書等物力資源的利用效率,審計物力資源是否優化配置,有無閑置浪費。

3.財力資源的效率性審計

財力資源的效率性審計主要是審計高校教育經費在人才培養和發展科研兩方面的支出效率性。

(三)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的效果性審計

效果性審計是審計教育經費支出后所實現的實際效果和預期效果之間的關系,即是否達到預期目標。效果性審計可分為兩個方面的審計:

1.人才培養效果性審計

我國高校的主要職能之一就是人才培養,是否培養出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是評價教育經費支出效果的重要內容。

2.科學研究效果性審計

高校的另一職能是科學研究,即通過科學研究不斷輸出新知識,促進社會發展。科學研究效果性審計主要是審計高校科研成果的數量和質量。

四、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績效審計指標體系

績效審計本身是一個多指標綜合性的審計模式,涉及到從資源的購買、使用到產出的全過程審計,因此一套科學實用、清晰可比的高校教育經費績效審計指標是績效審計的關鍵。本文基于內部審計的視角,初步探索了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績效審計的指標體系,見表1。

各審計指標的具體描述如下:

(一)經濟性審計

1.實際支出與預算支出比例=(實際支出/預算支出)×100%

該指標越大,說明教育經費支出的經濟性越差;該指標值大于1時,實際支出超預算,經費使用可能存在浪費。

2.本年實際支出增加比例=(實際支出-上年支出)/上年支出×100%

該指標值大于0,說明本年支出大于上年支出,指標值越大,超出上年支出越多;指標值小于0時,本年支出較上年支出節約。

3.教學支出比例=(教學支出/總支出)×100%

該指標反映了教學經費的使用情況,該指標值保持較高才是合理的支出結構。

4.三公經費支出比例=(三公經費/公用經費)×100%

三公經費包括出國(境)費、車輛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是應該嚴格控制的支出,該指標應維持在較低值。

5.設備購置支出比例=(設備購置支出/公用經費)×100%

設備購置支出比例包括可分別計算教學設備購置比例和行政設備購置比例,并進行對比分析。教育經費的支出重點應該是教學,教學設備在滿足師生需要的同時還要及時優化更新,因此教學設備購置支出應該遠大于行政設備購置支出。

6.人員經費比例=(人員經費/總支出)×100%

人員經費包括在教職工工資、福利、補貼等,人員經費比例越高,公用經費必然少,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該指標值應維持在較低水平。

(二)效率性審計

1.學生教師比例=(學生人數/教師人數)×100%

該指標值高,表明高校教師資源利用效率高。但是不能過高,生師比太高說明學校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影響學校辦學質量。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教發〔2004〕2號)文件的規定,符合基本辦學條件的生師比不能超過18:1。

2.教師人均工作量=全校教學工作量/教師人數

該指標反映了教師資源的利用效率,指標越高,效率越高。該指標不能過高,過多的工作量不僅影響教學質量,也會擠占教師的科研時間。

3.專業教師占全體教職工比例=(專業教師人數/全體教職工人數)×100%

專業教師在培養人才和科學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該指標值高,說明人力資源利用效率高;該指標值低,說明存在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的現象,可以精簡非教學人員,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率。

4.高層次人才占專業教師比例=(高層次人才數/專業教師人數)×100%

高層次人才是指根據學校學科專業建設與發展需要,面向國內外引進的高級專業技術職務、高學歷的教師。該指標越大,說明師資力量越好,教學和科研發展的實力越強,人力資源效率越高。

5.房屋利用率=(實際使用的房屋面積/可使用的房屋面積)×100%

房屋包括高校的教室、圖書館、實驗室、宿舍樓、運動館等,該指標高,說明房屋資源利用率高,反之說明基建項目缺乏合理規劃,導致資源閑置與浪費,效率低下。

6.設備更新率=(當年更新的設備數/當年購入的設備數)×100%

該指標低,說明當年購入的設備未能及時投入使用,造成這樣的原因主要是設備重復購置或者設備更新不及時。這一方面導致了資源的閑置,另一方面學生未享用到優質資源,物力資源效率低下。

7.設備使用率=(設備實際使用小時數/該設備可充分使用小時數)×100%

該指標反映設備使用效率,值越高說明設備使用越充分。

8.圖書借閱率=(圖書借閱量/圖書總數)×100%

圖書資源是學習知識和發展科研的重要資源,該指標反映了師生對圖書的利用率,指標值越高說明該項教育經費支出的效率性越高。

9.科研成果數與科研支出比=科研成果數/科研支出

科研成果包括發表的論文、出版的圖書、獲取的專利。該指標反映了科研經費的利用效率,指標越高效率越高。

10.學生人數與總支出比=學生人數/總支出

該指標反映單位經費支出所能負擔的學生數量,該指標值越高說明經費的使用效率越高。

(三)效果性審計

1.學生畢業率=(畢業人數/學生總數)×100%

學生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畢業,該指標反映了高校培養的合格大學生的比例。

2.畢業生就業率=(就業人數/畢業生人數)×100%

該指標反映了高校培養的學生質量滿足社會需求的程度。指標值越高,表明高校培養的人才素質越高,教育經費的支出效果好。

3.學生人均獲獎數=獲獎數/學生人數

包括國家級或地方級舉辦的知識競賽、體育競賽、實踐競賽等各類獲獎數,該指標反映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比例越高效果越好。

4.教師人均論文數=數/教師人數

該指標反映了教師的學術研究能力,指標值越高,表明高校教師科學研究獲得成果越多。

5.核心期刊論文比例=(核心期刊論文數/總數)×100%

該指標反映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數,指標值越高,說明教師科研能力越強。

6.教師人均科研專利數=科研專利數/教師人數

該指標反映了教師科研成果的創新性和實用性,指標值越高,經費支出的效果性越好。

7.教師人均出版教材數=出版圖書數/教師人數

圖書出版包括教材、理論研究、文學作品等的出版,反映了教師知識結構的系統化和完整化,指標值越高,科研效果越好。

五、加強高校內部審計部門建設,推進高校教育經費的績效審計

(一)加強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

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而在高校管理體制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學校領導和教職工對內部審計的認識局限于過去的監督職能,忽略了內部審計的確認和咨詢功能,內部審計在高校的獨立性受到制約,不利于績效審計的順利開展。《意見》中明確提出“充分保障內部審計機構獨立性。應設置獨立內部審計部門,足額配備專職審計人員。要保障內部審計部門依法審計、依法查處問題、依法公告審計結果,不受其他機構和個人的干涉。對拒不接受審計監督,阻撓、干擾和不配合審計工作,或威脅、恐嚇、報復審計人員的,要依規查處。”因此,獨立性是內部審計部門的根基與核心,加強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是推進績效審計的根本保障。

(二)加強內部審計的信息化建設

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績效審計是對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的全過程及其所產生的效果進行審計與評估,審計范圍更加廣泛,審計業務的性質更加復雜,這不僅加大了審計的工作量,而且要創新審計方法,如果僅依靠傳統的審計方法,績效審計工作很難開展,其優越性也無法體現。目前,高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實施,使信息化建設深入影響到校園內各類用戶和管理部門,高校會計信息化的發展更是快速。但是,內部審計的信息化建設卻不甚理想,一部分高校自行開發了簡單的計算機輔助審計軟件,一部分高校僅是利用Excel表進行審計,高校內部審計作為審計主體,卻無法跟上審計對象的信息化步伐,嚴重制約了內部審計的職能發揮。因此,加強內部審計的信息化建設,提高內部審計的水平,不僅是績效審計的需求,更是內部審計事業發展的需求。

(三)加強內部審計人員的多元化建設

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績效審計與傳統內部審計相比,具有綜合性、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特點,要順利開展績效審計,必須創新審計方法,加強內部審計的信息化建設,但是僅靠硬件設備的投入是不夠的,還需要加強審計人員隊伍的多元化建設。審計人員是績效審計的主要推動力和實施者,具備一支由經濟、管理、法律、建設工程、信息系統等專業背景和專業資格的人員組成的審計隊伍是高校實施績效審計的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 安杰,國效寧,徐銘禧.我國高校績效審計:現狀、意義與建議[J].會計之友,2010(10):92-94.

[2] 張建林,劉韓婷.淺析高校科研經費績效審計[J].河北企業,2013(1):63.

篇5

一、平衡計分卡分析思路

1992年,羅伯?卡普蘭及諾頓提出了平衡計分卡的概念,他指出,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性的或操作性的度量體系,而是作為一種長期戰略管理系統”(Robert S. Kaplan, David P. Norton)。平衡計分卡的分析思路是:先制定好企業戰略,然后由上而下分解戰略,最后細分到最終的根源,即遵守目標與實施的因果關系,層層剝繭。這一分析方法有助于企業理順思路,加強執行力,為實現戰略目標提供指引。

二、我國一些企業面臨的問題及原因

1.資金鏈斷裂。如國內光伏產業由于資金鏈斷裂,產能過剩導致太陽電池組件價格大幅下跌。部分公司應收賬款不斷增加使資金回流嚴重不足,導致企業或破產或轉變投資方向。一些項目被迫停頓,大都就是資金不到位引起的。因此資金鏈的完整應作為戰略重點。

2.產品質量低下。企業經營核心是使客戶認可。雖說客戶需求和偏好各異,但對產品質量是共同的要求,只有執行高標準質量要求,消費者才能樹立信心。

3.經營忽視規律。最近白酒銷售量價齊跌,中央嚴控“三公消費”只是原因之一,大部分還是白酒產業自身經營方面的原因。白酒市場價格畸高了五六年,消費品變成了投資品。不遵守發展規律的經營方式會使危機更大。企業要重塑以客戶要求為起點和終點的全新的經營目標,保持產業敏感性,理性應對危機,化危機為動力。

4.道德滑坡。企業高層的道德品質對企業影響很大。一汽集團2013年4月10日公告稱,集團董事長徐建一辭去職務,隨后傳一汽集團百余高管被紀檢部門調查,一汽房地產開發百億資金消失。據蓋世汽車網數據,2012年中國四大國有汽車集團中,一汽集團成為自主品牌呈唯一銷量同比下滑者。市場反映了領導層面因素。

三、平衡計分卡設計

針對上述危機及分析,參照傳統平衡計分卡的分析方法,設計新的平衡計分卡體系,并暫且命名為修正平衡計分卡。

(一)戰略目標是資金鏈完整

1.現金流量對經營活動的充足率。企業都應有必要的資金儲備以應對財務風險。最低的經營現金流量能夠覆蓋短期負債的償還,以及實物資產的維護和技術革新的需要。現金流量對經營活動的充足率,包含了償還債務以及基本的經營需要。如果此比率小于1,則需依賴其他來源(融資和處置資產)來支付。

此指標是對通常意義上的“現金流量充足率”的修正。一般的現金流量充足率,是用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除以長期負債償付額、固定資產購置額和股利支付額之和(唐瑾,2003)。但在危機時,短期債務更易拖累企業。

企業可列出該指標的目標值、實際值以及偏差值,如果實際值偏差幅度大,則必須立刻采取糾偏措施。偏差5%是可容忍的,因為基本相當于存款利率,間接表明企業尋求外來資金時,付出的成本只需在5%左右,因為缺的資金越多,時間越緊,付出的成本就越高。

2.價值貢獻率。盲目地擴張對企業是致命的。不是每項投入都有預期的產出。削減成本是每個企業都在做的事。其實成本包括項目和數量兩方面的內容,如果項目本來就不必存在,花一分錢都是浪費。因此,聰明的企業會從整個供應鏈上分析,將成本細分,理清成本的投入產出關系。這個過程包括“瞻前”和“顧后”兩方面。瞻前是指削減那些未來不會或者只會很少帶來產出的成本;顧后是指重新審視過去的投資,出售價值貢獻不達標尤其是負值的相關資產,棄劣選優才能保證企業有充足的精力利用優質資產創造生存機會。價值貢獻率,即產出值除以投入值,必須大于1和資金成本之和,不達到,就果斷舍棄。

(二)客戶滿意是企業生存的基石

只有高標準的產品才能獲得客戶青睞。對內,可設置“標準”記分卡,上面列明國際標準值、國內標準值、行業標準值,用以標明本企業生產的產品達到什么標準。領先為1分,達到為0分,落后為-1分。企業可按照產品生產順序,將“標準”層層分解、落實,一方面保證每個環節都能達到目標,另一方面可快捷追溯至有問題節點。對外,企業將其執行的標準每月向社會公開,同時附上相關中介機構的檢驗結論。

(三)內部流程

管理層主要關注與企業發展有關的指標,一旦出現問題及時調整經營策略。供需平衡,企業才能穩定發展。企業在記分卡上標注:社會平均報酬率、行業利潤率、本企業利潤率,并仔細分析差距及其原因。同時定期計算兩個指標:一是產業集中度;二是市場占有率。可選8家最大的企業計算產業集中度,值越大,行業集中度越高,市場越趨向于壟斷;反之,集中度越低,市場越趨向于競爭。用企業的產品銷量占產品市場總量的比重計算市場占有率。這兩個指標均可通過官方網站或咨詢機構了解到。上述分析的目的是防止過度投資,及時調整產業結構。

(四)學習和成長

企業文化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在企業層面,企業文化亟待加強規范化管理。道德層面、人性層面不建設好,很多問題還會層出不窮地出現。須在內修外管上加大力度。首先,股東需要切實發揮出資人的作用,把好管理者的任命關和監督關,要轉變企業高度集權的模式,權利一定要分散化。其次,將獨立董事的作用真正發揮出來。最后,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緊箍咒”作用必須發揮好,一旦信用有了污點,代價將是高昂的。企業可針對上述方面,制定計劃進度表,分步整頓實施。

企業運用好平衡計分卡要做到:一是高層領導要特別重視;二是執行過程要與業績獎懲機制掛鉤;三是檢查頻率要高,同時要保證檢查人員的相對獨立性;四是要關注員工利益,提高員工配合的積極性。

(作者為會計師、CPA)

參考文獻

[1] Robert S. Kaplan, David P. Norton.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M].Boston. Massachusett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6.

[2] 熊莉,劉俊.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帶來的思考[J].上海:新會計,2012(12):64-65.

篇6

關鍵詞:貴州;中低端白酒;營銷策略一、引言

白酒產業是貴州省支柱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2012年國務院2號文件《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支持和鼓勵貴州“積極發展特色輕工業”,尤其是“利用赤水河流域資源和技術優勢,適度發展名優白酒,確保產品質量,維護品牌聲譽,推動建設全國重要的白酒生產基地”。目前,貴州省白酒生產企業達到527家,其中獲得生產許可證的企業255家,但是,除茅臺酒、董酒、習酒等知名白酒以外的絕大多數貴州白酒企業都以生產和銷售中低端白酒為主,且普遍還處于賣酒求生存的發展狀態,只有青酒、金沙回沙酒等少部分白酒企業實現了市場突圍,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品牌,面對日益壯大的白酒市場,貴州中低端白酒可通過調整和創新營銷策略以提高在中國白酒市場的市場份額。

二、中低端白酒的定義與特點

白酒為中國特有的一種蒸餾酒,由淀粉或糖質原料制成酒醅或發酵后經蒸餾而得。白酒根據其市場單瓶銷售價格可劃分為超高端(600元以上)、次高端(200元―600元)、中高端(50元―200元)、中低端(50元以下)。貴州中低端白酒有習酒、金沙回沙酒、青酒、勻酒、國臺、笨人煮酒、老土酒、林城老酒、黔龍土窖、豐谷酒、平壩酒等眾多品牌。

高端白酒和中低端白酒各有特點,是兩個不同的目標市場,兩者在產品定位、消費行為、渠道結構、交易方式等方面有諸多差異。中低端白酒市場主要以中小城市和縣城鄉鎮為中心,以農民、農民工和工薪階層為代表的中低收入群體為消費主體,特點是市場管理松散,規范程度極低,市場競爭程度激烈,新品推廣成本較低,但渠道和終端極為分散,消費需求的個性化和多樣化特征不明顯,對產品價格的變化極為敏感。

三、貴州中低端白酒的市場環境分析

1.貴州中低端白酒的市場現狀。2008-2012年,白酒制造業銷售收入總額五年間平均增長速度為31.70%,高于工業五年20.29%的平均增長速度。2012年我國白酒行業銷售收入4466.3億元,利潤總額818.6億元,收入利潤同比分別增長26.8%和48.5%。產量和產值排名行業前五位的五糧液、茅臺、劍南春、瀘州老窖和沱牌集團占行業銷售額的40%。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取競爭優勢,全國知名品牌關注中高端白酒市場并利用雄厚的企業實力迅速擴張,地域強勢品牌專注區域市場并利用在本區域多年的精耕細作而形成區域競爭優勢,使得中低端白酒企業的生存空間和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尤其在近年“三公”消費被遏制的背景下,高端白酒遭遇“寒冬”,不少知名高端酒企已經在向中低端市場布局,針對不同需求和不同層次的消費群體,分別推出不同的品牌,這使得本就比較飽和的中低端白酒市場將競爭愈加激烈。

