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內容分析法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內容分析法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內容分析法論文

篇1

對于要約及與之對應的承諾通過何種方式體現的問題,《合同法》第十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在此基礎上特別強調: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采用書面形式的,應當采用書面形式。

那么對于應當采用書面形式而未采取書面形式的,是不是就不予承認呢?《合同法》第三十六條針對應當采用書面形式而未采用的合同如何成立給出的答案。

根據《合同法》中“對應當采用書面形式而未采用的合同如何成立”的規定,合同的形式不是主要的,重要的在于當事人之間是否真正存在一個合同。如果合同已經得到履行,即使沒有以規定或者約定的書面形式訂立,合同也應當是成立的。如果合同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就是有效的。

在我國眾多法律中,有些法律明確要求合同雙方當事人應以書面形式(合同書、信件和數據電文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典型的為勞動合同。

有關勞動合同的形式與合同成立的關系

早在1995年施行的《勞動法》就以第十九條明文規定:勞動合同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后來的《勞動合同法》又作了進一步的明確: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同時又作出了人性化的規定:一個月的緩沖期。

一般情況下,勞資雙方為建立勞動關系而進行磋商過程中,會對下列基本事項進行口頭約定: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和勞動報酬。一旦雙方就上述事項達成合意并且開始履行,勞動關系即行建立,這也就是“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情形。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在《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也指出:實踐中即使是事實勞動關系也是種合同關系,只是口頭形式而已。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勞動關系本身具有平等締結履行和履行過程中單向管理(失衡)的雙重性,即一方面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如雙方訂立、履行勞動合同等,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在勞動過程中,用人單位是管理者,勞動者是被管理者,雙方是處于管理與被管理的地位,不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

有人認為,《勞動合同法》旨在消滅事實勞動關系,所以自從《勞動合同法》2008年1月1日起,國家不再承認事實勞動關系。這樣的觀點是否能經得起推敲呢?

為了明確事實勞動關系的地位,原勞動部在《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以第二條中提出:中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與勞動者之間,只要形成勞動關系,即勞動者事實上已成為企業、個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并為其提供有償勞動,適用勞動法;后來又以勞社部發[2005]12號文件頒布了《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針對一些地方反映部分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簽訂勞動合同,發生勞動爭議時因雙方勞動關系難以確定,致使勞動者合法權益難以維護,對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帶來不利影響的提出了解決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規范用人單位用工行為,在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穩定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對于事實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在其受到不法侵害時能否獲得經濟補償的問題上,勞動部針對海南省人事勞動廳《關于用人單位不簽訂勞動合同,員工要求經濟補償問題的請示》做出了《關于用人單位不簽訂勞動合同,員工要求經濟補償問題的復函》。《復函》指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形成事實勞動關系后,用人單位故意拖延不訂立勞動合同并解除與勞動者的勞動關系,勞動者因要求經濟補償與用人單位發生勞動爭議后,如果勞動者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應予受理,并依據《勞動法》第九十八條、《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勞部發〔1994〕481號)和《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勞部發〔1995〕223號)的有關規定處理。

上述觀點得到了最高法的積極響應:不但各級人民法院在依法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過程中將事實勞動關系比照勞動合同判決用人單位承擔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民事責任,最高法在第一次系統地就勞動爭議適用法律作出解釋時明確規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沒有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已形成勞動關系后發生的糾紛,屬于《勞動法》第二條規定的勞動爭議,當事人不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的裁決,依法向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p>

筆者認為,2008年的《勞動合同法》第十條第一款規定的“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實際上是對《勞動法》第十九條“勞動合同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的簡單重復,故而事實勞動關系的處理在2008年1月1日前后是沒有較大的區別;即便如此這個形式上的“簡單的重復”在《勞動合同法》是有著重要的意義的:

首先,第十條第一款規定了“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是緊接著就以第二款規定了人性化的一個月緩沖期規定;后面又以第三款規就“用工前就訂立勞動合同在的情況下如何確定勞動關系的建立”問題作出了規定。

其次,《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確立了在“一個月緩沖期”內不簽訂法定形式的勞動合同應承擔的法律后果(我們稱之為“締結勞動合同形式過失責任”),這是我國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之后又一次參照英美法系作出的懲罰性的規定,旨在通過增加用人單位的用工成本方式強迫用人單位必須主動與勞動者訂立符合法律規定形式的勞動合同;立法沒有將增加工資標準一倍的支付作為行政處罰收入國庫而是規定向勞動者支付,彰顯了《勞動合同法》鼓勵勞動者積極主動維權的立法本意,這就是資方反對《勞動合同法》的原因之一。

筆者認為,制定法律是一項非常嚴謹的國家行為,所以法律草案的每一個條款都是要經得起推敲的;而《勞動合同法》第十條第一款的出現,是為了第十條第二款、第十條第三款以及第八十二條服務。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一條,該法的立法目的為“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而真正要消滅口頭勞動合同確為《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中“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的具體體現,使得勞動者維權有了更多的保障。

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表明,1995年施行的《勞動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勞動合同制度,但由于當時的法律法規對勞動合同制度的規定比較原則,操作性不強,亦沒有對不訂立勞動合同的情形給予明確處理,導致勞動合同制度實施二十多年來,勞動合同的簽訂率依然較低。建筑業、餐飲服務業中勞動合同簽訂率只有40%左右,農民工的勞動合同簽訂率僅有30%左右,中小型非公有制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不到20%。根據《2007年全國職業院校學生就業質量評價報告》顯示,“中職畢業生中簽訂正式勞動合同的占12.67%、高職畢業生中簽訂正式勞動合同的比例為14.5%”。大量的數據表明,在沒有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問題上,用人單位原因占主導地位。

雖然《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的初衷在于指導勞動者合理維權,但是不妨礙個別勞動者“投機倒把”地濫用“第八十二條”。

為了杜絕這一現象,使得“第八十二條”不被濫用,國務院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稐l例》以第五條和第六條對于用人單位在一個月內和超過一個月的不同時間內提出書面勞動合同而勞動者不與用人單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情況下有權書面通知勞動者終止勞動關系作出了規定?!稐l例》指出,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經用人單位書面通知后,勞動者不與用人單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書面通知勞動者終止勞動關系,無需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但是應當依法向勞動者支付其實際工作時間的。也就是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因勞動者的原因未能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可以單向辭退勞動者并可以拒付一切勞動報酬之外的給付項目,杜絕了勞動者歪用《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

對于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條例》規定,應當依照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的規定向勞動者每月支付兩倍的工資,并與勞動者補訂書面勞動合同;勞動者不與用人單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書面通知勞動者終止勞動關系,并依照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支付經濟補償。

從上面可以看出:

1、用人單位通知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之前是否應支付經濟補償金的分水嶺在于自勞動關系建立之日起滿一個月;

2、在《勞動合同法》施行后,用人單位無權隨意解除或終止事實勞動關系,只有法定事由出現的情況下才能提出解除或終止。

綜上,《勞動合同法》要解決的是“用人單位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問題,《實施條例》要解決的是“經用人單位提出,勞動者不與用人單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問題,而對于“勞動者不主動提出簽訂勞動合同的問題”,我國的立法在勞動者普遍處于弱勢的國情下還是傾向于寬容勞動者的態度,以彰顯“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立法本意;同時《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以第六條再次明確了無書面勞動合同亦應支付經濟補償的法律精神。

有關勞動合同的內容與合同效力的關系

根據《民法通則》第六條的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作為民事行為表現形式之一的訂立合同也不例外。那么對于勞資雙方有口頭約定工資標準的,對該口頭約定應當如何認定效力呢?

最高法民一庭指出,像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及部分學者們認為,《勞動法》所稱的勞動合同,不僅僅指書面合同形式,包括口頭約定。按照這種觀點,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如果有口頭約定的,即使沒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也構成了事實勞動關系。而我們從事審判工作的多數同志則認為,勞動關系是一種兼具民事和行政特點的法律關系,既然《勞動法》未作特別說明,那么,根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合同的形式包括口頭約定和書面約定兩種,如果當事人雙方就勞動關系已有口頭約定的,亦屬于訂立了勞動關系而不是所謂的事實勞動關系,只有既無口頭約定、又無書面協議的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形成的勞動關系,才屬于事實勞動關系。

《勞動法》第十八條列舉了“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采取欺詐、威脅等手段訂立”兩種導致勞動合同無效的情形;《勞動合同法》在此基礎上,比照《合同法》增加了“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情形。

現實中比較常見的是工資標準低、社會保險缺失和工傷概不負責的無效情形,其中最復雜、最普遍的當屬工資支付的有關問題。

最高法民一庭指出:包括約定勞動報酬條款在內,勞動合同被整體認定為無效的,或者勞動合同中沒有約定勞動報酬標準的,就應當按照本單位的同期、同工種、同崗位的工資標準來支付勞動報酬,如果用人單位沒有可直接參照適用的標準,亦可參照其他單位同期、相類似工種、類似崗位的工資標準來確定其勞動報酬的數額。比如,某用人單位非法以欺詐、脅迫手段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約定的勞動報酬明顯低于正常工資標準,當此勞動合同被依法認定無效后,該約定勞動報酬的條款亦不得適用,為保護勞動者這一弱勢群體的利益,就可以直接適用本條的規定予以解決。通常情況下,這種參照同期、同工種、同崗位的工資標準確定的勞動報酬,對勞動者而言,往往是相同性質工作中獲取報酬較低的,故如果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有對勞動報酬作出相對較高約定的,盡量應當按照約定標準來計算勞動者的勞動報酬。

篇2

【正文】

1內容分析法概況

1.1發展歷史

內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是發源于新聞傳播領域的一種方法,通過對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有效描述傳播內容特征和檢驗傳播研究假設。其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美國著名傳播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等人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組織了一項名為“戰時通訊研究”的工作,以德國公開出版的報紙為研究對象,通過內容分析法獲取重要的軍政機密情報,取得重大成就。這項工作不僅顯現出內容分析法的強大作用,而且總結出了一套內容分析法的工作模式,戰后,內容分析法在傳播領域得到更多研究,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貝雷爾森(BernardBerelson)發表著作《內容分析:傳播研究的一種工具》,奠定了內容分析法的地位,其對內容分析法的定義也被廣泛引用。目前,內容分析法已經被廣泛運用到新聞傳播、圖書情報、政治軍事決策、社會學和心理學等社會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隨著網絡的發展,它開始成為網絡信息組織、描述和利用的重要方法和研究熱點。

1.2定義

按照貝雷爾森的經典定義,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對具有明確特定的傳播內容進行的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術[1]。在運用到圖書情報領域時,內容分析法依然遵循客觀、系統和定量原則,通過對各種類型文獻信息的數據計量、比較、分析和推理,描述學科發展特點和趨勢、發現學科空白實現學術創新、實現信息的有效組織和利用以及分析用戶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按照使用的方法模式不同,內容分析法可以分為:(1)解讀式內容分析法,通過精讀、理解并闡釋文本內容來傳達作者的意圖;(2)實驗室式內容分析法,主要是定量和定性內容分析相結合;(3)計算機輔助內容分析法,運用計算機來輔助數據搜集、編輯、整序和分析[2]。

