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臘月二十四的民俗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北方小年在臘月二十三,南方小年在臘月二十四。中國大部分省份,特別是廣大的北方地區稱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是臘月二十四為小年。在民間,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2、準確來說,小年并不是一個節日,而是一種民俗。是人們為過年開始作準備的一種過年習俗,并沒有統一的時間規定,各地過小年的時間也是不同的。北方小年在臘月二十三,南方小年在臘月二十四。
3、江浙一帶部分地區稱正月初五為小年;而國內為數不少的地區稱正月十五元宵節為小年;也有的地方把冬至叫小年。不過在全國范圍內流傳最為廣泛的小年節,指的是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節。
4、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后王族、貝勒隨之效仿,于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別。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1、南方和北方小年不是同一天。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2、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無論是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愿望卻是一致的。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1、“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云南部分地區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地區小年日期是除夕。
2、小年,并非專指一個日子,由于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民間傳統上的小年(掃塵、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從清朝中后期開始,帝王家就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百姓隨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掃塵是年前除舊布新習俗之一。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掃屋”。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辟邪除災、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祈求與愿望。
篇5
湖北過小年是臘月24的原因是南方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這一天,甚至在一些日歷上,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都被標為“小年”,而北方大部分地區為農歷臘月二十三。
小年,并非專指一個日子,由于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小年,并非專指一個日子,由于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民間傳統上的小年(掃塵、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從清朝中后期開始,帝王家就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百姓隨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小年的來歷農歷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后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后,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于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詩》中說:“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可以說,這首詩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古人有關祭灶的風俗習慣。當然,這只是民間的傳說而已,是不足為信的。
小年的習俗大全祭灶王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輪到祭拜祖宗。
掃塵土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粉刷墻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剪窗花
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貼春聯
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干凈,不留一點污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篇7
相傳伍子胥在建姑蘇城時城磚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的“磚”,百姓曾用“糯米城磚”解決了一時的危機。蘇州人為紀念伍子胥,此后每到寒冬臘月,就準備年糕。蘇州年糕的造型與城磚相似,而且煮后不膩,干后不裂,久藏不壞。
