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表情藝術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表演藝術中無表情表演的經典瞬間
拍攝于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經典影片——《卡薩布蘭卡》,展現了當時民眾反法西斯的激情,同時也描述了一段唯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的情節緊湊、緊張、曲折、流暢,對話也十分簡單。當美麗多情的女主角遇到神秘瀟灑的男主角,一段唯美的愛情故事即將上演。影片于1943年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導演三項獎,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在特殊的歷史時期,由于影片的劇本一直沒有確定,所以拍攝期間劇本幾度修改,沒有人知道劇情的走勢將會如何,女主角的愛情最終將走向何方。所以在影片拍攝過程中,女主角一直保持無表情的表演狀態,讓人們也對結局充滿猜想,是亨弗萊•鮑嘉還是保羅•赫里德,影片里無表情的表演瞬間,是羞澀為之的愛情經典。提起無表情表演,人們不得不想起《瑞典女王》中著名演員葛麗泰•嘉寶所扮演的女王角色。在影片最后一個鏡頭中,那種無表情表演的魅力,被世人譽為“精典鏡頭”的“冷面表演”。影片中女主角為了追求愛情和自由,甘愿拋棄高貴的王位。但是當她拋棄王位之后,卻得到了戀人故去的消息。海風拂過秀發、拂過船頭,她面部沒有任何表情,眼神直向前方,這一刻的經典瞬間,為人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有惆悵、有懷念、有辛酸、有新的渴望,無表情表演的時刻,或許演員都無法用言語詮釋當時的心情,但是卻通過藝術的詮釋,升華了藝術的格調與魅力。在很多分鏡頭講解中,無表情表演的討論中,這個鏡頭無疑是經典中的經典。如作為張藝謀早期的經典作品的電影《紅高粱》中最后一個鏡頭,扮演爺爺的姜文也因為在劇中的出色表現,受到大眾的喜愛。最后鏡頭上沒有絲毫表情的瞭望遠處,伴隨著一首兒歌的旋律,觀眾們可以想象的是一種失去親人伙伴的失落、是對未來生活的絕望、是憤怒的波動,也可能是瞬間的思想放空。經典的瞬間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這就是無表情表演的最大魅力。
二、似有還無,無中生有
從以上經典的表演瞬間來看,這種風格、方式和表演技巧,都是一種突破和心意,是演員和角色融合在一起后,根據情節特殊需要,最大限度的表演方式??此朴袃热莸谋硌莘绞?,卻體現著無表情的畫面;看似無表情的表演卻深藏人物內心復雜的情感狀態與情緒表達。這種表演絕不是隨意而為之,而是一種人物基礎的把握,要掌握分寸火候,要高度保持角色和演員表演的統一性,統一內部與外部的環境需求。經典的無表情表演,是表演藝術中的一種,是境界也是神韻,絕不是投機取巧的方式。如果不知道如何拿捏人物,更好的詮釋人物的心理狀態,隨意表演出一種無表情的狀態,絕不會產生最佳效果。只有在扎扎實實的表演基本功基礎上,充分的理解劇本和角色,認認真真的塑造角色,才能夠通過無表情表演,展現出“沒有痕跡的表演”魅力,讓人物更加逼真、充滿藝術魅力的表演,才能更好的滿足觀眾審美需求。無表情表演不是絕對存在,是一種相對于表情變化快速的說法,在演員強大的理性把控下,面部肌肉呈現基本固定狀態,是無表情的表演方式之一。此外,還包括精神高度集中,關注內心焦點;精神極度松弛,大腦放空的神態表現等等,不同的無表情表演,表現更多的是無表情,但絕不是無內容、無實質的表演。結語表演藝術中無表情表演是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其效果的產生源自劇情需要、源自演員精湛演繹。在庫里肖夫效應的影響下,演員通過技巧和藝術修養的提升,來尋求表演素質的突破,來詮釋無表情。為觀眾們帶來經典瞬間,讓觀眾們對影片和角色充滿想象,提升了作品和人物自身的審美格調。
作者:李艷萍 單位: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
篇2
(二)情感表現要貫穿與舞蹈的肢體動作和技術技巧之中在舞蹈藝術中,肢體動作和技術技巧是骨架,情感表現是血肉。沒有血肉的舞蹈,是沒有辦法引起觀眾的共鳴,打動不了觀眾的心。但是,沒有骨架的舞蹈,就不足以稱之為舞蹈。所以在一支好的舞蹈中,既要有肢體動作和技術技巧的烘托,也要有情感表現充斥其中,只有二者結合在一起,才能稱之為一流的舞者,才能吸引觀眾的眼球,引發觀眾對舞蹈表現內容的共鳴。
二、概述情感在舞蹈藝術中的表現
舞蹈藝術的綜合性強,情感在舞蹈藝術中的表現應該是由粗到細、由內到外地引發真實的表演,而不是簡單的肢體語言的外部表現形式。只有將稱之為舞蹈藝術靈魂的情感表現融入到舞蹈中,才能使舞蹈更加的生動,更加的精妙絕倫。
(一)缺乏情感表現的虛假表演成功的舞蹈表演,必定是表演者內心真實情感的表達,是領悟了舞蹈的角色和感受生活后的表演,而不僅僅只是關注怎么去表演、炫技以及吸引觀眾。舞蹈只有有了情感表現才不會成為一個空殼,才能引發觀眾對舞蹈表現內容的真實共鳴。所以,真正的舞蹈表演應該是情感在內,表演在外,二者缺一不可。但是,現在很多的舞蹈表演者,只是注重自己表情與眼神,甚至是每一塊肌肉的訓練,而往往忽視了他們的內心情感,忽略了情感表現在舞蹈藝術中重要作用。其實,一支優秀的舞蹈,肢體動作和情感表現二者應該是均衡的,如果一個舞者過分注重肢體動作和技能技巧,長時間下去就會造成面部表情僵硬、麻木,會給觀眾一種虛假的感覺,那么這樣的舞蹈就是缺乏靈魂的空殼,觀眾也會一看就忘,無法深刻的打動觀眾的心,不能稱之為真正的舞蹈藝術。
(二)真實感情表現的表演舞蹈藝術是人們真實感情最直接的表現形式,能夠強烈的激發人們的情緒。一個表演者編制舞蹈首先應該是感受內心,然后通過肢體動作將內心最真實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樣才能編制出一支深入觀眾內心的舞蹈。例如在2005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由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表演的《千手觀音》感動了全國觀眾,它體現了藝術美和人性美,更體現了作為殘疾人藝術家的自強不息的精神。21位聾啞舞蹈表演者將內心的真善美用肢體動作淋漓盡致的表達了出來,同時也表現了表演者的堅強,真實情感的流露打動在場的每一位觀眾,引發了觀眾與表演者在心靈上的共鳴。
(三)情感表現和夸張手法的結合舞蹈藝術中的情感表現是將人們在生活中喜怒哀樂等情緒用肢體動作表現出來,只是舞蹈中的動作是利用了一些手法將生活中的動作經過加工和美化后,并結合了舞蹈中情感表現的需求。舞蹈中的動作服務于舞蹈情感的表現。例如在《金山戰鼓》中梁紅玉表演者的一系列動作,在表演中結合夸張的手法,將梁紅玉受傷的感受真實的表達了出來,隨著表演者的表演,觀眾如身同感受,心情隨著舞蹈表演起伏不定。在舞蹈的創作中,要講求似像非像,表演者的情感表現是來自于生活,同時又要對生活中的情感進行概括和加工,使之更加的深刻、典型、普遍。完美的舞蹈藝術,就是要將生活中的真實情感和豐富的想象結合起來,并用夸張的手法進行一定的修飾。
