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護理專業畢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護理專業畢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護理專業畢論文

篇1

1.2擁有優質的臨床實習基地和高素質的臨床帶教教師

與我校多年合作的臨床實習醫院均為衛生部批準的三級甲等醫院,都是綜合性教學醫院,具有科室全、疾病種類多、帶教師資隊伍水平精良等特點。臨床帶教教師要具有以下基本要求:熱愛護理教育事業,對護理專業具有科學嚴謹的態度,對護理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率先垂范,以身作則,有良好的護士職業道德;正規學校護理專業畢業,且有三年以上臨床護理工作經驗;應熟知專業實綱要求,并嚴格遵守實綱指定的內容制定相應的實習規劃,指導學生的臨床學習;還要具備有效的溝通能力和高度的責任感;必須“一對一”帶教,即一位教師對一名學生按計劃進行全程帶教。

1.3實習動員及培訓是臨床實習的基礎

在實習前一周進行實習動員,向學生介紹實習意義、實習目的、實習目標,介紹實習醫院的簡要情況,激發學生實習的熱情。實習與在校學習有很多不同,實習的具體要求能夠讓學生做好理論知識和身體心理等各方面的準備。崗前培訓是針對技能操作對學生進行訓練。重新強化訓練可以使學生更加熟練掌握基本技能操作,以便更快地適應臨床護理工作。開始臨床實習前要進行基礎護理操作項目的練習,目的是強化學生的無菌觀念和操作程序。舉辦內容豐富的崗前培訓,包括護士基本素質要求、實習醫院和科室的規章制度、醫源性感染的預防、差錯事故的防范等使學生在實習中能夠思想上重視,行動上有所遵循,比較快地適應臨床實習。另外,還可以請前一屆畢業的優秀實習護士做實習匯報,講解如何對待實習。上述一系列措施可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為臨床實習奠定基礎。

2.健全的管理體系和評價體系

2.1健全的管理體系是臨床教學正常運行的保障

由教務科、護理學科—班主任、指導教師—醫院護理部—教學護士長—帶教教師組成五級臨床教學網,使教學環節銜接緊湊,運轉順暢,保證教學計劃的順利實施。實習返校是我校實習管理的重要內容,要求每一位實習學生必須參加,定為每一個月返校一次,對出現的問題予以總結。

2.2臨床實習資料的管理是臨床教學效果評價的依據

制定《臨床護理實習手冊》、《護理技能達標手冊》、《實習鑒定表》、《實習輪科表》等。這些資料的收集和管理無疑可起到雙管齊下的作用,既監督了學生又督促了教師。

篇2

Thinking of Nursing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Thesis Guidance

WEI Youlong, ZHANG Lirong

(Medical and Nursing School,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6)

Abstract Purpose: To discuss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 thesis. Methods: Through the summary of school in recent years on the nursing profession thesis guidance on topics, guidance tools, reply evaluation system to explore a series of effective methods. Results: To improve students' degree of emphasis on the thesis, reasonable topic, greater degree of optimization guidance model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issertation writing. Conclusion: To improve nursing quality undergraduate thesis integrated initiatives plays an active role for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 talent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care and professional.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hesis;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topic; thesis

1 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是完成畢業論文的基礎

本科新生進入學校后就應讓學生明確畢業論文是本科生在大學學習階段最重要的一門課程,是授予學位的必要條件,對其綜合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升起著重要的作用。用往屆因畢業論文不合格而未拿到學位的例子,打消學生僥幸過關的心理,端正態度。同時指導教師在指導環節也應該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對待這項教學任務,并制定相應的獎懲制度。我校護理學本科學生有一年的實習期,在學生進入實習前的一學期成立本科畢業論文領導小組,組織畢業論文寫作講座,確定指導教師指導的學生名單。召開開題報告會,再次強調畢業論文的重要性及完成每一環節的時間安排。

2 合理的選題是完成畢業論文的關鍵

選題是畢業論文的起點,合理的選題更是保證畢業論文質量的關鍵。畢業論文的選題要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應用價值,要符合培養目標的要求,體現專業特色,選題應具有一定的深度、廣度,選題應大小適宜,題目新穎。

從專業課程的學習中獲取選題的靈感。雖然畢業論文一般在最后一年進行,但是學生在校專業課的學習中就應有所準備。專業課教師在授課時,應提出與本課內容相關的一些前沿知識及在護理學領域中對一些問題的不同觀點,而這些知識、觀點、問題都可能引起某些學生的高度關注,甚至成為他以后畢業論文的選題。

從大學生創新實驗中進行總結歸納得到選題。我校每年進行的校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是我校開展以實驗為主要手段的大學生自主管理的科技創新實驗活動,為我校“質量工程”建設中一項以學生為主體的項目,其實施可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鍛煉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學生積極申請參與項目過程中,可以找到適合學生自己的畢業論文的選題。

從臨床實習中發現問題上,提出論點。護理專業實習教學作為理論聯系實踐的過渡時期,是培養合格的護理人員必經的途徑,我校護理學專業本科學生有一年完整的系統的綜合醫院的實習時間。學生在不同科室的實習中所接觸到的新觀念、新技術及發現的一些新問題等,學生可以把自已最感興趣的方面作為畢業論文的選題。

從教師的科研項目中分出一些子項目作為畢業論文的選題,這是一個較好的方式,最好是參與科研項目的同學,但能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的本科層次學生畢竟有限。

查閱文獻,從中獲取選題方向。閱讀大量中英文綜述、論文,先粗讀,從中選取對論文選題及寫作有參考價值的文章;再進行精讀,從中提取有意義的內容。有疑惑或困難時要向指導教師多請教;同學之間要多聯系、探討,獲得同學的協助、支持。

3 優化指導模式是完成畢業論文的重要手段

建立畢業論文輔導的QQ群,便于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學生書寫畢業論文主要是在實習期間,與指導教師當面交流的機會較少,建立畢業論文的專用QQ群,可以及時將學校對畢業論文的通知和要求傳到群共享中,并能與學生及時溝通,解決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同學也可以將論文書寫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在群里進行討論。

標準化畢業論文格式,我們學校是一所綜合性的院校,作為醫學及護理學專業有其自身的特點,故此學院在大學論文格式的基礎上作了一些修訂,制定出更加適合護理學科的論文格式,讓學生嚴格按照格式書寫。

重視統計軟件的學習及輔導,從最近幾年護理學生在論文選題上看,有很大一部分是調查報告,這必然會涉及較多的數據分析和處理,故此應加強護理學生在校期間對統計學及統計軟件應用能力的培養。

建立畢業論文數據庫及優秀畢業論文展區,學生可以對歷屆優秀畢業論文進行學習、借鑒,推陳出新。

嚴格限定教師指導學生的數量才能保證論文的質量,一般學校都將教師指導學生的數量計為教學工作量,有些教師為了完成更多的工作量會導致輔導的學生過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輔導學生過多必然導致論文質量的下降。故此學校應根據教師的職稱,平時的教學工作量及其指導的往屆學生論文的質量等方面綜合考慮,合理地安排其指導學生人數。

評閱老師嚴格把關,將學院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師進行分組,同組指導教師之間可以對其指導的論文進行交叉審閱,相互提出參考意見。并讓經驗豐富的指導教師同時擔當該組的評閱教師,對開題報告及論文進行評閱把關,以保證畢業論文的整體質量。

重視英文摘要的書寫,畢業論文都要求學生書寫相應的英文摘要,有些英文底子較差的學生在英文摘要的書寫時常用些翻譯軟件,造成英文摘要錯誤極多。指導教師要對此嚴格把關,不合格者不允許參與論文答辯,這樣也可以促進學生平時加強對英文的學習。

重視畢業論文的答辯工作,嚴控質量關。畢業論文答辯分組進行,指導教師與其指導的學生應分配在不同的答辯組,完善答辯評分標準。學生畢業論文的成績由三部分構成:一是指導教師評分,二是評閱教師評分,三是答辯成績,三個成績分別占不同的比例,最后計算出總評成績。對不合格論文進行整改,整改后進行二次答辯,二次答辯不合格者緩授或不授予學位。對優秀論文獲得的學生及指導教師進行相應表彰,并推薦一些優秀,增強學生的成就感。

總之,學校、教師及學生對畢業論文高度重視,嚴格把握本科護生對論文的選題,并應用科學的指導方法,規范答辯模式,合理評價標準,行之有效的獎罰制度,才能保證本科護生畢業論文的整體質量,提高護生素質。

*通訊作者:張莉蓉

參考文獻

[1] 陳振斌,張建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情況調查與思考[J].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

篇3

l.概括:即用簡短的文字囊括全文內容,體現全文精髓,使人一看就能對全文含義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引人入勝,便于記憶。

2.準確:用詞應符合醫學詞語規范,準確表達論文的特定內容,實事求是地反映研究的范圍和深度,做到文要切題,題要得體,防止題大文小或用過時詞語,例如“肺癌護理”,肺癌治療可用多種手段,如果此文是關于肺癌化療期間預防化療藥物反應的護理,用此命題就顯得題目過大,不夠具體和準確。又如乙肝表面抗原在國際文獻檢索中已普遍用hbsag表示,再用“澳抗”就不夠適宜。

3.新穎:題目一定要有特色和新意,不落俗套,避免與已有文獻的題目雷同,亦能引起編輯和讀者的注意。例如“白血病化療的護理”,白血病化療已形成常規,缺乏新穎性,而文章觀察的內容是有關白血病化療期間出現細胞溶解綜合征的護理,如改為:“白血病化療期間出現細胞溶解綜合征的護理”,則較為明確、新穎。