民間歌謠里唱到的糖瓜粘指的是,用糖將瓜子、芝麻等粘起來,所以在供品當中最主要的還要數“粘牙糖”,人們想以此粘住灶王爺的嘴,讓他不能在玉皇大帝那里講壞話。
所謂“吃人家的嘴短”,灶王爺在吃完糖餅后,在玉皇大帝那里匯報時,就不會把人們做得不到位的事情也匯報。
“廿四夜吃團子”是江南許多地方的風俗,寓意著一家團團圓圓、幸福美滿。在蘇州,每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做團子、送團子、吃團子是必備的一道年味。
蘇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團子,過去叫做“廿四團”。“廿四團”用糯米粉制作,餡兒有鮮肉、豆沙、蘿卜絲等多種。蒸制好的團子上都要點印子,有圓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區別不同的餡兒。
以窗花見長,“天皮亮”可說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云母薄片上繪圖著色進行裝飾。后來,武強縣木版水印窗花傳入,吸取其色彩特點,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縣剪紙的獨特風格。蔚縣剪紙以“陰刻”和“色彩點染”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說。題材多取自戲曲人物,也有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等吉祥形象。
過了農歷臘月二十三,離春節只剩六、七天的時間,各家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
南北方小年為何差一天
南北方小年差一天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但是,從清朝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匯報工作情況。為了節省開支,建立和諧社會,皇帝順便把灶王也拜了。以后王族、貝勒隨之效仿,于臘月二十三祭灶。
于是,既然國家機關和政府部門都在這一天拜神,那么工作人員(衙役下人之類)就只能推后一天再拜。自然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到了民國,民間形成了“官三、民四”的說法,就是科級以上干部二十三祭灶,一般群眾推遲到二十四。
后來,據說是因為社會進步了,人人平等,大家也就隨了皇帝,沾沾“貴氣”,改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祭灶了。而由于過去的皇城是北京,所以北方受到的影響就會比較大。而南方依然保持以往的和人民群眾的一致的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的區別
南北小年不同日,跟我國古時“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有關。古時過小年曾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即官家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百姓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過小年。這一說法的形成有何典故已不得而知,但在中國古代社會,人們的等級觀念比較強,因此過小年也分不同的身份地位及職業。
由于中國北方在更長時間里是國家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南方地區水系發達,沿湖居民和水上船家較多,他們的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當然北方的船家并不遵循“船五”的習俗。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主要是中國的東北和華北地區,而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地區則要多一些。
另外,海南的小年則在農歷十五元宵節。山東有些地方又是在六月初一過的小年,安徽北部和南京地區把過小年和過元宵合在一塊,特別熱鬧;云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
南北方小年都有哪些習俗
1、掃塵
“塵”與“陳”諧音,故而掃塵旨在除舊迎新,拔除不祥。掃帚將墻壁上下掃干凈、擦洗桌椅、沖洗地面……各家各戶都要不留死角地徹底清掃,做到窗明幾凈。同時小年的這一天,也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在北京,通常把臘月二十四日定為“掃房日”。
2、貼窗花
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鴛鴦戲水等等。貼上窗花寓意著新的一年越來越好。剪好窗花后貼在打掃一新的屋子里,自然為家中增添不少喜氣。
3、沐浴理發
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而沐浴理發的活動,多集中在小年前后進行。
4、趕亂婚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5、祭灶王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
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輪到祭拜祖宗。
6、吃餃子
北方的每個節日幾乎都會有餃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7、吃糖瓜、飴糖、麻糖
篇8
1、小年臘月二十四,是古老的傳統,這從歷代詞的題詠中,也能得到印證。比如,流傳頗廣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便明確了臘月二十四是小年。