三、闡述情感表現在舞蹈藝術中的重要作用
無論是故事性、抒情性,還是人物形象性的舞蹈表演都必須要有濃厚的情感表現。一支能夠感動觀眾的舞蹈,就要求舞蹈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要給觀眾帶去美的感受,并且是美的有內涵的感受。所以,舞蹈表演的每一個動作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表演者內心情感的真實體現。如果一支舞只有嫻熟的舞蹈技術技巧,不帶任何的情感表現,那就不能表現舞蹈是一門藝術;如果一個表演者的表演夸張不實,只會給觀眾帶去虛假的感受,更遑論打動觀眾的心。所以,只有有了真實情感表現的舞蹈才能稱得上是舞蹈藝術,才能深入到觀眾的內心世界,才能長久的發展下去。情感表現是舞蹈藝術的源泉和靈魂,舞蹈中有了情感表現才能成為可看可觀的經典之作。
篇3
(二)真實感情表現的表演舞蹈藝術是人們真實感情最直接的表現形式,能夠強烈的激發人們的情緒。一個表演者編制舞蹈首先應該是感受內心,然后通過肢體動作將內心最真實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樣才能編制出一支深入觀眾內心的舞蹈。例如在2005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由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表演的《千手觀音》感動了全國觀眾,它體現了藝術美和人性美,更體現了作為殘疾人藝術家的自強不息的精神。21位聾啞舞蹈表演者將內心的真善美用肢體動作淋漓盡致的表達了出來,同時也表現了表演者的堅強,真實情感的流露打動在場的每一位觀眾,引發了觀眾與表演者在心靈上的共鳴。
(三)情感表現和夸張手法的結合舞蹈藝術中的情感表現是將人們在生活中喜怒哀樂等情緒用肢體動作表現出來,只是舞蹈中的動作是利用了一些手法將生活中的動作經過加工和美化后,并結合了舞蹈中情感表現的需求。舞蹈中的動作服務于舞蹈情感的表現。例如在《金山戰鼓》中梁紅玉表演者的一系列動作,在表演中結合夸張的手法,將梁紅玉受傷的感受真實的表達了出來,隨著表演者的表演,觀眾如身同感受,心情隨著舞蹈表演起伏不定。在舞蹈的創作中,要講求似像非像,表演者的情感表現是來自于生活,同時又要對生活中的情感進行概括和加工,使之更加的深刻、典型、普遍。完美的舞蹈藝術,就是要將生活中的真實情感和豐富的想象結合起來,并用夸張的手法進行一定的修飾。
二、闡述情感表現在舞蹈藝術中的重要作用
無論是故事性、抒情性,還是人物形象性的舞蹈表演都必須要有濃厚的情感表現。一支能夠感動觀眾的舞蹈,就要求舞蹈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要給觀眾帶去美的感受,并且是美的有內涵的感受。所以,舞蹈表演的每一個動作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表演者內心情感的真實體現。如果一支舞只有嫻熟的舞蹈技術技巧,不帶任何的情感表現,那就不能表現舞蹈是一門藝術;如果一個表演者的表演夸張不實,只會給觀眾帶去虛假的感受,更遑論打動觀眾的心。所以,只有有了真實情感表現的舞蹈才能稱得上是舞蹈藝術,才能深入到觀眾的內心世界,才能長久的發展下去。情感表現是舞蹈藝術的源泉和靈魂,舞蹈中有了情感表現才能成為可看可觀的經典之作。
篇4
一、“畫眼睛”法刻畫人物形象
他說:“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1】這里所說的“畫眼睛”就是要傳神,以形傳神達到形神兼備。“傳神的寫意畫,并不細畫須眉,并不寫上名字,不過寥寥幾筆,而神情畢肖”【2】。魯迅筆下的許多經典人物就是通過這種“畫眼睛的方法”完成的。《孔乙己》故事的展開是以“我”小伙計的視角完成的,對文中出現的人物語言、情態描摹的極其簡練,但其背后蘊含的意義卻是十分的深刻和豐富。文中對孔乙己的直接描寫有:“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文學藝術論文,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3】“身材很高大”說明孔乙己是一個有勞動能力的人,“青白臉色”說明他沒有經歷過艱辛的風吹日曬的勞動。“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柜臺”的長指甲又一次說明他沒有干比較粗笨的體力活。“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一方面說明孔乙己沒有參加直接的體力勞動,另一方面也說明孔乙己為了表現自己與短衣幫不同的讀書人身份,自詡為穿長衫的讀書人,這可以看出孔乙己迂腐的性格特點。作者緊緊抓住孔乙己身上最明顯的身份特征和真實心理意圖來表現出一個不從事粗活的讀書人孔乙己的形象:迂腐、好要面子。“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與后文出現的“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相對應,前面的事例在暗示著他后者的行為,這個細節的相互對比表現含蓄,但蘊含著作者謹慎的寫作態度,他們都是在指向孔乙己僅在最窮困潦倒的時候才放下自己清高的讀書人身份去偷竊的。這就更加揭示出沒有進學的讀書人孔乙己的落魄,自認為讀書人身份的清高的心理滿足和實際的邊緣尷尬地位的反差,本質上反映了封建科舉制度對孔乙己的人害和摧殘有多么的巨大。
但身心備受摧殘的孔乙己并沒有變的人性冷漠,相反在自己落魄、失意的時候仍然是慈祥的,當孩子們趕熱鬧圍住孔乙己時“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4】彎腰下去一個簡單的彎腰動作蘊含了孔乙己作為長者面對小孩的憐愛和慈祥。雖然孔乙己自詡高人一等的讀書人,但面對天真的小孩子并沒有蠻恨的態度而以親切、慈愛的老人面目出現,這就看出孔乙己不完全是一個迂腐、清高的讀書人,他不是一個冷漠的人,他也有人性溫情的一面,他同樣也渴望與人平等、友善的交流。當孔乙己考“我”茴香豆的“茴”字的寫法時,孔乙己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柜的時候,寫賬要用。”,這里的孔乙己分明就是一個體貼、愛護晚輩的慈祥老人形象,他也并非單純地賣弄自己的學問,他也同時善良地想到“我”光明的未來,教給對“我”以后有幫助的一點點知識。他并沒有看輕一個社會地位低下的酒店伙計。單單從這幾句異常簡潔的話中就可以窺見最簡單的人物性格和情態。可見孔乙己本性是善良地,他是一個有著豐富人性的人物,我們從表現中看到幾千年的封建科舉制度侵害了多少像孔乙己這樣本性善良的人,當只有很少一小部分的幸運兒體會著金榜題名的揚眉吐氣和喜悅時,喜悅的背后卻有著更多像孔乙己這樣潦倒、破落失意者。孔乙己的命運可悲、可嘆!