4.精練:標題用詞應力求簡短精練,一般不超過20個字,切忌冗長繁雜,用詞要字斟句酌,盡量省去一些非特定詞,如“的觀察”、“的研究”等,不需寫成有主語、謂語、賓語的完整句型。但也不應過于籠統,過于簡短,例如"中醫護理”,題目雖短,卻不能反映文章主題。文題盡量不用標點符號。題中數字,應盡量用阿拉伯數字表示。但不包括作為形容詞或名詞的數字,例如“十二指腸”的“十二”不能改用阿拉伯數字。

5.基本格式:文題應居中書寫,一般不設副文題,確有必要設時可用破折號與主題分開,亦應居中書寫。長標題需回行時應注意詞或詞組的完整,并居中書寫,使之勻稱美觀。

二、署名

1.單位署名:單位一般指作者從事本文工作時的單位。單位署名應標明所在省市的全稱,便于編輯、讀者與作者進行聯系。單位署名的數量一般不超3個,署名位置應居文題之下,作者署名之前,居中書寫,并與作者署名之間留空一格。單位名稱前還應標明郵政編碼。

2.作者署名:作者署名必須遵守科學道德,實事求是,署名不僅是一種榮譽,更重要的是表示對文章內容負責。論文作者一般指下列人員:(l)課題的提出者及設計者;(2)課題研究的主要執行者;(3)進行資料收集并做統計處理的人員;(4)論文的主要撰寫和修改者;(5)對論文主要內容能承擔全部責任,并能給予全面解釋和答辯的人員。

3.署名注意事項:(l)每篇文章作者署名數量一般不超過6個人,并以參加主要工作者為限;(2)作者署名順序,視其在工作中貢獻的大小而定。通常第一作者應是研究工作的主要設計、執行及論文的主要撰寫人。署名時不應搞無勞掛名或照顧關系。當作者署名順序有異議時,應征得主要作者的同意方可改動。指導者一般列于最后,或在文末注上“致謝”,但均需征得本人同意;(3)在之前,參加研究者如已調往其他單位(如進修人員等),可在署名末尾右上角加注符號,并在同頁腳注中說明;(4)署名必須用真名.不得用化名、筆名和假名,以示文責自負,如為集體成果,應在文末參考文獻之前,寫上執筆人或整理者姓名,便于讀者咨詢和聯系。

三、內容提要

提要一般置于正文之前,主要作用是提供信息,便于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對論文內容做大致的了解,以決定有無必要閱讀全文,同時也便于進行文獻檢索。整理該文章……

篇4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本課題調查的對象:中南大學邵陽醫專教學點,南華大學邵陽醫專教學點,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的不同年級的護理專業成教在校專、本科學生。

(2)調查的方式。本課題采取的調查方式是發放問卷。《成人教育護理專業學生畢業設計(論文)所存在的主觀問題問卷調查》是由本課題的主要成員設計,同時征求了其他幾位歷年擔任成人護理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指導的指導老師意見后完成。主要調查成人護理學專業學生對目前畢業設計(論文)存在的主觀問題。

(3)問卷的回收及統計。本課題共向中南大學邵陽醫專教學點,南華大學邵陽醫專教學點,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的不同年級的護理專業成教在校專、本科學生發放問卷95份,收回有效問卷91份,有效率95.8%。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成人護理學專業的學生來源于臨床一線,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理論水平的個體差異性較大。其中許多學員由于缺乏平時訓練,對畢業論文的獨立寫作感到壓力很大,無從下筆。此次調查中發現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對畢業設計(論文)寫作興趣不高,重視度不夠。學生意識不到畢業設計(論文)對其工作的重要性,認為做畢業設計(論文)只是為了拿到畢業證,能交差就可以了,寫得好壞對自己沒有多大影響,所以對畢業設計(論文)興趣不高,只有31.9%的學生了解畢業設計(論文)的意義。

(2)學生對畢業設計(論文)有畏懼心理。此次調查56%的學生,是第一次撰寫畢業設計(論文),在學生眼里是不可企及的東西。還沒開始寫作,心里就已經緊張得難以下筆。

(3)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中的主要困難。為了了解學生在寫作中的主要困難,本次調查設計了一個由五個選項組成的選擇題,答案可以多選。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寫作中的主要問題是:25.3%不知怎么選題;45%不知道查閱文獻;30%不會收集資料;10%不知道怎么下筆;58%難以將臨床中的實踐經驗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并總結出來。

(4)學生渴望的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教學方式。從對于老師指導畢業設計(論文)的要求方面,體現出學生還是渴望得到老師盡心盡力指導的。調查中發現,雖然只有15%的學生選擇主動和老師交流、討論,有60%的學生希望在畢業設計(論文)的全過程都能獲得老師的指導。說明成人學生還是有提高自己畢業設計(論文)水平的愿望,學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怕暴露自己的不足,因此,希望得到老師的全程指導。

(5)實際的成人護理專業學生畢業設計(論文)教學狀況。由于課時的限制,成人護理專業學生沒有安排系統的論文寫作課。只有36.3%的學生了解怎樣書寫論文,說明成人護理專業學生很少得到論文寫作方面的系統指導。

三、結論

此次調查顯示急需為成人護理學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個切實可行的適合成人護理學專業的畢業論文指導模式。通過成人護理學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模式建立和運用,使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與臨床經驗相結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科學研究的能力,為今后的工作和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礎。

篇5

1 層次分析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2,13,14]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國著名運籌學家湯姆斯·薩蒂(Thomes Saaty)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決策方法,本質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體現[14],也是一種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新方法[15,16]。該方法強調人的思維判斷在決策過程中的客觀性,并通過特定模型將人們的思維判斷規范化[17]。

應用AHP方法解決問題,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進行:①明確問題,建立層次分析結構模型;②建立判斷矩陣;③層次單排序及其一致性檢驗;④層次總排序。

2 運用層次分析法確立分級護理的最佳決策主體

2.1 構建層次結構模型 根據分析結果構造層次結構模型,詳見圖1。

2.2 資料來源 根據分級護理決策主體評價指標層次結構,結合理論分析、專家意見,自行設計層次分析專家評分表,問卷題目是以兩兩要素間相對重要性來進行成對比較。本研究選取山西省三級甲等醫院11名醫生和13名護士共24名專家進行評分,護理評分專家選取山西省科研委員會和護理學會的專家,醫生評分專家選取具有高級職稱的醫師。

3 結果(見表1~表3)

4 討論

本研究顯示,護士組合成權重排名:護士獨立決策合成權重(0.618 95)>醫護共同決策合成權重(0.305 12)>醫生決策合成權重(0.075 95);醫生組合成權重排名:醫護共同決策合成權重(0.696 68)>護士獨立決策合成權重(0.207 36)>醫生決策合成權重(0.095 96);醫護組合成權重排名:醫護共同決策合成權重(0.565 45)>護士獨立決策合成權重(0.340 67)>醫生決策合成權重(0.093 89)。護士組以護士獨立決策合成權重最高,醫生組以醫護共同決策合成權重最高,醫護組以醫護共同決策合成權重最高。綜合各個結果,可以發現,醫生決策的合成權重在三組結果中得分均最低,因而尚不能認為醫生是分級護理的最佳決策主體;在決策分級護理的方式選擇上,護理專家認為是護士獨立決策,醫生專家認為是醫護共同決策。護理專家是護理領域的帶頭人,他們對護理專業的發展現狀感觸頗深,在高學歷、高資歷護理人才增多和護理專業依附于臨床、缺乏自主性形成鮮明的對比的情況下,護理專家希望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希望護理范疇內的事情可以讓護士獨立決策[5],這不僅使得高學歷、高資歷的護士學有所用,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是提高護理專業自主性的一種途徑,這不僅是對護士決策能力的肯定,也體現著對護理專業實現自主性的期望。鑒于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的結論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進行論證。轉貼于

參考文獻

[1] 韓淑芳.談分級護理制度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對策[J].護理學雜志,1994,9(4):184-185.

[2] 畢慧敏,蔣蘭芬,來桂英.住院病人護理分級的差異性研究[J].護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3] 畢慧敏,吳箭,史雅軒,等.護理人員對分級護理的認知調查[J].護理研究,2005,19(6A):966-968.

[4] 王芳,喬巨峰.護理專業自主性發展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6):417-419.

[5] 肖小文.基層醫院護理級別現狀的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06,6(4) :19-20.

[6] 王旭梅,韓世范.護士下達分級護理護囑的可行性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8,22(2A) :292-293.

[7] 韓世范,王旭梅.護士決策分級護理的深度訪談[J].家庭護士,2008,22(3A):574.

[8] 王旭梅,韓世范.對護士參與分級護理決策認同情況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08,22(2A):317-318.

[9] 俞燕憲,楚清芝.住院病人護理級別劃分與醫保管理[J].醫藥論壇雜志,2007,28(8):108-110.

[10] 王淑琴,劉雁梅,湯紅梅,等.臨床分級護理現狀及存在問題的調查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05,5(7):15-17.

[11] 王淑琴,劉雁梅,湯紅梅,等.軍隊醫院病人分級護理差異性分析[J].護理研究,2005,19(6A):1014-1015.

[12] 劉小英.中職教育中英語教學模糊綜合評價系統的研究與實現[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6:1.

[13] 龐鶴峰.我國高校教師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06:1.

[14] 丁燕.醫院護理綜合評價模型研究[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03:1.

