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蒙藥學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結合蒙醫藥專業特點
針對性教學蒙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工作主要將從事于臨床工作。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應加強蒙醫基礎理論知識的滲透,多闡釋蒙醫理論知識與蒙藥藥性、功效、應用之間的關聯性,藥物間性味及功效之關聯性等,特別要加強蒙藥臨床應用相關知識的積累,得以使學生學以致用。蒙藥學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藥物檢驗、醫院藥房抓藥、制劑室制藥、藥廠生產、銷售、研發等藥學相關工作。但是,醫藥不分家,很難想象一個完全不懂醫學知識的藥學工作者能將藥學相關工作做的盡善盡美[5]。因此,在注重蒙醫基礎與理論知識,如蒙藥藥性、功效及其臨床應用的學習的同時,還應要兼顧藥學相關知識的學習。例如講解各單藥的來源、性味、功效及臨床應用的同時要向學生交代該單藥的藥效物質基礎及相關現代藥理作用等。總之要讓學生了解蒙藥學相關重點知識外還要知道基本的藥學知識點。
2.2形象化表達,聯系實際,結合現代藥學相關知識,加深理解
《蒙藥學》教科書各章概述中的定義、總功效、臨床適應證的介紹及各單味藥的性味、功效與主治等知識的介紹對學生學習具有指導意義,但學生往往對其中的蒙醫術語較難理解。因此,老師在講解中應盡量用通俗易懂、形象化的詞語表達,使抽象難懂的蒙醫術語變為學生容易理解的身邊現象,引導學生真正領會藥物的功效。另授課時應注意結合現代藥學相關知識,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藥物的功效作用,加深理解。
2.3強調聯系推理、歸納與比較的教學方法
本課程教學要求學生掌握一定數量的藥物,學生常感到力不從心,內容多而找不到規律,記憶困難。授課教師可采用聯系推理、歸納與比較的教學方法,前后聯系,總結歸納各章節藥物或同一章節間各味藥,將分散的內容系統化,整體化,引導學生掌握《蒙藥學》學習方法,便于記憶。
2.3.1加強前后聯系與推理蒙藥學具體藥物的學習是以藥性味為基礎,功效和臨床應用為學習的重點。蒙藥基礎理論認為,藥性偏寒涼的藥物多具有清熱作用,多用于熱性病證的治療,藥性偏溫熱的藥物多具有溫中、驅寒等作用,多用于寒性病證的治療。苦味藥物一般均具有解毒功效,甘味藥物一般具有滋補功效。這一定程度上說明,許多藥物的藥性味與其功效和臨床應用之間有著必然的因果關系。利用好這種邏輯關系,在推理中學習記憶蒙藥,則能使藥物被記得更牢靠更準確。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應該注重這種推理的講解,從而使學生學的更牢靠更準確。
2.3.2加強歸納與比較教學方法[6]《蒙藥學》有藥物數量多、藥物之間聯系點少、藥物容易混淆、難于記憶等特點,利用比較的講授方法,可使這些教學內容相互聯系,形成系統,使同學們清楚藥物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升華對藥物的認識。如:在《蒙藥學》中止瀉藥物與致瀉藥物間的藥性、功效的對比,在止咳、化痰平喘同一章節藥物中比較同一功效藥物間藥性與味的對比且抓住共同之處,即主要功效,先串起來,再相互之間比較,在比較中學習。在比較的基礎上,結合歸納,可使同學們對不同作用和應用的藥物進行歸類,從而可避免因藥物過多而學習起來容易混淆的弊端。
2.4注重實踐教學
《蒙藥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因此,蒙藥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應相結合,對學生進行藥用植物(動物、礦物)等實物標本的認識、野外采藥實習、實驗等各個環節的培養。通過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們認藥能力,使枯燥無味的理論更加生動化,從而激發學生們學習蒙藥的興趣和愛好。
2.4.1參觀蒙藥標本室與藥用植物園教研室應組建蒙藥標本室,定期組織學生進行《蒙藥學》中各章節重點藥物(包括原植物動物及藥材)的認知培養,有條件還可以自己建立藥用植物園組織學生自己種植栽培。
2.4.2組織學生參與野外采藥實習學期末或暑假組織學生,去往野外,帶領學生采集新鮮藥用植物,加強學生認藥能力,并要求學生每人自采自制蒙藥材標本,采藥結束后可對每位參與采藥實習的學生進行認藥考試,檢驗學生的認藥能力。
2.4.3組織學生參觀當地蒙藥廠、醫院蒙藥制劑室及藥房課間可組織學生參觀當地蒙藥廠或醫院蒙藥制劑室,除學習掌握蒙藥材加工儲藏的基本方法外還可了解到蒙藥材炮制方法。另外,可參觀醫院藥房,向學生們介紹醫院日常藥房的工作流程,能夠使學生更好的了解自己所從事的專業及工作氛圍。
2.5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5.1教師時刻要提高自身素質《蒙藥學》這門課程中部分講解的內容要涉及到《蒙醫基礎理論》、《藥用植物》等幾門課程的相關知識,因此作為教書育人的老師一定要在了解這幾門課程的基礎上,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更好地進行《蒙藥學》的教學。
2.5.2積極調動學生學習情趣,重視感性教學《蒙藥學》中對于具體單味藥的學習,學生往往開始很有興趣,但學了幾味藥下來,頓時感到內容枯燥重復,學習興趣下降。因此,在教學中如何結合多種方法,使學生有興趣學,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是教學的重要環節。首先可利用多媒體中圖片,將蒙藥原植物、動物、礦物的生態、藥用部位、藥材飲片圖生動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結合圖片,還可介紹一些有趣的相關知識,如冬蟲夏草的名稱由來等。其次利用藥趣醫話,積累的大量寶貴蒙醫藥史料和民間故事,從中提取有用的素材用于《蒙藥學》的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原本枯燥的藥物功效。如通過一些形象比喻描述一些常用蒙藥的蒙文名、別名的來歷可加深印象,將原本枯燥的藥物,融于生動的比喻中,有利于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中掌握和記憶藥物,自然提高了學習興趣。
2.5.3設問引導思考,啟發學生思維大學生的心理逐漸走向成熟,已經具備獨立思考和學習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上應努力營造出熱烈而又民主的學習氛圍,調動和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通過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思考性、承上啟下的問題,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起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思考而學,從而調動學生“學”的主觀能動性,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篇2
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需要一個衡量標準,教師教學和學生自學為主要學習方法,定期的教學考核很有必要,它可以有效地體現學生的知掌握情況,在有機化學的教學考核中應注意選題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除一些有機結構性、常識性的題目外,其余的應該貼近現實學習過程進行擬題,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如課堂中做習題、短時間的試卷測試、實驗操作等,鼓勵倡導學生對有機化學創新與獨特的思維方式。在教學中,對學生平時學習情況的考核指標主要有出勤情況、課堂紀律、完成作業情況、實驗課中的操作能力及學習積極性等幾個方面。教師結合教學情況做好考核記錄,課程結束時進行各章內容總結及每章之間貫穿起來整體總結,結合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評定平時成績。同時對于不同程度的學生應使用不同的考核方法,鼓勵學習。
2.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蒙藥學專業的學生進大學前一直是蒙語授課,蒙語授課和漢語授課轉換需要一定的過程。所以教師在多媒體上多做一些學生容易接受的圖表,讓學生慢慢適應漢語授課。由于學生的基礎差,只有通過多媒體慢慢讓學生認識到有機化學課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學生學好本課程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加一些與蒙藥學專業相聯系的知識,在教學中,列舉一些與蒙藥學的藥物結構、藥物分析和用途、藥物合成等有關的實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將有機化學基礎知識聯系到蒙藥學中去,為將來從事蒙醫藥學研究的學生打基礎。
3.合理使用雙語教育
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有機化學教學大綱的要求不同,課時的多少也不一樣,專業側重點應當有所區別。雙語教育對蒙藥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是特別重要的。雙語教育是指在學校里使用第二種語言進行各門學科的教學,我國目前開展的雙語教學主要是指學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語(主要是英語)傳授非語言學科知識的教學。有機化學教學本身有很多特點,而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的有機化學教學又有與眾不同的特殊性,尤其是對蒙藥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有特殊含義。漢語、蒙語,英語相結合的有機化學教學對蒙藥學專業的未來肯定會帶來突破性的進展。
二、教學與蒙藥學科研相結合
有機化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要想教好有機化學這門課,一定要積極參與科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是有機化學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化學實驗可以說是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最佳途徑,也是化學專業的特色和優勢。學生在課堂中獲取的知識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消化、理解和掌握。有機化學基礎理論學科教學改革及現代科研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既要發揚蒙藥學的專業優勢,也要應用現代教學與科研的先進方法和手段。一般來說學生通過化學實驗加深對有機化學理論課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在有機化學實驗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從這個過程中更準確更全面地掌握知識。只有將基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才能使學生全面掌握和應用知識。隨著我們國家教育系統的完善我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使學生在課題研究實踐中不斷思考問題、激發創新思維,鍛煉能力,培養科研實踐能力,這也是促進教學的有效途徑。
篇3
( 一 ) 扉頁:填寫論文題目(概括全文最重要內容,簡明恰當,引人注目)、學校代碼、學號、作者姓名、指導教師姓名、學科 ( 專業 ) 、研究方向、所在學院、論文完成日期等內容。
( 二 ) 原創性聲明,在學期間研究成果使用承諾書
( 三 ) 中文摘要:簡明地表達學位論文的要點。應包含論文中的基本信息,體現科研工作的核心思想。內容應涉及科研工作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結論及意義。注意突出學位論文的創新性成果和新見解。
( 四 )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內容應與中文摘要對應,力求語法準確,語句通順,文字流暢。
( 五 ) 目錄:依次排列文內章節標題,標題應簡明扼要。
( 六 ) 符號說明:論文中所用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及單位(或量綱)。
( 七 ) 引言(序言):應包含本研究領域國內外研究現狀,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研究工作在經濟建設、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等某些方面的實用價值與理論意義。
( 八 ) 論文正文:是學位論文主體,學科專業不同,論文選題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寫作方式。
( 九 ) 結論(結果與討論):要求嚴謹明確,完整準確,闡述創造性成果或新見解時,應嚴格區分本人成果與他人成果的界限。
( 十 ) 參考文獻按文中引用順序列出,可列在各章末尾,也可列在正文末尾。引用他人成果時,應在引用處說明。
( 十一 ) 附錄:主要列入正文內過分冗長的公式推導等內容,供查讀方便 所需的輔數學工具或表格;重復性數據圖表;論文使用的縮寫、程序全文及說明等。
( 十二 ) 致謝:對給予各類資助、指導和協助完成研究工作以及提供工作條件的單位和個人表示感謝。致謝應實事求是,切忌浮夸庸俗之詞。
( 十三 ) 攻讀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目錄:按學術的時間順序,列齊本人在攻讀學位期間發表或已錄用的學術論文清單(刊物名稱、卷期號、頁碼、年月、作者排序、刊物級別和第一完成單位)。