2.貴州中低端白酒的現實困境。貴州中低端白酒品類和品牌眾多,競爭激烈,集中度低,營銷粗放,面臨著諸多現實困境。首先,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產品口味、風格相似,產品包裝雷同,產品更新換代快,而真正能夠被市場長期接受的主打產品較少。其次,品牌經營意識較差。除了少數知名品牌外,大多數貴州中低端酒還處于低層次的品牌管理水平甚至無品牌運作意識。再次,營銷手段簡單粗放。大多采取終端大范圍鋪貨,用終端促銷政策刺激市場銷量是許多廠家最常用的營銷手段,這僅僅是完成了庫存的初步轉移,并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品銷售。最后,整體營銷費用較高。用工成本不斷增長,渠道和終端費用以及促銷費用也持續增長,而且大多數酒企缺乏費用管理意識,使得銷量的增加卻沒有帶來盈利的增加。值得一提是,政策和行業風險不斷加大,國家宏觀政策的持續調控和白酒原材料成本的逐年升高,使得越來越多生產和銷售中低端白酒的中小型企業面臨著很大的生存壓力。

四、貴州中低端白酒的營銷策略現狀分析

1.產品策略。產品策略是企業營銷策略的基石,貴州多數中低端白酒企業缺少真正的產品細分策略,產品看似很多,幾個系列幾十種產品,但普遍沒有主打產品和拳頭產品,沒有一個響當當的品牌,沒有一個產品是企業核心利潤的來源,更沒有一個具有統領全線、帶動其它產品銷售的核心產品。

2.價格策略。中低端白酒企業的目標消費者是中低收入群體,在定價策略上更應考慮到其消費特點,并結合企業自身利益、產品定位、競爭狀況、市場需求等因素制定相關產品的價格。貴州中低端白酒價格策略有產品價格和銷售渠道的價格體系等因素,由于市場競爭和渠道選擇的需要決定了白酒各種產品的價格及定價方式存在差異,目前,貴州中低端白酒有價值認知定價法、跟隨定價法和成本加成定價法三種定價方式,價格體系包括出廠價格、經銷商價格、二批商價格、零售價格等4種類型。

3.渠道策略。通過營銷渠道才能把處于市場的兩端的白酒生產者和消費者兩者有機的連接起來。中低端白酒市場主要的營銷渠道模式有經銷商制、直銷渠道模式和平臺式渠道模式,渠道策略的發展趨勢是渠道多元化競爭、扁平化發展、分銷層級逐步減少。中低端白酒的渠道終端包括商超、酒店、餐飲店、煙酒店、便利店、批發部、團購、定制、直銷、移動展示與銷售等等。

4.促銷策略。促銷策略的正確地制定和合理地運用能使中低端白酒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得較大的產品銷量和經濟利益。貴州中低端白酒在商場和超市的促銷手段主要以抽獎、買一贈一、人員促銷(包括展示、贈飲)、贈送禮品等方式為主,在酒店和餐飲店的促銷手段主要以開瓶費、刮獎、人員促銷、隨贈小禮品等方式為主。

五、貴州中低端白酒的營銷策略實施意見

中低端白酒業的競爭形勢日益嚴峻,已從廣告大戰、價格大戰、“渠道為王”及“盤中盤”的終端爭奪的無序競爭逐漸進入了品牌和文化相結合的理性競爭時代。因此,貴州中低端白酒應在全面市場調查的基礎上,綜合發揮營銷組合的作用,首先確定適合中低收入群體的產品策略,調整和優化企業的產品結構,可采用成本導向定價法來設計價格體系,創新營銷模式,豐富營銷渠道,優化運營流程,激勵營銷人員,同時通過渠道下沉和分銷層級扁平化降低渠道流通費用,減少產品容量和壓縮銷售費用,以適應中低收入群體對中低端白酒的價格預期,有效使用各種促銷手段以提高貴州中低端白酒在中國白酒市場的市場份額。

本文屬于貴州財經大學2012年度在校學生科研資助項目

參考文獻

[1]徐大佑,袁開福.貴州白酒行業營銷策略的特點及發展趨勢[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6(2):77-81;

[2]梁艷菊,高志國,何利諷.貴州青酒的營銷模式分析[J].中國商貿,2011(23):19-22;

[3]史延強.中小型白酒企業的必然選擇――透析三得利酒業營銷模式轉型[J].現代營銷(學苑版),2007(3):86-87

篇7

    一、中小企業認識問題的理論梳理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中小企業的發展問題,從某種程度和角度上將,其實質是中小企業思想認識問題。特別是在若干重要問題上的理論認識問題,極大地關系著中小企業的興衰成敗。

    手工作坊可以說是最古老的“中小企業”。大工業由手工作坊演化發展而來,但迅速替代中小企業,在此過程中,英國出現“手工業淘汰論”,德國歷史學派提出“手工業或小工業沒落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深刻分析到,對剩余價值的追逐必然導致資本的集聚和集中,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前景也做了不容樂觀的估計。19、20世紀之交,大企業發展迅猛,但負面作用也日益顯現;中小企業破產現象頻出,但其重要性日益提升,在這種矛盾交織的情況下,許多理論學家從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互存互補”的角度,論證了中小企業存在的必然性。這些理論包括馬歇爾提出的大中小企業共同構成“生物鏈”、企業經歷“生存——發展——衰亡”生命周期的“生物學理論”;張伯倫、羅賓遜夫人則從“產品差別性”和“市場不完全性”論證了不同規模中小企業存在的可能性與必然性;喬治·施蒂格勒則指出,某行業“最佳經濟規模”是一個區間而非一個點,在這個區間帶內有中小企業存在的廣闊空間。后面的理論,除了“技術創新論”,基本上是在上述理論基礎上的衍生。

    我國中小企業的存在理論主要形成于改革開放以后。最開始是“補充論”,認為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是大企業(國營企業)的有益和必要的補充。然后發展到“重要組成部分論”,認為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逐漸興起的是“統籌城鄉二元結構論”,認為大量的中小企業(鄉鎮中小企業)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中發揮了橋梁和紐帶作用。

    那么,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到底發揮著什么樣的地位和作用?政府扶持重點應該扶持大企業大集團還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量大面廣均量小,怎么扶持?這些都在相當程度上困繞著政府和社會各界對中小企業的準確認識。這些問題的形成有深刻的歷史淵源,包括“抓大放小”的歷史慣性和中小企業自力更生的“印象后遺癥”,至今影響著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和推進。

    二、中小企業認識問題的實踐梳理

    兩大問題一直制約著中小企業在實踐中擁有更大舞臺,發揮更大作用。一是“抓大放小”的歷史慣性。改革開放初期改制,提倡“抓大放小”,抓大主要是抓國營大企業,放小也主要是放國營小企業,當時對民營企業還是比較慎重管理的,在相對程度上,民營企業處于“既不被扶持(抓)”,也不被放(放權)的尷尬境地,基本上是“自生自滅”。在本世紀頭十年,“物以稀為貴”,追求“世界500強”“中國500強”“省級500強”“市級上百億”“縣級上10億”等規模經濟的沖動,再一次提升了“抓大放小”的強度,這時,以規模而非所有制“論英雄”,中小企業很難得到扶持優惠;金融危機爆發后,社會各界逐漸統一了對中小企業存在必要性、發展重要性、突破可能性、扶持必然性等的認識,“抓大扶小”成為主旋律。但遺憾的是,一些地方對中小企業的“重視性”與“操作性”脫節。在文件描述中,中小企業的重要性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但真正操作中,有的地方卻自覺或不自覺排斥中小企業,如在地鐵運營中主張因地鐵特殊性而剝奪小企業招標資格,優惠大型連鎖企業等。

    二是抓中小企業“重點難突出”“成效出得慢”。中小企業量大面廣,容易使人感覺無從抓起,不像大企業一拿就是一重點,掰著手指頭就能“如數家珍”,因此許多官員感覺中小企業“不好抓”。而且抓大企業舉措明確,核心抓投入就行了,思路清晰明了一目了然,“照本宣科”“依葫蘆畫瓢”就行,抓中小企業更需要“結構性減稅”等復雜操作,很“傷腦筋”。加上單個中小企業的產值很小,見效慢,扶持起來不容易出業績,等成績出來說不定早已不在任上,等于是“前任栽樹,后任乘涼”,不像抓大企業見效快,“立竿見影”,政績兌現性強,因此“不愿抓”中小企業。還有部分人認為,大企業技術創新實力更強,以中小企業技術整體一般掩蓋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活力優勢;認為中小企業安全性、環保性、社保方面問題太多,很難治理,因此容易以“管制”的心態去面對中小企業。

    目前,中小企業因自身獨有特點及認識誤區,在“船小好調頭”的同時,發展面臨七大風險:一是資金供給風險,包括資金鏈斷裂;互保鏈多米諾骨牌效應;高利貸高發;企業倒閉等;二是外需出口風險,包括人民幣匯率變化的不確定性、外需市場變化的不確定性、出口退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時局變化和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三是資源漲跌風險,包括能源類、資源類、原材料、生活資料價格漲跌多變;四是產業投資風險,包括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等;五是粗放生產風險,包括高能耗企業節能降耗形勢不容樂觀、高排放企業經營成本快速上升、社會對高污染企業容忍度越來越低;六是法律風險不斷加大,隨著法治國家建設進程加快,法律法規規范化對中小企業的壓力明顯大于大型企業(大型企業甚至普遍得益于法治規范化);七是中小企業創業動能越來越小,收益與付出不成比例的現象并沒有緩解,在新形勢下反而有所擴大,因此,愿意創辦中小企業的人數增長不快,發展中的中小企業愿意專注主業不動搖的也是非常多。這些都急需政府政府跳出理論束縛,打破條條框框,出手、出招幫助化解。三、必須重新認識中小企業的發展問題

篇8

在以往研究中,很多文獻集中在對寡頭壟斷行業的研究,因為寡頭壟斷行業的公司數目不多,能夠有效地收集樣本數據,即使增加樣本容量,很多文獻仍然研究帶有壟斷性質的公司,因為壟斷公司往往是行業競爭中的勝利者,數據便于收集。對具有完全競爭市場特征的行業而言,公司很難從這種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數據難以收集完全,無法準確衡量與統計公司績效。隨著我國資本市場規模的擴大,分析清楚競爭性行業中資本結構與市場績效之間的關系,對于理解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和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關系,進而對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對產業結構特征的影響的認識,都有積極的意義。我國釀酒行業相比較國內其他制造業,總體而言具有更強競爭性質。因此,選擇釀酒行業上市公司作為樣本,考察相關公司資本結構和市場績效的關系,無疑將使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市場經濟運行中公司的資本結構與市場績效之間的的關系。

二、 相關理論回顧

關于公司資本結構對公司產品市場競爭行為的作用,以前很少有文獻涉及,其中的原因是認為公司產品競爭行為可以通過公司收入、公司利潤等指標反映出來,沒有必要單獨考慮公司產品競爭行為。但實際上,公司產品競爭行為是對公司產業組織安排的一種反映。一直到1986 年,Brander與Lewis在論文《寡頭與財務結構:有限責任效應》中把公司金融理論與產業組織理論結合起來進行論證。傳統產業組織理論中,古諾模型假設只有兩家公司進行競爭,企業沒有成本,一家在選擇產量時可能只考慮自己的利潤最大化。結果是只留下更少的市場份額給其競爭對手,為了保證公司生產更多產量,公司可能會選擇高債務杠桿。這說明那些產品在市場上有更強競爭力的上市公司,其資產負債比例可能更高。在此基礎上,經濟學家進一步總結了資本結構與市場績效之間關系的某些規律,主要是公司資本結構與市場績效相互影響。

關于公司資本結構與市場績效關系的理論中,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是公司資本結構對公司市場績效有正向作用。其原因是高負債將增強企業產品市場競爭的能力。Allen和Emilia在2006年利用美國銀行業公司的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銀行業在美國屬于競爭相對激烈的行業,選擇這個行業能夠代表相對競爭激烈市場。最后回歸結果表明,銀行業公司的資本結構與業績還是存在明顯的相關性。

Maksimovic(1990)研究了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的利益沖突,闡釋了有限責任效應理論。他們認為,公司股東在公司中由于只是以出資承擔有限責任,在收益與風險正相關的前提下,那些風險更大的項目或者技術更容易被公司所采用,最后卻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這說明這些公司的股東有可能選擇比較高的資產負債比例。而Mara Faccio等(2001)等認為,上市公司的股東并不參與經營管理,資產負債比例的選擇更多是由公司管理者做出的,如果不履行到期債務,損害的不僅是公司的信譽,而且會損害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聲譽與其未來的職業道路,這樣一來,公司可能并不會選擇過高的債務比例,從而也就約束了管理者與控股股東的冒險行為。另外,Showalter于1995年指出了前面提到Brander & Lewis模型的不足之處,他認為產品市場的競爭能力決定公司最優戰略負債水平,而不是相反。因為市場競爭能力是在市場需求不確定性的情況下逐漸形成的,一旦在市場上形成較強的競爭能力,高杠桿、高負債在未來更具戰略優勢。

動態權衡理論認為,許多公司本身有一個目標資本機構,因此,公司希望其資產負債比例在目標資本結構區間波動。如果資產負債比溢出目標區間,公司或者盡快減少資產負債比例,或者調整目標資本結構。根據動態權衡理論,公司資本結構對市場績效產生非線性影響。此外,如果公司當前擁有良好的市場業績時,公司更有可能從內部進行融資。業績優良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可能偏低。以上兩種理論可以看成是資本機構選擇“主動調整”與“被動選擇”。與高負債水平會增加公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相反,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高負債會弱化公司在產品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比如,以Phillips(1995)提出的“投資效應”模型為代表。在這個模型中,當前負債水平的提高實際是降低未來的投資水平。盡管短期行業產出有所增加,但在未來會減少產量。

國外研究清楚地表明,在資本結構與市場績效的關系研究中,資本結構最主要是通過資產負債的比例來衡量,而市場績效是通過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來表現。無論高負債有利于產品市場競爭,還是不利于產品市場競爭,利潤率是競爭能力的最終體現。因此,公司的資本結構毫無疑問對利潤率、尤其是利潤增長率有顯著的影響。和資本結構作用于市場績效相對應,市場績效對企業資本結構同樣具有反作用。

國內學者也就資本結構與市場績效關系方面做過研究。陳冬華(2005)、王滿四(2006)等等通過研究企業薪酬管制、管理者在職消費行為與資本結構之間的關系,他們發現負債融資不能有效地約束管理者的在職消費行為,而在職消費與公司業績正相關。呂長江、金超(2007)等認為資本結構對公司業績的影響是非線性的,與國外動態權衡理論相符。

公司資本結構表面上看僅僅是資本和債務的比例關系,但實質上它決定了資本要素所有者之間及其與公司其他要素所有者之間契約關系的制度安排。因此,不同的資本結構,對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綜觀過去學者的分析,對公司資本結構的研究很多都是從產業組織的角度,并以帶有壟斷性質的公司為主,本文將選擇更具競爭性質的釀酒行業上市公司進行研究。

三、 實證分析

本文將通過對釀酒行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其利潤增長率進行實證檢驗,從而發現公司資本結構與其市場績效之間的關系。之所以選擇釀酒行業公司進行研究,是由于釀酒行業在我國算競爭比較充分的行業,盡管也存在貴州茅臺、五糧液這樣的國有股份公司,并且因為其民族品牌的歷時久遠,在行業中處于翹楚。但這個行業2011年總產量為7 103萬千升,全行業總產值為6 699億元,作為中國產值最大的茅臺,其產值也不過是這個行業的四十分之一。當然,作為消費類行業,釀酒行業上市公司都不屬于資本密集型,其負債比與資本密集型行業相比,總體應該是比較低的,但不同的企業仍然存在差異。應該指出的是,相比產品的質量、品牌等因素,公司的資本結構對公司市場績效的影響肯定不會十分顯著,但質量、品牌等指標難以量化,更為重要的是,不論是通過引進先進技術設備還是通過改善工藝流程以提高質量,或是出資建設品牌,最后成本都將內化到公司的財務報表當中來,這本身就是對公司市場績效的一種檢驗。本文借鑒以往的研究方法和指標,接下來對釀酒行業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和產品市場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