篇6

        (f0003)移動護士站電子掃描儀在心臟專科中護理巡視的應用 張春霞

        (f0004)征文啟事 無

        科研綜述

        (1537)慢性病自我管理理論模式及其應用研究進展 孔淑貞 蔣文慧

        (1540)精神科醫護人員遭受精神疾病病人暴力行為的研究現狀 賀美玲 郭志華 王紅星 丁偉華 程艮

        (1542)全髖和全膝關節置換術病人自我效能評價工具的研究現狀 王海燕 許燕玲 胡三蓮 錢會娟

        (1545)我國傷口護士角色功能的研究進展 王雅琴 寧寧 陳佳麗 廖燈彬

        (1547)我國護理教學評價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韓金鳳 王玚 李書梅 黃葉莉

        專利及獲獎產品介紹

        (1549)耳掛式象鼻型嘔吐物收納測量袋的設計 胡曉嵐 張繽

        科研論著

        (1550)心力衰竭病人體重管理相關知識一信念一行為對稱體重依從性的影響 鞠陽 汪小華 仇靜波 龐建紅 馮萍 陸敏霞 趙欣

        (1552)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主要照顧者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研究 程璐 孫國珍 王琴 李新立

        (1555)大面積嚴重燒傷病人回吸收期血管外肺水指數變化與肺功能關系研究 余水秀 王仙園 周娟 吳軍 彭毅志 彭代智 羅高興 羅奇志 顏洪

        李曉魯 張家平

        調查研究

        (1558)本科實習護生文化勝任力與職業自我概念的相關性研究 張瑜 李秀艷 richard pescador

        (1561)門診老年高血壓病人不合理用藥情況調查及護理對策 彭霞 莫霄云 寧余音

        (1563)高職護理專業學生評教影響因素的研究 陳小慧 劉海波

        (1565)日間手術病人術前訪視需求調查 楊霞 胡文娟 趙愛平 盧惠娟 陳哲穎 周亞芬

        (1567)護士對醫院不良事件報告氛圍真實體驗的質性研究 孫曉 萬文潔 吳茜 朱曉萍 施雁

        (1570)口腔專科醫院護士專業自我概念影響因素的研究 楊冬葉 萬麗紅 陳佩珠 黃秋雨 周鳳

        (1572)低年資護士工作應激及影響因素分析 杜鑫 王維寧 丁芬芳

        (1575)陜西地區部分醫院靜脈輸液工具使用及維護的調查與對策 張敏 何華 張亞婷 吳紅娟 徐歲云

        (1577)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現狀調查 吳祝鳳 林細吟 卜秀青 方蘅英

        臨床研究

        (1580)老年腎病病人長時間輸液治療對外周靜脈血管損傷的臨床觀察 馬莉冰 馬國棟

        (1581)orem自理模式在老年頸椎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 毛羽佳 張先庚 李鳳燕 梁清芳 王紅艷

        (1583)藥護合作模式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王英萍 張寧

        (1585)綜合護理干預對顱底腫瘤切除術后病人吞咽障礙的影響 王濱琳 徐德保 唐運姣 陶子榮 賀愛蘭 賀蓮香

        (1587)臥床病人使用微型水泵淋浴器床上洗頭車洗頭的效果觀察 黃秀華 梁秀萍 譚意

萍 陸麗芳 楊記英 吳肖梅

        (1589)兩連線作為成人胸外按壓定位方法的評估 羅卉 黃素芳 汪暉

        (1591)穴位按摩對高血壓痰濕體質病人體質積分的影響 王翔 沈翠珍

        (1593)靜脈輸注低溫加藥液體對中樞性高熱的降溫效果及腦保護作用 徐桂花 朱麗莎 張玉琴

        (1595)綜合干預促進胃腸道手術病人快速康復的效果觀察 陳麗 許勤 劉林

        (1597)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護理及健康教育 艾雅琴 鄭麗軍 孟朋民 楊泉林 蘇心鏡

        (1598)手足部按摩對剖宮產術后切口疼痛的影響 華影 亓新學 畢清泉

        (1600)led激光治療中心性漿液性視網膜脈絡膜病變的療效及護理 黃霞 胡蓉 關敏

        (1602)沖吸式口護吸痰管在腦卒中昏迷病人口腔護理中的應用 葉日春 李彩紅 覃小靜 劉淑瑩 侯伶

        (1604)分腔式醫用護理背包在海上醫療服務中的應用效果評價 黃葉莉 李書梅 韓金鳳

        (1605)音樂療法對早產兒喂養的影響 楊園園 蒙景雯 魏寧寧 李春華 梁爽 陳華

        (1607)糖尿病病人三酰甘油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胰島素抵抗相關性分析 裴璠 趙紫琴

        (1610)生理鹽水沖洗法在預防封閉式負壓引流管堵塞中的應用研究 覃紅桂 肖遠瓊 韋雪 廖燕湘 賴微

        (1611)記錄糖尿病生活日記對病人抑郁情緒的影響 金伊儷 胡穎 羅梅萍

        (1613)住院空巢老年腫瘤病人情緒狀況及護理干預 鐘雪蓮 唐小梅

        (1615)三鏡聯合下膽總管探查并一期縫合加鼻膽管植入術的護理配合 韓娟 王超 任曉瓊 柳莎

        無

        (1616)電子文獻著錄格式 無

        臨床研究

        (1617)tessier3型顱面裂患兒圍術期的護理 宋麗娟 翟鳳英 張廣霞

        (1618)經口內鏡甲狀腺手術的護理配合 姚嬌 陳純清

        護理管理研究

        (1620)助孕夫婦“三證”審核護理管理標準化流程的研究 舒軍萍

        (1622)重癥監護病房護士分層管理模式的實施及效果分析 王理瑛 張莉 顏萍 劉暢 汪惠才

        無

        (1623)法令條例著錄格式 無

        護理管理研究

        (1624)減少急診兒科護士針刺傷的臨床路徑管理 劉迎春 于穎 李新紅 趙曉甦

        (1625)醫護協作一體化模式在推進責任制整體護理中的探討 李育玲 李麗紅 張利 張敏

        (1627)我國專科護士發展中主要問題分析 高青 許翠萍

        護理教育研究

        (1629)pbl教學模式對高職護生學習積極主動性及學習投入的影響 穆曉云 臧爽 李丹

        (1631)支架式教學對本科實習護生自我概念的影響 葉艷勝 曹群英 丁芳 鮑翠玉

        (1634)五年一貫制護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陳麗霞 洪迎迎 李輝 林佩璜

        (1636)高級助產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及評價 鄭長

花 趙國璽 彭慧蛟 何小玲

        (1638)理實一體化教學法在護理專業《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梁春光 仝慧娟

        (1640)加強高職護生畢業實習期間隱性護理知識管理的探究 滿力 郭宏

        (1642)淺談醫療改革視角下高校社區護理專業教育模式的構建 李瑜 董釗楊 吳小婉 黃紅 呂文文

        (1643)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在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中的實踐研究 李為華 左鳳林

        無

        (1645)辭書著錄格式 無

        護理教育研究

        (1646)地方綜合性大學構建國際型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探索 李雪莉 劉幼昆 鄧三妤

        社區護理

        (1648)雙軌道互動護理干預模式在社區糖尿病病人護理中的應用 胡明 李小明 鐘美容 林何梅 任潔娜

        (1649)應用握力圈擴張手背淺表靜脈的實用性研究 朱惠瑛 李玉梅

        量表研究

        (1651)本科護生網絡課程學習適應性量表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 李鴻艷 劉宇 馮瓊 畢瑞雪 章潔 周湖燕 雷瓊瓊

        (1653)老年綜合征評價量表的性能實測分析 劉祚燕 龍納 淳雪麗 陳 胡秀英

        (1655)護理人員激勵問卷的編制 樊現崗 王維寧 孟繁潔

        專利及獲獎產品介紹

        (1657)一次性多功能無菌物品存放盒的研制 王宇 胡雪慧 王倩 周琛

        個案護理

        (1658)1例橈動脈穿刺后并發骨筋膜室綜合征護理 沈磊 溫媛 王磊

        (1659)1例全胸主動脈置換加左肺切除術的術后護理 陳林 鄭靜

        (1660)維生素k1與鹽酸消旋山莨菪堿聯合應用引起肢體麻痹1例 鮑隆梅 劉俊

        專利及獲獎產品介紹

篇7

1分級護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1.1分級護理制度的劃分依據不足

1.1.1劃分依據不夠充分分級護理總的分級標準是依據疾病的輕重來劃分的[1],并且自分級護理制度制定以來從未發生過變化,是劃分護理等級的根本依據。但是,隨著疾病種類的增多,患者病情變化較大,而且在“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下,僅以病情為依據確定護理級別顯得很不全面。王淑琴等[2]認為以病情為依據的護理分級標準,雖能體現患者的部分需要,反映護理工作量,但不能有側重地解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缺陷項目,缺乏個體針對性,浪費人力、時間等護理資源。也有學者提出護理等級的確定應以患者在院期間的病情為依據,并與其對護理工作的需求相適應[3],即可將患者的自理能力等列入劃分的參考指標,但是在目前醫院護理人力資源普遍配備不足的條件下,對患者自理能力大小尚缺乏準確評價的依據。

1.1.2劃分標準不夠客觀護理等級由醫生以醫囑的形式決定,護士根據醫囑實施相應的護理。而在醫療專業課程中并沒有設置分級護理制度的相關內容,臨床醫生對護理等級劃分依據的認識、了解程度有限[4]。王淑琴等[2]對某軍隊三級甲等醫院63名住院醫生分級護理制度相關知識的調查顯示,住院醫生在校期間僅有31.75%接受過分級護理的相關知識教育,68.25%是在臨床實踐中逐漸了解;對分級護理依據完全了解者占20.63%,部分了解者占79.37%;對各護理等級的具體要求了解者僅為12.70%,部分了解者為86.51%。因此,醫生在確定患者護理級別時,往往根據主觀或經驗判斷分級護理標準,隨意性較大,使得護理等級的劃分缺乏統一客觀的標準。

