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英漢學術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英漢學術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語料收集和分析結果

 

本文從語言學、數學和機械領域共30種期刊上選取180篇學術論文。漢語語料搜索“我”。英語語料搜索“I”,“me”,“my”,“mine”,“we”,“us”,“our”,“ours”。結果顯示漢語語料中僅語言學論文有3處使用第一人稱單數,英語三個學科均有使用。漢語語言學領域第一人稱復數的使用達到77%,數學領域和機械領域依次靠后。英語論文檢索結果表明三個領域對第一人稱復數的使用基本持平。

 

二、第一人稱社交指示

 

本節結合語料討論第一人稱社交指示用法。

 

(一)第一人稱單數

 

漢語僅在語言學論文出現三處第一人稱單數的使用,英語論文大量使用第一人稱單數。

 

1.So far as Ican tell,neither way of thinking is uniquely targeted by a significant problem.

 

2.我個人認為,從長遠來看,這不利于文體學的發展,因為我們所謂的文體學……

 

使用I強調作者本人的貢獻,也體現作者承擔個人責任的意愿,尤其是作者認為自己的陳述可能存在不足。目前提倡用“主動的”第一人稱來進行論文寫作使表達更加清晰自然,而國內學者依然避免第一人稱以保持客觀和謙虛。

 

(二)第一人稱復數指作者

 

學術論文中經常出現第一人稱復數作單數的情況,使用“我們”來指代自己。

 

1.另外我們猜測項鏈圖的嵌入分布為強單峰的,并且其單峰點的位置為其不可定向平均虧格的上取整或下取整……

 

2.We present the solution of crack problem by introduction of a set of potential functions.

 

這些論文均由單個作者撰寫完成,該種編者“We”的用法體現作者的謙虛與禮貌。田海龍指出“我們”表示“自謙的人際功能在漢語文化中有著牢固的根基”。同時亦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心理距離,造成了移情的語用效果。英漢論文中該用法均最普遍,但英語不同領域的論文使用次數基本持平,漢語論文語言學使用最多。這是因為國內理工科領域避免使用第一人稱指示語。

 

(三)第一人稱復數包含讀者

 

語料中也發現第一人稱可以用來指稱包括說話人和聽話人。

 

1.由于R一p互T一Q,我們有……

 

2.Furthermore,we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creating such a multina-tional exposure database……

 

上邊的例子都在作者和讀者之間創建了“共同處境”,將讀者帶入自己的思路,對學術語境下交際的成功產生積極作用。中英文論文作者對第一人稱共稱現象的使用差異不大。

 

(四)第一人稱復數泛指

 

論文中也存在第一人稱復數用來泛指的例子:

 

1.架構存在于我們的大腦之中,反映我們的價值取向。

 

2.It is true that when we signal our inferences in discourse we do not have always the goal of presenting an argumentation to someone else.

 

上例所有的第一人稱復數均可換成“people”,該用法讓讀者感到更加親近。英漢論文中該用法均較少,英漢語言學領域的使用均多于其他兩個領域,漢語另外兩個領域未有該用法。這可能是三個領域研究內容所致,語言學領域須更多討論泛指的話題。

 

(五)第一人稱復數指讀者

 

英漢論文中均發現了第一人稱復數指代第二人稱即讀者的例子:

 

1.In the first case(8a),which is the most frequently found kind of enthymeme and—as we shall see—the most interesting as regards cultural variability…

 

2.我們知道,文學文體學主要系統研究文學語言和文學體裁。

 

(1)中意圖是為了表達“你們將看到的”含義。(2)其本意是為了提醒讀者作者很熟悉的理論,但作者避免使用產生距離感的第二人稱,產生了拉攏讀者的“移情”效果。該用法在英漢論文中使用頻率均較少,漢語論文僅語言學領域出現,英語論文基本持平,體現英漢論文寫作理念差異。

 

第一人稱單數用法體現了作者負責的態度,在國外學術論文中逐漸提倡。第一人稱復數四種用法避免了主觀的單數“我”從而增加了論文的客觀性與權威性,產生的移情效果讓論文更具說服力。學術論文第一人稱的靈活運用達到一些共同的社交功能,即論文的客觀,謙虛和說服力。英漢論文對第一人稱單數的使用差異巨大,漢語論文受東方文化影響幾乎不存在該用法。

 

英漢論文三個領域在第一人稱代詞復數使用上差異較大。英語三個領域第一人稱代詞使用頻率基本相同,漢語論文中語言學領域使用最多,數學領域和機械領域次之,這是由于國內數學領域和機械領域堅持傳統所致。英漢論文對第一人稱代詞的使用差異主要是由于文化因素和寫作風格導致,不同的領域的研究內容并不是導致這種差異的主因。英漢論文在第一人稱使用上的差異是不同社會文化環境的產物,文化因素制約著英漢學術文本寫作風格。

 

篇2

(1)實驗材料實驗用昆明種小鼠由本院實驗動物房提供,共計48只,體重19~26g,雌性2只雄性46只。用于制備CS勻漿液的鯉魚(Cyprinuscarpio)購自當地集貿市場,體重380~520g,均為雌性,性腺發育至Ⅳ期。

(2)鯉魚CS勻漿液的制備按仇存網等的方法,取出鯉魚CS稱重后,加入一定比例的生理鹽水制備成10mg/ml、5mg/ml、2.5mg/ml的CS勻漿液,3000r/min離心5min后,取上清液備用。

(3)實驗方法取小鼠48只,隨機分為6組。正常對照組腹腔注射生理鹽水,另一組腹腔注射5mg/ml的鯉魚CS勻漿液;其余4組在腹腔注射5mmol/LCaCl2溶液的基礎上,一組腹腔注射生理鹽水,另外3組分別腹腔注射2.5mg/ml、5mg/ml和mg/ml的鯉魚CS勻漿液。上述6組注射劑量均為0.2ml/10g體重。注射2h后眼眶靜脈叢采血,肝素抗凝,6000r/min離心5min后取血漿備用。

(4)血漿鈣、磷含量的測定血漿鈣、磷含量的測定分別按鄰甲酚酞絡合酮(OCPC)法和鉬藍法進行,所用試劑均為北京中生生物工程高技術公司生產,操作步驟嚴格按產品說明進行,722-光柵分光光度計(上海第三分析儀器廠)比色測定。

(5)統計學方法實驗數據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

2結果

按上述實驗方法測得各組血漿鈣和血漿磷水平見表1。經方差分析表明摘要:(1)僅注射5mg/ml鯉魚CS勻漿液和注射5mmol/LCaCl2溶液的小鼠和正常對照組小鼠相比,血漿鈣水平分別出現極顯著降低(P<0.01)或升高(P<0.01);而血漿磷水平分別出現升高(無顯著性差異)和顯著降低(P<0.05),說明5mg/ml鯉魚CS勻漿液對正常小鼠具有降血鈣功能。(2)在給小鼠腹腔注射5mmol/LCaCl2溶液基礎上,分別腹腔注射不同濃度的鯉魚CS勻漿液的小鼠和僅注射5mmol/LCaCl2溶液的小鼠相比,三組小鼠血漿鈣水平均出現極顯著下降(P<0.01),而血漿磷水平只在鯉魚CS勻漿液達5mg/ml以上時,才出現升高現象(P<0.01);但和正常對照組小鼠相比,僅注射10mg/ml鯉魚CS勻漿液的小鼠血漿鈣出現極顯著下降(P<0.01),血漿磷水平均無顯著性差異,這說明鯉魚CS勻漿液具有緩解因注射5mmol/LCaCl2溶液而出現的高血鈣和低血磷狀況。GroupPlasmacalcium