1. 變量及解釋。根據Campello的模型,本文用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Y)來衡量公司的業產品市場績效,是被解釋變量。釀酒行業上市公司都是現金比較充足的公司,負債以短期負債為主,本文以公司年報中的資產負債比(X1)作為公司資本結構的衡量標準,其為解釋變量。另外本文采用公司主營業務利潤率(X2)、公司規模(X3)作為控制變量。其中:公司規模采用上市公司總資產的數據。上述變量數據都來源于上市公司年報。

2. 數據的選擇及描述。目前,在滬深A股市場上市的釀酒行業公司總共30家,30家公司主要分為白酒與啤酒兩大類,有3家屬于中小板,還有3家正處于ST階段,共從30家中選取24家作為整個上市公司的代表。在數據上選擇2011年,總共24家公司的橫截面數據作為研究樣本。之所以選擇2011年,是因為2011年我國正處于通貨膨脹階段,全年CPI高達近5%,而作為消費類商品的來源,各種酒價爭相上漲,尤其是白酒的漲幅高得驚人。在此背景下,釀酒上市公司的產品成為消費者十分青睞的對象,幾乎所有公司的利潤在2011年都得到迅猛的增長。數據來源于上市公司已經公開的年報。

3. 實證模型。

實證結果(表2)表明,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與其公司資產負債比呈現正相關的關系,即資產負債比每增加1%,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增長0.66%,從某種程度表明,釀酒公司的高負債比確實有助于公司產品在市場中的擴張,從而提高其市場績效;同時,主營業務利潤率也有助于提高公司在市場上的競爭規模,進而提高其市場績效,但公司本身的規模與市場績效的關系并不顯著,實證的參數估計為負,但其t統計量完全不顯著。

從整個實證結果來看,模型總體擬合得并不是很好,因為模型的擬合優度并不理想,可決系數僅僅達到0.3左右,方程總體的F統計量也不大。這說明決定公司市場績效的真實變量并沒有被引進到模型中來,或者是公司的資產負債比確實不是公司績效的決定變量,資本結構對公司市場績效的作用不大。其參數估計值的t統計量勉強是顯著的。由于我國釀酒行業上市公司存在規模大小的問題,所以模型中引入了規模變量。但從實證結果來看,似乎產品競爭能力與規模之間也不存在穩定的關系。

四、 結論及建議

從上述實證結果可以看出,目前我國釀酒行業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比與其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之間表現為正相關關系,但并不很顯著。究其原因,可能與我國現階段資本結構的發展及融資模式的狀態有關。

從釀酒行業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來看,整個行業的負債并不高,并且絕大多數公司只有流動負債,沒有長期負債。從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看,釀酒類上市公司的現金流也是非常充足的。這說明當前我國釀酒類上市公司的絕大多數都具有不錯的市場績效,同時也說明釀酒類上市公司的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能力。在融資順序中,這些上市公司更有可能采取內源融資以滿足其資金的需求。這一結果當然與融資次序理論是相吻合的。可為什么現實中往往出現杠桿比例與產品市場績效存在正相關?

究其原因,這與中國國內目前的金融體制存在很大的關系。在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主導的金融體制在改革開放深入進行的過程中并沒有削弱,相反還得到增強。因此,對于那些優秀的公司企業而言,從銀行貸款的間接融資方式依然是上市公司的首選。國外有證據顯示,正常情況下的間接融資成本高于直接融資,但在我國可能并不適合。另外,從資本市場獲取資金的公司并不是那些急需資金的企業,尤其是對釀酒行業這種現金流比較充足的公司而言。而他們之所以選擇上市發行股票,很多是完成中央對地方政府管轄企業的上市配額,或者是把上市當成福利來進行分配。而那些市場業績不好或競爭能力不強的中小釀酒公司就很難得到上市的優待,尤其是那些民營的酒類企業,幾乎不可能有上市的機會。而一旦上市,公司就被看成是行業內的優秀者,則不論是從銀行獲取貸款,還是在二級市場上募集資金,都將變得相對容易很多,所以不難理解釀酒行業上市公司的杠桿比例會與其市場競爭能力表現出正相關關系。

另外,為什么出現實證檢驗中的不顯著現象?首先,這與傳統理論中關于資本融資結構與市場績效的經驗研究是相吻合的。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杠桿比例的高低對公司的盈利能力有顯著影響,即使有些行業的數據得出的是相反結論,但不同行業、不同公司還是存在很大差別。其次,對公司市場績效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可能更多跟酒的質量、口感、酒精度、知名度等微觀因素有關。釀酒行業又是市場競爭比較激烈的行業,類似融資成本、資本結構等宏觀因素對其市場競爭能力的影響不顯著屬于正常情況。最后,因為前述原因所引起的解釋變量外的其他因素差異較大因而對公司的競爭能力帶來影響,以及截面數據本身的原因引起的異方差性使得顯著性檢驗意義不大。

近兩年,我國通貨膨脹較居高不下,釀酒行業上市公司的業績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主要原因可能并不是這些公司的經營管理得到明顯的改善,而更有可能是因為物價的整體上漲。要使得釀酒行業上市公司市場績效真有所改善,融資結構也不是優先要考慮的因素,微觀因素可能更應該加以重視。如果從資本結構方面提建議的話,首先,考慮到直接融資尤其是債券融資的成本要低于其他融資方式,所以上市公司應該考慮在債券市場進行融資,即通過發行公司債來獲得資金。其次,要強化產品市場的有序競爭。不能通過聯合漲價等做法來提高公司業績,尤其是在高檔白酒成為“三公”消費的主力,“喝茅臺的不買茅臺”的社會背景下。

本文的不足之處仍然在數據的選擇上。雖然釀酒行業是市場競爭較為充分的行業,比較符合理論模型的要求;但在我國,只有行業內那些相對比較優秀的公司才能上市,大量沒有上市的中小釀酒企業,其相關情況無法通過數據顯示出來,故整體數據量仍略顯不足,因而容易造成統計誤差。

參考文獻:

1. Brander, J., and T., Lewis, Oligopoly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the limited liability effec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956-970.

2. 陳冬華,陳信元,萬華林. 國有企業中的薪酬管理與在職消費.經濟研究,2005,(2):92-101.

3. 孫錚,劉浩.中國上市公司費用“粘性”行為研究.經濟研究,2004,(12):26-34.

篇9

隨著我國科技驅動戰略向縱深發展,國家對高校科研經費的投入越來越多,渠道越來越廣,項目也越來越泛。目前,高校科研經費投入的主渠道是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縱向科研項目,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的橫向科研項目,以及其他帶有科研性質(包括本單位)的資金投入,如高校引進人才資助、科研啟動費、項目配套費、課題預研(扶持)費等。大規模的科研經費的注入,為提高我國科學技術水平,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主流是健康的和積極的。但是,這些經費的使用和管理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是比較嚴重的問題。如科研經費的使用嚴重游離既定的用途和范圍,用于個人或集體活動、福利發放,視為單位或個人創收,自由支配;科研經費積壓或長期閑置,科研項目重復申請,一項內容同時申請多個項目,已經完成或接近完成的項目反復申報,將原有項目改頭換面再度申報等,導致科研資金嚴重損失浪費;科研經費使用違反財務制度規定,頻發違法亂紀現象,如挪用、貪污、套現、張冠李戴、移花接木、公款私存,假發票、假票據、巧立名目虛假報銷等,將科研經費作為小金庫,用于“三公”(出國、用車、公務招待)消費;有的高校和有的項目主持人(及相關團隊成員,下同)將科研經費用于質押、作經營資本金、炒股和炒貴金屬等,用于購買(含首付)和裝修商品房、買車、修車和保養車輛,用于家屬國外學習與旅游,個別高校甚至與有關單位簽訂假科研協議,借科研經費之名洗錢和轉移資金,如此等等。這些現象絕非個別高校的個別現象,可以說一定程度上已成為較為普遍的現實,有的高校特別嚴重。最近國家審計署公布的十五個典型案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劉沛清私存公款、套取科研項目經費案就是典型一例。近年來各地方審計機關也對部分高校進行了財經法紀審計,審計發現的科研經費弊案、串案和窩案越來越多,有關責任人已受到紀律和法律的懲罰,但是這種現象仍有繼續蔓延之勢,故對科研經費實施有效管理控制和嚴格審計監督勢在必行。

二、科研經費使用與管理存在問題成因分析

上述問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個人原因與單位原因,認識原因與制度原因,管理原因與社會原因等。集中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長期以來,高校管理者和科研項目主持人認識存在偏差,認為科研項目是主持人經過努力爭取來的,科研活動是個人勞動貢獻,是不可復制的智力創造,理應得到補償,認為科研經費是補償其貢獻的主渠道,認為只要主持人完成了科研任務,科研經費的使用理應由主持人自主支配,即留有一定的自由使用空間是正常的和合理的,否則不利于調動教師從事科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故明顯放松了對科研經費的控制和管理(而高校的其他經費,如業務費、辦公費等沒有放松,所以使用起來較科研經費要規范得多)。

第二,高校由于拼科研,鼓勵教師多拿項目、快拿項目,也有意無意地給主持人一些“甜頭”,所以有章不循,有規不守,認為科研項目申請標書雖規定了經費的使用范圍和用途,但實際操作起來肯定存在差異,因此給主持人自由裁量權是最好的解決辦法,這等于給主持人亂用經費貼上了合理化的標簽。這也是目前科研經費游離使用范圍和標準的重要原因之一。申報時,主持人只考慮項目論證和如何拿下項目,而對經費使用考慮不周,也是導致后來使用混亂的原因。

第三,高校內部控制和內部管理存在嚴重漏洞,科研項目經費的使用和管理失去應有的監督和控制,成為主持人的“自由王國”,想怎么花就怎么花,高校只問主持人有無結項,有無發表相應的論文,只過問成果,而不問過程,更不過問經費,仿佛只要有成果就一俊遮百丑,能夠容忍一切,這種思維和管理體制不能不說是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違法亂紀的溫床。管理和監督的失控還表現在:一般科研項目的主持人,特別是重大或重要項目的主持人都是本院校的學科帶頭人和業務骨干,有的科研項目負責人本身就是學校領導,學校對這個群體的管理和監督往往難度較大,對其一些出格行為往往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默認或遷就的態度,這就毀內部控制與管理于無形,也起到很糟的“示范”和“引導”效應。

第四,財務報銷中缺乏有效的把關。財務是科研經費使用的總開關,由于財務部門怕得罪人,怕影響科研人員積極性,怕領導怪罪,對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票據聽之任之,使科研費用報銷中假發票盛行,科研人員可以輕易地虛列業務,騙取資金,使一批科研人員通過項目發了財,搞亂了科研經費管理秩序。有的高校財務人員曾經向領導提出過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的問題,但領導不重視、不發話、不作為,財會人員也不愿意說多,怕“干涉學校主流業務”、“影響學校科研發展”,只要領導點了頭、簽了字,什么都給報,長此以往,積重難返。

第五,內部審計缺位。審計監督是規范科研經費合理使用和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線,但有的高校內部審計形同虛設,沒有健全的審計機制,對發現的問題不聞不問,沒有及時制止和問責,使上述問題愈演愈烈。有的學校盡管制度上規定重大業務(報銷)要經領導簽字或需要內部審計介入,如用科研經費購買儀器設備、聘請外部專家、大量發放勞務支出、與外單位聯合設計攻關等等,這往往是違法亂紀的多發和頻發部位,但是如果審計監督主動退出,就等于制度規定沒有落實和檢查環節,制度執行的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

三、加強科研經費管理與審計的若干對策

如何杜絕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的頻生亂象,還科研經費本來面目,真正發揮高校科研經費強化科技、提高核心競爭力、服務經濟社會的應有作用,筆者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要加強正面引導和宣傳,樹立正確的科研觀,培育教師和科研人員的科研職業道德。從事科學研究是為了國家富強、民族崛起,而不是通過科研發財,贏得薪金外的第二份收入。高校教師應遵循基本師德規范,對所掌控的科研經費,對納稅人血汗錢負起應有責任,不僅要完成科研任務,而且要管好、用好科研經費。科研管理部門和財務部門對此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除了組織正面學習和宣傳外,對科研經費違法亂紀的人和事也要進行通報批評警告,以營造健康良好的科研氛圍。

二是明確科研經費的性質,它屬于國家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即使是私營業主設置的橫向課題,其經費進入了學校大賬便成為公款,不得隨意占用、挪用和化公為私,要像管理財政資金那樣管好和用好科研經費,各高校應高度重視,各教師應有高度責任意識。在項目立項時,項目單位、學校應與主持人簽訂責任書,明確科研經費使用范圍、用途和責任,對違法亂紀的責任和后果也應在項目書中一并告知。同時,科研項目經費的預算應是相對剛性的,不留自由活動的空間;對經費使用的自由裁量權應壓縮到最小限度;對科研過程中進行預算變更的,要嚴格把關,嚴禁將“死錢”變活錢,將公款變私款,將科研經費變為“接近生活”的經費。

三是加強內部控制和內部管理。高校對科研經費應制定具體可行的管理制度和內部控制機制,控制不合理、不合法票據的流入,加強程序控制、手續控制、紀律控制和信息控制,將科研經費使用情況連同項目完成情況一并列入考核和評價范圍,將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亂象控制于萌芽狀態。

四是加強財務監督,即建立健全柜臺監督制度,對不合規的票據、不合規的業務、不合理的支出,堅決退回不予辦理,對屢查屢犯者要通報批評,并適時采取控制報銷、凍結經費、暫停使用等措施以示警告,對違法亂紀行為應通知紀律檢查部門予以戒免,情節嚴重者應停止項目執行。

五是加強對科研經費的內部審計。高校內審部門應對科研項目經費的規范性、合法性實施審計監督,特別是對經費多、跨期研究、多單位參研的項目要進行更加全面、及時和連續性的審查監督,為科研項目健康運行保駕護航,要建立健全內部審計信息反饋制度,將有關審計信息及時反饋給主持人本人、科研管理部門和有關校領導,對科研經費使用管理中存在明顯違法亂紀現象的人和事,要進行審計追究和問責,以構筑科研經費使用管理健康有序運行的預防、教育、懲戒體系。

【主要參考文獻】

[1] 審計署公布15起違法違紀案件處理情況[EB/OL].人民網財經欄目(.cn),2013-10-09.

篇10

李靖云:收入分配改革喊了快十年了,在這十年中,收入差距仍在擴大。為什么收入分配改革這么難實現?

王小魯:收入分配差距是一個結果,也是很復雜的經濟現象。一國居民收入懸殊,反映的是社會公平問題,不單純是經濟學問題,也不單純是經濟體制方面的問題,不是一個或幾個經濟政策就能解決的。要解決收入分配問題,首先需要有決心推動多個方面的體制改革,同時也涉及改什么、怎么改等認識上的問題。

收入分配的改革,我覺得沒有什么成本特別小、特別容易搞的改革方案。不能指望靠一個“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解決這么多問題,而是需要大力度、多方面的體制改革。這實際上是一個改革攻堅。當然其中有幾個方面的體制問題影響比較大,問題比較突出,也是應該盡快改革的領域:一是政府的行政體制,一是財稅體制,另外還有像土地制度、資本市場的管理以及壟斷行業的問題。

李靖云:現在輿論爭論的一個焦點是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問題,大量進城的農民工沒有基本的社會保障,享受不了公共服務。

王小魯:社保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社保和公共服務都與收入分配有很大的關系,其中農民工的問題最為突出。一億六千萬農民工在城市里打工,但從最近的統計看,其中大部分人沒有被城鎮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也基本享受不到城市的公共服務。這種情況不僅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很不利,還有很多其他的負面影響,不利于社會和諧、擴大內需和城鎮化的繼續發展等,這方面的改革也需要優先考慮。

以上一系列改革的相關程度都很高,比如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和財稅體制的關系非常明顯,要改革財稅體制,不能不推動行政體制改革。還有土地制度,關于土地征用、出讓、土地出讓收入的分配,也都與財稅體制有關系。不可能只動一個不動另一個,需要有配套的改革措施。

【社會服務均等化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一步】

李靖云:目前經濟下行,且2013年一季度中央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增速都在下降,而提供更為健全的公共服務的壓力又在增加,這種情況下財稅體制怎么改,政府處理這一問題是否難度很大?