文中出現的短衣幫是一個獨特的群體,孔乙己和短衣幫一樣是站著喝酒的人,唯一的區別是孔乙己穿著長衫??滓壹菏?ldquo;半個秀才也沒有撈到的讀書人”文學藝術論文,本質上也是沒有任何優越地位的人。短衣幫是做工的人,處于社會的最底層,和孔乙己是平等的,都是底層人物。但在小說中,高明的作者正是通過短衣幫與孔乙己的對話和較量烘托出雙方的性格特征和內涵。短衣幫是以取笑孔乙己為樂的,有的叫道, “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5】其中“有的叫道”一般平等的人們在談話時心平氣和的,不會用“叫”這個有某種特殊意義的詞,其一是蘊含著眾人故意讓別人聽到的意思,其二這個詞表明叫的人是和孔乙己不是統一戰線的人。“故意的高聲嚷道”“故意”二字表明了眾人的別有用心,“高聲嚷道”潛藏著眾人有意調侃孔乙己,以此引來笑料。從幾個簡短卻處處有意為難孔乙己的問話中,短衣幫們是把孔乙己排除在他們社會階層之外的,他們是沒有因為孔乙己未進學而窮困潦倒而同情他,反而用看似平和實則惡毒的話嘲諷他,他們?鑰滓壹菏搶淠?,近x靄閹弊鼉坪笮菹⒌奶缸屎托α隙?,脫]幸桓鋈四苷嬲楹屠斫饉揮幸桓鋈四苡萌八檔奈屢窗參靠滓壹河馗創噯酢⒚舾械男牧欏U夤倘緩涂滓壹罕舊硨煤壤磷觶級耐登圓渙夾形泄叵擔鬧械乃腥碩鑰滓壹憾際淺胺淼模飫锿懷齙謀硐至絲滓壹核κ貝牡撞忝裰詼鑰滓壹赫庋娜聳搶淠模淙蛔髡叩謀實魘賈帳腔郝膠偷模揮屑ち業惱?,辱骂,但这正视H髡叩母咼髦Γ尤粘W釔匠5乃禱爸鋅湃擻肴酥淶惱媸倒叵怠W髡囈黿鐾ü父齠曰俺【埃諶绱思蛄返撓镅災?,抉W毯巳绱朔岷竦娜鮮都壑島透星?,震}竅嗟備叱男鶚亂帳酢?
文中的掌柜是精明的商人,作者對他的著墨并不多。“在這些時候,我可以附和著笑,掌柜是決不責備的。而且掌柜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引人發笑”【6】掌柜和短衣幫的嘲笑是不一樣的,他是為了引人發笑文學藝術論文,為了調節自己酒店的活潑熱鬧氣氛而故意調侃孔乙己,這就讓人更感人情冷漠和陰毒。掌柜對孔乙己的念念不忘也僅僅是“十九個錢”。當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時,掌柜一見面,沒有對孔乙己慘狀發出任何同情注意,而是急著追回那“十九個錢”,或者說掌柜即使看到了也是視而不見的,因為他們早知道孔乙己是被打斷腿了的。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仍然同平常一樣,掌柜急著要自己應該得的欠款,還有合理的地方,但面對只能用手走著來酒店的弱小者孔乙己,掌柜沒有一絲的同情和不忍,仍然有意揭發孔乙己的身體和心靈的創傷,愉悅自己和麻木的眾人,這就是掌柜對孔乙己的極度冷漠。這么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掌柜的精神世界:冷漠、勢利,精明。這也是構成孔乙己所處時代的世態炎涼的一部分。
作者能用如此簡練語言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風貌,是因為抓住了人物最典型的特征,用最能突出人物精神且符合人物邏輯的語言來表現他們。
二、以笑寫悲的氛圍渲染
小說篇幅短小,不足三千字,“笑”字出現了12次。笑字是一個表情動詞,形容人內心愉悅,但因為人類有其復雜的社會性,這個簡單的表情動詞并非只具有她本來的含義,如小說中出現的“哄笑”“取笑”,眾人以揭穿孔乙己的傷疤而故意侮辱,取笑他,從而獲得一種自我,這是極其不道德和殘忍的行為,但作者正是通過“笑”,通過眾人笑孔乙己的畫面揭發孔乙己的迂腐和眾人對孔乙己的冷漠,從笑中總結孔乙己悲慘的一生,從笑中闡發眾人對弱者的冷漠和麻木,從笑中窺視中國舊時代社會的世情和人情的冷漠。“笑”是小說的整體氣氛,我們讀者也會被文章一開始的快活氣氛所感染,“我”一個百無聊賴的酒店小伙計,就因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就因為眾人故意揭孔乙己的缺點、傷疤而引起孔乙己緊張焦慮、可笑無力的辯駁而引人發笑的場面,孔乙己在咸亨酒店是孤立無援的文學藝術論文,可憐的窘迫和眾人的哄笑、欺凌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
文中出現兩次“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這些做工的短衣幫在辛苦的體力勞動后,在熱熱地喝了酒休息中,需要一個供人玩笑的東西,來慰藉疲憊的精神,通過欺凌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獲得自我滿足感和。在看似快活、輕松、愉快的空氣中,孔乙己沒有笑,“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他緊張著,爭辯著,“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他凄慘著。孔乙己在快活的空氣中是焦慮的,不安的。作者就通過孔乙己的幾個面部表情的變化就揭示了孔乙己可憐的處境和眾人不顧孔乙己感受肆意凌辱他的殘忍和冷漠。“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這是一句敘事發展中承上啟下的話,飽含作者濃濃的同情,一句話揭穿了孔乙己對于眾人的作用,僅僅是眾人調笑的精神工具而已。這句話相當的簡潔,但背后蘊含的意義相當的豐富,用文章下來的故事發展來證明著這個真實的存在。即使面對折了腿的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的慘狀,所有人向往常一樣沒有一點惻隱之心,最后孔乙己“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眾人一直鑒賞著孔乙己的悲慘和弱小,不管孔乙己處境多么艱難,眾人對他是從始至終的麻木和冷漠??滓壹簭?ldquo;笑”中出場,也從“笑”中離開。作者就是通過“笑”來反襯孔乙己的悲,這樣更加強烈地揭發了小說的悲劇主題,通過十二個“笑”簡潔地勾勒了孔乙己的“慘”和眾人的“快活”,從笑和慘的巨大反差中烘托作品的悲痛、沉郁的滄桑感。“《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于苦人的薄涼”【8】正是此小說的主題,這深深地觸動了讀者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主題的闡發也正是通過作者異常豐富的言簡義豐的敘事藝術完成的。
三、四個畫面鏈接的敘事結構
《孔乙己》有13個自然段,文章的敘事結構異常簡短,分別選取了孔乙己被嘲笑,孔乙己教伙計“茴”字,孔乙己給孩子散吃茴香豆,孔乙己折退后來酒店喝酒四個畫面,作者就是通過這四個輕描淡寫的畫面,卻刻畫了有鮮明特征而真實的人物,也表達著深刻的社會意義?宰釕俚氖呂袒絲滓壹憾潦槲粗芯俚謀乙簧涂殺商鏡謀縲愿瘛?
