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孝善申報材料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全家人堅決擁護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支持改革開放,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家人遵紀守法,慎諾守信是該家庭的傳統美德,也是鄰里和社會公認的優良品質,他的家庭是一個積極、文明、進取向上的家庭。
作為龍口村一名村民,工作中勤勤懇懇,堅持原則,把村里的事當作自己的事完成,較好地支持和配合村里的各項工作,曾多次獲得鎮政府表彰。她還積極開展文化活動,組建一支廣場舞隊伍,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民族文化,同時渲染了新年氣氛、豐富大眾生活。
在這個家庭里,夫妻之間互敬互愛。夫妻倆遇到事情一起商量,遇到困難一起解決,生活上共同照顧雙方老人,事業上互扶互持,二人互相理解、尊重、關心、支持,從來沒有因生活瑣事而吵架。在對待鄰里關系上,全家人能夠善待左鄰右舍,幫助他們排憂解難,鄰里關系親如弟兄,情同手足。
篇2
漢代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這一習俗至遲從戰國開始流行,迄至漢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漢人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后漢書》中,多有記載。
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以除瘟、驅邪、求吉祥,因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端午節。
夏至說
首倡夏至說者為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禮俗史》(香港秦興書局1963年出版)一書中提出,端午節如涓涓之水發源于遠古時代,三代匯為川流,秦漢擴為河,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端午節源于夏至說聞世后,學者吞吐百家,從更廣泛的視野去研究。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說》(《文史知識》1983年5期)中,認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節中“斗百草”、“采雜藥”等與屈原無關。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
1.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
至于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2.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3.《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
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端午節的歷史淵源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于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端午節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節日。 第一,端午節來源于5000年前對夏至這一天文現象的發現,這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偉大天文發現。第二,古代人民通過觀察太陽得出24節氣,通過觀察月亮得出陰歷12個月份,然后將陰陽歷結合,用干支計年,端午是農歷五月初五,體現了這一古明。第三,端午還來源于古代吳越民族對龍的崇拜,體現了天人合一、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哲學思想,端午賽龍舟體現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掛艾草、掛菖蒲,表現了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端午是一個提倡孝和善的節日,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第四,端午節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情懷。隨著歷史的發展,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人們將屈原、伍子胥、勾踐、孝女曹娥、道教人物張天師和鐘馗等人物故事疊加到端午節中,上世紀40年代,在國難當頭時期,端午節又被公認為詩人節,使得端午的文化更加厚重。
