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移動通信畢業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移動通信理論課程的講授為實驗課程的開設提供了直接的理論平臺。工業實習安排在移動通信實驗課開設前一學期開展,實習內容是到各通信運營商公司和設備廠家進行跟崗實習,涉及到的內容有:移動通信系統基站的建設與維護;交換與傳輸系統管理和維護;光纖傳輸設施維護;移動終端制造與維修;3G應用等多個方面。通過工業實習使學生對當前移動通信所涉及到具體問題有了充分的感性認識,這對之后實驗教學的開展,特別是移動網絡方面實訓的進行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移動通信實驗教學的開展涵蓋以下幾個方面:基礎理論仿真、專業實驗操作、工程技術實訓、創新實驗、畢業設計。基礎理論仿真是利用MATLAB軟件實現:QPSK調制及解調;MSK、GMSK調制及相干解調;QAM調制及解調;OFDM調制解調;m序列產生及特性分析;Gold序列產生及特性分析;數字鎖相環載波恢復;Rake接收機仿真實驗。例如,OFDM調制解調實驗,按照圖2OFDM仿真結構圖,利用MATLAB程序實現圖2中不同測試點處的信號波形。專業實驗操作則是在南京潤眾RZ6001實驗平臺基礎之上,利用TMS320和GSM模塊實現:直接序列擴頻編解碼;跳頻通信;DS/CDMA碼分多址;利用AT命令實現GSM/GPRS移動臺短信收發、語音呼叫;CDMA數據傳輸實驗。例如,直接序列擴頻實驗,利用DSP編程實現圖3結構功能,并用示波器測量比較各測試點的信號波形。
篇2
新的移動通信實驗教學體系,將先修課學習、工業實習、理論課學習、實驗課開展、畢業論文等多個教學環節進行整合,形成從基礎理論仿真到專業實驗操作、工程技術實訓、創新實驗等一個開放的實驗教學體系。
通過通信類先修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準備好相關的基礎知識,同時也對移動通信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有明確的定位[14,15]。相應編程語言類課程的學習更為實驗仿真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移動通信理論課程的講授為實驗課程的開設提供了直接的理論平臺。工業實習安排在移動通信實驗課開設前一學期開展,實習內容是到各通信運營商公司和設備廠家進行跟崗實習,涉及到的內容有:移動通信系統基站的建設與維護;交換與傳輸系統管理和維護;光纖傳輸設施維護;移動終端制造與維修;3G應用等多個方面。通過工業實習使學生對當前移動通信所涉及到具體問題有了充分的感性認識,這對之后實驗教學的開展,特別是移動網絡方面實訓的進行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移動通信實驗教學的開展涵蓋以下幾個方面:基礎理論仿真、專業實驗操作、工程技術實訓、創新實驗、畢業設計。基礎理論仿真是利用MATLAB軟件實現:QPSK調制及解調;MSK、GMSK調制及相干解調;QAM調制及解調;OFDM調制解調;m序列產生及特性分析;Gold序列產生及特性分析;數字鎖相環載波恢復;Rake接收機仿真實驗。例如,OFDM調制解調實驗,按照圖2OFDM仿真結構圖,利用MATLAB程序實現圖2中不同測試點處的信號波形。
工程技術實訓階段則是利用3G天線獲取實際信號,利用頻譜分析儀等儀器實現CDMA2000、WCDMA、TD-SCDMA信號的分析。同時實現基站放大器、塔頂放大器性能指標的測試。例如,圖4中給出利用頻譜分析儀所測得實際CDMA2000和WCDMA信號的頻譜特性。
創新實驗階段主要是針對有興趣參加各類設計競賽的學生開展,將全國及各省、校級電子設計大賽題目進行改造,從中選取與移動或無線通信有關,且具有創新性、前瞻性、實用性的方案,經過適當修改作為創新實驗階段的實驗案例。學生可以通過這樣的實驗案例了解各級大賽的要求及特點,教師則也可以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選拔優秀學生參加各級大賽,進而提高學生的能力和水平。畢業設計階段主要是利用實驗室實驗條件,從學院承擔的科研項目中,將某些項目進行簡化、修改、重組,轉化成通信專業類論文題目,或從本專業最新的科技論文中選擇其中合適的內容進行改進,作為通信專業類綜合性畢業設計案例,從而將先進的科研成果打造為優質教學資源,實現基礎與前沿、經典與現代的結合。為通信類專業學生提供了廣闊的選擇空間和開放的培養環境。總之,移動通信實驗教學體系中基礎理論仿真、專業實驗操作和工程技術實訓是必修課程教學內容,是實驗教學的基礎與根本[16]。創新實驗、畢業設計則是移動通信實驗向之后教學、實踐環節的擴展與延伸。這樣由必修和擴展環節共同構建起移動通信實驗教學開放體系。
本文作者:馮敏羅清龍作者單位:聊城大學
篇3
隨著3G時代的到來,“移動通信”教學內容面臨重大變革,對相應的實驗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移動通信實驗教學要注重所講授內容的基礎性。實驗教學中應將移動通信領域基礎知識的講授和基本技能的培養作為教學工作的首要任務。其次,移動通信實驗教學要注重所講授內容的應用性[1,2]。通過實驗教學能使學生對當前正在采用的技術產品以及標準規范有明確的認知;最后,移動通信實驗教學要注意所講授內容的前瞻性。實驗教學中應該通過合理引導使學生對很有發展前景但尚處于研究階段的新技術、新成果給予關注[3-5]。但與理論課程教學相比,移動通信實驗往往學時有限,實踐環節簡單。這就使得移動通信實驗教學成為通信類專業課實驗教學矛盾的突出體現者[5-7]。在立足高校教學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之上,我們結合多個不同的教學環節,建立了一種開放式的移動通信實驗教學新體系。該體系以關鍵技術和系統教學為基礎,融合基本理論學習、關鍵(新型)技術仿真、通信系統實驗、實用技術實訓,逐步強化學生對移動通信系統的工程意識和實際操作的工程技能。通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移動通信實驗教學內容及現狀
當前階段移動通信實驗教學內容主要應該圍繞以下幾方面開展:①移動通信信道特性:主要涉及到無線電波傳播特性、移動信道的多徑及衰落特征、移動信道的傳播損耗及傳播模型、抗衰落技術。②移動通信中的基本調制技術:例如,數字頻率調制、數字相位調制、正交振幅調制等。③移動通信組網技術:主要有多址技術、區域覆蓋和信道配置、網絡結構、信令、越區切換和位置管理等問題。④現行的移動通信網絡標準:時分多址數字蜂窩系統、碼分多址移動通信系統、3G技術標準等;⑤移動及無線通信中的新技術[8,9]。由于高校實際情況限制,所開設的移動通信實驗課很難全面涵蓋這些內容,尤其是涉及到移動通信網絡的內容時,更顯得力不從心。這樣在有限學時內就導致實驗內容只能側重于基本調制技術、信道特性等基礎簡單實驗,即便是開設GSM/CDMA的相關實驗,也只是停留在相應模塊的功能應用上,很難有深層次的提高[11-13]。這就使得學生反映移動通信理論課程很精彩,實驗課程很乏味。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必須探索新的實驗教學思路,創立新的實驗教學體系。
二、移動通信實驗教學開放體系
新的移動通信實驗教學體系,將先修課學習、工業實習、理論課學習、實驗課開展、畢業論文等多個教學環節進行整合,形成從基礎理論仿真到專業實驗操作、工程技術實訓、創新實驗等一個開放的實驗教學體系。
通過通信類先修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準備好相關的基礎知識,同時也對移動通信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有明確的定位[14,15]。相應編程語言類課程的學習更為實驗仿真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移動通信理論課程的講授為實驗課程的開設提供了直接的理論平臺。工業實習安排在移動通信實驗課開設前一學期開展,實習內容是到各通信運營商公司和設備廠家進行跟崗實習,涉及到的內容有:移動通信系統基站的建設與維護;交換與傳輸系統管理和維護;光纖傳輸設施維護;移動終端制造與維修;3G應用等多個方面。通過工業實習使學生對當前移動通信所涉及到具體問題有了充分的感性認識,這對之后實驗教學的開展,特別是移動網絡方面實訓的進行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移動通信實驗教學的開展涵蓋以下幾個方面:基礎理論仿真、專業實驗操作、工程技術實訓、創新實驗、畢業設計。基礎理論仿真是利用MATLAB軟件實現:QPSK調制及解調;MSK、GMSK調制及相干解調;QAM調制及解調;OFDM調制解調;m序列產生及特性分析;Gold序列產生及特性分析;數字鎖相環載波恢復;Rake接收機仿真實驗。例如,OFDM調制解調實驗,按照圖2OFDM仿真結構圖,利用MATLAB程序實現圖2中不同測試點處的信號波形。
篇4
2.要求
(1)要求一定要有結合實際的某項具體項目的設計或對某具體課題進行有獨立見解的論證,并要求技術含量較高.
(2)設計或論文應該在教學計劃所規定的時限內完成.
(3)書面材料:框架及字數應符合規定
3.成績評定
(1)一般采用優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級計分的方法.
(2)評閱人和答辯委員會成員對學生的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的成績給予評定.
4.評分標準
優秀:按期圓滿完成任務書中規定的項目;能熟練地綜合運用所學理論和專業知識; 有結合實際的某項具體項目的設計或對某具體課題進行有獨立見解的論證,并有較高技術含量.