文中前三個自然段敘述了咸亨酒店的經營情況和“我”的經歷文學藝術論文,為敘述孔乙己做好了背景鋪墊。接下來敘述了孔乙己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一面,孔乙己一道酒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孔乙己在這個世界里是被排擠的,沒有真正溶入短衣幫的世界。短衣幫們故意戲謔著他的傷疤和痛苦。我們都知道文中的“我”小伙計是小說的敘述者作者正是通過“我”的敘述來完成故事的展開,但“我”是一個學識不高,地位低下的人,他的敘述卻有條有理,有著強烈地讀者意識,這個小說中的人物有著很強的作者意識的,雖然本質上所有的小說的人物都是作家的一手創造。“我”選取的事例無疑是最能表現孔乙己性格和命運的。不但如此,甚至“我”的敘述順序安排也異常的精巧,有著明顯的精心安排痕跡。在孔乙己被嘲笑的畫面中,前部分(第四段)寫眾人嘲笑孔乙己的偷竊行為,在眾人嘲笑孔乙己的后半部分中是眾人質疑孔乙己的讀書能力,中間卻插入一段孔乙己的背景描述,這是作者根據讀者的閱讀心理而設置的,一般讀者在讀到孔乙己被嘲笑的場面時,會產生好奇心理,這個孔乙己為什么要偷書而不承認偷,被眾人群起而攻之,所以作者就在這個大的場景中插入這一段,正好滿足了讀者的閱讀心理需求,而且這樣安排也不會有突兀的不適感覺。不僅如此,也為讀者能容易理解下文中眾人嘲笑孔乙己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原因。
參考文獻:
【1】魯迅雜文精編,《南腔北調集.我怎么做起小說來》張秀楓選編,—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5,第182頁
【2】《且介亭雜文二集》中五論文人相輕—明術,魯迅雜文全集,魯迅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6第173頁
篇5
關 鍵 詞:藝術實踐;舞蹈;藝術表現力
一、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教師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源.走出課堂,從社會這個廣闊的舞臺不斷汲取舞蹈藝術靈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主動重組和重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讓學習充滿樂趣,這是每一名學生和教育者希望看到的.藝術實踐正是舞蹈專業學生從被動學到主動吸納的一種轉變,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發掘學生的潛力,對培養舞蹈專業的學生的藝術表演力及綜合能力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藝術實踐的定義及內涵
呂藝生在《舞蹈教育學》一書中,稱舞蹈專業的藝術實踐就是舞蹈實習,他認為舞蹈實習包括了舞蹈表演、編導、教學、寫作等,舞蹈表演專業的實習主要是舞臺表演,側重學生舞臺表演能力的鍛煉.舞蹈教育專業實習的內容包括模擬教學、實際教學和論文.作者認為,舞蹈作為一門集音樂美、形體美、服裝美、舞美設計等多項藝術于一身的綜合藝術,以其高雅時尚的藝術品位和凝聚著中華文化的翩翩風韻,無論是生動活潑的舞臺演出、還是嚴謹科學的教育教學、論文書寫,對于從事舞蹈專業學習的學生來說都有著“感于外、發于心”的本質提高,是藝術表現力來源的沃土.
三、藝術實踐對舞蹈專業學生藝術表現力的作用
(一)舞蹈藝術實踐是知識積累的過程,為藝術表現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礎
舞蹈課和舞蹈實踐活動(如舞蹈比賽)結合提高學生審美觀舞蹈課是知識積累的過程,教學方式主要圍繞講解——訓練——講解進行,教師以主導地位的角色傳授舞蹈基礎知識,學生基本是被動接受者,周而復始,學生對舞蹈課學習的興趣就會降低.為提高舞蹈課的教學質量,要鼓勵學生多參加各種舞蹈藝術實踐比賽活動,把課堂所學知識應用到舞蹈實踐比賽中去,注重學生對舞蹈知識的應用,體驗、賞析和創造.要強調藝術實踐過程中的感性認識,它是教學活動的延伸,也是對舞蹈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檢驗,它們是相輔相成的.注重舞蹈課和藝術實踐比賽活動的相結合,為給學生提供藝術實踐的機會,經常參加藝術實踐比賽活動的學生同沒有參加藝術實踐比賽的學生相比,他們之間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通過一定的舞蹈知識學習后,要安排和鼓勵學生多參加各種藝術實踐比賽活動,把理性認識上升為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對舞蹈知識更廣泛的學習興趣,達到培養舞蹈藝術表現力的目的.
