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公募基金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公募基金的內在原因公募基金開發時間晚、發展時間短,各種投資的具體操作尚不完善,其自身的內在原因是導致公募基金投資散戶化的直接原因。公募基金投資處于高速發展的狀態,其仍然缺乏一定的投資專業人才,然而新培育的投資人才雖然知道一定的金融投資理論,但缺乏一定的投資經驗,其投資目光較為短淺,較多為中短期投資。從基金經理的角度上而言,許多的基金公司均由每年的公司排名作為基金經理的業績考核內容,因此許多基金經理為了自身業績而不得不放棄長期的投資,而轉向中短期投資,這樣的投資結構失衡,反而會導致公司利益的流失。更何況,基金經理的收入由工資和獎金組成,與投資業績沒有直接的聯系,沒有一個較為完善的激勵機制,這樣將會導致基金經理失去工作的積極性和熱情。再加上,基金公司通過公司業績來選擇基金經理,時常更換基金經理,這樣不但讓公司無法獲取長期投資的利益,還會使公司的投資風格發生變動,無形中加大了投資風險。在行政部門中,公募基金機構普遍缺乏一個較為完善的監管機制,對公募基金投資的過程缺乏一個較為全面的監管,這樣將導致許多違法行為的發生。
3、基金排名制度不科學基金排名對于基金機構的投資方向和基金經理的選擇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因此基金排名對基金機構和基金經理而言都十分重要。然而,按照目前的狀況而言,我國的基金機構排名的審查時間較短,根本無法考慮長期的投資因素,該排名大部分是針對中短期投資的投資收益而言的,忽視了長期投資的利益,這樣的基金排名缺乏一定的真實性。更何況,國內的公募基金機構會為了爭奪基金排名而出現頻繁換股、參與績差股等行為出現。
4、投資者缺乏相對應的投資理念公募基金的投資者是由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組成,且以個人投資者居多,而個人投資者的投資狀況容易受到個人的投資情緒和投資理念影響,且容易影響其他個人投資者的投資情緒。一旦市場處于過度樂觀或者過度悲觀的狀況時,投資市場將會出現羊群效應,市場將會出現大量的申購或者贖回,這樣將會導致投資市場出現經濟泡沫或者陷入低迷。
二、如何解決我國公募基金投資散戶化的狀況
1、培養專業的投資人才,建立起科學高效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必須要在公募基金機構內及時的補充投資人才,培養更多的優秀投資人才,設立一個由投資人才和基金經理所組成的投資小組,盡可能提高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和技巧,盡可能減少更換基金經理帶來的影響,使投資風格更為穩定,投資理念更為成熟。與此同時,還必須要建立起科學高效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設立一個較為完善的激勵機制,把基金經理的收入與基金機構的業績相掛鉤,提高基金經理工作的積極性和熱情。
2、建設健全完善的公募基金內部管理機制證券監管部門應該要根據現狀出臺一系列的基金投資規章制度,嚴打“幫忙資金”等違法違規行為,讓公募基金機構進行投資時有法可依。“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還必須要發揮其帶領和監管作用,與業內的各大公募基金機構達成共識,共同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在業內形成一種自律的風氣,共同維護基金投資秩序。與此同時,還必須要及時的定期的公布換手率等市場信息,堅決抵制“散戶化”現狀的出現。
3、健全和完善基金排名制必須要對舊式的基金排名制進行合理的完善和更改,延長其審查時間,加長基金排名公布的相隔時間,鼓勵公募基金機構進行長期投資,在基金排名內加入長期投資的因素,保證基金排名的真實性。這樣不但能夠鼓勵長期投資,在某種程度上降低投資的風險,還能對基金經理做一個較為全面的觀察,使投資風格更為穩定。
4、向投資者灌輸專業的投資理念應該就投資的基礎理論知識、風險意識和風險規避、投資的注意事項等方面對投資者進行一個較為全面的專業知識的灌輸,讓投資者有一定的專業投資理念,在投資前對基金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提高投資者投資基金的耐性和信心,盡可能的減低“羊群效應”狀況的出現。
篇2
設計和實施基于項目的學習教學法可以很容易地適應高等教育,使之從傳統的講授形式輕松過渡到以學生為中心的環境中。學生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1.引導問題
設置一個真實的引導問題。通過向學生們展示他們的工作在現實世界中是有用的,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教師的角色從講課人和打分者變成了一個推動者或項目顧問。
2.確定必要的技能
要概述出每個項目中用到的技能。目標是教授基礎課程的內容,以及在工作場所所需要的技能,如專業演示、協作和專業設備操作的能力。在小臺虎鉗制造方案項目中,課程內容包括:正確使用設備、手工操作技能,數據評估中使用的測量方法;產品裝配與調試;圖形分析、驗證報告的技術寫作和標準作業程序。在小臺虎鉗制造項目中,創建預算,耗材訂購,團隊合作決策,與非科研人員交流成果,展示海報,這些都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技能。
3.進入事件
進入事件是一個項目的介紹,并為學生提供工作動力以及最終的產品要求。該事件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如實地考察、信件或視頻會議。最終市場需要什么樣產品?通常情況下,可以由市場合作伙伴的一封簡短的信明確描述該問題。由指導者寫這封信,信件內容包含目標和課堂上的重要術語。市場合作伙伴批準并簽署,安排一到兩個地點進行實地考察。
4.知道和需要知道的清單
創造學生學習的環境是關鍵。以特定內容的需求信作為基礎,學生將創建一個知道和需要知道的清單,這將為今后的課程研究提供方向。并計劃如何在以后的課程中解決這些問題。首先,開展小組工作,并在課堂討論中得出一張綜合清單。該過程中指導教師只作為一名抄寫員,使學生了解自己的貢獻是有效和重要的。一旦清單產生,可以立即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而其他問題可以在今后通過多種方法詳細解釋,包括課堂教學、小組討論和閱讀教材。清單是動態變化的,可以刪除已經解決的項目,添加待解決的項目。這與傳統教導方式不同。傳統教導中,所有的重要信息都提前給出,讓學生用來完成項目。而在新模式中,它是驅動學生學習的最終動力。
5.意見和選擇
在小虎鉗制造項目中,學生團隊自主決定加工和分析方法。一旦決定了最好的技術選擇,學生們就會努力工作以取得成功。此外,在小虎鉗制造方案項目中,由于沒有實際裝配操作經驗,學生們遇到了難題。“如何將零件裝配成合格的產品?”是后期加入需要知道清單的。學生會想方設法應對這一挑戰。包括熟悉各零件的作用、相互關系、聯接方法,確定裝配方法、劃分裝配單元和順序,使用夾具、量具和輔具提高準確度。任何可能的解決問題的方案都應該被嘗試,學生們會很喜歡自由地制造。
三、面對大批學生的實驗室項目的執行策略
1.教師選定的項目
小規模的實踐課程經常讓學生以自己的興趣為基礎選擇一個項目。然而,在大班由指導教師選擇問題是必要的,因為許多項目的制造成本會比較高昂。例如,對幾個不同的制造項目進行分析,每個實習小組執行這些相同的制造項目。此外,不同的團隊選擇了同一個制造項目,這樣就把制造成本的消耗降到了最低。給每個組安排家庭作業、查找文獻,編寫加工工藝并在上課時間選出做得最好的一隊。討論不同技術的優點和缺點是一個極好的鍛煉,合作使得學生們找到一個合適的工藝。該方法需要在項目開始前約一個星期被指導教師批準,以便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生成自己的清單,其中包括成本。
2.學生團隊之間的交流
許多小規模學校的實驗室對學生完全開放。團體之間的合作對于及時完成項目制造必不可少,其可以縮短故障排除時間。例如,在一個項目中,整個一周,加工工藝共享,大大減少了開發所需的時間,所有團體都為制造和解決問題努力。記錄每一個過程,在每天進行總結。在第二天開始工作前,團隊應該參考筆記,并根據需要調整工作安排。學生可以很容易地發現完備記錄的好處。持續合作,直到問題解決,然后各組對自己的產品進行分析。此外,上課時間被用于共享解決問題方法和編制加工進度報告。一個典型的進度報告,要求各組提供數據以及一個簡短的問題分析,然后描述制造的困難點、如何解決、哪些問題仍然存在、未來的實驗計劃。依據個人所作貢獻,學生獲得兩個評分:一是對自己團隊內的,二是對大團隊的。
3.團隊的選擇和評分
制造項目中,學生們被要求和他們沒有合作過的個人組成團隊。雖然沒有正式的角色分配,團隊的管理和職責分配的責任在于學生。使用百分比分數來評估整個項目組的每個成員,以此指明每位成員在整個項目中的貢獻。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一致認為工作是平分給每一個人的,那么每個人都應得到相同的分數。也有存在同組得分有較大差異的情況,某些小組成員會獲得比同組人更高的分數,但這是他們討論后的結果。如果同組的得分存在較大差異,并且存在分歧時,筆者會召集起這個小組學生開會了解情況,給出一份合理的成績。不過到目前為止,并沒有這種情況發生。
篇3
一、我國土木工程建筑結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從我國近些年土木工程建筑結構設計的發展來看,城市建筑水平已經得到極大提升,建筑工程設計也開始多樣化,并且在實際的工作中較為注重對于人們生活質量要求的相關問題,但是具體分析來看,我國土木工程建筑結構設計存在的問題也是有的,而且這些問題體現在多個方面,需要引起設計者和相關管理者的關注。
1.土木工程建筑結構的牢固性有待提高
眾所周知一個建筑工程最為主要的就是要保障具有牢固性,這不僅僅體現在建筑物的安全和穩定,更主要的是對于居住者的一種安全保障,引起要切實做好牢固性的管理工作。載現代社會的土木工程建筑結構設計中,如何做好工程牢固性的相關工作逐漸成為一個較為重要且必須思考的問題。但是我國土木工程建筑結構設計中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力度還不夠,其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隱患問題并沒有切實的解決。在土木工程建設結構設計中,雖然表面上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一旦出現自然災害,比如地震、火災等都有可能對于建筑物造成巨大的沖擊,致使建筑結構發生一定的變化,對人們的生活安全造成嚴重影響,這些問題都是在土木工程建筑結構設計過程中沒有做好地基工作。比如在我國2008年發生的汶川大地震造成眾多房屋、橋梁等出現坍塌的情況,都是因為沒有做好工程牢固性的保障工作。
2.構造柱和承重柱的區分問題
土木工程磚混結構建筑的構造柱和梁配合設計,能夠起到良好的防止墻體斷裂的情況,是一種重要的保障措施,更是對居住者生命財產進行保障的重要基礎,但是在現實的工作中,一些土木工程建筑結構設計人員沒有清晰的認識到兩者的區別,尤其是沒有分清楚構造柱和承重柱的概念,將承重柱的設計方法直接套用到構造柱設計當中,沒有為構造柱設置基礎。因此,難以抵抗地震的震動強度,從而導致結構裂縫、沉降等,甚至引起建筑物倒塌。另外。為了方便分析承重柱受力,將其截面面積設計得太小。這樣在外力的作用下,柱體和梁體就會出現開裂問題。
3.缺乏對環境因素的考慮
前面已經提到,我國是一個地域差異較大的國家,每一個地區都具有自身的特征,不僅僅是居民對于建筑的需求,更主要的是建筑結構設計中的一些需求問題,比如地域環境對于建筑結構設計的影響,在我國東西南北土質、水質、文化等因素差別比較大,比如在潮濕度方面,南方比北方較為潮濕,那么如果在土木工程建筑結構設計過程中不能進行有效的考慮,而采用同樣的建筑結構設計理念,在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沒有區別,那么在建筑物的使用過程中必定會出現一些問題。
二、土木工程建筑結構設計問題的有效改進措施
作為土木工程建筑結構的設計人員,在進行相關設計工作的過程中必須主動進行實地調研,不斷 提高自身的設計水平,尤其是對于上述提到的一些問題必須進行及時的改正,提高認識,全面提高建筑結構的設計水平,保障工程的質量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1.全面做好牢固性設計工作
前面對于牢固性設計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因此作為設計人員在未來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充分重視這一問題,第一個方面是做好內力組合設計工作。內力組合是土木工程結構承載力抗震設計的要點,它要求在調整承載力抗震系數的基礎上設計。工程結構抗震設計要求材料強度的設計值應大于沒有考慮抗震要求時的材料強度設計值。如果采用非抗震設計的材料強度設計值進行計算,則抗震設計需要對承載力抗震的系數進行調整。通過綜合受彎梁、偏壓柱、受剪等的系數調整,提高結構的承載能力;兩一個方面是做好板設計和配筋。板設計和配筋的結構設計,要分析板長邊和短邊的長度。如果長度差距< 2mm,則適合采用雙向板計算的方式設計;
如果兩者的長度差距在2 ~ 3mm 之間,則適合沿著短邊的受力單向板進行計算,并將足夠的構造鋼筋布置在長邊位置。根據工程結構板的具體大小,可按照彈性的方法計算。對于連續雙向板跨中的最大彎矩計算,要求根據荷載分布的具體情況,對滿布荷載進行分解和間隔進行布置。
2.充分考慮環境的因素
針對我國建筑結構設計中存在對于環境因素認識不足的問題,在以后的設計中,我國的設計人員必須及時提高認識,對于環境問題進行解決,首先是要認清楚當地的實際土質,土質環境決定了建筑物的穩定程度,也就是要求這些設計人員在設計的過程中對當地的土質情況進行充分的考察了解,如果在土質較為疏松的地域進行建筑,就比考慮進一步進行加固的問題;其次是做好天氣等問題的考察,在我國南北方的雨水差異較大,因此要根據這些區別進行不同的建筑設計,比如在南方,雨水較多,那么在進行建筑結構設計中要充分考慮有效防水、防潮的問題,避免因雨水過多而影響建筑物的質量;最后是要區別地域人文環境,我國是一個地域廣闊,多民族的國家,每個地區和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有獨特的風格,因此建筑結構設計也要充分考慮居民的需求,在設計過程中有所區別。
結語
篇4
Key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mode; site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TL3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一、現行工程項目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不同的工程項目管理模式,具有不同的優點,但也存在著許多普遍的缺點,有的模式已經不能很好的適應大型、復雜、現代化信息集成的工程項目需要。現有的項目管理體系是由一系列相互分離的合同構成的交易關系。主要參與者是業主、咨詢專家、設計師、監理、施工單位等。他們之間的工作流動和信息傳遞采用的是一種“拋過墻”。在決策決斷常常只有業主和咨詢專家的參與,不能對項目實施以及運營階段進行系統考慮。在實施階段,業主傾向于主觀的選擇某一種項目采購方式,如CM模式管理,而不是根據工程項目的性質進行系統地考慮。設計與施工相分離,即當設計全部或部分完成之后,再選擇承包商按照設計進行施工。項目的設計由設計師全權負責,項目的施工由施工單位全權負責,業主除了進行支付以外常常只是負責所謂的監督審查,這些分段式的項目管理模式導致了項目的實施存在以下缺陷:
1傳統模式中業主對決策階段、設計階段、施工招標階段、施工階段、交付運行階段分別進行管理,不能充分考慮項目整個生命周期的各種需求和限制;缺少對項目真正從全生命周期角度進行分析,工程項目的決策方案缺乏系統性,無法實現全生命周期目標;
2在大多數項目中,項目參與方相互獨立,各自以自身利益為目標參與項目,參與方各自完成其專業工作,在項目進程中充滿了各種沖突和爭執,他們的管理活動之間缺乏集成整合、協同工作;
3傳統模式沒有也不可能以建設項目的運營目標來導向決策和實施,最終用戶需求往往自決策階段開始就很難得到準確的定義,無法實現運營目標的優化;
4傳統管理模式中不同階段用于業主方管理的信息支離破碎,形成許多信息孤島或自動化孤島,決策和實施階段生成的許多對物業管理非常有價值的信息往往不能在運營階段被直接、準確地使用,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
5適用于分階段管理的信息系統為各自管理目標服務,建立在不同的項目語言和工作平臺之上,難以實現靈活、有效、及時的信息溝通;
6設計、招標和施工中產生的信息傳遞不暢,某一階段產生的信息無法在下游得到正確使用和增值,同時出現了大量的重復信息工作;
二、從施工階段現場管理出發,提高工程質量
1、建筑施工現場達標
建筑施工現場應當符合下列要求:安全、整潔、美觀,在城市的施工工地,有圍擋設施,圍擋高度不得低于1.8米;道路平整、暢通、不積水、材料堆放整齊有序,泥漿不外流; 垃圾及時處理,不得就近亂堆亂倒;擾民的施工不得在夜間進行;因特殊情況確需夜間施工的,必須經有關部門批準后方可施工,施工過程中應當盡量減小噪聲;符合衛生標準;作業人員佩戴證明其身份的胸卡;作業人員臨時宿舍牢固,宿舍內整潔通風,不得設通鋪,不得亂拉亂接電線;阻止無關人員進入施工工地。施工企業應當遵守下列規定:不得在建筑施工現場熔融瀝青或者焚燒油氈、油漆等易產生有毒、有害煙塵和氣體的物質;不得從高處向下拋撒建筑垃圾;不得將有毒有害廢棄物作土方回填。
2、追求高質量 , 嚴格按圖施工