第三條 撰寫規范
( 一 ) 論文題目不得超過 30 個字。
( 二 ) 碩士學位論文中文摘要字數為 500 字左右。博士學位論文中文摘要為 1500 字左右。
1. 論文題目為三號黑體字,可分 1-2 行居中打印。
2. 論文題目下空一行居中打印 “ 摘要 ” 兩字 ( 三號黑體 ) ,字間空一格。
3.“ 摘要 ” 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內容 ( 四號宋體 ) 。每段開頭空二格,標點符號占一格。
4. 摘要內容后下空一行打印 “ 關鍵詞 ” 三字(四號黑體),冒號,其后為關鍵詞(四號宋體)。關鍵詞數量為 4 ~ 6 個,每一關鍵詞之間用逗號分開,最后一個關鍵詞后不打標點符號。
( 三 ) 論文英文題目全部采用大寫字母,可分成 1 ~ 3 行居中打印。每行左右兩邊至少留五個字符空格。 字體大小與中文相同。
1. 題目下空三行居中打印 “ABSTRACT” ,再下空二行打印英文摘要內容。
2. 摘要內容每段開頭留四個字符空格。
3. 摘要內容后下空二行打印 “KEYWORDS” ,其后關鍵詞小寫,每一關鍵詞之間用逗號分開,最后一個關鍵詞后不打標點符號。 ( 四 )“ 目錄 ” 兩字用三號黑體,字間空一格,居中。下空兩行為章、節、小節及其開始頁碼。章、節、小節分別以一、 ( 一 ) 、1等數字依次標出。
( 五 ) 標題:每章標題以三號黑體居中打印; “ 章 ” 下空兩行為 “ 節 ” 以四號黑體居中打印; “ 節 ” 下空一行為 “ 小節 ” ,以小四號黑體左起打印。換行后打印論文正文。
( 六 ) 正文:采用小四號宋體。
( 七 ) 插圖:圖中一律采用英文標注。 圖題及 說明采用中英文對照,其英文字體為五號,中文字體為五號楷體。引用圖應在圖題右 上角標出文獻來源。圖號按章順序編號,如:圖 3.2 為第三章第二圖。繪圖必須工整、清晰、規范。示意圖應能清楚反映圖示內容;照片應在右下角給出放大標尺;實驗結果曲線圖應制成方框圖。
( 八 ) 表格:表格按章順序編號,如:表 5.4 為第五章第四表。應有中、英文對照標題,表內必須按規定的符號標注單位。
( 九 ) 公式:公式書寫應在文中另起一行。公式后應注明序號,該序號按章順序編排。
( 十 ) 參考文獻
1. 按論文中參考文獻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將序號置于方括號內,并視具體情況將序號作為上角標,或作為論文的組成部分。如: “…… 李 ×× [ 1 ]對此作了研究,數學模型見文獻[ 2 ] 。 ”
2. 參考文獻中每條項目應齊全。文獻中的作者不超過三位時全部列出;超過三位時一般只列前三位,后面加 “ 等 ” 字或 “etc.” ;作者姓名之間用逗號分開。
3. 參考文獻著錄格式示例。
(1) 期刊:[序號]作者 . 題名,刊名,出版年份,卷號 ( 期號 ) ,起止頁碼
(2) 專著:[序號]作者 . 書名,版本 ( 第一版不標注 )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3) 論文集:[序號]作者 . 題名,見 ( 英文用 In) ,主編,論文集名,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頁碼
(4) 學位論文:[序號]作者 . 題名, ( 英文用[ Dissertation ] ) ,保存地點,保存單位,年份
(5) 專利:[序號]專利申請者,題名,國別,專利文獻種類,專利號,出版日期
(6) 技術標準:[序號] 起草責任者,標準代號,標準順序號-年,標準名稱,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度
( 十一 ) 論文的附錄依次為附錄 1 ,附錄 2…… 編號。附錄中的圖表公式另編排序號,與正文分開。
( 十二 ) 攻讀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目錄著錄格式同前。
第四條 打印及裝訂要求
( 一 ) 研究生學位論文內容一律采用計算機編輯,用 A4 規格紙輸出,版心的上、左、右頁邊
篇4
1 基于PBL的專業選題
蒙藥學專業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包括掌握蒙醫藥學的基本理論、熟悉臨床用藥的基本知識;掌握蒙藥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和檢測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蒙藥藥理學與毒理學的基本理論與實驗技能;熟悉藥事管理的法規、政策與營銷的基本知識,熟悉藥事管理的基本知識;具有蒙藥炮制加工、制劑制備和制劑分析的基本理論與技能;掌握蒙藥及其制劑質量的控制和鑒定分析;了解現代蒙藥學發展的動態,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備一定的科研和實踐工作能力。即蒙藥學專業畢業生在實習期間主要從事蒙藥化學、蒙藥藥理、蒙藥方劑及蒙藥制劑等相關方面的實驗研究。
因此,在實習之初,帶教老師可多通過PBL啟發學生去思考如何選題。比如,引導學生首先根據自己的專業選取待研究的蒙藥,啟發學生思考研究選用蒙藥的哪方面內容,是傾向于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含量測定,還是傾向于藥物的質量控制標準,是傾向于蒙藥的藥理方面研究,還是蒙藥的劑型改革研究等,若是藥理方面的研究,是研究抗炎、解熱、抗癌還是其他等問題。
2 基于PBL的文獻檢索與閱讀
在初步確立研究課題后,檢索文獻與閱讀文獻是接著要進行的重要環節。由于蒙藥的相關資料一部分被電子數據庫收錄,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在電子數據庫中查找;而一部分由于蒙文文字的特殊性存在于印刷版的工具書或者材料中。教師基于PBL啟發學生搜索當前常用的中文數據庫、外文數據庫有哪些,并指導通過哪些數據庫能下載到蒙藥的相關文章的全文而哪些數據庫只能看到蒙藥相關文章的摘要等;在了解文獻數據庫的正確使用之后.就要啟發學生思考通過數據庫檢索文獻的方法和技巧。同時,指導學生去圖書館或者資料室查找印刷版蒙藥相關資料。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文獻查閱方法之后,對所下載、復印及借閱的文獻資料進行系統的閱讀,并進行總結、歸納。同時舉辦專題研討會讓學生通過講解文獻的方式對所選課題的相關內容初步熟悉,并隨時發現問題、糾正問題,并在糾正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文獻閱讀的能力,同時指導學生學會將文獻內容與所選課題聯系起來。
3 基于PBL的實驗設計
在專業選題、文獻檢索與閱讀之后,即進入實驗設計階段。此時,基于PBL啟發學生思考如何安排實驗時間、準備哪些實驗材料、采用哪些實驗方法、需要哪些實驗條件等問題。從而使學生為即將開始的實驗奠定扎實的實驗設計基礎。
4 基于PBL的實驗操作
實驗設計后馬上要進入的是具體的實驗操作階段。此時,基于PBL啟發學生思考需要培訓哪些實驗方法操作、具體操作時的注意事項等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抽出專門的時間給學生演示實驗操作,并邊演示操作邊講解要點,并指出操作的注意事項,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術,從而能更好地完成實驗。
5 基于PBL的實驗數據處理與實驗結果分析
在實驗操作階段完成之后,即進入了實驗數據的處理、結果分析階段。此時,基于PBL啟發學生思考選擇何種統計軟件、利用所選統計軟件中的何種檢驗方法來分析、如何分析統計結果是否存在統計差異、如何制作圖表來表示實驗結果等問題。通過培養學生獨立完成對實習期間獲得實驗數據的處理、分析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6 基于PBL的論文撰寫
篇5
參加工作以來,那生桑教授擔任或參與完成了多項科研課題,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降血脂蒙藥的開發研究”,藥典委員會下達的“草烏葉等四種蒙藥材”藥典標準研究起草,自然科學基金立項的“亞甲二氧基苯類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降脂作用研究”等研究項目,以及“蒙藥本草《識藥學》整理研究”、“《內蒙古植物藥志》的編著”等文獻整理研究項目。其中,《識藥學》(NK-99168)―蒙藥本草研究成果,于2001年獲得人民政府“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篇6
《蒙藥學》野外實習是指在學生學習《蒙藥學》理論基礎上蒙藥的基本理論、蒙藥資源、蒙藥采集、藥味、藥性、功效及其臨床應用等系統地學習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蒙藥學》的重要實踐過程,系統結合了《蒙藥學》的理論與實踐的重要地位。《蒙藥學》野外實習是有利于重點進一步掌握認用藥物的資源、藥用部位、采集、鑒別、貯藏管理、藥味、功效、應用等理論,也是利于掌握采收藥物過程中蒙藥基本理論規律。研究利用藥物的十七性能什樣來調整機體內部的三根特性的成分的平衡和協調,所以蒙醫學所有課程的基礎課《蒙藥學》的補修課。
《蒙藥學》野外實習是蒙醫藥的古典著作、蒙醫臨床,甚至歷史、地理、生物、化學等很多學科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知識面廣,內容豐富。尤其《各論》內學得單藥是來源于植物、動物、礦物;種類多,變化大,認用復雜。味、性、性能、功效等的之間相似,但采收是它們之間有很大區別和混雜,所以對認學和教育學生的老師要求高,剛認用藥物的學生來說能學習記住是有很大困難。根據這些實際情況,總結《蒙藥學》教學方法交流經驗,也提高這門學科的教育質量,發揚《蒙藥學》理論和蒙醫學臨床中蒙藥的優點,跟著社會發展規律,培養新一批蒙醫藥人才為目的寫了這論文。
充分認識《蒙藥學》野外實習在蒙醫學的地位
古到今蒙藥本草和蒙醫藥的典著在有地區內共用蒙藥方劑是大概有300余年歷史,咱們蒙古地區內部應用也有了100余歷史。蒙醫學是蒙古民族豐富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長期同疾病作斗爭中積累的傳統醫療實踐經驗為基礎的民族醫學,蒙古民族的自然科學范圍內唯一擁有完成地系統醫學。蒙藥是治療疾病的工具,也蒙古民族人民的健康和發展中做出了巨大貢獻,是蒙古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物[1]。講給學生《蒙藥學》的科學性和永久豐富經驗的優點性在寫古代著作里,總結現代科學研究成果、也講老一代蒙醫及其蒙醫藥者的經驗等的同時,深刻地認識了世界醫學發展趨向。這樣做也保證了學生正確對待蒙醫藥,提高學生積極性。另一方面《蒙藥學》野外實習是以后打好學習蒙藥方劑及其臨床課程的基礎。例如引用蒙藥方劑成分中藥物的味、性能、功效等配制,必須清楚什么樣用藥物、代替引用藥、采收等。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能打到成為合格蒙醫生的基礎。因而學習臨床其它課程也有推動作用。掌握蒙藥學的基本理論基礎上可以能認用藥物。學習《蒙藥學》野外實習是未來在培養成有知識、有技能的醫生,深刻印象更有變成遠大理想的學生打好基礎,發揮它的重要性,明確了學生的學習目的,增加學習愛好和動力。
2.培養學習愛好,激發學習興趣
《蒙藥學》野外實習的過程中穩固地掌握蒙藥資源、種類、性能、功效的同時,深刻地認識藥物,也應用結合蒙藥的理論。例如種類不同藥用植物的不同部分引用在同一種藥材上。石竹科植物瞿麥和石竹的帶花地上部分,杜娟花科植物羊躑躅的花序,玄參科植物療齒草的全草等植物在蒙醫藥上用于瞿麥。實習過程中學生充分理解了蒙藥的命名。例如形態(扎乃哈莫爾―其其格)、氣(珠勒根―胡吉)、產地(哈切.古日古莫)、味(嘎順淖高)、顏色(希拉毛敦)、功效(特訥格―烏布斯)、部位(畢力格圖―娜布其)、產地(北藍盆花)、傳統習慣(阿如拉)等等。仔細地認識了根據藥物的外形狀和特征的命名藥物。例如旋復花、草烏、天仙子等等。還有認用很多種課本上沒有藥物,引用在蒙醫臨床上藥物的性能、功效。例如蕁麻、芯芭、百草霜、問荊、芥子、巴道拉、阿布嘎等等藥物[2]。其它還有中醫不用只能用在蒙醫上的含有蒙醫藥的特征藥物的特點、性能、功效等等藥物。例如硬毛棘豆、多葉棘豆、杜鵑花、草烏葉、玉簪花等等藥物。通過認識這些藥用植物深刻地理解了藥用植物的性能、功效,用實際例子介紹蒙醫臨床方面的成績和蒙藥學的特長,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蒙醫學社會價值觀,穩定了學生的觀點,遠離了強迫性或盲目性學習,激發學習愛好,增加學習力度。
3.充分結合理論和經驗、理論和實際
實習過程中采收藥材以后,根據《蒙藥學》中味、藥性、藥力、功效等基本內容規律在當地加工,解決了依據《蒙藥學》的傳統特點而干燥,符合藥材的規格,保證藥材的質量等等,用藥的基本步驟。實習的同時教育重點放在蒙、漢醫共同用的當地藥材黃芩、黃芪、防風、甘草、麻黃、柴胡、糖芥……等特產藥用植物;泡囊草、天仙子、藍盆花、花錨、肋柱花、多葉棘豆、硬毛棘豆、藍刺頭、北紫堇……等只能用于蒙醫臨床上藥材來源罕見或沒有的藥用植物;狹葉杜鵑、芥子、蕎麥花……等蒙醫臨床上少用而產量高,未來可以開發利用等藥用植物。大概掌握了有100~200種藥用植物,系統指導教育這些藥物的生長環境、藥用部分、采收方法等等[3]。通過野外實習學生們了解了家鄉的藥用植物豐富,自己可以認藥應用,未來可以調查資源和研究學科打到基礎。甚至野外實習也教育學生們保護自然界環境不可缺少的機會。總得來說掌握認和采收藥用植物實習,直接補了理論課的缺陷;擴展了學生知識范圍方面,有推進作用。
4.開發利用保護蒙藥資源