立論正確,計算,分析,實驗正確,嚴謹,結論合理,獨立工作能力較強,科學作風嚴謹;畢業設計(論文)有一些獨到之處,水平較高.
文字材料條理清楚,通順,論述充分,符合技術用語要求,符號統一,編號齊全,書寫工整.圖紙完備,整潔,正確.
答辯時,思路清晰,論點正確,回答問題基本概念清楚,對主要問題回答正確,深入.
(2)良好:按期圓滿完成任務書中規定的項目;能較好地運用所學理論和專業知識; 有一定的結合實際的某項具體項目的設計或對某具體課題進行有獨立見解的論證,并有一定的技術含量.立論正確,計算,分析,實驗正確,結論合理;有一定的獨立工作能為,科學作風好;設計〈論文〉有一定的水平.
文字材料條理清楚,通順,論述正確,符合技術用語要求,書寫工整.設計圖紙完備,整潔,正確.
答辯時,思路清晰,論點基本正確,能正確地回答主要問題.
(3)及格:在指導教師的具體幫助下,能按期完成任務,獨立工作能力較差且有一些小的疏忽和遺漏;能結合實際的某項具體項目的設計或對某具體課題進行有獨立見解的論證,但技術含量不高.在運用理論和專業知識中,沒有大的原則性錯誤;論點,論據基本成立,計算,分析,實驗基本正確.畢業設計(論文)基本符合要求.
文字材料通順,但敘述不夠恰當和清晰;詞句,符號方面的問題較少i圖紙質量不高,工作不夠認真,個別錯誤明顯.
答辯時,主要問題能答出,或經啟發后能答出,回答問題較膚淺.
(5)不及格:任務書規定的項目未按期完成;或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未掌握.沒有本人結合實際的具體設計內容或獨立見解的論證,只是一些文件,資料內容的摘抄.畢業設計(論文)未達到最低要求.
文字材料不通順,書寫潦草,質量很差.圖紙不全,或有原則性錯誤.
答辯時,對畢業設計(論文)的主要內容闡述不清,基本概念糊涂,對主要問題回答有錯誤,或回答不出.
對畢業設計(論文)質量要求
----論文內容符合任務書要求
1.對管理類論文要求:
·對畢業論文的要求是一定要有結合實際的本人獨立論證的內容.
·要求論點明確,立論正確,論證準確,結論確切
·論證內容要求有調查研究,有統計數據,對統計數據要有分析,歸納,總結,
·根據總結得出結論.
·最后有例證說明
管理類論文畢業論文行文的邏輯要領
增強畢業論文行文的邏輯力量,達到概念明確,論證充分,條理分明,思路暢通,是寫好畢業論文的關鍵.提高畢業論文行文的邏輯性,需把握以下幾點:
(1)要思路暢通
寫畢業論文時,思維必須具有清晰性,連貫性,周密性,條理性和規律性,才能構建起嚴謹,和諧的邏輯結構.
(2)要層次清晰,有條有理寫畢業論文,先說什么,后說什么,一層一層如何銜接,這一點和論文行文的邏輯性很有關系.
(3)要論證充分,以理服人,寫畢業論文,最常用的方法是歸納論證,即用對事實的科學分析和敘述來證明觀點,或用基本的史實,科學的調查,精確的數字來證明觀點.
(4)畢業論文行文要注意思維和論述首尾一貫,明白確切.
(5)文字書寫規范,語言準確,簡潔.
2.對工程設計性論文要求:
·有設計地域的自然狀況說明和介紹
·有原有通信網概況介紹及運行參數的說明
·有設計需求,業務預測
·有具體的設計方案
·有相應性能及參數設計和計算
·有完整的設計圖紙
例如: A市本地SDH傳輸網設計方案
一,A市概況簡介
二, A市電信局SDH傳輸網絡現狀(或PDH傳輸網絡現狀)
1, A市本地網網絡結構,交換局數量及位置,傳輸設備類型及容量
2, 存在的問題及擴大SDH網的必要性(或建設SDH網的必要性)----需求及業務預測
三, A市電信局SDH傳輸網絡結構設計方案
1, 網絡拓撲結構設計
2,設備簡介
3, 局間中繼電路的計算與分配
4, 局間中繼距離的計算
四, SDH網絡保護方式
1, SDH網絡保護的基本原理
2, A市電信局SDH網網絡保護方式的選擇及具體設計
五, SDH網同步
1, 同步網概念與結構
2, 定時信號的傳送方式
3, A市電信局SDH網絡同步方式具體設計
六, 方案論證,評估
3.計算機類型題目論文要求:
管理信息系統
·需求分析(含設計目標)
·總體方案設計(總體功能框圖,軟件平臺的選擇,運行模式等)
·數據庫設計(需求分析,概念庫設計,邏輯庫設計,物理庫設計,E-R圖,數據流圖,數據字典,數據庫表結構及關系),
·模塊軟件設計(各模塊的設計流程),
·系統運行與調試.
·附主要程序清單(與學生設計相關的部分,目的是檢測是否是學生自己作的).
校園網,企業網等局域網設計
·功能需求
·對通信量的分析
·網絡系統拓撲設計
·設備選型,配置
·軟件配置
·子網及VLAN的劃分
·IP地址規劃
·接入Internet
·網絡安全
例如:××人事勞資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與設計
1,開發人事勞資管理信息系統的設想
(1)人事勞資管理信息系統簡介
(2)人事勞資管理信息系統的用戶需求
2,人事勞資管理信息系統的分析設計
(1)系統功能模塊設計
(2)數據庫設計
—數據庫概念結構設計
—數據庫邏輯結構設計
(3)系統開發環境簡介
3,人事勞資管理信息系統的具體實現
(1)數據庫結構的實現
(2)應用程序對象的創建
(3)應用程序的主窗口
(4)菜單結構
(5)數據窗口對象的創建
(6)登錄程序設計
(7)輸入程序設計
(8)查詢程序設計
(9)報表程序設計
4,總結
設計報告格式與書寫要求
·設計報告應按統一格式裝訂成冊,其順序為:封面,任務書,指導教師評語,內容摘要(200~400字),目錄,報告正文,圖紙,測試數據及計算機程序清單.
·報告構思,書寫要求是:邏輯性強,條理清楚;語言通順簡練,文字打印清楚;插圖清晰準確;文字字數要求1萬字以上例如:(1) A市本地SDH傳輸網設計方案
一,A市概況簡介
二, A市電信局SDH傳輸網絡現狀(或PDH傳輸網絡現狀)
1, A市本地網網絡結構,交換局數量及位置,傳輸設備類型及容量
2, 存在的問題及擴大SDH網的必要性(或建設SDH網的必要性)----需求及業務預測
三, A市電信局SDH傳輸網絡結構設計方案
1, 網絡拓撲結構設計
2,設備簡介
3, 局間中繼電路的計算與分配
4, 局間中繼距離的計算
四, SDH網絡保護方式
1, SDH網絡保護的基本原理
2, A市電信局SDH網網絡保護方式的選擇及具體設計
五, SDH網同步
1, 同步網概念與結構
2, 定時信號的傳送方式
3, A市電信局SDH網絡同步方式具體設計
六, 方案論證,評估
(2 ) A 地區GSM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網絡優化設計方案
一,A 地區GSM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現狀
1,A地區概況;人口,地形,發展情況
2,系統現狀;現有基站,話務狀況
3,現行網絡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①接通率數據采集與分析
②掉話率數據采集與分析
③擁塞率數據采集與分析
4,話務預測分析計算
二,A 地區GSM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網絡優化設計方案
1,優化網絡拓撲圖設計
2,硬件配置及參數的優化
3,基站勘測設計及安裝
4,交換局容量及基站數量
5,傳輸線路的設計
三,網絡性能及分析對比
1,優化前網絡運行情況
2,數據采集與分析
3,撥打測試
四,網絡優化方案評價
(3 ) A 市無線市話系統無線側網絡規劃設計
一,無線市話網絡概述
1,A 市通信網絡發展情況
2,IPAS網絡特點
二,A 市本地電活網絡現狀
1,現有傳輸網絡結構
2,傳統無線網絡規劃
三,無線網絡規劃設計方案
1,A 市自然概況介紹
2,總體話務預測計算
3,IPAS網絡結構設計及說明
4,覆蓋區域劃分,基站數量預測計算
(l〉每個覆蓋區話務預測計算
(2)基站容量頻道設計
5,基站選址,計算覆蓋區域內信號覆蓋情況
6,尋呼區的劃分
(1〉各個網關尋呼區的劃分
(2〉各個基站控制器尋呼區的劃分
7,網關及CSC的規劃
(1)網關到CSC側 2M 鏈路設計
(2)CSC到CS線路設計
四,基站同步規劃
(4 )A 市 GSM無線網絡優化
一,GSM網絡概述
二,A市GSM網絡情況介紹
2.1 網絡結構
2.2 網元配置
2.3 現網突出問題表現
三,GSM網絡優化工作分類及流程
3. 1 GSM網絡優化工作分類
3.2 交換網絡優化流程
3.3 無線網絡優化流程
3.3.1 無線網絡優化流程
3.3.2 無線網絡優化流程的實際應用
四,網絡優化的相關技術指標
4.1接通率
4.2掉話率
4.3話務量
4.4長途來話接通率
4.5擁塞率
4.6 其它
五,無線網絡優化設計及調整
5.1 網絡運行質量數據收集
篇5
Topics of Mobile System Design Based on J2EE
WANG Tao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Enshi 445000, China)
Abstract: The design of a Java 2 Micro Edition-based thesis topics systems. Make full use of third-generation mobile phone-related functions, object-oriented design, the J2EE server architecture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equipment gathered together to achieve a two-way choic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help improve the topics of quality and efficiency.
