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乳品安全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協調司信息分析處黃敏在介紹乳品安全動態時也指出,當前抗生素殘留、體細胞、黃曲霉素超標和蛋白質造假等現象不容忽視。
所謂“有抗奶”,是指抗生素殘留超標的牛奶,與此對應的“無抗奶”就是“抗生素殘留未檢出”的牛奶。
那么飲用有抗奶有什么危害呢?長期飲用“有抗奶”相當于經常低劑量服用抗生素,可能引發三大不良后果如下。
首先,會增加人體內細菌的耐藥性,降低或完全抵消抗生素類藥物的療效,這無異于在人體內埋下一顆“隱形炸彈”,將來一旦患病,很可能就“無藥可治”。
其次,青霉素、四環素及某些氨基糖甙類抗生素長期殘留在牛奶中,能使部分有過敏體質的人發生過敏反應,輕者出現蕁麻疹、發熱、關節腫痛等,嚴重時還會出現過敏性休克。
此外,牛奶中殘留的抗生素會抑制和殺滅正常肌體內寄生的大量菌群,破壞人體腸道內的細菌平衡,降低肌體免疫力,容易引發感染性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已經認定牲畜感染的各種抗藥性病原體可以通過食品傳給人,產生難以治愈的疾病,但這些后果并不是馬上就能顯現出來的。同樣,“有抗常溫奶”中的抗生素殘留給人體帶來的危害也極其具有隱蔽性:它并不像牛奶細菌數超標、異味變質,人們喝了如果出現腹瀉,就會很警惕馬上停喝,但“有抗奶”的不良影響卻是潛移默化的,短期內不容易為人所察覺。
正因如此,雖然“有抗奶”中的抗生素殘留遠遠少于打針吃藥導致的殘留,其危害性相較而言更為嚴重。
分析人士認為,就現階段而言,高昂的檢測設備和耗材成本、收購成本以及管理培訓等間接成本,是制約企業接軌國際乳品安全標準的主要因素。而在連綿的價格戰和原材料、物流等成本上漲的多重夾擊下,近年來乳品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已經出現行業性下滑,再加上缺乏國家法律法規的制約,很多企業既無實施“無抗”生產的動力,也缺乏主動推廣“無抗奶”的動力。
實際上,如果從生產設備和加工工藝而言,目前中國乳品企業已經和世界的先進水平相差無幾。但而真正制約乳品安全的就是原料奶的質量,我國和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所喝牛奶的差異在于奶源質量的差異,而奶源質量的高低則與奶牛養殖模式息息相關。中國草原學會副理事長、北京林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聲欣石指出,我國牛奶生產的集約化程度低,組織化程度低,牛奶質量難以控制,這增加了出現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可能。據悉,我國奶牛養殖牧場只占30%左右,仍以農戶散養為主,約占70%左右,平均每戶規模僅有2頭―3頭。
專家指出,發達國家奶源模式早已實現“規模化養殖,機械化擠奶”,我國乳業上游發展與其相比雖然有很大差距,但發展方向肯定是要和國際接軌。要實現中國乳品消費全部“無抗”,僅靠部分企業嚴格自律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國家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修改滯后的國家標準,同時出臺相關優惠政策,促使我國奶牛養殖模式由粗放型向規模化、集約型轉變,以確保乳品源頭的安全。
應戰“無抗化生存”的必備條件是科學檢測。據專家介紹,要想辨別原料奶是否存在抗生素殘留超標,目前有多種方法可供檢測。一是TTC法,但耗時較長且精度無法估計。二是美國Snap檢測法,對于青霉素檢測精度可達到5ppb,幾分鐘即可讓“有抗奶”現出原形;三是高效液相色譜檢測法。此外,繼2002年在業內率先實行“無抗”標準之后,今年光明還在業內率先增加了歐盟ECLIPSE 50方法(簡稱E50方法),對抗生素檢測具有廣譜性,從而更有效地保證了乳品安全。這些方法均需要配置價格高昂的檢測設備和試劑盒,并且要由經過培訓l的專業人士操作方可進行。
但值得關注的是,沒有檢測是萬萬不能的,但檢測也不是萬能的。據業內人士透露,很多不規范的乳品企業的做法是,在對原料奶檢測之后,并不是拒絕收購抗生素殘留超標的生奶,而是壓價收購,用抗殘合格的生奶做酸奶,抗殘超標的做成常溫奶和奶粉。
專家指出,檢測只是實現“無抗”生產的必備手段,要想全面控制抗生素的殘留,最終還是只能從管理著手,因為任何設備在應用于市場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滯后于市場變化的要求,企業不能指望或依賴某一個設備來解決所有現存的問題,不能產生完全依賴檢測設備的心理和操作的控制模式。據悉,“無抗奶”質量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養殖環境、飼料搭配、疾病防治、正確擠奶、設備清洗維護等各個環節,不僅需要資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奶源管理工作,如通過完善獸醫服務網絡、健全奶牛健康檔案、將健康牛與病牛分開擠奶、“有抗奶”議價收購另行處理等等來實現原料奶的“無抗”化。
對于企業來說,企業的目的是控制管理,而非是對原奶中的藥物殘留進行研究分析。相關調查表明,企業在對奶源進行抗生素殘留檢測控制的初期,超標檢出率非常高,而原奶生產供應單位或個人為了逃避檢測,避免交送的原奶被降級罰款,曾經使用了很多辦法,包括使用各種不同的藥物,或是將有抗的原奶摻入無抗的原奶中進行稀釋等等,仍然無法解決企業使用檢測設備對其質量的控制和要求,不僅使奶牛的飼養的成本有增無減,而且使原奶生產的管理越來越混亂,造成經濟上的人為損失。因此,最終絕大多數的原奶生產企業逐步接受了以控制管理為手段,降低奶源飼養生產成本,提高原奶質量的現代化生產管理意識,不僅使生產加工企業的原奶質量有保障,原奶生產供應單位或個人也提高了經濟收入,形成長期穩固的良好合作關系。
對于抗生素殘留檢測超標的奶農、奶站或牧場實行懲罰,不僅拒收其生奶,由其承擔相應檢測費用;對多次違規者將被取消供奶資格。對于那些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生奶抗生素殘留超標或品質不穩定的奶戶或奶站,則要派出自己的技術人員上門指導培訓l直到完全改進。
專家表示,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實際應用,無論是質量管理還是成本控制,企業要完成對奶源的有效管理,實現高質量的產品生產,除了要配備先進的檢測設備和技術外,國內國外企業的成功經驗只有一條:從奶源質量管理抓起,嚴格原奶收購檢測標準,兩手一起抓,兩手都要硬。這種管理概念不僅在目前中國奶源不足、飼養分散、管理困難情況下,是最好最有效的管理模式,也是今后中國的奶源實行大規模集中飼養管理的必然趨勢和基礎。
參考文獻
[1]劉運榮.中國乳與乳制品安全問題的探討[J].農業工程技術,農產品加工,2007/09.
[2]田文華.優質安全乳品的生產策略[J].中國牧業通訊,2007/18.