蒙藥資源是指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等資源,但是這里只指植物藥資源。隨著社會發展,用藥量迅速增加;隨著自然資源缺損和生態平衡失調,依著藥物資源的種類、地理分布、地方時間的變化,有些藥用植物缺乏或毀滅的危險[4.5]。所以我們認識了開發利用保護這些藥用植物的重要性。例如草烏、漏蘆花、沉香、干姜、肋柱花、甘草等等。藥材資源關系到地理分布、生長環境土地、氣候、植物普及、補缺損量等等研究范圍,有利用時間長、消耗人力和物力大等困難;所以我們根據系統研究這些,才了解資源分布、缺損等基本情況,系統地開發利用蒙藥資源,很好保護產量減少,科學計劃保護好快要沒了藥物等,走上發展社會利益、經濟利益、生態利益的道路,供應日益旺盛蒙醫藥經濟和好質量藥材。《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蒙藥分冊》中,分析被選145制劑中有分布于內蒙古的藥用植物89種。這些種類有內蒙古甘草、麻黃、桔梗等藥物從古代就變藥品供應,還用于蒙藥制劑中有漏蘆花、肋柱花、多葉棘豆、藍盆花、赤子等藥材。其中有計劃地開發利用只用于蒙醫藥的藥材,供于眼前蒙藥經濟供應,減輕或不壓于生態平衡。現在藥材的供應和價格不穩定,有些藥材罕見或無而影響蒙藥經濟利益,也損于人力和物力。這樣不珍惜大自然的資源會不利于人類和自然資源的平衡。另外因為無規律地開發和亂采收藥物,也損壞了生態環境,例如內蒙古、新疆等地區中用于穩定沙土植物甘草、麻黃、防風等,無計劃采收引起干旱環境快速地變成沙漠化。為了根本上解決減少了罕見或性好藥物的資源,例冬蟲夏草、貝母、川黃連等藥物材在藥店上罕見等矛盾,研究保護蒙藥資源;有必要開發利用藥物必須有計劃地開發利用的同時,保護少見或罕見藥物在原地,保護異地的藥物,保護種子,或選擇地保護優等種子等等進行適當方法,同時研究發育生物鐘子。藥物資源是連續發展蒙醫藥的物質基礎,而我們在這方面研究很薄弱,所以需要快速地提高這方面研究。
通過《蒙藥學》野外實習我們的蒙醫班、蒙藥班、藥物制劑班學生們充分認識和學到了蒙藥的基本理論、資源種類、采收、藥物的味能、藥性、性能、藥效等知識,研究和普及種或培養藥材技能,尊重保護中藥材優性種子方法,研究有利于生態平衡的種子,發揚中藥和草藥的西部開發,打好培養教育新時代人才的基礎。我們的故鄉廣闊,區域氣候變化大,植物分布不同,首先地方性植物變為半家化,家化研究;培育種蒙醫臨床上常用藥在我們地區少見或產量少、缺乏等藥材;建設可以種、、標準化、質量好、無污染、產量穩定等蒙藥材基地和工廠基地,研究選擇性培養藥物種類、種技能、種規范、質量監督等,是我們提供繼續性發展蒙醫藥的方向指南。
參考文獻
羅布桑.蒙藥學[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8):17~18
白青云.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學(上)[M].赤峰: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77
篇7
隨著“十二五”規劃的出臺,醫療基礎衛生建設變得尤為重要,國內醫藥行業發展迅猛。蒙藥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發展問題值得關注。首先,從文化角度來看,蒙藥是蒙古族人民在與疾病斗爭和適應自然的長期實踐中創造、積累和精選出來的經驗結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獨特的理論體系,不斷顯示出其獨特的醫療價值、研究價值及產業前景。其次,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蒙藥產業既可為內蒙古發展新的綠色經濟產業鏈,又可為內蒙古實施可持續科學發展提供長期物質資源支撐,這與自治區“十二五”規劃中確立的努力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目標相一致。
到目前為止,對蒙藥進行研究并分析的學者不是很多,總體可分為單純的醫藥研究型和經濟研究型兩類。前者主要從醫藥學方面,針對特定的一種或幾種蒙藥進行成分、藥效及副作用等進行研究,指出其存在的危害或者優勢,如吳雙玉、月亮、夢寶魯(2002)、明珠兒、劉振國(1994)、阿古拉、朱昱、于蘭英(2005)等。這些文章存在的問題是,研究者并未從實際的經濟發展方面考慮蒙藥生產及需求問題。經濟研究類文章大都以文字敘述的形式,指出蒙藥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產品研發能力弱,基礎研究落后,經濟總量小,質量存在問題等,并相應地給出建議。這類文章存在的問題在于研究時考慮的因素太多,泛泛而談,針對某個問題不夠細致深入;其次,學者并沒有站在需求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并指出消費者對蒙藥的認識及態度。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將結合之前學者研究的成果,并補充一些不足的問題,將研究建立在整個醫藥行業發展狀況的基礎上,從消費者需求、蒙藥生產企業供給以及蒙藥產業化現代化發展這三個方面指出蒙藥的發展現狀。同時,通過把醫藥研究和經濟發展相結合,從蒙藥宣傳、產業鏈條以及科研能力三個方面挖掘目前存在的問題,分析導致該現狀的原因,最后給予一些政策性建議。
二、內蒙古蒙藥的發展現狀
(一)行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內蒙古醫藥事業發展速度不斷上升。2000-2009年,醫藥制造業總產值與當年內蒙古GDP的百分比在0.60-1.36之間變動,并呈上升趨勢。其中,內蒙古規模以上醫藥制造業在全國占比由2000年的1.15%上升到2009年的1.19%,內蒙古醫藥制造業總產值在全國占比由2000年的0.52%上升為2009年的1.4%。這說明,隨著國民收入的提高,人們保健支出的比例在逐漸加大,內蒙古醫藥業的發展前景非常可觀。
目前,內蒙古醫藥制造業的發展速度快于GDP的增長速度,并呈上升趨勢,這為內蒙古醫藥制造業的發展傳來了一個喜訊。另一方面,通過跟全國數據對比發現,內蒙古醫藥行業占GDP的比值是偏低的,表明我區醫藥制造業的發展慢于全國水平,這說明其發展空間較大。
(二) 國內蒙藥需求現狀
1.從供給方面看
截至2010年, 呼和浩特市中蒙藥產業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 占呼和浩特醫藥工業的比重由10%提升到30%,利潤總額達到5億元。表1摘錄了2005-2008年內蒙古主要蒙藥生產企業的收入情況。從中可以看到,2005年3家企業總收入最高,為467458;而2008年的總收入下降很大比例。由此看到,內蒙古醫藥產業發展穩中求升,發展空間很大。在內蒙古醫藥行業整體上升的趨勢下,蒙藥發展卻有些吃力。同時折射出的問題是,國內蒙藥需求仍然較少,甚至在縮減。
2.從消費者對蒙藥的接觸度看
目前,蒙醫藥的覆蓋面狹窄。復旦大學孫暢等人對呼和浩特市醫務人員和患者使用蒙藥情況的調查顯示,高達72%的漢族人民并不經常接觸蒙藥,基本沒有接觸或聽說的人員占24.2%,使用蒙藥的主要人員仍然是蒙古族人民。由此看到,蒙醫藥仍然沒有被廣泛接受,傳播力度不大,消費者對蒙藥的了解也并不深入(如表2)。
(三) 內蒙古蒙藥產業發展現狀
截至2010年,大型蒙藥研究所共有6家,擁有蒙藥生產企業6家以上;全區現有蒙醫藥專業技術人員5000多人,蒙醫藥專業人員占全區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4%以上;在蒙藥材方面,蒙藥材品種達1300多種,目前己擁有300余種蒙藥制劑品種、11種蒙藥劑型。由此看來,蒙醫藥規模在不斷地發展擴大。
1.蒙藥發展戰略轉換
蒙藥從萌芽時期到發展時期已經長達15個世紀。進入本世紀,蒙藥的發展戰略重點已經由最初的壟斷生產逐漸轉變為產業化和現代化發展。然而,其轉變并不成熟和徹底。
(1)蒙藥產業化
蒙藥產業化是指立足蒙藥特色資源,堅持市場經濟下的市場主導,按照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要求,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科研技術,加速蒙藥科技成果向市場轉化。通過構建蒙藥科研機構、醫療機構、藥品生產企業為基本要素的蒙藥產業集群,將蒙藥從種植到市場營銷等諸多環節緊密聯系到一起,形成支柱產業并獲得利益。到2010年,呼和浩特市中蒙藥產業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占呼和浩特醫藥工業的比重由10%提升到30%,利潤總額達到5億元。目前,內蒙古擁有規模較大的蒙藥研究所和聲望相對較好的蒙藥生產廠,如通遼蒙藥廠、烏蘭浩特市中蒙藥廠、庫倫蒙藥廠等,并擁有專業科研人員和技能人員。
然而,蒙藥現代化進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兩點現狀:第一,蒙藥產業各環節相互獨立,并不能很好聯系并構成完善的產業鏈;科研所研究出的蒙藥與生產企業相脫節,導致生產部門不能滿足銷售環節和廣大顧客的需求;第二,專業科研人才的缺乏和理論體系的薄弱又不能滿足蒙藥研究所對人才的迫切需求。此外,由研發不足導致產品質量保障程度和蒙藥標準化程度相對較低。
(2)蒙藥現代化
在蒙藥現代化進程中,質量標準是最關鍵的問題,蒙藥制劑的現代化是根本任務。建立蒙藥的系列標準和規范,做到蒙醫藥標準化、規范化,是推進蒙藥現代化的重要任務之一。我區蒙藥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已經起步,《經穴部位標準》、《蒙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等已被列入國家標準。蒙藥現代化進程中仍存在以下問題:蒙藥學研究人員和蒙醫臨床工作人員的比例不協調;蒙藥材來源不穩定,蒙藥機理及副作用不明確。概括地說,可歸結為專業科研人才的缺乏以及科研技術的落后。
2.蒙藥發展和地方政府政策
內蒙古在加強蒙中醫工作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自治區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扶持蒙醫中醫事業的決定》等多個文件,在經費投入、機構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組織管理等方面為蒙中醫藥的繼承發展出臺了具體的扶持政策。值得一提的是,內蒙古將蒙醫醫院人員經費100%全額列入財政預算,為蒙醫醫院發揮特色優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8年,內蒙古確定了蒙醫工作十一項重點,強調了蒙醫藥建設力度、蒙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及提高科研水平。隨著政府政策的不斷強化及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蒙醫藥發展勢在必得。
三、蒙藥發展存在的問題
基于上述對蒙藥需求現狀和蒙藥產業發展現狀兩個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
(一)傳播力度不夠,產業鏈條相脫節,生產研發落后是蒙藥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問題。
(二)蒙古族生活習性、文化主要為內蒙古地區居民所了解。無疑,蒙藥目前現狀也是如此,其很多藥品種類不為人知。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消費者對蒙藥了解不透徹,導致購買時存在疑慮,這是蒙藥銷售的瓶頸。因此,目前蒙藥產品并沒有廣泛進駐一線城市及沒有少數民族的地區,導致蒙藥發展受阻。
(三)在研發方面,自治區擁有的蒙藥專業技術人員較少,大部分集中于醫院,科研人員所占比例甚少,因此科研水平低下、科研經費不足、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等問題均導致科研進程的緩慢和滯后;另一方面,由于對市場需求的了解不透徹,導致研發方向與市場需求不符,生產和科研相脫節,產品與消費者需求相脫節。在銷售環節,蒙藥沒有直接商,導致蒙藥的大部分利潤被中間商掠奪。這些問題最終導致整個蒙藥產業鏈條的不完善。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于提高科研水平,建立強大的科研團隊,使其成為生產和銷售的堅強后盾。在全區最大的七個蒙研所中,雇傭員工共計1610人,不及一個大型IT公司的雇傭人數。沒有足夠的規模,蒙藥企業就不可能產生規模經濟、贏得更廣泛的顧客。
四、政策建議
(一)生產與科研一體化,鞏固分散行業
任何一個產業在產業鏈條不完善的情況下,都不會有長遠的發展,蒙藥產業同樣如此。因此,整合分裂的產業鏈條,合并分散的企業,形成整體的、統一的蒙醫藥隊伍是當前蒙藥發展的重點。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直接完善的銷售基地,保證蒙藥直接銷售。通過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蒙藥產業的利潤,還可以降低購買者的價格,促使消費者增加購買量。
(二)傳播蒙古族文化、推廣蒙藥產品
對于目前所存在的營銷局限問題,蒙藥企業需要通過加強營銷策略,如在不同的地區開辦加盟店、連鎖店,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加大廣告宣傳力度,增強品牌知名度。依靠企業現已形成的核心產品,擴大市場占有率,發揮自治區醫藥、保健品已有的營銷網絡優勢,加快市場營銷網絡的建設速度。提高銷售隊伍的素質,以優質的服務、創新的營銷策略搶占醫藥市場的制高點,將產品做大、做強。另外,為不同地區蒙藥藥店配備專業蒙醫從業人員,運用蒙藥二次配方法,不拘泥于固定的藥物試劑,針對不同的情況藥師進行二次配方,充分發揮其蒙藥藥效。
(三)提高藥品質量
對于消費者而言,最關心的是產品質量問題。由于蒙藥機理和西藥有很多不同以及蒙藥材的天然特點,使得蒙藥具有藥力強勁、荮效奇特、可以治療疑難雜癥等特點。在此基礎上,如果蒙藥生產企業能夠保證蒙藥產品質量,這將為蒙藥的發展提供更強勁的優勢。蒙藥產業應該嚴格運用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建立GMP(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嚴格檢測藥品成分及副作用,為消費者提供高效、安全、放心的蒙藥。
(四)政府重點扶持并發展
內蒙古的六大特色產業為乳業、煤業、紡織業、硅資源、馬鈴薯、重要口岸,唯獨沒有蒙藥產業。政府將蒙藥產業發展定位為發展少數民族經濟問題,而非整個自治區的支柱產業。蒙藥產業具有潛在的發展優勢和廣闊的發展空間,政府應該高度重視,并通過政府財政支出扶持蒙藥行業快速發展,讓廣大消費者感受到蒙藥產業的重要性。因此,政府應為企業提供充足的資金支助、加快專業人才培養、設立必要的保護政策;另一方面,為保護蒙醫藥行業的健康發展,蒙藥生產公司必須和自治區政府合作,共同推動和實施保護知識產權、完善司法解釋透明。
參考文獻 :
[1]內蒙古統計局,內蒙古統計年鑒,nmgtj.省略/.
[2]徐天平.內蒙古產業現狀與現代化發展策略研究[J].內蒙古大學研究生畢業論文,2009(6).
[3]孫暢等.呼和浩特市醫務人員和患者使用蒙藥情況調 查[J].中國藥事,2011(1).
[4]娜拉.蒙醫藥業得產業化發展要求[J].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5).