(mmol/L)

Plasmaphosphorus

(mmol/L)

Normalcontrol1.689±0.0661.845±0.134

CShomogenate(5mg/ml)1.550±0.097**1.976±0.271

CaCl2(5mmol/L)1.806±0.074**1.686±0.131*

CaCl2+CS(2.5mg/ml)1.699±0.107##1.823±0.133

CaCl2+CS(5mg/ml)1.695±0.038##1.891±0.115##

CaCl2+CS(10mg/ml)1.558±0.038##1.878±0.169##

*P<0.05,**P<0.01,vsnormalcontrol;##P<0.01,vsCaCl2(5mmol/L)group

篇3

3.體裁分析與農業英語論文摘要

4.英語論文摘要的語篇模式與作者介入——英語本科畢業論文摘要的實證研究

5.工科博士生英語科技論文寫作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建議

6.中國市場營銷研究英語論文綜述——基于內容及來源的描述分析

7.我國商務英語研究十年現狀分析(2002-2011)

8.英語專業學生撰寫英語論文常見錯誤評析

9.提高英語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寫作能力的思考

10.我國英語專業碩士學位論文標題的詞匯句法特征研究

11.中國商務英語研究:現狀與趨勢

12.中外應用語言學類期刊論文英語題目對比分析

13.英語本科畢業論文寫作的動機研究及其啟示

14.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學者國際期刊英語之對比研究

15.中外學者國際期刊英語學術論文摘要寫作的對比研究

16.基于可視化技術的國外商務英語研究進展考察(2002—2012)

17.基于語料庫的中國大陸與本族語學者英語科研論文模糊限制語比較研究——以國際期刊《納米技術》論文為例

18.基于語料庫的科技英語論文四詞詞簇特點研究

19.英語論文APA格式評介

20.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存在問題的分析和對策

21.英語專業學士論文寫作現狀分析

22.生物醫學英語論文的語言特征及寫作技巧

23.英語論文寫作與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24.大學生英語論文寫作的言據性研究

25.淺談英語論文如何選題

26.論項目驅動下研究生英語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

27.中國作者與英語母語作者英語論文中的介入資源

28.二語能力背景與隱喻思維關系的研究——在學術英語論文答辯語境下對二語隱喻的實證研究

29.英語論文自動評分系統探索

30.英語論文寫作與語言學習效果的關系——一項基于研究生論文寫作過程的實證研究

31.英語論文MLA格式要求評介

32.非英語專業多學科大班博士生英語論文寫作教學模式初探

33.課程論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現狀調查與展望——基于國內外語類核心期刊的論文分析(2004-2012)

34.語篇模式與大學生英語論文寫作

35.研究生英語論文中連接副詞使用情況調查

36.英語專業畢業論文規范操作思考——一次對全國112所高校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操作的調查

37.英語專業翻譯選題畢業論文的改革嘗試

38.英語學術論文寫作及構建寫作過程模型

39.淺析英語論文摘要結構要素之應用

40.模糊限制語使用的歷時對比——以1990—1994年與2005—2009年英語醫學論文中模糊限制語使用為例

41.關于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的若干思考

42.基于語類的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學路徑研究——以“文獻綜述”寫作教學為例

43.等離子體物理學英語論文的用詞與寫作特點

44.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ERPP寫作研究:回顧與展望

45.英語論文MLA與APA格式中參考書目格式的異同比較

46.英語學術論文中轉述動詞的時態形式及其意義

47.中外學術語篇中的重述標記比較研究

48.英語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寫作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49.從講座到工作坊——英語輔修專業論文寫作課的任務性和互動性

50.改進英語寫作教學提高畢業論文質量

51.經驗意義的構建與語篇體裁:農業英語論文摘要分析

52.語類意識與英語研究論文寫作

53.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科技英語論文寫作過程中常見問題分析

54.英語論文寫作與發表之失誤例談(一):語體

55.英語論文寫作教學實踐研究

56.“以寫促學”提高理工科博士生英語科技論文寫作能力

57.中國英語學者學術論文英文摘要寫作中的問題與出路

58.理工科英語科研論文“引言部分”研究空間構建對比研究

59.模因論與英語論文寫作教學

60.英語科技論文摘要的寫作范式研究

61.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研究現狀與問題分析——基于國內CSSCI期刊論文的分析(1994-2013)

62.英語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調查與思考

63.基于網絡學習生態系統的英語專業學位論文質量監控體系

64.英語專業語言學類碩士論文英語標題的對比研究

65.科技英語論文編輯文字加工中的語態處理

66.中醫藥主題英語論文語言模式特點初探

67.經驗意義的構建與語篇體裁:農業英語論文摘要分析

68.近30年國內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研究

69.醫學英語論文的撰寫中英、漢表達差異的探討

70.思維模式差異對英語學術論文寫作的影響及對策

71.中國學生英語專業碩士論文“前言”部分的語類結構模式分析

72.科技英語論文中語態使用的對比分析

73.研究生英語科技論文寫作探究式學習體系的思考與構建

74.研究生學術英語需求分析

75.加拿大英語專業博士課程設置、學位論文評估對我國外語專業博士生學術能力發展的啟示

76.英語醫學論文寫作模式分析

77.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能力的構成與培養

78.SCI醫學英語論文寫作格式和技巧

79.過程寫作法在IMRAD醫學英語論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80.本科英語專業文學論文的選題

81.研究生英語科技論文寫作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82.科技英語論文寫作原則

83.再談英語論文寫作規范

84.“過程”與“體裁”的良性互動——過程體裁教學法在《英語論文寫作》教學中的可行性論證

85.模因論視角下的英語論文寫作研究

86.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87.模糊限制語的分類及其語用交際功能——基于科技英語論文視角

88.學術論文體裁教學不可或缺——英語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引言寫作情況調查

89.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創新教育策略探究

90.中國學習者英語學術論文手稿中立場標記詞塊使用研究

91.基于VBA的英語論文文獻自動生成工具

92.英語元話語在學術論文摘要寫作中的應用

93.英語論文寫作研究——以“易得”論文寫作軟件專家系統為案例

94.語料庫驅動的科技英語論文詞束研究

95.淺談化學專業英語論文寫作

96.人際意義的創建與維系——研究生英語科技論文的互動問題研究

97.修辭結構理論視角下英漢學術論文摘要的修辭關系對比研究

篇4

研究方法不斷創新,學術研究碩果累累。隨著語言學的新成果以及計算機信息技術在辭書研究和編纂中的應用,我國雙語詞典研究呈多視角、多層次、跨學科的態勢展開,研究范圍涉及詞典學的各個領域,如詞典史、詞典理論、詞典比較、詞典編纂方法和詞典制作工藝等,而且這些研究能切實抓住雙語詞典的特點,深入到辭書其他領域不大探討或不需要考慮的問題。