1.3特點

內容分析法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定性、定量相結合。內容分析法首先要提出研究意圖和假設,對分析單元和程序進行質的規定。以定性為基礎,再采用統計、計量等定量方法和數字、圖表等描述方法對信息內容進行揭示,最終還將回歸到內容的解釋和深化的定性層面。(2)客觀性。內容分析法得以實現的前提在于文獻的內容特征可以通過符號群(包括語詞、圖像、音頻、視頻和多媒體元素等,其中語詞是最常用的符號群)來體現,而且同一符號群在同一文獻中具有相同的意義[3]。人們是通過對符號群出現的頻次、位置等外在客觀信息的計量來了解文獻的信息內容特征的,這就保證了內容分析的客觀性,它不會因為實施者的不同而出現巨大差異。(3)系統性。這主要體現在樣本選擇和分析框架建構上。內容分析法一般是對一段時間的(通常是5年-10年)、連續穩定的、內容體例基本一致的大量文獻信息進行分析,從時間跨度、數量要求、穩定程度等多方面對研究樣本進行了限定。在分析單元和框架體系上要求盡可能全面反映樣本的所有信息特征,具有互斥、完備、可信的特征。(4)統一性。內容分析強調統一的標準和規則,選擇樣本上必須按照統一的程序,保證每個項目接受分析的機會相同,而且所有的研究內容應以完全相同的方法進行處理,編碼和分析過程必須一致,保證長時期分析效果的一致性。

2學科信息門戶概況

2.1定義

學科信息門戶(SubjectBasedInformationGateways,簡稱SBIGs)是用戶訪問某學科資源與服務的一個單一入口或通道。它是一種網絡服務,用以完成本學科網絡資源內容的高度組織集成和網絡應用程序的聚集,并將這些資源與應用集成在一個可定制個性化的界面中來滿足每個最終用戶的需要。它還提供一個統一協作的學術交流環境。從用戶角度來看,它是某學科用戶訪問該學科網絡資源和服務的起始站點或稱入口[4]。目前,國外都開展了各種學科信息門戶項目,例如:歐洲的Desire項目、美國的Infomine項目、英國的RDN(ResourceDiscoverNetwork)項目、SOSIG(SocialScienceInformationGaterway)項目等等,國內近年來開始發展的上海圖書館“數字圖書館”資源項目、中科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CSDL)”項目建立的數字圖書館中心門戶和生命科學、化學、數學物理、資源環境和圖書情報5個學科信息門戶、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建立的“材料復合新技術信息門戶”等。

2.2特點

學科信息門戶主要針對特定學科領域,服務對象基本上是專業研究人員。這一主要特征決定了學科信息門戶建構的要求:(1)專業化,在資源選擇上要選取學科研究中可靠的信息源,資源描述和組織上要依據專業詞表和分類法,對門戶要經常更新和專業測評;(2)集成化,將專業領域里所需要的各種信息資源,包括網站、圖書情報系統、文摘索引、電子期刊、科技報告、學位與會議論文、研究機構、學術團體、教育機構、學術會議、工具書、專業服務系統以及與學科科研緊密相關的其他資源系統集成到一個網絡平臺上提供服務;(3)知識化,信息資源強調專而精,根據對知識內容及其關系來選擇、描述和組織資源與服務;(4)智能化,要能提供符合專業領域的檢索瀏覽方式及資源導航模式,并能在用戶使用過程中提供智能化的服務幫助[5]。

2.3研究內容

目前學科信息門戶研究也主要圍繞上述要求來開展,內容有:(1)信息資源的選擇研究,包括對學科信息門戶需要涵蓋的資源廣度和深度進行界定,制定選取標準、流程規范和搜尋控制策略;(2)信息資源的組織研究,包括資源的整合策略、資源的描述方式和深度、資源的組織方式、知識挖掘;(3)信息服務研究,包括異構數據庫的統一平臺檢索研究、信息導航研究和個性化推送服務;(4)技術研究,對建構學科信息門戶的各種智能技術研究。

3內容分析法在學科信息門戶構建中的應用

3.1應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學科信息門戶是一種在網上獲取高質量信息資源的重要工具,面向專業研究人員,因此在信息資源選擇、組織和服務上都要求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在內容選擇上不僅強調完備性,而且更強調一定的指導性,要能夠反映學科熱點和前沿,在信息服務上,要能夠針對個人研究情況的轉移提供個性化的服務。當前出現的各種資源選擇和評價標準還主要停留在定性描述上,雖然具有一定的指導性,但因為缺少量的規定而在實際操作中難以避免人為差異,而且定性描述難以準確反映學科研究的中心內容,內容分析法結合定性與定量描述,能夠科學地反映學科核心資源、基本資源和邊緣資源,還能夠分析出研究的熱點和重點所在,保證資源組織內容全面、重心突出。在服務方面尤其是個性化服務方面,目前的發展還遠未完善:信息導航還主要依據專家意見,不夠客觀;推送服務主要是依據用戶提供的要求來進行自動檢索和發送,用戶潛在的信息需求無法滿足,也無法跟上用戶的動態研究狀況。內容分析法的優勢就是從公開資料中提取秘密信息,信息服務人員可以通過對用戶使用習慣、查詢內容等的深度分析,了解用戶的使用偏好、研究內容,從而提供針對性的指導、資料推送等個性化的服務。

(2)可行性。首先,內容分析法與學科信息門戶具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特征和要求。學科信息門戶要求信息資源具有連續性、穩定性和系統性,在選擇范圍和質量以及組織方面要求統一性和標準化,在信息服務方面也特別強調內容挖掘和知識內涵。而連續性、系統性、標準化也正是內容分析法的實施要求,并且內容分析法就是要從數據的分析中提煉內容主題,能夠滿足學科信息門戶建設的知識要求,還能夠彌補現存資源標準定性多、定量少的缺點,使學科門戶資源提供更加科學合理。其次,目前已經有部分研究者將內容分析與信息建設和服務結合分析,取得了一定成果,這些可以作為內容分析法運用于學科信息門戶的基礎。如李敏等人研究了基于內容分析的信息導航建設框架和技術[6],朱少強等研究了內容分析運用于文獻群隱含信息的挖掘的理論和方法[7],畢達天研究了內容分析法在網絡數字信息分析中的應用[8],繆其浩利用內容分析考察了國際圖書館學術前沿及其發展[9],張蕊、王曰芬等人研究了計算機輔助內容分析軟件[10-11]等。這些研究表明內容分析法能夠運用于學科信息門戶的信息選擇、導航和知識挖掘,并且具有實際的可操作性。

3.2具體應用內容

(1)信息資源選擇。嚴格的資源選擇是學科信息門戶專業性、知識性的重要保障,目前國內外對資源選擇都制訂了各種標準,例如SOSIG從內容、形式和選擇過程確定篩選標準,包括有效性、權威性、準確性、全面性、唯一性、有組織和時效性[12]。但這些標準還局限在質的規定上,結合內容分析法可以達到量的限定。在進行全方位信息選擇之前可以先選取消范圍的文獻資源進行內容分析,從而制訂可量化的信息選擇標準。僅以確定信息選擇的相關性標準為例,首先,選取某些體系完備、發展穩定、信息含量大的主要信息源,對其中的文章或網頁里出現的專業詞匯進行切分和索引,并依據專業詞表進行規范和合并,然后對索引詞匯進行詞頻統計、語義分析和特征提取,從而確定學科研究的核心詞匯、基本詞匯和邊緣詞匯。反過來,這三種類型詞匯在各個信息源中出現的頻次可用于確定某一資源與門戶建設目的的相關性。按照樣本結果,可以訂立便于計量和操作和全面資源搜尋標準和策略。

(2)信息資源描述和組織。

內容分析法在信息描述方面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第一,內容分析與數據挖掘、語義結構和知識發現技術相結合,能夠從大量不完全的、模糊的外顯信息中發掘其隱含的有用知識信息,這種隱含信息可能信息創造者自身也未意識到,這就使信息描述更加完備、深入。第二,內容分析法在創建分析類目時,要將意義相同、相近和相關的分析單元進行歸類整合,因而分析類目可用于描述資源之間的參照關系,并建立符合網絡資源特點的動態詞表。

目前主流的資源組織方式是分類瀏覽和主題檢索,這兩種方式的缺點在于作為受控語言,需要依據分類法或主題詞表,而分類法和主題詞表更新往往滯后于動態的學科發展形勢。如前所述,運用內容分析法能夠反映學科的核心詞匯、基本詞匯和邊緣詞匯,體現學科發展的熱點和重點,再通過分析單元的歸類整合,可以形成學科研究詞庫。而且詞庫產生的分析結果能進行迅速、有效的更新,更新一次內容分析只需下載最近一段時間內的信息文本并用原來開發的編碼程序執行分析,研究趨勢、重點分析可以每年、每季甚至每周更新,即使發生突況,也能及時反映。每當加入一個新問題,內容分析也能延伸到之前研究開展的時期再次分析,不受時間限制[13]??梢?采用內容分析能夠提供一種更加適應網絡和學術研究特點的、半受控的知識元組織方式。

(3)信息服務。信息服務是學科信息門戶價值實現的關鍵所在,是資源創建者和使用者之間溝通的重要環節,主要包括信息導航服務、檢索服務和用戶個性化服務等層面,運用內容分析法能夠提高這三個層面服務的質量。

信息導航可以幫助用戶迅速、準確地定位到所需信息,但目前的導航系統還多是基于語詞的靜態物理鏈接,要達到用戶滿意就必須在用戶導航路徑的選擇上給予內容提示與知識指導。通過信息的內容分析,抽取信息資源的核心領域和相關領域的含量、質量及相似度,從而實現資源的動態聚類,根據查詢目的不同從多角度切入導航路徑,并且不斷轉入相關導航節點,優化導航過程[14]。在日常維護中,通過對用戶查找和點擊情況的內容分析加以不斷調整導航項目和設計,滿足用戶要求。信息導航除了門戶內信息的快速定位,還包括外部相關網站的合理鏈接。選擇獨立網站作為分析單元,對其規模、內容、訪問人數、學科信息內容的和用戶使用評價情況做內容分析,確立關聯程度、內容質量和使用頻率較高的網站進行外部鏈接導航。