篇8
LI Zhiyong1*, YANG Yongqiang2, LI Linsen1, LI Yanwen3, LIN Ling1, CHENG Yangyang1
(1.China Minority Traditional Medical Center,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2.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
3.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corded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edicinal natur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and ethnomedicine(EM) The vocabulary of "medicinal nature" was suggested to indicate the properties of ethnomedicine Based on the influence of TCM medicinal nature theory on EM in China, the application of medicinal nature theory in EM was divided into 3 classes, and the standardizing principles for EM medicinal nature were proposed It was suggested that medicinal quality, flavor, tendency, tropism, degree and efficiency can be used for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for EM medicinal nature
[Key words] ethnomedicine; medicinal nature; standardization
doi:10.4268/cjcmm20161230
民族藥是指我國少數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傳統醫藥理論和實踐經驗為指導的植物、動物及礦物類藥材,也包括少數民族習慣使用的天然藥物,其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傳統,一般以文字記載、民間習用、口耳相傳的形式活躍于少數民族地區,并與我國少數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息息相關[1]。民族藥(以下簡稱“民藥”)是對我國55個少數民族使用藥物的統稱,其定義相對中藥而存在。中藥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的藥物,具有與中醫理論體系基本內容相適應的特征,并結合藥材自身特點,形成了四氣五味、歸經、功能主治與配伍(君臣佐使) 等中醫屬性,講究道地性、采集與貯藏、炮制后應用等[2]。
中藥和民藥都源于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植物、動物、礦物或其加工品,它們的發現依賴人類先天本能和后天生產生活[3]。每一種藥物都體現了一種醫學標準,這些標準有可能在不同的傳統醫學中是不可比較的[4],然而,包括漢民族在內的我國各民族傳統醫藥發展史上的相互依存[5]、互融與互鑒,又促使傳統醫學之間形成了“理論互補、品種交叉、使用有別”的交互格局。據報道,藏漢共用的藥物有300多種,蒙漢共用的400多種,共用的150多種,訶子有7個民族使用,天冬有18個民族使用……[6]。傳統藥物依托不同的地域環境、文化習俗,形成了不同的用藥理論與經驗特征,或因醫藥理論的成型而邁向成熟[3],或僅是承接了治療疾病原始信息的天然藥物。
由中藥治病多樣性質和作用概括出來的性、味、歸經、升降浮沉等性能被稱為中藥的藥性。據統計,藏、蒙、維、傣、土家、畬、基諾、回、朝、瑤、苗、黎等民族醫藥理論體系,也含有對藥物屬性的認識。基于不同傳統醫藥理論認知,即使是基源相同的藥物也可能有不同的藥性表征內容,然而藥物從來都是溝通不同醫學體系標準的橋梁。傳統醫學使用的藥物一直是新藥發現的主要來源[7],中藥藥性組合規律被認為是發現藥物物質基礎、闡明藥效特征和新藥創制的重要途徑之一[8],民藥藥性理論同樣也應具相似的作用和價值。因此,加強對民藥藥性理論的整理與規范就顯得十分迫切。
1 藥性的概念與內涵
中藥理論是指中藥由取至用過程中所有相關的理論,包括采制理論、藥性理論、制用理論、制劑理論及服用理論等五大基本范疇[9]。中醫學認為,藥性是藥物與療效有關的特征或屬性[10],其包括藥物發揮療效的物質基礎和治療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作用,是藥物性質與功能的高度概括[11];并概括中藥藥性是中藥秉承自然環境因素變化,用于調整機體狀態,便于臨床辯證使用,運用中國哲學方法高度概括而形成的藥物屬性,其包括自然屬性和效應屬性2個方面[12]。中藥藥性理論的形成有2條重要途徑:一是實踐經驗的規律總結,一是傳統思維方式下的理論(氣、陰陽、五行學說等)推導[9];而對中藥藥性的認識源于對中藥自然屬性(如形狀、顏色、質地、氣味等)、作用于機體產生的效應(臨床元素)等的觀察與歸納。綜上可知,中藥藥性理論是中藥“辨采制用”的指導性理論[13],其相對中藥的其他理論獨立存在,有清晰的內涵界定。
在有明確藥物屬性記載的民族醫藥中,由于語言翻譯、理論基礎等差異,對藥性概念及內涵的定義并不一致。本文擇其代表論述。藏醫典籍《月王藥診》首先提出藏藥六味、八性、十七效概念,《四部醫典》又進一步闡明和完善[14],《晶珠本草》則將藏藥的性味功效具體化,每味藏藥均論述其性、味、效、品質、毒性、加工方法等。《中華本草?藏藥卷》、《中國藏藥》沒有明確提出藏藥屬性概念,只以“藏藥學基礎理論”概之,《云南藏醫藥》將藥物的屬性命名為“藥物性能”。當代學者提出:基于藏醫五源學說的六味、八性、十七效理論,重點闡明了藏藥的性質、屬性及用藥規律等特點,與中藥藥性理論有很多類似之處,基于此將其歸為藏藥藥性理論的核心要素,并提用“藥性”概之[15]。土家、瑤、黎、回醫藥中,亦將藥物屬性稱為“藥物性能”,土家醫認為藥物之所以能防治疾病是因其偏性,這種偏性就是藥性[16];黎醫認為“藥物性能”與地理、氣候有密切關系,陽光強烈照射下的植物藥屬熱,生長在陰涼地方的植物藥屬寒性[17]。苗、基諾、壯醫將藥物的屬性稱為“性味”,基諾族的藥物性味來自“看、聞、嚼”的感官認識和經驗總結[18];壯藥的“性味”包括藥性和藥味,藥性是指藥物作用于人體后所反映出不同的性質,藥味是人直接品嘗出的藥物味道,也有據臨床經驗推測所得。壯醫在實踐中用感官識別植物、動物和礦物的形、色、氣味,從而形成對藥物的認識[19]。
顯然,民族醫藥對藥物屬性的概念用詞并不統一,其內涵定義也比較模糊,中藥藥性概念的提出與明確也經歷類似過程[12]。筆者建議,為便于我國各傳統醫藥體系比較,并有中藥藥性概念與內涵研究“珠玉在前”,民族藥屬性的“性味”、“性能”、“偏性”、“氣質”、“稟性”等用詞應統一規范為“藥性”一詞,而內涵界定則須各民族醫藥在理論文獻整理挖掘時進一步明確;特別建議的是要明確“藥性”是對藥物屬性特征的高度概況,厘清民藥的自然屬性和效應屬性,并與藥物的采、制、用理論區分。
2 民族藥藥性要素組成規范化
組成中藥藥性的核心要素分別表征了藥物的作用基礎(四氣、五味、有毒無毒)、作用趨勢(升降浮沉)和作用部位(歸經),其由藥物的形、質(如厚薄、輕重、燥濕、滑膩)、氣(如膻、香、臊、臭、腥)、味、色(如青、赤、黃、白、黑、紫、蒼)等自然屬性漸進發揮,并與藥物的治病效應相呼應,構成了自然屬性與效應屬性融合,又高度概括的要素內容并固定下來。在對民族醫藥的藥性知識整理中,筆者通過與中藥藥性理論比較,以要素組成內容與數量為標準,將各民族醫藥中的藥性理論劃分為3個類層:第1類,借鑒中藥藥性理論并發揮,形成本民族的藥性理論體系,以藏、蒙、回、苗、維吾爾醫藥為代表;第2類,吸納并使用部分中藥藥性理論,將其納入本民族的理論體系內,如土家、朝、瑤、傣醫藥;第3類,吸納中藥藥性理論,用于解釋本民族的用藥經驗,如畬、基諾、黎醫藥等。
在所有藥性要素中,以氣味藥性為各民族醫藥所常用,但要素組成數量、內容及與藥物功效的表征聯系(性效關系)略有差異。在本文統計的藏、蒙、維、傣等12個民族醫藥中,有土家、瑤、基諾、苗、黎、傣、蒙(稱為寒熱“藥力”)醫藥設有藥物的寒熱屬性,其或分寒(冷)、熱兩性,或分寒、熱、平三性,或為寒、熱、溫、涼、平;維藥與回藥藥性中的“四氣”除寒、熱外,另有干性、濕性,且部分維藥兼具干熱、濕熱、濕寒、干寒的混合屬性。藏藥藥性理論體系中無似中藥的“四氣”要素,但藏藥“十七效”中有寒熱、溫涼對立屬性。
中藥“五味”藥性實為七味或多味,因受“五行學說”影響,將“澀”、“淡”味分劃歸“酸”和“咸”,統稱“五味”。不同的民族醫藥中,藥“味”要素在內容和“味”數上也不盡相同,回藥有“十二味”,藏、蒙、黎藥為“六味”,維藥為“九味”,土家、瑤、基諾、傣、苗藥為“八味”。苗藥和傣藥還將鼻嗅到的藥物氣味單列,苗藥“氣(嗅)”有香、臭、腥;傣藥“氣”有香、微臭、惡臭與腥。民藥與中藥的“五味”藥性及性效關系比較見表1。
值得討論的是,導致民藥的“味”要素描述不同原因,筆者認為可歸咎于語義轉換及感官反應的差異,對“油”(維吾爾)、“錐”(瑤)、“烈”(維吾爾)等特殊“味”要素仍須更精準描述。在性效關系上,以藏、蒙、維吾爾藥的對應關系最為復雜,而土家、苗、瑤、黎、基諾醫藥都遵循了化簡策略;性效關系是溝通藥物藥性與功效的紐帶[26],而以藥為線,尋找不同傳統醫藥體系之間的互融會是解開民藥藥性本質的可行途徑。
現有文獻及學者已對各民族醫藥的藥性理論進行了梳理,如藏藥藥性理論包括六味、八性、十七功效[15],維吾爾藥藥性理論包括四性、四級、九味,傣藥藥性包括五性、四氣、八味等。筆者發現民藥藥性理論中存在要素內容涉面較多,要素機制寬雜的現象。如苗藥藥性理論包括三性、八味、入架、走關理論,又有五性、公母性、屬經、十七質征(黏、糯、沙、硬、松、散、滑、膩、綿、脆等)理論[23],審其“五性”實為對藥物來源(水、土、巖、礦、動)的分類,“公母性”反映了苗藥的陰陽屬性,“屬經”(熱、冷、快、慢、夜五經)是對苗藥適應癥的概括,“十七質征”是對苗藥材質屬性與服藥注意的歸納。再如蒙藥藥性的“六味”理論除有單味6種外,還涉復合味46 656種,“味源”由土、水、火、氣、空“五元素”二素合成一味;“味能”除了有對“三根”的“赫依”、“協日”、“巴達干”總能外,還有各味對應的細化效能;蒙藥“八性”在“六味”之中,且因生味元素不同而“八性”成分含量有別;“十七功效”與“六味”及“八性”也有量化的對應關系……[27]。
從中藥藥性概念和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藥性要素組成的高度概括及關系簡化,更利于對藥學知識的掌握和實踐。民藥理論形成中對其他傳統醫學知識的吸納[2830],導致藥性理論的多元表達,如維吾爾藥理論的藥性分級、蒙藥藥性“分值”劃級等現象可能有受域外文化影響。當代的民族醫藥,不論是醫藥理論整理還是復建,筆者都提倡醫理的二次重構與提升,不以變更傳統知識所依托的哲學“內核”[31]或向中醫“歸一”化為目標,對傳統知識做必要的取舍。對民藥藥性理論的規范化,筆者提議可遵循以下原則:①“寒熱”和“味”藥性在傳統醫藥中具有通識性,應以中藥“四氣”、“五味”藥性為參照,統一其要素描述,據此可對無藥性理論的民藥進行“賦值”;②在各自傳統醫學理論或經驗框架下,按作用基礎、作用趨勢、作用部位和作用效力分類,科學劃裁要素內容;③對藥性理論中的性效關系和要素關系要降維化繁,提高實踐操作性,合理降低理論冗余。
3 中藥與民族藥藥性要素分類
當今科學技術正深度介入并變革著醫藥領域,“民族醫藥理論與經驗特征講清楚”應是民族醫藥研究的重要原則[32],而藥性理論因其是“藥”“理”結合、溝通醫理與用藥實踐的橋梁,有助于對傳統醫學理論本源的追溯,或通過比較和“求同解異”,有利于傳統藥物研究創新。國內已有學者根據民藥藥性特征進行用藥規律研究[33],并在積極搭建包括藥性、基源、功效、臨床應用等信息在內的民藥基礎數據庫[34],因此,有必要縱觀中藥、民藥藥性理論,統一藥性要素分類標準,為不同傳統醫學體系下的藥性特征研究奠定基礎。為此,筆者在分析與比較中藥和民藥藥性理論基礎上,提出以“藥質(氣)”(medicinal quality)、“藥味”(medicinal flavor)、“藥勢”(medicinal tendency)、 “藥屬”(medicinal tropism)、“藥力”(medicinal degree)、“藥能”(medicinal efficiency)為劃分依據,實現對中藥及藏、蒙、維、傣等12個民族醫藥的藥性要素分類,結果見表2,該分類標準及概念見表3。
綜上,任何一種醫學形式都不可能孤立發展,正如倡導中西醫學結合一樣,我國各民族醫藥之間也需要合和與互通。對民族藥藥性理論的整理與規范化探討,旨在從宏觀層面提供一個切實可行的藥性要素及分類標準,或仍需深入討論;但“引玉”琢器,期冀由藥物所承載的藥性理論能成為溝通不同傳統醫學體系的銜接點。
[參考文獻]
[1] 李志勇,李彥文,龐宗然,等民族藥特色與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7(5):17
[2] 李志勇,李彥文,樸香蘭,等論中藥與民族藥的關系[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2,34(1):26
[3] 駱和生 中藥起源探討[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14(1):15
[4] Ruiping Fan,Ian Holliday Which medicine? Whose standard?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medical integration in China[J] J Med Ethics,2007,33(8):454
[5] 李志勇,李彥文,崔箭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發展簡史[J].醫學與哲學,2011,32(7):78
[6] 韓立煒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談民族醫藥基礎研究的特色與創新[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17):3379
[7] Hong Liya,Guo Zhiyong,Huang Kunhui, et al Ethnobotanical study on medicinal plants used by Maonan people in China[J] J Ethnobiol Ethnomed,2015,11:32
[8] 王耘,張燕玲,史新元,等基于藥性組合的中藥性效規律研究框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12,14(4):1798
[9] 張立平,湯爾群中藥藥性理論源流和內容范疇分析[J] 世界中醫藥,2014,9(8):998
[10] 高曉山中藥藥性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6
[11] 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44
[12] 唐仕歡,楊洪軍,黃璐琦論中藥藥性的概念、形成及其意義[J]中醫雜志,2010,51(4):293
[13] 金銳,張冰復雜性科學視野下的中藥藥性理論――藥性形成的多源性[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2,10(11):1198
[14] 鄭進,祁繼光云南藏醫藥[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120
[15] 王學勇,吾布力?吐爾地,趙保勝,等藏藥藥性理論探析[J]中國中藥雜志,2014,39(7):1199
[16] 趙敬華土家族醫藥學概論[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57
[17] 鐘捷東黎族醫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192
[18] 楊世林,郭紹榮,鄭品昌 基諾族醫藥[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18
[19] 梁啟成,鐘鳴中國壯藥學[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4:16
[20] 覃迅云,羅金裕,高志剛中國瑤藥學[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7
[21] 青海省藥品檢驗所,青海省藏醫藥研究所 中國藏藥[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
[22] 佟海英,高學敏,王淳,等中藥與蒙藥藥性理論的比較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5):606