篇2
一、蒙牛乳業的發展過程
1999年7月,蒙牛乳業成立,注冊資本1398萬元。從1999年到2005年,蒙牛銷售收入從4365萬元躍升至108億元,短短七年時間,蒙牛增長240多倍,以“火箭速度”經歷了神話般的發展,創造了在誕生1000余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個乳品企業的銷售奇跡,榮列“中國乳品行業競爭第一名”。從2008年9月11日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開始,中國乳品行業的“汶川大地震”爆發了,中國奶制品行業似乎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在此次事件中,蒙牛也未能幸免,媒體曝光其含有三聚氰胺成分。機遇與威脅并存的今天,蒙牛到了該冷靜思考的時候。
二、外部機會分析
全面提升產品質量,消費者信任感增強: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國乳品業全面提升產品質量的一次機會,蒙牛乳業借此可以重新定位自己的品牌,提高產品質量安全,以此為契機,增強消費者對其產品的忠誠度。前段時間,“額外”召回承受幾十億損失的蒙牛,成為液體奶市場恢復最快的品牌,在責任與安全的天平上,蒙牛添上了“誠信”這個最重的砝碼。目前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重新將蒙牛列入了家庭采購的必需品名單。蒙牛主動背負巨額損失的誠信舉措,贏得了眾多消費者信任,直接促成了其銷量的增長。政府政策支持: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政府對乳業一直很重視,1997年將乳業列為重點支持產業,2007年《國務院關于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奶業發展目標,加大了奶業扶持力度。潛在需求巨大:中國人多年養成的喝奶習慣不會因三聚氰胺事件而改變,“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的觀念已深入人心,國外品牌價位高仍然是多數人難以逾越的檻,內地品牌機會依然存在。中國消費者市場巨大,城鎮化可提升居民乳品消費水平。
三、外部威脅分析
外資惡意收購:由于信貸緊縮,蒙牛創始人牛根生將4.5%的股份抵押給摩根斯坦利。由于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蒙牛股價嚴重縮水,導致原先抵押的股權價格已經嚴重與價值不符,蒙牛可能面臨著有敵意的收購對手購買這些被抵押的股權,其控制權的歸屬受到嚴重威脅。潛在競爭者:三聚氰胺事件使中國乳品業重新洗牌,很多鐘情蒙牛乳品的消費者分流到其他品牌中去;此外,由于對國內乳制品失去信心,更多人選擇國外品牌,這些都構成蒙牛乳業的外部威脅。有效需求不足:在我國13億人口中,乳制品有效消費者只有6000萬人,由于長期不消費乳制品,大部分人體內缺乏乳糖酶,無法分解乳制品中的乳糖而引起腹痛等癥狀,使人們不喜歡消費乳制品的現狀惡性循環。
四、內部優勢分析
品牌效應,忠實的消費者:蒙牛品牌已深入人心,不論是味道還是產品質量,一直被消費者認可,大品牌的優勢在于有大批的蒙牛忠誠消費者,不會因為三聚氰胺事件而斷然否決他們一直鐘情的品牌。企業文化塑造的凝聚力:蒙牛構建和踐行了企業文化的三條主線:一是大勝靠德,講責任,重使命。蒙牛從始至終致力于營造一個追求正確、崇尚正義、充滿正氣的“三正氛圍”,造就“三全員工”——全心、全力、全時;二是大智靠學,講智慧,重方法。三是大牌靠創,講品德,重創新。通過卓有成效的企業文化,推動了蒙牛的迅速發展,使品牌越打越響。領導者魅力:蒙牛的成功與牛根生密不可分,牛根生注重義氣,信奉“財聚人散,財散人聚”的大氣財富觀,這成為組織凝聚力的重要來源,也是蒙牛團結奶農、經銷商等價值鏈伙伴的原因。創業時,牛根生憑借個人魅力將原伊利的一干大將拉攏過來,形成蒙牛的團隊骨干,可以說蒙牛的高速發展離不開這位領導者。
五、內部劣勢分析
全員素質的提升:蒙牛盡管過去有著奇跡般的發展速度,但是人員構成比較草莽,素質參差不齊。在新的市場挑戰之下,目前的人員構成能否支撐持續高成長將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管理系統的升級換代:以蒙牛為代表的眾多中國企業,以績效導向為管理體系,高業績目標服務的實用管理手段成就了蒙牛,但隨著未來的市場變化,“舊版”管理體系必將被淘汰。資金鏈斷裂:金融風暴、三聚氰胺事件無不給蒙牛乳業蒙上揮之不去的陰影,連續虧損使蒙牛的現金流斷裂,目前還面臨被外企惡意收購的危險,蒙牛能否順利度過難關,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中國乳品業高速發展的背后隱藏著很多泡沫成分,現在整個乳業發展給人們的總體感覺體現在兩個字:“快”和“亂”。這種不和諧的發展勢必造成乳業經濟的衰退,可以說三聚氰胺事件是一個導火索,引出的不僅僅是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還涉及到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涉及“三農”問題的解決和國民健康素質的提高,因此我們必須予以關注。
參考文獻:
[1]毛遠華.蒙牛文化的啟示.《中國有色金屬》[J].2008,15:59.
[2]劉帥,劉亮.我國乳業的SWOT分析.《中國乳業》[J],2008,6:17-19.
篇3
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品消費意識的增強,乳品消費量急劇增加。據統計我國人均消費原奶量從1990年的4.4公斤到2001年的8.8公斤,平均每年遞增6.65%。[1]而2002年世界原奶平均消費水平為102公斤/人,歐美發達國家為200-300公斤/人[2],與世界平均消費水平相比,我國乳品消費水平還很低、增長空間還很大。乳品消費量急劇增長的同時,我國乳品企業獲得了快速的發展。1994年乳品行業銷售收入總額為57.13億元,而2003年乳業銷售收入高達478.3億元,平均每年遞增26.6%。近年來,乳業市場的巨大潛力吸引了一批資金雄厚的飼料、食品、房地產等企業紛紛介入乳業,如新希望、頂新、匯源、維維、統一等把乳業作為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伴隨供求的快速增長與國家扶持政策的陸續出臺,乳業已經成為我國畜牧業生產中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
集群是某一領域內地域上接近的相互聯系的公司集團和關聯的組織,通過商品和輔助活動相聯系,集群的地理范圍從單一的城市到省(州)、國家甚至多個國家組成的網絡(Porter,1998)。Porter將產業集群納入競爭戰略的研究,改變了產業集群理論在經濟學界的邊緣化狀態,并引發了研究產業集群理論的熱潮。產業集群現象在世界范圍內大量存在,不僅發達國家有,如美國存在著典型的制造業集群現象(Krugman,1991;Ellision,1997),而且發展中國家也普遍存在著這種產業現象(Guimaraes andFigueiredo,2000;Clancyet al,2001)。集群的出現主要源于追求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企業的大量集聚。企業的群聚可以產生相應的企業群落優勢,使群聚區域內的個體獲得競爭優勢,從而促進個體的發展,而這又進一步促進了整個群聚區域的擴展和壯大。聚集經濟是把相互關聯產品的生產按照一定規模聚集到某一區域來進行,從而使企業獲得生產成本或交易費用的節約。由于企業群聚,加速了彼此的成長,形成所謂的“綠洲效應”。
國內關于乳品制造業的產業組織分析不少,但是都是利用產業集中度即CR4或者CR8、HHI,根據SCP范式研究,利用產業集群關系,根據產業集中系數研究的不多,本文采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地理集中度指數進行實證分析,從而對以往的研究進行比較論證。
二、產業集聚的測定方法
Ellision和Glaeser(1997)改進地理集中指數建立了產業集中度指數。假設某一個地區的某一個產業內有N個企業,且將該經濟體劃分為M個地理區域,這N個企業分布于M個區域之中,則產業地理集中指數為:
其中,si表示i區域某產業就業人數占該產業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xi表示i區域全部就業人數占經濟體就業總數的比重。赫芬達爾指數(HerfindahlIndex)表示該產業中以就業人數為標準計算的企業規模分布。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地理集中度指數充分考慮了企業規模及區域差異帶來的影響很好的彌補了空間基尼系數的缺陷,目前已為一部分學者(羅勇,曹莉麗,2005)所采用。盡管地理集中度指數有很多優越性,但在計算過程中仍有不足。計算過程過于依賴就業人數和總就業人數,在我國特別是中部地區勞動生產率比較低的基礎上,其結果是產業集聚就是就業人數的集聚。有鑒如此,本文將以上指標變為:Si表示i區域某個產業產值占該產業全部產值的比重,xi表示i區域全部產值占經濟體總產值的比重。這樣做有以下好處:(1)我們從另一角度測算了產業集聚程度,便于和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地理集中度指數相互比較;(2)在指標設計上,完全符合Ellision和Glaeser的設計思路;(3)產業的產值數據容易獲得(我國并沒有企業員工人數分布),這就為計算帶來了便利。我們將變換的γ稱之為產業集中度指數。 轉貼于
三、產業集聚效應分析