2、小年,中國傳統節日,即傳統的祀灶日。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祭灶在我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余”夢想追求的反映。小年通常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灶等,準備干干凈凈過個好年,表達了人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春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春節歷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臨近春節,人們采辦年貨,除夕時,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貼年畫、春聯;迎接新的一年來臨。
二、內容: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小年——臘月二十三
我們北方的“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它漢先民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后“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
小年也叫祭灶節。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據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接玉皇——臘月二十五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篇10
其實民間祭灶,源于古人拜火習俗。遠古時候,原始人類打獵采集為生,所謂“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偶爾的雷電引燃森林大火,燒死了來不及跑掉的動物、昆蟲,原始人撿拾品嘗后,感到味道遠比生食好吃,于是學會了天火后保留火種。氏族保護火種的任務多由老年婦女擔任,年輕男女都要外出打獵或采集,火給人類帶來了溫暖和光明,才使“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于禽獸”。熟食也增強了人類的體質。學會使用火,是人類從動物界最終分化出來的標志之一。火之發明者,中國一致傳說是鉆燧取火的燧人氏。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從太陽神阿波羅處盜取了火種送給人類,自己卻被宙斯處罰,被綁在高加索山,每日忍受風吹日曬和鷲鷹啄食,普羅米修斯就是西方民俗文化里的火神。毫無疑問,對火的崇拜在東西方都有各自的神話傳說故事。
古人還用火來幫助狩獵,發明了陶器,刀耕火種,冶煉金屬乃至使用青銅器、發明鐵器。火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同時也讓人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萬物有靈論觀念的支配下,人們崇拜火,敬畏火,后來火神被人格化為祝融,歷代各地民間建有很多火神廟。灶發明后,又衍化出對用火的灶的崇拜儀式―祭灶。《禮記?禮器》稱:“孔子曰:‘臧文仲安知禮?夏父弗綦,逆祀而弗止也,燔柴于奧。’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其中“奧”即“灶”,是說老婦人祭灶,盆中要盛美食,瓶中要灌好酒,后來受儒家男尊女卑思想和陰陽理論的影響,民間形成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習俗,護養火種的老婦,反而沒有了祭灶的資格了。隨著灶的出現,才出現了灶神,后來又人格化,納入了道教的神靈譜系,民間紙馬上印的灶神,是慈眉善目鄰家老伯形象。后來雖然印刷質量不甚清楚,但擋不住百姓一樣虔誠祭祀他。《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后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所以,百姓對灶神是極其敬畏愛戴的。
數千年歷史的祭灶民俗
祭灶在中國有幾千年歷史了。漢時相傳陰子方臘月做飯,見灶神現形,他家里貧窮,只有黃羊一只,陰子方于是用黃羊祭祀,后來陰子方富裕起來,民間俗信其祭灶虔誠有回報,故百姓祭灶多用黃羊,更加誠敬。據我國晉代名人周處所作的地方風物志《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宋時祀灶以酒糟抹灶門謂之醉司命,祭灶祭品明朝以前是十分豐富的。蘇州鄉賢宋朝詩人范成大有《祭灶詞》傳世,生動描寫了宋時蘇州人家送灶的習俗,其詩曰:“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少留戀,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爭斗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
明時規定,祭灶時間“官三、民四、D家五”,就是說官府人家臘月二十三,一般平民臘月二十四,漁民、乞丐等只能臘月二十五祭灶。宋以后改用素食祭灶,飴糖做成元寶狀,稱祭灶糖元寶。臘月二十四日前,大街小巷有小販挑出來售賣,家家用糖元寶供奉灶神。民間俗信用糖元寶祭灶神不是為了讓灶神長一口結實的牙齒,而是想把灶神的嘴巴黏住,不讓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述職時打小報告。清乾隆《吳縣志》:“二十四拂塵祀灶,名送灶,用糯米粉團、糖餅,云灶神以是日上天言人過失,用此二物粘其口。”清周宗泰《姑蘇竹枝詞?送灶》描繪生動形象,詩云:“團子年糕湯水圓,飴糖元寶供神前。送君一盞油燈掛,掃卻塵灰上碧天。”鄉間還要用糯米粉裹豆沙餡為團,名謝灶團。祭祀完畢,把灶上神馬揭下,用竹編為轎和鐙,并備豆、草為秣馬焚送門外,余灰撒屋頂,然后撥火中未燼轎鐙取回納灶中,謂之接元寶,又馬料余者,人有食之眼亮之說。