Key words: J2ME/J2EE; thesis topics systems; mobile phone; database
畢業論文選題是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絕大多數高校目前在此方面還處于手工管理階段,選題資料尚未數字化[1],一個教師要同時指導多個學生的論文寫作,不可能顧及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難免出現漏報、錯選,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主流手機都支持J2ME應用程序[2]。基于J2ME的手機,設計一個畢業論文選題系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完全公正、開放的選題平臺,不僅減輕了高校教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方便學生與指導教師間的相互交流,輕松地體驗移動網絡的方便性,尤其適用于對非全日制高校學生畢業論文的管理與指導。
1系統概述
整個系統采用通常面向對象的設計方法,運用數據庫、J2EE、J2ME等現有技術,開發一個基于J2ME手機的畢業論文選題系統,實現基于Web的系統的傳統基本功能,包括教師出題、學生選題、指導聯系、信息傳遞等功能,教師借助于服務器或手機操作對敲定的畢業論文題目庫進行的添加、刪除,對學生自定論文題目進行修改;學生通過手機操作進行選題和信息反饋,并與指導教師、交流聯系,還可對氖電子文稿進行備份保存,從而避免了手工抄寫及“一對一”的面議,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益,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2系統分析
2.1需求分析
2.1.1功能需求
該系統的用戶類型只限于教師和學生兩類;所有經登錄認證的用戶都可以對相關信息按自己的需求進行添加、修改和刪除作,系統對開放和結束的時間等參數進行必要設置。教師除對論文題目可進行增加、刪除及修改外,還具有系統所有屬性的管理功能。學生的基本操作包括:1)維護個人信息,包括注冊、登錄、修改密碼和注銷,可以參看系統幫助文檔;2)查看選題、公告、留言等信息;3)選擇題目,發送和修改自己的選題。
2.1.2性能需求
客戶端支持J2ME MIDP 2.0并可以連接互聯網的手機;服務器端:PC機或服務器;應用程序服務器:Apache Tomcat 5.5.17;數據庫系統:MySQL 5.0。
2.2系統流程圖
如圖1所示。
3系統設計
3.1總體結構設計
在移動信息設備簡表MIDP(MobileInformationDeviceProfile)中由包javax.microedition.io定義其網絡功能。J2ME以接口的形式定義一些能夠覆蓋網絡和文件IO的抽象方法,包括基本串行輸入、基本串行輸出、數據報通信、與Web服務器進行的基本HTTP通信等,J2EE的客戶端以HTTP作為網絡傳輸的協議,聯網代碼按CMNET和CMWAP兩種接入方式作必要的修改,WAP網關作為向服務器轉發請求[3]。
服務器端以Apache Tomcat軟件采用Web服務器和MySQL數據庫服務器。在邏輯上,將服務器分為3個層次,即業務邏輯層、持久化層和數據庫層。其中,業務邏輯層由Tomcat容器的Servlet實現,可以通過HTTP協議直接和客戶端進行通信。持久化層采用開源的中間件Hibernate,通過對象-關系映射(Object-Relation Mapping,ORM)模式[4]將實體對象持久化,并封裝數據庫的訪問細節。總體框架如圖2所示:
圖1系統數據流程圖
圖2系統結構圖
3.2系統出錯處理設計
用戶通過主界面的菜單選擇,進行各種相應的操作,其對象-行為的基本模型如圖3所示:連接過程中由HTTP連接類將請求發送到服務器,然后Servlet調用相應的業務邏輯方法,將結果或錯誤的響應代碼返回[5]。因此,如出現當客戶端與服務器連接不暢,或傳輸中數據庫連接出錯時;當終端客戶傳輸信息出現差錯時,系統的相應設備會及時作出報警性處理,包括一是通過服務器端給客戶端返回相應響應代碼,如提示“網絡無法連接”、“數據傳輸失敗”等信息;二是返回有關安全性提示信息,如“密碼不對”、“請再次確認”等。
圖3對象-行為模型
3.3用戶界面的設計
本設計用戶界面的導航主要以以經典的模型-視圖-控制器模式(Model-View-Controller,MVC)為樣本,因在在MIDP圖形用戶界面組件中,List非常適合做菜單,其界面風格、樣式可多樣化,如可采用九宮格式的主菜單設計方案,但因不是具體生產實際設計,如何追求美觀、方便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可在實際應用中不斷改進用戶界面導航的設計。
4結束語
本論文選題移動管理系統基于J2EE架構設計模式,可以在J2ME手機上實現了論文選題信息傳輸、修改、補充和完善及交流提示等的基本功能。其特點在于一是簡單易行,只要專注選題模塊的開發,定義好相應的接口即可,系統的服務器端采用的都是開放源代碼軟件產品,這樣不但節省開發成本,還有利于提高開發效率;二是采用了分層的設計方法,分離了表現層、業務邏輯層、持久化層和數據庫層,這樣,可最大程度地提高了代碼的重復利用率,也保證了軟件的可擴展性,在其它的代碼卻無需太大的改變的情況下,既可對公共的組件進行優化,對系統的整體性提高,也可以根據需要更新頁面內容,增加系統需求的新功能,同時,考慮到網絡瓶頸的問題,設計開發了myhttp聯網開發框架,分離了客戶端界面的設計和網絡連接的代碼,使得客戶端的代碼更容易維護和擴展,優化了J2ME客戶端和J2EE服務器端的通信。這樣的設計提升了整個系統的可移植性、伸縮性、可維護性、可擴展性、可重用性和可管理性。當然,限于篇幅,我們對客戶端的采集數據表單、數據庫的邏輯結構和用例未進行具體的描述,也未一一將代碼列出。此外,系統仍然存在許多需要不斷改進的地方,如缺少直觀的后臺管理功能,管理的功能還不夠強大,沒有實現多媒體功能等。這些問題有待于進一步探索或在升級、擴展中改進。
參考文獻:
[1]楊凌云.省略的畢業論文選題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時代,2010(3):36-37.
[2]寧宇.中國移動BOSS30業務技術規范[S].中國移動,2009:7-19.
篇6
MIMO技術對于傳統的單天線系統來說,能夠大大提高頻譜利用率,使得系統能在有限的無線頻帶下傳輸更高速率的數據業務。目前,各國已開始或者計劃進行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4G或者5G)的研究,爭取在未來移動通信領域內占有一席之地。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移動通信寬帶和無線接入融合系統成為當前熱門的研究課題,而MIMO系統是人們研究較多的方向之一,而且隨著MIMO系統均衡技術的出現使得這一領域出現了極大的突破。
盡管如此,在MIMO系統中,對于接收信號的處理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信號檢測算法難度大、參數繁雜。同時由于碼間干擾和多徑衰落的影響,使得均衡器在功能與性能上的要求提高了一個臺階。因此,隨著均衡技術的不斷進步,對于高復雜度信號檢測也成了必需攻克的問題。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便是如何在MIMO系統中進行信號檢測,從而實現均衡技術。
1 MIMO 系統研究現狀
1.1 MIMO系統概述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一代代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下,奠定了MIMO無線通信系統的理論基礎和可行性。從20世紀的90年代后頁起,在Foschini、Rayleigh等人的研究基礎上,世界上許許多多的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都開始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對MIMO系統進行了深入研究。畢業論文
在MIMO技術日益成熟與先進的今天,MIMO技術的研究領域[1]主要涵蓋了下列幾點:MIMO信道容量和建模的分析;MIMO系統的空時編碼和空時解碼;MIMO系統收發數據方案設計;MIMO系統在網絡方面的研究與探究。這四個方面的研究內容雖然各有側重,但都面對著一個相同的核心問題,即針對各種復雜的無線衰落信道環境,如何更有效地利用 MIMO系統的通信結構抑制多徑衰落、增加數據速率和提高系統容量。