王小魯:各級政府的財政收入并沒有減少,只是增長速度放慢。現在更突出的問題是政府的支出結構不合理,目前解決這個問題是第一位的。政府支出中有大量的錢用來投資,其中有不少是不必要的、低效率的投資,還有大量的錢用在維持政府自身的運轉和政府消費,包括大量的三公消費,這里存在著大量的浪費。如果通過財稅體制改革解決這個問題,應該說增加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是完全可能的。

李靖云:有一種意見認為,過去十年,通過城市化、房地產開發形成的財富轉移,農民收入已有了很大改善,受損最大的是城市中等收入群體:房價在抬高,各方面的支出也在增加,然而收入沒有增加。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王小魯:說房價漲了、地價漲了,農民得到好處了,這恐怕是個誤解,實際上農民能夠拿到的是非常小的部分。但按目前這套制度,征地不是按市場價,而是政府低價從農民手里拿地,然后高價拍賣,由此產生的土地溢價農民是拿不到的,征地補償常常嚴重偏低。當然也有大城市郊區的農民得到很大好處甚至一夜暴富,但這是少數情況。

李靖云:以此來看,是否在過去十年的增長中,企業、政府、私人這三個部門,政府的收入增長是最快的,收入分配的實際問題是企業和私人部門的收入增長慢、政府部門增長過快的問題?而農民之所以有增收,恰恰是因為在農村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收入分配改革。

王小魯:是這樣的。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現在,在GDP份額中,政府和企業的收入增長基本上要大于私人收入的增長。但政府和企業的收入有相當部分發生流失,變成了少數人的灰色收入。這幾年農民收入增長加快,與房地產沒什么關系,而是因為這樣幾個因素:一是食品、農產品價格上漲,給農民帶來了實惠;二是一些惠民政策起了作用。從取消農業稅開始,農民的負擔減輕,另外這些年農村建立了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新農合普及了,農村養老保險也正在普及,各地區基本建立了農村低保,再加上對種糧農戶的補貼,這些政策給農民帶來了實惠。

【一次分配、二次分配都有改革余地】

李靖云:很多學者指出,現在一次收入分配之后基尼系數接近0.5,收入分配較為懸殊的情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并不是特殊的情況,甚至是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的普遍情況,改善收入分配,一次收入分配改革可能不如二次收入分配改革有效。你的看法如何?

王小魯:我對這個說法有一定保留。現在收入分配的問題,很難簡單地區分它屬于一次分配還是二次分配。比如稅收,要考慮對企業和居民收入的影響,嚴格來說還要分不同的稅種。像增值稅,嚴格說是一次分配的問題,而所得稅又變成二次分配。其實兩個領域里的問題都存在。

我們的一次分配改進的余地非常大,比如壟斷收入、資源性收入。現在資源性行業,拿石油行業來說,與一般競爭性行業相比利潤率可能高出七八倍,這實際上是來自資源性收益,而不該被看作常規利潤。如果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企業在同等的、公平的起跑線上進行競爭,其利潤率應該是大致均等的。

解決這一問題,就要進行資源稅改革。現在針對石油、天然氣有5%的從價稅,但我認為遠遠沒有到位。應該把資源收入的大部分納入公共財政,用于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為全民提供服務。資源稅因為涉及資源收益,所以可以說是初次分配問題。

還有很多類似的問題,比如金融業,比如一些壟斷性行業,就有國有企業紅利上交的問題,或者說需要有更合理更均衡的辦法,對壟斷性利潤進行征稅。如果要在所得稅的層次上解決這個問題,可能又變成二次分配了。

土地收益不是二次分配的問題,土地進入市場是生產要素資本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會產生大量的土地溢價,溢價怎么分配現在是很尖銳的問題。按目前的體制,政府拿走很多,而且花得不透明,房地產開發商也得到很大部分好處,這樣分配顯然不合理。目前收入分配扭曲也和現階段的土地制度關系非常大。這方面的問題,可能還是初次分配的問題。當然二次分配改善的潛力也很大,主要是解決全社會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以及合理有效的轉移支付問題。

李靖云:前面提到灰色收入的問題,解決灰色收入是否也是對一次分配的一種修正,也就是嚴厲的反腐敗就能解決不少問題?

王小魯:灰色收入涉及的問題比較多,但其中最突出的是腐敗。當然還有其他問題,比如有些事情究竟是合法收入還是不合法收入,法律沒有清楚的界定,就成為灰色收入,或者因為逃稅等形成灰色收入。但現在第一位的問題是腐敗,不恰當地使用權力形成權錢交易,因此造成收入分配扭曲。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解決腐敗問題,用制度限制政府權力,用制度監督掌握權力的人。

改革開放后經濟高速增長,我國從低收入國家步入中等收入國家,但大量老百姓的收入沒有跟隨經濟增長而同步增長,少部分人收入增長過快,特別是非正常收入增長過快,所以才有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

蛋糕在不斷地做大,那么做大了的蛋糕到底怎么切,是越來越往少數人傾斜,還是向多數人傾斜,如何讓大部分人都從經濟發展中得到好處,是現在突出的問題。

為什么會造成這個局面?在我看來是因為在很多方面沿襲了改革以前的舊體制。收入分配問題和政治體制相關,特別是和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相關。現在政府權力過大,缺乏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導致濫用權力和腐敗,既得利益集團不斷坐大。只有進一步推動政治體制改革,才能根本解決問題。但是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并不意味著搞俄羅斯式的“休克療法”,政改完全可以一步步通過漸進的方式推進,避免大的社會震蕩,逐漸建立民主和法治的社會。

【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收入分配須更公平】

李靖云:我們跨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從經驗上看,收入差距過大是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這方面我們如何借鑒國際經驗?

王小魯: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的代表就是拉美國家,特別是上世紀最后30年,大部分拉美國家經濟增長極其緩慢甚至停滯。現在有些拉美國家出現了一些好轉,但整體看還是沒有走出來。跟拉美國家相比,東亞一些國家和地區情況要好得多,像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香港,上世紀50年代人均GDP只有八個拉美國家人均的一半,現在已經兩三倍于這些拉美國家。

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很多,我認為收入分配問題是首要原因。拉美國家的基尼系數長期在0.5以上,而像韓國、日本和臺灣地區,基尼系數長期保持在0.3到0.4之間,多數時候在0.35以下,這說明收入分配較為均衡,在增長中大部分人得益,這樣的收入分配是保持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如果沒有這個條件,社會尖銳沖突,政權不斷更換,政策搖來擺去,就沒法保持持續增長。

李靖云:當前城鎮化成為重要的政策抓手,從一般的經濟規律看,城市化都會有一個收入兩極化的過程,現在的城市化是否會拉大收入差距?

王小魯:城鎮化不意味著必然拉大收入差距。大家在講“庫茲涅茨曲線”的時候,沒有太注意他關于城市化對收入分配影響的看法。他認為通過城市化,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短期內可能導致收入差距擴大,但在更長的時間內會減少收入差距。原因是,城市化初期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是城市的低收入群體,拉大了城市內居民的收入差距,但隨著融入城市后變成穩定的城市居民,就業和社會保障方面改善,最終會減少收入差距。對中國來說,這個意義很明顯:本來農村人口收入低于城市居民,農村有大量剩余勞動,轉移到城市會提高收入,同時減少農村剩余勞動力,人和土地的關系改變,人均土地增加,農業經營規模擴大,這些都有利于農村居民收入增加。所以,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城鄉間差距也會減小。

李靖云:很多學者指出,收入分配均等化有利于提高消費能力,拉動經濟增長。是否可以說,收入更為均衡,對國家經濟的長期發展和競爭力提高都有幫助?

王小魯:我不贊成“收入分配均等化”的提法,但主張縮小收入差距。公共服務應該均等化,但收入分配不能搞大鍋飯,只能對收入分配差距過大進行限制。

篇11

Study o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Its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LI Xue-Lian,ZHU Zhong-guo

(School of Economics,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1130)

Abstract:This paper applies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ment,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 1978 to 2010,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act of internal structure of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and its breakdown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ent public investment of Sichuan Province is general excessive and partial lack;there are still enough input space for public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education and science & technology investment; overall ,private investment promote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output elasticity of it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public investment, but the investment to the primary industry has been excessive, it should avoid to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in this field blindly; consumption is whole insufficient, and its breakdown a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Sichuan′s economy development., but the output elasticity of Consumption are all less than that of public investment and private investment.

Key words:investment;consumption;internal structure;economic growth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四川省經濟步入發展的快車道,近10年來全省經濟發展尤為迅速。國民生產總值2001年僅為4293.49億元,到2007年,快速突破萬億大關,高達10562.39億元,截至2011年,增長到21026.7億元,11年間,增長了4.9倍,年均增長率為17.22%,高出全國同期水平1.36個百分點①。現代經濟學認為,投資、消費、凈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然而四川省是一個地處中國西部的農業大省,凈出口額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很小,歷年貢獻不超過5%②,因此,四川省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是依靠投資、消費拉動。而投資與消費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傳導機制,二者關系協調與否,從短期來看,會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當前宏觀經濟的穩定;從長期來看,則會影響該國家地區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基于此,本文以四川省1978~2010年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為研究對象,立足于投資、消費內部結構的視角,構建投資、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理論模型,探討四川省投資、消費內部結構及各細分項目對經濟增長的產出效應,并進一步考察四川省投資、消費發展的協調性。

二、文獻綜述

投資、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一直為宏觀經濟領域的學者們所關注,國內外學者針對該領域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Etsuro Shioji用Panel Data模型就美國和日本地區公共資本對產出的動態影響作了實證分析,結果顯示公共資本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對產出有顯著影響,并且產出系數在0.1~0.15之間[1]。Jakob B.Madsen采用Granger-Sims因果關系測試方法,探究了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他的分析結果認為投資與經濟增長互為因果關系,并且指出增加設備和機械投資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方法[2];然而,M.Blomstrom、R.E.Lipsey和M.Zejan(1996)卻得出了與Jakob B.Madsen文中差異較大的結論,他們對經濟增長與資本形成之間的因果關系作了論述,文章實證結果顯示,經濟增長促使資本形成的作用大于資本形成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也就是說他們認為沒有直接的證據可以證明固定資產投資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經濟增長與固定資產投資之間不存在明顯的因果關系[3]。J.W.Fedderke和P.Perkins則認為在基礎設施建設的生產性公共支出在促進經濟增長和鼓勵私人投資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以1875~2001年南非經驗數據為例,檢驗了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與長期經濟增長的關系,得出了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南非經濟增長的結論[4];近年來,F.Ozkan、O.Ozkan和M.Gunduz在Engle-Granger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檢驗方法基礎上,對土耳其基礎設施建設、公共住房投資、私人住房投資與國民生產總值GDP之間的關系作了實證檢驗,結論認為基礎設施建設與住房投資對GDP有直接影響作用[5]。

相對于國外的研究,目前國內學者在對投資、消費與經濟增長的相關研究中著重探討了三者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吳忠群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確定了我國合理的消費率、投資率、消費增長率和投資增長率,并對消費率和投資率進行了國際比較,論述了我國經濟增長、消費和投資發展的歷史軌跡,認為投資、消費都有一個政策作用空間,宏觀政策的力度不宜超出這個區間[6]。徐鈞對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若干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投資增長是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但結論顯示隨著社會資本存量增加,投資的產出效率會越來越低,擴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是長期必然選擇[7];段忠東等[8]、閆海春等[9]采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方法,分別對廣西和湖南投資、消費、出口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作了檢驗,認為投資、消費與經濟增長間有長期或者短期的因果關系;作了相似研究的學者還有劉金全等[10]、吳緒亮等[11]、李鳳升等[12],他們的研究結論大多認為,投資、消費對經濟增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三者之間互為單向或雙向的因果關系;王云等運用結構向量自回歸(SVAR)模型,考察了我國居民消費、固定資產投資變動和經濟波動之間的動態關系,根據他們實證分析所得出的結論顯示,盡管我國居民消費、固定資產投資變動和經濟波動之間存在正動態沖擊效應,但持續性不強[13];宋麗智則認為當數據具有小樣本特性時,運用傳統漸進理論進行統計推斷的正確性和可靠性值得懷疑,因此,他采用了適用于小樣本的bootstrap仿真方法,以1980~2010年數據為基礎,對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做了實證分析,協整分析表明兩者間存在長期關系[14];李靜對山西省城鄉居民消費與經濟增長作了回歸分析,得出居民消費比投資更能拉動經濟增長的結論[15]。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立足于不同的視角,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對投資、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關系作了大量研究。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目前絕大多數學者研究的只是總投資、總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內在聯系與作用機制,但并不是所有的投資、消費細分項目都是沿著相同的路徑影響經濟增長的,因此,加強對投資、消費細分項目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對今后制定科學有效的經濟政策至關重要。故本文將根據樣本數據的可得性,對四川省總投資、總消費進行細分,分別從公共投資、私人投資、居民消費、政府消費以及它們所包含的細分項目入手,估計投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聯合產出效應,并根據投資、消費各細分項目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分析四川省投資、消費內部結構及各細分項目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進而尋找四川省當前投資率不斷上升和消費率增長緩慢的原因,并進一步考察目前四川省投資總體過度中是否存在著局部不足,消費總體不足中是否還出現了局部過度?為四川省在“高投資、低消費”這一現狀下經濟仍能保持多年的高速發展提供合理的解釋,并為相關決策部門今后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投資、消費宏觀調控措施,使四川省和成渝經濟區經濟實現高速、穩定、可持續發展進言獻策。

三、四川省投資、消費的內部結構及發展現狀

(一)投資現狀及內部結構

本文依據投資主體的不同將投資劃分為公共投資和私人投資[16],并結合四川省統計局工作人員的建議,按主要行業分類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來劃分。其中公共投資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領域和行業,包括: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地質勘查業和水利管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信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等公共部門;私人投資則主要集中在一些競爭性行業,是市場經濟中私人部門的基本組成部分,包括:農林漁牧業、采掘業、制造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社會服務業和金融保險業[17,18]。私人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法進入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的特定領域和行業,因此,按主要行業劃分的固定資產投資可以將公共投資和私人投資比較有效地區分開來,二者的界限明確,所得出的關于一個地區的公共投資與私人投資的結論也是相對客觀真實的。根據以上劃分標準,1978~2010年四川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情況如圖1所示①。

(二)消費現狀及內部結構

為了更詳細地分析四川省消費投入中的各細分項目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本文選取的消費內部結構的劃分標準是:最終消費=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居民消費=農村居民消費+城鎮居民消費。1978~2010年四川省最終消費現狀和內部結構關系如圖2所示。

(三)1978~2010年四川省投資率與消費率本文中投資率是資本形成總額與地區支出總額的比值,消費率是最終消費與地區支出總額的比值。走勢分析

四川省經濟主要依靠投資和消費拉動,本文分別計算1978~2010年四川省的投資率和消費率,分析近32年間投資、消費對四川經濟貢獻度的變化情況。

如圖3所示,1978~2010年以來,四川省投資率呈震蕩上升趨勢、消費率呈震蕩下降趨勢。投資率從1978年的25.72%增長到2010年的53.65%,而消費率則從1978年的74.12%下降到2010年的50.10%,下降幅度較大。并且通過與錢納里標準結構錢納里標準結構是錢納里利用101個國家1950~1970年間的統計資料進行歸納分析,構造出一個著名的“世界發展模型”,由發展模型求出一個經濟發展的“標準結構”,即經濟發展不同階段所具有的經濟結構的標準數值。他認為,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經濟結構與之相對應。的比較,四川省投資率自改革開放以來每年都高于錢納里投資率標準值,甚至在一些年份,實際投資率高達標準值的3倍,消費率也一直低于錢納里消費率標準值。此結論引自課題組前期研究的成果《四川投資于消費不平衡增長研究報告——基于1978~2010年代表省份數據及錢納里標準》,已發表于《調研世界》,2012(5):8-13.[19]因此,可以看出經濟轉型期以來,四川省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投資過度、消費不足的問題,投資與消費出現不平衡增長。

然而與傳統經濟理論相悖的是,四川省在“高投資、低消費”這一現狀下經濟仍能保持多年的高速發展。為尋找這一現象背后的合理解釋,本文將對四川省投資、消費內部結構及各細分項目對經濟增長的產出效應做進一步的實證分析。

四、變量選取、模型設定與數據說明

(一)變量選取與數據說明

本文涉及以下幾個變量:(1)經濟增長(gdp),采用四川省歷年人均GDP表示(歷年人均GDP=歷年GDP/歷年年末戶籍總人口數);(2)公共投資(gfi),gfi=每年四川省公共投資總額(采用本文第三部分公共投資的劃分標準計算)/年末戶籍總人口數;(3)私人投資(pfi),pfi=四川省私人投資總額(采用本文第三部分私人投資劃分標準計算)/年末戶籍總人口數;(4)農村居民消費(njx),njx=每年農村居民消費/年末戶籍總人口數;(5)城鎮居民消費(cjx),cjx=每年城鎮居民消費/年末戶籍總人口數;(6)政府消費(zx),zx=每年政府消費/年末戶籍總人口數。其中,公共投資(gfi)和私人投資(pfi)均按歷年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指數換算成1978年可比價格的形式;農村居民消費、城鎮居民消費、政府消費數據取自按支出法核算的地區生產總值中最終消費項目,分別用農村居民消費指數、城鎮居民消費指數、政府消費指數將農村居民消費、城鎮居民消費、政府消費換算成1978年可比價格形式。為了消除變量間可能存在的異方差,本文對各變量1978年可比價格形式的人均量取對數并進行回歸分析,得出實證結果。