(二)舞蹈藝術實踐可以提高學生的模仿力,進而提高其藝術表現力
舞蹈是一門不僅注重形式美,同樣還十分注重思想情感內涵的藝術,從這個意義上講,舞蹈美不是一般的人體動態美.而是一種飽含詩情,富于樂感的人體動態美.學生在舞蹈藝術實踐中通過對大自然和生活的創造性模仿,可以提高其表現力,如擠奶舞就取源于勞動,它是模仿牧民給牛羊擠奶的動作來表現人民的智慧、勞動的美.通過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如“三下鄉”、“舞蹈采風”等方式,學生縮短了舞蹈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逐漸通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作者認為,舞蹈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意識形態的反映,它屬于上層建筑,“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藝術的再現生活的一種表現形式,離開了人類社會生活,離開了勞動實踐,也就沒有舞蹈藝術,在文字記載的幾千年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經歷了各個不同的歷史時代,有過各種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舞蹈藝術正是在這些多種多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的基礎上,伴隨著歷史的進程,時代的印跡,從無到有,由低級向高級逐步發展起來的.內容、形式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不僅可以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更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表演和創作靈感,從而提高舞蹈的藝術表現力.
(三)舞蹈藝術實踐可以提高學生創作、表演、欣賞水平,從而促進藝術表演力等綜合能力的提高
舞蹈實踐包括舞蹈創作和舞蹈表演,而這兩者都經歷著從客觀現象到主觀意象再到舞蹈形象這二種時空狀態的兩度轉化過程.從素材到舞蹈藝術的轉化就是創造過程.舞蹈藝術源于生活.人們在生活中會有很多感悟,但表達不清楚,而創造本領的前提就在于發現、升華,例如,講解舞蹈《小金魚》時,我帶領學生走進自然,在大自然中觀察魚的形態、覓食、嬉戲的全過程,并要求低年級學生設計一組舞蹈造型動作.學生們的想象力很豐富,想象出的肢體動作也十分豐富,有身體的扭動、面部表情的夸張表演、手部動作的配合,十分具有創造力也十分可愛,回到課堂再度講解《小金魚》時,學生情不自禁的發出了“原來是這樣”的感慨,學習效果十分好.對于高年級的學生,通過參加遼寧電視臺春節晚會演出、 電視臺“雙擁晚會”、去日本昭和大學演出、去法國演出等一系列藝術實踐活動,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眼界、提高藝術欣賞水平,更能夠提高學生的愛國熱情、創作 、藝術表現力等多種能力,從而是各種藝術
四、藝術實踐是藝術表現力的沃土,需要教育者不斷探索藝術實踐的新途徑
學生的舞蹈感受力和藝術表現力,是學生的外部形態動作和內部情態動作的綜合培養.只要教育者努力探尋舞蹈教育的發展趨勢、發展規律和發展途徑,創造性的開展藝術實踐活動,那么,對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展創造性的藝術實踐活動,讓學生創造性地運用外部舞蹈動作與內心情感語言的技能,來進一步創編舞蹈動作,發揮其表演才能,并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和美的創造能力就不在是一句空話.藝術實踐,對于每一位教育者來說,不僅僅是單純的“演出”、“表演”;更應該是“教和學”的完美統一,是學生主動吸納知識過程,更是“教學實踐”、“舞臺實踐”、“創作實踐”的沃土,每一位教育者都應該開拓思路,創造性的開展藝術實踐活動,使舞蹈教育、教學告別“機械化”的操練,讓學習充滿樂趣,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楊歐.論舞蹈學專業特色的舞蹈技術課[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4,(2).
[2]張春河.高校舞蹈教師的角色素質[J].舞蹈,2008,(6).
[3]張薇.舞蹈藝術走進大眾的探討[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1).
[4]蘇婭.中、日、韓三國古典舞蹈比較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
【二】舞蹈藝術方面的論文
摘 要:文章通過舞蹈常識、舞蹈編導個人素質、培養優秀的舞蹈人才等三個方面對怎樣創作優秀舞蹈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舞蹈起源;舞蹈分類;知識型編導;舞蹈創新
1 舞蹈常識
1.1舞蹈的起源和發展
舞蹈是人類最早起源于勞動的藝術形式,最早的舞蹈多以模仿狩獵或歡慶豐收為主,隨著社會文化發展,人們用這種豐富的肢體語言開始表達思想感情,繼而反映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審美要求。一般研究者認為舞蹈始于舊石器時代。結合中國遠古的傳說以及世界各國的歷史記載,舞蹈的演變經歷了我國云南滄源巖畫中等巖畫中體現的上古時代原始舞蹈,隨后在奴隸社會的圖騰舞蹈,到了封建社會的宮廷舞蹈,史書上記載中國宮廷舞蹈發展的兩個高峰的漢魏和隋唐時代,唐玄親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還親自參加編制樂舞。以及從歐洲宮廷舞蹈中發展而來的古典芭蕾,直至20世紀出現的現代舞。
1.2 舞蹈的分類
舞蹈按照社會作用的不同可概括為兩大類:①自娛性舞蹈。自娛性舞蹈顧名思義就是為了自我娛樂而跳的舞蹈。自娛性舞蹈劇具備廣泛的群眾性,例如,人數、場地、時間均由大家自己選擇決定,同時更以群眾舞蹈娛樂活動為互相交際為手段而到達交流感情的特殊性。②表演性舞蹈。表演性的舞蹈,是指專門為觀眾欣賞而表演的節目。這種舞蹈更多是具有了規范性,除了在個別的場合由專業的舞蹈工作者即興表演之外,大多數一般都在舞蹈編導的精心的編排下,提煉出主題思想、故事情節通過舞蹈的表演形式來塑造人物,通過扮演者的表演來娛悅觀眾,讓觀眾和舞者在精神上得到高度的統一。