1.1.3劃分范圍與臨床存在差異《護理學基礎》中明確將病情危重,需絕對臥床休息的患者劃分為一級護理;將病情較重,生活不能自理者劃分為二級護理[5]。但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其劃分范圍與臨床存在很大差異,例如三級醫院、二級醫院甚至一級醫院之間等級不同,所開展的手術種類、難度和方法不同,但是所有手術后的患者護理級別幾乎相同,都是一級護理[6];有些醫院會根據護理人員人力多少決定患者的護理級別,人力資源缺乏時對有些病情相對穩定而自理能力較差的患者給予較低的護理級別。另外,《護理學基礎》、《護理概論》中均明確規定,一級護理15~30min巡視患者1次,二級護理1~2h巡視1次,三級護理每日至少巡視2次[5,7]。其中一、二級護理臨床落實率低。隨著一級護理患者增多、護士工作量增大、患者需求增高等原因[8-9],對一級護理患者15~30min巡視1次難以保證,尤其在夜間,護理人員較少而有急危重癥患者需要集中救治時往往不能做到對其他患者按時巡視;而部分病情不穩定的患者有可能需要隨時巡視,15~30min巡視顯然又不能滿足其需要。以上現象提示護理管理者需要對一級護理的劃分范圍及標準進行重新探討。

1.2分級護理制度的內容不夠完整將《護理常規》(1983年河北醫學院主編)與《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1998年中國人民總后勤部主編,4版)進行比較發現[3],分級護理制度制定以來,其內容從病情依據到臨床護理要點,一直沒有做過重大修改,其護理內容及要求不明確。雖然對各護理等級的巡視時間和個別基礎護理項目規定了較明確的執行次數,但是大部分是指導性原則,如特、一級護理中均有“做好基礎護理,嚴防并發癥”;一、二、三級護理中均有“滿足患者身心需要”,這樣的要求太籠統,可操作性不強,一定程度上使分級護理各等級之間只存在文字不同而無措施的區別[2]。另外也缺乏明確的執行標準和質量要求,導致護士按分級護理制度對患者進行護理時隨意性較大。畢慧敏等[10]通過分析護理人員對分級護理的認知情況,認為護士對分級護理制度不明確,執行時會在巡視時間、病情觀察、提供護理范圍等方面產生偏差,不能按級別實施護理。

2分級護理制度缺陷產生的負面影響

2.1從護士和護理專業的角度魯梅麗等[11]認為護理人員缺編,一級護理巡視時間不能達標是導致分級護理不到位的主要因素之一。護理人力資源不足在一定范圍內已經造成了負面影響,包括患者死亡率增加,手術后負面事件的發生,毆打護理人員現象增多,患者意外、交叉感染的發生率增加等[12-14];它已成為阻礙我國護理學科發展的瓶頸,嚴重影響護理質量的提高,阻礙分級護理制度的真正落實[15]。而醫囑護理級別的不確定性,執行過程的隨意性又造成護士人力資源更加浪費,畢慧敏等[16]的調查顯示,醫囑二級、三級護理中18.58%完全依賴或部分依賴的患者得不到相應的護理,而不需要一級護理但是有醫囑者占64.41%。造成一方面護理人力資源嚴重不足,另一方面護理人力資源又被不合理的大量占用的局面,這導致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增大,護理人員流失率和周轉率增高,最終將不利于護理專業的發展。另外,隨著醫療市場的開放,護理工作量也相應增加,體現護理人員勞動價值的方法之一,就是護理工作以分級護理的形式被社會承認,各地區物價部門明確規定了分級護理的內容及價格;但是因為此價格不甚合理,不能完全體現護士的勞動價值,而且受到來自社會、患者及家屬的干擾,為了少交護理費而降低護理等級,使護理人員的勞動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17]。

2.2從患者的角度臨床實際工作中,部分醫囑上的護理級別與患者的實際需求相差較大,如對許多生活能完全自理的血液病患者,除了需要加強觀察并發癥外,護理上沒有更多的要求,而醫生常根據其病情潛在的危險性醫囑為一級護理;相反,有些病情相對穩定而自理能力較差的偏癱患者則醫囑為三級護理[18];而且,分級護理執行不當還可能造成患者出現意外,或患者依據護理分級標準認為自己沒有得到相應的護理服務而引發醫療糾紛。

3對策

3.1護理級別的劃分方面

3.1.1補充劃分依據楊潔[19]對比中日兩國的分級護理制度,認為分級護理中病情觀察和生活護理是護理工作的2個不同方面,應分而述之;畢慧敏等[16]認為可以將生活自理能力(ADL)作為分級護理制度的補充,因為不同ADL等級患者的護理時間呈顯著的遞進關系,根據ADL等級計算護理工作量有很好的代表性,根據ADL制訂護理級別及相應的基礎護理、生活護理標準,具有可行性[20];王淑琴等[2]也提出將標準分級護理制度與Barthel指數分級法(用來評定ADL)相結合,用于對患者護理等級與ADL的判斷,以充分體現患者的護理需求。而傅亞力等[21]提出應將系統化整體護理與分級護理有機結合起來,使分級護理按照護理程序進行;魏道琳等[22]提出將自理模式運用于分級護理管理過程中,以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思想。鑒于其它地區的護理狀況,筆者認為香港的分級護理制度標準比較客觀、詳盡,涵蓋了患者心理、ADL、治療情況、病情、觀察等方面的內容,原則性和操作性均強,既有利于保證護理質量,又避免引起護患糾紛。

3.1.2明確護理級別的確定者護理作為一個獨立專業,患者的護理計劃應該由護理人員依據護理程序進行制定,但分級護理制度將決定患者護理的權力授予了原本職責為負責患者疾病診斷和治療的醫生,因而削弱了護理專業的自[1],也不利于護理學科的發展,更不能滿足患者對護理服務的需求。有人建議,護理級別應由有中級職稱的護士通過護理程序來確定、實施并評價,以避免醫囑護理所存在的缺陷[16];也有人認為由護士長或責任護士以護囑的形式下達分級護理的等級比較合適[17,23]。但是也有觀點認為護士下達護囑,一旦發生醫療糾紛責任全部由護士承擔,故護理等級由醫生以醫囑的形式下達比較合適[8]。針對上述情況,建議觀察級別和護理級別分別處理,由醫生根據患者病情輕重緩急確定病情觀察級別,規定護士巡視病房和測量生命體征的時間等;由護士長或責任護士根據患者的ADL分級,結合病情、心理等綜合因素確定護理級別,規定護理內容,使護理更有針對性,同時體現護理工作的主動性。

3.2完善分級護理的內容及要求針對分級護理中的巡視時間,朱宣等[6]建議一級護理1~2h巡視1次,二級護理2~4h巡視1次,三級護理每日巡視4次。而特殊病情變化或生命體征不穩定的患者予以特級護理,應該密切監護、隨時巡視。對分級護理中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的標準也應有具體可操作的標準,《護理常規》中已有了對口腔護理、皮膚護理及生活護理的明確具體要求[24],可操作性強,可以借鑒使用;除此之外還應補充完善護理程序和健康教育的內容,魏暢[25]通過對住院患者護理服務需求調查及專家咨詢,確定了軍隊三級甲等醫院的護理服務內容,建立了包括各護理等級服務項目、項目執行頻次、執行人員資質在內的軍隊分級護理服務體系,其內容及要求較現有分級護理要求有較大改進。[

3.3強化管理,提高分級護理質量分級護理的真正落實,依賴于護理人員的合理配置,增加護理人員的投入,其經濟保障應來自政府的財政補貼、護理收費的合理增加[16]。在制定醫療收費標準時,應重新審視護士的勞動價值,以不同等級護理服務工作量為依據,綜合病情觀察級別和護理分級調整收費標準,合理收費。當護理收費標準達到護士勞動價格與價值的平衡時,一切因收費問題引發的影響護理質量的因素會得到合理解決[8]。為了提升服務質量,醫院可實行分級護理公示制,使患者了解分級護理內容,發揮對護理工作評價者的作用,以此來規范、促進護士的護理行為[11]。周榮慧[26]通過醫院實施等級護理服務標準公示法,體會到公式護理服務標準,既可以使患者了解其應享受的基本的護理服務,也使護士有責任感,自覺、自律地完成工作,同時使護士意識到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和記錄護理措施的重要性,從另一個側面推動了護理專業的發展。席延榮等[27]通過總結實施一級護理標準公示制的經驗,認為該做法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另外,可以運用PDCA循環管理方法質控分級護理,也可以通過成立質量管理小組或通過上級護理人員進行護理質量檢查等方式,以保證護理質量落實。

參考文獻:

[1]劉義蘭.對分級護理制的商榷[J].護理學雜志,2006,21(23):44-45.

[2]王淑琴,劉雁梅,湯紅梅,等.臨床分級護理現狀及存在問題的調查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05,5(7):15-17.

[3]和書玲.分級護理制度執行中的難點討論[J].護理研究,2006,20(6C):1664-1665.

[4]吳慶鳳.等級護理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護理管理雜志,2005,5(3):25-27.

[5]殷磊.護理學基礎[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41-142.

[6]朱宣,童遠清.對分級護理的商榷[J].家庭護士,2006,4(2B):64.

[7]李曉松.護理理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3.

[8]王曉梅.護理收費標準對分級護理質量的影響[J].護理管理雜志,2002,2(2):16-18.

[9]宋娟.分級護理制度執行中的困難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6,13(19):3455.

[10]畢慧敏,吳箭,史雅軒,等.護理人員對分級護理的認知調查[J].護理研究,2005,19(6A):966-968.

[11]魯梅麗,文新,劉桃紅.護理程序在實施分級護理標準中的應用[J].中國醫院管理,2005,25(6):34.