本文根據地理位置劃分為六個區域:其中華北: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內蒙古,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華東: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華中:河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西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西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Ellision和Glaeser將地理集中度指標分為三個區間,第一個區間為γ<0.02,表示該產業沒有地方化的現象;第二區間為0.02≤γ≤0.05,表示該產業在區域上的分布較平均;第三區間為γ>0.05,表示該產業在地區上的分布聚集程度最高。計算結果表明,我國乳品產業的γ值都大于0.02,其中在1998年和2001年都大于0.05,這與林禮耀、胡浩在《中國乳品制造業的產業組織分析》中測算CR8的結果趨勢是相同的,主要原因與2000年時候華東地區其他制造業飛速發展,導致乳品制造業的萎縮。
計算結果還表明,我國華東地區是乳品產業相對發達的地區,雖然不占據自然資源的優勢,但是憑借良好的需求市場和便利的交通條件,乳品產業的發展仍然是最集中的,只是其優勢越來越弱。東北地區的市場份額維持在不變的狀況,稍有下降的趨勢,而華北則隨著經濟的發展,憑借自然資源優勢,乳品產業發展迅速,市場份額已經接近華東地區。華中地區乳品產業發展穩定,西北、西南的市場份額則是微乎其微,乳品產業的發展最為落后,與其自身整體經濟發展狀況相關。
四、結論
本文改進了產業集中度系數,對1998~2001年我國乳品產業的聚集效應進行的精確的計算,應證了相關的研究成果,并且從區域劃分的角度闡明了我國乳品產業的集聚效應,在產業比較集中的區域也是我國經濟發達和資源稟賦優勢的地方。雖然我國乳品產業的集中度較高,除了少數的大型乳品企業,如三元、蒙牛、伊利等有較強的技術能力和資本優勢外,其他的中小乳品企業仍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產業集中系數雖然較高,但是目前乳品制造業市場結構同時面對來自產業內部、產業外部以及國外廠商的整合壓力,但就未來幾年內,市場內僅有幾家大規模企業的高壟斷市場結構并不會出現,因為促進當前我國乳業快速增長主要表現在液態奶領域,由于受到收奶半徑和保鮮期等因素影響,幾家大規模企業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這么大的銷售半徑,這就給地區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空間,其次,由于產業進入壁壘較低,只要乳品制造業高利潤空間繼續存在,就會不斷有新企業進入,很難形成高壟斷市場結構。
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我國乳品產業的結構也應當進行相應的調整,隨著2008年發生的“三鹿三聚氰胺”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我國乳品企業想要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必須在食品安全方面下更多的功夫,對于中小乳品企業,其資金和技術能力有限,要想獲得更大的突破,將要面臨更大約束。因此今后區域內乳品企業的兼并現象會時有出現,規模化程度會進一步提高,集聚效應則會得到更大的體現。
參考文獻:
篇4
近年來在衣食住行領域,“房價居高不下”,“假藥”、“假疫苗”、“毒奶粉”事件輪番爆出。治理機制有多種,但由于中央集權的經濟體制轉軌路徑依賴,公眾對政府依然具有強的依戀情結,所以每當爆發大的公共安全事件時,公眾都把有效治理的重望寄托于政府,一系列的行政性治理手段也會應運而生,但政府治理效果并不顯著。以近幾年頻繁發生的“三聚氰胺”事件為例,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央政府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頒布了新的乳品標準、下發了《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成立了以國務院副總理領導下的食品安全委員會等措施,但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的陰霾尚未褪去,2009年底、2010年“三聚氰胺”事件再次卷土重來。
本文關注的主要問題是:對于頻繁爆發的食品安全事件,政府能否真正徹底治理?如政府不能有效治理,這將會對消費者信任修復起什么作用?本文通過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以乳品行業“毒奶粉”的治理為例,探尋政府在不同階段所出臺的政策措施對消費者信任修復、乳品行業發展的階段性影響、最終影響,并提出相應對策。
二、適應性預期與政府調控效果的關聯性分析
預期在經濟學中被定義為經濟主體對與其決策有關的未來經濟變量所作的預測或估計。預期成為影響經濟活動的重要變量,在現代經濟研究中,它經常作為一個內生變量被納人到經濟模型中。預期根據形成機理的差異分為靜態預期、外推性預期、適應性預期和理性預期。按照適應性預期理論,經濟主體在對經濟變量進行預期時,不僅會考慮他們以前對該變量所作的預期,而且還會對他們過去的預期誤差進行修正。以價格預期為例,pte=pt-le+η(pt-l-pt-1e)
式中,pte代表經濟變量p的預期,η為適應系數(0<η<1)。該式表明,經濟主體對經濟變量所作的預期是在上期預測的基礎上,通過修正上期預測誤差而實現的。經濟主體可以不斷地通過學習、積累預期經驗,調整預期使之接近于實際情況。如果被預期變量一直處于平衡變化中,修正機制將有助于形成正確預期;反之,如果被預期變量發生了系統性變化,經濟主體的預期將會發生失靈。
適應性預期與政府調控效果的關系為:只有公眾預期的價格和實際的價格變化不一致時,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才能起到作用;如果兩者相一致,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失效。如圖1中的C點,如果實際的通貨膨脹率為6%,而公眾預期的通貨膨脹率只有3%,在短期內由于企業和工人并不能觀測到其他人的價格變化,企業會覺得價格上升是來自公眾需求的增加,同時由于工人實際工資的下降,企業會增雇工人,增加產品供給。
圖1:適應性的政策效果
本文以實證的方式,以乳品行業的政府調控為例,說明由于政府目標函數局限,政府并不能對食品行業進行長期、有效的監管,只能在食品安全事件爆發的高發期通過運動式的、間歇式的打擊使得食品安全事件暫時得以遏制,食品安全事件將頻繁發生;只要地方政府目標函數不變化,政府治理效果必將處于平衡變化中;頻繁爆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將導致公眾不斷調整對政府治理效果的預期,最終公眾將不再相信中央政府的食品監控,進而陷入對乳品行業、政府的低度信任陷阱;由于政府無效的治理,公眾對乳品行業的信任將墜人更低層次。
三、政府監管效果與消費者適應性預期的逐步調整
(一)初期公眾對政府監管具有良性預期,政府監管促成消費者信任的迅速恢復
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首次公開曝光。在事件初期,消費者對國產乳品企業的信任降至冰點,消費者拒絕購買任何國產乳制品,各大知名企業由巨額盈利轉為巨額虧損,一度面臨破產、被收購的威脅。嚴重的產品質量危機后,消費者信任修復本是件極為困難的事情,但是,非常奇怪的是自2009年的第三季度開始,國產乳品行業竟然起死回生,多家企業出現了過10億元的凈贏利(表1),消費者重新恢復了對國產乳品企業的信任。
表1:大型乳品企業的凈利潤(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奶業年鑒》(2010)的相關數據整理得到
消費者信任修復是外界諸多因素通過影響消費者心理而起作用的。從2008年9月到2009年9月,各相關利益主體都作出了反應。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措施(追究三鹿企業領導的刑事責任、在全國開展查處銷毀問題奶粉的專項活動、啟動行政問責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成立國家食品安全委員會),企業也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公開生產視頻邀請公眾監督、加大產品質量宣傳、開辦自己的牧場、整頓奶站向奶站派駐質檢員、企業領導的公開道歉和承諾、扶持奶農鼓勵奶農更換奶牛品種等)。
表2:樣本特征信息
為了確保每個多重量表測量特性概念的充分性與適當性,本文在做主成分分析之前,還做了模型內部一致性信度與效度檢驗。(1)KMO檢驗。KMO檢驗是取樣適當性度量參數,KMO值越大表示越適合進行因子分析。KMO檢驗結果為0.875(表3),大于學者Kaiser給出的0.5取值標準,適合因子分析。另外,從巴特利球形檢驗給出的相伴概率為0.000來看,非常顯著,適合因子分析。(2)信度檢驗。信度檢驗是為了測度量表的可靠性和穩定性。經檢驗所有變量以及整體模型測量量表的克隆巴赫內部一致性系數a都大于有關研究建議的可接收水平0.7,顯示了很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表3:KMO檢驗和巴特利球形檢驗