雙語詞典學的研究十分重視吸收國外詞典學及語言學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促進國內詞典學科研不斷創新。早期的雙語詞典學家十分重視吸收國外詞典學研究的理論方法,引進了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積極型詞典和消極型詞典、閉環性和循環釋義等新概念,當代雙語詞典學者開始注意到國外語言學研究的前沿理論,在詞典研究和詞典釋義中應用了諸如認知圖式、概念隱喻、框架語義學、心理空間及整合理論、原型理論、文本一意義理論、認知語法、構式語法、依存語法、配價語法、二語習得和中介語理論,以及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等,汲取這些領域的理論精華,構建當代詞典學的理論體系,以及詞典編纂原則和新的釋義方法,譬如,認知詞典學、交際詞典學、語篇詞典學、計算詞典學、意義驅動的多維釋義理論、構式釋義法等。

學會成立的初期,雙語詞典學者就利用外語的優勢,積極引進、吸收和消化國際詞典學的新理論,進入21世紀后,雙語詞典學迎來了理論創新和當代詞典學理論的構建時期,有關雙語詞典的專著達幾十種之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詞典學研究》(黃建華2000)、《雙語詞典學導論》(黃建華,陳楚祥2001)、《雙語詞典編纂》(李明,周敬華2001)、《語義學與詞典釋義》(章宜華2002)、《交際詞典學》(雍和明2003)、《計算詞典學與新型詞典》(章宜華2004)、《當代語言學與詞典創新》(王馥芳2004)、《雙語詞典譯義研究》(魏向清2005)、《辭書學與雙語詞典學探索》(吳建平2005)、《詞典編纂的藝術與技巧》(章宜華,夏立新譯2005)、《英漢/漢英語文辭書研究》(曾東京2006)、《英語詞典學概論》(文軍2006)、《當代詞典學》(章宜華,雍和明2007)、《雙語詞典學及其教學研究》(卜愛萍,曾東京2008)、《語義·認知·釋義》(章宜華2009)、《基于用戶認知視角的對外漢語詞典釋義研究》(章宜華2011)。此外,近年來畢業的詞典學博士們還推出一大批基于博士論文的雙語詞典學專著,這表明我國雙語詞典學的可持續發展有了很好的人才保障。

隨著詞典學研究的深入和研究領域的拓展,雙語詞典學研究的層次不斷提高。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雙語詞典學的課題很少能在省部級社科規劃中立項,而近年在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研究項目、國家“211工程”和國家社科基金中立項的也不鮮見,而且還有一些關于詞典編纂的項目,譬如:張柏然主持的“新時代英漢大詞典”、章宜華主持的“新一代英漢雙解學習詞典的研編”(09BYY034)、陳國華主持的“新時代英漢學習詞典”(2010后期資助)和何家寧主持的“商務英語學習詞典研編”(11BYY055)等;章宜華參與了中國社科院語言所主持的、全國名詞委的、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語言學名詞審定》,對詞典學的術語進行了厘定,這些對于規范詞典學的教學和研究都起著積極的作用。

2.學術交流國際化

學術交流空前活躍,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在辭書學會成立之前,雙語詞典界的學術交流很少,更無與國際學術界交流的概念。自從學會成立和《雙語詞典專業委員會學術活動條例》制訂以來,雙語詞典的學術活動都是在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已經組織了九次年會暨雙語詞典學術研討會,會議主題緊跟國際學術動態,緊扣國內外的熱點問題。無論是會議議題還是參會人員,都注重向國際化方向發展,每屆會議都有國際詞典學家參加,議題從詞典編纂的經驗介紹到詞典學理論的構建,從詞典學本體研究到語言學、認知學和二語習得等相關理論的應用研究,從編者視角到用戶視角的研究,從簡單的詞典評論到詞典批評學術體系的構建,從語料庫到計算機詞典輔助編纂系統,從傳統紙質詞典到電子和網絡詞典,從平面出版到數字和多媒體辭書出版等廣泛涉獵,研究領域不斷擴展和升華,每個議題都引起了專家學者的熱烈討論。每次會后都會把優秀論文結集出版,比較有影響的有:《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章宜華主編)、《雙語詞典學論集》(張柏然、魏向清主編)、《雙語詞典論專集》(黃建華、章宜華主編)、《雙語詞典研究》(曾東京主編)和《雙語詞典學專集》(黃建華、陳楚祥主編)等。這些論文集對各學校詞典學研究生培養和辭書工作者的學術研究都起到了很好的參考作用。

在國際學術領域,雙語詞典專業委員會還憑借外語優勢,積極參與國際詞典學的學術交流活動。原雙語詞典專業委員會主任黃建華教授參與了亞洲辭書學會的籌建工作,并當選為亞洲辭書學會第一任會長,章宜華教授先后擔任四屆亞洲辭書學會執行理事,并多次作為特邀主講人在亞歐詞典學國際會議上做主題發言。其他雙語詞典學者也積極參與國際會議,譬如陶源珂研究員、徐海教授和薛荷仙副教授等多次參加了亞洲和歐美國際詞典學會議。1999年1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詞典學研究中心作為雙語詞典專業委員會的秘書處所在地和亞洲辭書學會的聯絡站組織召開了亞洲辭書學會第一屆年會暨國際詞典學研討會,來自世界各地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140多名詞典學家和辭書工作者參加了會議。學習詞典的研究、編纂與使用,辭書的繼承與創新,語料庫建設與計算機輔助詞典編纂構成了這次學術會議的三大主旋律,主要內容都輯錄入《亞洲辭書論集》(黃建華,章宜華2001)。會議的圓滿成功,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澳大利亞著名辭書專家DavidBlair說:“這種專業性較強的詞典學國際學術會議能聚集亞洲、歐洲和澳洲的這么多專家學者,足以說明這次會議對詞典界的學術貢獻是明顯的、影響是巨大的。”

為了促進國內外詞典學家、辭書出版社和二語教學人員的國際交流,讓國內辭書界和二語教學界的學者了解國外學習詞典研究和編纂的新理論和新方法,讓國外詞典學者和出版機構了解中國學習者對外語詞典的需求,也讓國外漢語教育和出版機構了解我國漢語和對外漢語詞典的研究和出版情況,雙語詞典專業委員會于2007年決定發起每兩年一次的“詞典學與二語教學國際研討會”,并得到中國辭書學會的大力支持。第一、二屆會議分別于2008年和2010年在廣州和重慶召開,來自亞洲、歐洲、澳洲和美洲的十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國內外學者進行了熱烈的交流,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會后也出版了《詞典學與二語教學研究》(章宜華2008)文集,以擴大會議的影響。

3.產學研互動學術化

雙語詞典的學術互動主要是產學研之間的互動,體現在學、研、產三個方面。首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于1994年率先招收雙語詞典學博士生,不久廈門大學、南京大學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相繼開始招收詞典學碩士研究生;在進入21世紀后,招收雙語詞典學碩士研究生的學校越來越多,如重慶大學、上海大學、鄭州大學、寧波大學、西南大學、廣東商學院、溫州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四川外語學院等;其中復旦大學、南京大學、黑龍江大學和廈門大學等也先后招收雙語詞典學博士研究生。研究生的教學極大推動了雙語詞典學研究的繁榮發展,每年都有幾十篇雙語詞典學的碩士和博士論文誕生,還有一些學術論文公開發表。另一方面,在一些大學里,研究生也都積極參與學校的詞典學學科建設,包括一些科研項目的研究、語料庫和數據庫的建設,以及雙語詞典的編纂等,這些科研成果的產出直接支持了辭書的出版和詞典學的教學活動。