[12]HARTZAJ,KRAKAUERH,KUHNEM,etal.Hospitalcharacteristicsandmortalityrates[J].NEnglJMed,1989,321(25):1720-1725.

[13]KOVNERC,GERGENPJ.NursestaffinglevelsandadverseeventsfollowingsurgeryinU.S.hospitals[J].ImageJNursSch,1998,30(4):315-321.

[14]FRIDKINSK,PEARSM,WILLIAMSONTH,etal.Theroleofunderstaffingincentralvenouscatheter-associatedbloodstreaminfections[J].InfectControlHospEpidemiol,1996,17(3):150-158.

[15]吳桂杰,趙慧敏,殷艷玲.新形勢下分級護理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護理研究,2007,21(4):1018-1019.

[16]畢慧敏,蔣蘭芬,來桂英.住院病人護理分級的差異性研究[J].護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17]霍麗杰.分級護理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護理雜志,2003,20(1):77-78.

[18]李文清,劉筱詠,葉利軍.改進分級護理制度以減少護患糾紛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3):266-267.

[19]楊潔.介紹日本分級護理制度[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9):680.

[20]邵愛仙,黃麗華,胡斌春,等.根據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分級計算護理工作量[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36-39.

[21]傅亞力,孟愛玲.系統化整體護理與分級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1997,3(3):73-74.

[22]魏道琳,于衛華,蔣年毅.自理模式在分級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探討[J].護理研究,2003,17(2B):241.

[23]劉貴真,吳瑜.如何確定分級護理級別的討論與設想[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5,2(1):37.

[24]戴寶珍,陶祥玲.護理常規[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3.

篇8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與方法采用目的抽樣的方法,選取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級甲等醫院住院科室10名護士長和8名科主任為訪談對象。收集資料采用面對面訪談法,訪談前向受訪者詳細說明研究的內容、目的和方法,獲得理解和同意,討論并選擇適當的訪談時間和地點,并承諾用編碼替代姓名,以保護隱私;訪談時注意觀察對方的表情變化,并認真記錄。時間在30min左右,每例進行l次或2次;訪談結束后,及時整理訪談內容,按照N1~N14和D1~D9依次給每位受訪者(護士和醫生)的訪談記錄編序并建立各自獨立的文檔。

1.2訪談內容主要包括:一般情況(包括年齡、文化程度、職稱、職務等);您對分級護理醫囑現狀的認識;您認為護士是否可以參與分級護理;您認為護士是否有能力參與分級護理決策。訪談中視具體情況和個案的情緒適當調整內容和數量。

1.3統計學處理建立Excel數據庫,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描述和統計判斷,利用均數、標準差等指標對資料進行統計描述;利用獨立樣本t檢驗、Fisher’s確切概率法進行統計推斷。

2結果與分析

2.1訪談對象一般情況護士長年齡41.8歲±5.1歲,工作時間21.4年±5.9年,中級4名,高級6名;醫生年齡44.5歲±2.5歲,工作時間21.9年±2.8年,高級8名。經統計學比較,兩組年齡、工作時間、職稱級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受訪者對分級護理醫囑的爭議①8名護士長不認同醫生下達的分級護理醫囑。“有的病人危重不下一級護理,有的不重反而下一級護理”;醫生認為下的分級護理“沒有什么疑問”,只不過“有時候護士提出應該改”“有的護士說不對,讓我們改”。②醫護對分級護理認識的角度不同。護士認為“醫療與護理關注的角度不一樣,比如一壓瘡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從護士角度是一級護理,但是病人病情平穩,沒有潛在危險,醫囑下為二級護理”;有的醫生坦言“不了解分級護理,下達分級護理只是根據醫生的經驗”或者“從護士那里學的”,認為“病情重的一級護理,較重的二級護理,不重的三級護理”。

2.3護士決策分級護理的可行性5名護士長認為可行,認為“護士最了解病人”“護士認真,更敬業可以做得更好”“由護士下,護士長更專業一些”,在決策方式上,7名護士長認為與醫生合作比較好。但是也有5名護士長認為不可行,因為“護士沒有能力”“病人聽醫生的”“醫療環境不好,不愿意承擔風險”“護士長、主管護師可以下,但是晚上、周六、周日,有的小科室不可能安排有經驗和無經驗的護士共同工作,就是說這個時候,沒有人下分級護理”。所有接受訪談醫生并不反對護士決策分級護理,認為“也行”或者“可能可行”,認為“如果讓護士參與進來,或許比現在讓醫生單獨下好一些”“有能力的也可以,省點事”,但是強調“大醫院可行,基層醫院不行”;也有醫生認為“誰下都無所謂。關鍵是病人沒有問題,不投訴就行”;在護士參與決策方式上,8名醫生認為是醫護合作,但是“醫生為主”;有的醫師認為“如果讓護士獨立做,恐怕不行,因為護士對疾病認知與知識水平有限,如果排序,認為是醫護合作>醫生>護士”。

2.4護士決策分級護理的能力討論6名護士長認為護士有能力決策分級護理,“護士受過正規教育”“護士比醫生更了解病人,護理上的一切可以由護士做主”,但是多數護士認為“與知識層次、工作經驗有關”“需要是一定資格的”“護士長一般可以,本科、研究生學歷的護士還可能有能力”;在護士沒有能力的原因上,護士認為“大多數護士學歷低、經驗不足”;“聘用護士多,流動性大,繼續學習的動力不大”“護士常常轉科,在一個固定科室的時間短,病情改變的判斷能力較弱”;“護士有學歷而尚無承擔此任的相關能力”。7名醫生對護士下分級護理的能力表示質疑,認為“綜合護士素質、學歷、待遇等問題,護士可能沒有能力,特別是聘用護士的能力差,而且護士總是輪轉,不像醫生對病人那么了解,如果護士不輪轉,由2名或3名護士照看1例病人,對病人的病情很了解,護士也有能力決策”“護士對疾病判斷程度不如醫生,主要是知識缺乏”,有的醫生認為“需要以一整套體系完善后才能有能力,如教育”;但是有的醫師認為“有經驗的護士也有能力,老護士觀察病情也行”。

3討論

由結果可知,多數護士不很認同醫生下達的分級護理醫囑,與畢慧敏等[3]、李風蓮[5]的結論,說明護理級別決策需要進一步完善。在護士決策分級護理的可行性問題上,由訪談結果可知,護士持肯定和否認態度各占一半,而所有接受訪談醫生并不反對護士決策分級護理,持默認態度,該訪談結果并不否認護士決策分級護理的可行性,與王旭梅等[6]的結論一致,與肖小文[7]、韓淑芳[1]、畢慧敏[2,3]、王芳等[4]的觀點一致。在決策方式上,由結果可知醫護合作是比較理想的決策方式。

在護士決策分級護理能力的分析上,由訪談結果可知,大多數護士認為自身已經具備下達分級護理的能力,盡管大多數醫生對其能力表示質疑。王旭梅等[8]從護理學科的課程設置、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的發展現狀、我國醫院護士的發展現狀等各個角度分析護士決策分級護理的能力,理論上認為,護士是有能力決策分級護理的,但是該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該結論只是在訪談的基礎上得出,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加以論證。

參考文獻:

[1]韓淑芳.談分級護理制度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對策[J].護理學雜志,1994,9(4):184-185.

[2]畢慧敏,蔣蘭芬,來桂英.住院病人護理分級的差異性研究[J].護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3]畢慧敏,吳箭,史雅軒,等.護理人員對分級護理的認知調查[J].護理研究,2005,19(6A):966-968.

[4]王芳,喬巨峰.護理專業自主性發展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6):417-419.

[5]李風蓮.內科護士巡視病房存在問題及防范措施[J].護理學雜志,2007,22(21綜合版):10-11.

篇9

1相關概念

1.1護理工作

環境Zelauskas等1992年賦護琿環境一個概念,即“在她們提供護理服務時,通過授權使護士有更多的自主性,責任和控制環境的機會。”護理工作環境.是指直接或間接作用影響護理系統的各種要素的總和。它包括同繞護理工作的周圍事項、人和物等。護理工作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即硬環境和軟環境。本文研究的重點是人為環境也就是軟環境。

1.2工作滿意度

工作滿意度的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的霍桑實驗。時至今日,對工作滿意度的研究已經有不短的歷史,但工作滿意度的概念卻依然沒有統一。Iocker將工作滿意度定義為“來源于組織成員對其工作或工作經歷評估的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護理研究巾廣為接受并普遍使用的是Cavanagh的工作滿意度定義,即工作滿意度是個人所表現出來的喜歡他的工作的程度,或一個人對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經的評價所產生的情緒反映。

2護理工作環境的構成

不同學者對護士工作環境的構成的具體表述有昕不同。護理工作環境主要由護士自主性、對實踐的控制、醫護合作關系構成。正性的工作環境由護理管理者的領導能力(如遠見和靈敏性)、護士的專業行為特征(如護士的自主和控制能力,建立和維持治療性護患關系、合作性醫護關系的能力)、支持性的環境構成l6。Aiken等一提出,護理工作環境由分權式決策、多學科合作、充足的資源、管理者的支持四部分構成。由此可見,國外學者對于護理工作環境的研究側重于病區組織特征的研究,更注重病區文化環境的研究。