由于內容分析提供了信息的半受控的知識元組織方式,相應地,這種知識元索引庫可以作為知識元檢索方式的基礎。運用一定的智能技術,在信息選擇和組織過程中構建索引數據庫,庫中的內容都是專業領域的知識單元,是最小的知識組分。當用戶查找某個關鍵詞時,通過知識組分的邏輯組配合運算,包含該關鍵詞的信息源將被作為知識元索引結果被檢索出來提供給用戶。還可將用戶的檢索要求和對檢索結果的選擇情況進行分析和積累,作為備用索引庫,不斷完善學科信息門戶檢索的專業化和知識化。

個性化信息服務離不開對用戶個人使用情況的跟蹤分析,內容分析法的應用主要是對網絡使用記錄的挖掘。顯在的用戶信息包括用戶注冊信息、發表評論等,隱性的用戶信息要通過Web服務器日志、Cookie記錄、動態跟蹤軟件、網絡調查等方式來獲取[15]。分析顯在和隱含的用戶信息,可以提取有關的用戶行為特征,對用戶的資源使用行為、頻度、關注內容、使用偏好進行了解,總結其信息利用特點和規律,從而提供個別化的使用幫助和個性化的推送服務。

3.3實施步驟

內容分析法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獨立的階段執行:

(1)提出研究問題,確定研究范圍。在研究開始階段就要明確表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設,并且依據研究主題劃定研究范圍,詳細說明所分析內容的界限以便給出可操作的主題領域和時間段。

(2)抽取樣本。樣本選擇的標準是符合研究目的、信息含量大、具有連續性、內容體例基本一致,簡言之就是能從樣本的性質中推斷與總體性質有關的結論[16]。

(3)選擇分析單元。即尋找內容分析所需考察的各項因素,這些因素要符合研究目的,且便于抽取操作。分析單元可以是數據庫或網頁中的特定語詞、符號、主題、人物或者句子、段落乃至全文或網站,也可以是聲音、視頻信息或用戶行為。

(4)建立類目體系。即確定分析單元的類目歸屬,有效的類目體系應保證所有的分析單元具有唯一的分類指歸,各個類目界限明晰,并且分類標準一致,不同的編碼者對分析單元的歸屬意見相同。

(5)內容編碼和計量。將分析單元分配到類目系統中并對各個類目出現頻次、空間數額等進行計量,這個過程可以采用計算機和相關軟件來完成。

(6)解釋與檢驗。通過數據的分析,進行合理的分析與闡釋,并與研究假設相互印證,發現研究目的與結論之間的異同,得出對某一現象或理論的科學認識。分析結果還要通過信度和效度的進一步檢驗,信度包括對文獻編碼一致性、分類準確性和方法穩定性的檢驗,效度包括結論與事實的相符程度、理論研究結果的適用性檢驗[17]。

3.4應用內容分析法的優勢與不足

內容分析法運用于學科信息門戶的優勢是由它的性質決定的。作為一種通過信息記錄的數量分析來間接研究資源和用戶行為的科學方法,內容分析法具有客觀性,方法的運用者不與研究對象發生直接聯系,研究者的主觀態度和偏好不會對分析的數量結果造成影響,而且分析過程是按照規定的程序、方法和選擇評價規則來執行,分析結果表現為一系列的量化數據,這些都保證了內容分析的客觀性和統一性,使分析者能夠從模糊、虛假的顯在信息中抽取真實信息和有用知識,并能較深刻、精確地反映資源的知識含量和用戶的個性化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目前學科信息門戶信息資源選擇、描述、組織和服務標準定性化、主觀化(依據專家意見)帶來的不確定、易變的缺點。

內容分析法應用于學科信息門戶構建也存在不足:一方面體現在內容分析法系統性要求與網絡資源分散性特點的沖突。內容分析法要求選取比較穩定、連續、體例基本一致的大量信息作為樣本,而學科信息門戶作為對資源的二次整合,既包括數據庫等比較穩定的資源,也包括互聯網上比較零散的、形式多樣的易逝信息,后者難以達到內容分析的要求,但對于學科信息門戶資源建設又是十分必要的。同樣的問題還存在于對暫時的、分散的用戶使用情況的分析過程中,因而如何對這些即時性的、零碎的信息進行可靠的內容分析成為需要關注的問題。另一方面表現在內容分析法評價判斷的不確定性。內容分析法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定量建立在定性基礎之上,這就使得任何信息在被統計分析處理之前,必定要劃分到一定的類目體系中,而任何類目體系都是高度人工選擇性的,不可避免的主觀判斷卻成為客觀定量分析的前提,這是內容分析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當然,目前已有學者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引入概率論、數理統計方法、模糊數學方法、灰色系統理論方法、貝葉斯定理來盡量減少內容分析法的不確定性[18],達到最大化的科學性。

4結語

內容分析法具有客觀性、系統性、統一性、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等特點,在實際運作中具有靈活性、易操作性,這些特點使它能夠廣泛地運用到學科信息門戶資源建設和用戶服務領域中,為信息資源選擇、描述、組織和服務提供量化數據和規范基礎,優化學科信息門戶資源和服務質量。當然,內容分析法也還存在不足,需要結合其它方法和深入發展來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卜衛.試論內容分析方法.國際新聞界,1997(4):55-68

[2]邱均平等.關于內容分析法的研究.見:邱均平主編.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2004信息化與信息資源管理研討會論文選集.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55-64

[3]葉鷹.文獻計量法和內容分析法的理論基礎及軟件工具比較.見:邱均平主編.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2004信息化與信息資源管理研討會論文選集.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33-37

[4]孔敬,李廣建.學科信息門戶:概念、結構與關鍵技術.中國圖書館學報,2005(5):50-53,90

[5]張曉林.分布式學科信息門戶中網絡信息資源導航系統的規范建設.大學圖書館學報,2002(5):28-33,43

[6,14]李敏等.基于內容分析的網絡信息導航研究.情報科學,2005(6):928-931,954

[7]朱少強,邱均平.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文獻群中隱含信息的挖掘.見:邱均平主編.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2004信息化與信息資源管理研討會論文選集.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77-84

[8,15]畢達天.基于數字信息的內容分析研究.現代情報,2005(7):62-67

[9]繆其浩.觀察國際圖書館學術前沿及其發展:內容分析.中國圖書館學報,2002(3):5-8

[10]張蕊等.計算機輔助內容分析軟件進展研究.見:邱均平主編.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2004信息化與信息資源管理研討會論文選集.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20-126

[11]王曰芬等.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綜合應用軟件的開發與實驗.見:邱均平主編。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2004信息化與信息資源管理研討會論文選集.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44-54

[12]常唯.學科信息門戶的資源選擇與組織.圖書館,2005(1):60-62,67

篇3

【正文】

內容分析法是大眾傳播學領域的常用信息分析方法,目前主要在大眾傳播學與政治、軍事、商業等領域里應用。對于內容分析應用到圖書館學中的研究還比較少,國內一些論著多把內容分析作為一種社會科學方法,圖情期刊中只出現為數不多的內容分析法研究圖書館學的論文,本文試圖探討內容分析法研究圖書館學的有關問題。

1內容分析法的概述

內容分析法最早產生于傳播學領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學者H.D.拉斯韋爾等人組織了一項名為“戰時通訊研究”的工作,以德國公開出版的報紙為分析對象,獲取了許多軍政機密情報,這項工作不僅使內容分析法顯示出明顯的實際效果,而且在方法上取得一套模式。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貝雷爾森發表《傳播研究的內容分析》一書,確立了內容分析法的地位。真正使內容分析方法系統化的是J.奈斯比特,他主持出版的“趨勢報告”就是運用內容分析法,享譽全球的《大趨勢》一書就是以這些報告為基礎寫成的。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對文獻內容作客觀系統的定量分析的專門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測驗文獻中本質性的事實和趨勢,揭示文獻所含有的隱性情報內容,對事物發展作情報預測。它實際上是一種半定量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價值的信息轉化為定量的數據,建立有意義的類目分解交流內容,并以此來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內容分析法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a.較為客觀的研究方法。內容分析是一種規范的方法,對類目定義和操作規則十分明確與全面,它要求研究者根據預先設定的計劃按步驟進行,研究者主觀態度不太容易影響研究的結果;不同的研究者或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時間里重復這個過程都應得到相同的結論,如果出現不同,就要考慮研究過程有什么問題。b.結構化研究。內容分析法目標明確,對分析過程高度控制,所有的參與者按照事先安排的方法程序操作執行,結構化的最大優點是結果便于量化與統計分析,便于用計算機模擬與處理相關數據。c.非接觸研究。內容分析不以人為對象而以事物為對象,研究者與被研究事物之間沒有任何互動,被研究的事物也不會對研究者做出反應,研究者主觀態度不易干擾研究對象,這種非接觸性研究較接觸研究的效度高。d.定量與定性結合。這是內容分析法最根本的優點,它以定性研究為前提,找出能反映文獻內容的一定本質的量的特征,并將它轉化為定量的數據。但定量數據只不過把定性分析已經確定的關系性質轉化成數學語言,不管數據多么完美無缺,僅是對事物現象方面的認識,不能取代定性研究。因此這種優點能夠達到對文獻內容所反映“質”的更深刻、更精確、更全面的認識,得出科學、完整、符合事實的結論,獲得一般從定性分析中難以找到的聯系和規律。e.揭示文獻的隱性內容。內容分析可以揭示文獻內容的本質,查明幾年來某專題的客觀事實和變化趨勢,追溯學術發展的軌跡,描述學術發展的歷程;依據標準鑒別文獻內容的優劣。其次,揭示宣傳的技巧、策略,衡量文獻內容的可讀性,發現作者的個人風格,分辨不同時期的文獻體裁類型特征,反映個人與團體的態度、興趣,獲取政治、軍事和經濟情報;揭示大眾關注的焦點等等。

2內容分析法在圖書館學研究中的應用

內容分析法不僅是一種文獻信息收集方法,更是一個完整的研究方法,而對文獻收集與對文獻內容進行分析和加工,是圖書館學的傳統特長。內容分析法可以為圖書館學研究提供一種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2.1應用的依據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把事物的量作為一種測量工具,對質進行精確量化,不但可行而且也有利于對質的系統研究和了解。圖書館學同樣也是如此。在圖書館學研究中,不但要追求性質方面的考察,也需要對其數量關系進行研究,如果僅滿足于定性分析上,就很難達到對研究目標的全面認識以及認識的深化,其結論有時多具有概貌性和差異性。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給內容分析處理信息帶來便利,全文數據庫以及全文檢索技術可方便地調閱全文和對大量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和處理,還可借助關鍵詞詞頻對某主題進行定量與定性分析。統計分析可運用統計分析軟件如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tatisticalPackageforSocialSciences,簡稱SPSS),或者也可運用Excel軟件,建立數據庫并進行分析,使統計分析工作不像手工操作那樣枯燥乏味,而且節省時間。