在施工過程中,嚴把工程質量關,各方質量管理人員把加強施工工序的質量檢查和管理工作真正貫徹到整個過程中,采取防范措施,消除質量通病,控制返工率。甲方代表應隨時抽查施工方是否嚴格按照設計圖紙進行施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與監理單位一起,追究責任。及時檢查是否存在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問題,質量不符合規定的,施工方應負責返工、修理。甲方應及時對隱蔽的工程進行檢驗。
3、確保工期,對施工單位獎懲分明
施工進度方面,甲方代表要注意查看施工單位是否按合同工期、按施工組織設計進行,發現問題要及時提出來。對于按照施工組織設計進行的,發現在合同約定的工期內確實完不成的,要適當延長工期或者督促施工單位加人加班。對施工質量好壞及工期提前或拖延情況實施獎懲制度,充分調動施工方的積極性,在使施工單位獲得合理的經濟效益的基礎上感到“干好干壞不一樣”,促使其達到工程管理的理想境界。
4、以科學管理促進協調
工程中各專業的交叉部位明顯的問題要及時協調,在現有管理水平的基礎上,認真對待每一個管理環節,不走過場,針對影響工程質量品質的一些關鍵問題,從技術上、人事制度上、體系結構上建立更加有效的、更加科學的管理體制,從而達到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5、要充分發揮監理單位的技術協調作用
甲方書面授權給監理單位進行監理,明確監理權力,監理在委托的范圍內,有工程使用材料和施工質量的檢驗權、工程施工進度的檢查監督權、結算工程款的復核確認權和否決權等。這就明確了在建設工程中,監理方是甲方重要的技術協調和行使權力代表。甲方代表要留意監理是否在甲方賦予的職權范圍之內進行了實際工作。比如監理查驗質量工作后,對所批準使用的建筑材料、設備、構件是否真正合格,甲方代表要實測一下,發現問題,甲方代表要責令監理方監督施工方更換建筑材料、設備、構件,或可依照《建筑法》有關條款追究其法律責任。
6、明確責任,綜合管理
成本管理方面,現場管理人員應實行歸口管理,管好項目控制投入,降低消耗,提高工效,根據施工項目的實際情況編制降低成本的技術組織措施,深入挖掘各分項工程中存在的降低成本利潤點,降低成本。作為項目經理,要在充分分析施工合同和投標報價的基礎上,建立項目部成本控制體系,確定成本控制目標,編制成本控制計劃,形成成本控制全員、全過程參與的責、權、利相結合的局面。
7、動態控制,分析成本,控制成本
成本分析既要貫穿施工的全過程,服務于成本形成的過程。預算員根據本項目的招投標文件、施工合同、清單報價表,進行綜合單價分析,制定先進的、經濟合理的施工方案,以達到縮短工期、提高質量、降低成本為目的。在這過程中,分項管理,節約成本。主要控制好人工費、材料費、機械費和間接費及其它費用。項目部定期定階段進行成本分析,根據清單報價為綜合單價法,對每道工序施工完后都要進行成本分析,明確贏利了多少,虧損了多少,找出虧損的原因,制訂補救和改進措施,控制成本支出加強成本管理。
結語:施工現場是建筑企業的主戰場,施工管理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企業經濟目標向物質成果轉化的場所。加強現場管理是施工企業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加強施工現場管理,不斷提高施工現場管理水平,越來越受到建筑行業主管部門和施工企業的重視。必須緊密圍繞著建筑所包含的施工內容的多樣性和繁復性進行管理,系統合理地控制施工中各項工作的有效實施。
篇5
一、我國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的最優路徑
(一)準備階段
由于金融市場產品多樣化的發展,我國已發行若干類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如蘇寧旗下11家門店的資產證券化、新派公寓權益型房托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和暢星-高和紅星家居商場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等。這些類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雖然已是場內發行交易,但還只是面向機構投資者,并無確切意義上的公募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因此在政策方面,我國立法當局需完善有關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規定,對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市場的準入、組織運營、業務合規、收益分配以及風險防范方面做出具體確切的規定。
(二)試點階段
由于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涵蓋諸多投資領域,包括住房、辦公樓、商業地產、工業房地產、寄宿房地產、醫療房地產、倉儲房地產、基礎設施、林地、數據中心房地產、房地產相關行業以及房地產債券等。因此我們可將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分為三類,即房地產類投資信托基金、房地產相關行業類投資信托基金和房地產債券類投資信托基金。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政策完善并實行后,我們首先發展房地產類投資信托基金,并選擇符合目前供給側改革這一政策大環境的住房類這一單一類型的房地產類投資信托基金為試點。經過一段時間的試行后,綜合研究該試行房地產類投資信托基金的運營情況和投資者的市場反應,并提出相應的整改措施。
(三)完善階段
經過試點階段的試行和整改,我國單一類型的房地產類投資信托基金的發行及運營已趨于成熟。此時政府可在市場上試行房地產類投資信托基金的其他單一類型如辦公樓、商業地產、工業房地產、寄宿房地產、醫療房地產、倉儲房地產、基礎設施、林地和數據中心等。其后可實行多類型的房地產類投資信托基金和房地產相關行業類投資信托基金。最后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市場基本成熟后發行房地產債券類投資信托基金。此階段我國可以完成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市場從單一到多類型,從房地產到相關行業,再到房地產金融市場的完善過程。
二、我國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的募集方式
基金的募集方式有兩種,公募方式和私募方式。同樣,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募集方式也可分為公募和私募兩種。采取公募方式的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可以面向社會公眾公開發售。這種基金可以向社會公開發售基金份額和宣傳推廣,基金募集對象不固定且基金份額的投資金額要求較低。因此公募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適合有房地產投資需求的中小投資者。但這種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要遵循的法律法規較多,受到的監管也比較嚴格。相較公募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而言,私募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則收到的監管力度要小,這是由于其投資者都是特定的,人數不超過200人,并且投資者需要是合格投資者。但由于私募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不面向公眾發售,不進行公開宣傳,基金份額的投資金額較高,因此私募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投資范圍更大以及所受限制更小。
三、我國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的資金來源渠道
目前我國的房地產市場的資金來源可分五種,分別為國內貸款、利用外資、外商直接投資、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來源。而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來源渠道有面向特定或者不特定的投資者募集的資金以及基金在運營過程中產生的收益或者利得。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私人財富迅速積累,全國范圍內形成了大量的社會閑散資金,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設立可吸收大量中小企業投資者的資金,對金融資源配置起一定的促進作用。而從養老金入市這一行為來看,養老金和社會保險金等的管理機構會作為機構投資者也可為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提供一定的資金。當然,在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管理運營過程當中,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投資的標的也會由于升值或者盈利產生一定的資金來源。這又刺激了投資者對于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投資信息,從而達到良性循環的目的。
四、我國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的產品定位
針對目前我國的現實國情,我國更加適合發展公募封閉契約權益型的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首先,公募型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投資金額要求較低,可以吸收社會小額閑散資金,促進金融市場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的同時受到法律法規監管較嚴格,從而降低基金的運營風險;其次封閉型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具有更高的流動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不利因素對基金整體的影響;再次契約型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基金資產為信托資產,受信托法保護,安全性更高也更適合我國市場現狀;最后,針對我國目前較高的房屋空置率及嚴重的房地產存量與增量失衡的現象,權益型不僅可以滿足投資者的需求,而且可以滿足真正房屋承租者的需求,從根本上解決投資者和需求者的矛盾。
參考文獻:
[1]姜偉偉.我國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發展模式與運行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
篇6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深化,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我國開放式基金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尤其是從其投資行為上看,仍然不夠規范和理性,很多研究表明其存在一定的羊群行為。但是目前關于我國機構投資者投資行為的研究多集中于“期內”的研究,對于基金“跨期”投資行為的研究并不全面。本文從“期內”和“跨期”兩個視角研究我國開放式公募基金是否存在羊群行為,對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和保護廣大基民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跨期羊群行為的市場影響
基金機構投資者的跨期羊群行為給國內開放式基金市場造成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正效益和負效應兩方面,不同的學者持有不同的觀點。在此,本研究認為跨期羊群行為對市場的正效益作用高于負效應作用。以下是列出的兩點跨期羊群行為對市場的正效益:
1.指引正確的投資方向
投資基金的最終目的是獲得收益,而跨期羊群行為的出現表明了基金的公認價值,有利于基金機構投資者獲得有利的市場信息,從而選擇正確的投資方向。同時,基金市場的判斷價值體系逐漸形成,對開放式基金市場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2.抑制股票價格的波動,穩定基金市場
如果基金的投資策略是中長期的,那么跨期羊群行為的出現能夠抑制股票價格的波動,穩定基金市場。基金機構投資者不會隨著股票的波動而追漲殺跌,他們對投資基金的選擇能夠對缺乏經驗的個體投資者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使他們做出正確的決策,同時穩定了基金市場。
三、跨期羊群行為驗證分析
由于我國股票市場和基金行業的發展歷史較短,數據量不足,市場的缺陷也較多,因此,應用LSV方法計算基金的羊群行為,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實際情況,但仍然可以作為很好的參考數據。本文通過LSV統計模型,對數據進行統計和計算,得出結論:我國開放式公募基金自2008-2011年間,無論是同一公司不同基金還是不同公司不同基金,其HM值均靠近0.1,即我國開放式公募基金存在顯著的羊群行為,而且通過時間與股票交易量的相關系數的計算,得出結論:部分股票存在跨期性羊群行為。
四、跨期羊群行為的產生原因
我國開放式基金跨期羊群行為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外因和內因兩點。
1.外部原因
我國開放式基金市場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投資環境惡劣。基金個體投資者通過四處收集相關信息的方式以獲取更多有效的開放式公募基金信息,而且部分上市公司通過采取盲目圈錢等方式達到其盈利的目的導致其披露信息的不準確,卻沒有明文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又由于人們之間的溝通交流,使得部分人已知的信息得到擴散,從而大多數基金機構投資者獲得了似度很高的開放式公募基金的信息,繼而在他們的投資行為上表現出較高的相似性,進一步造成了國內開放式基金跨期羊群行為的產生。
2.內部原因
人們都有從眾心理,當大部分基金機構投資者選擇相同基金時,少數持有不同意見的基金機構投資者則選擇了保持沉默并追隨大多數人。同時,基金機構投資者比較注重名譽和聲望,同大多數基金機構投資者選擇相同的基金風險較小,若是盈利則獲得了散戶投資者的信賴,聲望會隨之提高;若是投資失敗,大多數基金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相同,則會歸咎于系統信息的不完善導致他們做出錯誤的決策,而不會歸咎到個人因素上去。因此,跨期羊群行為同期內羊群行為一樣,普遍存在基金投資行為中。
五、對策建議
1.加大監管和信息披露力度
信息的可獲得性與準確性,是開放式公募基金市場信息有效性的重要前提。由于我國投資市場處于初級階段,一些信息的和傳播不夠及時,所以有關部門要加大監管信息的準確性與時效性的力度。基金機構投資者只有在獲得準確而又及時的市場信息時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從而拒絕參與羊群行為。
2.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
通過研究發現,基金機構投資者的行為相似度很高,而且資金只集中在少數股票的投資中,這不只表現為基金機構投資者的行為存在跨期羊群行為,而且反映出我國上市公司的質量普遍偏低,基金機構投資者的選擇范圍較小。所以,應該嚴格檢驗新上市公司的質量,只有真正具有潛力的公司才能上市,并且加大監管已上市公司力度,提高市場中上市公司總體質量,使得基金市場中優質股票數量增加,從而擴大基金機構投資者的選擇范圍,減少羊群行為的發生。
3.完善基金評價體系
基金機構投資者出于對自己名譽和報酬的考慮,選擇模范其他投資者的行為時羊群行為產生的重要原因。這從根本上來講是我國的基金評價體系不夠完善,僅僅靠簡單的基金業績或凈值排名來衡量一名基金機構投資者的水平高低及所獲得報酬的多少,而且考慮的多為短期業績,基金機構投資者不得不考慮短期投資收益,從而放棄自己的投資理念。所以,我國應進一步發展基金評價體系,通過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的綜合業績來衡量一名基金機構投資者的真實水平,促進基金機構投資者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做出決策,從而降低羊群行為發生的概率。
致謝:本文從選題到最后定稿時近一年。在此期間,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李玫老師在研究選題、思路及方法等方面給予了本文很多指導,對研究期間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更是給予了熱情又細心的幫助,在此對李玫老師致以衷心的感謝。
參考文獻:
[1]蘇艷麗,莊新田.中國證券投資基金羊群行為和正反饋行為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
[2]呂恩泉,劉江濤.機構投資者羊群行為對市場的影響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0(10).