3護理工作環境對護士工作滿意度影響的國外研究現狀

3.1研究動態

20世紀80年代早期,美國大批護士流失,導致護士嚴重短缺。美國護士協會在全國范圍內發起“有吸引力的醫院”的研究,主要探討如何從醫院水平改善醫院的整體工作環境,減少護理人員流失,并可以招募護理人員。90年代,工作環境的研究從醫院水平深入到病區水平。提了護士專業實踐環境構成,編制。護士專業工作環境量表,使研究成果日趨完善。最近幾年提出的一個熱點話題是磁性醫院(magnethos一pita1)的工作環境。所謂磁性醫院就是指醫院像磁鐵一樣吸引高素質的護士,從而提供高質量的護理,取得最好的臨床效果,提供了一個能體現職業和個人雙重價值的工作環境,是對醫院工作環境的評價稱謂。磁性醫院對護理人員的影響:①磁性醫院重視護士臨床決策權和其獨特的組織管理方式增強了護士工作意義滿足感,醫院較高的注冊護士與病人比例大大降低了護士身心疲憊的情況。,提高了護士的工作滿意度和工作士氣。②磁性醫院具有豐富的信息資源渠道,重視護士的教學活動和護理專業發展,這使護士更能勝任護理專業特定領域的發展,更容易進行繼續教育,能更多地參與社區護理項目。③磁性醫院為護士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

3.2研究結果

Vahey等的調查發現,對于接受特色服務的病人對服務的滿意度比其他病人有可能高2倍,同時護士的疲憊感也顯著降低。這些特色包括:足夠數量的工作人員,良好的醫護關系和護理領導者支持。Upeniek一15使用NwI—R[修訂后的護理工作指標(NWI)]抽樣調查了磁性和非磁性醫院的305名臨床護士,認為這是一個有效測評工作滿意度的工具。報告指出,工作滿意度與領導者是否經常出現在工作場所和她們的反應能力、積極地支持臨床護士,自主決策、在工作場所有足夠的工作人員提供服務有很大的相關性。據Buchan等報道,在英國一家向磁性狀態轉變的醫院,其NWI—R(所有分量表和總分)分數是逐步增加的。這和上升15的工作滿意度,下降了11%的離職意愿和更積極的職業發展相匹配。

4護理工作環境對護士工作滿意度影響的國內研究現狀

4.1研究動態

自1940年以來人們就開始注意到對護士工作滿意度的研究,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早期,開始注意到護士的流失率,將流失率當作護士工作滿意度的一個衡量指標,70年代后,關于護士工作滿意度及多種影響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縱觀對工作滿意度的研究,可以發現,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因素的研究、對工作滿意度測量工具的研究和對工作滿意度的結果變量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對護士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因素表述的紛繁復雜。1979年,Cruneberg將這些因素劃分為3大領域,即工作本身的因素、相關環境因素和個體差異因素。國內關于工作環境與護士工作滿意度影響的研究,大多是使用根據基礎理論或參考大量文獻自行設計的問卷,或者根據國外量表設計的問卷,對相關環境因素進行調查分析。

4.2測量工具的研究

畢紅梅首次在國內對護理工作環境評價指標的構建進行研究,初步建立了符合國內護士工作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首次對護理工作環境進行測評,為構建理想的護士工作環境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該評價指標體系包含7個一級指標(團隊合作、工作酬勞、管理形態、專業及個人發展、護士參與醫院事務、排班原則、工作安全)和44個二級指標。

2007年,畢紅梅利用自制的指標體系制定護士自評調查表對山西省2所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的205名護理人員進行自評調查,以驗證指標體系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并隨機抽取2O人在首次測試后2周進行重測,以考察量表的重測信度。研究結果表明。評價指標體系的重測信度為0.877,克朗巴赫n系數為0.915,分半系數為0.941,信度較高。因子分析的結果與問卷結構基本吻合,表明有較好的結構效度。2009年3月,該評價指標體系通過了山西省組織的科技進步獎的鑒定,獲國內領先水平。

4.3研究結果

根據Herzberg的雙因素理論,工作滿意與否主要受工作環境的影響,其中包括工作條件、上級領導及組織管理政策、報酬福利、人際關系、工作保障等因素。

4.3.1薪酬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薪酬是決定工作滿意度的重要因素。盡管國家在護士工資中有10的額外補貼,但相對其他專業人員仍處于較低水平。國內關于護士工作滿意度的研究普遍顯示,護士對報酬感到最為不滿。

4.3.2領導行為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合理給予護士工作自,同時給予其積極的支持,注重調動護士的主觀能動性,為護士創造工作自主的氛圍,能極大提高工作滿意度。研究表明,領導對護士的授權程度與組織承諾、工作滿意度呈正相關。有調查顯示,護士長的關心體諒行為與護士工作滿意的各層面均呈正相關,護士長關心體諒使護士對工作收入的滿意度呈正相關。

4.3.3同事支持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同事支持(peersup—port)作為一種工作相關的社會支持形式,是通過情感關注、工具支持和信息提供而建立起的一種組織環境中的人際交換關系。2006年,馬從莎等m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隨機抽取100名護士作為問卷調查對象和55名護士作為結構式訪談對象,問卷調查顯示,總體水平上的同事支持,包括護士長的支持和護士間的支持,都與總體護士職業滿意度存在顯著正相關性。提示同事支持可以對護士職業滿意度的提升產生積極的影響。在半結構式訪談中,許多護士贊成同事支持的開展,對同事支持持肯定態度,認為開展同事支持是“很重要的”。

4.3.4工作條件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袁璐等的研究表明,工作環境與條件的方便快捷直接影響護理人員工作的滿意度,在此方面的滿意度處于低水平,主要的不滿意為工作中感覺不夠方便和快捷,工作條件不盡如人意。有調查結果表明,長期處于危重病的包圍中,生活不規律,工作負荷重,病室內空氣不新鮮,病室內異味,使護士的家庭生活及身體健康受到威脅,致不滿意度增加。

篇10

職業價值觀

職業生涯

護理管理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實行住院制規范化培訓對新護士職業價值觀的影響。方法對2006~2008年進入我院的新護士223人按自愿原則分為常規培訓組(93人)和住院制組(130人),常規組按常規培訓.住院制組在培訓期間統一安排住宿,24h在院內住宿;培訓內容在常規的基礎上增加軍訓和專業思想、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培訓時間均為2個月。培訓畢進行操作理論考核并行護士職業價值觀問卷調查。結果兩組操作理論考核成績均合格;護士職業價值觀l3個維度中排在前三的重要和不重要的比率:住院制組分別為獨立性(66.9)、成就感(64.6)、利他主義(63.8%)和安全穩定(68.5)、社會交往(5O.0)、社會地位(49.2%),常規組分別為權力控制(67.7)、輕松舒適(59.1)、經濟報酬(47.3)和社會地位(59.1%)、智力刺激(39.8%)、安全穩定(39.8%)。結論住院制規范化培訓有利于護士職業價值觀向積極、客觀方面轉化。護理管理者對于獨立性、利他主義等積極的改變應加以鼓勵;對于智力刺激、社會交往等尚不夠重視的方面應加以引導,對于輕松舒適、經濟報酬為重的觀點加以教育.為新護士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規范化培訓是新護士畢業后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其目的是對即將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護士進行系統的、規范的、有計劃的培訓,從而為臨床提供一批新的能勝任臨床崗位的護士。全國各大醫院已經相繼開展了新護士規范化培訓,如何通過護理人員的規范化培訓和專業化發展的手段來有效解決臨床護理人員數量和質量方面的問題,滿足畢業護士就業和醫院用人以及護理專業發展需要,成為衛生行政主管部門、醫院和護理專業教育培訓機構共同關注的問題C1-z7。我院自2006年以來,對新人院護士在規范化培訓的基礎上開展了住院制護士培訓,獲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抽取20062008年進人我院的新護士223人,其中2006年89人,2007年54人,2008年80人。均為女性,年齡21--}27歲。學歷:中專62人,大專122人,本科39人。分人科室:內科79人,外科66人,婦產科21人,兒科17人,急診科11人,重癥監護室17人,手術室6人,其他6人。按自愿原則分為常規培訓組(下稱常規組)93人,住院制培訓組(下稱住院制組)130人。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尸>0. 05)。

1. 2方法

1.2.1培訓方法常規組按常規進行規范化培訓,每批為期2個月,工作時間為每周40 h;培訓期間,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完成日常的病區崗位工作,并加強各項操作及理論內容的培訓。住院制組根據新護士的不同學歷、不同地區、不同的聘用方式,分別進行分期分批的培訓,培訓時間2個月,培訓期間統一安排住宿,24 h住院內。每天除了完成日常的病區崗位工作以外,6:00^-7; 00進行軍訓,內容包括隊列操練、體能訓練;18;00^-20:00協助病房及急診科工作,并定時跟隨護士長夜查房體驗督查工作;集中接受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禮儀的培訓,專業思想、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

1. 2. 2評價方法①職業價值觀測試,選用張愛卿閉編制的職業價值觀測試問卷,包括利他主義、審美主義、智力刺激、成就感、獨立性、社會地位、權力控制、經濟報酬、社會交往、安全穩定、輕松舒適、人際關系、追求新意13個維度,每個維度4個條目共52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從5(非常重要)至1(很不重要)5級計分,各維度條目分數相加為該維度的總分,總分)16分說明護士認為該維度重要,

1.2.3統計學方法數據輸入SPSS 11. 0軟件進行統計描述。

2結果

兩組操作、理論考核成績均合格。職業價值觀各維度在新護士心目中重要和不重要的比例,見表la 3討論

本研究結果示,對于重要價值觀的選擇,住院制組的護士中認為獨立性重要的占“.900,成就感重要的占64.6%,利他主義重要的占63. 8寫,這三項價值觀居重要維度的前三位;而常規組的護士中認為權力控制重要的占67.7%,輕松舒適最為重要的占59. 1 0 o經濟報酬重要的占47.300,這三項價值觀居重要維度前三位。對于不重要價值觀的選擇,住院制組的護士認為安全穩定不重要的占68. 5%,社會交往不重要的占50.0%,社會地位不重要的占49.2%,這三項價值觀居不重要維度前三位;常規組的護士認為社會地位不重要的占59.10a}智力刺激不重要的占39. 8%,安全穩定不重要的占39.800,這三項價值觀居不重要維度前三位。兩組操作理論考核成績均合格。說明住院制規范化培訓對新護士的操作理論成績影響不大,但對新護士的職業價值觀取向有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經濟報酬、獨立性、利他主義、輕松舒適、智力刺激、社會地位及社會交往等方面,具體闡述如下。