2 舞蹈編導個人素質
好的舞蹈作品的稀缺并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很多理由導致這種現象的產生,其中優秀編創人員的稀缺為主要的癥結。培養一個優秀的舞蹈編導需要諸多的條件和因素。客觀的教學條件到個人的文化素質形成了密切聯系。所以在遵循舞蹈編創的規律法則制約下,切實提高編導的整體素質成為當務之急。
2.1 舞蹈的文化內涵
最初舞蹈在舞臺上拼的是技巧,再拼就是舞蹈的文化內涵。田露教授提出“在舞蹈編導、演的技巧,學養、文化人格等諸因素中,影響創作的終極因素是舞蹈藝術者自身的文化人格?!币粋€舞蹈的文化內涵完全取決于編導的個人內涵,他創作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2.2 做文化知識型編導
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造就了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例如《雀之靈》《踏歌》《絲路花雨》《云南印象》等眾多經典作品。目前社會提倡的是打造知識型社會,也就要求文藝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識性才能符合當前社會趨勢的發展。一個能讓人從舞蹈中讀出知識讀出文化的作品,無疑是一個具有深度的作品,這個舞蹈作品就更多得起到了社會的作用,讓人們沿襲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同時,利用好這種廣泛而又直接的藝術形式繼續創新發展。伴隨著近幾年來電視的大力推廣,各種各樣的舞蹈都呈現在大家的面前,百變的樣式、翻新的手法,讓我們眼花舞蹈藝術方面的由專注畢業論文與職稱論文的zglww.net提供,轉載請保留 .繚亂,但是我們看到的是舞蹈上的“腐化”,舞臺上是讓人看不透的在歇斯底里表演的演員,舞臺下是稀稀拉拉面無表情的觀眾,這樣的場面和舞蹈的編導有直接地關系,這種舞蹈缺乏知識,是一個浮躁的表現,以一種功利的表達實現自己的目的,但是它偏離藝術的本質。現在的狀況更可悲的是一種自我意識的泛濫——搞自己的藝術,這些舞蹈編創者根本沒有認識到自己個人知識的缺乏,盲目抄襲一味追求技巧上的難度以及絢爛的舞臺效果,但是忽略了舞蹈的知識型。
2.3 舞蹈編導應當深入到生活中
當前舞蹈創作面對的很大一個理由是對生活的體味和感悟表現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題被符號化和模式化,舞蹈來自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在舞蹈的編導中,編導只有在熟知生活中的細節,才能在生活中提煉并升華,在生活向舞蹈形象轉化的過程中,有一項技能是編導們要學習的就是“模仿能力”,這種摹仿可以在編出的作品中得到體現,觀眾也可以從這種摹仿中揣摩出是什么樣的情景,所以這個模仿要不到生活中體驗生活是不可能很形象的。
2.4 舞蹈既要創新又要保持傳統文化
我國的舞蹈資源豐富,有一些舞蹈文化經過藝術大師們的挖掘已經得到了保護和發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的遺產沉睡在民間中,這樣就需要我們去挖掘,成功地挖掘后面對的就是怎么樣符合大眾的審美觀念,這樣就要求我們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進行二次的創新,這種創新目的是為了讓這些寶藏更好的發揮它的特色,適合社會的發展需求。
3 培養優秀的舞蹈人才
3.1 向知識舞蹈教學發展
一個定位就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價值取向,所以作為當代的舞蹈演員們,更要著眼于未來,拋開功利心,舞蹈是經濟建筑中的高層建筑,是一種文化的象征,所以所有從事舞蹈生涯的演員們應該以知識舞蹈為導向,轉變觀眾對舞蹈就是“蹦蹦跳跳”的想法。舞蹈要求我們從事舞蹈的工作者們從自身的素質抓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這樣既能更加快速理解編導的主旨,更能在舞蹈中恰如其分的表達舞蹈所帶來的文化內涵。
3.2 學會體驗感情
篇6
根據史料記載,古代的徽州就在現在的安徽省南部,主要分布于安徽宏村,西遞,江西婺源一帶,處在三省交界處?;盏駪糜诮ㄖb飾上,裝飾性風格具有濃烈的文化地方特色。徽雕主要有用于祠堂廟宇,園林民居的裝飾的表現上,還用于室內家具的室內用品。我經常帶學生去安徽江西寫生考察,逐漸了解了徽雕這一門獨特的雕刻藝術。
徽州的“三雕”主要指木雕、磚雕、石雕,徽雕之所以昌盛,有他的必然的原因。首先徽州山林地區,盛產木材。尤其是各種木材很多,取材很方便,所以他們大量的應用于家庭院落的裝修裝飾,例如室內的屏風,日常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書架、書房。再次石雕之所以非常的流行,就是因為這地方黟縣地處山中,周圍有大量的的大理石,這種大理石叫做“黟縣青”被廣泛用于村子的建設建筑中,這種石頭有它的獨特的藝術價值,經過打磨之后,會出漂亮的線條紋理,不僅石質堅硬,而且易于雕刻,所以被大量應用。還有就是因為徽商為了光宗耀祖,他們做了一輩子的生意,回到家鄉,他們用大量的財力來修建祠堂,建立自己宗族,以顯示豪華富貴的家庭背景和顯赫的地位。他們用了大量的財力同時也培養出大量的能工巧匠,使得他們的雕刻技藝在大量的實踐中不斷爐火純青,獨秀一枝。最后徽州此地山清水秀,在黃山腳下,皇室家族的帶動和提攜,加上先人的智慧古訓,走出一條耕讀并舉,亦商亦儒,以商養儒的路子,出現大量的仕途,商道都非常通達的歷史名人、達官上卿,他們賺了錢,發達了又回家鄉開學堂,教育后代,他們的發展同步也帶動了此地的文化發展,徽雕就是在這么一個環境下形成的,其淵源于宋代,到明代清末極為昌盛。