實證研究的樣本區間選為1978~2010年,所有數據均來自1984~2011年四川統計年鑒以及由相關原始數據根據本文對變量的定義所計算的數值。其中,1979年數據缺失,采用線性插值法補齊。

(二)模型的設定及平穩性檢驗

為了考察四川省投資、消費內部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本文將構建如下回歸模型,分別考察公共投資、私人投資、政府消費、農村居民消費和城鎮居民消費對四川省經濟增長的聯合產出效應。

lngdp(t)=β0+β1lngfi(t)+β2lnpfi(t)+β3lnnjx(t)+β4lncjx(t)+β5lnzx(t)+μ1(t)(1)

模型(1)中,gdp是四川省歷年人均GDP,用來表示四川省經濟增長程度;gfi是人均公共投資;pfi代表人均私人投資;njx表示人均農村居民消費;cjx是人均城鎮居民消費;zx是人均政府消費;并對以上變量取自然對數,可以部分消除數據中存在的異方差,同時,估計參數β1、β2、β3、β4、β5是對應變量對gdp的彈性系數;β0是常數項,μ1是殘差項,t是年份。

因本文的樣本數據是時間序列數據,需要首先采用單位根檢驗中的ADF(Augment Dickey-Fuller)檢驗法對序列變量(lngdp,lngfi,lnnjx,lnpfi,lncjx,lnzx)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在5%的顯著水平下,各變量一階差分序列平穩,屬一階單整序列I。鑒于此,為了保證模型(1)回歸的穩健性和回歸系數的準確性,需將模型(1)修改為如下一階差分形式:

d(lngdp(t))=β0+β1d(lngfi(t))+β2d(lnpfi(t))+β3d(lnnjx(t))+β4d(lncjx(t)+β5d(lnzx(t))+μ1(t)(2)

五、實證結果及分析

本文運用Eviews 6.0軟件,采用OLS(最小二乘法)對模型(2)進行估計;具體估計結果如表1所示。

①劉國亮(2002)在研究公共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時,將公共投資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公共基礎設施,包括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及供應業;地質勘查業、水利管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信業;第二類為社會服務及文化體育福利事業,包括社會服務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第三類為教育與科技事業,包括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第四類為國家政府機構及社會團體。

②第一產業包括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包括采礦業、制造業、建筑業;第三產業包括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如表1中所示,模型(2)的可決系數R2為0.67,修正后的可決系數也達到了0.60,說明模型(2)對各變量觀測值的擬合程度較好;F統計量為9.72,Prob F=0.000036

公共投資(gfi)對人均GDP的彈性系數為-4.59,即不考慮其他變量時,四川省公共投資每增加1%,人均GDP將減少4.59%,也就是說公共投資與人均GDP呈反方向變動關系,與本文得出相似結論的還有何剛(2009)、劉國亮(2002)、吳麗麗(2009)。那么應該怎樣解釋這個與傳統觀點相悖的結論呢?前文提到公共投資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領域和行業,如鐵路、水、電、氣等行業,由于這些領域和行業有很高的進入壁壘,先期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私人企業由于資本實力薄弱往往無法進入,只能依靠政府財政和國有企業對這些行業和領域進行投資,進而形成行業自然壟斷,因此,這些行業和領域缺乏有效行業競爭,政府投資與國有企業投資的效率就會受到嚴重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一個地區經濟增長,特別是當一些行業投資已經出現飽和時,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資繼續往這些行業傾斜,則會造成資源浪費、重復投資等嚴重問題,這樣的結果輕則會造成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停滯不前,重則會引起該地區經濟衰退;另外,當公共資本試圖進入私人投資領域時,必然會擠掉一部分私人投資而使經濟社會產出水平和就業水平受到影響,從而阻礙地區經濟發展。

私人投資(pfi)對人均GDP的彈性系數為4.81,即不考慮其他變量時,四川省私人投資每增加1%,人均GDP將增加4.81%,私人投資對四川省經濟增長起正向促進作用,而且促進作用明顯;農村居民消費(njx)、城鎮居民消費(cjx)、政府消費(zx)對四川省人均GDP的彈性系數均為正,分別為0.27、0.12、0.16,即:當不考慮其他變量時,農村居民消費每增加1%,四川省人均GDP將增加0.27%;城鎮居民消費每增加1%,四川省人均GDP將增加0.12%;政府消費每增加1%,四川省人均GDP將增加0.16%,可見,增加消費尤其是拉動農村居民消費能夠有效刺激經濟增長。

根據模型(2)的估計結果可知,公共投資(gfi)、私人投資(pfi)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要明顯強于農村居民消費(njx)、城鎮居民消費(cjx)、政府消費(zx),從而導致四川省近年出現的“高投資、低消費”狀況。為了更深入地考察四川省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內在作用機制,有必要從公共投資(gfi)和私人投資(pfi)的細分項目入手,探討投資各細分項目對經濟增長的產出效應,以便于決策部門根據所得出的結論適時調整各行業投資政策。本文將借鑒劉國亮[20]理論中關于公共投資細分項目的劃分標準,但限于數據的可得性,本文不考慮第四類國家政府機構及社會團體投資①。本文將采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作為私人投資的劃分標準②。根據以上分析,本文建立如下兩個公共投資、私人投資細分項目對四川省經濟增長產出效應模型:

ln gdp(t)=α0+α1ln gfi1(t)+α2ln gfi2(t)+α3ln gfi3(t)+μ2(t)(3)

ln gdp(t)=γ0+γ1ln one(t)+γ2ln two(t)+γ3ln three(t)+μ3(t)(4)

模型(3)中,gdp是四川省歷年人均GDP,表示經濟增長水平;gfi1表示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資;gfi2表示社會服務及文化體育福利事業投資;gfi3表示教育與科技事業投資;α1、α2、α3表示對應變量對人均GDP的產出彈性;α0是常數項、μ2(t)是殘差項,t表示年份。模型(4)中,gdp是四川省歷年人均GDP;one表示第一產業投資;two表示第二產業投資;three表示第三產業投資;γ1、γ2、γ3表示對應變量對人均GDP的產出彈性;γ0表示常數項,μ3(t) 表示殘差項,t表示年份。各變量均采用人均量,數據來源及處理、平穩性檢驗同上文相關內容所述,各變量水平序列不平穩,一階差分序列平穩。因此,對模型(3)和模型(4)取一階差分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表2可知,模型(3)和模型(4)的可決系數都在0.5~0.6之間,說明模型對各變量樣本值擬合程度較好,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存在結構性影響;在給定的5%顯著性水平下,模型(3)和模型(4)的F統計量也非常顯著,表明模型的穩定性較好,各解釋變量的估計系數也較為準確。

模型(3)中公共投資細分項目公共基礎設施投資(gfi1)、社會服務及文化體育福利事業投資(gfi2)、教育與科技事業投資(gfi3)對四川省人均GDP的產出系數分別為0.10、-0.12、0.31;即,在其他變量固定的情況下,gfi1每增加1%,人均GDP將增加0.10%;gfi2每增加1%,人均GDP將減少0.12%,這里又出現了和模型(2)中公共投資對人均GDP產出彈性為負的情況,除了在模型(2)中的解釋外,本文認為對社會服務及文化體育福利事業的投資,其目的在于提高社會大眾的福利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很難在當期直接對一個地區GDP做出貢獻,反而對一個地區的GDP造成消耗,gfi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一個時滯期,也許要在以后幾期才能體現出來,因此,在當期gfi2對GDP的影響就有可能為負,劉國亮(2002)估計的社會服務及文化體育福利事業的產出系數也僅為0.03,得出了該項目對地區人均GDP影響不大的結論;gfi3 每增加1%,人均GDP將增加0.31%。

模型(4)中私人投資細分項目第一產業投資(one)、第二產業投資(two)、第三產業投資(three)對四川省人均GDP的產出系數分別為-0.09、0.31、0.20;即:當其他變量不變時,第一產業投資每增加1%,人均GDP將減少0.09%,說明四川省第一產業投資已呈現過度,不宜再繼續加大投入;第二產業投資每增加1%,人均GDP將增加0.31%;第三產業投資每增加1%,人均GDP將增加0.20%;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公共投資和私人投資細分項目對四川省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存在顯著差異,通過研究公共投資和私人投資內部結構對四川省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可以從更微觀的角度分析投資對經濟增長的產出效應,各個行業是投資過度還是投資不足一目了然,研究結論更加客觀清晰,更有針對性,便于決策部門適時調整產業政策,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

六、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立足于投資、消費內部結構及其細分項目對經濟增長影響的視角,構建了與之相對應的投資、消費對經濟增長產出效應的理論模型,對四川省1978~2010年間投資、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作了定量研究。通過回歸分析得出,四川省公共投資(gfi)總體過度中存在局部不足;私人投資(pfi)目前對經濟增長起正向拉動作用,且私人投資對經濟增長的產出彈性大于公共投資。將公共投資進一步細分,發現公共基礎設施投資(gfi1)、教育與科技事業投資(gfi3)對經濟增長起正向促進作用,仍有進一步增加投入的空間,而社會服務及文化體育福利事業投資(gfi2)由于存在時滯等原因,若進一步增加投入將對經濟增長起負向作用。將私人投資細分后顯示,第一產業(one)領域的投資已出現過度,應避免繼續盲目增加該領域的投入。此外,本文認為,四川省消費投入呈現總體不足。農村居民消費(njx)、城鎮居民消費(cjx)、政府消費(zx)對四川省經濟增長均起正向促進作用,促進作用最強的是農村居民消費。但從產出彈性來看,各消費細分項目要遠遠小于公共投資、私人投資,這又表明目前四川省消費投入的增加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小于投資的增加。本文為四川省當前投資率不斷上升、消費率緩慢增長,以及在這一現狀下經濟仍能保持多年的高速增長從一個新的視角提供了合理解釋。

基于本文的實證結論,為使相關決策部門今后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投資、消費宏觀調控措施,使四川省和成渝經濟區經濟實現高速、穩定、可持續發展,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公共投資由政府和國有企業來引導有其客觀必然性,就四川省而言,決策部門應在各個公共投資領域逐步找到一個平衡點,根據四川省經濟和各產業發展的客觀要求,適時調整各公共投資行業的投資比例,比如可以適當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比例,提供足量多的公共產品,提高地區交通條件,改善民生;另外,加大教育與科技事業的投入也有助于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發展,豐富的人力資源和領先的科學技術能夠為地區經濟增長帶來持續的高回報;同時,公共投資要力爭做到嚴禁資源浪費,避免重復建設投資,要適當控制投資大收效小行業的投資規模,盡力實現公共投資領域資源的合理配置,基于此,公共投資才能夠對地區經濟增長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私人投資相對于公共投資,它的特點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格局下更具有投資效率,應加大私人投資領域的投資力度。在新時期,四川省政府財政應對農、林、牧、漁業做出適當傾斜,加大對“三農”的各項補貼,積極推進農業向機械化、專業化、規模化邁進,提高農民收入,確保人民群眾“米袋子”、“菜籃子”充實,保障國計民生。同時,結合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的事實,適當增加工業投資可以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因此,四川省現階段應大力發展工業,積極招商引資,可適當放寬政策限制,特別要引導私人資本進入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限制民間資本過多進入產能過剩行業,走出一條適合四川省經濟發展的工業化路子。四川省第三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比較低,參照西方各國經驗,四川省應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加強文化、旅游、餐飲、房地產、金融保險、計算機及軟件等服務行業的建設步伐,同時應對這些行業做到有效監管,防止由于這些行業的局部波動影響到四川省經濟穩步發展。在加快私人投資領域建設的同時,要促進三次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適時調整各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防止相關產業投資過度,力爭依靠三次產業的協同作用帶動四川省經濟可持續發展。

消費是促進四川省經濟高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之一。但是,改革開放以來,四川省一度存在居民消費不足的情況,其中消費意愿不足和消費能力不足是制約四川省居民消費偏低的兩個重要原因。鑒于此,四川省應立足于擴大就業面,改善就業結構,以此增加居民收入,特別是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并促進四川省居民消費能力提高,改善居民消費結構和消費質量;另一方面,應積極營造寬松的消費環境,增強居民消費意愿,首先應加快完善醫療、養老、住房保障、失業保障等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穩定居民收入和支出預期,減少預防性儲蓄;其次,四川省政府可以采取適當的措施,比如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優惠政策,加大優惠力度,同時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加大查處假冒偽劣產品力度,鼓勵農村居民消費。最后,鼓勵各級金融機構放寬居民消費信貸政策,適當降低貸款利率,為居民現階段消費提供保障,拉動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對四川省經濟增長有較強的拉動作用,但政府消費應有節制,要規范消費用途,政府所有的消費項目均要納入政府財政預算收支年度計劃,嚴格監管“三公”經費的使用情況,避免政府財政支出鋪張浪費和個別官員。

參考文獻:

[1]Etsuro Shioji.Public Captial Economic Growth:A Convergence Approach[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1(3):205-227.

[2]Jakob B Madsen.The Causality Betwee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J].Economics Letters,2002(74):157-163.

[3]M Blomstrom R E Lipsey,M Zejan.Is Fixed Investment the Key to Economic Growt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6(111):269-276.

[4]J W Fedderke,P Perkins.Infrastructural Investment in Long-run Economic Growth:South Africa 1875-2001[J].World Development ,2006(34):1037-1059.

[5]F Ozkan,O Ozkan,M Gunduz.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urkey[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1:1-9.

[6]吳忠群.中國經濟增長中消費和投資的確定[J].中國社會科學,2002(3):49-62.

[7]徐鈞.儲蓄、投資、消費與中國經濟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若干熱點問題的探討[J].山東社會科學,2006(5):65-68.

[8]段忠東,曾令華,黃澤先,江群.湖南經濟增長與消費、投資、出口的長期均衡和短期波動關系[J].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06(27):117-121.

[9]閆海春,馬德山,丁麗麗.基于VAR模型的廣西消費、投資和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0):1-5.

[10]劉金全,于惠春.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和經濟增長之間影響關系的實證分析[J].統計研究,2002(1):26-29.

[11]吳緒亮,謝國斌.國內生產總值、投資與消費的協整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2(17):45-50.

[12]李鳳升,孫彥彬.消費、投資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研究[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47-51.

[13]王云,趙斌.基于SVAR模型的居民消費、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研究[J].商業研究,2010(12):18-23.

[14]宋麗智.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再檢驗:1980-2010年[J].宏觀經濟研究,2011(11):17-22.

[15]李靜.山西省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J].改革與戰略,2012(4):116-119.

[16]何剛.中國投資與消費的不平衡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24-29.

[17]汪偉.公共投資對私人投資的擠出擠進效應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9(5):19-24.