經濟報酬:工作的目的和價值在于獲得優厚的報酬,使自己有足夠的財力去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使生活過得較為富足。經濟報酬這一項價值觀在常規組護士的心目中處于重要的地位(47. 3寫),住院制組的認同率雖然未進人排名前三的位置,但高達57.7。經濟報酬屬于物質型價值觀這一范疇,是指得到所希望的物質或實際結果的價值觀,它包括薪酬、工作安全等,與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低層次的生理及安全需要相似〔5口。有研究結果示,我國醫院護理人員普遍存在工資低、獎金少的現象困。曾等川對”7名護士的調查發現,優厚的福利、工作待遇等需要被護士列為最重要的激勵因素。因此,提高護士待遇,滿足其物質方面的需要是提高護士組織承諾、降低離職率的一個重要措施〔8J。然而,對于剛踏人工作崗位的新護士來說,提高待遇固然重要,但不能讓經濟報酬成為護士工作的唯一目標。因此,管理者在培訓中仍需完善新護士價值觀取向,滿足其職業生涯發展的需求,增強他們對臨床工作壓力情境的適應以及降低護理工作中的阻力與挫折,增加專業認同感及工作的滿意度,增強自身潛能與終身事業的發展。

獨立性:工作的目的和價值在于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獨立性和主動性,按自己的方式、步調或想法去做,不受他人的干擾。常規組中認為獨立性重要的占45.2%,而住院制組占“.9%。說明通過培訓,獨立性的重要性在護士的心目中有所提升。護士的工作能力和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培養的關鍵,住院制培訓主要是提高新護士的工作能力,增強獨立性和應急性,是對新護士獲得直接經驗,學會醫護配合,促進工作能力的提高和角色應變能力的發展等綜合素質的提升。對于培養應用型的臨床護理人才有著實踐的導向作用[2;。

利他主義:工作的目的和價值,在于直接為大眾的幸福和利益盡一份力。常規組中認為利他主義重要的占41.9,而住院制組占63.800。說明住院制規范化培訓對護士利他主義這一項價值觀取向有積極的作用。培訓中,通過“關懷”這一護理理念的言傳身教,通過搶救演練及工作中救死扶傷的經歷,使得新護士了解到為患者服務帶來的成就。在培訓中,融人利他主義的思想道德教育,改變部分護士在利他主義方面的價值觀取向,使其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輕松舒適:工作的目的和價值在于希望能將工作作為一種消遣、休息或享受的形式,追求比較舒適、輕松、自由、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環境。常規組中認為輕松舒適重要的占59.1,住院制組占37. 7腸。說明通過培訓讓新護士了解到工作中的輕松舒適并不是最重要的,還有更多方面的價值觀是讓他們在乎的。常規培訓的新護士,由于是全脫產崗前學習,尚未深入了解護理工作的實質,僅憑實習時的感受,認為護理工作較為輕松舒適。而住院制組在接受培訓的同時,還參加本病區的護理工作,較常規培訓護士有較多的感性認知,再經過各方面護理知識及能力的培訓,更能理解護理崗位職責,因此,就不會把輕松舒適作為最為重要的目的。

智力刺激:工作的目的和價值在于不斷進行智力的操作,動腦思考,學習以及探索新事物,解決新問題。常規組護士認為智力刺激不重要的占39.800,而住院制組占20.0。護理工作普遍被認為是機械性的運作,重復勞動,無需過多的智力刺激,動腦思考,學習以及探索新事物。新護士也同樣存在這樣的想法,通過培訓,認為智力刺激很不重要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仍有20. 0%的護士認為這一項價值觀不重要。護理事業的發展需要注入新思維,新方法,新人才,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掌握更多的護理及醫學知識;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解決臨床上現有的實際問題。因此,在培訓中,注人智力刺激這一項價值觀尤為重要。

社會地位:工作的目的和價值在于所從事的工作在人們心目中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從而使自己得到重視與尊敬。該項價值觀不論是在常規組的護士,還是住院制組的護士心目中均處于不重要的地位。我國護理人員學歷偏低,中專學歷者占85%左右圖,其社會地位較低,得不到人們的重視與尊敬,從而使護士對社會地位的重要性看得很輕。培訓中,應當讓護士正視自己的職業,情緒上不卑不亢,工作上認真努力,從而取得社會的認可與尊敬。

篇11

1 國外護士績效考核研究現狀及啟示

績效管理起源于19世紀初的美國,當時用于制定軍人工資的標準,至20世紀廣泛受到企業界的重視,以績效考核作為員工工資和獎勵的基礎。Murphy在1990年指出,所謂的績效指的是與一個人在其工作的組織或組織單元的目標相關的一系列行為[4]。美國管理學家Harrington[5]指出,管理是不能模糊描述的,量化管理是第一步,它促使控制并最終實現改進。根據美國2006年的衛生保健績效標準,主張醫院應該使用量化的指標來考核護士績效,可以增加績效管理的透明度和客觀性,指出只將工作量作為績效考核的指標太過局限,即使相同的工作量也會產生不同的工作質量。美國護士協會提倡,護理績效考核系統應綜合護士工作的內容、過程和結局各個指標,例如護士每日工作時間,護士的滿意度和患者住院期間感染發生率等[6]。傳統的績效管理方式靈敏度不高,且費時。Barlett[7]于2009年提出從患者安全、團隊合作、護士工作效率以及患者、護士和醫生對于護士工作滿意度的評價等方面來考核護士績效。此外,還提出應及時對護士績效考核的結果進行反饋,使其與護士的績效工資待遇相關,簡化了護理績效管理過程,且起到了更好的激勵作用。英國Stone等[8]在2011年對英國一家醫院的護士和助產士進行了績效考核,發現目前尚沒有一個合理有效的對護士進行績效考核的工具,并認為在進行護士績效反饋時,應盡量少用懲罰性的措施。在新西蘭,護士的績效評價和考核是從職業責任、護理管理、人際關系和行業間的衛生保健和質量提高4個方面,通過各條目的自評與他評來進行的[9]。在澳大利亞,2004年Brown和Benson[10]提出對護士進行績效管理雖然可以提高護士的工作積極性和自主性,激勵護士提高護理質量,但是在無形中也增加了護士的壓力和工作量。2010年Takase[11]發現護理績效管理也是導致護士大量離職的重要因素。Feredy[12]于2006年提出,在對護士進行績效考核時,應該對績效考核的結果給予更多積極的反饋,讓護士能通過績效考核結果看到自己技能和護理水平的提高,從而看到自身的價值。

綜上所述,對護士進行績效考核要建立量化的指標體系,指標要全面、代表性強、靈敏度高,績效管理中要關注護士的壓力和離職情況,要建立良好的績效回饋機制。

2 國內護士績效考核研究現狀及主要存在的問題

2.1 績效管理發展歷程及相關概念 我國的績效管理意識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后,企業逐漸打破“大鍋飯”體制,以員工的業績和貢獻來確定報酬,也逐漸形成了績效考核系統和績效管理意識。近10年來,績效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一項有效手段被借鑒到醫療護理管理之中。績效管理是指通過績效計劃的制定、績效考核評價、績效結果應用來提升績效目標的持續循環過程,它是一個綜合的管理體系,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13]。績效考核是根據計劃和目標,對員工工作完成情況等做出合適的評價,并以此作為員工收入、獎勵的依據[14]。績效考核是績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績效管理不僅包括績效考核,還包含績效計劃、績效實施與改進、績效反饋[15]。護理績效是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所做出的成績和貢獻,是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對自己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實際應用的體現,是護理人員的個體能力在工作環境中表現出的程度和效果,是與護理工作息息相關的行為表現和效果[16]。護理績效管理就是針對護士在護理工作中的行為和結果的管理。

2.2 護士績效考核研究的領域 目前護士績效考核研究的領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醫院層面開展的針對病房護理單元的績效考核,如樊落等[16]的“護理單元績效考核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與應用”,是按照《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的相關要求,由醫院護理部、經濟管理處與信息處共同開發的,對醫院50多個護理單元的工作質量、工作效率、工作效益進行數據化、量化管理的科學探索,與醫院HIS系統相結合,使考核更具簡便、快捷等特點。(2)護理部層面開展的針對護士長的績效考核,如張華等[17]的“醫院護士長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構建”等,近年來國內同行積極探索護士長管理考評辦法,在評價內容、考評辦法、考評形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力求構建科學、客觀、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任期目標績效考核評價體系。(3)護士長層面開展的針對科室護理人員個體的護士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研究,多與科室的績效工資二次分配相結合,也有與護士的基礎工資掛鉤,或與護士的評優、晉升、學習、培訓等掛鉤,以期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分配理念,為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提供保障。其中醫院層面的針對護理單元及護士長的績效研究,以及與基礎工資掛鉤的護士績效考核研究容易受當地政府人事制度以及醫院政策等的限制不容易開展,目前研究最多的,也較容易開展的是針對護士個體的與績效工資掛鉤的護士績效考核體系的研究。