[3]孫靖北.我國基金羊群行為對股價波動影響研究[D].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06-01.
[4]伍旭川,何鵬.中國開放式基金羊群行為分析[J].金融研究,2005(5).
[5]宋軍,吳沖鋒.金融市場中羊群行為的成因及控制對策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4).
[6]楊棟銳.證券投資基金投資行為的實證研究[D].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05-01.
[7]杜莉,王鋒.證券投資基金羊群行為及其市場影響分析[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3).
[8]天天基金網及以上所研究基金公司的網站.
本課題為北京工業大學星火基金資助課題(項目編號:XH-2012-11-01);星火基金《我國開放式公募基金跨期羊群行為研究》研究成果。指導教師:李玫。
作者簡介:
杜婷婷(1992—),女,大學本科,現就讀于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統計學專業。
篇7
姚海放:私募本來就是用市場化的方法去融資。私募與公募最大區別在于私募有一定的隱蔽性。證券法規定的公募,因為涉及公眾利益,法律會對其進行監管,需要有審批、募集基金的用途等信息披露程序,只要公開的信息規范、真實、沒有欺詐,法律對此會伸出保護協調的援手。
私募的好處在于,完全根據市場方法進行融資,通過私人關系募集資金,方式自由靈活。這也意味著,私募沒有一個特定的標準或者操作流程,只能是憑借自己的分析、研究,判斷風險大小。合作雙方的利益保障完全依靠彼此簽訂的投資協議,沒有監管,只要不投到法律禁止的行業中,都可以放手去做。
現在私募資金量龐大,游離于各種創投企業里,在法律和政策不明朗的情況下,會有很多違規操作,一不小心就會變成變相借貸,或是有非法集資的嫌疑。
所以,公與私的悖論由此而生。從私募本質上講,一方面是私人之間很靈活的、相對比較封閉的這樣一種合同關系,如表面上理由充足,法律沒有必要去管;另一方面,私募這種特性,很容易引爆潛在的金融、社會隱患地雷。所以,法律不能坐視不管。但如何監管?必須先從識別“李逵、李鬼”開始。
“股權”與“債權”的不同
《投資與合作》:私募一半是天使,它給融資困難的民營小微企業帶來新生的希望;一半是魔鬼,它讓投機者鉆了法律空子,對金融體系、社會穩定造成破壞。然而法律是繼續聽之任之、保護不完善制度下的既得利益?還是拿出勇氣切除毒瘤?
姚海放:私募最大問題在于走兩個極端:一端是找別人借錢,容易陷進非法集資里,另一端是,在對外投資過程中,如果把錢再借給別人,那就變成了變相貸款,同樣違反法律規定。
目前中國借貸業務只能由銀行或金融機構來操作,私募基金介入其中就算違規,比如說私募基金的借貸合同可視為無效。
盡管私募不可以開展借貸業務,但私募基金的很多項目,可以通過股權來投資。股權與債權,有天壤之別,一步之差,就會踩到法律紅線。當資金作為股權投入到私募基金,之后獲取投資回報,投資者在收益好時可以獲取固定回報率,在虧損時一同分擔風險,這是法律所允許的。但如果投資者把錢借給私募公司,通過固定利息獲取回報,這是法律所不允許的。可見,股權與債權在法律上是截然不同的個體,作為私募募資,不能用債權的方式簽訂借貸合同。規范操作是,投資者出資持有公司股權,或成為合伙人,之后再投出去。
中國人民銀行對此也有明確規定:不允許行政部門、企事業單位、股東合作經濟組織、中小合作社、農村合作基金會、其他基金會擅自發放貸款,企業之間辦理借貸或者變相借貸都要受到處罰,在刑事法規上也有非法設立基金機構、從事基金業務的處罰條例。
盡管現有法律還不健全和完善,但態度鮮明:無論賺錢與否,如果考慮到風險問題,就必須規范操作,只能按照股權投資方式募資,而不是吸收存款。
“非法集資”陷阱
《投資與合作》:在中國改革開放史上,“非法集資”幾乎為二十年來的現代金融,留下了一道重重的傷痕。長城公司的沈太福、新興公司的鄧斌、大午集團的孫大午、本色集團的吳英,無不因此身陷囹圄。現在,一些私募公司依然私下里效仿吳英們的做法,他們為什么會鋌而走險?
姚海放:目前私募募資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債權式,類似于銀行籌集資金,替老百姓把錢存到銀行里面,通過吃利息賺錢,風險較小。但這種方式要經過銀監會或金融監管部門批準、許可。
第二種是通過股權籌集。假如3個人成立一個公司,每人投100萬,這個公司就由3人合伙的小股東組成,只要經過工商局登記、且出資真實,就算合法,不需任何審批程序。目前法律允許的私募,只能選擇第二種形式,即股權投資形式。它的限制條件是,私下募集人數不超過200人、不能公開打廣告。
但這無疑增加了募資難度。除非認識較多有錢人,但可能很多人并沒有這種條件,那只能打球,去找更多投資方,一旦超過200人,你就成變相公募了。還有,當很多普通投資者不愿意承擔風險,于是你向他們許諾一個連本帶息的固定回報,或通過一些誘導性陳述、虛假陳述、夸張陳述暗示會給投資者一個很好回報,以吸引他們投錢。這明顯屬于非法集資,或者變相開展金融業務。
投資合同的啟示
《投資與合作》:在私募股權投資過程中,投資人和被投資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姚海放:目前,證券法適用范圍有股票、公司債券、基本證券交易活動,其他證券衍生產品則是由國務院依照本法原則去認定,但實際上是沒有認定的。而整個證券法證券概念范圍很小。對于投資風險,是沒有人監管的,因為投資人沒有超過200人,證監會也管不著。
例如億霖木業,作為投資者的老百姓,每投1萬塊錢,就簽一份標準合同,不用考慮經營過程,他們只需要坐收事先許諾的回報。這種情況下它不是證券,證監會就不會監管,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投資合同關系。
美國有一個Howve(豪維)公司的案件,它類似于中國的非法集資。一家地方性的公司在報紙上刊登廣告,投資者掏1萬美元就可以買一片果園,投資者和募資方簽訂了合同,不用參與經營,等果子成熟后榨成果汁銷售后,就可以獲取1萬美元的本金加200美元利息。他們簽的就是投資合同,管理經營和利益分配構成了雙方的投資關系。
篇8
做少數派投資
付勇曾被稱為S股的“獵手”。2007年,還在東方基金公司時,其管理的東方精選基金持有14只S股,占基金投資股票資產的28%,此后2008年、2009年S上石化、S佳通和S儀化均是其重點配置的品種,這些股票為基金凈值增長貢獻很大。
“這么多年,精選個股的風格一致保留了下來,2006年做了農產品,后來的長城信息、中科英華、攀鋼釩鈦、福田汽車、TCL集團等,至今精選個股的特色仍在保留。”談及精選個股的訣竅,付勇認為,沒有捷徑可走。
“股票需要逐個具體地去分析。大家關注太多的一般都很難有超額收益,所以要看別人不太關注的,這樣范圍就會縮小很多。但即使這樣,也要老老實實去研究。”付勇說。
然而,在研究股票上,付還有一些自己的習慣。
“像招商銀行和萬科A這樣的股票,大家都說價值顯現,應該投資,我就完全接受,不會花時間去研究,反而一些大家不太關注的股票,我會比較關注。”
“我是半路出家,沒有太多條條框框,多數重倉股持有時間都在半年以上,波段操作比較少。”付勇說。
早期對S股感興趣,與付勇做博士論文有關。據付勇講,攻讀北大博士學位時,其論文正是分析研究當時證券市場獨有的股權分置改革問題,學以致用,利用股改這個中國證券市場10多年來的最大制度安排發掘了大量成功的投資機會。
“但如今,偏重于在閱讀中吸取多元化的思維方式。”付勇談到,找到了一只好股票,還要能夠拿得住,自己管理基金的持倉中持有半年以上的股票占大多數,除非有些漲得太快,到了目標位。
“前幾年做投資,自己看好的股票會重倉投資,現在重倉股占比有所降低,很少集中持股,不愿意再去冒風險,更愿意穩健一點”。
更確切地講,降低重倉股的持股集中度,是付勇從東方基金公司到長信基金公司后,在配置特點上的一些重要轉變。
比較其原管理東方精選和現長信金利的持股集中度,后者大大降低,大部分重倉股持有比重鮮有超過基金凈資產2%以上。
強調絕對收益
2007年,付勇管理的東方精選業績排在同類基金前十名,但2008年因高倉位落在同類基金后十名。
但進入長信后,付勇的投資方法改良不少。付勇告訴記者,現在倉位控制考慮得多些,要找到一只好的股票很難,因為市場越來越有效,絕大多數股票大家都挖掘得非常充分。
事實上,付勇投資理念變化最大的,是最近兩年,公募基金行業較為推崇的絕對收益思想。
付勇認為,就基金投研而言,近年市場環境較為不利,自下而上選股,首先要考慮保證安全邊際下的絕對收益。
篇9
(Yun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Kunming 650031,China)
摘要:在當前全球性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擴大融資渠道已經成為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私募基金是我國當前金融市場中的新生力量,論文探討了私募基金及其相關概念,我國當前私募基金法律地位的現狀,私募基金法律確認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私募基金發展的主要障礙,必須及時確認私募基金法律地位的意義等方面的內容。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China SME financing is an important issues of thei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Privately offered fund is new blood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This thesis discussed privately offered fund and its related concept, the status quo of its legal status. The law identification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 has become the main obstacle of its development; we should identify the significance of legal status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
關鍵詞:私募基金 法律確認
Key words: Privately Offered Fund;be recognized in the law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0-0290-02
1私募基金及其相關概念
1.1 私募基金的概念私募基金(Privately Offered Fund)是指不通過公開招股,而是通過私下在特定范圍內,向特定投資者募集資金方式所籌集的基金,用投資專業知識理財,與投資者的關系是共同投資、共享收益、共擔風險,其主要投資方式是進行股權投資和證券投資,其組織形式有:契約型、公司型和合伙型。[1]
私募基金的本質是一種信托服務。私募基金的投資人把資金以一種信托的方式交給基金的管理人進行管理,基金的管理人運用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進行投資組合,基金的投資人和管理人按照約定共享收益、共擔風險。
1.2 我國私募基金和非法集資的區別非法集資是指法人、其他組織或個人,未經有關權利機關批準,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的行為,其主要特點是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其主要采用以許諾高利潤、高利率為回報的欺詐行為,由于其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以欺詐為目的,極易形成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根據1999年中國人民銀行的《關于取締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中有關問題的通知》,給予“非法集資”做出了明確規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四條第四款明確規定了:企業法人和事業法人作為聯營一方向聯營體投資,不參與聯營體經營,不承擔聯營體經營風險,但投資合同或協議規定聯營體不論盈虧,均可獲得本息或者按期獲得固定利潤的行為,實為借貸行為,違反了金融法規,其合同無效;在2001年的《信托投資公司管理辦法》第三十二條規定:信托投資公司“不得保證最低收益”,同時規定:信托投資公司違反上述規定,按照非法集資處理,造成的資金損失由投資人負責;2003年《證券公司從事集合性受托投資管理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第二條第一款規定:證券公司不得以書面、口頭或者暗示的方式向委托人承諾投資收益。由以上法律內容可以看到,我國法律從來不承認合同中的保底條款,不允許以保底方式募集資金。
私募基金區別于非法集資在于兩點:第一,從募集對象來看,私募基金是指不通過公開招股,而是通過私下在特定范圍內,向特定投資者募集資金方式所籌集的基金,而非法集資是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極易造成金融風險的社會化;第二,從目的來看,私募基金的目的在于共同投資、共享收益、共擔風險,而非法集資的目的在于許諾高利潤、高利率為回報的欺詐。