學術互動的另一方面體現在學術合作和學術咨詢上,即雙語詞典學學者在學會的框架下參與出版社和傳媒機構的辭書設計和編纂的咨詢工作:雙語詞典專業委員會成員參與了商務印書館的《漢語學習詞典》的審稿工作,以及《現代漢語詞典》的論證和樣稿的編纂等,體現了漢語與雙語詞典“體例的互動”;為一些電子詞典出版機構和傳媒機構提供咨詢,譬如,卡西歐、諾亞舟、步步高和山東星火傳媒集團等;特別是為星火集團職工的辭書知識培訓、辭書項目的規劃、編纂平臺的規劃和用戶需求調查等提供了系統的咨詢。章宜華、高永偉等還連續多年參與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全國辭書編輯資格培訓班的授課。

學術互動還體現在國內學者學術理念、學術方法和學術理論的交流上。在大學平臺上,章宜華、陳國華、吳建平和吳光華等教授先后多次應邀到有關大學講學,傳播詞典學知識。陳國華教授在自己的學校開設了系列詞典學知識講座,提高大學生對詞典的認識和使用效果。此外,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還先后邀請了歐洲詞典學名家R.R.K.Hartmann教授、“COBUILD學習詞典”和“新牛津詞典”的主編Patrick Hanks來校做詞典學系列講座,商務印書館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等多家辭書出版社都派員來聽課。在今年10月還將邀請英國詞典學家Hilary Nesi來做為時一周的學術交流。這對我國雙語詞典學的學者和學生開拓國際視野、提升學術素養,對我國原創英漢學習詞典與國際接軌將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雙語詞典的編纂與出版動態

雙語詞典的編纂和出版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與20世紀90年代中期相比,詞典出版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品種增多,質量提升。在過去20年間,雙語詞典出版的種類和數量迅速增加,涉及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只要社會上有新的專業門類出現,就有(或者即將有)與之相應的雙語詞典出現。因此,雙語辭書出版的數量顯著增加,質量也有所提高。這從歷屆國家辭書獎參評數量和質量評價上可以反映出來。

2.學術開路,體例創新。由于雙語詞典重視學術研究和語言學新理論的應用,很多詞典在選題、設計和內容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在體例上敢于創新。如《俄漢詳解大詞典》(趙洵等)在釋義上采用了多層次釋義法,區別了意義、意味和特用三個層次,使俄語語義體系既系統又明了?!抖頋h文學翻譯詞典》(龔人放)與以前出版的外漢翻譯詞典不同,它對那些語義明晰(transparent)的譯例一律不收,只收錄漢語譯文已突破源語語言圖式的限制,意義上有所引申或升華,反映源語之深層涵義的譯例。《英漢科技表達詞典》將“科技詞匯”和“科技語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解釋科技英語或術語的同時解釋相關的語法和用法,并設置科技領域常用功能意念英語表達法欄目,這在英漢科技詞典中極具個性。

《英語學習與交際大詞典》(邱述德)借鑒語言學中的交際理論,通過描述語言交際的環境、內容和模式來解釋特定語詞的意義和使用?!缎聲r代高階英漢學習詞典的研編》(陳國華)的主要設計特征體現在對條目和釋義詞的控制,系統、全面的語法搭配信息和實詞搭配信息,圍繞搭配來組織詞典信息。這種以搭配為主要新特征的英語學習詞典將為我國EFL提供全新的語言參考途徑?!缎率兰o英漢雙解學習詞典》(暫定名)(章宜華)汲取了認知語言學的理論方法,采用意義驅動的多維釋義理念來設計詞典的體例結構;從中國英語(EFL)學習者二語習得的實際需求出發,把被釋義詞放在特定的構式中,通過描述語言的交際環境、交際角色及交際內容來解釋語詞特定的意義和使用。它擺脫了傳統詞典釋義方法,把意義賦予特定的語言模式或特定模式中的語詞,使被釋義詞的形態、概念、句法、語用和文化等層面的知識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3.團隊合作,打造精品。辭書編纂的特點就是周期長,工作量大,涉及人員廣。為了保證質量,近幾年出版的雙語詞典——特別是大中型詞典項目——常常組成強大的編纂班子,歷時數年,甚至十幾年,在全體參編人員的通力合作下完成。如《俄漢詳解大詞典》有一支由全國7個省市的50多位資深學者組成的編纂隊伍,歷經12個寒暑,最終圓滿完成?!缎聲r代漢英大詞典》始編于1989年,歷經兩任主編(吳景榮和程鎮球),由30多位學者歷時十年時間,經商務印書館10余位編輯近一年打磨而成。吳光華教授有一個幾十人的班子,先后編成《英漢科技大辭典》、《漢英大詞典》(兩卷本)和《漢英綜合大辭典》(3卷本),2010年又推出《英漢大詞典》單卷修訂本,質量也不斷提高。劉純豹的團隊也是常年筆耕不輟,打造出《綜合英漢文科大辭典》和《英漢全功能詞典》。近年來,出版社與大學合作也成為原創詞典發展的一種模式,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與西安外語學院合作推出了《新世紀漢英大詞典》;商務印書館與南京大學合作出版了《新時代英漢大詞典》,上海譯文出版社與復旦大學合作修訂了《英漢大詞典》和《新英漢詞典》。此外,還有一些重要的雙語辭書正在編寫之中,譬如上述《新時代英漢學習詞典》是由商務印書館與北京外國語大學陳國華團隊合作編纂的,《新世紀英漢雙解詞典》是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章宜華團隊合作編纂的。這些詞典都是團隊合作、多方支持、廣大參編者共同努力的產物。以前那種單槍匹馬“編”詞典的現象越來越少了。

4.技術換代,詞典革新。計算機等現代化技術手段的運用體現在詞典編纂、編輯和出版的全過程??梢哉f,它給詞典學帶來了一場革命,無論是承載詞典信息的介質,還是詞典知識內容的組織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新技術的應用方面,雙語詞典界一直緊跟國際步伐,從辭書學會成立伊始就進行了語料庫和計算機詞典輔助編纂系統的開發。譬如,南京大學的CO-NULEXID系統,即商務一南大語料庫暨雙語詞典編纂系統,在《新時代英漢大詞典》的編纂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開發了“基于微觀數據結構的雙語詞典生成系統”,是一個基于廣域網環境運行的計算輔助詞典編纂及生成平臺,適用于多語種外漢詞典的編纂和自動生成。最近,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詞典學研究中心和廈門大學外語學院合作,建設大型“英漢雙語平行句對語料庫”,擬收錄60余萬英漢句對,總字數達5000余萬。現在,語料對齊、入庫的工作已經完成,將進行必要的詞類、句法和語義屬性方面的標注。該英漢句對庫的建設目的是為詞典編纂、語言學比較研究和翻譯研究等提供可靠的語言資源和統計數據。這些語言資源和平臺的建設為新世紀原創雙語詞典的開發和質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最近幾年,各大雙語辭書出版機構在“十二五”期間都有宏大的出版計劃。如商務印書館在抓好原創詞典的同時,擬推出“牛津”和“朗文”新版學習詞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十分重視原創辭書、引進版大型工具書和詞典學等相關學術著作的出版,并與多家大學合作進行雙語詞典語料庫、數據庫和編纂平臺的建設。上海譯文出版社擬出版的重要工具書有漢德、漢法、漢日詞典(各1600萬字)和漢英大詞典(3600萬字),擬引進出版的重要工具書有英漢、英德、英法、英俄、英韓、英日和英西雙向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比較重視學習型辭書的引進和出版,為了提高辭書編纂和出版效率,方便與電子媒體結合,引進了詞典編纂平臺,并已普遍運用到多個項目之中。