篇7
一、概述
當前中國移動已成為全業務運營商,全業務接入的高帶寬需求,勢必要求一個豐富的網絡資源作為支持。在移動全業務發展初期,現有的光纖網絡覆蓋范圍、分布特點與終端業務用戶相去甚遠,WLAN作為一種技術成熟,用戶認知度較高的無線技術,為固定寬帶接入和移動數據業務形成一種有效的補充,一方面可以為固定寬帶接入業務提供最后一百米的無線延伸,使固定寬帶移動化,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緩解3G網絡在熱點區域的帶寬壓力。在接入具體全業務點的同時如何利用WLAN優勢,在實際組網過程中與用戶LAN進行混合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
二、WLAN技術
無線局域網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以無線多址信道作為傳輸媒介,實現傳統有線局域網的功能。WLAN 定位為無線局域網技術,提供慢速和游牧移動狀態寬帶接入;WLAN既能彌補固定網絡的移動性不足計算機畢業論文,也能彌補移動網絡的寬帶性不足,其作為固定和移動網絡數據業務的補充,已得到全球廣大運營商的認可;同時WLAN能有效分流2G/3G 網絡數據流,降低2G/3G 網絡投資。具體實施過程中WLAN一般只要安裝一個或多個接入點設備。就可建立覆蓋整個建筑或地區的局域網絡,包括臨時組網與移動通信。不僅解決了有線LAN的大量有關組網與接入的難題,而且也方便地拓展了網絡信息服務的能力,對于“把信息資源貼近最終用戶”具有深遠的影響。
目前在全業務競爭中不僅要發展有線LAN的綜合接入,同時很多場合需要見縫插針的將WLAN網絡也建設進去。WLAN與LAN混合組網的優勢如下:
1.擴展了CMCC網絡覆蓋
目前CMCC的有線LAN接入,受到五類線傳輸距離、交換機布放位置、用戶要求上網信息點不固定的限制,網絡覆蓋范圍局限性較大。如在LAN建設中部分特殊區域的LAN交換機下掛數臺AP設備,就能很好的解決客戶的需求,擴展CMCC網絡的覆蓋范圍。
2.安裝便捷
一般在網絡建設中,施工周期最長、對周邊環境影響最大的,就是綜合布線施工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往往需要破墻掘地、穿線架管畢業論文格式范文。而WLAN最大的優勢就是免去或減少了網絡布線的工作量,一般只要安裝一個或多個接入點 (AP) 設備,就可建立覆蓋整個建筑或地區的局域網絡。
3.全業務建設朝綜合接入方面發展
目前中國移動全業務的開展主要是安裝客戶的需求來進行的,客戶有寬帶或固話的需求,移動就為其提供相應的設備。這對于駐地網、本地網及設備的投資來說利用率均不高,移動以后在接入全業務客戶時,可考慮融合固話、有線寬帶、WLAN、以及今后的3G來給用戶綜合組網。這樣網絡建設能一次到位,各類資源的利用率也較高,且用戶認知度高,不易被其他運營商搶過去。
4.充分貫徹集團的TD+WLAN的方針
隨著移動3G業務的不斷開展,TD終端打破了傳統單一品種而出現了數據卡、上網本、無線固話與手機3+1的多個品種。當中移動將上網本作為3G網絡的主推業務,但是由于TD-HSDPA小區下載峰值速率和小區極限流量要趕超WCDMA和CDMA2000EV-DO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且TD類似于GSM的時分復用技術除了給TD帶來了頻譜利用率高的優點外,也讓TD留下了穿透性能差的終身烙印。測試過TD信號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如果不做室內覆蓋的話,TD的室內信號很微弱。
因此計算機畢業論文,讓TD+WLAN雙層網絡來保證熱點區域,甚至用成本較低的WLAN為一般室內提供無線寬帶也是可取。在進行重要用戶覆蓋時,將TD-HSDPA網絡作為主體網絡,以WLAN網絡覆蓋方式對于部分室內熱點地區進行輔助補充,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5.有效搶占頻率空間
WLAN頻點有限,在當前競爭異常激烈的電信市場,可能有許多地方WLAN的頻點早已被其他運營商占領,這確實是制約TD+WLAN發展的一大難題。本人認為可以通過以下的方式解決:TD主要特點是頻譜利用率高和穿透性能差,我們可以利用這兩大特點。頻譜利用率高,我國給TD預留的頻段達155M,TD頻率資源豐富;穿透性不強,不進行室內覆蓋的在樓內TD信號十分微弱,因此是否可以考慮在部分室內覆蓋定制TD頻段的WLAN設備呢?這里給WLAN的頻點完全可是TD的A或C頻段中的少許頻點,總之不要與現網B頻段的TD同鄰頻即可,或者也可以采用目前使用較少的5.8G頻段。
但是,WLAN產品比較昂貴,傳輸速度也比較慢。以太網可實現1Gbit/s的傳輸速度,而WLAN的傳輸速度被限制在1OMbit/s左右,市場上一般的無線網絡帶寬還達不到2Mbit/s。 因此,在開展WLAN+LAN混合組網業務時,也需注意創新WLAN的市場運營模式和WLAN的布放場景。
目前中國移動WLAN覆蓋建設原則為:
1.公共事業單位或者人口流動較多場所建議覆蓋
2.便攜機較多的企業單位建議覆蓋
3.用戶過小的場所不予覆蓋
WLAN接入的傳輸速度、帶寬及QoS都比不上有線的LAN接入,WLAN只是做為LAN接入的補充和延伸。因此目前全業務接入中采用GPON技術的LAN接入仍是主要接入方式。
三、WLAN+LAN混合組網案例分析
2010年8月,某縣衛生院的業務申請,客戶要求在其大院內開通局域網WLAN業務。客戶需使用該WLAN網絡組建自己的內部網絡,且要求通過該WLAN上外網。移動公司在接到用戶申請后,在其新樓3F安裝GPONONU設備1臺、WLAN局域網交換機1臺,在1F-3F的衛生間墻壁上各安裝AP設備1臺。在其舊樓2F安裝GPONONU設備1臺、WLAN局域網交換機1臺,在2F、3F各安裝AP設備1臺。AP設備通過五類線上聯到局域網交換機,再上聯到ONU,通過ONU匯聚到匯聚機房OLT上計算機畢業論文,最后上聯到互聯網。辦公樓內提供10M帶寬,同時使用WLAN進行了全覆蓋。
圖1 衛生院組網結構圖
為了提高WLAN使用效率,計劃將該醫院內部WLAN網絡對外開放,使普通移動用戶到衛生院附近時也能通過CMCC WLAN信號接入至公網,增加業務增長點。
但是普通用戶的接入會影響到衛生院內部網絡的上網速率、帶寬及影響內部網絡安全,因此需將普通用戶和衛生院內部用戶進行區分。通過采用了劃分不同SSID的方法來解決了這個問題畢業論文格式范文。
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也可以寫為ESSID,用來區分不同的網絡,最多可以有32個字符,無線網卡設置了不同的SSID就可以進入不同網絡,SSID通常由AP廣播出來,通過XP自帶的掃描功能可以相看當前區域內的SSID。出于安全考慮可以不廣播SSID,此時用戶就要手工設置SSID才能進入相應的網絡。簡單說,SSID就是一個局域網的名稱,只有設置為名稱相同SSID的值的電腦才能互相通信。
SSID技術可以將一個無線局域網分為幾個需要不同身份驗證的子網絡,每一個子網絡都需要獨立的身份驗證,只有通過身份驗證的用戶才可以進入相應的子網絡,防止未被授權的用戶進入本網絡。
因此,在遇到如衛生院此類用戶時,也可采用SSID技術來區分不同用戶。可將大橋衛生院自身無線寬帶用戶劃分到一個SSID內,另外再設置一個用于接入普通用戶的SSID(CMCC)。
為保證用戶自身無線寬帶用戶的網絡安全及用戶帶寬,可在AP上將前一個SSID設置為禁止廣播方式,且將用戶帶寬設置較高;將后一個SSID設置為廣播方式,將用戶帶寬設置較低。
衛生院單位內部用戶,使用SSID1接入,該SSID設置為禁止廣播方式,該用戶到CMNET用戶認證服務器認證;普通用戶使用SSID,該SSID設置為廣播方式,該用戶到WLAN用戶認證服務器認證。如圖二所示:
圖2 各種用戶認證及上網方式
四、WLAN+LAN混合組網業務的開展
隨著中國移動全業務的開展,以后像衛生院此類用戶需求會不斷增加。部分已采用移動LAN接入寬帶業務的用戶,如果該地區使用便攜機的流動人口較多(如醫院、賓館等)計算機畢業論文,也可考慮在該地區新增移動的WLAN設備,該WLAN可采用原有的移動LAN上聯到CMNET,這樣從合理利用設備資源和減少設備投資的方面考慮都有一定好處。
對原有LAN企業用戶加裝WLAN設備改造,可在建設時將該WLAN網絡設計成既能滿足該單位自身用戶的上網需求,又能兼顧普通用戶的漫游接入。原客戶自身WLAN用戶可采用個人用戶認證方式,提供給該單位一個隱藏的SSID及配套密碼,使用該SSID和密碼的用戶上聯到個人用戶認證服務器上進行認證和計費(企業SSID不考慮使用企業自身使用的固定公有IP地址是因為SSID的密碼存在被外來人員獲取的可能性,一旦SSID密碼被泄露,加上WLAN用戶的可移動性,對于追查用戶源有很大的不便,因此在這里考慮使用個人寬帶用戶認證方式,確保使用者的可追溯性);而普通用戶則會通過無線網卡自動檢測到一個公開的SSID(CMCC),通過用戶的手機號碼及密碼來登錄。為保證普通用戶的接入不影響原單位用戶的網絡安全和帶寬,可限制公開的SSID的安全等級、接入數量和接入用戶帶寬。