[23] 李飛雁,顧浩,鄭虎占,等 苗藥與中藥藥性理論之比較[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2,14(4):1812
[2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維吾爾藥卷[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5
[25]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傣藥卷[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6
[26] 肖斌,王耘,喬延江 中藥藥性與功效的關系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18(1):31
[27]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蒙藥卷[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6
[28] Ma Zhiqiao, Hu Hao, He Tiantian,et al An assessment of traditional uighur medicine in current Xinjiang region(China) [J] Afr J Tradit Complement Altern Med,2014,11(2):301
[29] Paolo Roberti di sarsina, Luigi Ottaviani Joey Mella Tibetan medicine: a unique heritage of personcentered medicine[J] EPMA J,2011,2:385
[30] Bernstein J A,Stibich M A,LeBaron S Use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Mongolia: a suvey[J]Complement Ther Med,2002,10(1):42
[31] 麻勇斌論苗族醫藥基礎理論研究的缺陷[J]貴州社會科學,2006(1):29
篇9
實驗室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包含實驗隊伍、儀器設備、實驗材料、實驗室環境、文件檔案、資料信息等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和最關鍵的是實驗隊伍的建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新儀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不斷出現,對實驗的要求越來越高,實驗室逐步成為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實體,沒有一支素質高的實驗隊伍,實驗室將無法發揮其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 實驗隊伍的內涵
實驗室是一個綜合的多功能的系統,實驗隊伍應當與之相適應,成為一個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合理的群體,因此,廣義的實驗隊伍應包含從事實驗教學與科研的教師和科研人員、實驗技術人員、實驗管理人員、參加實驗研究的研究生,總之,參加實驗的有關人員都應屬于實驗隊伍。上述人員有的是長期的,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固定的,有的是流動的,有的在實驗一線進行教學、科研工作,有的是從事實驗室的管理服務工作。因此,實驗隊伍應當是一個動態的群體。明確實驗隊伍的構成及職責范圍是實驗隊伍建設的前提。
2 教師和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居于主導地位
實驗室是教學和科學研究的基地,教師和研究人員離不開實驗室。同時,實驗室工作也不能沒有教師和研究人員的參加。教師和研究人員主要承擔和參與制定實驗室建設規劃,參加實驗教學,根據教學和科研需要確立實驗裝置,對實驗儀器設備進行調查、選型和可行性論證,設計新型實驗儀器設備、實驗方案和新的實驗項目,對實驗室進行學術管理和技術管理等工作。蒙醫學專業開設的基礎課程實驗項目都是廣大教師和研究人員在長期的教學科研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積累的結果,一部分實驗項目是教師科研成果轉化而來,具有明顯的學科特色和很高的科技含量,在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蒙藥藥理學》是蒙醫學專業和藥物制劑專業的必修課程,其實驗項目用現代醫學科研方法研究蒙藥藥理作用,內容新穎,方法科學,結果可靠。該教學成果在2005年榮獲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3 實驗技術人員是實驗室的骨干力量
教師和研究人員固然重要,但還必須有一支訓練有素、結構合理且穩定的實驗技術人員與之配合,二者不能相互代替。實驗技術人員主要承擔以下工作:配合教師和研究人員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參與制定實驗室規劃,參與儀器設備的調查、選型和可行性論證,實驗儀器的安裝調試、驗收、維修、保養工作,儀器設備功能開發、實驗專用儀器設備的設計制造、對原有儀器的改進和改造,實驗室的管理等工作。他們主要圍繞實驗方法和實驗儀器設備的技術管理工作,他們是實驗室固定人員,長期在實驗室工作,是實驗室的骨干力量和基本力量。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高校中實驗技術人員屬于輔助系列,可有可無或者工作能力可高可低,甚至認為試驗技術人員的工作無非是搞一搞衛生,洗一洗試管之類的。這些錯誤觀念影響著一部分人,造成工作責任心不強,人浮于事,不思進取,或者想方設法調換崗位,造成實驗技術人員數量不足,后繼乏人,知識老化,人員不穩等一系列問題。針對于此,我們一方面加強實驗技術人員的思想教育,一方面在全院教職工中樹立一種意識,即實驗技術人員的崗位非常重要,實驗室工作離不開他們,教師和研究人員代替不了他們的工作,忽視他們的作用必然造成巨大的損失。同時,加強實驗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并鼓勵實驗技術人員發揮自己的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蒙醫藥學院現有6個實驗室,承擔著近30門課程的實驗教學任務。每門課程實驗項目不同,實驗室工作如實驗用品的配備、準備程序、實驗后清理等有很大差別,如果不熟悉業務,將會影響實驗課正常開出,甚至發生事故,因此對實驗技術人員的要求就很高,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承擔的。
4 實驗管理人員是保證實驗室正常工作的關鍵
管理工作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實驗室管理是一門科學。雖然這門科學尚在發展、探索階段,但是已經正在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實驗室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建立一支素質好、懂管理的管理隊伍,才能保證實驗室工作的正常開展,保證實驗室取得較好的效益。
從我校的發展來看,管理分為三個層次即:校級宏觀管理、院級綜合管理、室級微觀管理。校級宏觀管理是對全校的總體管理,對于實驗室進行宏觀指導。這主要指:制定全校實驗室總體規劃,確定全校實驗室體制和建制,根據上級有關政策制定全校實驗室有關制度、規定。貫徹落實上級有關實驗室文件、指示。對全校實驗教學和科學實驗進行日常管理;即進行設備管理、人員管理、物質管理、實驗技術管理、環境管理等。這些工作應由學校設備科主要承擔,其它行政部門配合。院級管理主要是指對實驗室的綜合管理,其主要任務是圍繞本院或本學科的發展需要,對實驗室進行統籌考慮,一方面要考慮到學術和技術的需要,另一方面各個實驗室之間的工作分工協作協調統一,考慮實驗室自身建設的規律。院級管理由主管教學的院長和實驗室管理人員承擔。并指派庫房管理員。
室級微觀管理是指對各實驗室的具體管理。根據實驗室的規模、層次、性質不同有很大差別,但是他們都承擔著以下工作:確定實驗室的學術方向,制定實驗室規劃;確定實驗室實驗方法和手段,選訂實驗儀器的規格和型號,設計和修建實驗室,安裝、驗收和運行儀器設備;安排實驗教學和科研實驗;組織和落實教學和考驗實驗工作。開發儀器設備功能,設計和制造實驗室專用儀器,探索新的實驗技術并推廣,維護、檢修和管理好儀器設備,管理好實驗消耗材料、器材和資金;培訓和考核實驗技術人員;負責實驗室的技術安全和環境保護;其他日常行政管理。
室級的微觀管理由實驗室主任承擔。目前,我們結合學院的實際,建立了實驗室二級管理體制,實驗室由學院統一管理,改變了原先實驗室按教研室、課程管理,歸屬不明、管理層次混亂,職責不清的狀況,進一步理順了管理體制。實驗室管理隊伍一般都是由學科帶頭人兼任,并要求對外開放,這樣既有利于實驗室功能的發揮,也有利于實驗室的發展。
5 研究生是實驗室的輔助力量
篇10
【分類號】R-4;G642.4
炮制是我國獨有的一項制藥技術。傳統的炮制技術具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人們長期醫療實踐經驗的總結,有其豐富的科學內涵和實際意義,需要不斷的繼承、發揚。中藥炮制學是一門經驗性很強的傳統制藥技術學科,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炮制方法。實驗教學是炮制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途徑【1】。通過實驗教學,要使學生掌握炮制的基本方法與技能,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制藥技術,同時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科學思維能力,能綜合利用相關學科知識與技能,掌握現代研究方法,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欲望,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2]。
本文通過對比中藥與民族藥炮制特點并對民族藥炮制學實驗教學的現狀提出實驗改革發展思路,以期提高中藥炮制學實驗課的教學質量,為培養具有實踐創新能力和科研思維的中藥炮制學人才奠定基礎。
1中藥、民族藥的理論與炮制異同
中醫藥和各民族醫藥的形成和發展,是不斷交流相互促進與融合的過程。客觀上講,中醫藥在某些方面促進了少數民族醫藥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在民族藥物中,以具有較為完整理論體系的藏蒙苗傣等,其藥學理論與中藥理論有諸多相似之處。如傣藥“四氣八味”、“五性”及“入塔”理論與中藥四氣五味及歸經理論頗為相似;苗藥的“母藥論”提出的“母藥”指對主病或主癥起主要治療作用【3】,與中藥的“君藥”之意相近。民族醫藥植根于本民族文化,民族藥理論依據與中藥也有所差異,如瑤藥的“顏色功能”理論認為藥物顏色有紅、白、黃、黑4種,紅色藥走血分,有補血、破血、生肌作用,黃色藥走皮肉,有清熱解毒、殺蟲、除風作用,白色藥走氣分,有補氣、行氣、消氣解毒作用,黑色藥走骨髓,有滋腎、補胃、利水、消積、除寒利濕作用【4】。
炮制對于有毒藥或礦物藥的減毒存效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藥炮制中,一般以修、火、水、水火共制等方法為代表;同時于臨床應用有明確的禁忌,如十九畏、十八反、北京同仁堂的對聯炮制“雖難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便是對中藥使用嚴格的生動表述。而民族藥炮制各具特色,不同民族傳承的炮制方法同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及文化相承接,如蒙藥炮制多用牛奶、羊奶制;藏醫炮制礦物藥多用煅、煨法;土家族苗族醫炮制有毒藥物多用童便制,壯藥鮮品多用時炮制等[5]。
2炮制實驗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炮制專業術語表達的影響
有人把《中藥炮制學實驗指導》比喻成一本“菜譜”,認為只要照著原有的操作一步一步來就可以炮制出合格的飲片,但真正操作起來會發現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6]。而如何正規、準確及科學的進行實驗操作,教與學兩方都存在一定的困惑。最大的困惑就是某些中藥炮制方法的術語不易理解和掌握,實際操作性差。就像菜譜中有“加鹽少許”這樣的操作,加“少許”究竟是加多少呢?中藥炮制的有些術語也是這樣。比如“炒法”作為迄今為止最古老、最基本的炮制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掌握炮制過程中的“火力”和“火候”。中藥炮制“火力”系指中藥加工炮制時火的大小,涉及武火、中火、文火(溫度高低、升溫快慢等)。而早時由于受到歷史條件以及科W技術水平的限制,無法對“火力”精準的進行控制和表述,對炮制“火力”的分類與參數的表述憑經驗而定,具有很大的主觀意識性。
2.2 實驗室的條件的影響
目前,隨著經濟的發展及科技的進步,中藥炮制實驗室條件也在不斷改進和更新,如原加熱設備主要為煤爐、煤油爐等,現多改用電爐、天然氣爐等;同時改進了通風裝置,從而使炮制實驗室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但炮制實驗中所用的儀器設備均為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導致了學生對工業化大生產所涉及的生產設備缺乏直觀的認識。例如與飲片廠的炮制生產設備相比,學校一般難以將各種類型、各種型號的設備購置齊全,因此實驗室的炮制操作與飲片生產的實際情況存在差異,造成實驗過程與工廠大生產過程脫節[7]。不利于其畢業后在飲片廠開展工作。
2.3 教學模式的影響
目前在高校中藥炮制學的大學教學中,重理論輕實驗的現象普遍存在。在全國醫藥院校中,課時相差很大,少的僅54學時,多的達108學時,由于某種原因總課時相差大,為了完成課堂理論教學,只有減少實驗課時,有的實驗課時僅有18學時[7]。實驗課時比重小而教學任務重,教學質量難以保證。而從成績考核來看,理論課考試所占分值比例較大,實驗考核又沒有客觀的評分標準,難以激發學生對實驗的學習熱情,造成學生對實驗有所輕視的現象。
2.4 實驗教師的影響
在實驗課上,教師通過手工操作的方式邊演示邊講解炮制方法的操作、注意事項、成品要求、“火力”、“火候”等,大多憑借個人經驗進行描述和表達,不同的教師有著不同的標準和要求,教學效果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不同的教師對炮制的掌握不同,在實際教學當中難免造成偏頗。
2.5 文化、地域差異的影響
由于中藥的使用歷史悠久及各地用藥習慣的差異,使某些中藥飲片的加工炮制“一藥多法”、“各地各法”的現象普遍存在,這為炮制實驗教學帶來了諸多不便。
3改革措施
3.1適當調整實驗內容
對傳統實驗與現代實驗的比例進行了適當調整。在實驗安排上以中藥炮制的常用方法為主,如炒法、炙法、蒸煮法等,選擇具代表性的藥物,如:王不留行、麻黃、阿膠、鱉甲、地黃等,在有限的藥物中體現傳統炮制技術的特點,同時也要開展一些有民族特色的炮制實驗課程。通過傳統炮制實驗可使學生掌握中藥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制藥技術。使得這部分內容約占實驗課總學時50%的課時。
3.2 注重思維方法教育,培養嚴謹和創新的態度
我院藥學以培養高質量的具有創新思維的復合型、開放型和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按“基礎扎實、知識面寬、適應能力強、綜合素質高、有較強的創新精神”的要求,以人為本,使學生“會做人”、“會學習”、“會創新”。主要培養有研究潛力、具有一定的復合知識,既掌握本專業要求的現代醫學知識和技能,同時又具有一定民族醫藥特長,特色鮮明的應用研究和理論研究相結合的高級人才。因此,在中藥炮制學實驗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明確只有科學規范的實驗操作和嚴謹認真的態度,才能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可靠性及說服性。在實驗室過程中,鼓勵學生對出現的問題敢于有自己的理解及解決思路及解決手段。在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每步實驗的現象并及時記錄,強調記錄的“原始性”、“真實性”及“準確性”。在這種共性與個性結的實驗操作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的環境下,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的試驗操作技能,啟迪其科學思維及創新意識。