2.2內容分析法成為圖書館學研究方法的必要性筆者曾經對中國人民大學編輯的《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圖書館學論文進行抽樣,時間為1999年到2000年,每年第2、5、8、11期共計203篇,發現一般描述性的定性研究占87.19%,遠遠多于定量分析研究。雖然科學界一直公認定量化研究是當代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趨勢之一,但圖書館學層次之低是似乎不爭的事實。據哈佛大學多伊奇等人對1900-1965年世界社會科學的研究,“定量的問題或發現(或者兼有)占全部重大進展的2/3,占1930年以來重大進展的5/6。完全非定量的文獻——認識新的模式但沒有任何明顯的定量問題的含義——在整個時期中是稀少的,而自1930年以來特別稀少”。從對比可以看出中外學術量化研究的差距。

圖書館學定量方法除了書目、引文分析、文獻計量學方法和問卷調查等方法外,可實現量化研究的途徑并不多,以至近年來量化研究方法越來越單調。內容分析是較成熟的方法,可以豐富圖書館學研究方法,促進圖書館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同時運用內容分析可以深入到知識交流內容的內部,從事知識組織、分析與綜合工作,從事深層次的咨詢服務;開展專題情報服務、情報研究、讀者研究等工作,提高圖書館工作的服務質量與層次,使圖書館成為名副其實的“知識導航員”、信息咨詢專家、“網絡導航員”。可以認為,內容分析法在圖書館工作中將大有用武之地,應該成為一種很有發展潛力的圖書館工作與研究方法。

2.3應用的步驟運用內容分析法進行圖書館學研究大致可分為六個步驟,實際上有的步驟可作調整與合并。但不管怎樣界定,分析單元和內容分類都是兩個關鍵的步驟。a.確定研究問題或假設。內容分析必須有嚴密周到的思索,反復閱讀文獻,增益思維,形成研究問題或假設。這種假設也可以來自個人預感和常識,也可以從已有的理論、原先的類似研究結果或實際問題中得出。b.抽取樣本。首先要選擇信息源,應考慮對本課題關系最密切、信息含量大、系統連續、學術價值較高的文獻;如果資料眾多,還必須對它們進行抽樣。研究者要熟悉資料結構及群體特征,決定適當的抽樣方法。一般分層隨機抽樣與多階段隨機抽樣的使用較為普遍。c.界定分析單元。分析單元是實際計算描述或解釋的最小元素,是內容分析要具體統計的對象,其關系重大,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分析單位可以查找專業詞表、主題字順索引以及分類類目表或通過分析基本文獻來確定,它可以是詞語、句子、整篇文章等。注意的是分析單位應彼此獨立和排斥,它們合在一起應能反映研究課題的基本思想內容。d.對要分析的內容進行分類。這是內容分析的核心工作,常見的一些分類標準是題材(如圖書館學可分為理論圖書館學、應用圖書館學)傾向性(如對某問題持贊成、中立、反對態度)、價值觀、主題等等。分類類目要能回答研究的問題或驗證假設,方便研究要分析的問題,此外還可以借鑒別的研究標準。e.建立量化系統,對內容評分。量化系統通常包括“定序尺度”和“比率尺率”等,采取何種量化方法也要依據具體的問題,有時會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標準,以便取長補短。評分時一般要制定表格,認真填好分析單位分布表,對表中所列內容不能主觀臆斷,特別是那些隱含的觀察單位,一定要搞清含義再歸類計數。f.分析資料,作出解釋與推論。依照量化系統的特性,確定資料處理分析方法。一般可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然后作出解釋:結果具有什么意義?有沒有其他不同解釋?解釋的理論與事實根據?等等。

2.4應用的領域內容分析法特別適合于比較研究和研究變化,在圖書館學領域里適合內容分析法的課題較為廣泛,比如用于圖書館學發展趨勢研究,描述圖書館學學術發展軌跡和學術現狀,該方法對于圖書館事業、圖書館學理論、圖書館工作及圖書館工作者等方面的歷史沿革、發展趨勢的研究都很奏效;進行讀者研究,運用于參考咨詢服務中,用于情報研究,提供深層次的情報咨詢服務;用于書目情報研究,用于文獻內容及館藏特征的檢查,開發網絡信息資源,用于圖情刊物特色的研究,分析圖書館學研究者選擇研究內容、研究萬法及其論文寫作特點等。

3內容分析法應用于圖書館學研究的評價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半定量方法,介于定性與定量研究之間,具有定性與定量方法的優點,與圖書館學其它研究方法相比,能夠找到其它方法難以達到的研究思路與效果。

3.1內容分析法與引文分析法二者都是運用統計方法以內容的相關分析和特定主題的聚類為中心揭示深層的、非直觀的信息。從性質上看,二者基本上是擬定量方法,屬于文獻計量學,而內容分析采用詞頻統計等反映內容的特征,引文分析法是形式化的分析,采用引用關系來反映內容相關性和研究微觀科學結構。由于引用關系存在著引而不著等虛假現象,以及作者受文獻可獲得性的影響與外文水平的限制,引文不一定能充分反映文獻的質量與文獻利用程度,使引文分析法對內容相關關系的測度(引用關系)不如內容分析法直接,揭示文獻內容上不如內容分析法深刻、客觀。從適用范圍上區分,引文分析法的對象是科學文獻及與此相對應的著者、學科、學術團體、期刊等,內容分析法的適用范圍要大得多,它廣泛用手任何有交流價值的信息。

3.2內容分析法與文獻計量學首先內容分析法本質上是文獻計量學方法。內容分析中的確定分析單位實際上就是確定計量單位的過程,編碼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數量化的計算過程。在圖情領域,一切以文獻為基礎的定量統計分析研究都屬于文獻計量學內容范疇。第二,內容分析法側重于分析文獻內容特征的“量”;文獻計量學方法側重于分析文獻形式特征的“量”,它從定量的角度分析文獻規律,只是間接反映內容的相關關系。文獻計量學以幾個經驗定律為核心,如洛特卡定律、布拉德福定律、齊夫定律、普賴斯定律等,它們的計量單位是文獻形成方面的某種特征,反映了科學文獻的生產、流通利用的規律等。同樣有詞頻統計,齊夫定律研究詞匯術語在科學文獻中的分布規律,與內容分析截然不同。第三,內容分析法適應范圍廣,文獻計量學僅適用于科學文獻,而且每個經驗定律都有特定適用范圍,如齊夫定律對高頻詞與低頻詞不適用,洛特卡定律只是由物理化學兩學科文獻的統計結果導出的,對其它學科也有不適用情況。因此,文獻計量學在從定量角度揭示文獻內容的深度方面不及內容分析法。

3.3內容分析法與圖書館數學方法內容分析法相對于圖書館數學法,只是半定量方法。圖書館數學法是高級理性思維,它根據有關理論對主要矛盾予以量化,確定一些基本的常量與變量,分析各種量的關系,并對常量給予數值估計,建立數學模型進行圖書館學研究、評價、預測,而以實際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內容分析的定量方法只是建立較為簡單的量化系統,比圖書館數學方法要簡便得多,而且數學模型畢竟不是事物本身,它舍掉了一些影響事物發展的次要因素,它簡化了客觀現實,在揭示事物本質方面,與客觀現實不一致也是必然的。所以數學模型必須經過實踐檢驗,并不斷修正誤差,這樣在揭示事物本質方面和預測事物發展方面,內容分析法則更勝一籌。

3.4內容分析法與圖書館調查法、實驗法、觀察法內容分析法是非接觸性研究,不象調查、實驗、觀察法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態度、素質、主觀意見等容易干擾研究對象,內容分析可以研究無法接觸的研究對象,如圖書館史等,調查實驗觀察已無能為力。內容分析法較調查法、實驗法、觀察法容易達到研究目的,研究者總可以在調查法、實驗法行不通時采用內容分析法。另外內容分析法彌補過失比其它研究就容易得多,研究者只需要對資料進行重新編錄,而無須一切從頭開始,而假如調查結果不理想,重做一遍,無疑要耗雙倍時間和經費;如果一項實驗研究做壞了,要重做也許根本不可能,內容分析法可以適合作縱向趨勢分析。由于調查法、實驗法、觀察法等所研究的都是現時的情景,往往難于用來進行縱向研究與趨勢分析研究,內容分析法在這方面則有著它特別的優勢。

3.5內容分析法與圖書館學邏輯研究方法圖書館學邏輯研究方法包括比較、歸納、演繹、綜合等,主要研究圖書館學結構、功能、性質,以及圖書館事業、圖書館與社會等,這是傳統人文科學方法在圖書館學中的應用。這類方法最大的特點是推論嚴密,它根據事物間的相關性、條件的必要性和充分性進行推理。這些方法主要用于那些不需、不易或不能用定量數據表達的事物,但是邏輯方法說理雖然很強但不具體,推理雖然嚴密但不夠精確,其結論僅僅是一種定性化傾向而無定量說明。在這方面上,內容分析法為圖書館學研究提供定量研究的途徑,而且通過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達到對事物研究深刻全面的認識。

評價內容分析法不應回避它的缺點。第一,圖書館學文獻只是圖書館現實和人的思想的概括反映,終究不是復雜生動的現實世界和人的內心狀態本身,現有的文獻資料是否客觀也是難以預測的,所以通過文獻來研究課題也可能有不準確的地方。第二,由于選擇分析單位還要進行一些主觀推斷,這有時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觀實際。分析單位并不能完全概括文獻的全部內容,這種不全面容易產生結論上的偏差。同時分析單元數量、分類方法、類目定義以及研究課題設計中研究人員也會有主觀的選擇和詮釋。第三,運用內容分析研究圖書館學,有時統計量還是很大的,所需投入的時間往往也比較長,特別在一些長期跟蹤或大范圍的內容分析工作中,對人力和時間的要求更加突出,因而需要盡可能采用計算機輔助分析。

【參考文獻】

1唐盛明.實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

2盧泰宏.信息分析.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

3張隆棟.大眾傳播學總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4趙云龍.圖書館學研究與方法.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3

5馬文峰.試論內容分析法在社科情報中的應用.情報科學,2000;(4)

6布沙·哈特著,吳彭鵬譯.圖書館學研究方法.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7俞培果.圖書館學中的定量方法.中國圖書館學報,1994;(4)

篇4

2互聯網內容分析中的抽樣實施與傳統媒體的內容分析相比,互聯網內容的海量化使抽樣框和抽樣方法的選擇更需靈活性。

2.1抽樣單位的選擇

抽樣單位的選擇一般要根據研究問題的需要。傳統媒體的內容分析中,抽樣單位一般為文本、詞語、標題、圖像、符號等;而對于互聯網內容分析來說,常見的抽樣單位是網站或網頁,因為網站和網頁是互聯網的基本結構單位,而且在具體操作時,抽取網站或網頁比較便利.