據老蘇州人回憶,送灶最重要的除了“糖元寶”外,還有另外一些供品,如灶神紙馬、灶簾、灶錠等。以前沒有電燈,照明是用油燈的,蘇州人用竹子編成一個架子,放上一個粗的竹節,盛上油,點燃浸在油燈中的燈草,就可以照明了。這種竹編的燈架叫做“燈檠”,也俗稱為“燈掛”。燈檠每年要換新的,送灶時就將換下來的舊燈檠,串上兩根筷子,糊上紅紙,插些冬青柏枝,就算是灶神的上天的小轎了,祭灶時也要與供品放在一起。祭祀完畢,就將灶神的紙馬“扶進”轎里,連同灶簾、灶錠等一起送到門外焚化,此時鞭炮齊鳴,竹節柏枝在火中也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響。送灶的人要將權作灶神馬料的黃豆、稻草撒向屋頂,同時口中喊出:“灶界老爺上天哉,灶界老爺上天哉”,“黃金千萬兩,滿地撒金錢”等祝詞。稍過片刻,一人便將燈檠燒剩的大竹節,視作元寶,用火鋏夾了,下面以飯蘿z箕盛著走回屋中,意謂不讓元寶漏下來。一人拿著糖元寶,一路喊進屋去:“元寶滾進來,元寶滾進來哉!”將“元寶”及未燃盡的香燭一起送進最大的灶膛,再將糖元寶抹在灶門兩旁,算是封庫的象征,余下的糖元寶就給孩子分食了。
臨近蘇州的無錫,和蘇州祭灶風俗雖然大同小異,但接灶的日期不一樣,供品也有地方特色。民國《晨光》(12期)上錢小柏的文章《o錫的新年風俗》這樣寫道:“在十二月廿四夜家家要送灶,是送灶神上天的意思,上了天要正月十五接了灶才再下地來。送灶除了要備干點心、水果、素菜、糕頭元寶、團子等齋灶外,還要備一乘紙扎的小轎,這是請他上天時候坐了代步的;在祭完灶時和阡張、元寶、灶馬等同時焚化的。灶神對于人的職務是:‘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 看來,江南一帶祭灶習俗大同小異。
如何和灶神打交道:實用主義
在中國民間諸神中,灶神是個非常重要的居家神,掌管著人間衣食與禍福大權,人們自然而然對之產生敬畏感和依賴心理。人們相信灶神上天述職后,玉帝是要在臘月二十五來人間巡視的,看看灶神匯報的情況屬實與否,如果屬實就會對浪費糧食或偷竊、說人壞話、罵天罵地的人處以減壽或破財的懲罰。在小農經濟狀況下,對于希望自己來年莊稼豐收,衣食有余,財源滾滾的百姓人家來說,由敬畏而“媚灶”、“謝灶”,巴結、賄賂灶神,以達到讓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功利目的,是古代最基本的民俗心理。百姓崇拜的神靈還有正月初五財神,近年來不僅經商之家祭祀虔誠,一般市民百姓也趨之若鶩。廟里的財神殿,初四夜到初五香火旺盛,鞭炮聲聲從初四到初五整夜不息,其所持心態亦同。千百年來祈禱衣食有余,財源滾滾,原是最正常不過的民俗心理表達了。
我們知道,民俗心理是人類社會生活在歷史長河中積淀的產物,是幾千年歷史活動不斷積累在人們觀念中的思維定式。民俗心理一旦形成,具有傳承性強,不易變異的特點,它們出現和消亡都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社會變遷過程,同時又不斷在歷史發展中對社會產生著獨特作用。
祭灶舊俗現在雖漸趨消亡,但作為伴隨物的民俗心理依然頑強地在民間存在著。面對生活的困頓,天災人禍無助,神像的膜拜就是心理安慰的支柱,傾訴心里苦悶最好的對象。人們相信,無論灶神還是財神是如同人一樣有感情的,基于市場利益交換的原則,在得到虔誠祭祀、吃好喝好的情形下,護佑一下或總不至于亂說壞話吧。更有趣的是,為了免除災難,向神祈禱并許愿,如果實現了就虔誠酬神;如果神不“幫忙”,就通過傳說故事或其他方式來貶低神。灶神、財神等一切神靈,是可交接和操縱的,甚至是可以游戲的,比如把飴糖或酒糟抹在灶門上。舊時,蘇州民間天旱求雨不遂的話,百姓就直接把神像放在烈日下暴曬,來發泄對神的不滿。
篇11
農歷臘月是小年及果樹歇枝、竹子等生長得慢的年份,小年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舊俗在這天祭灶。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在中國的春節習俗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一天,通常會通過進行一些沿襲了兩千年的習俗,即祭灶和掃年,來宣告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
大年從臘月最末一天開始,一般認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說法。節日期間主要的傳統民俗活動有祭祖,貼門神,放爆竹,給壓歲錢,吃年夜飯,送財神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2
吃麻糖是小年。小年在傳統節日里是祭灶的日子,也就是要在一年的末尾祭灶王爺。麻糖多甜味,口感黏膩。民間典故認為,吃麻糖,也讓灶王爺吃麻糖,這樣灶王爺在給玉帝匯報工作的時候,就會被粘住嘴,只能說好聽的話,玉帝會多加照顧這家人。小孩子也喜歡吃甜甜的麻糖,所以吃麻糖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小年并非專指一個節日,由于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云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3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愿。[2]據典籍記載,上古就有年終掃除的習慣。 據《呂氏春秋》記載。掃塵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清嘉錄》卷十二記載:“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塵埃’”。 臘月二十四“掃房”,對庭院內外進行徹底的大清理。可見,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民間傳說灶王上天匯報推磨做豆腐后,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于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其實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時人們會買一大筐豆腐存留食用等。
接玉皇舊俗、新俗都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于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