1.3 我國私募基金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區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是指未經我國金融主管機關批準,以給付固定利息方式公開向社會公眾吸收存款的違法行為。私募基金的目的必須是共同投資、共享收益和共擔風險,如果以給付固定利息或保底收益的方式募集資金,則應視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2我國當前私募基金法律地位的現狀
我國的私募基金從形成到具有了一定規模,一直沒有得到法律的認可。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曾公開表示,私募基金的運作不合法、不透明,對金融市場的影響難以估量,政府必須進一步研究對私募基金的監管方式。當前我國私募基金法律缺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法律上沒有確認其主體地位在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法》、《證券法》、《信托法》中一直沒有明確什么是私募基金、私募基金與公募基金的區別、私募基金和非法集資的區別、私募基金和非法吸收存款的區別,也沒有明確私募基金的投資范圍和組織形式。在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法》第二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通過公開發售基金份額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適應本法。這一條把私募基金明確地排除在該法的適用范圍之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78條第3款規定股份制公司向特定對象募集設立制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10條規定的證券非公開發行制度為私募基金的監管有了意向性的規范,但對私募基金的運作和監管沒有明確規定。從國際私募基金的最主要形式有限合伙制來看,我國的有限合伙制基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不具有法人資格,目前還需要工商管理部門確定其法律主體地位。
2.2 沒有明確私募基金與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存款的區別對于當前私募基金普遍存在的保底收益、高承諾收益必須從法律的角度加以禁止,因為私募基金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其根本無法保證收益和本金,如果私募基金以高承諾收益或保底收益作為宣傳來募集資金,就有以欺詐為目的的嫌疑,具有欺騙性,容易誤導投資者,產生經濟、合同糾紛;同時對于具有投資理財能力的、運作規范的私募基金來說,以保底收益、高承諾收益的私募基金無疑具有不正當競爭行為,破壞了應以自由競爭為目的的金融市場環境,不利于私募基金行業的健康發展。
案例一:最近發生在我國浙江的一個投資理財糾紛。甲某委托乙投資公司進行投資,雙方簽訂合同:該公司保證甲某50萬元人民幣本金的安全,并承諾每年放還甲某8%的收益。后甲某無意間發現其賬戶內資金只剩10萬元人民幣,就向法院,要求乙投資公司按照合同規定條款予以賠償。但讓甲某、乙某沒有想到的是:法院判定該投資理財合同無效,并認定乙投資公司的保本、高承諾收益行為屬于非法集資行為。
案例二:2001年6月5日至2004年8月31日,上海友聯組織金新信托、德恒證券、恒信證券、中富證券、伊斯蘭信托等公司,采取承諾保底和以22%至1.98%不等的固定收益率與公眾簽訂委托投資協議及補充協議35890份,變相吸收公眾存款450億余元人民幣,其中未兌付資金余額172億余元,涉嫌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此案是我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中最大的一例。
2.3 沒有明確對私募基金的投資者、發起人和管理者的資格確定和必要限制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我國當前構成私募基金的三個方面主體不具有法律資格:投資者不具有將其資產交給他人經營的權利;基金的管理者以投資咨詢、財務顧問的名義進行私募基金的管理,但一般沒有經營資產管理的法律資格;第三方監管者――托管人,比如銀行、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都沒有從法律上給予其對私募基金的監管資格。我國當前的私募基金大都是松散性的組織體,沒有形成所有權、管理權和監管權“三權分立”式的、有效防范風險的組織機構,有不少是皮包公司,三者的責、權、利不清晰,私募基金的資金來源不清。
2.4 沒有明確對私募基金第三方監管的制度按照我國當前金融監管的要求,有限合伙制基金的資金必須通過銀行托管,銀行是否有對合伙制基金托管的權限,還需要銀監會進一步明確。當前,由于我國私募基金沒有具有法律主體地位,因而法律上沒有對私募基金帳戶要求托管的規定,這很不利于我國私募基金風險的防范和控制。
2.5 沒有完善的對私募基金的評級體系目前我國對公募基金的評級主要以基金凈值為標準,來對公募基金投資理財的運作能力進行排名。我國私募基金相對于公募基金來說,收益較高的同時,風險更大,我國還沒有對于私募基金進行評級,更談不上評級體系。
3法律確認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私募基金發展的主要障礙
從我國私募基金發展的現狀,我們已經看到當前我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一大特點是:發展非常迅速但運作很不規范,可以說我國私募基金目前處于一種無序的狀態,采取操縱市場、坐莊式的經營方式。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目前相關的法律體系很不完善,立法的滯后束縛了我國私募基金的規范發展。由于沒有法律的確認,監管部門也找不到對其監管的依據。
3.1 由于沒有法律的確認,私募基金組織形式混亂,缺乏法律主體資格,不利于我國基金業與境外投資者的競爭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國外機構投資者在中國的投資成倍增長。從證券投資角度看,QFII(合格境外投資者)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從前面“蒙牛”案例,我們也可以看到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也正面臨國外機構投資者的競爭,很多國外機構投資者看好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再加上近5年來,人民幣不斷升值,使國外機構投資者以各種手段進入中國資本市場。面對我國優質企業和資源的流失,我國私募基金要與已進入中國資本市場或者即將打算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國外機構投資者競爭,但現在在法律上還沒有明確、公開的主體身份,不受本國法律的保護,如何面對競爭?
3.2 由于沒有法律的確認,私募基金運作不規范,嚴重擾亂了金融安全私募基金的來源應是向特定投資者募集,但由于沒有法律上的規范,實際上我國私募基金的部分資金來源于企業或上市公司向公眾募集的閑散資金和銀行貸款。我國《證券法》、《公司法》明確規定:向公眾募集的資金和銀行貸款,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用,否則視為違法、違規;在私募基金運作中,由于沒有法律的確認和監管,私募基金與上市公司聯手,操縱股票價格,逃避監管和稅收等等不當行為屢禁不止;私募基金的資金來源還沒有從法律上來進行嚴格審查,這為非法資金提供了機會,難免在私募基金中有洗錢的行為;由于沒有法律的確認和監管,我國目前對于投資者資格和基金管理者資格沒有嚴格限制,導致市場主體混亂,對風險的承受能力降低,一旦基金損失,糾紛不斷,成為我國金融和社會的極不穩定因素。
3.3 由于沒有法律的確認,私募基金容易形成對投資者利益的損害我國私募基金大部分是參照《民法通則》、《合同法》的委托原則來設計私募基金合約。“保本承諾”、“高收益承諾”是各類私募基金的常規做法,承諾的收益率一般在10%-30%之間,這種做法實際上就是非法集資,由于法律上沒有確認私募基金的法律主體地位,沒有明確私募基金與非法集資的區別,因此造成對投資者的損害不受法律保護。從各地法院的審理結果中也可以看出,這類合約均為無效合約。從很多私募基金的合約設計和運行中,可以看到許多私募基金沒有內部風險控制機制和外部監管約束,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風險很大。
3.4 由于沒有法律的確認,私募基金的違法行為屢屢發生首先是在資金的募集過程中,存在非法集資行為。根據1999年中國人民銀行的《關于取締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中有關問題的通知》,給予非法集資做出了明確規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四條第四款明確規定了:企業法人和事業法人作為聯營一方向聯營體投資,不參與聯營體經營,不承擔聯營體經營風險,但規定聯營體不論盈虧,均可獲得本息或者按期獲得固定利潤的行為,實為借貸行為,違反了金融法規,其合同無效;在2001年的《信托投資公司管理辦法》第三十二條規定:信托投資公司“不得保證最低收益”,同時規定:信托投資公司違反上述規定,按照非法集資處理,造成的資金損失由投資人負責;2003年《證券公司從事集合性受托投資管理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第二條第一款規定:證券公司不得以書面、口頭或者暗示的方式向委托人承諾投資收益。由以上法律內容可以看到,我國法律從來不承認合同中的保底條款,不允許以保底方式募集資金。
其次,是在資金的使用過程中,存在集資詐騙行為。在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的《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攜帶集資款逃跑、揮霍、用于違法活動等行為,使集資款無法收回的行為視為集資詐騙行為。私募基金應把募集到的資金用于不事先承諾收益的投資行為中。
4必須及時確認私募基金法律地位的意義
4.1 及時確認私募基金,有利于形成“增加投資性收入”的社會前面已經提到私募基金在我國的形成和發展是大勢所趨,是市場需求的必然產物,對于冒出芽的事物,這里挖出了,別處必然還會長出來,存在就會有其合理性,關鍵是疏導。由于缺少相關的法律、法規,一旦投資人和基金經理人發生糾紛,受損的往往都是不受法律保護的中小投資者,他們無法訴諸法律;如果進一步被不法分子利用,攜委托資金潛逃,發生,更會嚴重威脅社會的安定、和諧。由于沒有法律的保護,使本可以對我國經濟發揮積極促進作用的私募基金推到了“非法集資”的地步,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明智的。
4.2 確認私募基金,有利于穩定金融市場由于沒有法律對私募基金的確認與規范,兩萬億的游資隨時可能沖擊我國尚不健全的金融市場,容易造成金融市場動蕩,從“中科創業”股票事件,可以看到私募基金和證券公司聯手,以股票作抵押,從銀行套取數倍的貸款來炒股票,有文章稱“私募基金是引發信貸資金違規入市并導致生產經營資金流失的源頭。”前面也提到由于法律的不認可、不規范,私募基金的來源不清,不排除非法收入利用私募基金洗錢。
4.3 確認私募基金,有利于公募基金的發展由于沒有法律認可和必要的監管,私募基金可以暗箱操作,逃避稅收和管理費用,因此比公募基金運行成本低,同時私募基金給予基金經理人的高回報使公募基金中大量人才流失,這是私募基金對公募基金的不利之處,但是私募基金的出現,使公募基金多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由于市場多了一種投資工具,投資人多了一份選擇,為了穩住投資人,公募基金需要交出更好的成績單,改變原有的分配方式,推出更為優惠的申購、贖回條件。私募基金的出現有助于公募基金革除弊端,建立高效靈活的運作機制。如果私募基金不浮出水面,就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原則。
4.4 確認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和必要的政府監管措施,有利于私募基金行業健康、穩定發展私募基金屬于高風險、高收益行業,通過法律和政府必要的監管,將有利于私募基金控制運作風險,比如明確私募基金投資者和管理者的資格,規范私募基金運作手段和利潤分配等。
參考文獻:
[1]夏斌.中國私募基金報告[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2.
[2]石一敏.國內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與海外對沖基金比較研究[J].特區經濟,2007,(4):109-110.
[3]吳曉靈.發展私募股權基金需要研究的幾個問題[J].中國企業家,2007,(5):32-35.