三、雙語辭書的評論與評獎

辭書評論至少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介紹和褒揚優質辭書、批評劣質辭書和辭書評論(含評獎)。這三方面內容的核心目的就是提高辭書質量,指導詞典使用。

批評劣質辭書是辭書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這20年間,雙語詞典學界一直旗幟鮮明地褒揚具有原創性的優秀作品,鞭撻抄襲、拼湊的劣質之作,為營造健康的辭書學術和出版氛圍做出了寶貴的貢獻。譬如:從《法漢科技詞匯大全》談劣質大詞典(黃建華1994)、雙語詞典質量標準與質量保障對策(張后塵1995)、王同億事件的教訓(陳楚祥1997)、日漢科技專科詞典的編纂問題——評王同億主編的《日漢科技詞匯大全》(楊詘人1999)、從詞典學詞匯的釋義談《英漢辭?!返馁|量問題(章宜華,黃建華2004)等,對劣質詞典從收詞、立目、釋義、翻譯和例證等方面,以及掠奪他人成果等現象進行了嚴肅的批評。同時,更多的辭書評論以學術爭鳴的態度,對許多詞典進行了探討,如丁志聰在《(當代英語習語大詞典)的特色與訛誤——兼與李潤清教授商榷》一文中就表述了與李潤清教授不同的學術觀點,指出該詞典在翻譯和自撰例證等方面的諸多問題。類似的文章還有:《談(英漢大詞典補編)譯名來源及定名原則——兼與誠先生商榷》(于海江2001)、《就(新世紀漢英大詞典)的評論與赫迎紅先生商榷》(趙剛2012)、《綜合性英漢詞典英諺收譯的三大問題》(曾東京2003)等。

在辭書評論理論方面,也出現了許多論述。如陳楚祥《詞典評價標準十題》(1994)從詞典編纂的宗旨、選詞立目、義項劃分、釋義和注釋、例證與參見,以及術語標準化和檢索性等方面論述了辭書評論的寫作方法。魏向清《關于構建雙語詞典批評理論體系的思考》一文通過對雙語詞典批評的雙重理據進行分析來構建科學的詞典批評理論體系,并提出了雙語詞典評價的六大方面內容。值得一提的是,曾東京出版了專著《雙語語文詞典批評研究》,從雙語語文詞典批評的性質特點、目的、作用、意義和原則方法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探討。此外,在全國各種刊物上還發表了一大批介紹和推薦優秀辭書的辭書評論。這些研究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國雙語詞典評論的理論體系。

辭書評獎是雙語詞典專業委員會的重要工作之一,在中國辭書學會的領導下,雙語詞典專業委員會參與了中國辭書獎(后改稱“國家辭書獎”)的評獎工作。第一屆共收到申報詞典30部,評出一等獎2部——《大俄漢詞典》和《最新高級英漢詞典》,二等獎4部,三等獎5部;第二屆共收到申報詞典26部,評出一等獎2部——《漢英詞典》和《漢俄翻譯詞典》,二等獎和三等獎各4部;第三屆共有36部詞典參評,評出一等獎3部——《俄漢詳解大詞典》、《漢語波斯語詞典》和《新捷漢詞典》,二等獎6部。第四屆共有43部詞典參評,評出一等獎2部——《新時代漢英大詞典》和《新世紀英語新詞語雙解詞典》,二等獎5部。第五屆共收到申報詞典33部,評出一等獎4部——《新時代漢英詞典》、《英漢醫學詞典》和《簡明漢西詞典》等,二等獎5部。之后,辭書評獎轉由新聞出版總署直接組織,雙語詞典專業委員會都參與了評獎工作。在最近的一次評獎中,《漢俄大詞典》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新時代西漢大詞典》和《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

四、雙語詞典編纂與出版存在的問題

20年來,雙語界在詞典學的學術研究和詞典編纂出版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我們面臨的問題也不能小覷。能否正視和解決這些問題,對我國雙語詞典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1)理論研究與編纂實踐問題:經過學界多年努力,編詞典的不做詞典學的理論研究,做研究的不編詞典的現象有所改善,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研究和出版結構中,導致學術研究和詞典編纂兩張皮,已有的學術成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應用,這或多或少影響了雙語詞典質量的提升。

(2)出版社思想觀念轉換問題:長期以來,國內語言界和辭書界有種片面的認識,認為外語詞典理所應當是外國人編得好,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引進國外版權詞典,把國內外語學習詞典的市場拱手讓給外國出版商。但實踐和調查證明,西方學者編寫的詞典并沒有考慮國內學習者的國別需求,難以滿足其學習的需要,而國內學者更了解中國英語學習者的需求。商務印書館和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先后投入可觀的資金開發具有中國特色的英漢學習詞典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3)類型學觀念模糊或淡?。簢鴥仍~典的設計、編纂和出版缺乏類型學的觀念,試圖以覆蓋最大數量的用戶群作為最高宗旨,積極型詞典也兼顧消極型、內向型詞典也兼顧外向型、能產型詞典也兼顧查考型、電子詞典移植紙質詞典,結果造成所有詞典編出來都缺乏個性,相互雷同,以致詞典市場停滯不前或萎縮。有人把這種不景氣歸咎于電子詞典,其實不然,因為電子詞典也同樣銷售乏力;其根本原因是詞典缺乏類型差異,同質化嚴重,消解了用戶購買詞典的欲望。

(4)電子和網絡詞典發展滯后:盜版問題似繩索捆住了各大辭書出版社的手腳,使它們一直不敢涉足電子或網絡詞典。然而,專科或專門詞典電子化,大型詞典網絡化是辭書現代化發展的方向,有極大的用戶群體和市場;誰回避了這個問題,誰將在市場競爭中陷入被動,失去競爭力。另一方面,電子詞典與紙質詞典應該是互補或互相促進的,而不是一種取代另一種的關系;因此,它們有不同的用戶群體或查閱用途,應該有不同的分工和技術發展路線。

(5)辭書規劃與長期投入的問題:我國的辭書出版機構不太重視辭書中長期的發展規劃和基礎建設(如詞典語料庫和數據庫等),很少進行長線投入;品牌意識淡薄,少有辭書品牌的培育,大多是短平快的項目,出一個版本就從市場消失了。這導致平庸雷同之作不少,精品不多;重復出版的不少,學術創新的不多。這種現象在英漢雙語詞典中尤為顯著,極大制約了雙語辭書的跨越發展。