3.3 重視設計性實驗
設計性實驗的教學目的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通過老師給出的實驗題目及要求,學生課外通過圖書館和校園網資源查閱和收集相關的文獻資料,加以總結歸納,將其運用于實驗中,設計出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并在老師的指導及幫助下完善及改進實驗方案。實驗結束后,不必過分強調學生必須獲得正確的結論,而應要求學生對設計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實驗結果進行充分、具體、科學的分析。開放性實驗有別于傳統的驗證性實驗模式,改變了學生處于被動的局面,更加強調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這種形式的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成為全面復合型人才[8]。如:何首烏的設計性實驗,有的學生設計了用酸堿滴定法測定首烏炮制前后蒽醌的含量變化,雖然這種方法準確度不高,可行性差,但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獨立思考,積極主動地參與實驗,不僅讓學生對以前學過的知識重新回顧和加深,同時也培養和鍛煉了學生的獨立設計實驗和知識運用的能力。還有的學生查閱了許多何首烏的相關資料,僅卵磷脂的測定方法就寫出了多種設計方案,通過這種方式大大的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思路,為將來的科研和工作打下基礎。
4小結
中藥炮制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驗教學作為中藥炮制學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僅僅通過驗證來補充理論,而是主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及創新性。通過對中藥炮制學實驗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改進,端正了學生的學習態度,提高了學生的主觀意識,避免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單一、重復,打破了其對學生的束縛,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創造性,而且還是理論學習的綜合運用的綜合運用【9】,有利于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好地實用型中醫藥專業人才。同時應結合我院的實際情況及特色,在實驗教學中加入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炮制實驗,如蒙藥、藏藥等,培養一批民族醫藥人才,為少數民族進一步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龔千峰.中藥炮制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2007:1-3
篇11
1.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的定義
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在歷史長河中都形成了自己的傳統醫藥經驗(或醫學)。在我國,具有獨特的學術地位和深遠影響的“中醫藥”是以漢文化為背景的,通常所稱的民族醫藥則是專指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包括藏、蒙、維吾爾、傣、壯、苗、瑤、彝、侗、土家、回回、朝鮮族醫藥等等。這些以不同民族名稱命名的傳統醫藥學知識,或自成體系,或以專科特長而聞名,在現代西醫學傳人之前,為各民族應對地方性疾病和常見創傷等,發揮過重要的醫療保健作用。
“民族醫”的概念至少在20世紀50年代已經出現。“民族醫學”、“民族醫藥”則于20世紀80年代普遍見于專業的或政府的各種文件資料中。
事實上,民族醫藥的概念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概念是指中華民族的傳統醫藥,猶如民族工業、民族企業、民族經濟的用詞一樣。這里的民族,是指中華民族大家庭,具有本國的、本土的、非外來的意義。狹義的概念專指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本文所述的民族醫藥為后者。我們不贊成以“中醫學”的概念總括56個民族的傳統醫學。就現代民族醫藥的概念而言,它是我國各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積累和醫學創造的集合,顯然不能包括在以漢文化為背景的中醫學范疇之內。民族醫藥并非是中醫藥中的一個分支、一種附屬品,而是與中醫藥處于并行平等的地位。
因此,從學科角度而言,中醫學與少數民族醫學應當是姊妹學科的關系。然而,在現實中,民族醫藥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管理,民族醫藥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列在中醫之下,這就造成中醫藥對民族醫藥的長兄代父現象。
2.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的地位
2003年l0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附則”中申明:“民族醫藥的管理參照本條例執行。”我們認為這一規定應當有如下含義:
第一,民族醫藥享受與中醫藥同等的待遇。民族醫藥在理論體系、歷史傳統和診療方法等方面不同于中醫藥,但是民族醫藥和中醫藥同屬于中華醫藥的組成部分。
第二,民族醫藥學有它獨立的醫學地位。民族醫藥并不從屬于中醫中藥,在民族醫藥條例尚未制定或不另行制定的情況下,民族醫藥的管理是參照中醫藥管理條例執行的。各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學是我國傳統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以漢族醫藥為主的中醫藥顯然不能包括少數民族傳統醫藥。
二、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的獨特性
盡管民族醫學在概念上已體現了與中醫學的明顯區別,國家在政策上也賦予其與中醫學平行的地位,但現實中,由于少數民族醫學發展比較滯后,缺乏統一、平衡發展的大格局,以至于不少人仍把其歸于中醫學的范疇。要發展民族醫藥,首先必須把政策落到實處,跳出思想的局限,獨立自主地進行發展。至于為何要把少數民族傳統醫學從現在的中醫學范疇中提取出來獨立發展,我們認為這主要是由少數民族傳統醫學和中醫學的重大區別所決定的。
1.文化背景不同
中醫是在中國古代漢文化背景下誕生的,主流是儒、道兩家。中醫把“調節平衡”、“扶正祛邪”作為保持健康和治療疾病的主要原則,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及道家“萬物負陰抱陽以為和”思想的體現。
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學的文化土壤則不同于中醫學,它是55個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的集合,因此呈現出多元性和復雜性。同漢民族一樣,各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發展史和獨特的地域生存環境,在此基礎上孕育出的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必然具有各民族獨特的文化背景。根據其文化源流或特殊的地域文化背景,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醫學學科可分為若干類系:(1)受佛教文化影響,特別是受藏傳佛教文化的影響,結合青藏高原的疾病防治經驗和藥物資源,逐漸發展形成了藏醫學、蒙醫學。而傣醫學則具有南傳上座部小乘佛教文化的背景。(2)受阿拉伯文化影響,特別是受阿維森納《醫典》的影響,并結合自身的醫學實踐而發展出了維吾爾醫藥、回回醫藥、哈薩克醫藥等。(3)受朝鮮古典醫學影響,并融合中朝古代醫學特點,發展出朝鮮族醫藥。(4)受漢文化影響,但又具有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從南方地區醫療實踐中發展出苗、壯、瑤、彝、侗、土家、黎等醫藥知識體系。從少數民族傳統醫藥所植根的文化背景而言,其與中醫藥并非源和流、主干和分支的關系,而是一個不同于中醫藥的多元的、復雜的、獨立的文化體系。
2.理論體系不同
文化背景、哲學理念的不同,必然導致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和中醫藥理論體系的重大差異。中醫學以天人相應和陰陽學說為哲理觀,以臟腑、氣血、經絡為生理觀,以四氣五味為藥理觀,以四診八綱為診療觀,從而構成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它的理論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以“天人相應”為一般規律的整體衡動觀;(2)以臟腑、經絡、氣血為構架的功能生理學;(3)以陰陽為基礎的矛盾平衡說;(4)以四診、八綱為內容的診斷學;(5)以天然藥物和方劑為主的治療學。
相對于中醫學,少數民族傳統醫學在理論體系方面充分體現了它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它是以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為背景,以當地的自然藥物為資源,采用適合本民族生產生活習俗的行醫方式,以本民族為服務對象而發展起來的。例如,藏醫學的理論體系是以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學說為核心,以五源學說為指導思想,以七物質、三穢物及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為基礎,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特點的獨特的理論體系;蒙醫學理論體系是吸收了藏醫學理論和印度醫學以陰陽五源說為基礎的赫依、西拉、巴干達的三根理論及七素理論,以及漢醫知識,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和民間療法,創造性地加以改造并發展起來的傳統醫學體系;維吾爾醫學以火、氣、水、土四大物質和氣質論為其理論基礎,是以維吾爾族人民自身的醫學經驗并吸收了阿拉伯醫學、中醫學等理論形成的民族醫學;傣醫學的基礎理論主要是“四塔”(風、火、水、土)和“五蘊”(色、識、受、想、行)學說;壯醫學的基礎理論主要是陰陽為本、天地人散氣同步、臟腑、骨肉、氣血三道(氣道、谷道、水道)、兩路(龍路、水路)和巧塢主神理論;苗醫學的理論是綱、經、診、疾,即兩綱(冷病、熱病)、五經(冷經、熱經、半邊經、慢經、快經)、三十六診、七十二疾。
3.醫療技法和用藥特色
人們往往以神秘、獵奇的眼光探測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其實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無外乎也是各族人民在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的實踐過程中創造、積淀的。現實生活中,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對某些疑難病癥有著突出的療效。例如,藏醫學至少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醫治的病種大多是青藏高原的常見病、多發病,用的藥物也多是青藏高原所產的植物、動物等。由于各少數民族居住地域、生活方式的差異,使得他們對疾病的治療各有所長。如藏醫藥對高原病、腦血管病、風濕病,蒙醫藥對骨折、腦震蕩、再生障礙性貧血,維醫藥對哮喘、白癜風,瑤醫藥對腫瘤、紅斑狼瘡都有很好的療效。
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在醫療技法上也獨具特色,如藏醫學的尿診、灌腸療法、艾灸療法,蒙醫學的拔罐穿刺法、外傷和正骨療法、震腦術,壯醫學的目診、耳診、藥線點灸療法、藥物竹罐療法等等。另外,各民族醫學在診療的同時,多注重藥物療法和精神療法的協同作用,在給予病人藥物治療的同時,采用諸如冥想、催眠、巫祝、引導意向等心理治療方法來達到更好的治療疾病的目的。
三、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的必要性
1.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現代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的困境
以來,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迅猛發展,西部民族地區的醫療機構也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但長期以來,由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各少數民族的醫療衛生狀況始終不及發達地區,甚至差距越來越大。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研究中心于2005年2~11月,先后4次組織研究人員分赴各地進行民族醫學的相關調研,調查覆蓋了江蘇、廣西、貴州、云南、四川、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遼寧、吉林、內蒙古等地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醫藥衛生狀況及少數民族群眾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缺醫少藥、醫療設施簡陋、醫學人才隊伍規模過小等問題,嚴重阻礙少數民族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1)民族地區缺醫少藥、看病難、治病貴的問題十分突出。我國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大多位于偏遠山區和其他環境惡劣的地區,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及社會歷史等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真正擺脫了缺醫少藥困境的人群所占比重較小。至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滯后、教育水平低、缺醫少藥等仍然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少數民族就醫難的主要原因有:醫療設施不健全;邊遠貧困山區缺乏高級專業人才;受經濟條件限制,負擔不起藥費及治療費。
(2)醫療資源分配嚴重不均。據美國商務部(USDepartmentofCommerce)報告,占全世界22%人口的中國,醫療資源卻僅占全球總數的約2%,或者說,每千人大概只有2.4張病床。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中國衛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中處于劣勢地位。我們知道,中國醫療資源缺乏是不爭的事實,但更為嚴重的是,醫療資源分配和分布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中國的貧困地區,特別是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醫療資源匱乏現象更為嚴重。
(3)少數民族群眾對民族傳統醫藥的信賴和偏愛。一方面,現代醫藥服務可望而不可即,即便能夠享受得到,往往也是代價高昂而效果未必盡如人意,從而影響了少數民族群眾對現代醫學的認同感;另一方面,由于少數民族地區受民族文化、習俗影響較大,少數民族群眾對民族傳統醫藥用藥簡單、看病便宜、對地區多發病和常見病有著較好的療效等事實耳聞目睹,因此倚重民族醫藥、偏愛民族傳統醫藥也就順乎情理了。