因為被賦予了眾多的文化因素,端午節的民俗也十分豐富。趙書逐一解釋說,作為詩人節,端午節時第一要祭神、祭祖、祭先賢,第二要背誦經典詩篇。在古代,農歷五月五又被認做是惡月惡日,因為70%的人去世時間在夏至后的三伏天氣,所以要端午辟邪。端午節還是衛生節,需要蘭湯沐浴和去五毒。作為體育節,端午有兩大民俗,一是南方要賽龍舟,這在北京叫劃龍舟,只作為一種表演。從遼代、金代開始,北京的端午節就流行一項名為踢石球的體育活動。此外,端午還是一個社交節,也叫女兒節,古代講究在端午送五種禮,端午節也是美食節,主要是吃粽子、五毒餅、玫瑰餅。
在洋節當道、西方文化一邊倒的現在,重塑端午等中國傳統節日傳統,對追溯中華民族的人文基因,加強民族凝聚力,重塑中華價值觀,甚至凸顯中國在世界的文化地位,都顯得愈加重要。2004年,韓國將“江陵端午祭”列入國家遺產名錄,之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國人深受刺激,端午申遺火熱“提速”。2006年,“端午節”與70項民俗一并成為我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端午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2008年,中國組織專家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項目進行評定,最終確定,端午節入選35個項目,申報材料由鄂湘蘇三省聯合“打包”,湖北省牽頭申報。經歷了充滿艱辛的申報過程,適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申報世界遺產評審規則進行了兩項大的修改:以前的兩年一次改成了一年一次、一個國家一次僅申報一項改為可申報多項。中國“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此次同時位列《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共22個中國項目。 恰如一位專家所言,申遺成功并不是最終目的,提醒國人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精華,并加以傳承、發揚才是目的。
端午節的習俗1、吃粽子
粽子最初是用來祭祀的,為了讓江中的魚兒不吃楚國屈原大夫的身體,所以將粽子投入水中,后來便漸漸成為端午的一種傳統食物。
2、賽龍舟
賽龍舟現在不僅是一種民間習俗活動,也是一種正式的體育競技項目,在很多少數民族地區以及長江流域都很流行。
3、點雄黃酒
將雄黃浸泡在酒中,然后將雄黃酒點在人的額頭、耳朵、鼻子、手心等地,期望遠離毒蟲,消災防病。
4、佩戴香囊
端午節來臨之際,給小孩子佩戴香囊或者荷包,寄托辟邪、遠離瘟疫的意思,另外是一種很好的點綴裝飾物。
5、掛艾草
端午的時候,人們喜歡把艾草掛在大門的兩側,寓意消除疾病、驅除晦氣、招福,讓家人的身體健康以及好運氣。
6、系五彩繩。
古代認為五彩色是吉祥色,所以在端午節用五彩繩系在孩子的手腕、腳腕或者頸子上,寓意消災躲難、遠離疾病、平安長壽。
7、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涂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背陬~頭、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云:“端午,飲雄黃酒,用涂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p>
8、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蝎,又葫蘆瓜果,色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p>
篇3
這是一個團結友愛的集體。
這是一個奮發向上、朝氣蓬勃的集體
這是一個有著強大凝聚力、生命力、創造力的集體
"勤奮求實,團結進取"一句響亮的口號,凝聚了七年三班全體同學的努力,短短八個字,顯現著我們走過的足跡,作為班級奮斗的目標,它讓我們有歡笑、也有淚水......
文明守紀的集體