根據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原理,運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計算出了各因子所對應的特征值、貢獻率、累計貢獻率與各指標變量正交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表4為計算得到的影響消費者信任修復的主成分方差貢獻率,前四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達到86.095%,所以原來的15個變量反映的信息可由前四個主成分來反映。通過刪除各變量的因素載荷陣表中loading≤0.5的小載荷量后,變量與因素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為清晰,然后,通過直角轉軸法把載荷陣表中交叉、重疊的變量剔除后,可清楚地看到第一、第二主成分的累積貢獻率達到了67.600%(表4),這說明2008年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費者對大型乳品企業的信任能得以迅速修復,第一、第二主成分起到了最關鍵的作用。
表4:影響消費者信任的主成分方差貢獻率
在主成分分析中,問項(可測變量)的相關系數的大小可以表示可測變量的重要性。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反映了問項對所研究目標的貢獻,該值越大說明問項與所研究問題的關系越密切。本研究的第一主成分為:中央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主抓領導負責制和《食品安全法》及新標準的頒布。它表示了在2008年食品危機后,中央政府向公眾展示了中央政府強力打擊的決心。長期的集權制管理體制使公眾依賴于相信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強力打擊的決心和態勢給了公眾食品暫時安全的預期。
表5:旋轉成分矩陣
(二)地方政府的目標函數決定了監管的局限性和公眾預期變量的平衡性
中國的食品監管檢測機構分為中央和地方兩級,但絕大多數產品的檢測是由地方政府質檢機構進行。在檢測技術可得的條件下,檢測結構是否嚴格檢測,檢測結果真實、可靠、及時的前提條件是各級政府質檢機構以消費者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但在財政分權的財稅體制下,兩級監管機構的目標函數都與消費者利益最大化不相吻合。通常情況下,中央政府質檢機構的目標函數是通過執法投入和執法方式的變化使總成本最小,即min:c=h(e,u)+c(h(e,u),u)+e(其中h同時考慮到損害者、受害者利益和損失后,事件所造成的凈損差,e為執法投入,u為執法方式,g為地方經濟增長率,c為總成本),而處于官僚層級結構中的地方質檢機構的目標函數則是職務晉升。在改革開放后,經濟績效成為官員晉升的最重要影響變量,即地方短期GDP增長率的最大化是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標,max:g=g(h(e(u)))。
(三)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促成公眾預期不斷調整,公眾信任水平走低
l、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導致公眾不斷調整預期
通過分析可知,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首次爆發后,消費者信任迅速修復的主要推動力是政府的大力打擊,是公眾對中央政府的信任,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目標函數與公眾祈求食品安全目標并不一致,地方政府與當地企業利益高度契合,寬松的食品安全監管必為常態,食品安全事件必將頻繁發生。2010年初期和2010年7月份“三聚氰胺”奶粉再次流入市場就是見證。反復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使消費者對政府治理食品安全效果的預期不斷降低。
2、公眾調低預期導致消費者對企業信任進一步降低的驗證
消費者購買國產奶粉、進口奶粉的愿望的前后變化可驗證消費者信任的再次走低。筆者在2010年的4月份和2010年7月份(最近的一次“三聚氰胺”事件后)兩次對消費者對進口奶粉和國產奶粉的購買愿望、奶粉品牌的更換頻率、如果國外知名企業進駐中國生產液態奶且價格相同,消費者更換液態奶的愿望三項內容做了調查。
表6:消費者對奶粉的購買愿望(單位:%)
從消費者對奶粉購買品牌的更換狀況對消費者信任走低進行驗證。持續購買是衡量消費者忠誠度的最重要的指標。2010年4月份的數據顯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首次發生后,消費者在國產與進口、國產與國產奶粉品牌的更換率大幅度上升,經常更換品牌的比例竟然高達41.46%,而經常更換品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竟然是“還不相信奶粉的質量,經常更換可以避免風險”,其比例高達74.47%(表7)。這么高的更換率充分說明了消費者內心深處潛在的不信任。2010年7月份的數據顯示消費者經常更換的比例又上升為53.2%。
表7:對國產奶粉和進口奶粉的更換比例(單位:%)
從消費者液態奶的更換愿望對消費者信任走低進行驗證。目前液態奶由于還沒有國外企業進行本土化生產,并沒有形成實際競爭,是大型乳品企業贏利的主要支撐點。消費者可能是考慮到液體奶的保鮮技術、并沒有切實體驗到國外本土化生產的液態奶等原因,所以目前消費者愿意更換的愿望比例并不是很高,在2010年4月份的調查中,有30.02%的消費者表示愿意經常換成國外的液態奶,在2010年7月份的調查中,該比例上升為41.06%(表8)。這說明頻繁發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導致消費者內心最深處的安全也被觸動了。
表8:對外國液態奶的更換愿望比例(單位:%)
四、實現公眾良性預期的監管條件的構建
(一)中央政府應進行一些根本制度改革,改變公眾預期的系統環境
篇5
黨的十期間,在國企代表見面會上,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表示,蒙牛開始自建奶場、提高奶源收購標準、加強產品研發、改進質量檢驗標準和方法,這個過程可以保證蒙牛不再出現以前發生的事情。并表示對蒙牛集團未來的信心,是和整個中國乳業進步聯系在一起的。希望能夠以新的經營理念、質量檢測水平和嚴格的要求來提升產品質量,獲得消費者對蒙牛的信心支持。
表1 2008年各主要乳品企業盈利情況
資料來源:2008年報數據。
據資料顯示,蒙牛今年將完成自建牧場12座,奶牛存欄11萬頭,并斥資30多億建設規模化牧場,到2015年實現100%原奶由規模牧場提供。截至目前,現代牧業已建成運營的萬頭牧場有16個,在建牧場4個,擬建牧場10個,2015年前,現代牧業將完成30個萬頭規模牧場的規模與經營,奶牛存欄超過26萬頭,日產高品質牛奶3000噸以上。伊利也計劃增資建20個“奶聯社”模式下的牧場,在呼和浩特建設1.5萬頭規模的牧場。上海光明也已建設了自己的海豐萬頭牧場。河北三元宣稱在3-5年時間建成2萬頭奶牛的牧場和20個畜牧場型奶牛基地。完達山與河北貝蘭德合作成立的新公司計劃再建4個萬頭牧場。經歷三鹿事件教訓之后的新西蘭恒天然表示要在中國興建萬頭規模牧場。
表2 2001-2009年我國乳制品產量及同比增長率
資料來源:中國奶業年鑒,2010。
二、研究意義
中國的乳制品行業在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之下,經過30年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乳制品也成為繼糧食、肉類、水產品之后的人們生活必需用品。乳品行業的發展不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推動了與其相關的其他行業的發展。飼料種植業、種業、包裝印刷行業以及運輸業在乳品行業繁榮的同時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可見,乳品行業對解決“三農問題”和帶動農民生產致富起到了推動性的作用。
然而“三聚氰胺”事件為乳品行業的穩定發展敲響了警鐘,這次行業性的危機表面上看,是供需矛盾導致的一次產業危機,實質上則是中國奶業發展中存在的深層問題的暴露:奶牛養殖小、散、低的局面沒有得到扭轉,使得整個產業鏈效率不高。為了解決這一根本問題,中央與地方政府對規模養殖建設給予大量資金和政策支持。
相對于分散的養殖方式,規模化、集約化養殖所面臨的生產安全問題更加可控,也可較好地在奶源上控制牛奶安全。悄然之間,“萬頭牧場”開始在中國大行其道。而每一行業都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奶牛養殖搞規模化發展本身沒問題,但過度的規模化卻不可取,其在經濟效益上也未必是最佳。萬頭牧場奶牛養殖不僅對地理環境、飼料、水源、物流運輸等要求很高,對環境的承受能力也有嚴格要求。在污染、防疫、疾病等方面很難做到有效控制。萬頭奶牛的集中飼養,容易滋生疫病,特別是大規模圈養,飼養環境條件惡劣,所產原奶易出現質量安全問題。同時,由于管理經驗不成熟,萬頭牧場缺乏必要的管理人才。由于空間的有限,動物幾乎沒有活動范圍,降低了動物的福利水平。因此,建設萬頭牧場,不能趕時髦,更不能過于盲目,要充分考慮我國的具體條件與實際情況。