2.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的發展狀況令人擔憂
在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的發展狀況令人擔憂。(1)民族醫藥在近代丟失太多,繼承不足,適應現代社會的科研起步較遲、起點低。(2)民族醫藥制藥企業起步晚,人才、技術落后,品種單一,其研發、生產、銷售能力在日益白熱化的市場競爭面前顯得十分薄弱。(3)民族醫藥原料質量不夠穩定,成藥產品質量控制不完善。(4)國外眾多的公司憑借先進的技術、雄厚的資金、完善的專利申請策略,已開始仿制與精加工我國的民族傳統成藥,并進一步研發新藥,從而對我國民族醫藥構成了威脅。(5)民族醫藥一直局限在各自民族聚居的小范圍內使用和傳播,有的用藥經驗僅以口耳相傳,其發展和推廣受到制約。目前,兼通現代醫藥、民族醫藥和語言文字的人才奇缺,各民族醫藥術語的規范譯釋工作進展緩慢。大多數民族特色藥物的有效物質基礎、作用機理及理論、應用、技術方法的創新尚處于空白,現代藥品管理的各種規范很不完善,這些都與國際標準和市場要求相去甚遠。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少數民族傳統醫學健康發展是十分緊迫的現實要求。
四、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的基本對策
1.高等教育要為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發展培養高級人才
盡管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相繼成立了一些少數民族傳統醫學高等教育院校,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成熟的、能夠適應21世紀發展的教育模式。
目前少數民族傳統醫學高等教育的教師多數為本科畢業生,缺乏少數民族傳統醫學高等教育的高級人才;學校與附屬醫院之間未形成人事管理一體化的機制,教師脫離臨床,除老教授外,多數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缺乏臨床鍛煉的機會和臨床實踐的經驗,醫、教分家現象突出;缺乏專門用于少數民族傳統醫學教師培訓的教材;學生動手操作機會少,少數民族傳統醫學高等教育基本沒有實驗課程;重專業教材而忽視其他自然科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等內容的學習,導致學生知識面窄,學術思維局限,適應社會能力不強。此外,少數民族傳統醫藥還缺乏相應的行業協會,缺乏從業標準和業務規范;缺乏相關的職業考試制度;缺乏專業的繼續教育項目,社會認同程度不夠。這樣老套的教育模式不可能造就出大批高水平、復合型的少數民族傳統醫學人才。從某種程度上說,現行的少數民族傳統醫學高等教育模式已成為制約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醫藥事業發展的瓶頸,直接影響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醫藥事業的未來。
21世紀是比拼高科技人才的時代,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醫藥事業能否迎頭趕上,根本取決于高科技人才的補給,其中少數民族傳統醫學高等教育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新型、成熟、適應中國國情的少數民族傳統醫學高等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在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1)借鑒國外高等教育模式中的優點,開發國內傳統醫學教育的合理成分,構建適合2l世紀長久發展、合理完善的少數民族傳統醫學高等教育模式。(2)總結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醫學高等教育的經驗教訓,深刻把握少數民族傳統醫學高等教育的特點。(3)結合民族文化特點,構建系統的少數民族傳統醫藥高等教育模式。
2.另辟蹊徑,不能走“中醫西化”導致資源枯竭的科研之路
由于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基礎研究工作起步較晚,長期以來投入不足,造成科研人員少、整體素質不高,對民族醫藥體系所包含的豐富科學內涵缺乏科學技術的支撐。另外,由于歷史原因,少數民族傳統醫藥自古以來在個體經驗總結的基礎上自由發展,各立學說,沒有形成統一系統的理論體系。即使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邏輯性、科學性不強,難以適應當今科學突飛猛進的發展。由于理論體系的不完善,不能科學地指導實踐,使得民族醫藥創新后勁不足。
要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醫學,必須在保持其個性化的辨證論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則、人性化的治療方案、多樣化的干預手段、天然化的用藥取向等特色的同時,加強專業研發工作。加強專業研發工作的前提是使少數民族傳統醫學保持特色、發揮優勢。保持特色,即堅信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的科學性,堅持用其特有的理論和技術從事醫療和科研;發揮優勢,即發揚其療效好、副作用小、費用低等特點,在治療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及現代醫學難以克服的疑難雜癥等方面發揮其獨特作用。
不同民族的醫藥學發展是不平衡的,其積累和遺失的程度也各不相同,繼承和發展的水平也有很大差異。因此,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的科研問題不單純是傳統意義上的醫藥問題,而應當結合特定的民族文化視角,綜合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來進行考查。既要關注少數民族傳統醫藥文化、醫療技法的搜集整理,拯救瀕臨消亡的民族醫藥文化,又要重視醫藥的實際開發研制。民族醫藥科研的關鍵是“創新”,盡快開展尋找和使用珍稀瀕危藥材資源替代品的研究工作,這將有利于緩解少數民族傳統醫藥資源匱乏乃至枯竭的不利態勢,加快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科研成果向生產力轉化,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應不斷開發民族醫藥的新藥產品,使民族醫藥的品種更多,檔次更高。另外,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的科研應形成一個整體發展的格局,各科研機構既有合作又有明確的分工,以避免研究的重復性。
3.應用及產業化
以往的少數民族傳統藥品生產環節較薄弱,其產業處于自產自銷、自制自用的自然經濟狀態,基本沒有現代化生產過程。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少數民族傳統醫藥認識的不斷深入、對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療效的不斷肯定、對少數民族傳統醫藥需求量的不斷加大,少數民族傳統醫藥事業逐漸走向產業化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和壯大。自1995年以來,研制開發的新藏藥就有80多種,其中12個品種被列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蒙藥現已開發利用120多種,年產1.5萬公斤,產值達575萬元。目前開發利用的維藥達140多種,自1993年以來,有17種維藥通過新藥評審,深得各界群眾的贊譽。西藏、青海、貴州、四川、甘肅、內蒙等地陸續出現了一批頗具規模的現代化民族藥生產企業,完全改變了小手工業作坊式的生產模式,生產能力和藥品質量大幅度提高。據有關資料顯示,至1998年,貴州省有民族藥品生產企業70多家,產值達到7.8億,占全省醫藥工業總產值的40%以上。西藏自治區至1999年,民族藥品生產企業已達22家,產值3億,現已有70%以上的縣建立了藏藥廠或藏藥制劑室,藏藥占全區醫療用藥的比例為70%以上。
篇12
現代研究發現,松花粉成分豐富,含有多種蛋白質、游離氨基酸(含18 種必需氨基酸)、視黃醇、單糖、多糖、維生素、磷脂、葡萄糖氧化酶、核酸、葉酸、脂肪酸、黃酮、生物活性酶、甾醇、微量元素等成分,總量達200多種[5-8]。其黃酮類化合物成分,主要為黃酮和黃酮醇類,其次是二氫黃酮醇類。另外還有少量黃烷醇類的花青素[9]。以紅外光譜、掃描電鏡和X射線能譜儀分析發現其含Mg,Se,Si,Sr,P,S,C1,K,Ca,Mn,Fe共11種無機元素,其中K元素含量最高。此外,破壁馬尾松花粉的元素能譜強度顯著高于天然馬尾松[10]。近期研究在馬尾松花粉中除β2谷甾醇外,還首次發現了單硬脂酸甘油酯、1-正十六烷酸甘油酯、對羥基苯甲醛、3-羥基-4-甲氧基苯甲酸、3,3,5,5,7-五羥基二氫黃酮醇、雙氫山柰素、對羥基苯甲酸、3,4-二羥基苯甲酸、山柰酚、丁二酸等10種化合物 [11]。在蘇格蘭松的花粉中還發現睪酮、表睪酮和雄甾烯二酮[12]。
2 松花粉的功效
2.1 免疫調節及疫苗佐劑作用 喂服破壁松花粉可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抗體水平、腹腔巨噬細胞吞噬能力、小鼠抗體生成和小鼠NK細胞活性及ConA誘導的小鼠脾淋巴細胞轉化[13],使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增加及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增強[14],一個以油松花粉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松花粉的種類有可能形成這一作用的細致差異[15]。此外,實驗還觀察到,破壁松花粉可減輕二硝基氟苯誘導小鼠遲發型變態反應的影響[13]。在弗氏完全佐劑(含分枝桿菌的水油乳佐劑)和牛Ⅱ型膠原纖維誘發的小鼠關節炎中,松花粉提取物可使炎性細胞因子的生成顯著減少,表現出明顯的抗炎癥作用,這一作用與松花粉的免疫調節機制有關[12]。松花粉的免疫調節作用與劑量相關。而對破壁與不破壁松花粉的藥理活性是否相同,尚有爭議。但在對小鼠血清溶血素生成及對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影響上,未發現破壁與不破壁松花粉對免疫功能作用的明顯差別,不破壁松花粉可直接應用[16]。
從松花粉中提取的松花粉多糖,能提高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的抗體水平、血液淋巴細胞比率、脾臟淋巴細胞轉化率以及小腸IgA含量,200 mg/kg)劑量的效果即非常顯著,400 mg/kg)劑量能使環磷酰胺(CTX)誘導的免疫抑制完全恢復到正常水平[17]。
破壁松花粉作為飼料添加劑,能夠增強雛雞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水平,而達到抵抗新城疫病毒的目的。破壁松花粉作為新城疫疫苗佐劑接種易感兔,與普通組織滅活苗接種后的情況比較:組織滅活苗免疫后第10天效價為2.75 log2,20 d抗體水平達到6.25 log2,30 d為5.25 log2,已開始有所下降;而松花粉佐劑疫苗免疫后作用快,第10天效價為3.05 log2,20 d抗體水平已達7 log2,30 d抗體水平高達6.75 log2。由此可見,松花粉佐劑疫苗吸收快、產生效價高且作用持久,明顯優于普通組織滅活苗[18]。
2.2 調節血脂血糖及銅鋅代謝 研究觀察到喂服添加3.5%松花粉飼料后不僅非常顯著地增加了家豬糞便中甘油三酯、膽固醇及脂肪酸的排泄量,同時也促進了膽酸的排泄。在大鼠的實驗中還發現飼料中添加松花粉后可以使大鼠體重得到生理性的控制[19]。在弗氏完全佐劑和牛Ⅱ型膠原纖維誘發的小鼠關節炎中,100 mg/kg)劑量的松花粉提取物治療顯示出明顯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蛋白羰基(protein carbonyl)、后期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脫氫丙二酰(malondialdehyde) 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效果[12]。四氧嘧啶致糖尿病的小鼠灌服30 d破壁松花粉后觀測到,較高劑量(1.5 g/kg)的破壁松花粉能明顯降低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的2 h時相血糖含量及血糖曲線下面積,提示高劑量破壁松花粉具有增強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的糖耐量作用,破壁松花粉有降低血糖的功能。這與歷代本草記載松花粉可治療口干唇焦、多煩躁渴等消渴癥狀相吻合[20]。
此外,在正常生長雄性鼠、缺鋅幼鼠和前列腺增生大鼠中,還發現松花粉對銅、鋅代謝及其分布有調節作用[14,21-24]。
2.3 抑制前列腺增生 有研究通過對前列腺指數和病理學觀測以及對血清生化學、抗氧化指標、銅鋅含量、激素水平等的檢測發現,松花粉能夠明顯改善丙酸睪酮所致大鼠前列腺的病理損傷, 對實驗性前列腺增生具有明顯抑制作用,機制可能是松花粉不僅能夠通過降低雌激素和雄激素,調節微量元素的代謝和過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而抑制前列腺增生,而且還能通過非激素途徑在細胞水平發揮選擇性的抑制作用[14,23-24]。
2.4 抗衰老、抗氧化、抗疲勞、抗炎癥 抗衰老一直是人類渴望攻克的難題。衰老研究成為西方科學研究的熱點始于上世紀末,迄今己形成了關于衰老機制的各種假說,如端粒假說、DNA氧化損傷假說、自由基假說等,為抗衰老的相關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研究方法[25]。
鮑善芬等用四個體外摸擬人類疾病過程如缺血再灌注、體內炎性反應等中的生化反應系統對馬尾松花粉的抗炎和抗氧化性能進行評價。結果發現,松花粉對這些反應系統所產生的過氧化氫、超氧自由基、羥自由基和次氯酸等活性氧系具有較好的清除作用,以濃度依賴關系抑制反應的發生并發揮抗氧化作用,對涉及炎癥反應的髓過氧化學物酶(MPO) 活性較好的抑制作用[25]。在后期的一個研究中,他們用銅誘導的LDL氧化反應模型和Rose Bengal反應模型分別對松花粉和松針提取物在親脂性體外模型中的抗氧化能力及其機制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松花粉乙醇提取液具有較好的自由基鏈式反應阻斷劑的作用,能有效地推遲人血漿中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生成共軛二烯。松針乙醇提取液對LDL的保護作用優于松花粉。在Rose Bengal系統中,松花粉以清除自由基和螯合銅的兩種機制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的發生,而松針主要作為自由基清除劑發揮抗氧化作用。即松花粉和松針在兩個親脂性體外模型中均發揮很好的抗氧化能力,而抗氧化機制不盡相同[26]。
幾個研究以D-半乳糖連續腹腔注射制作亞急性衰老大鼠模型,采用生物化學方法檢測了相關指標。結果顯示,D-半乳糖所致亞急性衰老大鼠模型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 SOD)活力、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活力和總抗氧化能力(T-AOC)均明顯下降,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 MDA)含量明顯上升。經松花粉給藥后,衰老小鼠腦組織、血清MDA 含量及腦、肝組織脂褐質 (Lf) 含量明顯降低, SOD、過氧化氫酶(CAT)、GSH-PX活性及T-AOC均有顯著提高;松花粉中、低劑量給藥可明顯增加衰老大鼠體重,并改善大鼠毛色及活動;松花粉還可提高D-半乳糖所致亞急性衰老大鼠的數量、活動度和存活率。上述作用,松花粉的效果好于維生素E。故認為松花粉可顯著提高亞急性衰老大鼠抗氧自由基的能力,提高的數量、活動度和存活率,具有延緩衰老的作用[27-30]。此外,松花粉也可能通過明顯改善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T細胞亞群的變化, 顯著增高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指數和吞噬活性,增強衰老鼠的免疫功能而延長老齡鼠的生存時間[28]。