篇10
一、引言
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政府職能的轉變和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基金會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形式的舶來品,逐漸在促進科教文衛事業和社會福利救助等公益性事業的發展上發揮著積極作用。根據基金會中心網官方數據,截至2016年4月,我國基金會數量已達到4 800多家,基金會已成為非營利組織發展的一個重要形式。但是,數量的增加并不意味著我國基金會已經發展完善,與發達國家的大型國際基金會相比,我國基金會在組織績效上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作為具有高度自治精神的基金會,理事會無疑是其治理活動的核心。理事會對組織績效負有最終的責任,要切實提高基金會的績效,必須從核心出發,通過對理事會的治理,促進整個組織的發展[1-2]。理事會是基金會的決策機構和組織資源的籌集機構,不同特征的理事會表現出來的組織管理和籌資能力并不相同,具有不同性別、年齡、學歷和職業等背景的理事能給基金會帶來多樣的經驗、技能和資源,進而對基金會的組織績效產生影響[3-5]。同時,多樣性背景有利于理事會透明度建設,而透明度的提高可以有效增強基金會的籌資能力,進而提高組織績效。因此,多樣性的理事結構已成為基金會追求的一個重要組織特征。根據基金會中心網在2013年統計的3 100家基金會理事會構成數據,無論是公募基金會還是非公募基金會,其理事長一般都具有黨政機關、行業協會、企業、專家學者和社會賢達等社會背景。而在新近成立的基金會中,理事會內部的女性理事、青年理事的比例都有所增加。基金會正在努力擺脫單一的理事特征,走向多元化理事的道路。
從目前國內外的學術研究成果來看,對基金會理事多樣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事性別、理事年齡和理事學歷多樣性對組織績效的影響上,很少有人關注理事的職業背景多樣性對組織績效的影響。職業背景屬于基本的社會人口學特征,是指組織成員在進入組織之前所從事的職業類別,及其在不同行業、不同組織以及同一組織的不同職能部門的工作經歷,是影響個體行為決策的重要因素[6]。現代社會分工的細化,致使群體職業類型越加復雜多樣。而且由于基金會的資源依賴特性,理事主要來自各類外部資源群體,理事的職業背景進而更具多樣性[7]。但是,這些具有多樣性職業背景的理事能否提高組織資源獲取能力,從而影響組織績效?對組織績效是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它又是怎樣影響組織績效的?本文從理事職業背景的多樣性出發,選取217家基金會的理事職業背景數據,試圖通過實證分析,找出其與組織績效的關系模式,豐富目前對理事多樣性等理事會治理問題的學術研究,同時為提高我國基金會組織績效提供參考。
二、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職業背景多樣性反映的是成員之間職業背景的差異程度,是群體多樣性中的一個方面。群體多樣性是指群體成員之間主觀或客觀上的差異程度。多樣性類型通常劃分為較易觀測到的人口統計特征和不易辨別的潛在心理特征。前者是外顯的,涵蓋如性別、年齡、學歷、職業等因子;后者是內隱的,涵蓋如個性、態度、價值觀、興趣等因子[8]。
群體多樣性一直都是心理學、管理學研究的重要方向,目前已經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是群體多樣性對群體過程和群體效能的影響研究始終無法得出統一的結論。Watson(1993)等的研究發現異質性高的團隊具有更強的創新能力,能夠激發出更多的觀點,遇到復雜問題時能夠得出更好的解決方案[9],能有效提升組織的戰略決策能力,進而促進組織績效的提升。然而,也有研究指出,團隊成員之間的差異性會帶來許多問題,如高異質性的團隊不易整合,團隊成員之間難以合作,導致成員的工作滿意度、組織認同感較低,員工離職率^高;同時,價值觀上的異質性也會減弱團隊成員的滿意感、繼續留在團隊中的意愿和團隊承諾。
團隊職業背景多樣性與組織績效間的不確定性關系與上述結論形成相互印證。研究者們發現,無論是對企業市場占有率還是企業利潤,高層管理團隊的職業背景異質性都發揮了積極的影響[4];但在國際化程度低的企業中,高層管理團隊的職業背景異質性與企業績效呈現負相關關系,這種關系在團隊任期短的企業中表現更明顯[10]。可見,職業背景多樣性對組織績效的影響研究存在兩個相反的結論。
在非營利組織領域,有關理事職業背景與組織績效研究并不多見。少數研究發現,理事的職業多樣性會使得組織的社會表現更高,籌款能力更強[3]。從單一的理事職業背景來看,具有政治官員背景的理事對非營利醫院的社會績效具有積極影響[11];富有的理事成員能夠幫助面臨巨大財務問題的非營利組織渡過難關,進而實現組織目標[12]。但從單一領域對理事職業進行考察,并不能反映多樣化的理事職業背景對組織績效的影響,多樣性的影響還有待深度探討。
在理論分析上,研究者使用了大量來自不同學科的理論以解釋群體多樣性的效應。社會類化理論、信息決策理論、高層梯隊理論、委托理論和資源依賴理論多用于對群體多樣性研究的理論探討。社會類化理論和信息決策理論作為一對矛盾理論,通常用于群體多樣性與組織績效的正負相關關系的探討中[8,13];高層梯隊理論主要運用于對公司高層管理團隊多樣性的研究中[14-15];委托理論、資源依賴理論則大多運用于公司獨立董事多樣性的研究中[16-17]。
作為本文的理論基礎,資源依賴理論在非營利組織理事會研究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成為解釋非營利組織理事會行為的一種主流分析框架。該理論認為,一個組織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各種資源、關系,獲得上述資源、關系的能力是一個組織賴以生存的基礎,而理事會正是一種資源、關系的獲得、維護機制。這種機制能幫助組織克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控制對外資源依賴的程度,進而影響組織績效。
依據資源依賴理論,非營利組織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主要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來影響組織績效:
1.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能夠為非營利組織帶來更為廣泛的知識和角,促進理事會成員之間相互討論,產生創新性想法和建議,提高理事會決策質量。Dearborn和Simon(1958)認為經營者和決策者存在認知功能偏差,即往往依據自己在某個職能領域的經驗來分析和處理問題[18]。成員的職業異質性會幫助他們更加了解不同行業的特點,做出符合行業特性的發展決策。一般來說,組織成員之間不同的工作經驗,會影響他們的知識構成、觀念形成和工作取向。這樣,理事多樣性的職業背景能夠為組織帶來廣博的知識和不同的視角,通過激發建設性辯論和認知沖突,降低決策偏差,并且產生創新性想法,使理事會在制定組織戰略時考慮地更加周全[19]。同時,理事之間的這種差異化一定程度上拓寬了理事會進行決策選擇的范圍,從而產生了更多可供選擇的戰略方案,通過多方面地比較這些方案,做出最為合理的決策,最終改善組織績效[20]。
2.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能夠給非營利組織帶來豐富的社會人脈和組織資源,拓寬理事資源獲取的范圍,從而促進組織發展。理事職業背景的多樣性可以幫助理事會獲得合法性資源、金融資源、形象資源和捐贈資源等所需的組織關鍵資源[16]。理事可以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職業視角為基金會提供關鍵的信息資源和外部資源渠道,確保非營利組織與其他機構有利交易的完成[12]。同時,理事還可以通過自身的職業背景影響其他社會機構(如政府、銀行、媒體等)來幫助非營利組織達到既定目的。在我國,“關系是王”、“關系是一切”的說法深深地根植于人們的心中[21],良好的關系可以幫助非營利組織減少運營的摩擦和風險,從而獲得最大資源。如良好的政府關系可以幫助非營利組織獲取政府補貼和稅收優惠資格,也可以為組織提供所需的合法性資源[22]。
總之,依據資源依賴理論,職業背景多樣化程度高的理事會擁有更多的組織管理知識,帶來豐富多元的觀點和視角,有助于促進理事內部學習,幫助基金會做出高質量和富有創造力的決策,有效解決組織面臨的問題。同時,理事不同的職業背景和工作經歷,不僅能夠幫助基金會提高治理效率,而且能給基金會帶來不同類型的社會資源,使基金會的募集工作和慈善事業得到有效的開展,從而促進基金會發展,提高組織績效。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設:
H: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對基金會組織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即多樣性程度越高,基金會組織績效越好。
三、數據來源與模型設定
(一)樣本和數據來源
選取2014年3月29日透明指數不低于60分的782家基金會作為研究樣本,并按照以下原則進一步篩選樣本:(1)剔除理事會理事職業背景數據缺失值大于3的基金會;(2)剔除財務數據缺失的基金會;(3)由于高校教育基金會是依托高校而成立,大多數理事來自高校,理事職業背景單一,且該類型基金會主要靠高校校友資源募集資金,其他社會資源對其的影響不大,所以將樣本中的高校教育基金會也予以剔除。(4)刪除異質性為0的基金會,即僅包括一類理事職業背景的基金會,最終得到217例有效樣本。
論文使用的基金會基本數據、財務數據、理事職業背景和工作經歷等數據均來源于基金會中心網、基金會官網、政府文件以及百度搜索數據。受目前我國基金會數據公開程度的制約,職業背景數據主要來源于基金會中心網披露的2014年理事會數據,考慮到理事職業背景對理事財務績效的影響周期,基金會財務數據主要取基金會2014年度報告中的各類數據。
(二)模型和變量
根據前文理論分析,設立以下模型:
OP=β0+β1OB+β2Scale+β3Size+β4Age+β5Gender+β6Reward+β7Year+ε
其中,OP表示組織績效(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OB表示理事職業背景的多樣性(Occupational Background),Scale、Size、Age、 Gender、Reward、Year分別表示理事會規模、組織規模、理事年齡、理事性別、理事報酬和組織成立時間六個控制變量。變量的具體定義如下:
組織績效(OP):受非營利組織績效評估指標界定模糊和數據可獲得性的制約,對樣本中基金會的組織績效進行全面考察存在諸多困難[23]。而財務指標作為組織績效的一個重要維度,其原始數據可以直接從基金會財務數據報表中獲取,且相對于非財務指標更具有可比性、客觀性與準確性,財務指標能從整體上反映基金會營運活動和財務狀況,為基金會運行和管理提供指導[24]。Siciliano(1996)也認為非營利組織根據它們的社會使命通常用主觀上的績效指標來評價自己的組織效率,但是也需要客觀的指標來評價財務績效[3]。基于此,本研究仍然采用財務績效指標作為基金會組織績效的替代指標。
對于非營利組織財務績效的衡量,國內外學者最先借鑒了企業財務績效的研究結果,采用捐贈額、公益支出比例等單一指標來進行衡量。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者們從資源依賴理論出發,提出非營利組織績效評價的指標必須反映其獲得資源的能力,同時注意長期指標與短期指標相結合,提出了構建全面的績效評價體系的目標。Ritchie和Kolodinsky(2003)利用因子分析法確定非營利組織財務績效評價的關鍵指標:籌資效率、公眾支持度和財政績效[25]。Brown(2005)定義績效指標為財政績效(總費用/總收入)、公眾支持度(總捐贈/總收入)、籌資效率(籌資費用/總收入)和凈收入四項[12]。顏克高結合我國公益基金會的實踐,運用因子分析得出了非營利組織財務績效評價的四個維度:財政績效(總費用/總收入)、公眾支持度(總捐贈/總收入)、公益性(公益支出/總支出)及籌資能力(總收入的自然對數)[26]。
通過對以上指標體系的借鑒與歸納,本文選擇籌資能力(Raising)、公眾支持度(Support)、財政績效(Finance)三個指標來表示基金會的財務績效。其中,籌資能力,取收入的自然對數;公眾支持度,捐贈收入與總收入的比例;財政績效,總費用與總收入的比例。
理事職業背景(OB):基金會高度依賴外部資源(財貨、物質、勞動力和信息等)的特性,決定了其必須考慮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并通過吸收不同類型的利益相關者進入理事會來幫助自己獲取所需資源[27]。E.W Bakke(1961)認為,那些對組織的運轉必不可少的基本資源,大致可以歸為下述六類:人力資源、物質資源(指原材料和設備)、財政資源、自然資源(指未經人類加工的天然資源)、思想資源(指組織所采用的思想以及組織在交流這些思想時所使用的語言)和組織的業務領域[28]。而資源依賴理論認為,組織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原材料,包括資金支持和人力資源;(2)信息;(3)社會和政治方面的支持,即合法性的支持。同時,張康之(2007)認為社會心理以及輿論資源是也是值得關注的[29]。本文主要考察具有不同職業背景的理事對基金會組織績效的影響,從可操作性、可實施性等多方面考量,再結合各種視角對資源進行分類,將資源劃分為以下幾類:合法性資源、形象資源(文化、道德)、經濟資源(原材料、資金等)、人力資源等。同時,根據基金會所需的合法性資源、形象資源和資金資源等資源類型,將理事職業背景分為政治、金融、媒體、企業和其他五大類別。政治類,指在各級政府部門工作或在各級人大、政協擔任委員長及以上職務的理事;金融類,指從事銀行、證券、保險、資產管理等金融業務工作的理事;媒體類,指從事廣播、電視、電影、網絡、出版、報刊及新媒體等工作的理事。企業類,指在非金融、媒體類企業擔任部門經理及以上職務的理事。其他類,指不具有前四類職業背景的理事。依據五大類別對理事職業背景進行分類后,采用布勞系數計算各基金會理事職業背景的多樣性數據,公式為:
H=1-∑[DD(]n[]i=1[DD)]P2i
其中Pi是指某類職業人員占總體的比例,n為種類的數量,H值介于0至1之間,H值越低表示多樣性程度越低。由于理事職業具有變動性,且同一理事可能具有多種職業經歷,在計算時,主要考察了其兼任理事時的職業類型。
控制變量:根據文獻梳理結果,設立以下控制變量:理事會規模(Scale),取理事成員數的自然對數;基金會規模(Size),基金會總資產的自然對數;理事年齡(Age),理事平均年齡的自然對數;理事性別(Gender),理事中男性理事的比例;理事報酬(Reward),理事中領取報酬人數占總理事人數的比例;成立時間(Year),組織成立的年限。
四、實證結果與過程
(一)描述統計
(二)假設檢驗