綜上所述,研究奶牛牧場的最優規模問題對于中國乳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但目前就奶牛牧場規模分析的研究成果還很少,并且缺乏一定的深度,因此本研究針對牧場建設規模的選取這一課題進行研究,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分析不同規模奶牛養殖牧場的效益,進而采用數學規范法,計算出奶牛養殖牧場的最優規模,研究結果為大規模牧場的后續建設和發展提供相關借鑒與幫助,使乳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動態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學者對中國奶業發展都做過很多研究,涉及奶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但對奶牛牧場規模問題方面的研究則很少。以往的研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規模經營的研究
規模經營是與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規模報酬(Return to Scale,也被稱為規模收益)等概念相伴生的一個概念,它屬于生產力的范疇,它一般指的是各種生產要素以一定數量的規模化結合進行的經營。規模經營作為經濟問題的提出早在18世紀末葉就開始了,但作為以獨立經營實體為單位,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進行系統研究是在20世紀初才開始的。規模經營研究的內容很多,但主要的是研究經營規模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各種條件下的適度規模經營問題,規模經營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等等。我國農業規模經濟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大體上是從建國以后才開始的。到目前為止基本上形成了兩種理論觀點。第一種理論認為推行農業規模經營勢在必行,但要適時適度,因地制宜。第二種理論認為中國現階段不具備擴大農地規模經營的條件,為防止農業的萎縮,應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功能和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同時引導農民爭取農業的外部規模經濟。研究農業規模經濟的方法有邊際分析法、統計回歸法、線性規劃法、比較分析法、成本函數法、系統優化法等(錢貴霞,2005)。關于規模經營問題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對糧食等作物的生產上,而很少關注養殖業規模經營的。
(二)奶牛規模養殖的研究
對于奶牛養殖規模的研究是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之后才開始引起學界的關注的,并產生了一些研究成果。在這以前,只有張芳等(1993)通過對華北地區集體奶牛場和個體奶牛戶的效益規模和經濟規模的研究, 提出了適度經營規模: 集體奶牛場45-75 頭;個體奶牛戶15-40 頭。在此規模下能兼顧總收入和每頭奶牛盈利, 生產成本達到最低,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朱娟等(2009)指出農戶散養作為我國主要的奶牛養殖模式,農戶受益較低的問題普遍存在,并根據對奶牛養殖主要地區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散戶的問卷調研,對散戶的成本收益情況作了定量分析,認為散戶的經濟效益與養殖規模、養殖組織模式、養殖技術和奶牛品種等因素有關。在6~10頭的奶牛養殖規模下,奶牛生產性能最高,奶農凈收入最大。雷有玲(2009)對奶牛規模養殖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議,她認為要提高奶牛規模養殖, 必須要依靠科技, 重視疫病防治, 遵循養殖規律, 才能更好地發展奶牛業。王莉等(2011)指出,近年來在市場和政策的推動下,奶牛規模養殖發展速度加快。但目前奶業也面臨效益不好、防疫難度大、環保措施不到位等難題。作者結合宏觀數據資料和對奶牛主產區河北省的實地調研,對這些問題進行闡述,認為奶牛規模養殖的發展應循序漸進,必須根據當地農業經營特點、飼料供給潛力、經營管理水平、市場發育程度、環境承載能力等多個方面,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模。陳念紅(2010)等運用VRS 的一階段DEA 模型方法,測算了散養、小規模、中規模和大規模奶牛生產的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從規模效率來看,中規模的規模效率最高,散養的規模效率最低。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奶農養畜規模很小(2-10 頭),為此,他們認為政府應采取措施引導和鼓勵奶農進行專業化生產,尤其是鼓勵養畜能手放棄種糧食而專門養奶牛(羊),并給予適當的補助或政策優惠。任文軍(2008)認為規模飼養奶牛要根據實際情況和條件因地制宜。提倡集約化奶牛飼養, 但決不能搞形象工程, 盲目投資。要知道奶牛養殖投入大, 風險也大, 而且相應的配套條件也必須要跟上, 盡管國家和相關部門大力支持發展養奶牛, 可要與國外發達國家齊步同軌還需要相當長的路要走。所以發展千頭萬頭的大型牧場要慎之又慎。
上述的研究成果為本研究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中的很多理論和方法是值得借鑒的。但上述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對于奶牛養殖規模效益的研究,主要是利用統計數據來進行分析的,只有朱娟等人的研究中利用實地調研數據進行分析外,沒有類似的研究成果。對牧場最優規模問題的研究,除了研究糧食等作物的經營規模外,還沒有對奶牛養殖牧場的最優規模問題展開研究的研究成果。因此為填補這一不足,本論文針對奶牛牧場的規模效益和最優規模問題展開研究,進而建立最優規劃模型,得出當前奶牛牧場的最優養殖規模,研究結果可為建立合理規模的牧場、完善奶業政策提供借鑒和參考依據。
四、研究方法
本論文在分析不同規模的奶牛牧場對其經營與收益的影響部分,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在確定奶牛牧場最優養殖規模部分,運用了數學規范法構建了最優經營決策模型。具體的研究方法如下:
(一)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本項目主要是研究規模問題,因此根據調研數據,把牧場按照奶牛頭數進行了分組。為了分析不同養殖規模的效益對上述的生產函數模型進行了改進,引入了表示養殖規模的虛變量,來說明在投入既定的情況下,不同的奶牛養殖規模對收入的影響。改進后的模型形式為:Ln(Income)=c+αLn(labor)+β1n(cow)+γ1n(fee)+b1D1+b2D2+b3D3+b4D4
其中:Income為牧場養殖的收入;Labor為勞動力,以生產過程中實際投入的工日數來計算;Fee為物質費用,包括精飼料、粗飼料、配種、防疫醫治、人工費用以及油電費用;Cow為奶牛頭數;D為不同規模組的虛變量,數量要比規模組數少1個。α、β、γ分別為勞動力、奶牛頭數、物質費用的彈性系數;b1, b2, b3, b4 分別是虛擬變量的彈性系數。每組的生產彈性系數之和是規模報酬系數RTS。當RTS>1時,為規模報酬遞增,產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當RTS=1時,為規模報酬不變,投入增加的比例等于產出增加的比例;當RTS
(二)最優經營決策模型
將生產函數代入效用函數,牧場場主的最優規劃可簡化為:
MAX U= PA·ALαKβHγ- WAL- PKK- tH + p1WI(T-L) + p2PR(R-H)
M/ L=αPAQ/L-WA-p1WI = 0
M/ K=βPAQ/K- PK = 0
M/ H=γPAQ/H-t-p2PR = 0
H*即為牧場主的最優養殖規模。
五、項目的針對性與價值性
在新世紀里,人們更加關心自身健康,更加關注奶產品的安全問題,同時也關注產區的生態環境、奶牛飼養方式及動物福利狀況等。這是全球化的大趨勢,代表著人類食品消費的未來。而三聚氰胺、性早熟、蒙牛毒奶等事件幾乎把所有乳企推至風口浪尖,國內奶源屢屢遭受質量質疑。中投顧問的《2010-2015年中國乳制品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中國原奶主要有三種來源,奶牛養殖小區和奶站占比約為20%,企業自建規模奶牛場比例較小,僅為10%-15%,而散戶養殖卻占到70%以上。以散戶養殖為主的中國奶牛養殖模式是原奶質量低的根本癥結所在。為了解決危機,很多專家認為應該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建設,但是大規模牧場養殖模式的快速擴張也是有利有弊的,因此針對最優規模的選定以及促進牧場健康發展提出政策性建議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本論文通過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分析在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等投入既定的情況下,不同的生產經營規模對收益的影響。進而利用數學規范法建立奶牛牧場規模經營決策模型,得出奶牛養殖牧場的最優規模。最后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奶牛牧場建設與發展的相關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1]李勝利、曹志軍、楊敦啟、周鑫宇、劉玉滿. 當前我國
奶業面臨的困境及應對措施[J]中國乳業,2009.(3).