鐘馨等以在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自然衰老小鼠和自然衰老人胚肺二倍體細胞作為動物和細胞衰老的研究模型,從器官、組織、細胞、分子和基因等多個水平著手,選取形態學、自由基、端粒酶、線粒體為衰老研究指標,系統地研究了松花粉的抗衰老效果及其分子機制。已完成的實驗,證實松花粉具有促進細胞增殖、抑制自由基表達、提高端粒酶活性和降低線粒體mtDNr977突變率等作用,從抑制衰老誘發因素的負效應、促進細胞增殖等方面驗證了松花粉的抗衰老效果。后期又從松花粉對兩條衰老相關的內在基因調控途徑,即p53-p21-pRb和p16-pRb途徑中p16及p21基因表達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①松花粉具有促DNA增殖,改善G1期阻滯(Glcycleaxrest)的作用。②在年輕細胞中p16INK4A與P2lcIP-1的mRNA均維持較低的表達。而在衰老細胞中, p16INK4^mRNA表達量出現顯著上升,并在松花粉處理后出現顯著的下降,且下降程度與劑量具有相關性。P2lcIP-1mRNA表達量在衰老細胞中也出現顯著上升,但松花粉處理組與衰老模型組中其表達無顯著性差異。說明松花粉對P2lcIP-1mRNA表達無影響,但顯著抑制了p16INK4mRNA的表達,并通過p16-cyclinD-cDK4/6-RB通路延緩了細胞衰老的啟動和衰老進程,這可能是松花粉抗細胞復制性衰老的主要分子[31]。
相關研究顯示,松花粉能顯著延長小鼠負重游泳時間,降低運動后小鼠血乳酸含量和血清尿素氮含量,且運動后肝糖原含量高于對照組,證實松花粉具有抗疲勞作用[32]。
松花粉及其提取物還有明顯的抗炎癥作用和減低痛敏感性,該作用與松花粉及其提取物抵制前炎性介質的產生有關,尤其是那些與脂氧化酶和環氧合酶通路相關者[12,33-34]。
2.5 抗腫瘤 Lipovova等用從黑松花粉提取的核酸酶與牛核糖核酸酶比較研究體內外抗腫瘤活性。體外實驗結果顯示,黑松花粉核酸酶在體外的抗腫瘤作用與牛核糖核酸酶相比下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體內實驗的結果則大為相異,在這種核酸酶和動物核糖核酸酶及脫氧核糖核酸酶1治療的小鼠中,觀察到人黑素瘤的體積顯著縮小。然而,在使用10次更高劑量后,用松花粉核酸酶給予荷瘤裸鼠,其腫瘤體積縮小46%,而用牛核糖核酸酶治療的腫瘤生長僅稍有縮小。而且,與牛核糖核酸酶相比,黑松花粉核酸酶的免疫源性明顯地更弱,抗黑松核酸酶抗體在體內不引起生物學效應。表明黑松核酸酶與動物牛核糖核酸酶相比,在體內對裸鼠生長中的人黑素瘤有更高抗腫瘤活性[35]。
另一研究以馬尾松花粉多糖和硫酸酯化的馬尾松花粉多糖處理人肝癌細胞株HepG2。經馬尾松花粉多糖硫酸酯處理后, HepG2細胞的增殖受到抑制,細胞形態趨于正常。與對照組相比, 馬尾松花粉多糖硫酸酯組G0/G1期細胞數增加,S期細胞數減少, G2/M細胞數減少; [Ca2+]I降低; 甲胎蛋白表達降低, 白蛋白分泌量上升, γ-谷氨酰轉肽酶與堿性磷酸酶活力降低,胎盤型堿性磷酸酶的比例降低。而馬尾松花粉多糖處理組細胞沒有明顯變化。因此認為,硫酸酯化賦予了馬尾松花粉多糖抑制HepG2細胞的活性, 其作用機理可能是降低細胞內鈣離子濃度, 阻滯細胞周期于G0/G1期, 誘導HepG2細胞分化逆轉其惡性[36]。
2.6 護肝、調節慢性應激性腸道微生態紊亂、對抗砷中毒等 在酒精及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傷模型鼠中,觀察到服用一定量松花粉或松花粉總黃酮能降低肝損傷小鼠肝組織丙二醛(MDA)、甘油三脂(TG) 含量,提高肝組織還原型谷光甘肽(GSH)含量和SOD的活性,抑制肝損傷所致的ALT和AST的升高,減輕肝組織脂肪變性和壞死程度。表明松花粉和松花粉總黃酮能對抗酒精及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傷,具有有效的護肝作用,抗氧化是其主要機制之一[2,37,38]。
在大鼠飼料中添加功能性低聚糖水蘇糖可以改善模擬失重大鼠腸道菌群失調狀態,白樹民等在大鼠慢性應激動物模型的研究中進一步發現,進食含5%松花粉飼料能夠有效地防護慢性應激導致的腸道微生態失調,且其作用優于功能單一的低聚糖[39]。
此外,松花粉還能降低砷中毒大鼠血砷含量,提高血清GSH-PX活性, 降低砷中毒后小鼠肝腎的損傷程度,抵抗砷中毒死亡,且具有一定防治皮膚潰爛等病損的作用[40-41]和提高砷中毒鼠的T淋巴細胞rDNA轉錄活性而提高機體免疫力[42]。更早期的研究還發現松花粉對血小板激活因子的有顯著抑制作用[33]。
3 松花粉的毒副作用研究
經毒理研究,破壁松花粉可通過急性毒性、微核試驗、畸形試驗和30 d喂養試驗的毒理學安全性評價[43],安全無毒,與古醫籍記載相吻合。而其可能的過敏反應在松樹開花季節只發生在過敏人群的3.5%[44]。
4 松花粉的臨床應用
松花粉被用作抗疲勞、延緩衰老、調節胃腸功能、護肝、益心肺等的滋養藥物已2000余年,也用于治療前列腺疾病和貧血、糖尿病、高血壓、氣喘、鼻炎等多種疾病[34]。但目前松花粉的臨床應用研究報道尚不多見,僅見于高血脂[45]、高血壓[46]、前列腺疾病[47-49]及外用于水痘、壓瘡等皮損[50-52]治療的研究中。在這些研究中,松花粉呈現出極有潛力的治療效果,尤其是在無毒副作用及綜合治療效應上更具得天獨厚的優異性。
我國松屬植物資源豐富,其中數量較多的有產于東北長白山和小興安嶺的紅松,主產于華北的油松,產于西南的云南松,分布在長江流域以南且數量最多的馬尾松,以及產于陜西、河南、甘肅、四川等地的華山松,此外,還有從國外引進的黑松等[53]。與類似具有廣泛作用的冬蟲夏草[54-55]相比,確有成本低廉、周而復生、取之不盡的優勢。但不同種類的松花粉,其成分及含量也有區別,有必要對不同種屬松花粉進行成分及含量的進一步比較研究,以利于在開發應用松花粉時,能根據松花粉的品種量材施用。
關于松花粉藥理藥效的前期報道多為動物實驗或體外實驗中的作用研究,在臨床治療、保健及至預防的應用研究目前尚不多見,有待在各相關領域廣泛開拓。此外,松花粉還含有多種酶和多種脂類, 這方面的研究也尚待深入。
參 考 文 獻
[1] 李娜.松花粉營養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進展.安徽農學通報,2008, 14(13):125-127.
[2] 謝惠萍,陳瓊瑤.松花粉對酒精性肝損傷的保護功能研究.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8,10(4):47-49.
[3] 丁靈英.松花粉藥典.知識經濟,2006,7(7):44-46.
[4] 王亞敏,汪洪捷.松花粉的紅外光譜、掃描電鏡和X射線能譜儀分析.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5,11(25):1797-1800.
[5] 趙立新,喻陸.松花粉的作用機理及臨床應用.吉林中醫藥,2004,25(1):49-51.
[6] 支崇遠, 王開發.四種松花粉營養成分比較研究.中國自然醫學雜志,2004,6(2):81-83.
[7] 王敏.松花粉的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安徽醫藥,2008,12(4):357-359.
[8] 金福秀.天然馬尾松花粉的成分分析研究.中成藥,2001, 23(12):903-904.
[9] 劉嘉寶, 范國棟.云南松花粉中黃酮類成分研究初報.云南林業科技,2001,6;2:68-70.
[10] 王亞敏,汪洪捷.松花粉的紅外光譜、掃描電鏡和X射線能譜儀分析.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5,11(25):1797-1800.
[11] 李麗,孫潔.馬尾松花粉化學成分的研究.中草藥,2010,41(4):530-532.
[12] Lee K. H, Choi E.M.Effect of pine pollen extract on experimental chronic arthritis. Phytotherapy Research,2009,23(5):651-657.
[13] 張暾,竹劍平.破壁松花粉對調節免疫功能的影響.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6,26(5):638-639.
[14] Cong T,Zhao L.Interventional effects of pine pollen in rats with hyperplasia of prostate.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5,9(39):123-125.
[15] 張俊剛,徐穎.油松花粉對小鼠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及NK細胞活性的影響.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0,20(1):30-31.
[16] 李顯華,鄧曉梅.破壁與不破壁松花粉對免疫功能影響的比較研究.時珍國醫國藥,2002,12(3):205.
[17] 魏凱,孫振紅.泰山松花粉多糖對小鼠免疫增強作用的研究.中國農業科學,2010,43(17):3645-3652.
[18] 孟秀彥.泰山松花粉對雞兔免疫增強作用的研究.中國知網.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山東農業大學,2007.
[19] 趙霖, WindischW.松花粉對脂代謝影響的實驗研究.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06, 27(6):445-447.
[20] 潘小玲,竹劍平.破壁松花粉的降血糖作用. 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6,26(6):777-778.
[21] Windisch W, Zhao Lin, Kirchgessner M. The effect of marson pine pollen on the quantitative zinc metabolism in 65Zn-labeled growing rats. Trace Elernents and Electrolyte,1996,13(4):186-189.
[22] 趙霖,鮑善芬.松花粉對缺鋅幼鼠營養作用的實驗研究.營養學報,2000,22(1):14-17.
[23] Cong T,Zhao L.Effect of masson pine pollen on metabolism of traceelements zinc and copper in rats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trophy.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8,16(1):41-44.
[24] 劉勇,蔡華芳.破壁松花粉及軟膠囊抗前列腺增生作用.中國醫療前沿,2007,2(22):14.
[25] 鮑善芬,叢濤.松花粉抗氧化性的體外實驗研究.營養學報,2005,27(6):487-490.
[26] 鮑善芬,叢濤.松花粉和松針提取物在親脂性體外模型系統中抗氧化能力和機制的研究.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06,27(5):381-383.
[27] 牛嗣云.松花粉抗下丘腦-垂體-衰老機理的研究.中國知網-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河北醫科大學,2006.
[28] 趙立新,喻陸.松花粉抗衰老作用的實驗研究.現代醫學,2004,32(2):74-76.
[29] 牛嗣云,龐曉靜,陳龍,等.松花粉對亞急性衰老模型大鼠抗衰老作用的實驗研究.中國老年學雜志, 2005,25(12):1504-1506.
[30] 宋成軍,龐曉靜,馬鶴超.松花粉對D-半乳糖衰老大鼠肝臟抗氧化能力的影響.承德醫學院學報,2006,23 (3):233-235.
[31] 鐘馨.松花粉對衰老人胚肺成纖維細胞p16及p21基因表達的影響. 中國知網-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南方醫科大學,2008.
[32] 劉協,胡啟之.松花粉的抗疲勞作用研究. 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04,25(3):169-170.
[33] Eun-Mi Choi.Antinociceptive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of pine (pinus densiflora) pollen extract.phytother Res, 2007,21:471-475.
[34] Kyung-Hee Lee, Ae-Jung Kim,Eun-Mi Choi.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pine pollen extract in vitro. Phytother Res, 2009, 23:41-48.
[35] Lipovova P, Podzimek T. Antitumor and biological effects of black pine (pinus nigra) pollen nuclease.Neoplasma, 2008, 55(2):158-164.
[36] Liu F. Liu J. W.Sulfated derivative of polysaccharide from Pinus massoniana pollen induces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liver cancer HepG2 cells.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2009,17(29):2990-2995.
[37] 劉協.松花粉對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研究. 江蘇預防醫學, 2005, 16(2):7-9.
[38] 朱良,裴植仁.松花粉總黃酮對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時珍國醫國藥,2010,21(8):1903-1904.
[39] 白樹民,高愛新.松花粉對慢性應激大鼠腸道微生態的影響.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2006,19(3):189-193.
[40] 羅艷紅,黃曉敏.松花粉對砷中毒大鼠的防護作用.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7,29(1):24-25.
[41] 羅艷紅,潘國剛,羅泳林,等.松花粉對砷中毒小鼠肝臟及血清一些生化指標的影響, 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0,25(5):83-87.
[42] 羅艷紅,黃曉敏,龔厚文.松花粉對砷中毒大鼠外周血T淋巴細胞rDNA轉錄活性的影響. 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7,20(6):877-878.
[43] 樊柏林,田輝,王護民.破壁松花粉的毒理試驗. 癌變畸變突變檢測研究,2005,17(6):380-382.
[44] Harris RM, German DF. The incidence of pine pollen reactivity in an allergic atopic population.Ann Allergy,1985, 55(5):678-679.
[45] 樊柏林,王護民.破壁松花粉對高脂血癥人群降血脂作用的觀察. 職業與健康,2006,22(22):2012-2014.
[46] 胡國燦,竹劍平.松花粉治療原發性高血壓54例療效觀察.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21):2996-2997.
[47] 王福昌.八正散加減合松花粉治療前列腺疾病的體驗.亞太傳統醫藥,2006,2(4):55.
[48] 巴圖.中藥配合國珍松花粉治療慢性前列腺炎300例臨床體會.男科醫學,2005,9(4):15.
[49] 白松林.蒙藥薩仁嘎日迪和松花粉聯用治療前列腺肥大臨床體會.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8(1):10.
[50] 金建明.松花粉合滑石粉外用治療尿布皮炎.中醫外治雜志,2000,9(5):51.
[51] 張桃花.松花粉外用治療水痘.江西中醫學院學報, 1998,9(1):23.
[52] 焦桂霞.松花粉外敷治療壓瘡32例護理體會.蚌埠醫學院學報,2008,33(4):495-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