我們首先看木雕,其主要應用于房屋的建構和裝飾,古代大多數采用木質結構建,門窗床多采用了雕刻藝術,通過這種方式來顯示家庭地位。主要體現在門樓、窗戶的裝飾圖案的地方。下面我們繼續分析一下其藝術特點,刻在門上窗上的木雕形象大多線條流暢,圓潤飽滿,十分干凈利索。線條組織和疏密節奏飛舞流動。造型上笨拙可愛,夸張變形突出特點,簡潔概括突出特征。外形很整,神情自然傳神,動作表情表達十分到位。寥寥幾筆,栩栩如生,左顧右盼,形成經典的模式。木雕的雕刻題材,有人物,走獸,花鳥,魚蟲,樓臺亭閣等。其中有很多獨特的動物,例如鹿,牛羊,蝙蝠,蟾蜍,喜鵲都進行了典型的概括,很具有代表性。另外還包括一些植物,如蓮花,,梅花,也進行了經典的概括特征,十分明顯。木雕形象同時都進行了點、線、面的平面化的處理,極具有現代感。木雕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經常用比喻的手法或者暗示的寓意,例如仙桃代表長壽;蓮花和蘆笙放在一起表示連生貴子;石榴暗示多子多福;把銅錢和蝙蝠放在一塊以為福壽雙全;瓶子里插了一把扇子就是說平生要積善累德;一個小孩兒手指天空代表指日高升;三寶方天畫戟代表連升三級。木雕在安徽徽州一帶起到了一種日常教育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了理學教育,尤其是對于幼學啟蒙十分重要。有些在題材上如漁樵耕讀,福祿壽喜,一些內容上都從書里提取出來,忠孝結義,富貴吉祥,仙人菩薩,無所不包。有些講了一個一個的故事,有些是直接把書籍里邊的故事刻出來以教育后人,各種形象的雕刻都是有其特定的意義和美好的愿望的,如五子登科,平步青云,百子圖,官拜公卿,福祿雙收。都是對人生幸福的完美的天倫之樂的向往。木雕的雕刻十分細膩繁復,講究藝術美,有的講究鏤空的效果,鏤空的層次很多,題材都在不同平面上內部中空,層次分明雕刻藝術十分高超。雕刻完之后,為了保護木雕,也是為了獲得最美的效果,木雕表面又多用油漆彩繪,使得顏色鮮亮明快,內部的形象多用金色或金箔描繪,金燦燦的光彩艷麗顯得有富貴之氣。木雕主要采用浮雕和透雕相結合的方法,借助于流暢的線條,簡潔古樸的造型,強調了對稱及富有裝飾的現代趣味,徽州的木雕雕刻風格樸實粗曠,平面突出。一直到明清后期,雕刻藝術日益繁榮,家家戶戶都都采用木雕來裝飾室內家居。
第二種是磚雕,主要應用于門頭上面,門檻,起到裝飾作用。顯示門第的不同,家族顯貴的作用。雕刻方法十分突出形象,大都是浮雕,凸顯出磚面之上,一般是左右對稱成雙成對的形象,鑲嵌在大門門頭之上,大多是吉祥瑞獸,大象,蟾蜍,錢幣,麒麟送子,蓮花,寶鼎出祥云,蝙蝠成雙對,而且磚的外形也不是完全方形的,大多是小扇形,菱形的。這樣磚雕十分靈動柔美,磚雕各種形象的表現也十分精細流暢,形象中的各種裝飾紋案,裝飾感十分強烈,而且有著美好的寓意。形象造型笨拙,有福氣之感。構圖采用平面并行排列,形象都處在同一平面上。這樣和門頭飛檐組合起來,使得門面很有氣派,格局不凡。
第三種是石雕。石雕的代表一就是在西遞宏村鑲嵌在墻上的石窗樓窗,很多有圓的、扇形的、菱形的比比皆是。上面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梅蘭竹菊圖,吉祥瑞獸等等。還應用于其他的地方,如房屋的臺柱門樓,起到裝飾作用。石雕多是小型動物石雕,造型樸實,神態自然,大多是小獅子或麒麟。二就是牌坊,更具有代表性,是皇帝賜給功臣表彰大臣的,歌功頌德,雕刻藝術價值更是精湛,西遞的胡文光的牌坊最具有代表性。胡文光在明代嘉慶年間,中狀元后來皇帝批準在他家鄉建了這座功德牌坊。以表彰他在當官的時候做了很多好事善事。胡文光的牌坊有它獨特的魅力和價值,是牌坊和雕刻藝術的完美結合,牌坊上雕刻的吉祥瑞獸,牌坊上有四個大柱子,柱子下端都雕刻石雕大獅子,獅子刻的非常栩栩如生,是完整的雕塑,大獅子和小獅子嬉戲打鬧。牌坊中部刻有仙鶴麒麟瑞獸,在牌坊上部刻有天官賜福,仙人石雕,牌坊有大量鏤空石雕,極盡繁復,一般多為透雕,還有圓雕、線雕等與各種技法的并用,可稱為石雕中的精品。
篇7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人類社會一直是一個“讀圖時代”。我們從古代的壁畫和崖畫里可以窺視到先人那個時代的文化與生活,而幾百年后,我們的后人又可以從我們當代這種“圖”里讀到什么?
一、攝影的關注
攝影術起源于美術,是畫家們為了更加準確地表現對象而發明的。自從1826年法國尼普斯使用照相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以來,攝影作為藝術與技術結合而產生的新藝術門類,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隨著攝影新技術的運用,廣大攝影工作者不再為曝光失誤、焦距不清而犯愁,可以更多地注重所應表現的對象。
攝影從誕生之日起就以紀實寫真為最基本特征?!断Mこ獭?、《俺爹俺娘》、《麥客》等攝影作品受到歡迎和贊揚的原因,并不在于光影的完美,而是紀錄下來的人的真情。
《云南畫報》自1959年創刊以來,很多讀者都對其圖片的精美有很深印象,但如何也能讓他們記得圖片的內容呢?
1、去發現去創作。所謂“發現”是尊重客觀事實、理性、認識,采取平實的拍攝手法?!罢障鄼C對于我們是一種記錄我們所看到的社會現象的眼睛……我們對于自己所報道的事物來說,不是‘發明者’,而是‘發現者’”(flash攝影家卡蒂埃?布勒松),“攝影家要具有嬰兒式初入未知國境的旅游者那樣的目光”(畢爾?布蘭德)。這就要求攝影家用自己的眼睛把握平常,用自己的大腦理出頭緒,用自己敏銳的直覺抓住現實,并以自己獨特的攝影語言、視角、構圖、光影等鮮明地顯露出生活態度。很多讀者看了《畫報》的專題后,都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我們在家鄉生活了這么多年卻從來沒發現這么美?有的游客把《畫報》作為指向去旅游,到了才大呼“上當”:怎么沒有照片上的這么美?這就是攝影者獨特的視角和發現。
2、攝影的情感。在藝術形式中表現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找到“客觀關聯物”,藝術家要表現這些情感必須找到與這些情感密切相關的內容形象、情境、情節等適當的媒介。
用相機作為素描簿做一種直覺的反應,按動快門。作為攝影師,要有高度的文化素養,敏銳的洞察力,對生活有新的視覺形象的敏感,選擇對象的敏感和對把握最佳時機的敏感。這種按動快門的瞬間已包涵了一切:主題、影調、線條等。攝影的紀實性把觀賞者的目光分散在畫面的各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是些實在的構成元素,這些構成元素在快門啟動的剎那間完成自己的時空交合,形成最佳組合。
“大眾傳播受眾的不可知性”作用于受眾不同的傳播效果。對攝影師來說,主客觀也是一種表現手法。例如,海灣戰爭后的科威特重建,王儲來到北京洽談請中國做一些項目。中國政府舉行歡迎儀式的那天正好刮起了大風。我們的記者拍的多是王儲和總理檢閱儀仗隊的一般照片,美聯社的攝影記者則拍了一張兩人頂風而行的照片,并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王儲和總理正頂著風去檢閱儀仗隊并說了中科兩國在經濟合作方面存在的分歧。他并沒有說中科關系就象圖片中那樣逆風而行,但卻通過攝影表達了這個意思。因此,我們要不斷地追問自己:這一幅照片我要表現的是什么?