班級干部正直文明的品質和求實求真工作,對優化班集管理,促進良好班集的形成至關重要。七年三班有一批正直、公正、敢抓、敢管的干部,就形成了班級健康文明的風氣,班委就如一塊磁鐵,能形成一個"磁場",吸引周圍同學,"磁化"周圍同學。班長賈夢迪同學,是同學們心目中的"鐵面包公"。自習課上,她管理紀律明察秋毫,不放過任何違紀現象;間操時,她組強站隊,監督同學們做體操;午自習時,她是同學們的"小老師",輔導學習、講解習題、解答疑難……課下她是同學們的好朋友、好伙伴;在同學的心目中,她正直、誠實、務實、真誠,是同學們心目中的好榜樣。顧炎同學,是我們班的"首席值目組長",做為勞動班長的她,每天早來晚走,幫助值日生組長監督值日,具體指導同學們勞動,在值日生遲到或是生病的時候,她還主動承擔勞動,對于那些不盡職盡責的值日生,她絕不姑息,總是及時報告老師,即使是最好的好友她也絕不遷就,同們學對她也是絕對的信任和信服。有了她們,健康文明的風氣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為了樹立健康文明的風氣,平時生活中,同學們還會在老師的建議下選擇有教育意義的文章在導訓和班會時宣讀,進行理想教育、挫折教育、心理衛生教育、勞動教育、意志品質教育、為人處世、社會經驗教育,塑造學生健康、和諧的人格、也通過這些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也配合學校的主題活動來樹文明的風氣,在"講文明,樹新風"、"迎奧運,樹新風"、"迎奧運,促和諧"、"迎大冬,做文明小主人"、"孝親敬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等活動中,同學們積極行動,寫作文、寫詩歌、編小品、演短劇、做社會調查、做親身實踐……在這些活動中,同學們感受了文明的力量,認識了講文明的意義,從中受到了教育,也培養了良好的文明習慣。兩年年來,班上很少發生同學之間互相謾罵的事件、也無打架斗毆違反校紀校規的事件,養成了使用文明語言、文明觀影觀賽、文明乘車的好習慣。所以,七年三班一直受到科任教師、政教處、教務處和學校的好評。
團結進取的集體
七年三班是一個有著高度凝聚力的集體,全班全體同學親如一家,彼此相愛。其樂融融的學習環境,勤奮濃郁的學習氛圍,體現了這個班集體的團結。學習上,我們成立了"互助小組"、開展了"一幫一,一對紅"活動,在小組里和活動中,學習成績好的同學會耐心幫助在某門學科上有欠缺的同學,仔細輔導,百問不厭,幾個尖子學生集中在一起,會共同探討問題,刻苦鉆研,共同進步;生活中,我們互敬互愛,哪個同學生病了,會有同學主動幫他值日,會有同學主動為他記作業、送作業;哪位同學會有同學在第二天主動為他補習;哪個值日生遲到了,不論是值日組長還是普通同學都會主動地替補;哪位同學不舒服,就會有值日生主動讓出自己在間操時留在教室里的位置,讓同學留下來休息……在學校各項活動中,你都能看見七年三班的良好形象:運動會上那整齊的加油聲、整齊劃一的坐姿,紅燦燦的"文明班級"的獎狀;愛心行動中全班同學聲情并茂的宣傳、豪不猶豫地捐款;藝術節上認真排演、活躍忙碌、精彩表演的身影......七年三班是一個凝聚的整體,向著同一目標,團結前進。七年三班的每一名學生,都有一種精神--拼搏進取,積極向上。學習上,我們嚴格要求自己,不僅勇爭個人第一,也與平行班展開集體競爭,同學們互幫互助,在學科考評中集體成績也名列前茅;守紀上,班干嚴格監督,同學們培養自覺意識,爭做守紀先鋒;活動中,同學們集思廣益,認真準備,往往一人參加活動,全班幫助準備,一人獲得榮譽,全班同學記功。班上有光榮榜,只要你優秀,就可上榜,只要你進步,也可上榜,向先進學習,向先進看齊。多少成績落后的同學趕上去了,多少行為習慣不好的同學改正了,上榜了。班級進行每周一次的考評活動,常常在學校不查的情況下,養成學生良好的自律行為習慣。正是因為有了這份團結進取之心,在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中,七年三班常創佳績,校跳大繩比賽中獲年組第一名;校運動會獲"文明班級"稱號;校藝術節獲"最佳組織獎"……
充滿愛心的集體
2011年5月12日,這是令全中國人民都感到悲痛的日子,聽到大地震令四川人民傷亡慘重的消息,七年三班的全體同學都流下了悲痛的淚水,響應區委的號召,同學們紛紛拿出自己的零用錢和壓歲錢捐助受難的同胞。陳志宇、鄭浩同學各捐出了100元的壓歲錢,其他同學也都有幾十、幾塊不等地捐助,共捐款六百多元,成為全校人數最少卻捐款最多的班級。六月十九日這天,一個背著書包的四川小姑娘站在了七年三班同學的面前,她就是劉佳瑤,是災區來的遠方朋友,她與同學們一起參加了游園活動。在活動中,女孩子們與佳瑤親密無間,男孩子們責擔負起了背行李的重任,一路上同學們與佳瑤歡聲笑語、妙語連珠,臨別七年三班同學還向佳瑤贈送了紀念品。雖然只是短短一天的活動,可是七年三班的同學們卻與佳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這份感情是黑龍江孩子與四川孩子之間的情誼,是哈爾濱少年與四川少年之間的情誼,是全國人民心系災區的象征,這份感情在六月里溫暖了災區人民受傷的心靈。
春華中學多年來與蘭西縣一所村級小學攜手共建,在去年組織的獻愛心活動中,七年三班的同學們踴躍捐物,從圖書、雜志、教輔用品到生活用品,應有盡有。在這些活動中,同學們認識到,所謂的愛心不只是捐助多少的錢,捐助多少物品,而在于對弱勢群體的不冷漠,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態,關心他們的情感需要,在這個意義上說,七年三班的同學們獲得的更多的是人生觀的指引,這將是一筆一生值得珍惜的財富。
這是一個蓬勃向上的班集體,同學們熱愛祖國,追求進步,渴望知識,營造了一個"求真、求精、務實、創新"的校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