[2]錢貴霞、郭建軍.中國奶業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與趨
勢展望[J]農業展望,2008.(4).
[3]錢貴霞、郭曉川、郭建軍、鄔建國.奶業危機產生的根
源與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0.(3).
[4]魏玉棟. 特殊時期見證決策的力量——農業部清理
整頓奶站扶持奶業行動紀實[J]農林工作通訊,2008.
篇6
奶業是具有長久生命周期的基礎性產業,發達國家把奶業的發展水平作為現代農業特別是畜牧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畜牧業發達的國家大都有發達的奶業。而中國多年來一直是一個奶業極不發達的國家,無論是奶類產量,還是人均鮮奶占有量及人均牛奶消費量都很低,與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懸殊。1997年~2008年,我國人均液態奶消費量增長了3倍多,年均消費遞增率到達了14 %,增速驚人。乳品企業如何引導市民增加對乳制品的消費、如何根據市場需求,將乳制品潛在的市場優勢轉變為現實優勢,經成為企業營銷的重點。
本文從行為學的角度,分析研究居民液態牛奶消費行為的特點、影響消費增長的主要制約因素,努力通過自己的研究為乳品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二、調研變量及樣本的選取
本次調查的主要對象為購買液態奶的西安市區居民,調查共回收問卷300份,共回收問卷300份,其中有效問卷268份,問卷有效率為89.3%。調查問卷分別從乳制品消費基本情況、消費傾向、消費信心和消費信息獲取等4個方面了解當前乳制品的消費情況,調查結果及分析如下。運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調查所收集到的各項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從調研的結果看,工人家庭成為消費主力,知識分子家庭居第二,其余各類職業消費趨于平衡。并且除了農民及失業人口受收入限制而消費量較低外,其他職業的群體間消費量差異并不顯著。數據表明有牛奶消費習慣的消費者中文化程度偏高,具有一定的帶動示范作用。
三、液態牛奶消費者調研統計分析
1.消費者購買鮮牛奶的影響因素分析
(1)消費習慣
在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中,乳品及乳制品往往被看成嬰幼兒的食物,一旦過了嬰幼兒期,則應以其他食物為主才更有利于成長。另外由于體內的乳糖酶含量逐漸降低,使得大部分成年人即不習慣牛奶的膻味,也易出現乳糖不耐癥,從而導致他們不偏好牛奶。
(2)收入水平
隨著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牛奶消費量從1992年的5.5 kg /人增加到2006年的18.3kg/人。按家庭月收入分組與家庭月牛奶消費支出進行定序列關聯交叉分析調查結果(表1)表明,家庭月牛奶消費支出與家庭月收入有正相關關系。
(3)營養知識
一般認為消費者的文化程度對營養知識的接受有一定影響,即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接受牛奶營養知識。下面我們將月牛奶消費支出與消費者文化程度進行定序列關聯交叉分析。由表2可知,文化程度對牛奶消費支出有正向影響,也就表明營養知識的了解程度也是影響牛奶消費的一個重要因素。
(4)牛奶質量
乳品企業“風波”不斷,讓消費者頻頻傷心,食品安全問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消費者一旦對牛奶質量不信任,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牛奶消費。2008年居民液態牛奶消費量低于2007年的人均水平,原因就是對牛奶質量的質疑,擔心牛奶不衛生、有藥物激素殘留、注水和有還原奶現象。調查顯示如果提高質量,將會有37.3%的居民增加購買。
(5)牛奶價格
牛奶消費,牛奶價格需求彈性因它對不同人群的重要程度或因牛奶消費支出在總支出中的比例不同而有所不同。調查顯示牛奶消費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對牛奶消費依賴度很強,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價格對他們的牛奶消費需求來說影響很小。這部分人主要是老、幼、病、弱、孕群體,牛奶是他們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其需求缺乏價格彈性;對于高收入階層來說,牛奶支出只占其總收入的一個很小的比例,因此其牛奶消費需求也缺乏價格彈性;而對除此之外的其他牛奶消費者而言,牛奶的需求價格彈性相對大一些,價格適中是購買牛奶的一個基本前提。
2.消費者心理偏好分析
(1)牛奶產品偏好分析
人們對牛奶產生偏好的各種因素影響比率調研結果見表3。由表3可以看出,牛奶有營養、有益健康的優點已被廣大城市居民所認識,是人們喜愛牛奶的根本原因。
(2)液態奶品種偏好分析
在不同包裝的同種牛奶中,消費呈現不同的偏好,被調查者最常食用的乳制品種類依次是酸奶(45%)、常溫奶(31%)、冷藏奶(19%)。分析認為,酸奶、常溫奶和冷藏奶消費是現在乳制品市場消費的主流。人們喜歡這些產品的理由是認為產品質量好,價格便宜,使用方便,對其包裝的樣式內容、存放時間考慮不多。
(3)牛奶產地偏好分析
由于牛奶屬資源性產品,人們認為其產地與產品的質量存在一定的關系,城市居民消費牛奶較為注重產品質量和產品的新鮮程度,對牛奶的產地存在一定的偏好。調查結果表明,近90%的居民比較偏愛本地生產的牛奶,尤其是本地的未加工鮮奶、袋裝巴氏殺菌奶、袋裝超高溫滅菌奶。
(4)牛奶品牌偏好分析
城市居民在消費牛奶時首要考慮的因素就是品牌,對各種牛奶而言重要程度均超過50%,并且通過對實際調查數據的分析,當問及購買牛奶是考慮哪些因素時,許多消費者回答購買伊利或蒙牛的,因為就相信該品牌的牛奶。同時由于各品牌牛奶口味不同消費者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忠誠,各品種牛奶的品牌忠誠度高達50%以上。城市居民消費牛奶的品牌忠誠度較高,大多數居民經常消費某一品牌牛奶后,會產生品牌偏好,形成習慣消費,很少轉換品牌。
3.消費者行為分析
(1)牛奶消費時間
牛奶以其新鮮且營養豐富,一直以來被人們當作早餐的最佳食品,由于不易保存,其他時間很少飲用。隨著加工工藝的發展,牛奶飲用時間更加寬廣。具體數據見圖1。
(2)購買頻率
據調查居民購買牛奶時,針對不同品種和包裝的牛奶,根據其產品特點,采取不同的購買方式。未加工鮮奶(即散打生奶)因保質期較短,消費者基本是每天購買(購買頻率是86.1%);牛奶消費者喜歡整箱購買,由于每箱規格不同(有20袋/箱和12袋/箱兩種),因此購買的頻率多在兩周內,為40.2%,一月購買一次的占26.4%。牛奶每次購買的數量和頻率與家庭消費量和規模有關。
(3)牛奶購買時間
居民購買牛奶的時間分布在全天,各時間段購買情況見圖2。對于各類牛奶而言,在購買時間上沒有顯著特征,說明消費者購買牛奶沒有固定時間(即沒了就買),反映出牛奶購買的便利性。
(4)牛奶的購買地點
調查顯示在超市購買牛奶的消費者占大多數,88.1%被調查者在大超市購買。此外,不可忽視的是社區便利店也具有很強勁的走貨能力,很多消費者為了方便,習慣在離家近的售點購買牛奶,特別是牛奶的消費者。而送貨上門這種銷售方式尚未全面普及。
(5)認知渠道
調查顯示在電視廣告和商場促銷成了消費者信息來源的最主要渠道,比例分別達到35%和19%,其次分別為朋友介紹、報紙、雜志、廣播等。對于購買頻度高而且進入成熟期的液態奶產品而言,電視廣告和商場促銷是最佳的選擇。
四、結論
本文主要研究牛奶消費情況,通過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近年來,城市居民中消費奶制品的人數呈明顯上升趨勢,奶制品的消費群體逐年擴大,奶制品消費量逐年上升,奶制品正成為愈來愈多家庭經常消費的營養食品。預示著奶制品生產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這將為奶制品企業帶來很好的發展機遇。
2.牛奶品牌對人們的消費行為有很大影響。企業只有將品牌深入消費者的內心,得到消費者的信任才能使品牌經久不衰,這需要不斷加深和刺激消費者,使消費者對品牌有強烈的認同感,從而提高品牌的美譽度,提升品牌在消費者的口碑。
3.收入、消費習慣、牛奶價格、家庭規模等是影響牛奶消費的主要因素。人均牛奶消費量隨收入增加逐步提升,隨牛奶價格下降而相應增加,以往消費牛奶的居民較易增加牛奶消費量,同時家庭規模、家庭年齡也顯著影響著居民的牛奶消費支出金額。
篇7
0 引言