2.2抽樣框的建立

在具體抽取一個樣本之前,往往要預先建立一個抽樣框。抽樣框簡而言之就是研究總體中各個元素的列表或準列表。對傳統媒體進行內容分析時,抽樣框的確立一般根據研究問題的需要,以媒體發行或播出的全部或部分內容作為抽樣框。如有學者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日報》的三農報道,一般會選擇1978年以來的所有期次的《人民日報》作為抽樣框。雖然有些傳統媒體歷史悠久,積累的內容較多,但與互聯網的海量信息相比,傳統媒體的內容規??芍^望塵莫及。因此,互聯網內容分析抽樣框的選擇與傳統媒體相比,更需要靈活性。互聯網內容分析中抽樣框的建立,可以分為離線和在線兩種方式。離線型抽樣框主要根據已有的網站域名名錄、公司域名名錄等建立,比如以中國上市公司網站作為抽樣單位,可以根據中國上市公司名錄或中國上市公司網站域名目錄建立抽樣框。但是,離線型抽樣框有一個主要問題,即用于建立抽樣框的已有名錄往往已經過時了??死昭芯苛司W站存在的時間問題,他隨機抽取了一個網站樣本,一年之后發現其中25.3%的網站已經不存在了,而保留下來的網站的信息容量比原來增加了兩倍多[2]。可見,離線型抽樣框的應用非常有限。于是,另一種在線型抽樣框成為大多數研究者的首選。搜索引擎是獲得在線型抽樣框的最常見途徑,通常用于沒有可用的名錄或已有名錄已經過時等情形。一般由研究者根據研究問題確定適合的搜索關鍵詞,關鍵詞的確立關系到搜索結果的代表性。通過搜索引擎獲得在線型抽樣框的方法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搜索引擎往往不能窮盡所有網頁。勞倫斯和賈爾斯分別對11個主要搜索引擎研究發現,它們只搜索了互聯網全部網頁的42%,也就是說,有一半以上的網頁搜索引擎根本就沒有搜索到,而且隨著互聯網內容的急劇膨脹,這個比例還在不斷縮小[3]。二是網頁被搜中的概率并不相同。搜索引擎一般優先搜索被鏈接次數較多的網站或網頁,因而此類網站或網頁被搜中的概率往往要高于其他網站或網頁。總結、比較以上兩種抽樣框,離線型抽樣框建立和使用比較方便,但往往不可靠;在線型抽樣框相對比較準確,但要求研究者熟悉搜索引擎,并且工作量較大。

2.3樣本的抽取

抽樣框確立后,下一步就是抽取樣本。根據概率抽樣原則,正確的抽樣應該保證“總體中每個個體都有同等的、獨立于其他事件的被抽中的機會。”[4]在對傳統媒體的定量內容分析中,雖然概率抽樣的方法在近年來應用越來越多,但便利抽樣、立意抽樣等非概率抽樣法仍是主流。有學者對《新聞學季刊》25年間采用內容分析法的論文統計發現,大部分論文采用便利抽樣或立意抽樣的方法,只有22.2%論文采用概率抽樣法[5]。在以往的互聯網研究中,也有大量論文采用非概率抽樣法,最常用的是隨機數表法,即根據抽樣框采用隨機數表進行抽樣。這種方法在抽樣框規模較小的情況下使用比較便利,若抽樣框是根據關鍵詞搜索結果制定的,搜索結果會因為沒有編號而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如果研究某問題時很難得到一個有效的抽樣框,就無法運用隨機數表進行準確的概率抽樣。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利用互聯網內容層級化結構的特點,采用分層抽樣的方式,在網站或搜索引擎的每個層級上進行隨機抽樣,注意控制各層的樣本數量,以保證樣本結構的代表性。在互聯網內容分層比較合理的情況下,分層抽樣可以取得更有代表性的樣本。

3互聯網內容分析中的分析單位確定

與傳統媒體的內容分析相比,互聯網內容的超文本特性導致分析單位的復雜化。內容分析法的分析單位包括編碼單位(codingunit)和語境單位(contextunit)。所謂編碼單位,即研究者根據預先設定的類目,從需要分析的資料中找出符合類目要求的信息的基本單位。如對于報紙內容,編碼單位可以是單個字詞、標題、句子、段落,也可以是整篇文章。編碼單位的選擇要根據研究問題的需要,盡可能選擇較小的單位,因為用較小單位編碼的信息可以以較大編碼單位重新聚合,而用較大單位編碼的信息無法以較小編碼單位進一步分解。語境單位是相對于編碼單位而言的,是研究者為了考察編碼單位存在的上下文語境和范圍而選擇的分析單位。如果對某報紙的新聞內容進行分析,確定編碼單位是某些字詞,那么語境單位可以是這些字詞所在的句子、段落或者是整篇新聞。研究者也應該根據研究問題的需要,選擇合適的語境單位。傳統媒體的內容形式比較單一,編碼單位和語境單位的確立相對比較簡單。對報紙、雜志、傳單等平面媒體而言,編碼單位大多為文本、標題、關鍵字詞、圖片等;對廣播、電視等電子媒體而言,編碼單位大多為時長、鏡頭、角色、形象、色彩、對白等。傳統媒體內容分析的語境單位選擇也比較簡單,一般為意群、整個文本、整段音頻或整段視頻圖像?;ヂ摼W內容的超文本特性會給分析單位的確定帶來一定的困擾。研究者在選擇編碼單位時問題尚不突出,只是可能會根據研究問題的需要,同時選擇多種媒體種類的編碼單位,增加了編碼工作的難度。對于語境單位的選擇標準則存在爭議,由于互聯網內容分析的編碼單位往往不是單一的,可能是包括文字、聲音、圖像等多種媒體類別,因此有學者認為,應該把整個網站作為語境單位;也有學者認為以整個網站作為語境單位過大了,可以以網站的首頁或前三層信息作為語境單位。綜合多方觀點,網站的首頁應該是互聯網內容分析理想的語境分析單位。有些網站可能擁有近萬個網頁,對之進行全面的內容分析不但要耗費大量時間,還會因為網站的巨大信息容量而使研究問題發生偏離。

4互聯網內容分析中的資料收集和信度檢驗與傳統媒體的內容分析相比,互聯網內容的變動性增加了資料收集和信度檢驗的難度。

4.1資料搜集

相對于互聯網內容,傳統媒體內容分析的資料搜集工作比較簡單,只要找到被抽中的那些期號的報刊、特定時段的廣播錄音或電視節目錄像等即可。由于這些報刊已經發行、廣播電視節目已經播出,其內容已經確定而無法更改,資料收集到后,研究者可以從容進行編碼分析。互聯網內容實時變動的特點,給內容分析的資料收集帶來一定的難度。為了避免在收集資料過程中樣本內容變動所帶來的誤差,有學者提出盡量縮短收集資料的時間,組織人力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資料收集工作。克勒甚至建議研究者使用特定的下載工具,將所要分析的網站整個下載下來,再根據抽樣方案選擇編碼內容[6]。這個方法雖然能夠有效避免因互聯網內容變動帶來的資料收集誤差,但許多國家的版權法明令禁止下載整個網站內容,因為涉嫌侵犯網站的知識產權。因此這個方法雖然有效,但從現有的研究報告看,并沒有得到廣泛的使用。

4.2交互信度檢驗

篇5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Library Science Papers Research Methods

Jia ErpengYi Jinghan(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01)

Si Miaomiao(Library, Hu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Relevant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support the completion of the science research. So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library science system. Through a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academic articles published in 11 library journals, this article sums up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method application in library science in our country,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of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methodology; survey analysis

CLC number: G250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0)01-0111-0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茖W研究是富有創造性和藝術性的活動,方法是科學研究的工具和途徑,圖書館學研究過程也與科學的研究方法不可分離。圖書館學研究方法是在繼承一般科學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而進行融合與發展,形成自己學科的研究方法體系。隨著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范圍的擴大、研究對象的復雜,其研究方法呈現出多樣性特點。從多個角度對其進行研究,既促進了我國圖書情報事業的發展,反過來又進一步刺激了研究方法的多樣化。本文以11種圖書館學專業期刊2006~2008年所刊載論文為數據源,分析論文的研究方法,試圖總結出圖書館學研究方法的規律及其發展趨勢。

1我國圖書館學方法論的研究

圖書館學研究方法,是圖書館學學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它使得圖書館學研究能夠準確、充分地揭示研究對象的本質與規律,是圖書館學研究的保障;另一方面,整個圖書館學的研究中對方法的研究不能偏廢,方法研究是學科研究內容的一部分。[1 ]我國圖書館學方法論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1年劉迅先生在《圖書館學通訊》上發表了《要重視圖書館學方法論的研究》一文。緊接著喬好勤先生在該刊1983年第一期上刊登了《試論圖書館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2 ]運用統計方法對《圖書館學通訊》等三種專業刊物1980~1981年發表的學術論文研究方法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圖書館學方法論的三層次說法,即圖書館學的研究方法可以分為哲學方法、一般科學方法和專門科學方法。隨后出現了有關圖書館學方法的大量學術論文,還有一些著作,如王崇德的《圖書情報方法論》。[3 ]

從宏觀上看,圖書館學方法論的三個層次基本得到認同。對一般科學技術研究方法的探討,也分為三個層次,最底層是具體的技術層次,中間層是一般的研究方法層次,最高層則是哲學層次。[4 ]圖書館學的一般科學方法,主要是指引進和移植相關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運用于圖書館研究,可分為:信息獲取方法(主要指調查法、統計法、試驗法和歷史法等),信息加工方法(主要指老三論、新三論等)。[5 ]對圖書館學專門方法探討的文章很多,雖然還沒有統一的認識,但是普遍認為文獻計量學方法和引文分析法是典型的圖書館學專門方法。另外從研究的性質來分,圖書館學的研究方法也可以分為定性和定量方法。隨著對此研究的深入,圖書館學方法論體系會不斷地得到完善。

3數據來源

在數據收集中,筆者選取了11種圖書館學專業期刊:《中國圖書館學報》、《大學圖書館學報》、《圖書情報工作》、《圖書館雜志》、《圖書情報知識》、《圖書館》、《圖書館論壇》、《圖書與情報》、《圖書館理論與實踐》、《圖書館建設》、《圖書館工作與研究》作為調查對象,具體統計了2006年~2008年間各期刊學術論文使用研究方法的情況。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知網,小部分數據來源于各期刊主頁。在數據統計中,去除了一些信息資料類文章,如征文通知、會議通知等(見表1)。

4數據統計分析

本文總共統計了8159篇學術論文,通過對所選的各篇學術論文,逐篇分析其篇名,個別文章查閱了摘要、正文等詳細信息,根據各科學研究方法的含義,歸納每篇論文采用的科學研究方法,并將其研究方法歸納為15小類(見表2)。由于每篇文章采用方法很難準確判斷,有的文章采用了多種研究方法,所以從表2中可以看出,最后的論文合計總數(8273篇)大于調查的論文總數(8159篇)。在計算各類研究方法的論文占調查總數的百分數時,是除以調查總數(8159篇),所以百分數之和是(101.3997%)而不是100%。