為深入檢驗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的影響,下文運用層級回歸逐個檢驗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與組織績效變量間的關系。表3報告了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與基金會籌資能力的回歸結果,列1顯示,在全樣本中,如果不考慮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的影響,組織規模、理事年齡與理事報酬對籌資能力的影響具有顯著性,與相關分析結果基本一致。在引入理事職業背景多樣化變量后,組織規模、理事年齡與理事報酬的系數顯著性、方向都未發生改變,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的系數為正,且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表明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對基金會籌資能力具有顯著影響,即多樣性程度越高,籌資能力越強。在分樣本中,公募基金會、地方性基金會呈現出上述類似結果,但在非公募基金會和全國性基金會樣本中,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從系數大小可以推斷,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對公募基金會籌資能力的影響最大。以上結果表明,對于公募基金會和地方性基金會,提高理事職業背景的多樣性,有利于籌資能力的提升和籌資收入的增加。
表4 Panel A反映了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與基金會公眾支持度間的關系,回歸系數顯示,整體而言,在以基金會公眾支持度為因變量的回歸模型中,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其對基金會公眾支持度的影響顯著;但在分樣本中,卻呈現了不一致的變化,理事職業多樣性對公募基金會的公眾支持度產生顯著影響,而對非公募基金會公眾支持度的影響欠顯著;在以活動范圍劃分的樣本組中,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在全國性樣本中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而地方性樣本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表4 Panel B報告了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與財政績效的關系,表中數據顯示,不管是在全樣本中,還是在兩組分樣本中,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的系數都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由此可得,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對基金會財政績效的影響并不顯著。
(三)進一步分析與穩健性檢驗
為充分揭示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對組織績效的影響,本文在以下方面進行了探索:
1.依據資源依賴理論可知,具有不同類別職業背景的理事給組織帶來的關系和資源是相異的,且基金會對每種關系和資源的需求并不相同,因此,各類職業背景的理事對組織績效的影響程度也就存在差異。由此,本文對理事各類職業背景比例與基金會組織績效進行了回歸分析,試圖找出各類職業背景對組織績效影響的差異。各類職業背景比例是指各類職業背景的理事人數占總理事人數的比重,如政治類職業背景比例是指具有政治類職業背景的理事占總理事人數的比重。從表5的回歸分析結果中可以看出,僅有媒體類職業背景比例與籌資能力的回歸結果在001水平上顯著,企業類職業背景與公眾支持度的回歸結果在005水平上顯著,而其他兩類職業背景比例與組織績效的回歸結果均不顯著。可見,基金會作為需要良好形象來維持運轉的社會組織,具有媒體類職業背景的理事加入能夠有效提升組織形象,增強公眾關注度,進而提高籌資能力。企業類職業背景的理事可以幫助組織增加捐贈收入,提高捐贈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例。
2.本文在研究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與公眾支持度關聯的基礎上,對多樣性數據與基金會捐贈收入進行了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與捐贈收入存在顯著相關性。同時,本文進一步檢驗了多樣性對不同捐贈收入的影響。研究得出,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對境內捐贈尤其是境內自然人捐贈具有顯著影響,而對境內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捐贈以及境外捐贈的影響并不顯著。
3.為檢驗結果的穩健性,本文使用四大職業背景比例與理事類別數作為替代變量,與組織績效的三大指標進行回歸檢驗。四大職業背景比例是指單個基金會中,政治、金融、媒體和企業類理事人數占總理事人數的比重,即除其他類外的理事人數占總理事人數的比重;理事類別數是指單個基金會中,理事會具有的職業背景類別數量,值為整數(1-5)。結果發現,四大職業背景比例、理事類別數分別與公眾支持度的回歸結果在01、001水平上顯著,基本符合本文研究結果。
五、研究結論與啟示
我國社會文化存在典型的重視社會關系、社會網絡的特征。在組織內部,不同個體帶來的多樣性社會關系和資源會對組織績效造成不同的影響。目前,企業董事尤其是獨立董事的職業背景等人口統計學特征的多樣性分析已經成為學者重點研究的領域。多數學者認為職業背景的多樣性有利于企業獲得更多有利信息,提高組織績效。在基金會理事的職業背景研究領域,國內學界還僅限于對某單一職業背景的研究,普遍缺乏對理事整體職業背景的分析,沒有把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納入理事會特征研究的框架中。本文通過搜集217例基金會樣本數據,檢驗了基金會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對組織績效的影響,并進一步分析了在不同募集方式和活動范圍的基金會中該影響的差別。
結果表明:(1)在組織績效三大指標中,理事職業背景的多樣性對組織的籌資能力(總收入的自然對數)、公眾支持度(總捐贈/總收入)具有顯著影響,而對組織的財政績效(總費用/總收入)不具有顯著影響;(2)與非公募基金會相比,公募基金會的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對組織的籌資能力、公眾支持度的影響較顯著;(3)與全國性基金會相比,地方性基金會的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對組織的籌資能力、公眾支持度的影響較顯著;(4)與其他幾類職業背景相比,媒體類與企業類職業背景對組織績效的影響較大;(5)理事職業背景的多樣性對理事的捐贈收入具有顯著影響,而且對境內捐贈尤其是境內自然人捐贈的影響更顯著,對境內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捐贈以及境外捐贈的影響不顯著。
通過研究,得出以下啟示:(1)從基金會的角度來看,考慮資源因素,基金會應該吸收具有不同職業背景的理事,來擴大組織的社會人脈,拓展組織的社會資源,提高組織績效。政治背景的理事可以幫助基金會取得合法性,提高組織收入;企業和金融背景的理事可以運用自身的投資背景和人脈資源,幫助基金會選擇合適的投資渠道,取得更多的投資收入,而具有媒體背景的理事能夠提升基金會的社會形象,在社會樹立良好的組織威信,有意識的引導大眾對基金會進行慈善捐贈,幫助基金會獲得收入。(2)公募基金會和地方性基金會因受資源環境、資源結構的影響,理事職業背景多樣性對它們資源獲取的重要性相對凸顯。因此,在公募基金會和地方性基金會中,更要強調理事職業背景的多樣性。(3)我國基金會管理體制改革正積極強調政社分開的作用,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政治類職業背景理事對基金會的積極作用,不應片面地嚴格限制黨政干部兼任基金會理事,而應趨利避害,既鼓勵政治類理事在基金會中的積極行為,又防止可能出現的利益交換、利益輸送等消極行為。
本文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仍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和完善:(1)由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僅選取了2014年基金會理事的職業背景數據和組織財務數據,缺乏數據的連貫性。同時,本文的理事職業背景數據也只選取兼任理事時的職業類型加以考察,并沒有考慮單個理事的職業背景多樣性。而且理事的職業背景均為作者手工統計,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觀判斷。(2)由于手工搜集數據的困難性,以及基金會的透明度問題,本文僅選取了217家基金會作為研究樣本進行了數據分析,分析樣本還不夠大。(3)本文的研究模型可能遺漏了一些影響因變量的因素,進而影響到研究結果的穩健性。
參考文獻:
[1]劉麗瓏.我國非營利組織內部治理有效嗎――來自基金會的經驗證據[J].中國經濟問題,2015(2):98-108.
[2]張立民,李晗.我國基金會內部治理機制有效嗎?[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3(2):79-88.
[3]Siciliano J. I. The relationship of board member diversity to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996,15(12):1313-1320.
[4]Hambrick D C, Cho T S, Chen Ming-Jer. The influenc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on firm′s competitive mov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6,41(4): 659-684.
[5]唐清泉,羅當論,張學勤.獨立董事職業背景與公司業績關系的實證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05(1).
[6]陳偉民.獨立董事職業背景與公司業績[J].管理世界,2009(3):182-183.
[7]馬迎賢.組織間關系:資源依視角的研究綜述[J].管理評論,2005(2):55-62.
[8]韓立豐,王重鳴,許智文.群體多樣性研究的理論述評――基于群體斷層理論的反思[J]. 心理科學進展,2010(2):374-384.
[9]Watson,E., &Kumar, K., &Michaelsen, L. K. Cultural Diversity′s Impact on Interaction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Comparing Homogeneous and Diverse Task Group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3,3(6): 590-602.
[10]Carpenter M A. The implications of strategy and social context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and firm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 23(3): 275-284.
[11]Ge Bai. How Do Board Size and Occupational Background of Directors Influence Social Performance in For-profit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Evidence from California Hospital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3,118(1):171-187.
[12]Brown William A. Explor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oard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2005,15(3):317-339.
[13]王雪莉,馬琳,王艷麗.高管團隊職能背景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以中國信息技術行業上市公司為例[J].南開管理評論,2013,(4):80-93.
[14]奚倩.高管團隊特征、薪酬水平與研發投入 ――來自中國創新型試點企業的經驗證據[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0.
[15]李道桂.高管團隊特征對企業財務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4.
[16]邱兆祥,史明坤.獨立董事個人特征與任期內公司經營績效[J].財貿經濟,2012(11):56-62.
[17]陳旭東,遲丹鳳.上市公司獨立董事與公司業績相關性的實證研究[J].財會通訊,2007(8):8-14.
[18]Dearborn D, Simon H A. Selective perception: A note on the departmental identifications of executives[J].Sociometry, 1958, 21(21):140-144.
[19]岳彩同. 企業高管團隊異質性與創新績效關系研究[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 2012.
[20]古家軍,胡蓓.企業高層管理團隊特征異質性對戰略決策的影響――基于中國民營企業的實證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08(3):30-35.
[21]張平. 我國上市公司高層管理團隊異質性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2005.
[22]徐宇珊.非對稱性依賴:中國基金會與政府關系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08(1):33-40.
[23]Herman R. D., Renz D. O. Board practices of especially effective and less effective local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J].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0, 30(2): 146.
[24]楊巧梅.非營利組織財務績效評價淺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0(12):142.
[25]Ritchie W J, Kolodinsky R W. Nonprofit organizati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 evaluation of new and existing financial performance measures[J].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2003,13(4):367-381.
[26]顏克高.非I利組織理事會特征與組織財務績效的關聯性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2.