篇12

商品生產就其本來意義而言,是指"物品生產出來不僅是為了供生產者使用,而且也是為了交換的目的;就是說,是作為商品,而不是作為使用價值來生產的"(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卷第381頁。)。商品生產有不同的歷史形態,有不同的門類分工和數量特征。秦漢時期,雖然自然經濟在總體上占有強大的地位,但商品經濟也有明顯的發展。這方面,學界研究較多,且取得了豐碩成果(注:如,林甘泉《秦漢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載《中國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1期;李根蟠《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和封建地主制》載《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3期。),但在農業領域中的商品生產,目前仍缺乏系統的專文論述。本文擬就漢代農業商品生產的群體結構、經營特點及其發展水平問題做些初步探討。

一、專業戶的興起與商品化生產

專業戶是指在農村中以較多資金和人力經營某項專業生產的農戶。通常情況下,專業戶的項目收入應超過全部收入的60%。專業戶一般都有較高的技術,并且有較強的經營能力,能夠為市場提供較多的商品。

戰國時期專業農戶已展現端倪。到了漢代,隨著社會分工的拓展、生產力的提高及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專門化生產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其時,專業農戶所涉及的門類較多,《史記》(注:中華書局1959年本第3272頁,本文引用的皆是這個版本。)卷129《貨殖列傳》載:

陸地牧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澤中千彘,水居千石魚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桔;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間千樹qiū@①;陳、夏千樹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及名國萬家之城,帶郭千畝畝鐘之田,若千畝zhī@②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

司馬遷這段話,學術界多有引證,使用率極高。從中說明,秦漢時期,已出現了專業化的畜牧業、漁業、林業和園圃業等,且都是以贏利為目的大規模的農場式經營。這些大型專業戶所經營的生產項目規模很大,各具特色。下面讓我們根據文獻記載,就其典型事例做些具體的陳列。

畜牧專業戶商品生產。漢代西北地區,除大量官營畜牧業外,還有民間的私營畜牧業。隨著畜牧業基地的擴大,畜牧業普遍發展,當時有些地方涌現了以畜牧業經營為主的個體專業大戶。例如:

烏氏倮畜牧,乃眾,斥賣,求奇繒物,間獻遺戎王。戎王什倍其償,與之畜,畜至用谷量馬牛(注:《史記》卷129《貨殖列傳》第3260頁。)。

班壹避墜于樓煩,致馬牛羊數群……故北方多以’壹’為字者(注:《漢書》卷100《敘傳》中華書局1962年本第4198頁,本文引用的皆是這個版本。)。

(橋姚乘官府斥開邊塞之機,恣其畜牧)已致馬千匹,牛倍之,羊萬頭,粟以萬鐘計(注:《史記》卷129《貨殖列傳》第3280頁。)。

卜式者,河南人也……式入山牧十余歲,羊致千余頭,買田宅(注:《漢書》卷58《公孫弘卜式ní@(20)傳》第2624頁。)。

(馬援)因地處田牧,至有牛馬羊數千頭,谷數萬斛(注:《后漢書》卷24《馬援傳》中華書局1962年本,本文引用的皆是這個版本。)。

專業漁戶的商品生產。秦漢時期,在我國的東南沿海、江南、巴蜀和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有豐富的漁業資源。其它地域,漁業資源亦較豐富。隨著漁業生產的發展,當時除官營之外,民間養殖、捕撈及販賣魚類的專業戶漸為常見。例如:

"水居千石魚陂"。注引《正義》曰:"言波澤養魚,一歲收得千石魚賣也"(注:《史記》卷129《貨殖列傳》第3272頁。)。

陳在楚夏之交,通魚鹽之貨,其民多賈(注:《史記》卷129《貨殖列傳》第3267頁。)。

(建武三年)寇恩"為候粟君載魚之得賣",一次即"載魚五千頭"(注:《"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責寇恩事"釋文》見《文物》1978年第1期。)。

林業專業戶的商品生產。秦漢之時,在西北、關中、巴蜀及江南等廣大地區,有許多自然林、竹木密茂,漢時,人工造林較為盛行。隨著林木采伐與種植的日益增多,其中商品性經營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在漢代,有些人專門從事竹木的商品性生產與經銷活動。如據記載:

江南之楠梓、竹箭……待商而通(注:《鹽鐵論·本議》,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第3頁。)。

今京師貴戚,必欲江南梓豫章之木。邊遠下土,亦競相放效。夫梓豫章,所出殊遠,伐之高山,引之窮谷,處海乘淮,逆河沂洛,工匠diāo@③刻,連累日月,會眾而后動,多牛而后致,重且千斤,功將萬夫,而東至樂浪,西至敦煌,費力傷農于萬里之地(注:王符《潛夫論·浮侈篇》,見《后漢書》卷49《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1636頁。)。

園圃專業商品生產。春秋戰國時期,樹果、種蔬等園圃生產已漸趨普遍。迄至秦漢,隨著農業生產力提高,園圃業的生產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涌現出了不少的專業戶。例如:

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于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從召平以為名(注:《史記》卷53《蕭相國世家》第2017頁。)。

《襄陽記》載:李衡遣客十人在武陵龍陽汜洲上作宅,種甘橘千株,吳未,"衡甘橘成,歲得絹數千匹"(注:《三國志》卷48《吳書·三嗣主》注引,中華書局1959年本第1156頁。)。

漢代專業農戶的商品生產有一些明顯的特點。(一)是規模大,數量多。上文司馬遷論及的專業戶都以"千"計,有"千足"、"千石"、"千章"、"千樹"、"千畝""千畦"。"千足彘"是養250頭豬,"牧馬二百蹄"是養50匹馬,"牛蹄角千"是約養167頭牛。其實,司馬遷所謂"千"僅是一個約數,言其數目之大,在實際生活中的大專業經營者則往往大大甚于"千"。這些專業戶的經濟效益也很好。假若馬一匹的價格為’7000錢,牛一頭為3000錢,羊一頭為250錢(注:《史記》《漢書》《后漢書》《九章算術》和《居延漢簡》等文獻和考古材料皆有關馬牛羊價格的記載,但很不一致,這里采用中等的價格計算。)。則有"馬千匹,牛倍之,羊萬頭"的橋姚,共計收入可達1550多萬錢。漢代專業戶的經營規模之大已達到了一個驚人的地步。

(二)是有較高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從生態學角度講,農業生態系統遠比自然生態系統結構簡單,生物種類少,食物鏈短,自我調節能力較弱,易受各種災害的影響(注:孫儒泳等《普通生態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02頁。)。而專業戶的生產,生態系統結構要比一般的生產經營要簡單得多,物質能量循環成一直線,十分容易造成大面積的災害,其技術要求甚高。如,卜式就是一個高水平的放羊能手,他始取羊百余入山放牧,"十余年,羊致千余頭"。他的經驗是,"以時起居,惡者輒去,毋令敗群"(注:《漢書》卷58《公孫弘卜式ní@(20)寬傳》第2624、2626頁。)。據分析,即是按時放牧,發現病羊,及時汰除(注:參見梁家勉主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中國農業出版社1989年第226頁。)。再如,馬援在洛陽宮中創制了"高三尺五寸,圍四尺五寸"的銅質良馬,作為標準馬式(注:《后漢書》卷24《馬援列傳》第480-481頁。),他是一位出色的相馬專家。在經營管理水平方面,他們一般不進行糧食生產,而是選取農業中市場需求量大的生產門類,用現代人的話講是能在調整農業結構上下功夫,但又不能一概而論,如秦楊經營被稱為"掘業"的"田農"卻能富甲一州(注:《史記》卷129《貨殖列傳》第3182頁。)。總之,他們善于"用奇致富"。

(三)是生產目的明確,主要是為了交換,獲取利潤。專業戶的專業收入占自已生產收入的大部分,生產的目的皆是為了交換,屬于商品生產專業戶的商品生產成了漢代農業經濟的顯著特征之一。獲利通常達20%。《史記》卷69《蘇秦列傳》說:"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注:第2241頁。)說明,戰國時人從事農業商品生產已追求十二之利,漢人承襲了戰國時期的風俗。《漢書》卷72《王貢兩龔鮑傳》載貢禹曰:"富人積錢滿室,猶無厭足。民心動搖,商賈求利,東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歲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稅。"(注:第3075頁。)這里講的"十二之利"大概是大販運商人的年商業利潤。司馬遷在談到"通邑大都"大商人追求商業利潤時也說"佗雜業不中什二,則非吾財也"。而他在具體談到大專業戶農業商品生產的利滑時說:"庶民農工商賈,率亦歲萬息二千,百萬之家則二十萬,而更徭租賦其中。"通過這些事實大致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大專業戶和大商人的年利潤大約皆為20%,而中小型的專業生產者和中小商人的利潤可能達不到這個水平。

總之,隨著漢代農業生產專業性的加強,出現了不少專業收入占自己總收入大部分、生產目的為了交換的農業專業戶,專業戶的經營者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經驗。這些專業戶遍及農業生產的許多部門,其大者,規模達到了驚人的程度。但它畢竟又是被包圍在自然經濟的大海之中,在國民經濟中并沒有占據主要地位。有些學者把農業領域大專業戶的商品生產視為"商業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依據,顯然是不盡符合歷史事實的。

二、田莊主的多種經營與商品生產

專業戶以專門生產某種產品為主,其生產的目的是把它投放市場。田莊主則不同,他占有較大面積或是大面積的地產,其經營的目的和經營方式比較復雜。

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發展,漢代在關中、關東內腹地區的土地逐漸走向集中,不少地主擁有大地產。如,宣帝時陰子方"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頃,輿馬仆隸,比于封君。"(注:《后漢書》卷32《樊宏陰識傳》第1133頁。)(成帝時)"(張)禹為人謹厚,內殖貨財,家以田為業。及富貴,多買田至四百頃,皆涇渭溉灌,極膏腴上賈。"(注:《漢書》卷81《匡張孔馬傳》第3349頁。)"鄭太字公業,河南開封人,司農眾之曾孫也。少有才略。靈帝末,知天下將亂,陰交結豪桀。家富于財,有田四百頃,而食常足,名聞山東"(注:《后漢書》卷70《鄭孔荀列傳》第2257頁。)。

這些大地主對地產的經營方式有兩種:一是把土地出租,收取"見稅十五"的地租;二是自營田莊。土地出租經營的情況比較復雜,地主收取地租,應該說一般是與商品生產無涉。但地主的自營田莊則不同,田莊主的剩余產品有相當部分將用于交換,進入流通領域轉化為商品,它是自給生產與商品生產相結合的經濟單位,對當時社會有深遠的影響。

地主自營田莊自西漢中葉至東漢一代多見。如:

灌夫"諸所交通,無非豪桀大猾。家累數千萬,食客日數十百人。陂池田園,宗族賓客為權利,橫于穎川。"(注:《史記》卷107《魏其武安侯列傳》第2847頁。)

惲既失爵位,家居治產業,起室宅,以財自娛。(他自稱):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園治產,以給公上。(注:《漢書》卷66《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2894頁。)

(樊重)世善農稼,好貨殖。重性溫厚,有法度。三世共財,子孫朝夕禮敬,常若公家。其營理產業,物無所棄,課役童隸,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財利歲倍,至乃開廣田土三百頃。其所起廬舍,皆有重堂高閣,陂渠灌注。又池魚牧畜,有求必給。嘗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成求假焉。貲至巨萬,而賑贍宗族,恩加鄉里。(注:《后漢書》卷32《樊宏陰識列傳》第1119頁。)另據《水經注》(注:岳麓書社1995年第444頁。)卷29《比水注》載樊氏田莊內:廣起廬舍,高樓連閣,池陂灌溉,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魚蠃利果,檀棘桑麻,閉門成市。

(梁冀)廣開園囿,采土筑山,十里九陂,以像二崤,深林絕澗,有若自然,奇禽馴獸,飛走其聞……又多拓林苑,禁同王家,西至弘農,東界滎陽,南極魯陽,北達河、淇,包含山藪,遠帶丘荒,周旋封域,殆將千里。又起菟苑于河南城西,經亙數十里,發屬縣卒徒,繕修樓觀,數年乃成(注:《后漢書》卷34《梁統列傳》第1182頁。)。

這些田莊的規模一般頗大,田莊的生產活動以種植業為主,多種經營。上述樊氏田莊除經營廣達三百頃的耕地外,還廣泛從事林、牧、漁、副、商業。正因如此,地主田莊內生產的產品多樣,極為豐富。據崔@(23)的《四民月令》(注:參見石聲漢《四民月令校注》中華書局1956年本。),地主田莊內的產品有:

糧產品:小麥、大麥、椹麥、春麥、粟、黍、jì@④、@⑤、稹禾、粳稻、大豆、小豆、稗豆。

油料產品:葵花子、胡麻(芝麻)。

蔬菜產品:瓜、瓠、韭、蓼、大蔥、小蔥、蒜、姜、芥、芋。

果產品:杏、桃、棗。

畜產品:馬、牛、羊、豬。

林產品:松、柏、桐、漆、梓、榆、桑、竹、柳。

漁產品:魚。

藥用產品:術艾、烏頭(附子)、冬葵、葶、藶。

加工品:醬、酒、醋、糖、衣、鞋。

其他出產:蠶桑、苴麻、牡麻、蘭、苜蓿。

自營田莊的田莊主生產的一部分產品供給自己消費,具有自給性生產的特征,剩余部分投放到市場,又有商品性生產性質。

地主田莊經營范圍如此廣泛,其經濟收入亦相當可觀。如樊氏的田莊,僅糧食收入一項就十分驚人。他有田土三百頃(即30000畝),以畝產3石計,共產糧食為30000×3=90000石。漢代每人每月口糧若為3石,則一人一年的口糧為36石,90000石糧可供2500(90000/36)人一年的食用。當時糧價若百錢一石,90000石稂,折錢9000000萬。若加上"池魚"收入、"畜牧"收入、"梓漆""竹木""檀棘"收入、"利果"收入、"桑麻"收入等等,其資財肯定超過了1000萬。這些收入除用于家庭、家族自身消費、交納租賦、擴大再生產、支付雇傭勞動的工錢外,當有大量剩余產品投放市場,參與商業活動。生產越發展,商品交換活動越多,田莊主介入商業活動越頻繁甚至演化為一種以貨殖逐利求富的行為。正因為如此,所以大地主、大田莊主往往都以經營商業著稱,如樊重"好貨殖",李通"世以貨殖著姓"(注:《后漢書》卷15《李王鄧來列傳》第573頁。),這種現象東漢中后期更加普遍,他們或"囤積居奇"謀取暴利,或"船車賈販周于四方"。故仲長統《昌言·理亂篇》言:

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于四方;廢居積貯,滿于都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綺寶;倡謳伎樂,列乎深堂。賓客待見而不敢去,車騎交錯而不敢進。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敗而不可飲(注:《后漢書》卷49《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1648頁。)。

這些田莊主"膏田滿野",廣泛經營諸業,其收獲之多"滿于都城",所養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但多是為了滿足其本人及家族的奢侈消費,"妖童美妾,填乎綺寶;倡謳伎樂,列乎深堂","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敗而不可飲"。然而,這些田莊主欲"得其所欲",達到自己的目的,又免不了要進行商品生產,把一部分產品投放到市場。看來,自營田莊內的生產活動還是具有較強的商品屬性,史料上說其"閉門成市",主要是言其產品之多,而非說其自給自足。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田莊主的經濟實力雄厚,有能力推廣先進的技術和興辦各種水利工程,如,二牛三人的"耦耕"法首先就是在大地主莊田內推行的,又如,樊氏田莊內興建大型水利工程樊氏陂,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綜上所述,在地主制下的田莊經濟,并未擺脫自然經濟的特征,田莊的生產安排及收獲的農副產品,其首要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地主家庭和家族的生活需要。但它又存在著商品生產。在以往的研究中,只強調田莊主的自給自足,忽略其商品生產,這是不完全的。不過,我們說田莊的商品生產,又不宜把它估計過高。

三、小農的"男耕女織"與部分商品性生產

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是封建生產方式的廣闊基礎。在地主制經濟下,小農經濟雖然是以自給性生產為基礎,沒有擺脫自然經濟的范疇,但它又與市場有廣泛的聯系,并包括了部分商品性生產。

在漢代社會中,由于自然條件和小農自身生產條件的差異,小農有不同的層次結構,他們中,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從事自給性生產,但也不排斥有的小農出于種種原因從事商品性生產。漢代小農自給性生產與商品性生產的結合程度各不相同,在整個小農經濟中形成一個多層級的商品生產結構(注:參閱方行《論清代前期農民商品生產的發展》載《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1期;《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載《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1期。)。具體構成如下。

其一,自給型農戶的商品性生產。

自給型農戶把總產品的絕大部分供自己消費,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農民自給性生產的外在形式是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的結合,即"男耕女織"的自然分工。這在文獻中有許多記載:《史記·秦始皇本紀》曰:"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注:第1130頁。)《漢書·食貨志》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注:第1128頁。)《淮南子·主術訓》曰:"人之情不能無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織,萬民之所公見也。"(注:第103頁。)《鹽鐵論·園地》(注:第96頁。)謂:"夫男耕女織,天下之大業也。""男耕女織"的這種分工,主要是由男女之間的體力和體能決定的。"男耕"是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女織"是為了解決穿衣問題,男女合力,"溫飽"問題也就解決了。自給型農戶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交換,但他們仍會把一小部分產品投入市場成為商品。其情況有二種:

一是,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產品除自用外會有所節余。漢代,統治者為了地主政權基業的牢固,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往往力爭讓小農過上"小康"生活以確保剝削之源。"小康"社會對農業生產的要求主要有三項:(1)是種桑養蠶以達到"五十者可以衣帛",(2)是飼養家禽家畜以達到"七十者可以食肉",(3)是種植糧食以達到"數口之家可以無饑"(注:《孟子·梁惠王上》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2666頁載:"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農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在漢代的現實中確是有不少地方官是按這一要求治民的。如,

黃霸為穎川太守:"為條教,置父老師帥伍長,班行之于民間,勸以為善防奸之意,及務耕桑,節用殖財,種樹畜養,去其谷馬。"(注:《漢書》卷89《循吏傳·黃霸》第3629頁。)