HACCP是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zard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的簡稱[1]。它是由食品危害分析(HazardAnalysis,HA)、關鍵控制點(CriticalControl Point,CCP)兩大部分組成的系統管理體系。美國國家食品微生物標準顧問委員會(NACMCF)制定了以下7個HACCP的基本原則:(1)危害分析(HA);(2)控制點(CCP)的確定;(3)制定與每個被確定的CCP有關的預防性措施的極限;(4)建立監控體系;(5)建立當監控表明超過某極限時應采取的改正行為;(6)建立將HACCP體系歸檔的有效檔案保管制度;(7)建立用于確認HACCP體系正常運轉的程序[2]。
攪拌型酸奶是酸奶制品的一種,它營養豐富,風味怡人,是非常好的營養保健食品,但其生產對原材料、生產工藝、設備、人員素質以及生產環境的要求較高,生產過程中往往會因為對潛在危害分析和控制不夠,而影響產品的品質。在酸奶的生產中應用HACCP系統,可以對產品加工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上存在的及潛在的危害進行分析,找出影響產品質量的關鍵控制點.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從而生產出最佳品質的酸奶。
1 生產工藝
原料乳的驗收 預熱(60~70℃) 配料(標準化、輔料添加) 均質(15~20MPa) 殺菌(90~ 95℃ ,5min)冷卻(42~45℃) 接種(2% ~ 3%) 發酵 添加風味物質攪拌 灌裝 冷卻(5~ 10℃) 貯藏 成品[3]。
2 危害性分析
2.1 原輔料質量
原料的品質優劣是保證產品質量的先決條件。原料乳中含有抗生素會抑制乳酸菌的發酵,原料乳中的雜菌、干物質含量偏低對酸牛乳的品質也構成危害。如果原料中含有病原微生物如結核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則會對最終酸奶的質量產生巨大的潛在威脅。輔料的質量也會對最終酸乳的質量產生很大的影響,例如輔料中含雜質或微生物超標。輔料中的果汁常含有一定數量的酵母菌質量控制,如果未經殺菌就加入發酵乳中,酵母菌即成為污染該種酸奶的主要來源[4]。
2.2 加工過程因素
2.2.1 均質
經均質處理可防止脂肪上浮,形成均勻的組織狀態,增大酸奶的黏度,抑制乳清分離,提高酸奶細膩滑潤的口感及穩定性,獲得柔和的適口感。分析危害主要因素有:均質的壓力,料液的溫度,均質過程中是否斷料[5]。均質過程中要控制好壓力和溫度。由于均質機壓力不準確、中間斷料,造成料液均質效果不好,將會影響最終產品的質量。
2.2.2 殺菌
殺菌除了熱處理外,還有鈍化酶類,調節黏度的作用。分析危害主要因素有:殺菌溫度及時間不到位,造成滅菌不徹底,對乳酸菌的正常發酵構成危害,影響最終產品的質量龍源期刊。
2.2.3 發酵劑
發酵劑在酸乳生產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發酵劑的活性大小以及桿菌和球菌比例將直接影響到產品的風味及產品的組織狀態。目前在生產中比較常用的發酵劑有一次性菌種和傳代菌種。一般來說,一次性菌種使用方便,產品風味穩定,但活力差,發酵時間長,成本較高;傳代菌種成本低,但技術要求較高,易受雜菌污染,多次傳代易造成桿菌和球菌比例失調,產品風味不穩定[6]。發酵劑的品質好壞直接影響酸奶質量,如果發酵劑污染了雜菌,會使酸奶凝固不好、乳清析出過多、產生氣泡和異味。
2.2.4 發酵
發酵過程主要是乳酸菌生長,發酵乳糖產生乳酸的過程。溫度是影響發酵過程最主要的因素,溫度的高低與酸奶的質量有直接關系,過高或過低的發酵溫度都影響酸奶的品質[7]。
2.2.5 冷卻、攪拌
攪拌型酸奶達到發酵終點后應盡快從發酵罐夾層通人冰水,對料液冷卻。發酵罐內攪拌器的轉速過高會破壞酸乳的組織狀態質量控制,降低產品黏稠度。
2.2.6 冷藏
過高的冷藏溫度會導致酸奶過度發酵,從而造成酸奶酸度過高,風味不佳。
2.3 車間環境與加工設備因素
2.3.1 車間環境
酸奶車間由于環境溫度高,換氣不良,衛生條件差,致使酵母菌和霉菌大量繁殖,而使其孢子漂浮于空氣中,造成對空氣的污染。
2.3.2 加工設備
如果生產設備,包括攪拌機、發酵罐、灌裝機及管道等清洗消毒不徹底,會因殘留奶垢而繁殖大量微生物,成為酸奶生產的主要污染源。包裝材料在生產、運輸、儲存的過程中都可能被污染,如不經消毒就使用會導致酸奶污染。
3 關鍵控制點及關鍵限值
根據上述危害性分析,為了確保攪拌型酸奶的質量,確定的關鍵控制點有以下七點:
3.1 原輔料
原料乳要求選用優質的牛奶或奶粉為原料,不含抗菌素。生產前應做小樣發酵實驗以確定該批原料是否可用于生產。果汁中不得檢出酵母菌與霉菌。為減少污染可能,使用前應進行加熱殺菌。蔗糖應符合相關國標,酸敗、結塊、變黃的蔗糖不得使用。
3.2 均質
高壓均質可使乳液中脂肪球直徑減小,防止脂肪上浮現象,增大酸乳的黏度。均質壓力在15~18 MPa,均質時牛乳溫度控制在40~50℃。
3.3 殺菌
殺菌不僅可殺滅牛奶中的致病菌和有害微生物,同時也可使乳中的乳清蛋白變性,增加蛋白質的持水能力,使酸乳更黏稠。消毒溫度為90~95℃,時間為3~5min。
3.4 接種
接種應在無菌的條件下進行,牛乳溫度在42~47 ℃。菌種的制作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菌種要求有良好的活性[8]。接種后攪拌10 min使發酵劑均勻分布于乳中,即可停止攪拌。
3.5 發酵
發酵階段料液的溫度應盡量保持穩定,這就要求選用保溫性能好的發酵罐。發酵終點在pH值為4.2左右,避免乳清析出。
3.6 冷卻、攪拌
到達發酵終點后應盡快從發酵罐夾層通入冰水對料液冷卻。冷卻的目的是快速抑制細菌的生長和酶的活性,防止發酵過程產酸過度及攪拌時脫水。冷卻后料液溫度最好控制在20℃以下,較低的破乳溫度有利于保證酸乳的黏稠度。破乳采用機械攪拌破乳,攪拌轉速低于30r/min質量控制,時間為30 min。
3.7 清洗與車間環境
車間必須有CIP系統,以對生產設備和管道每日進行徹底清洗和消毒。車間地面和車間空氣使用二氧化氯定期消毒。
4、控制點監控和糾偏措施
3.1原輔料
企業應有專人負責原輔料的檢驗,堅持每批都要抽檢,一旦發現異常馬上處理。檢驗員嚴格按照國標或企標要求操作收購優質新鮮牛奶、奶粉及輔料,當發現致病菌、摻假、含抗生素和抑菌物質、新鮮度差時,應堅決拒收。
3.2均質
操作過程中應有專人負責高壓均質機,確保均質的壓力和溫度處于正常范圍龍源期刊。如有異常,應馬上更正。
3.3殺菌
相關的技術人員應做好殺菌的監控和記錄工作,控制好殺菌的溫度和時間,如發現溫度偏低,馬上調整溫度,對原料奶重新殺菌,以保證殺菌效果。
3.4接種
接種應該在嚴格的無菌條件下進行,應嚴防發酵劑和原料奶的污染。如果發現污染,對污染的原料應重新殺菌,以確保最終產品的質量。接種前應對發酵劑的活力進行檢驗,如果活力不夠,應馬上更換。另外接種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發酵劑的添加量。
3.5發酵
發酵階段料液的溫度應控制好并盡量保持恒定,這就要求選用保溫性能好的溫室或發酵罐。企業應有專人對發酵罐進行監控,確保以正確的工藝參數運行。監控過程中,如發現異常,應馬上調整并做好記錄工作。
3.6冷卻、攪拌
發酵結束后應及時冷卻到預定的溫度,并進行攪拌。技術人員主要監控冷卻的溫度和攪拌的速度,并做好記錄,如有異常,馬上調整。
3.7清洗與車間環境
由于牛乳是大多數微生物生長繁殖的理想培養基,對于乳品企業來說,一旦原料或產品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就很容易在生產中造成嚴重的產品污染。一般每天下班后即可清洗。奶罐使用后應用清水洗凈,不得殘留奶垢及其他污物,生產設備及管道采用CIP 清洗,這就要求車間必須有良好的CIP 系統質量控制,同時對CIP 化學劑的濃度和CIP 周期中的溫度進行監測,對發酵罐的消毒應在剛剛將牛乳注入罐中之前進行,隨后不應再有沖洗。在CIP 后用肉眼檢查所有的加工設備,必須確保所有的工藝流程中的死角都被確定和用人工清洗,一般情況下用次氯酸鹽對生產車間和包裝車間進行噴霧(1周1次),每天清潔和消毒所有的地板積水。管道的安裝必須合理不得有死角[9]。
5 結束語
通過對攪拌型酸奶生產過程的危害性分析,確定了其關鍵控制點:原輔料,均質,殺菌,接種,發酵,冷卻、攪拌,清洗與車間環境。HACCP 是個系統工程,其技術性、嚴密性要求較高,必須領導重視,全員投入,共同協調,才能保證HACCP 的正常運轉,確保酸奶的安全性[10]。
參考文獻:
[1]陳宗道,劉金福,陳紹軍.食品質量管理[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
[2]吳敏,王電.HACCP在攪拌型果汁酸牛乳生產中的應用[J].食品工業,2004,(10):22-23.
[3]郭本恒.現代乳品加工學[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4]劉洪元,高昆,劉樂元.HACCP在酸馬奶生產中的應用[J].中國乳品工業,2003,31(6).
[5]王艷波,范淑玲,忘釗等.HACCP在發酵酸奶中的應用探討[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4,25(3):37-39.
[6]王電,程廷昌,田應宏等.HACCP在攪拌型風昧酸牛乳生產中的應用[J].中國乳業,2003,(4):36-37.
[7]劉晶.酸乳制品中HACCP的應用[J]. 山西食品工業,2001,(3):9-10.