篇11
顧名思義,環境公益訴訟是指由社會成員,包括公民、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依據法律的特別規定,在環境受到或可能受到污染和破壞的情形下,為維護環境公共利益不受損害,針對有關民事主體和行政機關而向法院提訟的制度。①在侵權性質的多人公益民事訴訟中,因為該利益實際上屬于可被分割的私益,那么賠償金也就理所當然的能被分割,如日本的水俁病訴訟。這部分不在本文討論之列,在此筆者僅討論針對民事主體的集體公益訴訟,因為集體公益的整體性與不可分割性,導致此類訴訟中一旦涉及賠償金,其歸屬將也是有爭議的。
在普通民事訴訟中,賠償金一般無爭議地歸于有賠償訴求的勝訴一方。然而在NGO作為原告參加的環境公益訴訟中,如果勝訴且獲得賠償金,該筆金額卻不能簡單地歸于該NGO。因為環境公益是集體乃至于全體國民的共同利益,NGO不具有民主性,不能應然地享有對該賠償給集體的金額的所有權。雖然負環保和監管職責的特定行政機關具有民主合法性,但由于行政機關的惰性和相關制度的缺乏,將賠償金歸于行政機關也不是明智之舉。
二、分析問題
對于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賠償金的歸屬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環境公益訴訟是新的領域,相關配套規定還不完善。雖然目前已有貴陽、無錫、云南三地建立了環保法庭,但在金錢補償或賠償方面規定不盡完善。《貴陽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條例》并未將金錢作為責任承擔方式。無錫的《關于辦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試行規定》中僅規定法院可依據案件具體情況判決被告承擔環境恢復費用。云南在《全省法院環境保護審判建設及環境保護案件審理工作座談會紀要》也說明要慎重采取賠償損失的裁判方式。而眾多國際環境損害賠償立法中所采用的懲罰性賠償機制,在我國立法與司法實踐中均無體現。
(二)我國現行立法對于NGO的限制。《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中規定,申請成立社團應當經其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且有50個以上的個人會員或30個以上的單位會員方可在民政部門注冊登記。按照該規定,我國有獨立資格的NGO都必然掛靠于一個對其有直接全面管理權的業務主管單位,這樣的官民二重性導致的是獨立性的缺失,NGO的資金管理與運作將受到很大制肘。同時,我國《基金會管理條例》規定,我國的基金會分為公募和非公募兩種,公募基金會有權向公眾募捐,而非公募基金會無權向公眾募捐。按此規定,雖然NGO設立公募基金會在法律上可行,但實際上能獲得批準的只是個案。政策壁壘加上NGO的非營利性,嚴重限制了NGO的資金來源和對其資金的自主管理,實際上也堵住了將環境公益訴訟賠償金交由NGO來管理的渠道。
(三)NGO自身后天乏力。首先在內部設置和控制制度上流于形式,其次財務管理控制和財務透明的缺失,再次NGO本應是專家和高學歷者的聚集地,但由于我國NGO在組織和社會地位上所受的限制和排擠,導致其難以吸引到更專業更優秀的成員。最后,公信力是公益組織的生命線。NGO的公信力體現在對公共利益的維護和利益相關者承諾的社會責任方面,它直接關系著組織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但現階段,我國許多NGO的運作是不公開、不透明、不規范的,這必然會降低公眾對NGO的資金管理和使用問題上的信任度,從而使NGO的公信力受到質疑。
三、解決問題
環境公益訴訟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其對于其他公民以及公共環境利益的溢出效應是顯而易見的。而其積極成果亦具有普惠性,并不為原告所專有。尤其在訴訟費用已經得以免除(由社會公眾負擔)的情況下,訴訟收益也應由社會公眾共享。②如前所述,NGO充當原告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賠償金的歸屬不能當然地歸于該NGO,但通過一系列制度設計讓NGO對該筆資金行使管理權是合理的。對此筆者有以下三點建議:
(一)在立法中引入民事罰金制度。民事罰金,在國際環境損害立法中也稱懲罰性賠償,主要是針對環境違法的行為人的經濟性制裁。這里的“民事罰款”是一種因公益訴訟所得的公益性的罰款收入。③民事罰金制度的設立,不僅是要對環境損害者做出提醒和威懾,更是為NGO在環境公益訴訟中提出賠償請求和勝訴提供堅實的法律依據。基于民事罰金的民事性,其不能被行政機關收繳。雖然亦不能歸于NGO,但由于訴訟請求是NGO經過調查、勘驗、評估和鑒定后根據受損的實際情況提出的,相對更了解環境受損的方面、程度以及恢復環境所需要的方式和步驟。所以,由NGO將罰金管理起來用于環境的保全、彌補和恢復是合理的選擇。
(二)將NGO與基金會對接,實現NGO自身的發展和外部的有效監管。應該看到,成長中的NGO已逐步培養起了較強的執行能力。基金會與NGO的對接勢必成就我國民間組織制度的革新。由基金會籌款,NGO提供服務,這才是NGO獨立并持久生存的根本。④基金會是專門募集善款的組織,與NGO相比有更為專業的財務人員和監管體系。在財務管理方面,基金會能更為專業地為NGO作出財務預算和規劃,提高效率和資金使用率。這樣,一旦NGO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獲得賠償金便可歸入基金會,再由基金會設立專項基金,專款專用于此次訴訟中遭受損害的環境資源。
(三)加強NGO的自身建設,使其更有能力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首先,完善內部組織結構。因為受到資金來源的限制,很多NGO都盡可能低節約開支和人力成本,導致了整個組織機構較為混亂,缺乏明確的任務分配和責任承擔。當小型的環境損害事件發生時還可以處理,但一旦出現大型甚至全國性事件如大河水域或海洋環境污染時,就超出了其應對能力。其次,以完善的用人機制和激勵機制吸引高素質、高技術的人才。從NGO的內部來看,對不同崗位、不同水平的成員進行文化培訓和職業培訓。讓NGO發揮其自身優勢,承接政府、市場不擅長和退讓出來的社會治理領域。再次,增強NGO的公信力。公益組織應當是一個陽光行業,所以NGO的信息披露也應當包括其各個方面。只有讓社會和公眾充分了解組織的情況,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支持,組織的公信力才會變強。
在越來越多元化的社會,公眾也會呼吁更加多元化的公共管理格局,而NGO正是以其自身的特質和優勢在推動這一潮流的發展。環境公益訴訟亦是訴訟法里新出現的領域,環境損害中難以避免的賠償歸屬問題也屬未雨綢繆。也只有落實了賠償金的歸屬,才能落實環境公益訴訟的目的,即保護和恢復環境。(作者單位: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
注解
①張建偉:“論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載《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2期,第24頁—27頁。
篇12
(二)企業基金會
根據2004年《基金管理條例》第2條規定,基金會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捐贈的財產,以從事公益事業為目的,按照本條例的規定成立的非營利性法人。企業參與慈善活動的方式有以下幾種:1.設立基金會。2.專項捐款。3.專項基金。4.一般捐款。
本文所研究的企業基金會是以上第一種方式參與慈善活動的,在美國稱為公司基金會,又稱企業贊助基金會,是公司為參與慈善公益活動設立的基金會,公司每年撥出一定的預算額支持財團的社會活動。
二、企業設立企業基金會成立之意義的法理基礎
對于“企業是誰的”這個問題,企業理論經歷了幾個主要發展階段:一是股東至上理論。二是利益相關者理論。利益相關者理滄認為,企業不僅屬于股東,而且還屬于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三是非利益相關者理論。非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存在于一個大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必須借助各種條件才能發展。從道德角度來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對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環境負責,因此.企業必須承擔其相應的社會責任。當把社會責任引入企業競爭戰略以后.企業也就實現丁從“狹義所有者”向“廣義所有者”的轉變.引入社會責任制度以后,企業由原來僅僅追求利潤的“經濟人”變成了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社會人”。因此,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已成為企業獲取利潤的一個重要前提。
三、企業基金會缺乏獨立性之尷尬現狀
我國的企業基金會作為國民收入的一種再分配機制,對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任何國家的企業基金會的發展都會受到其自身內部環境的影響,以及其原始資金來源企業的影響,從而出現一些阻礙企業基金會發展的問題,我國的企業基金會也不例外。目前,問題主要在于以下幾方面:
1.基金會人員,分工不明確,權責不分與企業人員混同明。
2.企業基金會的理事會受出資企業負責人潛在控制。
3.基金會工作人員缺乏專業素質,往往與出資企業員工混同,缺乏明確的分工,缺乏責任感。
4.基金會的硬件設施、機構設置以及員工福利都與出資企業重疊,基金會淪為出資企業的下屬部門。
5.基金會的資金管理缺乏透明度。
四、企業基金會之角色獨立的路徑探索
針對以上這些問題和原因,當前,解決我國企業基金會的獨立性問題應該從完善社會監督機制及提高企業基金會內部的管理水平入手,具體實現以下幾方面目標:
第一,制定基金會專用的財務及審計規則、規定。
第二,基金會應該完善其內部管理機制。
第三,加快基金會相關法律的立法進程,并逐步完善已有法律制度,細化法律條文,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真正實現基金會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用法律的力量實現基金會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
第四,要重視培養基金會內部人員的道德素質,提高他們的道德責任感。
第五,國務院頒布的新《基金會管理條例》已有明確規定,業務主管部門和登記主管部門都有責任對公募基金會和非公募基金會進行監管。
五、結語
目前,關于我國未來民法典應當如何制定的討論依然沒有停止,而我國未來的民法典是否應當引人財團法人概念與制度也將成為一個重大的爭論點。面對動員社會力量從事公益事業的需求,我國未來民法典究竟應當作出何種選擇?沿用基金會法人和法人型民辦非企業單位制度顯然不具有進步性,財產法人制度應當是我國未來民法典的理性選擇。
當基金會在民法體系中找到歸屬之后,作為基金會的生力軍,企業基金會將在我國的公益事業中擔當重任,企業社會責任將在那時得到更實際有效的履行。
參考文獻
[1]江平主編.法人制度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2]李芳.慈善性公益法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8.
[3]李海艦,原磊.企業永續發展的制度安排.中國工業經濟.2005.12(第12期)(總213期).
[4]尹田.民事主體理論與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9.
[5]金錦萍.非營利法人治理結構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7.
篇13
(一)選題背景
股權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簡稱PE)在中國經歷二十多年的發展,已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目前在中國的私募投資領域,大部分的PE機構采用的最主要的退出方式是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簡稱IPO,首次公開募股)。在經過創業板開閘后3年的持續井噴式的高速發展后,2012年11月份,證監會出于控制上市公司數量規模的目的暫停了新股的發行,并對申請上市的企業進行了嚴格的財務審查。過去兩年來,IPO暫停導致的教訓逼迫眾多PE及創業投資公司思考行業新的業務模式和發展方向,以改變單一的IPO退出方式。
(二)研究意義及目的
首先,基于PE行業原有的發展模式,重點分析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嚴重依賴IPO業務模式帶來的問題,為我國PE探討一種新的發展模式,以改變我國PE機構嚴重依賴IPO這一單一的退出方式的做法。其次,由于IPO暫停政策的巨大沖擊,給我國PE市場帶來了非常困難的局面。通過對這些案例進行研究,總結出它們的優點和可取之處,為其它PE機構提供借鑒和指導。最后,通過對國內外的已經出現或者正在進行的一些好的做法進行總結分析,就可以給整個行業帶來一種很直觀的借鑒意義,消化吸收,來尋找或形成適合自己的做法,重新回歸PE行業的投資屬性。
(三)研究問題
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三個問題:第一,根據行業發展歷程和現狀,研究我國PE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二,通過對國外PE機構的先進做法和國內PE市場出現的一些好的做法進行研究比較,來探討對中國PE發展的借鑒意義。第三,分析國內PE的未來發展模式。
二、文獻綜述
(一)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概念和主要退出方式
(1)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概念。通過對國內外著作各種關于私募股權投資概念的研究比較,對其概念形成了一種比較統一的看法,如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簡稱PE,是指以非公開的方式募集資本,以盈利為目的,以財務投資為策略的一種投資方式。它以未上市公司股權為主要投資對象,又專門負責管理,在限定時間內選擇適當時機退出。
(2)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退出方式。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是一個資本的循環過程,投資-退出-再投資。目前,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退出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在選擇投資對象時,大都是尋找那些經營狀況良好,基本上符合上市條件而又尚未上市的企業。第二,并購退出: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在時機成熟時,通過將目標企業的股權轉讓給第三方來撤出所投資金的方式。第三,回購退出。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持有的股份,由目標公司或者是公司管理層按照約定的價格購回。第四,清算。當目標企業喪失繼續發展空間,瀕臨破產,而且又沒有其它投資者接手,這時候,PE機構只有果斷對目標企業進行清算,才能避免損失繼續擴大。
(二)國內外相關文獻綜述
對于私募股權投資,國內外的學者已經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特別是歐美國家的學者,基于本國的資本市場特點,建立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由于資本的退出是私募股權投資的核心環節,所以學者們主要對PE的退出方式和退出時機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Megginson和Weiss(1991)發現,因為所投資的目標公司的價值常被低估,所以對私募股權資本來說選擇合適的退出方式和時機顯得至關重要。Relander等人(1994)根據歐洲的私募股權投資市場進行研究發現,IPO方式在理論上是首選方式,但現實中應用最廣泛的卻是并購的方式。Black和Gilson(1998)的實證研究發現,在有著成熟的股票市場的資本市場上,私募股權投資最有利的退出方式是IPO。吳曉靈(2007)認為由于國內私募股權投資過度依賴IPO的方式,退出渠道不夠通暢,抑制了私募股權投資行業在中國的發展。沈路、莫非和吳文然(2008)對我國私募股權投資的退出方式和退出現狀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存在的問題,但缺乏相應的解決辦法。王漢昆(2009)通過借鑒國外私募股權基金發展經驗及研究成果,認為并購應該替代IPO成為目前乃至未來幾年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退出的主要方式。
(三)小結
本文在對國內外相關研究進行歸納整理后發現,國外在私募股權投資領域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本國(主要是美國)的投資實踐背景之上的,并且存在一定的假設前提,他們的研究結果是否能夠符合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形勢,尚未可知。在我國的私募股權投資領域,也已經有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投資策略本身上,在面對新形勢下中國PE未來如何發展的探討與研究還比較少。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使用文獻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較研究法、實地調研等方法進行論文相關內容的探討和分析。
(一)文獻研究法