(1)理論分析法

運用理論分析法的主要是一些分析歸納與概念推理類研究,以及思辨類的學術論文。從表2中可以看出,采用理論分析法的學術論文共2904篇,占調查論文總數的35.593%,理論分析法是我國圖書館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研究方法的運用主要受到學科性質和研究任務影響,圖書館學從目前來看應該屬于社會科學,而且人文色彩比較濃厚;我國圖書館界也有重理論的現象,這與國外主要以定量方法為主、重應用有很大不同。隨著其它學科背景研究者的加入,看問題的視角會有所變化,相應的研究方法也會多樣化。社會科學的發展是由定性方法向定量研究過渡的過程,圖書館學科也要注重定量分析方法的應用。

(2)操作實驗法、調查研究法

在調查的學術論文中,運用操作實驗法的共有830篇,占到總數的10.173%。這類論文主要研究技術性的問題,比如系統開發設計、數字圖書館建設、網絡信息資源開發組織等。隨著圖書情報工作環境、研究對象的變化,圖書館學研究關于技術的內容會越來越多。

調查研究法是社會科學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圖書館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調查是獲取原始數據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圖書館學研究中主要進行抽樣調查,通過問卷、網絡來收集數據資料。采用調查研究方法的學術論文一共745篇,占總數的9.131%,調查方法的運用在調查數據中占有很大一部分,說明研究更貼近實際問題。

(3)實例分析法、歷史方法

實例分析法通常是以具體的實例來介紹經驗或說明問題,論文中主要是以國內比較著名的大學或科研院所圖書館、國外有名的圖書館等為例子進行分析,對于其它圖書館的建設、信息資源開發服務起到了借鑒作用。

歷史方法主要用于論述關于圖書館事業史、人物評價、文獻學、目錄學等內容的論文,是一種傳統的研究方法。有的期刊專門開辟了關于圖書館事業史、文獻學的專欄,歷史方法的論文在調查論文中占到了7.501%。

(4)系統方法、管理學方法

系統方法主要是用系統的思想,從整體的角度來觀察問題,這種方法對我們認識研究起到很大作用。雖然有的文章不能明顯地看出是運用了系統方法,但是系統方法貫穿于觀察問題的整個過程。管理學方法是將管理學的方法移植在圖書情報學的研究中,圖書館在機構建設、運營方面都要運用到管理學的知識方法。

(5)數理方法、文獻計量學方法、比較法、經濟分析法

數理方法主要是數學方法在圖書情報學研究中的應用,是一種定量的研究方法。采用數理方法的學術論文有304篇,占調查論文總數的3.726%。數學方法的運用,也說明圖書館學研究者正在試圖定量地揭示研究對象,隨著本學科逐漸走向成熟,這一方法將繼續普遍化。

文獻計量學方法是用數學和統計學方法,對文獻量、作者數、詞匯數等的定量化研究。調查的論文中運用此方法的占到3.199%,在調查論文中占到的比例比較低。文獻計量學方法也應用于其它學科研究,從CNKI數據庫中我們以“文獻計量”為題名,可以粗略地檢索到600多篇論文,內容涉及很多其它學科研究。

比較方法也是比較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通過對多個相關事物或事物的各部分之間進行比較,揭示其共同點和差異點。

經濟分析法是將經濟學的方法運用到圖書館學的研究當中,研究內容包括圖書館營銷、資源共享效率評價、紙質資源與電子資源的經費問題、資源服務的經營模式等等。

(6)控制論方法、引文分析法、內容分析法

明顯運用控制論方法的論文很少,調查中只有79篇。占到總數的0.968%。但是控制論的思想在很多論文中都有所體現。

引文分析法是利用各種數學及統計學的方法對科學期刊、論文、著者等的引用和被引用現象進行分析,以揭示其數量特征和內在規律的方法。在所調查的論文中,明確使用引文分析法的有23篇,占總數的0.282%。引文分析法作為圖書情報學科的一種專門方法,運用也很廣泛。在CNKI中用“引文分析”作為題名可以檢索到1200多篇論文。

內容分析法產生于傳播學領域,是一種客觀的量化方法,是從大量樣本進行特征識別的系統方法,具有統計性,是一種從公開資料中萃取情報的重要方法。因為它是新方法,統計中只有6篇。

(7)其它

其它中包括有專利分析方法、社會網絡方法、SWOT分析法、法律分析方法、心理學方法、美學方法、傳播學方法、醫學理論方法等等。

5我國圖書館學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

5.1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

根據表2數據,我們可將研究方法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定性方法,包括理論分析法、實例析法、歷史方法、系統方法、管理學方法、比較法、經濟分析法、控制論方法,百分比總共占到61.62%;第二類是定量方法,包括操作實驗法、調查研究法、數理方法、文獻計量學方法、引文分析法、內容分析法,百分比總共占到26.584%。從數量來看,定量研究方法所占比例比起定性方法還很小,這是由于理論分析法的比例太大。對于圖書館學的科學研究,目前來看定性方法用的多一些。但對于具體問題,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各有特點,用哪種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理論分析法是一種定性研究方法,在學科研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定性方法缺乏科學的數據支撐,其理論分析就顯得沒有深度和廣度。隨著學科的發展,定性與定量研究方法相結合是發展的趨勢。圖書館學情報學領域已經大量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如調查研究法、數理方法、文獻計量學方法等。定量方法的運用使研究更精細、更科學,站在定量的角度解釋圖書館學情報學的內在規律,從而在廣度和深度上推動學科的發展。[6 ]

5.2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越來越大

隨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圖書館學的研究內容產生了巨大變化,與網絡信息、信息系統等有關的技術性研究論文數量會不斷增多。在表2中,操作實驗法所占比例為10.173%,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新技術的發展還為經典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實現工具。[7 ]研究這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數據采集,以網頁形式的網絡調查、用即時通信(instant messaging)軟件(如QQ)的調查、[8 ]電子郵件調查等,這些都為更好地完成調查提供了多種途徑。隨著搜索引擎的運用普及,搜索引擎的服務器記錄和保存了用戶與搜索引擎的交互過程,這種數據稱為使用記錄(transaction log),使用記錄分析(transaction log analysis)成為一個研究熱點。另外,計算機還可以輔助研究者進行定性數據分析等。在文獻計量學的基礎上產生了網絡信息計量學方法,在引文分析方法的基礎上出現了鏈接分析方法,這都是現代信息技術對研究方法的影響。

5.3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

表2中的管理學方法、數理方法、經濟學方法、內容分析法等都屬于移植其它學科的方法,占10.85%。“其它”占7.185%。這些都說明了圖書館學研究中移植了許多其它學科的理論或方法。

在學科的發展中,一方面要具有從其它學科吸收養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能為其它學科提供養分。隨著圖書館學科研究隊伍的壯大,研究者會大量借鑒其它學科的研究方法,會產生新的研究方法,如內容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當然我們不能盲目地去移植新的研究方法,而要與圖書館學情報學本學科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將其融入本學科研究之中,通過適當的研究方法來為研究服務。

5.4實證方法的應用

調查研究法、實例分析法就屬于實證性研究方法,從表2中的數據中就可以看出,共占到17.061%。近些年來研究者也開始注重實證研究(evident-based studies)方法,[9]它是在獲取研究對象客觀數據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數據分析,考察研究對象各有關因素的相互影響及其影響方式,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它是觀察法、實驗法、統計法等的綜合運用。實證研究通過實際數據分析,連接了理論與實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圖書館學研究水平、學術地位的提升。

總之,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各種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或者是有適用的條件。定性與定量研究方法的結合將成為圖書館學方法的主流,新的方法與新的技術將得到更多的應用。利用多種先進技術手段來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綜合多種研究方法來探討復雜的研究問題將會越來越多。所以研究方法的運用將是多元化發展,合理的研究方法體系應該是多種研究方法的有機結合與互補,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研究對象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鄧小昭.信息管理研究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33.

[2]喬好勤.試論圖書館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J].圖書館學通訊,1983,(1):54-62.

[3]王崇德.圖書情報方法論[J].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4]楊建軍.科學研究方法概論[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6:1-24,395-409.

[5]羅方等.我國圖書館學方法論研究的現狀及趨勢[J].圖書館建設,2006,(2):19-20.

[6]邱均平.文獻計量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60-283.

[7]華薇娜.我國80年代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狀況的定量分析[J].情報學報,1995,14(3):218-225.

篇6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學前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學前教育研究的行列,學前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學前教育學科的發展離不開學前教育研究方法的進步。本研究從不同的視角對學前教育研究方法進行分析,將《學前教育研究》所刊載的論文作為研究樣本,試圖利用《學前教育研究》的特點,如作者群和讀者群來源廣、創刊早、權威性大等,從一個側面反應出我國學前教育不同來源的研究者對研究方法的運用狀況,促進各個層面的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的創新,提高《學前教育研究》所載論文的質量。

一、學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分類

要對學前教育研究方法進行研究,首先要對其進行歸類。通過查閱各類文獻,我國學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歸類還沒有一個比較清晰、明確的標準。傳統的觀點將學前教育研究方法分為理論方法、實證方法、實驗研究方法及歷史研究方法。王彩鳳、莊建東等將學前教育研究方法分為文獻研究法、觀察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實物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質的研究法以及行動研究法。劉晶波等將學前教育研究方法歸為文獻方法、思辨方法、質的方法、量的方法、行動研究法、混合方法等6種方法。也有學者根據劉良華對教育研究的分類,將學前教育研究方法分為實證研究法、理論研究法及應用研究法。通過反復分析本次研究的327篇論文,同時結合學前教育學科的特色,本文主要將研究方法分為思辨方法、實證方法、文獻方法及混合方法四大類。思辨方法是指用經驗總結、哲學思辨及邏輯分析的方法進行相關研究,其主要是基于形而上學的思辨傳統,所以和“思辨”相關聯。[1]實證方法包括觀察、調查等,是通過問卷、訪談、觀察以及測驗等手段收集資料來驗證假設或回答有關現實研究的問題。[2]文獻方法就是從所要研究對象的歷史出發,搜集和該課題有關的文獻資料,從中抽取出有規律性的東西,并在此基礎上作進一步的調查或者比較分析,展開深層次的研究。[3]混合方法是指研究者在同一研究中綜合運用或者混合定量和質性研究的技術、方法、手段、概念或語言的研究方法。[4]本研究最后的分類結果如下:實證方法包括觀察法、調查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質的研究法、實驗研究法和內容分析法。其中觀察法包括取樣觀察法和敘述性觀察法,而調查研究法包括問卷調查、訪談調查和測驗調查。思辨方法,包括經驗總結、哲學思辨和邏輯推理。