另外,該單位的隱藏SSID及密碼需和該單位內建設的AP設備綁定,防止該SSID和密碼在其他WLAN地區也能接入。
參考文獻:
1.基于IEEE802.11b無線局域網支持QoS的盲檢測算法 《電路與系統學報》2009年2期趙忠偉;
2.應用于802.11e無線局域網QoS區分的新機制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年4期 張國鵬,趙力強,張海林;
3.一種新的WLAN接人安全性問題的解決方案 《江蘇通信技術》2005年1期 蔣鵬,劉尚東;
4.基于cdma2000網絡的FemtoCell組網測試分析 《電信科學》2009年4期 王思偉,劉源,董斌,周峰;
篇8
1 移動通信中移動 IP原理分析
移動 IP 中的隧道技術有三種封裝方式:IP 的 IP 封裝(IP in IP Encapsulation),最小封裝(Minimal Encapsulation)和通用路由封裝(Generic Routing Encapsulation)。
在移動 IP 中,隧道的入口為移動節點的家鄉,隧道的出口為移動節點的外地。家鄉需要實現封裝功能,封裝后的數據包能到達外地,外地接到數據包后,進行解封裝,然后將數據包路由給移動節點。數據包離開隧道入口后,在沒有到達隧道出口前,可能出現路由環使它又回到了隧道入口處的情況,這樣每次隧道都為它加封一個 IP 報頭,而每個新的報頭都有自己的生存時間域(TTL)值,這樣就會出現數據包一直增大下去。為了防止這種遞歸封裝,可采用如下機制:預封裝的數據包的源地址就是隧道入口地址,此時假設遞歸封裝出現;預封裝的數據包的源地址與隧道入口處路由表指示的隧道出口地址相同,此時也假設遞歸封裝出現。
同時,如果家鄉要將移動節點家鄉鏈路上的廣播包送給移動節點,必須采用多重封裝,這時,里面一層隧道是從家鄉到移動節點的家鄉地址,外面一層隧道是從家鄉到移動節點的轉交地址。因為,如果不采用多重封裝的話,外地解封裝后收到的是廣播地址,它就不知道怎么辦了。因此,這種現象應該作為防遞歸封裝中的一種特殊情況處理。
在解封裝中,主要是將新 IP 報頭去掉,使原來 IP 數據報恢復出來,因此相對較為簡單。移動 IP 中,移動節點的外地已經保存了移動節點的注冊信息,它能夠將解封裝后得到的數據報路由給移動節點。這樣,就完成了從一個節點向移動節點發送一次數據的全過程。
2 移動IP節點在移動過程中通信的實現
通常情況下,按照[RFC 2002]的標準,根據 IPv4 的移動 IP 方案規定,移動節點在外地鏈路上應該有一個外地位于隧道的出口,將從隧道發送過來的數據包轉發給已經移動到該鏈路上的移動節點,但是隨著 IPv6 即將成為事實上的下一代互聯網的標準協議,地址空間問題已經徹底的解決,移動 IPv6 協議中取消了外地。在本文,為了簡化問題的實現,我們規定,移動節點在外地鏈路上的轉交地址全部都是配置轉交地址,即不需要外地的轉發,移動節點直接位于隧道的出口,接收數據包。
2.1 移動節點的工作方式
移動節點基本工作方式有 5 個方面:
搜索:搜索是移動節點能維持正常通信的前期工作,通過搜索移動節點首先確定自己的位置。
注冊:移動節點確定自己在外地鏈路的時候,循環給家鄉帶理發送一個 UDP 包,通知它自己當前的 IP 地址,即外地鏈路取得的轉交地址,直到收到服務器的應答消息。
注銷:移動節點重新回到家鄉鏈路的時候,循環給家鄉帶理發送一個 UDP 包,直到收到家鄉的應答消息。
接收數據包:移動節點在家鄉鏈路接收數據包和固定節點的工作機制完全一樣。
發送數據包:如果移動節點確定自己在家鄉鏈路上,它象固定節點一樣,使用 TCP/IP 協議,不需要對數據包進行額外處理,直接發送;否則,移動節點會發現要發送的數據包的源地址是當前鏈路的轉交地址,因此,它先將發送包源地址修改為家鄉地址,然后再發送。
2.2 搜索
移動節點利用搜索過程主要完成三個功能,即判定自身當前是連在家鄉鏈路上還是外地鏈路上;檢測自身是否已經切換了鏈路;如果已經處于外地鏈路,則取得外地鏈路上的轉交地址。 轉貼于 搜索由兩條簡單的消息構成。
第一條消息是廣播消息,家鄉利用這個消息向移動節點宣布它們的功能。當一個節點在一條鏈路上被配置成家鄉服務器的時候,它就在這條鏈路上廣播或組播廣播消息,這使得連到這條鏈路上的移動節點可以判定該鏈路上是否有存在。如果有,可以從廣播消息中取得服務器的IP地址,并且判定的功能是什么。
第二條消息是請求消息,當移動節點沒有耐心等待下一個周期發送的廣播消息時,它可以發送請求消息。這個消息的唯一目的就是讓鏈路上的所有立即發送一個廣播消息。有些時候,移動節點快速地切換鏈路,而發送廣播消息的頻率相比而言就太慢了,這時請求消息就非常有用了。由于密鑰管理上的困難,移動IP不要求對這兩種消息進行確認。
2.3 注冊、注銷機制
移動IP的注冊過程在搜索之后。此時,移動節點已經可以判斷出自己的位置,是處于家鄉鏈路還是處于外地鏈路。當移動節點發現它的網絡接入點從一條鏈路切換到另一條鏈路上時,它就要進行注冊。另外,由于這些注冊也有一定的生存時間,所以有些時候,移動節點的位置并沒有移動,它也要在現有注冊過期時進行重新注冊。
移動IP的注冊過程是:通知家鄉它在外地鏈路取得的轉交地址;使一個要過期的注冊重新生效;在回到家鄉鏈路上時要進行注銷操作。
2.4 傳遞數據包的選路
根據移動節點的當前位置進行數據包選路的技術,這是移動IP的最主要技術之一。我們必須考慮兩種情況:移動節點連接在家鄉鏈路上時和移動節點連接在外地鏈路上時。后一種情況還有兩種情形:移動節點采用的是轉交地址還是配置轉交地址。由于IPv6已經成為下一代互聯網事實上的標準協議,并且IPv6不存在地址空間問題,因此,在IPv6下,移動IP將沒有外地。
當注冊工作完成之后,移動節點無論漫游到Internet的任何地方,都會通過注冊機制通知它的家鄉它目前所取得的IP地址,使得家鄉能夠轉發那些試圖與它通信的網絡節點給它發送的數據包,這里,我們不關心移動節點在外地鏈路是如何取得配置轉交地址的,我們假定移動節點已經通過某種辦法得到了一個外地鏈路上的配置轉交地址,然后將這個地址通知給它的家鄉。我們這里不考慮家鄉如何將送往移動節點的數據包通過隧道路由給移動節點,這部分工作是另一位同學的畢業論文所涉及的內容,我們僅僅考慮移動節點需要做的處理。由于數據的通信是雙向的,因此,處于外地鏈路上的移動節點涉及的工作就分為接收數據包和發送數據包兩大部分。
3 總結
移動 IP 為移動主機在移動過程中保持原來通信不間斷提供了實現方法,隧道技術是移動 IP 的關鍵技術之一。當通信節點向移動節點發送數據報時,必須使用到隧道技術。本文介紹了移動 IP 中隧道技術的基本原理,以及給出了一種在 Linux 系統下實現它的方法。對于實現途徑,主要是在 Linux 內核中加入程序模塊,用以完成隧道技術的功能。隨著當今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人們對于新的通信業務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是互聯網及 TCP/IP 協議成功發展的必然結果。從而誕生出下一代的互聯網協議 IPv6,因此,隨著移動用戶和設備的飛速發展,基于 IPv6 的移動 IP 協議必然會迎來更廣泛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裘曉峰.等譯《移動 IP》機械工業出版社
篇9
WIMAX Technology-based Mobile GIS Research
WANG Wei, LI L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eveloped rapidly. Based on 3G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GIS has become a key focus of attention.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the Windows Mobile operating system ,and then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IMAX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last instance based on WIMAX technology, mobile GIS development.