網絡及各種媒體,進行了大量的查閱、篩選,詳細闡述了私募股權投資理論,對各種投資退出方式下優缺點的理論分析,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并最終選定了本論文的理論基礎和相關研究成果。
(二)案例分析法
通過對案例的研究分析,挖掘案例中出現的好的思路和的操作手法,進行總結概括,尋找其中的可取可行之處,作為本論文的研究基礎。
(三)比較研究法
論文對國內外著名的投資機構的投資模式進行了比較分析,為國內其他PE企業進行業務模式創新提供了一些可資借鑒的思路和啟示。
(四)實地調研法
2014年8月份,分別與九鼎投資(上海公司)PE部門的投資總監進行過約談,了解了九鼎投資在推進新三板上市、設立公募基金和資本市場運作等相關方面的資料,最大程度保證所需資料的準確性。
四、我國PE發展現狀及案例分析
(一)PE在我國的發展歷程
1992年,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在中國成立了第一個外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從2006年開始,中國的PE行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不管是機構的數量還是募集的資金都增長迅速,整個PE行業的規模也快速擴大。2009年創業板推出后,先后有近500只股票登陸A股市場,同時在創業板上市的市盈率也極高,這就給投資人帶來了巨大的收益。2012年11月,IPO暫停對PE行業帶來巨大的影響,嚴重打擊了中國的PE市場,PE機構面臨了非常困難的局面。2014年1月,A股市場恢復了新股發行,而且證券市場正在推行新股發行辦法的改革,由過去的發審制向注冊制轉變。
(二)PE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2014年投資于中國大陸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完成募集的有448支,其中339支基金披露了金額,共計募集631.29億美元,相較2013年募集數量上升了28.3%,而募資金額卻增長82.96%,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復蘇跡象。2014年中國私募股權市場共發生投資案例943起,比2013年增長42.9%,其中披露金額的847起案例涉及交易金額537.57億美元,同比增長119.6%。2014年,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共發生退出案例386筆,共有165筆案例通過IPO實現退出,其次為股權轉讓、并購,分別有76筆、68筆退出案例。
(三)PE的主要退出方式及利弊分析
(1)IPO方式,即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在我國目前的資本市場上,由于IPO的收益率比其它幾種退出方式要高,導致在2008~2012年的退出案例中每年以IPO退出的占比均超過70%,無可爭議成為國內私募股權基金最主要的退出方式。IPO退出方式主要的有利之處在于:1)高回報率。2)IPO對于企業本身也有者積極而長遠的好處。3)有利于提高PE機構的知名度。雖然IPO的方式可以給PE機構和企業雙方帶來極大的好處,但就現實情況來看,IPO退出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1)目標企業上市的門檻比較高。2) IPO所需時間長、機會成本高。3)IPO退出面臨諸多風險。
(2)并購退出。國內的PE機構必須改變一味依賴IPO退出的方式,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的成熟,未來并購退出渠道的逐步完善,并購退出也將成為主流。全球歷史上的五次并購大潮都發生在歐美,第六次并購大潮或許就會在中國開始,將會給國內的PE投資者們帶來巨大的機會和收益。并購退出的優勢有以下幾點:1)并購退出時間短,相對靈活。2)可以實現一次性退出。3)并購退出可以使PE機構迅速回收資金,以便再次投資。通過并購方式退出的弊端主要表現在:1)需要資金量大,潛在買家數量有限。2)并購的收益率達不到IPO那樣的高收益率。3)目標企業原管理層的反對。
(3)回購退出。私募股權投資協議中回購條款,其實是PE機構為了保證為已投入資本的安全性而設置的一個帶有強制性的退出渠道。回購的優點表現如下:1)交易過程簡單。2)資本安全性高。回購的弊端表現在以下方面:1)機會成本較高。2)法律制度不完善,回購退出的障礙較多。3)只有極少數的中國企業擁有足夠的現金或銀行貸款可以按照回購條款中的規定將PE的股權全部購回。
(4)清算。PE機構啟動清算程序,一般只是在目標企業出現了資不抵債或者喪失發展前景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啟動了清算程序,意味著基金公司將遭受部分甚至全部損失,如果能夠收回投資成本就算是較為理想的結果了。
(四)我國PE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目前的PE行業存在著幾個問題:第一是退出渠道單一,PE機構嚴重依賴IPO這一單一的退出方式。第二是“重投機,輕投資”,突出表現是哄搶pre-IPO項目,只要能上市,便一哄而起,而對于企業本身實際的投資價值關注很少。第三是缺乏專業投資管理人才。第四是PE二級市場不成熟,LP份額轉讓難。第五是政策法規不完善。
(五)國內外PE發展模式研究
(1)高盛集團PE業務的專業化分工與多平臺共存。第一,將PE業務進行專業化分工,自營基金與基金管理業務并重。高盛集團旗下的基金,其資金的募集除了對外募集還有30%的份額來自于高盛集團自有資金和高盛員工的資金。第二,多個PE平臺實現共存,相互促進。1)企業股權本金投資。2)房地產本金投資。3)基金的基金(FOF)投資全球范圍內廣泛的PE基金。投資人包括養老金、保險公司、捐贈基金、慈善基金會、富人及高盛員工等。高盛的PE業務體系是比較龐大和復雜的,各個PE業務平臺之間難免會出現一些業務范圍上的重合,以致產生利益沖突。但是,高盛集團采取了有效的處置措施,所以自1986年至今,高盛集團的PE自營業務、PE基金管理業務和FOF業務、相互支持,共同為高盛集團貢獻了高額利潤。
(2)九鼎轉型:從傳統的PE模式到綜合資產管理平臺模式。作為PE行業的一家投資基金公司,九鼎投資成立于2007年,基金規模只有1.76億元。面對IPO暫停帶來的風險,九鼎投資痛定思痛、積極轉變,迅速扭轉了被動的局面。第一,在新三板掛牌上市。2014年4月29日,北京同創九鼎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登陸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這是全國第一家私募股權投資管理機構在新三板掛牌上市,融資金額為35.37億元,是新三板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筆融資。第二,設立公募基金,進行一二級市場聯動。2014年7月,九鼎成為國內首家獲準設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九鼎投資公告,宣布成立九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1億元人民幣。第三,控股證券公司――天源證券。2014年10月20日,九鼎公告稱同創九鼎出資3.64億元對天源證券有限公司進行增資并實現控股(股份占比為51%),公司更名為九州證券。
(3)天堂硅谷:與上市公司合作,打造新型并購基金。浙江天堂硅谷資產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堂硅谷”),在面對由于IPO暫停帶來的行業困境時,就走出了一條與九鼎投資不同的道路。第一,與大康牧業合作案例。1)并購基金的1.0版。2011年9月19日,天堂硅谷涉足生豬養殖業,它選擇與上市公司大康牧業合作,成立了一只規模為3億元的并購基金。雙方出資額各為3,000萬元,剩余部分由天堂硅谷向社會自然人與機構投資者對外募集。2)并購基金的2.0版。在原有合作模式的基礎上,天堂硅谷將并購基金中的部分份額轉換成上市公司的股份,這樣一來,天堂硅谷不但能夠獲得并購基金的正常收益,還能獲取上市公司股票溢價部分的收益,同時也將天堂硅谷與上市公司的利益更加緊密的結合了在一起。這一模式被稱為2.0版。第二,并購之路的后續發展。天堂硅谷在新型并購之路上經過兩三年的積極探索之后,它的視角和思路也出現了新的變化。2014年9月3日,天堂硅谷與深圳市神州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這是硅谷天堂首家并購合作的非上市公司。未來隨著合作方并購需求的多元化,并購基金也會出現更多的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
(4)案例分析總結。第一,高盛的成功經驗表明,PE業務的專業分工和多平臺運作是完全可行的。高盛PE自營業務、PE基金管理業務和FOF業務、相互支持,為高盛貢獻了超額利潤。第二,九鼎所打造的綜合資產管理平臺模式已成為很多PE競相學習的新模式。將傳統的PE打造成一個綜合性資產管理機構,就可以實現產品的多樣化和豐富行,就可以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的多元化。第三,與上市公司成立新型并購基金模式能夠充分嫁接產業資源,降低投資風險,成為PE除IPO之外主要的退出方式,緩解了PE主要依賴IPO退出所帶來的風險單一的問題。
(六)發展模式分析
(1)退出渠道更加多元化。首先,是對整個行業來講,退出渠道的選擇肯定會更加多元化。PE機構應該適度降低IPO的比例,增加并購退出方式的比例,同時也要在股權轉讓、新三板上市等方式上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同時,在完成項目投資后,要更加注重所投項目的管理增值,獲得企業發展的分紅。退出渠道的多元化也會影響PE的投資策略,很多的PE投資企業時更注重打造行業和產業鏈優勢,選擇那些與此前投資的企業有業務互補性的標的,所投企業之間能夠通過業務配合打通產業鏈,也為日后的并購退出做準備。第一,IPO仍是PE退出的主要渠道之一。第二,退出有望成為未來主流退出方式之一。第三,PE二級市場模式。第四,新三板將成為一個新的發展點。
(2)注重專業性,回歸投資本質。在野蠻增長過后,更多國內的PE更關注于企業本身的投資價值,探索更多的發展模式,而不是對于IPO的投機。
(3)發展模式:平臺化、多元化、證券化。對于PE機構來講,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及從行業陣痛中所吸取的教訓,PE未來的發展將會趨向于多元化、平臺化、證券化的模式。第一,多元化。退出渠道多元化:除了IPO之外,并購、PE二級市場、新三板等多種方式的退出比例將會逐漸增加。第二,平臺化。傳統的PE行業所依賴的平臺只有PE一個平臺,隨著行業發展,PE也逐步延伸其產業鏈,進軍券商、公募基金、信托等金融相關行業。第三,證券化。PE通過上市為私募基金公司的兌付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金融工具和方式,可以實現將基金持有人的份額轉換成對其私募基金公司的股權。國內的PE從誕生到現在,也不過才十幾年的時間,雖然經歷了很多坎坷,但也在陣痛中成長。未來,私募股權基金市場的發展一定會圍繞著退出渠道多元化、基金從業人士專業化、業務模式平臺化、證券化這些特征展開。
五、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文通過對我國私募股權投資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論證分析,并結合國內外的案例進行了研究,認為國內的PE行業如要健康有序地發展,必須進行發展模式的創新,不能再依賴傳統的以IPO為主的退出方式,而更多的是依賴PE自身的投資眼光及投后管理能力,實現項目價值的增值。我國PE未來的發展模式,一定會向著多元化、專業化、平臺化、證券化的方向發展和推進。
(二)建議
(1)完善法律制度建設。《合伙企業法》的修訂,完善了PE市場的法律環境,使得整個PE行業有法可依、有例可循。
(2)加強行業監管的制度建設。1)按照監管主體、監管內容、監管方式的不同,設立相應的監管部門并確定其管理責任。2)應該建立私募股權投資行業的協會組織,本著市場化的原則,加強完善行業的從業標準、自律管理和道德操守建設。
(3)完善、健全資本市場體系。為了使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退出通道更加順暢的,可以從兩方面著手:第一,建立健全多層次、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資本市場體系。第二,擴大資本市場規模,特別針對中小企業板市場,要加快建設的力度。
(4)培養本土專業投資管理人才。由于中國的PE市場起步晚,發展時間短,專業的從業人士極度匱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嘗試由政府主導并引進外部管理人。在合作中不斷學習摸索,培養人才,積累豐富我們的投資管理經驗。
(三)研究局限及未來研究方向
隨著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推進,以及國內資本市場的不斷成熟,目前A股市場上動輒30~40倍的市盈率也會逐漸回歸到一個合理的區間,以后IPO的退出方式不見得就可以帶來比并購或其它退出方式更高的收益,所以可以預見并購很有可能會取代IPO成為我國PE市場最主要的一種退出方式。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及經濟結構的成功轉型,我們相信全球的第六次并購大潮會發生在中國。關于并購的投資策略的研究,也一定會成為未來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
由于目前在中國資本市場上進行并購的一些條件還不成熟,如難以實現杠桿收購,所以并購在中國資本市場上還不普及,以至于缺乏一些成功的、優秀的并購案例可用來分析研究。所以,本文在關于并購的投資策略方面,還缺乏一些具體的、細化的、操作性強的建議,這也是本文的一個研究上的局限,應該在后續的研究中進行完善。
(作者單位為上海高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巴曙松.中國私募基金生存報告[J].大眾理財顧問,2007(05):69-72.
[2] 崔凱.私募股權投資操作實務[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54-56.
[3] 常忠義.中國私募股權投資中的估值問題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 87-92.
[4] 馮進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E)國內外研究評述[J].經濟師,2008(5):102- 103.
[5] 范俏燕.私募股權投資的戰略選擇[J].財經科學,2009(9):67-69.
[6] 樊志剛,趙新杰.全球私募基金的發展趨勢及在中國的前景[J].金融論壇,2009 (10):3-8.
[7] 顧戟.發展中國私募基金業的若干問題探討[J].上海經濟研究,2003(11): 62-65.
[8] 華曄迪.私募融資漸成企業重要融資方式[J].經濟研究參考,2008(36).
[9] 黃曉捷,趙忠義.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研究:文獻綜述[J].武漢金融,2008(9) : 34-37.
[10] 李斌,馮兵.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中國機會[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11] 李連發,李波.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理論及案例[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2008.
[12] 劉曉明.風險投資IPO退出機制與策略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3: 67-72.
[13] 盧永真.私募股權基金在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中的功能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 2011:105-147.
[14] 羅翠英.私募股權基金退出方式研究[J].中國商界,2010(1):64-65.
[15] 門磊.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發展研究
[D].西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08: 7-11.
[16] 錢水土.中國風險投資的發展模式與運行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5-8.
[17] 孫自愿.中國資本市場IPO高初始收益之謎:基于發行制度變遷與投資者情緒的思考[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263-265.
[18] 盛立軍.私募股權與資本市場[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32-34.
[19] 盛立軍.私募股權基金:政府的參與空間[J].數字財富,2004(12):34-35.
[20] 沈路,莫非,吳文然.淺論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退出機制[Z].上海:德勤律師事務所,2008:2-6.
[21] 汪波,馬海靜,李曉敏.沖國私募股權投資的現狀與風險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8(10):174.
[22] 王漢昆.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退出機制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09: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