3、攝影的社會價值。照片雖然是一個瞬間的記錄,但仍可體現戰爭、體育、宗教、文明與落后、新與舊等矛盾的沖突。沖突是思想、性格的外延,沖突就是戲劇性?!耙粡堈掌膬r值不能僅用美學的觀點去衡量,還必須從對人類和社會在視覺上的表現強度去判斷”(納吉)。攝影最偉大的功績是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可以將全世界納入腦海,替“我們”和世界作全新的“交流”,顯露出“人性的企圖”――攝影是呈現人類情感的最忠實媒體。攝影的紀實作為社會的見證者,從一開始就為人類的自身尊嚴、存在、人性的回歸做出不懈的努力。
二、文學式攝影
很多著名的攝影家都不是學攝影的,薩爾加多是學經濟的,劉香成是學政治的,瑪麗?埃倫?馬克是學社會學的……攝影只是他們手中的工具。一般攝影師和攝影大師的差距并不在于攝影本身,甚至在攝影上還常常各有所長,差距主要還是表現在攝影師對所拍攝的題材的理解和影像的注釋。
1、 攝影的表現形式。攝影和文學上的現象有類似之處,大凡文學巨匠都一定是社會學家。攝影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薩爾加多的照片非常美,人們可以將其作品當作藝術品掛在墻上;而尤金?里查德的很多作品就很不好看,畫面既不完整,也不平衡,人物在畫面上常常只有一部分,往往還是斜的,對于這種畫面很多攝影師都難以接受,何況一般讀者。但他的作品的視覺感受很獨特,可以說他用了一種新的攝影語言,為紀實攝影師打開了另一扇大門,使他們今后也有理由以各自喜歡的方式來拍照片。
2、攝影的文學性。專題攝影是圍繞一個主題,選用多幅照片來全面而系統地反映事物的發展和運動,提示其社會意義,反映人物的活動及其情態變化。
由于照片直觀性的特點使得專題攝影作品在拍攝和編輯中極易發生“直、白、淺、露”的現象,缺少回味,甚至落到“快餐食品”的地步,因而漸漸失去一些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讀者。專題攝影作品是用照片寫文章,我們要提高文學素養,提高專題攝影作品的品味和水平。
文學是一種幻覺藝術。它借助語言文字作媒介,調動人們自身的生活積累,在人腦中產生幻覺形象。這種創作富有層次,表現細膩,還能使用夸張手法。因此,他能使作品成為每一個讀者自己的作品。其實,照片也是一種媒介,攝影師也可以利用它,調動人們的生活積累,通過已有的圖像產生聯想,在自己的大腦里進行第二次創作?!皼Q定瞬間”的理論就是調動人們的生活積累,把拍攝到的瞬間擴展到“具有過去的殘留,并映照著未來”的時段。照片中的圖像、場景、動作、光線都具有隱喻性,都能引發聯想。人物的動作、表情、環境的布置、光影的含義都因文化的不同,而對圖像的理解有所不同,從圖片上獲取的信息也就有所不同。圖片的大眾化可以比文字更具有吸引力。
文學創作者首先強調作品應有一個時代背景和構成環境。照片不需大篇幅的描寫,只需有目的地選擇畫面背景環境,利用背景中的文字、廣告牌、人物的服飾、環境的裝飾來表達時代背景。攝影還能利用環境做一些隱喻:雷雨隱喻激烈,朝陽隱喻希望,廁所隱喻宣泄等。攝影還可以利用光影形成的影調形成氛圍,影響讀者的心情。
照片在表達人與人的關系上亦有獨到之處。拍攝人物的體態、神態、表達人與人之間是和睦還是緊張,是熱情還是冷漠。照片還能以一圖勝千言地表現人物的職業、性格、修養、文化、道德水準。照片中的色彩還可以烘托氣氛,幫助突出主題,如蘭色,有隔漠、自閉、防范、寧靜的含義;紅色,有斗爭、革命、瘋狂的含義、照片對環境的重視就是“環境參加敘事”的理論,就是文學的“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性格”。
文學創作人為,社會生活是創作的素材和源泉,而攝影對社會的認識似乎還要來得更加復雜些。首先,攝影的創作必須來自生活進行深刻的思考,再到生活中去尋找可以表達這種思想和哲理的畫面來完成自己的創作。
攝影創作中的藝術構思也面臨同文學創作中一樣的問題,即“寫什么”,“怎么寫”。攝影的發現和選擇有時需要在同一瞬間中立即完成。如果你錯過了機會,就只能看著生活的亮點消逝,無法使用,留下的只是生活的經驗和無限的遺憾。在攝影作品的拍攝和圖片編輯過程中,也如同文學一樣有個結構問題。當今報刊、雜志上大量的系列照片不夠精彩,結構是否合理仍是主要問題。拍攝者在拍攝時就應想到系列照片的結構,圖片編輯也要有很清醒的結構意識,把一大推圖片安排成一個合理的結構,使主題思想更加深化、突出,并以結構的要求去指導拍攝,使作品更加完善。攝影師文學,是用圖片書寫的文章,是有獨特個性的文學形式。攝影者應學習文學知識,在具象的外表形式里多加一些文學修養的內涵和哲學思考的深沉。
三、攝影與文字的相互構建
紀實攝影和報道攝影的整體感常常是通過文字部分的配合才得以實現的,這種配合是否有一定的規則?如果文字部分過于簡單,甚至沒有是否可以認為是一種缺陷?如果將徐勇的《胡同》照片掛滿一墻,一個文字都沒有,讀者仍能感受到這些照片作為紀實攝影作品的歷史性和人色彩嗎?現在的讀者已經開始求知于每張照片所拍胡同的歷史和故事,希望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處理好文字與攝影專題的關系,要做到文圖并茂,互為補充。專題攝影的文章是在一組以具有邏輯聯系的照片基礎上的文字,要求是拾遺補缺。文章有利于突出主題,有文采,栩栩如生,給人以美感,其最大價值就是突顯照片背后的深層意義。目前許多人文地理方面的雜志,往往用最精的圖片配以深入的文字,現在雜志已摒棄了以往堆砌圖片的做法。圖說也不是以往的“看圖說話”,而是采用大段說明,揭示圖片背后的故事,我們一些畫報也采取了這樣的做法。
鏡頭是人類的另一種語言,可以是大眾或是新聞記者在新聞現場所拍的紀錄照片,也可以是像攝影家王小慧那樣半夜突然有了靈感,起來創作的一組照片。不論這些圖片是用在自媒體上也好,或是用在大眾媒體上也好,若想引發大家的關注,我們何不懷著一種更為人文的情懷去感觸,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去思考讀者的需求,再搭配文字或是其它手段來展現,也許可以看到更多不一樣的世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