Key words:windows mobile; mobile GIS; WIMAX
1 引言
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無線互連網技術和各種終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GIS已發展到移動GIS階段[1]。尤其是在3G通信技術的發展為移動GIS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WIMAX是3G移動通信技術中的發展較快的技術。國內外正在大規模建設WIMAX網絡。Windows Mobile是微軟公司推出的基于Microsoft Windows CE內核的新一代主流移動通信設備操作系統。現在很多移動GIS的研究與開發都是基于Windows Mobile。兩者的結合是一種趨勢,會有廣闊的發展和應用前景。
2 Windows Mobile操作系統
本系統為移動設備提供了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相似的視窗界面和操作方式,同時具備與Windows操作系統同樣強大的功能。簡言之,Windows Mobile是微軟為手持設備推出的“移動版 Windows”,它將熟悉的Windows桌面擴展到了個人設備中,使用Windows Mobile操作系統的設備主要有手機、PDA,隨身音樂播放器等。Windows Mobile主要包括Pocket PC、SmartPhone以及Pocket PC Phone三大平臺體系針對中國用戶而言,Windows Mobile的中文操作系統已經比較成熟[2]。
3 移動GIS開發
3.1 移動GIS
移動GIS(Mobile GIS)是建立在移動計算環境、有限處理能力的移動終端條件下,提供移動中的,分布式的,隨遇性的移動地理信息服務的GIS,是一個集GIS、GPS、移動通信三大技術于一體的系統。它通過GIS完成空間數據的管理分析、GPS進行定位和跟蹤,借助移動通信技術完成圖像,文字,聲音等數據傳輸[3]。移動GIS具有的特點是移動性、客戶端多樣性、服務時實性和信息載體多樣性等。
3.2 主流開發平臺
Autodesk公司的Autodesk OnSite。它是移動企業級解決方案,包括軟件,應用設計、開發服務、維護、培訓和技術支持。OnSite能夠持續同步或脫機工作,可以采用命令通過有線或無線方式同步[4]。OnSite并不是簡單的平面柵格影像,而是傳輸矢量數據及相關數據。用戶可以查詢、拉申、修改、標注地圖。
ESRI公司的ArcPad。它支持多種數據接口,不需要轉換。ArcPad在移動環境中提供一種實時的地圖制圖和GIS手段。ArcPad可與GPS結合進行實時的數據采集和動態目標跟蹤,也可以動態的編輯和修改空間數據。
MapInfo公司的MapX Mobile。MapX Mobile是為Pocket PC開發用戶化地圖軟件的開發工具。使用MapX Mobile建立地圖軟件可以單獨在設備上運行,并能夠和Pocket PC的Windows CE操作系統兼容,不需要無線連接。
北京超圖公司的eSuperMap。eSuperMap產品,其結構清晰,功能強大。二次開發靈活。除放大,縮小,漫游等外還有特色功能,如旋轉、路徑分析和自動導航等。
3.3 移動設備開發語言
在開發部署智能設備上的應用程序、控件或庫時,有四種語言可以選擇:Visual C#、Visual Basic、Visual C++和eMbedded Visual C++。Visual C# for Smart Devices包括大量用于快速創建圖形用戶界面的控件。eMbedded Visual C++是Microsoft專門為Windows CE應用程序而專門開發的一個集成開發環境,但不支持多文檔界面[5]。
4 WIMAX技術
WiMAX全稱為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即全球微波互聯接入。它是一項新興的寬帶無線接入技術,能提供面向互聯網的高速連接,數據傳輸距離最遠可達50km。還具有QoS保障、傳輸速率高、業務豐富多樣等優點。WiMAX采用了代表未來通信技術發展方向的OFDM/OFDMA、AAS、MIMO等先進技術。尤其2007年10月19日,在國際電信聯盟在日內瓦舉行的無線通信全體會議上,經過多數國家投票通過,WiMAX正式被批準成為繼WCDMA、CDMA2000和TD-SCDMA之后的第四個全球3G標準。在不不遠的將來肯定有大規模應用。
4.1 WiMax的優勢
1) 實現更遠的傳輸距離。WiMax所能實現的50公里的無線信號傳輸距離是無線局域網所不能比擬的,只要少數基站建設就能實現全城覆蓋,這樣就使得無線網絡應用的范圍大大擴展。
2) 提供更高速的寬帶接入。據悉,WiMax所能提供的最高接入速度是70M,這個速度是其他3G所能提供的寬帶速度的30倍。對無線網絡來說,這的確是一個驚人的進步。
3) 提供多媒體通信服務。由于WiMax具有更好的可擴展性和安全性,從而能夠實現電信級的多媒體通信服務。
4.2WINMAX技術的應用場景
固定應用場景,固定接入業務是802.16運營網絡中最基本的業務模型,包括用戶因特網接入、傳輸承載業務等。
游牧應用場景,游牧式業務是固定接入方式發展的下一個階段。終端可以從不同的接入點接入到一個運營商的網絡中。
便攜應用場景,在這一場景下,用戶可以步行連接到網絡,除了進行小區切換外,連接不會發生中斷。
簡單移動應用場景,在這一場景下,用戶在使用寬帶無線接入業務中能夠步行、駕駛或者乘坐公共汽車等,但當終端移動速度達到60~120km/h時,數據傳輸速度將有所下降[6]。
全移動應用場景,在這一場景下,用戶可以在移動速度為120km/h甚至更高的情況下無中斷地使用寬帶無線接入業務。
5 基于WIMAX的移動GIS系統
這個系統的構建,其目的是為了一般移動設備持有者實現位置服務。本系統是在VC++ 8.0語言開發環境。采用esupermap為GIS二次開發平臺,編寫基于Windows Mobile操作系統的智能設備應用程序。通過WIMAX通信技術實現移動GIS系統的高速移動性和數據快速下載。實現了一般移動設備持有者的簡單位置服務。
5.1系統構架
如圖1整個系統數據同步互操作,用戶查詢信息時,應用程序通知GPS模塊,發送用戶位置信息到服務器,服務器查詢數據庫,發送用戶位置所在地圖信息和相關數據。WIMAX接收相關信息交給應用程序進行位置服務。
6 結束語
目前,雖然移動GIS的發展上面遇到了能量持久的動力供給設備和低能耗的數據顯示算法等問題,WIMAX在國內也是剛剛起步階段,但由于WIMAX技術上的優勢和應用領域,移動GIS與WIMAX的結合將給移動GIS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基礎。兩者的結合必定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GIS與其他學科的結合和相互滲透,GIS在越來越多的方面得到了應用和研究。尤其是隨著國際化交流的增多,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移動GIS的應用在公共事務中越來越得到體現,在公共安全方面的實用價值也逐漸的增強。
參考文獻
[1] 梅曉丹.基于Windows Mobile的移動GIS開發[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5(1):2-5.
[2] 俞曉瑩.基于PDA的GPS/GIS移動計算關鍵技術研究[J].經濟地理,2004(9):2-6.
[3] 熊慶文.基于嵌入式數據庫系統的移動GIS應用體系結構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6(1):4-5.
篇10
在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中,設計了分層漸進的體系結構,遵循“基礎知識的學習—能力培養—競賽強化”的實踐教學培養思路,即:首先是扎實的基礎知識的學習,在此基礎上強化能力的培養,最后通過參加各種學科競賽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和創新能力。針對基礎知識的學習,設計了基礎實驗模塊,有基于“通信原理綜合實驗箱”驗證性實驗、分別利用DSP、ARM和FPGA的設計性實驗,通過通信原理實驗箱讓學生驗證點對點通信系統中的基本的調制解調原理、編譯碼技術、系統性能分析等理論知識,并通過DSP、FPGA和ARM開發系統實現;針對強化能力的培養,設計了系統仿真實驗模塊,包括基于SystemView的通信系統仿真實驗[5]、雙語教學的基于Matlab的通信系統仿真實驗[6],通過軟件仿真平臺自行設計由簡單到復雜的通信系統,明確各個具體模塊的實現方法以及相互之間的關聯,從而真正了解整個通信系統的組成及工作原理,在應用型實驗模塊,包括軟件無線電實驗和CDMA移動通信系統實驗,軟件無線電系統中實現較為復雜的調制解調和編譯碼技術,在CDMA移動通信系統實驗中,可以接觸到實際系統的構造和工作過程,鍛煉動手能力;最后,選拔優秀的學生,參加各種競賽,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在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中,重點突出了以下幾點:
(1)各模塊之間既相互聯系,同時也自成體系,支撐相應的理論教學內容,將基礎實驗與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相結合,將多媒體技術、虛擬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方法與手段相結合,充分利用先進的、豐富多彩的實驗教學資源[7];
(2)在實驗項目設計中,結合指導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和自制儀器設備,將講授、討論、自主實驗、課內外實驗相結合,開拓學生思路,培養創新精神;
(3)在課程架構設計中,各模塊循序漸進,從簡單到復雜、從基礎到綜合、從設計到創新,同時,兼顧和輻射其它的相關專業,如非電類專業的學生建議選做基礎實驗模塊和系統仿真模塊中的驗證性實驗,電類非通信專業的學生建議選做基礎和系統仿真實驗模塊,通信類專業的學生3個模塊均可依次選做,外語程度好的學生可以選雙語教學“Matlab與通信仿真實驗”,也可作為開放實驗和研究生實驗項目。
(4)實驗內容設計緊扣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突出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業務能力的培養。
2實踐教學體系的目標
首先,通過構建的分層漸進的體系結構,幫助學生建立通信系統的整體概念;其次,通過驗證性、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幫助學生對通信系統上至整體架構下至具體模塊以及相應的關鍵技術建立全方位、多層面的認識,對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業務能力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8];最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通信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術的能力,以滿足培養通信與信息類高素質工程應用型人才的需要[9]。例如,在基礎實驗模塊中的第1個實驗就是借助通信原理綜合實驗系統實現兩部電話機之間的正常通話,讓學生對語音信號是如何在兩部話機間進行傳遞的?需要哪些模塊?如何連接這些模塊?需要哪些關鍵技術等有一個初步的直觀的認識;接下來通過后續的硬件驗證性實驗對具體的模塊(如HDB3模塊、PAM模塊等)再做進一步的測試,從而驗證最初的結論,幫助學生建立通信系統的整體架構和工作流程。在DSP和FPGA開發系統實驗中,學生可以通過設計通信系統中的核心功能模塊(如FIR濾波器、2FSK模塊等),并有選擇的搭建基本的通信系統,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有機的結合起來。在系統仿真中,學生可以借助SystemView軟件仿真平臺自行設計通信系統(如FM系統、PSK系統等),或者借助Matlab軟件仿真平臺具體分析系統的性能(如AM系統、PCM系統等),從而進一步加深對通信系統的認識。在軟件無線電系統中,可以實現較為復雜的通信技術,如:GMSK解調技術、無線多徑信道特性實驗等,在CDMA移動通信系統上通過工程實踐深入理解實際移動通信系統的架構和工作流程。最后,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的競賽活動,讓學生將學到的各方面知識和實踐技能得到應用和強化[10-11],從而最終實現教學的目標。