二、樣本選擇和研究方法

本文所要研究的對象是《學前教育研究》里刊發的論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首先是樣本的選擇,筆者在CNKI中文期刊數據庫中進行檢索,在刊名中輸入學前教育研究,時間限定在“2002-2011年”得出論文篇數為2732。經過初步閱讀,刪除了非學術類文章,分別對每期選好的論文進行編號,用SPSS17.0隨機從每期論文中抽取3篇,最終得出本研究的有效樣本總數為327篇。運用內容分析法對樣本進行解讀,將學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最終分類結果作為本研究的類目,分析單元為抽取的文章。通過仔細閱讀每篇文章來確定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進行分類統計。明確學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分類后,對選好的3名編碼員進行培訓,然后讓他們對20篇樣本進行編碼,在他們熟悉并基本統一了編碼方法后,再分別對另外46篇研究論文進行編碼。當編碼員有疑問的時候,隨時與筆者以及其他編碼員進行討論以達到認識上的一致。

三、結果與分析

1.通過不斷地對抽取的327篇樣本進行逐篇分析,并按年份進行分類統計,《學前教育研究》所刊論文的研究方法中思辨方法和實證方法占主導地位,所占比例分別為76.1%和65.1%。采用了混合方法的論文有103篇,其比例為31.5%。文獻方法所占的比例最低為13.8%,遠遠低于思辨方法和實證方法的使用頻次。思辨方法中的具體方法類別依次按經驗總結法、哲學思辨方法及邏輯推理法的優先順序來歸類,其他類型的方法,只要在文章中運用到,論文的篇數相應增加。“思辨方法”中有一半以上采用了經驗總結法,其比例為54.6%。其次是哲學思辨方法,其比例為30.9%,而邏輯推理只占到14.5%?!皩嵶C方法”研究方法中所包含的具體類別比“思辨方法”多,從統計的數據可以看出,量的方法在“實證方法”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達到了33.3%。其次是調查法,其所占的比例達到了28.2%。我們可以看到,個案研究法、觀察法、質的方法、行動研究法、實驗研究法和內容分析法這六類方法所占比例依次為12.2%、11.3%、6.1%、3.3%、3.3%、0.9%。個案研究法和觀察法使用的頻次相差不大。質的方法、行動研究法、實驗研究法及內容分析法使用的頻次都很低,不到10%,內容分析法的使用頻次甚至1%都未達到。

篇7

起源于美國19世紀80年代為橄欖球比賽吶喊助威的啦啦操,經過100多年的實踐發展,已成為了一項多國家普遍開展的世界性體育運動[1]。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啦啦操開始傳入我國,中國大學生健美操藝術體操協會于2001年9月28日在廣州舉辦了“統一冰紅茶”迎九運首屆中國大學生動感啦啦操比賽,這是國內首次舉辦的啦啦操比賽[2],并取得了圓滿成功。此后啦啦操運動在我國如火如荼展開,發展迅猛。目前,啦啦操已逐步成為我國學生喜愛的校園健身運動之一。本文通過對我國近十年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文獻的計量學分析,意在客觀展示我國啦啦操研究的發展和部分特點,進而為啦啦操未來的研究發展建言獻策。

一、數據來源、收集和分析方法

《中國知網(CKNI)》是目前我國最大的、在線實時更新的文獻資源數據庫,涵蓋了我國近99%的學術期刊及96%的碩博學位論文,且大多數期刊能回溯至創刊。本文依據CKNI數據庫展開數據的收集工作,然后在此基礎上,通過數理統計法、內容分析法、比較分析法、邏輯分析法等展開具體研究。

資料收集的具體步驟為:(1)通過數據庫檢索平臺,在高級搜索中輸入檢索條件,通過精確搜索,得到2006―2016年數據庫中核心期刊啦啦操方面的論文(246篇),其中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文獻178篇。(2)根據每篇論文后的引證文獻鏈接,收集包括作者、論文題目、期刊和卷期在內的每篇論文引證文獻信息。(3)根據研究需求采用篩選、分類和計量的方法確定最終的論文群,確立具有唯一性和有效性的論文資料樣本(16種體育核心期刊142篇)。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我國近十年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總體概況

數據統計表明,我國啦啦操研究的體育核心期刊數量在近十年間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其中,除2006年、2007年、2016年體育核心期刊呈個位數外,2008―2015年發文數量均有快速增加的勢頭,在2014年發文量最多,達到37篇??傮w來講,啦啦操體育核心期刊發文量處于增長狀態,這反映出我國對啦啦操的學術研究與實踐的步伐較為一致,且隨著啦啦操運動在我國的深入發展而不斷加深。2013年到2014年的發文數量增加最多,達到十年來刊發量的高峰,這可能與國際啦啦操聯盟(ICU)國際官方地位的確立(2013)有關。

(二)我國近十年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內容主題

借鑒收集的期刊歸納分析,結合CKNI數據庫各年度總目錄統計,我國啦啦操研究按研究內容特征的不同,可分為現狀調查、項目發展、比較研究、基礎理論、競賽規則、賽事組織、課程與教學、校園文化、技術訓練、身心促進等10類研究主題。其中,現狀調查、項目發展和比較研究可能與其它研究主題存在一定的重疊范疇,本文采用凡已統計在這三個類別的論文將不再在其他類別進行統計,防止統計出現重復,保證有效性。

表1 我國近十年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主題統計表

從表1統計結果可知,我國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發展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起步研究階段(2006―2007年)、研究增長階段(2008―2010年)和全面研究階段(2010―2016年)。

在第一階段,我國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零星出現在極個別領域,競賽規則和校園文化領域,體現出對于一種新興項目的模糊認知狀態。

在第二階段,我國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主題逐步擴散,新興項目已步入探索階段,但關注度并不高,對競賽規則、課程教學、技術訓練、身心促進等方面的研究鮮有涉及。

在第三階段,我國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主題分布迅速擴大,其中對現狀調查、項目發展、比較研究、競賽規則等主題內容專研關注度較高,體現出新興項目亦步亦趨的發展特點。

綜上,根據CKNI對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收集發現,以“中外對比研究”“傷病防治”以及“市場推廣和產業研究”為主題期刊幾乎沒有,我們應該加大創新力度,增加相關主題內容專研,為我國啦啦操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三)我國近十年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單位團體

根據CKNI數據收集可知,啦啦操研究的發文主力主要集中在全國體育類和師范類高等院校兩大陣營當中,體育院校比師范院校略微領先。其中在體育類院校當中,北京體育大學、廣州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和成都體育學院的核心期刊發文總量排名前三,分別達19篇、17篇和16篇(西安體育學院和成都體育學院),占比18%、16%、15%和15%;在師范類院校中,內蒙古師范大學的啦啦操核心期刊發文總量占據第一,有3篇,占比38%。這5所院校啦啦操核心期刊的發文量分別接近體育院校和師范類院校發文總量的一半,可謂我國高校啦啦操研究領域的主力軍。

縱觀我國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較深入的單位也均是全國范圍內啦啦操競賽、訓練、隊伍建設等各方面開展較好的單位,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啦啦操理論研究和實踐開展所形成的相互依存的特定關系。

三、結論

(一)從2006―2016年,我國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的研究保持著快速發展態勢,發文量呈波動增長狀態。

(二)我國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現有的研究主題主要包括:現狀調查、項目發展、比較研究、基礎理論、競賽規則、賽事組織、課程與教學、校園文化、技術訓練、身心促進等10類研究主題,且各類主題研究具有階段性分布特點。

(三)從研究單位團體看,我國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成果比較豐富的單位都是在全國范圍內啦啦操競賽、訓練、隊伍建設等方面開展較好的撾唬例如北京體育大學、廣州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以及武漢體育學院。

篇8

[3]邱均平.文獻計量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2.

[4]何曉群.現代統計分析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5.

[5]邱均平.文獻計量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20.

[6]袁山.統計分析工具在歷史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4):88-93.

[7]邱均平,王曰芬等.文獻計量內容分析法[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157-158.

[8]丁牧羊,王Q淇.《周禮》文檔名詞再研究[J].檔案學通訊,2015(6):32-39.

篇9

[4]呂衛華.時間管理與青少年成長[J].當代青年研究,2007,(7):75-80

篇10

一、問題的提出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最早是在1977年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來的,是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1]。該概念一經提出,便引起心理學家的廣泛關注。我國研究者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關注自我效能方面的研究。近年來,隨著網絡不斷進入人們的生活學習,國內外研究者也開始將視角從傳統自我效能感轉向網絡自我效能感。

網絡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的網絡學習信念,即學習者對自己能否有效使用計算機、因特網以及現有的資源工具,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網絡學習課程的自信程度的評價。網絡自我效能感實際上是自我效能感理論在網絡學習中的具體應用[2]。作為影響網絡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被很多學者引入網絡教與學的研究中,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在研究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地進行總結,本文旨在對國內網絡自我效能感相關研究進行分類統計,以便發現當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一些啟示。

二、研究方法與工具

1.研究樣本

研究的樣本主要來源于CNKI中國知網數據庫,按照主題檢索方式,以“自我效能感+網絡”或者“自我效能感+技術”為檢索詞,發表時間從2003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進行高級檢索,共檢索到113篇相關文獻,剔除新聞廣告、通知、內容重復等無關樣本,最終獲得有效樣本70篇。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內容分析法,對70篇文獻進行系統的分析。在研究過程中,筆者嚴格遵循內容分析法的基本過程和步驟,在通讀70篇文獻摘要和瀏覽全文的基礎上,首先進行主題分類,然后按文章發表日期、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和內容建立數據庫,最后用圖表展示數據。文章的確定與分類,都是由研究者多次修改和編輯校驗的。

3.類目與分析單元

研究從年分布、研究方法、研究對象以及內容四個方面對樣本進行分析。在設計類目時,借鑒尹睿和謝幼如[3]的分類,結合檢索的文獻,把網絡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研究分為以下7大類(如表1)。

表1 內容分析類目

[一級主題\&二級主題\&篇數(%)\&研究綜述\&研究綜述\&5(7.1)\&學習者差異\&性別、年齡、年級、智力水平\&17(24.3)\&網絡成癮行為\&學習焦慮、計算機焦慮\&學科內容分類\&英語\&20(28.7)\&信息技術\&教育網絡游戲\&學習過程參與\&學習動機\&4(5.7)\&學習風格\&宏觀績效研究\&網絡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14(20.0)\&自我效能感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微觀績效研究\&自我調控\&5(7.1)\&學習成績\&學習時效\&綜合交互效應\&不同類型的學習者與不同的學科結合,自我效能感與這些因素的關系\&5(7.1)\&學習者個體差異、學科內容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以及自我效能感對學習效果的影響\&]

4.統計工具

本研究統計分析使用Excel 2007軟件為工具,采用圖表結合的方法對樣本文獻進行分析、統計。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論文年分布