龔遂為渤海太守:"見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儉約,勸民務農桑,令口種一樹榆,百本薤,五十本蔥,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雞。"(注:《漢書》卷89《循吏傳·龔遂》第3640頁。)

王景為廬江太守:"驅率吏民,修起蕪廢,教用犁耕""又訓令蠶織,為作法制,皆著于鄉亭。"(注:《后漢書》卷76《循吏列傳·王景》第2466頁。)

從上述情況可知,"男耕女織"下的自給性農戶并非僅僅種植糧食和種桑養蠶,還力所能及地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生業,比較廣泛地從事家禽家畜的飼養、種植蔬果、栽植林木。也不意味著"男耕女織"下的自給性農戶的產品沒有任何剩余。我們曾粗略地測算出,漢代一戶中等水平自耕農,擁有60畝土地,全家的收支狀況(注:參見黃今言《漢代自耕農經濟的初步探析》載《秦漢經濟史論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36-37頁。):

附圖

該表所反映的情況,是一戶中等自耕農,男耕女織,全年收入為11200錢,支出10386錢,收支相抵基本持平,略有積余。當然,因涉及到物價的估算等因素,彈性較大,難于精確,這只能說明一個大概。但總的來說,中等自耕農戶,擁有60畝耕地和家庭副業的收入,在沒有天災人禍,年景正常,社會相對安定,賦役征課較輕的情況下,其產品會有所剩余。而擁有100畝以上的"小康"型農家,可能會有較多的剩余。如果他們把這些產品投放到市場便成了商品。

二是,換取貨幣,交納賦斂。漢制,編戶齊民的賦役負擔有租稅、賦斂和徭役三項。其中,賦斂又包括算賦(對成年征課的人頭稅)、口錢(對兒童征課的人頭稅)和更賦("戍邊三日"的代役錢),這三項負擔都得交錢,每人每年通常的標準分別是120錢、23錢和300錢(注:參見黃今言《秦漢賦役制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211-225頁。)。假若一個五口之家農戶,二大三小或三大二小,又一人需交更賦。那么,一歲需交的賦斂的款項為:

3×120+2×23+300=706錢或2×120+3×23+300=609錢

這一款項折合為糧食則為11石左右,也就是說一個農戶需出賣11石糧才能交納賦斂所需貨幣。

這二種情況,只是農戶把自己的產品投入到市場才成為商品,生產的本來目的不是為了交換。這些商品的生產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商品生產。

其二,半自給型農戶的商品性生產。

這種農民的總產品大部分供自己消費和繳納租賦,同時又根據社會需要生產一部分商品,用于交換其他生產和生活必需品。這些農民生產的產品很多是適宜當地自然條件的土特產品和奢侈品,包括農副業生產。他們換回的產品則多是農家自身不能生產或難于生產的耕具和日常生活必需品。例如:

"姚俊常種瓜菜灌園以供衣食"(注:《藝文類聚》卷8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502頁。)。

"步騭避難江南,單身窮困,種瓜自給。"(注:《藝文類聚》卷8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502頁。)

此外各地農戶還廣泛從事方物、特產的生產。山西盛產材、竹、谷、lú@⑥、旄;山東多魚、鹽、漆、絲;江南出@(22)、梓、姜、桂、犀、玳瑁、珠璣、齒革;西北則多馬、牛、羊(注:參見《史記》卷129《貨殖列傳》第3252-3253頁。)。無論是山西、山東、江南,還是西北的農戶都是因地制宜的生產,但對于"中國人民"來說又是奇缺的"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山西、山東、江南、西北各地農民把產品出售后換回的亦是當地奇缺之物,這在文獻中多有記載。例如,高后時曾禁止南粵缺乏的鐵器、雌性馬牛羊,結果遭到南粵人強烈的不滿。所以,各農戶生產和交換的最終目的皆是為了實現余缺調劑。

這種農民出售的產品都是以交換為目的而生產的,這是他們與上一種農民的區別所在。他們"為買而賣",從整體來看,仍然不是以流通為媒介的再生產,基本上是自我完成的再生產,但已有了部分的商品生產。

其三,交換型的農戶。

交換型生產的農戶亦可分二種情況。一種是有些農民,其總產品的少部分用于繳納封建租賦和供自己消費,大部分投放市場,以換取生產生活用品。這種農民的家境多不好,因土地和耕具的缺乏,為了維持生計,從事效率較高一項生業進行經營。如,

公孫弘……家貧,牧豕海上(注:《漢書》卷58《公孫弘卜式ní@(20)寬傳》第2613頁。)。

孫期……家貧,事母至孝,牧豕于大澤中以奉養焉。遠人從其學者,皆執經壟畔以追之(注:《后漢書》卷79上《儒林列傳·孫期》第2554頁。)。

孫鐘,富春人,與母居,至孝,篤信,種瓜為業(注:《藝文類聚》卷8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503頁。)。

他們從事商品生產,是為了獲取使用價值,以維持一家的溫飽,他們的商品流通形式仍是"為買而賣"。但他們似乎皆有一定的經營頭腦,有的甚稱小專業戶。他們的商品生產占主要地位,自給性生產已退居次要地位,這類農民已基本上成為小商品生產者。

另一種農戶,商品生產的比重更大,并且主要是為了發財致富,追求利潤,追求交換價值的增值。漢代,社會上追求富貴的要求強烈。(注:如,陳涉少時,血氣方剛,尚為人傭耕便立下"茍富貫,毋相忘"的大志。又如,劉邦父親總是贊揚能"治產業"的劉邦哥哥。所以,劉邦當皇帝后對其父言:"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史記》卷8《高祖紀》第387頁。而劉邦則有更大的志向,看到秦始皇便喟然長嘆:"大丈夫當如此也"《史記》卷8《高祖紀》第344頁。在出土的銅鏡中亦多有"富貫"、"大樂富貴"之銘文。所謂"富"是指財產多,所謂"貴"是指地位高,既"富"又"貴"是漢人人生的最高追求。)小農想要求取"富",通過什么辦法呢?司馬遷說:

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此言末業,貧者之資也(注:《史記》卷129《貨殖列傳》第3274頁。)。

太史公的意思是,涉足商業領域是貧者求取富裕的捷徑,在農業生產領域是進行農業商品生產,也就是所謂的"以末補農"。漢代社會上出現的眾多小專業戶就是小農追求富裕進行農業商品生產的突出表現。如:

余就醫偃師,道經陳留,此境人皆以種藍,染紺為業。藍田彌望,黍稷不植(注:東漢趙歧《藍賦序》中云,見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后漢文》卷62中華書局1958年第814頁。)。

三國時魏人趙歧《三輔決錄》載"馬氏兄弟五人,共居此地,作客宅,養豬,賣豚。故民謂之曰:苑中三公,鉅下二卿,五門huō@⑦huō@⑦但聞豚聲。"(注:《太平御覽》卷903引,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第4006頁。)

《列仙傳》載洛人祝雞翁,"養雞百馀年,有雞千余頭。……賣雞及子,得千馀萬,輒置錢去,之吳,作養魚池"。(注:《中華野史》泰山出版社2000年本。)

從這些記載來看,小農的專業經營所涉的范圍主要是園圃業,此外,還比較廣泛地經營采伐業、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業,如"艾薪者"、"宰革者"、"屠狗者"、"漁獵山伐"者等。這些農戶的商品流通是"為賣而買",他們的生產完全是商品生產。

上述小農三個類型的商品性生產,構成了農民商品生產的多層次結構。小農經濟大海,農民商品生產的發展也使農民成為社會商品的主要提供者。農民商品生產的發展對于擴大價值規律的作用范圍,發揮各地自然條件的優勢,開發農業資源,調整農業結構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自給型和半自給型的農戶占多數,交換型的農戶不會大多,由于他們生產的目的不完全是為了交換,所以對市場來說只是一個不穩定的商品來源。農民農業商品生產所生產的產品多屬日常生活的一般必需品,規模亦不可能很大,還不可能從事生產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較高、生產墊支量較大的農業商品生產。按晁錯的說法:五口之家,只有二個勞動力,且不說經濟上是否有能力購置耕牛和農具,僅勞力上就明顯地不能勝任需要三個勞力同時操作的"耦耕",更遑論象樊氏陂那樣的大型水利工程。在經營管理上,小農沒有象田莊主那樣把人力合理地配置到復雜的田莊生產中去的能力,只能小范圍的沿襲"男耕女織"的傳統或男子力耕女子送飯。價值規律對農民農業商品生產雖然也起一定作用,但對大多數農民生產的品種和耕地面積的影響不大。

四、農業商品生產發展水平的總體評估

上面就漢代從事農業商品生產的群體結構和經營特點做了些概括性的敘說,下面就當時農業商品生產的發展水平作些總體評估。

首先應該看到,在漢代市場上農產品是比較多的,是商品構成的主要成份之一。據《爾雅》《方言》《說文》《急就篇》等書的記載,當時人們認識利用的物品種類已很多。如,《爾雅》《釋草》載草名100多種,《釋木》載木名幾十種,《釋魚》載魚名70多種,《釋鳥》載鳥名90多種,《釋獸》載獸名60多種。漢人認識、利用的動植物有如此之多,肯定會有不少以商品生產的形式生產出來投放到市場。僅《史記·貨殖列傳》所說在市場上營業額很大的商品就有不少:

通邑大都,酤一歲千釀,醯醬千,漿千,屠牛羊彘千皮,販谷糶千鐘,薪gǎo@⑧千車,船長千丈,木千章,竹竿萬個,其軺車百乘,牛車千輛,木器髹者千杖,銅器千鈞,素木鐵器若zhī@⑨茜千石,馬蹄qiào@⑩千,牛千足,羊彘千雙,僮手指千,筋角丹砂千斤;其帛絮細布千鈞,文彩千匹,榻布皮革千石,漆千斗,niè@(11)曲鹽豉千dā@(12),鮐@(13)千斤,鯫千石,鮑千鈞,棗栗千石者三之,孤鼯裘千皮,羔羊裘千石,旃席千具,佗果菜千鐘,子貸金錢千貫;節駔會,貪賈三之,廉者五之;此亦比千乘之家(注:《史記》卷129《貨殖列傳》第3274頁。)。

依上述司馬遷的記載,并結合其它文獻和考古資料,漢代市場上農產品的種類有多種多樣。例如:

糧食類:有粟、麥、菽、梁、谷、糜、@⑤麥、秫、@⑤、@(14)@(15)等。

家禽家畜類:有馬、牛、豕、羊、犬、雞及肉、脂、頭、肝、肺、舌、胃(肚子)、腸、頸、脾、心、腎、牛革等。

蔬果類:有姜、瓠、毋青、大薺種、棗、栗、橘、韭、果、大薯、戎介種、茭、成介、瓜等。

竹木類:有竹、漆、、梓、桂、樵、qiū@①、豫章、榆木等。

水產類:有鮒、鮐、鮫、鯉、鰻、鱔、鯫、鮑等。

在西北邊陲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雖然遠離經濟中心地區的中原,農產品市場亦頗為繁榮。如據《居延漢簡》的記載,在當時,市場上出售的糧食類:粟、梁、谷、糜、黍米、大麥、@⑤麥、秫、bèi@(16)、@(14)@(15)等。副食類:肉、脂、頭、肝、肺、舌、胃(肚子)、腸、頸、脾、心、腎、牛肉、雞、魚、姜、曲、豉、大薯、成介等。牲畜類:牛、馬、羊、狗、豚等。其他:還有箸、檠繩、折橐、牛革、汲桐、檠弩繩、揚弩繩、桐繩、dùn@(17)革、上火革、席、榆木、漆、膠、芯、槧、@(18)皮、茭、大薺種、戎介種、付子、木、麻、目宿等(注:參見徐樂堯《居延漢簡所見的市》載《秦漢簡牘論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高維剛《從漢簡管窺河西四郡市場》載《四川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

這些農產品投放市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市場興旺,商品經濟發展。但是,也應該看到,漢代農業領域的商品生產發展不平衡,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分散性。

當時,農業商品生產,大多分散于各處田莊和各個體農戶,集中的大規模的專業農戶所占比例不是很多;生產和銷售的時間亦頗為分散。據《四民月令》的記載,關于農產品的貿易,除一月、九月、十二月外,其余各月都有買進和賣出,賣出的農產品有黍、粟、大小麥、麻子、種麥、胡麻、縑、帛、弊絮等。其次,漢代農業商品生產的地區雖廣,從中原沿至邊陲,但邊遠地區還有處于"不待賈而足"狀態(注:《史記》卷129《貨殖列傳》第3270頁。),商品生產主要還是集中在中原一帶。司馬遷所言的專業農戶所在地區,除畜牧業外,主要分布在安邑、燕、秦、蜀、漢、江陵、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間、陳、夏、齊、魯、渭川,都在中原或在其附近。就中原內郡地區,因受自然地理、社會文化條件的限制,農業商品生產也還是比較分散。再以司馬遷指出的那些專業農戶所經營的生產項目為例,也遠未達到那些動植物生物生長范圍所能達到的所有區域,具體說,"桑"在南北皆可種植,但文中只提到齊魯,"漆"南北皆可種植,而文中只提到陳夏,關中、江南是"竹、木"的主要生產地區,文中僅提出渭川,其局限性是十分明顯的。漢代農業商品生產中規模巨大的大專業生產者畢竟不是多數,比較廣泛的還是分散狹小的小生產者,生產量和銷售量往往也很小,如朱買臣只不過是"擔束薪""賣以給食"罷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漢代的農業商品率約為30%,農業商品化水平不算很高。

漢代,雖然是我國商業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但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有諸多不正常的成份,它沒有建立在商品生產的基礎上,往往是虛假的畸形繁榮。在上述專業戶、田莊主和小農農業商品生產的群體當中,只有專業戶的生產經營才是完全建立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之上,真正意義上的農業商品生產并不是很廣。以男耕女織、以自給性為特征的自然經濟,仍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為了說明問題,我們試對當時的農業商品率作一個十分粗略的測度。

所謂的農業商品率就是農產品的商品值占農業總產值的百分比。根據情況的不同,我們可以估算整個國家的農業商品率、單項產品(如糧食)的商品率和以一個農家為計算單位的農業商品率。吳慧先生曾匡算出我國古代糧食商品率為百分之二十幾,并指出計算的關鍵是估算城鄉人口的比例,計算的方法大致為:城市人口比例減去吃地租或吃租糧的地主、官吏和軍士的比例,再加上農村中靠商品糧為生的人口比例(注:《關于中國商業史學科建設的幾個問題》載《平準學刊》第四輯下冊,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第24頁。)。關于漢代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學術界已有多種說法:一種認為約為40%-45%,一種認為西漢約為27.7%、東漢約為27.5%,一種認為西漢未年約為17.7%(注:參見何茲全《戰國秦漢時代的交換經濟和自然,自由民小農和依附性佃農》《史學理論研究》2001年第3期,周長山《漢代城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3頁。)。我們若采用折中的估算,城市人口占人口總數的27%左右,又假設吃地租或吃租糧的地主、宮吏、軍士的比例和農村中靠商品糧為生的人口比例,兩者相抵消,那么,漢代的糧食商品率當應為百分二十幾。

農業商品率與單項糧食商品率的情況大致相同,但又有所區別。城市人口基本上是非農業人口應當是沒問題的,但城市中吃地租或吃租糧的官吏、軍士所消費的其它農產品仍要購買。所以,漢代的農業商品率肯定會超過單項糧食的商品率,也就是說肯定會超過27%。

漢代,以一個農家為計算單位的農業商品率又有多少呢?根據上述對漢代一戶中等水平農戶全家收支狀況的測算,其一年的收入為11200錢,支出中的食鹽、農具、賦斂、祭祀、人際關系、醫藥都得通過交換,賣出的農產品折合貨幣共為2386錢,另外自用有余布為5匹,合錢2000錢,若其中2.5匹布出售得錢1000用于當年消費,加上上面的2386錢,那么,賣出的農產品折合貨幣增至3386錢。這樣一個中等水平農家商品率為3386/11200,約為30%。有人曾估算中世紀西歐一般農家的商品率為44%,而傳統中國農家的商品率為14%(注:參見馬克yáo@(21)主編《中西封建社會比較研究》學林出版社1997年第116-123頁。)。看來他們的估算并不一定能反映中國傳統社會的實際情況,但不管怎么說,漢代的農業商品率并不算太大,農業商品化水平仍不是很高乃可確認。