篇5

評價理論(系統)是系統功能語言學在對人際意義的研究中發展起來的新詞匯—語法框架,它關注語篇中可以協商的各種態度(李戰子,2004:1),是對話語人際意義框架的擴展。它主要關注用于協調社會關系的語言資源和態度的表達。Martin把評價系統分為三個次系統:態度、介入和級差。它們又可以次系統化。態度系統指的是人們參照情感反應或文化制約下的價值體系對參與者和過程進行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e)評價的意義資源。態度又可分為情感(affect)、評判(judgment)和鑒賞(apprecia-tion)。它們分別屬于心理、倫理和美學范疇。情感系統用來表達語言使用者對事件或現象的情感反應,并從情感的角度對其進行評價。情感通常由心理過程(mentalprocess)或修飾性關系過程(attributiverelationalprocess)來實現。評判系統指的是根據一系列制度化的規范(insti-tutionalizednorms)對人們的行為作出評價的意義資源。評判系統可分為社會尊嚴(socialesteem)和社會約束(so-cialsanction)。社會尊嚴與行為規范(normality)、做事才干(capacity)和堅忍不拔(tenacity)有關;社會約束與是否真實可靠(veracity)、行為是否正當(propriety)有關。鑒賞系統是對事物、過程和現象等進行評價的意義資源。該系統圍繞反應(reaction)、構成(composition)和價值(valua-tion)三個方面形成。反應描寫評價對象在情緒上對讀者/聽眾產生的影響;構成主要評價評價對象的復雜性和細節;價值指用社會標準來看評價對象是否有價值,是否重要。態度意義有肯定(positive)和否定(negative)之分。態度意義的表達還有顯性(explicit)和隱性(miplicit)之分。顯性表達指的是話語中有明確的態度意義表達方式;隱性表達指的是話語中沒有明確的態度意義表達方式,但是讀者結合上下文能從字里行間推斷出評價人的態度。在很多情況下,評價人通過隱性表達間接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

3.研究結果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態度意義的表達,無論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在書評的各個部分都有分布。但有些部分出現得多,有些部分出現得少。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英語和漢語語言學學術書評中的態度意義進行對比分析。

3.1各類態度意義的總體特征

在兩種語言的語言學學術書評中,情感意義的表達非常少,最多的是鑒賞意義的表達,其次是評判意義的表達。英語和漢語語言學學術書評中的情感意義的表達都非常少。在20篇英語語言學學術書評中,該類表達只出現了19次。在20篇漢語語言學學術書評中,該類表達更少,只有6次,只占所有態度評價表達的1.0%。在語言學學術書評中,情感意義表達的頻率如此之低,可能是因為情感意義關注的是評價者的心理感受,過多的情感意義的表達勢必造成觀點的過于私人化,從而缺乏一定的說服力(李榮娟,2005:31)。學術書評相當于學術論文(徐柏容,1993:80),應以理服人,過多的情感意義顯然會使文章顯得太主觀,所以此類文章中表達作者情感意義的機會很少。相比較而言,英語語言學學術書評中的情感意義的表達比漢語中的要多,比例也更高。從統計學角度看,它們存在顯著區別(x2=8.89,df=1,p<.01)。我們將在3.5部分繼續討論該不同點產生的原因。從評判意義來看,兩種語言的語言學學術書評表現很相似。評判的比例都不高。在我們研究的20篇英語書評中總共有92處評判意義的表達,占所有態度評價表達的16.1%。在20篇漢語書評中該類表達共有100次,占所有態度評價表達的17.2%。兩者沒有顯著差異。評判是對人類行為的評價,直接涉及原書作者本人。該類評價,尤其是負面評判可能會導致書評作者和原書作者的正面交鋒,從而引起沖突,因此作者較少使用評判,防止就書論人。當然,雖然書評是對書籍進行評論,但是書評作者也會對原書作者的學術背景進行介紹,對其行為和努力進行評價,所以書評中也有一些評判意義的表達。從鑒賞意義來看,兩者的表現也很相似。英語語篇中80.6%的態度評價是鑒賞類的,漢語中81.8%的態度評價是鑒賞類的。鑒賞是對產品、過程和現象的評價,而書評是對書籍的評價,所以鑒賞意義的表達的比例會如此之高。由于評判和鑒賞的表達較多,而情感的表達較少,我們還將在下文詳細討論評判和鑒賞在英漢語語言學學術書評中的表現特征。

3.2肯定和否定態度意義

書籍的質量有高低之分,其價值也有高低之分。書評作者會對書籍的優點進行贊揚,同時又會指出書中的缺點和錯誤。這樣書評中就會有肯定的和否定的態度意義表達。英語中的肯定態度意義的比例是62.7%,否定態度意義的比例是37.3%,漢語中的肯定態度意義的比例是79.8%,否定態度意義的比例是20.2%。兩者的肯定態度的比例都高于否定態度的比例。這種現象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首先,學術書評是學術語篇的一種。與學術論文和其他學術著作相比,學術書評包含有更多的人際意義成分??隙ㄔu價是一種有效的禮貌策略,有助于維護原書作者的積極面子。否定評價可能會損害原書作者的學術聲望,是一種威脅面子的行為。所以,書評中肯定評價多于否定評價符合禮貌原則(參見Brown&Levinson,1987)的要求。其次,我們可以從積極話語分析(Martin&Rose,2003;朱永生,2006)的角度來看待這個現象。積極話語分析主張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各種社會矛盾,希望通過話語分析提倡和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朱永生,2006:39)。積極話語分析關注激勵人心、給人勇氣的話語,關注我們喜歡的、使我們感到振奮的話語(李戰子,2004:2)。運用更多的肯定評價,而不是一味的批評,有助于激勵原書作者進行更多的創作,而且也能給讀者以鼓勵和勇氣,并有助于創建一個和諧的社會。雖然在兩種語言的語言學學術書評中肯定態度的比例都高于否定態度的比例。但是,兩者在肯定態度和否定態度的比例上還是有顯著區別(x2=41.05,df=1,p<.01)。英語語言學學術書評中的否定態度評價的比例高于漢語中該類評價的比例。這一不同點與中西思維差異有關。中國文化強調求同性,強調和諧的人際關系;西方文化強調求異性,強調批判性(Nisbett,2003:47-49;連淑能,2002:45-46)。因此,漢語書評中的否定評價更少。這種思維差異在歐陽護華和唐適宜(2006)的研究中也得到證實。他們對中國大學生英語議論文寫作中的作者身份進行了研究,發現中國學生英語議論文極少用“I”,并把自己的觀點擴大為“大家”公認的常識常理,從而給人以“集體化聲音”的印象。相反,西方人常常用“I”以示他自己的觀點。