2.3 護士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構建 指標體系的構建是績效管理實施的關鍵和基礎。從績效評價的發展過程看,績效考核指標已從單一指標發展到多維度指標,構建指標體系的常用方法有目標管理法、關鍵指標法、平衡計分卡法、360度績效考評法(也稱多源考評法)、主基二元法、以“量、質、效、技”四維綜合計量積分考核法、圖解式評估法、以護士個體的臨床護理工作量和護理服務質量為主導的護士綜合績效考核評價法等[18]。多以工作內容、服務態度、質量等作為評價指標。指標體系的構建方法和權重的確定最常采用專家訪談法、Delphi專家函詢法等,具有相應的科學性。

楊義等[19]于2009年提出將動態績效管理應用于護理管理中,并且將績效考核的結果與護理人員的績效工資關聯,從而提高護士的工作積極性和各項護理指標的質量。但該管理方法是按照傳統的“德、能、勤、績”4個方面由護士長、醫生和患者來實施評價,因評價者的標準不一,主觀性太強,需建立客觀統一的評價指標。

姜紅等[20]于2012年提出科室護士的績效管理包括工作質量、工作量、班次及加班權重及護士綜合考核,考核結果與護士績效工資直接掛鉤。該管理方法考慮到各個科室護士工作的特點不同,對績效考核的不同環節給予不同的權重。然而,管理方法涉及人員較多,權重標準難以統一,工作量較大,需采用更為客觀、簡單的方法進行績效管理。

2012年李燕峰等[21]通過對北京市4所三級甲等綜合醫院中不同層次、不同科室的18名護理管理者進行專家咨詢,構建了由基礎績效、工作量績效、工作質量與獎罰績效3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39個三級指標構成的臨床護士績效考評指標架構模型,可以更為細致地進行護理績效管理。然而,工作量績效中護理項目的確定和各級指標的權重、系數、分值有待進一步研究論證,以期得到更加科學實用、操作性更強的臨床護士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2013年盧曉紅等[22]護理工作量的研究,是將護理工作中一些主要的護理工作賦值,按工作量=操作1×權重1+操作2×權重2+操作n×權重n的計算方法進行統計,操作項目的統計依賴于護士掌中寶終端系統的直接提取,易受辦公軟硬件設施的限制,鑒于很大一部分醫院并無此設備,所以要進行每名護士操作項目的手工統計將費時費力,操作性不強,不便于推廣應用。另外,《2010年“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方案》中明確指出了責任護士的工作職責和范圍,要求責任護士要為患者提供從入院到出院的基礎護理、病情觀察、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等全程的優質護理服務,在現有護理模式下,如果僅從操作項目對護士進行工作量的統計,將不再全面和科學。近來有研究通過計算護士包干患者數和患者護理級別系數得出個人工時累計點數的方法來計算護士個人工作量[23],也有研究通過患者數和護理級別分值不同測算工作量[24]。這些考核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僅憑操作項目統計的不足。但隨著優質護理服務活動的不斷深入,護士崗位管理、分層使用、能級對應,已成為衛生部護理改革實現護士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的重要理念[25],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在測算護士工作量時,不同的班次所具有的難易程度和崗位風險也應該考慮進去。另外工作量的統計常因指標復雜、數據不易采集、統計費時費力,以及易受辦公軟硬件設施限制等而成為護士績效考核中的難點問題,應在此基礎上進行工作量統計模型的研發,提高護士長工作效率。

2.4 績效計算方案 護理工作是質化與量化的統一,對護士的績效進行準確、全面、客觀地評估,建立合理的績效計算方案,有利于發揮績效的正向激勵機制,同時也便于建立護理人員本身不斷自我激勵的心理模式[26]。對于績效分值大部分研究均采用平衡積分卡的方法,將工作量、工作質量等不同性質的指標按不同權重相加的方法來進行計算,如方平等[27]的“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區護士工效掛鉤的研究”個人績效=工作量×65%+工作質量×20%+崗位系數×15%,鮑鳳香等[28]的“護理績效考核信息系統的研發與應用”護士績效考核分值=(護理工作數量分值+工作質量分值)×職稱系數×夜班系數+帶教+科研論文+業務講座及個案查房-護理缺陷-護理并發癥等。各部分權重的確定是個難點問題。怎樣把量化指標和質性指標更合理的結合起來進行績效分值的計算,使其更能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分配理念,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2.5 護士績效反饋與考核結果的應用 績效管理作為護理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中的關鍵環節,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引導護士提升績效水平,并進行與績效工資等掛鉤的物質分配,這只是績效結果應用的一個方面,還包括表揚、學習機會、晉升等其他的激勵手段,而這些手段的效果往往更持久、示范作用更強。國內護士績效的應用大多僅限于績效工資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護士的工作壓力,甚至增加離職率,導致人員流失,回饋機制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綜上所述,目前隨著公立醫院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醫院等級評審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各大醫院護理管理正經歷著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由經驗型管理向科學化管理的發展歷程。國內各大醫院均在探討護理人員績效考核規范化、體系化的道路上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以期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最大限度保證組織目標的實現。

3 小結

雖然目前對于護士績效管理國內還沒有統一的管理方法和考核標準,大多都是基于各個醫院的實際情況和各自對績效的認識來對護士進行績效考核,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對護理人員起到激勵的作用,幫助其提高工作積極性和自主性[17]。其中醫院層面的針對護理單元及護士長的績效研究,以及與工資掛鉤的護士績效考核研究容易受當地政府人事制度以及醫院政策等的限制不容易開展,目前研究最多的,也較容易開展的是針對護士個體的與績效工資掛鉤的護士績效考核體系的研究。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考核指標體系的設計及考核方法等與現行的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不匹配,關鍵指標不能反映崗位管理、分層使用、責任護士包干患者及分級護理等諸多因素;(2)工作量的考核要么指標太復雜統計難度大,違背了績效考核指標在操作上的可行性原則,要么指標單一或者不全面,代表性差,如不能體現崗位的風險及難易程度;(3)重考核,輕溝通,考核結果利用不當,回饋機制不完善,使得護士容易產生挫敗感或難以發現自身的問題,而不利于其績效的改善和能力的提高,這些均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在現有的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下,以護士崗位管理、分層使用、責任護士包干患者及分級護理等實際工作為切入點,探討與之配套的科學的護士績效考核及績效工資二次分配方案,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衛生部.2010年“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方案.2010-01-22.

[2]胡艷麗,魏萬宏,胡文勇,等.護理人員分級管理對臨床護理專業發展的作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8):111-112.

[3]衛生部.衛生部關于實施醫院護士崗位管理的指導意見[S].2012-05-04.

[4]鐘理峰,時勘.績效管理的幾個基本問題[J].南開管理評論,2002,5(3):15-24.

[5] Harrington H J.全面改進管理:下一代績效改進[M]//劉桂英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122.

[6] Needleman J, hurtzman E, hizer I 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of nursing care: state of the science and the current consensus[J]. Medical Care Research and Review,2007,64(2 Suppl):10-43.

[7] Barlett M. Hospital-acquired conditions: a leadership challenge for 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improvernent[J]. Nurse Leader, 2009,7(6):26-28.

[8] Stone h, Traynor M, Gould D, et al. The management of poor performance in nursing and midwifery: a case for concern[J]. 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rnent,2011,12(19):803-809.

[9]孫燕,葉文琴,曹潔.護士績效研究現狀及建立我國護士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想[J].護理研究,2010,24(3):661-664.

[10] Brown M, Benson J. Managing to overload? Work overload and performance appraisal processes[J]. Group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2005,30(1):99-124,1059-6011.

[11] Takase M. A concept analysis of turnover intention: implications[J]. Collegian,2010,17(5):3-12.

[12] Feredy J. The role of performance feedback in the self-assessment of competence: a research study with nursing clinicians[J]. Collegian,2006,13(1):10-15.

[13]黃霜霞,梁晶清,金晶,等.護理績效管理模式在輸液室的應用與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1):976-980.

[14]周麗娜,崔曉燕.護理績效管理的實踐與體會[J].醫學信息,2010,12(293):3678-3679.

[15]饒艷,黃麗華.護士長績效考核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1,26(7):93-96.

[16]樊落,齊海燕,席淑華,等.護理單元績效考核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與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7):13-15.

[17]張華,陸皓,孫玉玲,等.醫院護士長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構建[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3):52-54.

[18]付亞和,許玉林.績效考核與績效管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23.

[19]楊義,解永林,趙莉,等.動態績效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西南軍醫,2009,11(4):749-751.

[20]姜紅,施海云.護士績效管理在基層醫院門急診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9):58-61.

[21]李燕峰,畢越英,陳海花,等.應用Delphi法構建臨床護士績效考評指標體系的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7):460-463.

[22]盧曉紅,盧艷萍,劉洪,等.構建護理工作量與績效管理信息系統平臺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3,4(上):1843-1844.

[23]段霞,陳翠萍,施雁.優質護理服務創新方案的實施及效果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3,28(3):58-60.

[24]徐霞,陳華麗,黃行芝,等.臨床護士“四位一體”管理體系的構建與實施.護理學雜志,2013,7(28):27-29.

[25]蔣蓉,溫賢秀,謝彩霞.臨床護理崗位管理的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5):419-422.

[26]俞紅麗.護士績效考核體系的研究進展[J].現代臨床護理,2012,11(11):71-72.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樊市| 武陟县| 迁西县| 邢台市| 安阳县| 东丽区| 平昌县| 襄汾县| 西畴县| 石狮市| 延吉市| 同仁县| 桂林市| 达日县| 万宁市| 仪陇县| 六盘水市| 碌曲县| 安阳市| 图木舒克市| 黄龙县| 姜堰市| 金湖县| 鹿邑县| 普宁市| 泽州县| 五莲县| 稻城县| 凉山| 宜阳县| 蓬溪县| 和静县| 嫩江县| 留坝县| 柘城县| 高清| 洪雅县| 鄂托克前旗| 张家港市| 荆州市| 商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