3實踐教學體系的效果
(1)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科研素質,成為科學研究的啟蒙教育。學生在進入畢業論文和研究生階段后,其科研能力表現普遍受到導師們的好評。
(2)激發學生對通信基礎實驗及系統實驗的興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非通信專業學生選修本課程,有些學生在修完本課程后還利用課余時間或暑假進入實驗室進一步拓展實驗。
篇11
一、引言
2010年,我國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教育改革要貫徹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指出了我國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高等工程教育的主旨首先是要“立人”,其次才是將學生培養成合格的工程技術人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高等工程教育片面地強調知識和技能,而忽視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導致了工科學生創新能力不強,社會適應能力很差。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起決定性因素的卻往往是個人的綜合素質,而不僅僅是人的知識和技能,所以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傳授學生專業知識,提高工程實踐能力,而且要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讓學生體會人文知識的重要性。只有真正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才能在四年的時間里培養出卓越的工程師和行業的弄潮兒,而不只是局限于技師和匠人。基于此,作為湖南省的地方性綜合院校,根據自身辦學特點和學校目前的實踐教學現狀,以“立人教育”為指導,應用性人才為培養目標,深化實踐教學改革,構建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
二、完善和創新實踐教學體系
秉承吉首大學“立人教育”的理念,依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緊扣企業對通信專業人才的能力要求,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個性,根據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按照一、二學年重基礎,三、四學年重創新的思路,分為“基礎技能、專業能力、工程實踐、應用創新”四個階段完善和創新學科實踐教學體系。
基礎技能階段:改革實踐教學,確保學生能夠盡快適應大學學習方式和環境,改變中學學習慣性,充分熟悉計算機系統,掌握常用工具軟件的使用,對專業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建立初步的工程素養和思維方式。
專業能力階段:改革實踐教學,確保學生能夠直觀和深刻地理解專業基礎知識,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獨立分析和思考知識中的重點和難點,進一步加深對專業的理解,讓學生通過實驗夯實基礎知識,鍛煉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
工程實踐階段:改革實踐教學,確保學生能夠綜合應用專業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引導學生解決企業工程實際和生活中的問題,并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讓學生通過實驗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并在實踐中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意識。
應用創新階段:改革實踐教學,確保學生能夠了解專業發展方向和熱點,學習行業中的新技術,并能夠利用新技術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在實習基地完成畢業實習,熟悉企業研發和工程模式,完成行業技能培訓與職業資格認證,進一步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進行全方位地培養和鍛煉。
三、打造一流教學實驗平臺
實驗室建設是特色專業建設的基礎,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對通信工程實驗室建設進行了統一規劃,分四個層次構建實驗平臺:公共教學實驗室、專業基礎實驗室、專業實驗室、研究性實驗室。目前,建設有“移動通信綜合實驗室”、“嵌入式技術實驗室”、“PCB制板實驗室”等綜合性實驗室,建設有“通信仿真實驗室”、“DSP技術仿真實驗室”、“MATLAB仿真實驗室”等設計性實驗室,與企業聯合建設有“3G移動通信實驗室”,已經初步形成通信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驗室體系。在充分利用現有實驗平臺的基礎上,將進一步加強實驗室的建設力度,完善與華為浙江通信技術公司聯合建立的“3G移動通信實驗室”,與華為浙江通信技術公司協作籌建無線通信設備E-LAB,構建基于MATLAB和LabVIEW的相關通信專業課網絡虛擬實驗室,探索建立移動互聯虛擬實驗室。
四、構建綜合創新實驗平臺
通信工程專業積極推進綜合創新實驗平臺建設,首先,積極與長沙拓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長沙智能制造研究總院等企業展開合作籌建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大學生創業平臺,讓學生參與企業項目和產品研發;其次,繼續完善校級創新工作室管理制度和人才培養模式,發揮學科競賽在實踐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實施“一專業一競賽”的計劃,以學科競賽作為推進器,積極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長有選擇性地參加相關專業學科競賽,培養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者,準備啟動“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行動”,形成了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良好氛圍,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團隊,鼓勵教師指導學生承擔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制作課外科技作品和吉首大學本科生專項科研項目,以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加強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通信工程專業將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物聯網技術與應用、現代電子通信技術在工業信息化過程中的應用作為校企合作育人過程中重點的培養方向,主要涵蓋“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與網絡優化”、“嵌入式與物聯網技術及其應用”、“工業4.0及信息技術”、“Android手機應用開發”等四個方向,積極開展與華為浙江通信技術公司、長沙拓建科技信息公司、北京千鋒互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嵌云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合作,加強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組建教學團隊,共建校企一體的實訓基地,共同完成課程見習、畢業實習以及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選派優秀老師進行企業培訓以及企業選派技術人員共同作為專業知識教學以及各實習階段指導教師,對學生工作情況進行考核評價。根據企業需求和學生自己的意愿,大力推進學生進行從業資格認證和企業資格認證。
六、結論
實踐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創新意識、科學素養和動手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而推動實踐環節中人文素質的培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有著積極的意義,是貫徹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種途徑。文中對通信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教學實驗平臺、創新實驗平臺和校外實習基地的構建和完善進行了探索,并將“立人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實踐表明,實踐教學改革對學生培養和學科建設有著積極的作用,相信能夠為國家培養更多復合型、應用型和創新型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黎奇升,冷志明,劉晗,等.吉首大學“立人思想”來源[J].中國高等教育,2014,(24):32-33.
篇12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在固定的場所通過固定的線路進行網絡通信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了,人們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象使用手機那樣,在移動中實現對網絡的不間斷訪問、在移動中享受網絡提供給我們的各種服務,畢竟手機提供給我們的服務還是太少了。本文所要講到的移動IP技術正是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而設計的。
簡單的說,移動IP是一種計算機網絡通信協議,它能夠保證計算機在移動過程中在不改變現有網絡IP地址、不中斷正在進行的網絡通信及不中斷正在執行的網絡應用的情況下實現對網絡的不間斷訪問。
移動IP的這一特性特別適用于無線通信網絡,因為只有無線網絡中的通信設備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移動。很難想象在有線網絡中計算機怎樣才能在既不改變自身IP地址又不影響正在執行的網絡應用的情況下從一個網絡鏈路移動到另外一個網絡鏈路。可以說,無線網絡技術與移動IP技術是密切聯系、相輔相成的。一方面,無線網絡為移動IP的實現提供了適合的環境;另一方面,移動IP技術的應用能夠實現無線網絡中的漫游功能。
另外,移動IP的目的在于實現移動過程中的不間斷網絡訪問,而不單純是可移動設備對網絡的訪問。為了方便下面的介紹,有必要先將移動IP實現過程中涉及到的幾個主要概念描述一下,這幾個概念包括移動節點(Mobile Node)、本地鏈路(Home Link)、移動節點的本地IP地址(Home Address)、本地(Home Agent)、外部鏈路(Foreign Link)、移動節點的轉交地址(care-of address)、外部(Foreign Agent)、隧道(tunnel)。
二、 移動IP節點在移動過程中通信的實現
在介紹移動IP的工作原理之前,要為外部鏈路上的移動節點分配一個轉交地址,使用隧道進行IP數據包的再次封裝。因為經過再封裝后的IP數據包的目標IP地址為外部鏈路上的IP地址,因此有利于該數據包通過正常的路由途徑從本地傳遞給位于外部鏈路上的移動節點,這樣就不需要對本地與外部之間的路由器做改動了。