3.3顯性和隱性態度意義表達

態度意義有肯定和否定之分,其表達也有顯性和隱性之分。在對比研究中,我們發現在英漢語言學學術書評中,無論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態度意義,其表達既有顯性的,又有隱性的。例如:(1)Chapter10,“Variationsonaconstructionisttheme”,isaninterestingandusefulsurveyofdifferentcon-structionalapproaches,startingwithgenerativeapproacheslikethoseofHale&Keyser(1997)andBorer(2003).(Text15)(2)最后,正如桂詩春教授在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樣,這本法律語言學專著應該提供更多的有關法律實際的案例(比如從法庭獲得的第一手資料)。(Text36)例(1)中的兩個黑體詞分別是顯性反應和顯性價值的例子。例(2)中沒有顯性的態度表達,但是讀者能從斜體部分讀出作者對原書作者的否定評價,批評其內容不夠完整。至于它們在顯性和隱性態度意義表達的異同點。在英語語篇中,84.4%的肯定態度的表達是顯性的;在漢語中,該類表達的比例是57.4%。這說明肯定態度的表達以顯性為主。至于否定態度意義的表達,情況有些不同。在英語語言學學術書評中,大約一半的否定態度意義表達是顯性的或隱性的;在漢語中,隱性表達的比例明顯高于顯性表達。這種現象可以從標記理論(themarkednesstheory)的角度加以解釋。根據標記理論的觀點,顯性表達應該是無標記的,隱性表達是有標記的。顯性表達直接表達作者/說話人的觀點,隱性表達是含蓄的,間接的。肯定評價不會損害原書作者的面子,所以無須用有標記的含蓄的表達方式,因此學術書評中肯定的態度意義以顯性為主,而且比例非常高。與此相反,否定的評價有損原書作者的面子,很容易招致原書作者和讀者的不同意見和反對。隱性表達,作為一種禮貌策略(BlumKulka,House&Kasper,1989),不像顯性表達那樣鋒芒畢露,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否定評價的力量,可以減緩否定評價對原書作者學術名聲的損害。因此,隱性表達有助于避免人際沖突,從而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但是,相比較而言,無論是在肯定的還是否定的,漢語語言學學術書評中的隱性態度表達比例都高于英語同類書評中同類態度表達的比例。英語語言學學術書評中的顯性態度表達比例都高于漢語同類書評中同類態度表達的比例。在這一點上,英語和漢語的語言學學術書評有顯著區別(x2=81.36,df=3,p<.01)。這個不同點反映了“中國人的表達更加間接含蓄,西方人的表達更加直接”(Nisbett,2003:61)。這一結果與Scollon等人(1998:118)的研究發現相似。他們研究了中國學生論述漢語論辯文的信息順序和修辭結構,認為東方的推理方式比西方的更加間接。

3.4評判意義

如前所述,評判系統分為社會尊嚴和社會約束。在我們研究的語篇中,所有的評判方面的表達都是關于社會尊嚴的,尤其是關于做事才干方面的。社會約束的評判標準具有法律或道德含義。學術書評當然不會從道德或法律的角度來評判作者的行為。而書籍的質量與作者的學識水平具有很大的關系。在評判中,原書作者涉入其中,因此,評判比情感和鑒賞包含有更加豐富的人際意義。尤其是否定評判,它對原書作者的行為進行批評,因而更有可能影響原書作者的學術聲望和學術地位,而且影響的程度也更深。例如:(3)Anthonissen(p.95)writesofthethreemetafunctionswhichdiscourseperformsoftensmiultaneous.Often?Itishardtoi-magineanytextwithoutthesmiultaneouspresenceofide-ationa,linterpersona,landtextualmeanings;surelythatisthepointoftheHallidayanmetafunctions?(Text10)(4)如在第十一章(P.159)論述teamteaching時,作者混淆了teamteaching(團隊教學)和co-teaching(共同教學)的概念。(Text34)在例(3)中,沒有一個明顯的表達態度意義的詞匯來對作者的行為進行否定評判。但是整段話,尤其是兩個問號和“hard”隱含了作者對原書作者的尖銳批評。在作者看來,原書作者應該對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基本觀點非常了解。同理,例(4)中也有否定評判的例子?!盎煜币辉~不僅僅是對作者行為的否定評判,而且也隱含了這樣一個事實:原書作者既然沒有把這兩個概念區分開來,那么該書中關于teamteaching的研究結果就難以令人信服了。這種否定評判的批評力度可能比否定情感和否定鑒賞的批評力度更強,直接針對原書作者本人,對他的學術聲望和學術地位帶來更大的威脅,也更容易引起人際沖突。鑒于這些原因,學術書評中否定評判的比例低于否定態度在所有態度表達中的比例,也低于否定鑒賞在所有鑒賞表達中的比例。在我們研究的英語語篇中,否定評判占所有評判表達的26.1%,低于否定態度的比例(37.3%)和否定鑒賞的比例(40.3%)。在漢語語篇中,否定評判占所有評判表達的16%,也低于否定態度的比例(20.2%)和否定鑒賞的比例(21.2%)。根據Motta-Roth(1995)和Nicolaisen(2002)的研究,學術書評可分為四個語步。在第一語步中,作者常常會對原書作者進行介紹,介紹他的經歷、名聲、職稱和以前的學術成果等。在研究中,我們發現,20篇英語書評中,只有3篇有類似的介紹;而20篇漢語書評中的10篇有這樣的介紹。相比較而言,漢語書評作者更加重視原書作者的背景,而英語書評作者更加強調原書作者在寫這本書時所付出的努力。類似的例子有:(5)Whendealingwithspeechasanengineer,F(Fant)issuperb,takingallofthevariablesintoaccountandcalculatingtheirinteractionwithprecision.(Text7)(6)JohnSinclair,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出版著作30多本,發表文章上百篇,在話語分析和語料庫語言學兩個領域成績顯著。(Text40)在例(5)中,作者用了“superb”對原書作者處理某一問題時的行為作了肯定評判。在例(6)中,作者對原書作者的背景進行了介紹。用“著名語言學家”和“成績顯著”介紹了他的學術名聲,顯性評判了他的學術能力。斜體部分介紹了他的學術成果,隱性評判了他的學術能力。英漢語書評作者在這方面顯示出的不同點與我們的思維習慣有關。一般來說,東亞人傾向于場依存的認知方式,他們比西方人更加注重背景;西方人傾向于場獨立的認知方式,他們更有可能把事物與周圍的環境分離開來,僅僅關注事物本身(Nisbett,2003:42-45)。這種認知方式反映到學術書評中來,就是漢語書評作者更加重視原書作者的學術背景,而英語書評作者更加強調原書作者在寫這本書時所付出的努力。

3.5鑒賞意義

篇6

元話語是交際中常見的話語現象。在語篇建構過程中,話語包含兩個層面:基本話語和元話語?;驹捳Z傳遞話語主要信息,涉及話語的命題內容和指稱意義,實現語言的概念功能。元話語則促進讀者對基本話語做出反應,引導讀者詮釋、評價基本話語,實現話語的語篇功能和人際功能。因此,元話語關心的是讀者,其功能是語用的、修辭的 [1 ]。

元話語的分類因研究角度不同而引入不同的分類體系。本研究采用Hyland的元話語分類體系。Hyland從功能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元話語的人際模式,把元話語分為引導式元話語和互動式元話語。引導式元話語的主要功能是幫助作者建構語篇,進而幫助讀者理解語篇;互動式元話語的主要功能是幫助作者表達態度,允許讀者作出回應,從而實現互動 [2 ]。