漢代農業商品化水平不高,主要是受到諸因素限制,限制因子有三:(一)是小農經濟結構的制約。漢代,"五口之家"的小家庭在社會上占據著主導地位,公元2年和140年的家庭人口規模分別為4.87%和5.07%,其中又以"自給型生產"的農戶占多數。"每一個農戶差不多都是自給自足的,都是直接生產自己的大部分消費品,因而他們取得生活資料多半是靠與自然交換,而不是靠與社會交往"(注:《馬克思思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93頁。)。這一時期社會上占相當比重的農副業生產,都融入小農家庭生產的大海之中,大大地制約農業領域商品生產的發展規模和專業化程度。(二)是工農業產品差價懸殊。"農不如工,工不如商",漢代工農業產品的差價懸殊,形成一個"剪刀差"。也就是說,付出同樣的勞動,從事農業生產收獲的少,而從事手工業收獲的多。試略作估算,《淮南子》卷9《主術訓》載:"夫民之為生也,一人zhí@(19)耒而耕,不過十畝。中田之獲,卒歲之收,不過畝四石。"(注:岳麓書社1989年第100頁。)即一個農夫一年勞動所獲糧40石,若一石糧食的價格為60錢,共折合錢為2400。又按農業生產的具體情況,若一個農夫一年投入這項生產的時間為200天,即每日勞動的工錢為24。但一個婦女從事家庭紡織業200天,可獲錢4000(注:參見黃今言《漢代自鐘農經濟的初步探析》載《秦漢經濟史論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33頁。),即每日勞動的工錢為40錢,是從事糧食生產的1.7倍。家庭手工業與糧產業相差已如此懸殊,鐵、銅、鹽、漆、酒、陶等業就更不用說了。這種情況導致大批農人去農從事其它手工業生產或"去農經商",阻礙了農業商品生產的發展。(三)是國家干預,搞單一農業。西漢中期,漢武帝出于統治需要,抑制工商業的發展。在農業領域,搞單一的小農經濟,壟斷"山林川澤"資源。在經濟作物區設桔宮、羞官、漆官進行控制,還增收漁產稅加強漁業生產管理。這些政策顯然是挫傷了大專業生產的積極性,阻礙了農業商品生產的發展。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艸下加秋

@②原字卮的繁體

@③原字周加彡

@④原字禾加祭

@⑤原字禾加(廣里加黃)

@⑥原字纟的繁體加(虍下加田下加皿)

@⑦原字口加(艸下加隹下加又)

@⑧原字高下加禾

@⑨原字木加(后去口加巴)

@⑩原字(踩去采)加敫

@(11)原字蘗去木加米

@(12)原字艸下加合

@(13)原字此下加(魚的繁體)

@(14)原字禾加旁

@(15)原字禾加皇

@(16)原字米加(鞴去革)

@(17)原字木加盾

@(18)原字木加禹

@(19)原字(踩去采)加庶

@(20)原字臼下加兒

篇13

“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是由相互聯系的各類文化子市場組成的有機統一體。”①

經過改革與發展,我國的文化市場正穩步發育,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逐漸擴大,在一些領域里起到了主導作用。但總體而言,除了文化產品市場發育相對完善外,其他市場尚處于發育的初期階段,且發育水平參差不齊,嚴重地影響了文化市場的整體發育平衡。已經形成的文化市場體系存在著諸多缺陷,尤其是在統一規劃和管理等方面的問題使文化市場體系發育中的矛盾越發突出。目前,“我國文化市場體系及其運行機制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②,相關研究嚴重不足。本文從我國文化市場體系的現狀入手,分析了運行障礙因素,提出優化路徑建議,以期為我國完善文化市場體系的運行機制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一、文化市場體系的現狀

以下從六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

(一)文化市場經濟總量持續快速增長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文化及相P產業增加值為27235億元,比上年增長11%,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97%,比上年提高016個百分點③。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文化產業的發展活力顯著,發展潛力十足。一般認為,文化產業在發達國家的平均占比為10%左右,美國已超過30%,相比其他國家,我國的文化產業占GDP比重較小,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有許多領域待開發和完善。可以預計的是文化市場經濟總量持續地快速性增長,在推動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中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也越來越近。

(二)文化市場結構調整加快

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高級統計師殷國俊解讀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有關數據:2015年文化制造業增加值為11053億元,比上年增長84%,占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06%;文化批發零售業增加值為2542億元,增長66%,占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93%;文化服務業增加值為13640億元,增長141%,占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501%。在文化服務業中,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增長194%,占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75%,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增長163%,占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05%,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增長135%,占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82%

④。從數據中可以得出,文化服務業增長速度最快,已經占據文化產業的一半比重,文化市場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產業結構更趨合理。特別是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發展勢頭迅猛。

(三)文化市場投資規模持續擴大

2015年,全國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28898億元,比上年增長220%,投資額增長最快的是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比上年增長770%,投資規模最大的行業是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占文化產業的比重為373%⑤。隨著文化產業及相關領域的改革力度不斷加強,在以“互聯網+”這種新型的經濟形態背景、國家的政策支持下,文化市場投資規模持續擴大,方興未艾,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各種新型文化業態更是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壯大,從另一層面也反映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居民在文化消費方面的支出水平正逐步增長。

(四)文化要素市場發育不完善

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是以要素市場,即資本、金融、技術、人才、產權等要素為主體結構的市場,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的發育完善是從文化產品為主體的市場結構轉換成以要素市場為主體的市場結構。然而,由于我國長期實行計劃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模式,以及對一些文化市場客體要素的經濟屬性認識不清,受限于文化市場的開放程度不足等影響,致使文化要素市場發育緩慢,文化市場體系不完整。各類文化要素市場的不完善,嚴重地制約了文化市場體系的發展。同時,各文化要素市場在規模、發展速度等方面的失衡,造成了文化市場體系的缺陷。至今文化知識產權交易市場、文化人力資源市場等尚未完全建立,只有文化商品市場相對來說發展較為完善,其他要素市場發展明顯滯后,且發展程度參差不齊,從而形成了文化要素市場的比例性失調。

(五)文化市場主體的市場化程度不高

由于歷史制度所形成的路徑依賴,長期以來我國的文化生產不是以一種企業化方式進行,導致文化產品的商品屬性無法實現,不符合市場的要求。直到文化體制改革后,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經過轉企改制,才逐漸產生了一批國有文化企業,同時涌現了一大批新興的民營文化企業,還有一批業外的非文化企業進入文化領域,但國有文化企業中真正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管理完善、產權流動,且在市場中能夠自主運作的卻非常少。目前,我國的大部分文化單位都是政府的下屬機構,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市場主體,且在實際運行中,難免會出現產權界定不明晰、事企不分的情況。總體來說,我國整個文化市場主體的市場化程度不高。

(六)文化市場運行機制不靈敏

當前文化市場體系的不完善必然導致文化市場的運行機制不能靈敏運作。這種不靈敏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文化市場的調節樞紐沒有足夠的靈活性,價格杠桿尚未在文化市場中充分運用;其次,是舊有的管理體制仍對文化市場發揮作用,致使各類文化市場被行政條塊分割,彼此之間沒有完全暢通,不能協調運作。地區政府之間的物質互換行為擾亂了文化市場正常的交換秩序,一部分文化生產者并沒有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最后,是文化市場體系的不完善性致使文化市場體制中各個相互關聯的機制時常在某一環節或地方被無形地割裂,文化市場體系的總體運行機制也被分割成若干個互不協調的局部運行機制的簡單相加。文化市場體系的整體功能不能充分地發揮作用,因而也不能有效地調節文化領域的經濟運行和發展。

二、文化市場體系運行的障礙

以下從四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

(一)文化市場主體不健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企業要接受市場調節成為市場主體,必須具備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承擔責任和義務的能力⑥。但在文化市場領域里的國有大中型文化企業,很少有能夠做到這些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將國有文化企業作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來構筑新的企業運行機制,國有文化企業仍然是政企不分的現狀,不能根據市場信號靈活地做出投資、產品結構等方面的戰略性調整,國有文化企業在與非國有文化企業的競爭中逐漸處于不利局面。另外,文化市場主體不健全還由于政府忽略了社會上的文化市場主體,并沒有將它們完全納入文化管理中來,目前統計仍以省(市)屬文化部門的國有文化企業為主,社會上規模較小的民營文化企業并不完全在統計范圍以內。

(二)文化市場信號失真

文化市場信號失真也是影響文化市場體系運行的障礙因素之一。造成文化市場信號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為以下幾點:一是政府對文化市場的價格信號調控存在問題,一些生產要素價格尚未全完放開,部分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通,使文化市場難以形成合理的供需關系。⑦二是由于特殊的管理體制造成了某些部門存在著較強的壟斷性,文化市場充斥著嚴重的非公平性競爭,致使價格歧視現象較為嚴重。三是價格調節機制不靈敏,不能很好地調節文化市場經濟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關系。四是價格結構不合理的現狀較為突出,一些文化產品的價格長期背離價值且缺乏彈性,價格信號嚴重失真。另外,宏觀管理不能充分地運用價值規律作用于文化市場也是造成文化市場信號失真的原因。

(三)文化市場競爭不充分

競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驅動力,然而我國文化市場競爭不充分嚴重抑制了文化市場的發展活力。目前,我國文化市場競爭不充分主要表現在國有文化企業尚未完全實現自負盈虧,不管企業經營效益如何,都能存活于市場中,不能淘汰出局,因而窒息了這些國有文化企業的“生命力”。而且由于現有體制的影響,國家宏觀調控功能時常在實行過程中被一些部門和地方層層削弱,它們往往實行隱秘或公開的壟斷性保護政策,動用行政手段控制著企業的進入和退出市場,致使地方保護、市場分割、行業壟斷等問題日益加劇,從根本上限制了文化市場的公平競爭。另外,國有文化企業、私營文化企業等不同所有制的企業在政策、稅收、信貸等方面的差異化對待,更是人為地造成了不公平的競爭環境。

(四)文化市場法律法規不完善

文化市場法律法規不完善是阻礙文化市場體系運行的重要障礙。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我國文化市場的法律法規建設嚴重滯后于文化市場的發展。目前關于文化市場國家層面上頒布的法律法規數量較少,涵蓋的范圍也較窄,少有涉及進退出市場、保護競爭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只有少許的相關部門規章頒布,如《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 《關于外商投資企業境內投資的暫行規定》 等,這些部門規章缺少強制約束力,可以說我國尚未建立起完整的文化市場法律法規體系。其次,我國文化市場的管理執法部門多且雜,時常出現多家執法、政出多門的狀況,特別是某些執法人員做出貪贓枉法、弄權瀆職等違法亂紀的行為時,往往加劇了文化市場的亂序狀態。最后,我國文化市場的法律法規不完善難免讓一些投機取巧之人鉆了漏洞,在法律法規的邊界鋌而走險。

三、文化市場體系的運行優化路徑

以下從五個方面來討論文化市場體系的運行優化路徑問題。

(一)健全法制環境,維護文化市場競爭秩序

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文化市場順利運行的重要保障,其在構建良好的法制環境、維護文化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同時,能蜃畬笙薅鵲乇苊庹府部門的尋租行為。健全法制環境,首先,要加強文化市場的立法,目前我國關于文化市場的法律較少,以政策法規居多,但缺乏權威及強制力,沒有形成完整的文化市場法律法規框架,以至于在執法過程中常常出現無法可依的情況。其次,要加大對違法行為者的懲處及責任追究力度,通過司法行政等綜合手段及對違規企業或個體建立違法行為記錄公開制度,對違法者施以懲戒。雖然,我國有部分法律對文化市場中的違法行為做了處罰規定,但懲處力度較小,難以形成懲戒。較輕的懲罰減少了違法成本,再加上文化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反而對違法行為形成了一種“激勵”。最后,要建立統一協調的執法體系。我國由文化、公安、工商、衛生、海關等多個部門對文化市場進行管理執法,由于各部門之間配合度不夠,在執法過程中容易出現重復執法以及執法漏洞的問題。

(二)構建良好的監督管理機制

我國文化市場的改革尚處于起始階段,對于文化市場的監督管理存在著各種難題,如監管乏力、難以深入等。必須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完善監管環節,確保文化市場的順利發展⑧。在此方面,可以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減少政府對文化市場的直接干預,加強中介服務體系建設,使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具備一定的權威性。將涉及技術性、服務型的職能轉交給中介組織去承擔,依托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在政府與企業之間的紐帶作用,充分發揮中介組織及企業的自我監督管理,形成政府監督指導、行業協會監管、中介組織自律的監管機制⑨。另外,隨著高科技文化經營項目的出現及市場監管的深化,以往單靠人力的監管方式顯然難以適應新的變化需要,為此,政府要充分運用高新技術手段加強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建設與投入,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監管力度。

(三)消除文化市場的進入與退出壁壘

當前,我國文化市場的進入與退出限制嚴格且門檻較高,并不利于我國文化市場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為此,政府必須在“市場優先”的基礎上,于文化領域的改革中應該積極制定各項市場準入及退出制度,努力降低文化市場的進入門檻,減少以至消除不合理的準入限制,并在國家許可范圍內,“引導并鼓勵各種社會主體以多種形式參與到文化市場的競爭中來,通過多元化的市場競爭機制”⑩,更好地釋放文化市場力量。對于那些發展潛力低、沒有市場前景、缺乏競爭力的文化企業,要通過兼并、破產、資產重組等方式逐步退出市場,逐漸健全文化資本的退出機制,消除市場退出障礙。

(四)推進文化市場信用體系建設

市場信用體系是市場經濟順利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文化市場信用體系尚處于起建階段,需要不斷深化建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 一是文化市場信用體系的建設應遵行市場經濟規律,在市場機制的運作下最大限度地激發文化市場的競爭活力,文化市場主體應遵行誠信經營的準則,服務于消費者。二是通過立法及完善法律法規體系規范文化市場主體的經營行為,并通過加強法律法規的輿論宣傳力度,努力增進大眾的法律意識,真正做到依法經營、依法維權、依法治市,保障文化市場信用體系規范化運行。B11三是要建立起市場經濟要求的道德約束體系,充分發揮道德約束體系在文化市場信用體系構建中的重要支柱作用,規范文化市場。四是要建立失信懲罰機制,充分運用法律懲治、市場約束、政府監管對失信行為進行治理。

(五)協調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政府與市場都具有配置資源的作用,二者在文化市場領域中的關系十分重要。市場機制是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的最佳機制,但在壟斷、信息不對稱、公共產品、負外部性等方面會出現失靈,而政府配置資源可能存在腐敗、效率低下、行政管理費用過高等問題,卻恰好能矯正文化市場失靈B12。只有這兩者做到協調互補,才能確保文化市場健康順利地發展。市場是配置資源的基礎、決定性手段,政府只在市場失靈的時候進行干預,起到導向作用。如何協調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一方面要分清先后及輕重。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到首次調節的作用,政府干預只在市場失靈時起到輔助調節作用。另一方面要符合文化市場的特殊性及我國國情的特殊性。文化市場作為具有文化與經濟雙層屬性的特殊市場,必須考慮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效合一”,而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文化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符合我國國情。只有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的協同作用,我文化市場才能蓬勃健康發展。

注釋:

①黃先蓉,郝婷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設的政策需求與制度創新[J].科技與出版,2013(12):25-28.

②張玉玲,包國強近年來文化市場體系及其運行機制研究綜述[J].中國市場,2016(26):23-27.

③國家統計局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高級統計師殷國俊解讀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有關數據[GB/OL].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609/ t20160902_1395871html.

④國家統計局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高級統計師殷國俊解讀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有關數據[GB/OL].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609/t20160902_1395871html.

⑤國家統計局官網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高級統計師殷國俊解讀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有關數據[GB/OL].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609/t20160902_1395871html.

⑥李高峰文化產業市場主體的培育和發展[J].集團經濟研究,2007(05X):164-165.

⑦黃海中國的市場體系和運行機制[J].中國商貿,1993(12):5-8.

⑧劉興東關于完善“三公”領域市場運行機制的思考[J].奮斗,2011(6):8-9.

⑨新聞出版總署赴日韓考察團日本、韓國出版業考察報告[J].出版發行研究,2004(4):17-21.

相關精選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诸暨市| 江津市| 绵阳市| 宁阳县| 综艺| 永德县| 镇雄县| 黄山市| 桃园县| 黄冈市| 龙山县| 迁安市| 水城县| 同江市| 临夏县| 敦化市| 柯坪县| 两当县| 台中市| 申扎县| 荣昌县| 搜索| 剑河县| 临洮县| 恩施市| 焦作市| 莆田市| 迁西县| 宜良县| 四平市| 卓尼县| 富锦市| 舞阳县| 平罗县| 扎兰屯市| 绥芬河市| 从化市| 绍兴县| 宣汉县| 屏南县| 青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