發現(Agent Discovery);轉交地址注冊/取消注冊(Registration/Deregistration);數據的收發。判斷移動節點現在所處的位置是本地鏈路,還是外部鏈路;檢測移動節點是否從一個鏈路移動到了另外一個鏈路;當移動節點確定它位于外部鏈路上時,獲取一個轉交地址。
1.移動節點的工作方式
搜索:搜索是移動節點能維持正常通信的前期工作,通過搜索移動節點首先確定自己的位置。
注冊:移動節點確定自己在外地鏈路的時候,循環給家鄉帶理發送一個 UDP 包,通知它自己當前的 IP 地址,即外地鏈路取得的轉交地址,直到收到服務器的應答消息。
注銷:移動節點重新回到家鄉鏈路的時候,循環給家鄉帶理發送一個 UDP 包,直到收到家鄉的應答消息。
接收數據包:移動節點在家鄉鏈路接收數據包和固定節點的工作機制完全一樣。
發送數據包:如果移動節點確定自己在家鄉鏈路上,它象固定節點一樣,使用 TCP/IP 協議,不需要對數據包進行額外處理,直接發送;否則,移動節點會發現要發送的數據包的源地址是當前鏈路的轉交地址,因此,它先將發送包源地址修改為家鄉地址,然后再發送。
2.注冊、注銷機制
移動IP的注冊過程在搜索之后。此時,移動節點已經可以判斷出自己的位置,是處于家鄉鏈路還是處于外地鏈路。當移動節點發現它的網絡接入點從一條鏈路切換到另一條鏈路上時,它就要進行注冊。另外,由于這些注冊也有一定的生存時間,所以有些時候,移動節點的位置并沒有移動,它也要在現有注冊過期時進行重新注冊。
移動IP的注冊過程是:通知家鄉它在外地鏈路取得的轉交地址;使一個要過期的注冊重新生效;在回到家鄉鏈路上時要進行注銷操作。
3.傳遞數據包的選路
根據移動節點的當前位置進行數據包選路的技術,這是移動IP的最主要技術之一。我們必須考慮兩種情況:移動節點連接在家鄉鏈路上時和移動節點連接在外地鏈路上時。后一種情況還有兩種情形:移動節點采用的是轉交地址還是配置轉交地址。由于IPv6已經成為下一代互聯網事實上的標準協議,并且IPv6不存在地址空間問題,因此,在IPv6下,移動IP將沒有外地。
當注冊工作完成之后,移動節點無論漫游到Internet的任何地方,都會通過注冊機制通知它的家鄉它目前所取得的IP地址,使得家鄉能夠轉發那些試圖與它通信的網絡節點給它發送的數據包,這里,我們不關心移動節點在外地鏈路是如何取得配置轉交地址的,我們假定移動節點已經通過某種辦法得到了一個外地鏈路上的配置轉交地址,然后將這個地址通知給它的家鄉。我們這里不考慮家鄉如何將送往移動節點的數據包通過隧道路由給移動節點,這部分工作是另一位同學的畢業論文所涉及的內容,我們僅僅考慮移動節點需要做的處理。由于數據的通信是雙向的,因此,處于外地鏈路上的移動節點涉及的工作就分為接收數據包和發送數據包兩大部分。
4.搜索
移動節點利用搜索過程主要完成三個功能,即判定自身當前是連在家鄉鏈路上還是外地鏈路上;檢測自身是否已經切換了鏈路;如果已經處于外地鏈路,則取得外地鏈路上的轉交地址。
搜索由兩條簡單的消息構成。
第一條消息是廣播消息,家鄉利用這個消息向移動節點宣布它們的功能。當一個節點在一條鏈路上被配置成家鄉服務器的時候,它就在這條鏈路上廣播或組播廣播消息,這使得連到這條鏈路上的移動節點可以判定該鏈路上是否有存在。如果有,可以從廣播消息中取得服務器的IP地址,并且判定的功能是什么。
第二條消息是請求消息,當移動節點沒有耐心等待下一個周期發送的廣播消息時,它可以發送請求消息。這個消息的唯一目的就是讓鏈路上的所有立即發送一個廣播消息。有些時候,移動節點快速地切換鏈路,而發送廣播消息的頻率相比而言就太慢了,這時請求消息就非常有用了。由于密鑰管理上的困難,移動IP不要求對這兩種消息進行確認。
5.快速切換
篇13
1 “互聯網+”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的含義
1.1 “互聯網+”的含義
“互聯網+”是指以互聯網作為交互平臺,大量采用最新的技術手段(如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來促進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無縫銜接,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融合于相對較成熟的傳統行業之中,以形成傳統行業的全新的業務體系,使之在新興“互聯網+”的沃土中更加繁榮昌盛。
1.2 “互聯網+”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的含義
“互聯網+”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是指高校圖書館在“互聯網+”環境下,積極運用互聯網思維,與互聯網碰撞融合、互聯互通,以解決目前高校圖書館服務與用戶不相匹配的僵持、被?泳置婕捌淥?面臨的信息技術問題。通過“互聯網+”高校圖書館服務理念創新、服務平臺創新、服務內容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使高校圖書館這一“生長著的有機體”所提供的服務始終保持常變常新的能力,更好地發揮作用、履行使命。
2 “互聯網+”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的路徑
2.1 服務理念的創新是先導
在“互聯網+”時代,高校圖書館要實現服務的創新,服務理念的創新是先導。服務理念的創新,就是要摒棄消極被動的傳統服務理念,樹立積極主動的服務理念,以用戶為中心。高校圖書館應主動了解高校師生的興趣愛好,根據用戶對圖書館資源的搜索、瀏覽痕跡,通過計算機對數據進行分析,針對用戶建立個性化移動閱讀行為模型。高校圖書館要根據用戶的個性化移動閱讀行為模型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信息定制、閱讀推送、信息檢索等[1],為他們提供快速、細致、精準、個性化的服務。
2.2 服務平臺的創新是重點
傳統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平臺是建立在紙質文獻服務架構上的,受其文獻資源數量、場地大小、開館閉館時間等條件的制約,只能接待有限讀者,且師生需要任何文獻資料都必須到圖書館才可以查詢、借閱,費時費力,這種服務的低效率與“互聯網+”高校圖書館服務的創新極不協調。但是,高校圖書館要獨自打造一個新的服務平臺,發掘新用戶,拓展服務空間均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要實現“互聯網+”高校圖書館服務平臺的創新,可以借助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之力與社交平臺融合互通,以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為服務載體,以用戶數龐大的社交平臺為服務陣地,高校圖書館介入其中提供服務。如:借助“二維碼讀者證”讓高校師生及校外用戶用手機替代借書證通過圖書館“門禁”并查閱資料、借還圖書;借助微信、支付寶平臺推出高校圖書館“借還圖書查詢”功能,用戶通過登錄微信就能了解到自己所借圖書是否超期,并能在手機上辦理圖書“續借”手續,大大節約了用戶的時間;借助微信讓用戶可以免費預訂圖書館的展覽、講座、培訓、娛樂互動等入場券,既便于圖書館組織者事先了解參與圖書館活動的人數,從而妥善地做好統籌安排工作,也有利于用戶方便、快捷地利用圖書館,拓展圖書館的服務空間;而借助“微閱讀”則可以讓高校師生和校外用戶能夠用手機隨時隨地閱讀圖書館的電子書,使之成為用戶獲取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的重要途徑。高校圖書館借助“手機+社交平臺”的服務創新,不僅吸引了現實用戶和潛在用戶,大大增強了用戶與圖書館之間的黏合度,還提升了圖書館的服務空間和社會效益。通過借助“手機+社交平臺”的服務創新,使高校圖書館服務不再受時間、地點、空間的限制,真正實現了中山大學程煥文倡導的任何用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獲得任何圖書館的任何信息資源。更值得稱道的是,這類服務屬于“自攜載體(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模式”,圖書館既因無須配備電子閱讀器等終端設備而節省大量經費,也無須在平臺建設、維護和宣傳上費力費錢,還可借助社交平臺的種種優勢將服務資源直接推送到讀者的手機,使閱讀和服務推廣獲得更高的效能[2]。
2.3 服務方式的創新是關鍵
“互聯網+”高校圖書館服務方式的創新,除常用的電子郵件、電話、面對面的交流、QQ、MSN等即時交流的服務方式外,高校圖書館服務方式的創新應著力微服務、嵌入式服務兩個方面。
2.3.1 微服務。高校圖書館的微服務,是指高校圖書館依托微媒體技術,通過微博和微信等平臺,將微服務傳播打造成信息交流、共享的公眾平臺,加強與高校師生的信息交互,提供細致化、個性化、多元化的信息服務,從而滿足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師生的信息需求。高校圖書館微服務以用戶為中心,因貼近用戶需求提供服務而深受師生喜歡,它是一種高效、新型的服務模式。高校圖書館微博、微信平臺的服務功能主要劃分為四個方面,即用戶信息、資源檢索、信息快遞、互動咨詢。用戶信息主要關注為用戶提供圖書查詢、薦購、預約、提醒等功能;資源檢索則包括期刊數據庫檢索、電子資源閱讀等;信息快遞側重于圖書館提醒、通知服務,如圖書館開放時間、借閱規則、新聞公告、資源推介、講座培訓、娛樂互動等;互動咨詢涵蓋用戶互動咨詢、答疑、建議、留言等[3],如: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武漢大學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等20個將“服務”項目單獨列出的大學圖書館新浪微博中,提供的服務包括新書推薦、培訓通知、樓層導視、訪問官網、本館概況、通知、開放時間、移動圖書館、知識庫、圖片素材、數字校園、趣譯、閱讀、團隊介紹、科研工具、學術鏈接等[4]。高校圖書館微服務的實踐證明,微服務可使圖書館與用戶無縫對接,建立良好的館讀關系,有利于方便用戶利用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提升圖書館的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微服務正在成為“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服務的創新品牌和新增長點。高校圖書館要實現高質量的微服務,應加大圖書館微服務的宣傳力度,通過宣傳讓更多的師生了解并關注微服務,吸引更多的現實用戶和潛在用戶。高校圖書館可在主頁上將本館的微信平臺二維碼、微博賬號放置在醒目的位置,以便于用戶查詢、利用;通過圖書館大廳的電子屏幕滾動宣傳微服務的內容,在微博、微信平臺上邀請移動通信、互聯網領域的專家學者與用戶進行互動交流,從而使圖書館的微服務吸引更多的現實用戶和潛在用戶參與其中。高校圖書館要實現高質量的微服務,還應主動了解高校師生的服務需求,針對高校師生的服務需求構建清晰的服務目標。圖書館應圍繞服務目標,根據高校師生的閱讀習慣靈活制訂微信時間,在使用微平臺的高頻時段之前推出信息的更新。高校圖書館可進行問卷調查、短信互動、語音調查,根據用戶的興趣個性、閱讀痕跡,分析高校師生的閱讀傾向,貼近其閱讀需求,增設其感興趣的熱點內容,提升高校師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性。高校圖書館要實現高質量的微服務,應采取多元化的信息獲取方式來豐富微服務的內容,可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通過精美的圖片、鮮活的視頻、生動的音頻、靈活的對話方式和互動的參與方式相結合,使微服務方式更加多元化、人性化,以提升高校圖書館微服務內容的生動性、趣味性,使微服務的內容更豐富多彩,更具有生命力,從而滿足高校師生的個性化、差異化的信息需求,為高校師生充分利用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提供便利條件,推進高校圖書館微服務平臺建設的良好發展。高校圖書館要實現高質量的微服務,應優化微服務人員的素質。高校圖書館微服務平臺的建設需要具備多學科知識儲備的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參與,工作人員不僅要具有圖書情報專業素養,還要具備其他學科背景知識,同時還要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具有針對移動終端提供信息推薦的能力,能夠了解特定學科領域的用戶需求,根據其學科專業、研究方向、科研項目,提供專業化、深層次的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