從年限統計結果看,截至2014年12月31日,網絡自我效能感國內研究文獻年度分布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學者對網絡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研究最早開始于2003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電腦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生運用網絡進行學習,而自我效能感作為影響學生網絡學習效果的因素之一,也廣泛受到關注,尤其是近四年呈明顯上升的趨勢,共有文獻49篇,占70.2%,其中,2012年相關文獻有16篇,占23%,達到近年來的最高峰。

圖1 網絡自我效能感研究文獻年度分布

2.研究方法分析

對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進行統計,結果如下圖2所示,可以發現我國學者在研究網絡自我效能感時,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多樣的。

圖2 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數量分布

篇11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教材;研究

一、研究方法

在中國知網、超星讀秀數據庫及萬方數據庫中,以“小學語文教材”為檢索詞,進行檢索,共檢索到新課改以來小學語文教材相關文獻600篇左右(截止至2015年3月),其中期刊文獻530篇,碩士論文70篇,博士論文2篇,會議論文10篇。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文獻量的統計分析

本研究先梳理新課改以來小學語文教材研究的文獻量,以期整體把握教材研究的趨勢。通過對文獻的整理,可以看出新課改以來對語文教材的研究明顯增多,筆者認為其原因是2001年新課程改革的頒布實施,使研究者及一線教師加大了對語文教材的研究。

(二)文獻內容分析

教材研究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為了對小學語文教材研究做更近一步地把握,筆者在對文獻初步分析的基礎上,從研究內容、研究方法這兩個方面分析新課改以來小學語文教材的相關研究。

1. 研究的內容

(1) 價值取向的研究。時下,公眾對語文教材批判的聲音越來越多,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也遭到非議,究其原因,即是當下語文教材編寫價值取向的問題??v觀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存在三大缺失:一是經典的缺失,《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選文要求:“必須典范性、時代性和實用性相結合,以典范性為主?!比欢鶕y計,80%以上的經典作品都多少被改動過。二是兒童本位的缺失。近年來,隨著民國教材的升溫,一些研究者先后從兒童文學的視角來觀照教材的選文,提出建設兒童文學化的小學語文教材,以期選文能更加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三是真實性的缺失。對于教材的真實性,存在很大的爭議,主要集中在:一是對是否與事實相符合的爭議。二是現行教材是否涉及剽竊和篡改的問題。

(2) 性別角色研究。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所以,語文教材承載著將兒童培養成健全個體的任務,其中包含了幫助小學生建立正確的、平等的性別意識,以使其健康而全面的發展。新課改以來,廣大研究者開始了對語文教材中性別角色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建議。教材編寫者應當改變觀念,不僅考慮到對于社會與時代的真實描述,同時也應當表現出一個相對豐富的、平等和多元化的性別文化。

(3)范文系統的研究。通過對文獻的整理分析,筆者發現新課改以來對于范文系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兒童文學作品方面。已有研究涉及教學兒童文學選文與編選兒童文學選文兩個方面,指出在編選兒童文學作品時要慎重,應選取貼近孩子們的心理,能引起他們共鳴的作品,要均衡不同體裁兒童文學選文在小學各年級語文教科書中分布,提高兒童文學選文的趣味性和哲理性。

(4)知識系統的研究。語文教材如何選擇和編排知識對小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養成至關重要,所以知識系統是語文教材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新課改以來,有關小學語文教材知識系統的研究集中在語言文字這一塊,尤其是“識字寫字”這一部分,很多研究者從語言學的視角考察教材中漢字的量、序、法等問題,而對其他方面鮮少涉及。

(5)助讀系統的研究。助讀系統主要包括導語、注釋、插圖、練習等內容,通過整理分析資料,筆者發現目前對助讀系統的研究還相對薄弱,主要集中于對小學語文教材中插圖的研究,其他幾個方面鮮有提及。就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研究而言,研究者們從插圖的功能、分類、內容以及插圖在教學中的使用等方面做了探討,并指出存在的問題,如內容單一,形式單調、主體欠妥等。

2. 研究的方法

對科學研究而言,方法是至關重要的。研究方法的發展水平是衡量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標。所以,我們有必要從研究方法的角度去審視小學語文教材研究的現狀。就目前的文獻來看,小學語文教材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比較法和內容分析法。

(1) 比較研究法。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想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有鑒別才能有提高。比較研究法是極具代表性的方法,小學語文教材的比較研究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模式:第一,國內各版本教材比較。就目前國內各版本教材的比較來看,比較的對象以人教版、蘇教版和北師大版為主。第二,同一個出版社課改前后的教材比較。2001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頒布,依據新課標編制的教材也發生了許多變化。研究者通過對同一個出版社課改前后兩套教材的比較,分析新版教材的得與失。第三,中外母語教材比較。通過中外教材編寫理念、選材內容、編排結構、練習方式等方面的比較,發現我國教材編寫的優點及不足,為我國后續教材的編寫提供經驗。

(2) 內容分析法。文獻研究是文章寫作的基礎,通過對文獻內容的整理分析,可以更加清晰明了的掌握研究現狀,找出研究不足之處。

三、 研究總結與反思

(一)研究成果

近些年來,語文教材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績,通過對新課改以來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獻梳理,可以看出小學語文教材研究日益受到理論界和實踐層面的關注。文獻量方面,新課改以來對小學語文教材的研究不斷增多,文獻類型完備,其中碩博論文和會議論文數量的日趨增多,表明了該領域的研究受到專業群體的重視。內容方面,小學語文教材研究已經涉及價值功能、教材內容、編排體系、結構以及對語文教材的使用等多方面,由此可見對語文教材的研究較為全面。

(二)研究不足

小學語文教材研究呈現出不均衡性。一方面,研究內容差異明顯,受文選型教材的影響,有關選文的研究最為豐富,尤其是對兒童文學選文的研究;與此相對,性別角色、口語交際等方面的研究雖然日益受到重視,但仍舊相對匱乏。助讀系統中插圖研究較多,而對練習、導語等研究較少。另一方面,語文教材的知識系統、訓練價值等內容受到研究者的冷落。第三,小學語文教材的理論研究薄弱,這需我們今后加大研究力度。第四,對語文教材使用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強。

參考文獻

[1]寧冬梅.小學語文教材演進態勢說要[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5.

篇12

在論壇上討論較多的議題姑且稱之為“研究焦點”,主要體現在學前兒童音樂教育、音樂遺產的教育傳承和社區音樂教育三個方面。

1.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

歷屆APSMER大會不乏對兒童的關注,此次大會更集中于幼兒階段的音樂教育。Mina Sano(日本)探討了蒙臺梭利教育模式對幼兒音樂元素認知的影響。他對比分析了幼兒游戲組(103名)與蒙臺梭利組(89名)對六大類音樂元素(音強、音長、節奏、音高、和聲、表達和感受)的認知,首先運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和聚類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對闡釋音樂元素的諸特點進行量化分析,其次采用方差分析法(ANOVA)對4所幼兒園的幼兒進行音樂測試,結果發現:蒙臺梭利組對于音樂元素的規律性和相對性更為敏感;在早期兒童階段,兒童的保育形式會對其音樂認知產生影響。

關于奧爾夫教學改革在香港幼兒園的推行現狀,Wong Shu Sing(中國香港)對幼兒園音樂教師、管理者和兒童進行課堂觀察和無結構式訪談,并對課堂錄像進行質性分析,發現教學改革的主要制約因素為課程設計、教學資源、教學設備、專業支持和教師教育發展。

另一方面,有關音樂對于教育的“反哺”作用,也有學者作了深入研究。如Christine Augustine(馬來西亞)通過對40名5歲幼兒進行包括童謠演唱和身體舞動的干預活動,測量音樂和舞動對幼兒閱讀技能學習的影響。這項準實驗的結果顯示,音樂和舞動活動在閱讀技能(p = .02)、印刷知識(Print Knowledge)(p = .005)和定義式詞匯(Definitional Vocabulary)(p = .03)上有顯著差異,但是對語音意識的影響并不顯著(p = .18)。研究建議幼兒園教師應設計更多高質量的音樂活動,注重全體幼兒的參與,以期更有效地培養幼兒閱讀技能。

2.音樂遺產的教育傳承

在音樂遺產的教育傳承問題上,本次論壇不僅體現出對于傳承方式多樣性的重視,如圓桌會議中“客家山歌的保存與普及化”這一議題,有惠州客家山歌傳承人黃紅英,亦有香港演藝學院張國雄博士的參與;更集中表現在將其深入課堂教學,在實際教學中踐行音樂文化遺產的“守承”與“改良”的哲學理路。

從提交給大會的論文摘要來看,圍繞臺灣賽夏族原住民音樂和泰國民間音樂的研究具有代表性。Jessie Chen(中國臺灣)利用工作坊在小學開展臺灣賽夏族原住民音樂演唱與演奏教學,音樂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唱原住民民歌,如舞動、固定音型、游戲或呼叫―回應(Call-Response)式即興演唱等。研究者現場展示了Omalep和Semepe兩首歌曲,前者是一首狩獵歌曲,用于緩解首次加入狩獵時的緊張不安,演唱時會即興創編拍手游戲;后者是一首學習用母語數數的兒歌,演唱同時要感受舞動節拍和音符時值,參加者跟隨領導者即興創編。

如何在中小學鋼琴教學中進行泰國民間音樂的選擇和改編,是泰國學者Mintra Thuntawech的關注重心。他首先從國際鋼琴考級曲目中選曲,對所選曲目進行音樂內容分析;其次,在民間音樂專家的建議下,對泰國4個地區的民間音樂加以甄選和分析,以巴托克的《小宇宙》為摹例,將改編過的泰國民間音樂融入鋼琴教學。研究結果體現在泰國民間音樂選擇和改編的原則上:應從旋律、節奏型、和聲三個方面予以考量。此外,每個地區特有的社會文化語境亦應納入考慮范圍。

3.社區音樂教育

篇13

[3] 崔黨群. Logistic曲線方程的解析與擬合優度測驗[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5.24(1):112-115.

[4] 潘懋元.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教育質量觀[J]. 中國高教研究, 2000,(1): 7-9.

[3] 王曰芬.文獻計量法與內容分析法的綜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皇岛市| 泗洪县| 新绛县| 克拉玛依市| 永昌县| 图们市| 河南省| 石渠县| 抚宁县| 深州市| 盐池县| 朝阳区| 双辽市| 内丘县| 合作市| 增城市| 鹿邑县| 格尔木市| 镇安县| 固安县| 龙岩市| 金湖县| 合阳县| 浮山县| 易门县| 嘉义县| 安龙县| 亚东县| 闽清县| 金沙县| 华容县| 托克托县| 松原市| 沙河市| 定日县| 铁岭市| 油尖旺区| 红安县| 仙桃市| 吉木萨尔县| 保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