二、元話語與英文摘要的相關性

論文摘要是論文的精華,同時也是建構語篇參與者之間的關系,體現寫作的交際性本質的重要手段,具有客觀性、勸說性和社會性 [3 ]。 因此,論文作者在摘要中不能簡單地陳述事實,而要借助各種語言手段,說服讀者認同論文的可讀性和學術價值,確認和建構與讀者的人際互動關系,并對這種關系進行“有意識和有效的操縱” [4 ]。 而元話語的交際性本質使其成為摘要寫作中控制這種互動關系的重要手段。元話語標記在論文摘要中的應用能夠幫助建構論文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系,幫助讀者理解、評價摘要的語義特征和人際特征。引導式元話語在摘要中主要體現語篇功能,而互動式元話語在摘要中主要體現人際功能。

三、引導式元話語在英文摘要中的案例分析

根據Hyland對元話語的分類體系,引導式元話語主要包括過渡標記語、框架標記語、內指標記語、言據標記語和語碼注釋語。下文以大慶師范學院英語專業的畢業論文摘要為例,具體分析引導式元話語在英文摘要中的應用。

縱觀近三年的畢業論文,引導式元話語在英文摘要中分布的趨勢如下:框架標記語 ―― 過渡標記語――內指標記語 ――言語標記語 ―― 語碼注釋語。相對于框架標記語、過渡標記語和內指標記語而言,言語標記語和語碼注釋語在英文摘要中使用得較少。但總體而言,引導式元話語在二語學習者英文摘要中的應用相當廣泛。

學術論文對框架結構的要求較高,而框架標記語標示語篇的順序式階段,因此框架標記語對論文摘要語篇的建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用相當普遍?!癋irst,second,third”等框架標記語的使用可以幫助論文作者組織摘要語篇,引導讀者理解語篇,同時凸顯命題信息之間的聯系,提升摘要語篇的邏輯性,進而構建“作者 ――讀者 ―― 論文”三位一體的語篇結構。

過渡標記語表達主句之間的語義關系?!癮nd”“but”“thus”“in addition”等過渡標記語的使用對論文摘要語篇的建構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論文作者可以借助 “however”等標記語的轉折和對比含義,揭示同一問題的不同側面;借助“even”等標記語引出另一個結果,促進語篇的銜接和連貫。

內指標示語標示語篇其他部分的信息。“in this paper”“in Chapter One”等內指標示語的使用在闡明命題信息的同時,促進了摘要和正文的聯系。

由此可見,引導式元話語在二語學習者的英文摘要中占主導地位。梳理論文摘要框架的框架標示語,加強銜接與連貫的過渡標示語,促進摘要和論文主體連結的內指標示語構成了英文摘要中所有標記的主要成分。

四、交際式元話語在英文摘要中的案例分析

根據Hyland對元話語的分類體系,互動式元話語主要包括模糊語、強調語、態度標記語、自稱語和介入標記語。下文以大慶師范學院英語專業的畢業論文摘要為例,具體分析互動式元話語在英文摘要中的應用。

縱觀近三年的畢業論文,互動式元話語在英文摘要中分布的趨勢如下:增強語 ―― 態度標記 ――模糊語 ―― 自稱語 ―― 介入標記。相對于引導式元話語而言,互動式元話語在英文摘要中出現的頻率較少。在互動式元話語的使用上,二語學習者偏重于對增強語和態度標記的使用,很少使用模糊語、自稱語和介入標記。

(一)增強語與模糊語

增強語與模糊語是表達觀點的兩個層面。英文摘要中增強語的使用主要是為了強調和肯定論文作者的態度和立場,意在要求讀者對其采取認同的態度。而模糊語則意在凸顯命題評價的不確定性,承認不同觀點的存在,增強命題的嚴謹性、客觀性和與讀者的協商性。也就是說,模糊語考慮了作者、讀者和摘要本身三重因素。有研究表明,從語用功能來看,模糊語的使用遵守了質量準則和禮貌原則 [5 ]。

縱觀近三年的論文摘要,二語學習者在其論文摘要中注重增強語的使用。相對而言,模糊語通常出現在摘要的討論部分,在摘要簡介和結論部分很少出現。二語學習者的英文摘要中增強語的使用頻率遠遠高于模糊語的使用頻率。這種現象導致論文作者在與讀者的互動中顯得較為強勢,縮小了作者與讀者的對話空間,導致論文摘要缺少讀者意識。讀者意識強的摘要能夠融合論文作者和讀者的互動,增強摘要的可接受性。因此,讀者策略的培養和模糊語的使用應該是二語學習者在其摘要寫作中應關注的一個問題。

(二) 態度標記和介入標記

態度標記明確反映作者對命題信息的情感表達,傳遞其對命題信息的贊同,凸顯命題信息的重要性??v觀近三年的論文摘要可以看出,二語學習者在其英文摘要中使用較多的態度標記,以強調其研究的重要性。態度標記通常出現在論文摘要的背景介紹和結論的話語中。態度標記的使用考慮了作者和讀者的雙重因素,突出作者選題的重要性和吸引讀者。與態度標記不同的是,二語學習者在其英文摘要中幾乎不使用介入標記。介入標記有助于論文作者和讀者的互動?!癥ou can see that”等介入標記語有效地拉近了論文作者和讀者的距離。但英文摘要等學術語篇強調其論述的客觀性和行文的正式性。鑒于此,介入標記的弱化使讀者在語篇中的參與頻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從而凸顯了摘要語篇的客觀性和正式性。

(三) 自稱語

自稱語是指稱作者本身的話語。縱觀近三年的論文摘要,二語學習者在其英文摘要中較少使用自稱語。二語學習者在其摘要的行文中避免使用“I”和“my”等詞,而用“paper”“thesis”等詞來替代。很明顯,二語學習者優先考慮的是其觀點論述的客觀性,論證的力度,凸顯研究目的和研究成果。但語言學界對于自稱語的使用存在不同的觀點。Hyland等學者的研究結果以及中外英文摘要對比研究的結果表明,在英文摘要中合理地使用自稱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文章的可接受性 [4 ]。

由此可見,二語學習者在其論文摘要中很少使用互動式元話語,互動式元話語的出現頻率僅僅體現在增強語和態度標記的使用上。模糊語弱化是二語學習者的論文摘要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

五、結語

元話語具有語篇功能和人際功能,考慮了語篇的信息處理,讀者和作者三重因素,因此元話語的使用能夠優化英文摘要寫作。但二語學習者的英文摘要偏重于事實的陳述和命題意義的闡述,引導式元話語占的比重很大,互動式元話語使用得少,缺乏與讀者的溝通意識,人際功能薄弱?;诖耍Z學習者應關注互動式元話語在英文摘要中的應用,增強元話語意識,提高元話語使用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蔡建衡. 從摘要寫作的元話語使用看二語習得之變異[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11): 176-178.

[2] 謝洪. 試析元話語的語篇功能與人際功能[J]. 時代教育, 2013,(8): 136-137.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银市| 台北县| 苏尼特左旗| 宜良县| 蒙自县| 江达县| 康马县| 恩平市| 江油市| 泉州市| 广东省| 闻喜县| 栖霞市| 逊克县| 靖远县| 青河县| 赤壁市| 旌德县| 西乌珠穆沁旗| 寻甸| 东乌珠穆沁旗| 凤冈县| 黄大仙区| 金湖县| 长海县| 太康县| 汝南县| 东港市| 常熟市| 郑州市| 龙南县| 茂名市| 兴山县| 乌鲁木齐市| 青铜峡市| 忻城县| 珠海市| 建宁县| 德保县| 阳江市| 杭锦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