[8]周國君.HACCP在酸奶生產中的應用[J]. 貴州畜牧獸醫,2005,29(1):20-22.
[9]秦立虎,徐國民,宋青山,等.HACCP在低乳糖牛奶生產中的應用初探[J].2000,(4):189-191.
篇8
縱觀各國的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都是在規定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機構的組成和職責、進行風險分析的情形、風險分析的具體程序等等,這些內容主要屬于行政法的范疇。因此,本文在行政法的視野下,比較研究中日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最后提出完善我國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的建議。
一、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概述
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是指通過對影響食品安全質量的各種生物、物理和化學危害進行評估,定性或定量描述風險特征,并在參考了各種相關因素后,提出和實施風險管理措施,并對有關情況進行交流的過程。 根據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對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的定義,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是由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交流三部分構成的完整體系。
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作為風險分析方法在食品安全領域的應用,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顯著特征:
第一,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具有科學性和客觀性。食品安全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因此,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應當遵循客觀規律,運用科學方法,通過大量的科學研究得出風險評估結果,并以此為依據制定風險管理措施。它以科學為基礎,每一環節都是依據科學研究結論,而不是某個人的主觀臆斷,具有顯著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第二,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具有專業性和獨立性。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由醫學、農業、食品等領域的專家組成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構進行,具有極強的專業性。為了確保風險評估結果科學客觀,很多國家都實行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相分離,提高風險評估機構的獨立性。風險管理則由專門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負責,從而使風險分析制度具有了較強的專業性和獨立性。
第三,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具有公開性和透明性。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是在嚴峻的食品安全形勢下誕生的,很多國家也是在嚴重的食品安全危機下建立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的,這就要求它不僅要從客觀上保障食品的安全,還要從心理上重建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因此,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非常強調分析過程的公開和透明,通過多種方式積極與社會公眾加強風險交流。
二、我國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的現狀和問題
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國際社會普遍遵循的原則,但是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尚不完善,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
(一)我國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的現狀
在風險評估方面,農業部成立了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是對農產品質量進行風險評估的最高學術和咨詢機構。衛生部組建了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承擔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并開展食品安全風險交流。2011年10月13日,籌備三年之久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在北京成立,該中心是我國第一家國家級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業技術機構。
在風險管理方面,我國實行的是分段監管體制: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組織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承擔綜合協調職責;國家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分別對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活動實施監督管理。
在風險交流方面,我國對其重視不夠,相關法律規定多為原則性的,如《食品安全法》第六條規定縣級以上衛生行政、農業行政、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溝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職責分工,依法行使職權,承擔責任。
(二)我國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存在的問題
1.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構過于分散。根據現行法律,農業部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衛生部成立了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并舉辦了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三個機構性質和職責相似,人員結構基本一致,但卻屬于不同的部門。造成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構過于分散,影響了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進行。
2.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機構合一受到質疑。我國現在承擔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的機構大多由風險管理部門組織,使得其提交的風險數據或決策建議有受到行政管理者意向影響的嫌疑,加之風險交流工作滯后,使公眾對風險評估結論的真實可靠性產生了質疑,從而缺少了公信力。
3.食品安全風險管理部門協調性差。由于我國實行分段監管模式,由衛生部、農業部、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等部門共同承擔。但是現實中各部門溝通協調性較差,互相推諉扯皮現象時有發生,甚至出現了“十幾個部門管不了一桌菜”的尷尬局面。
4.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工作落后。盡管我國新制定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都要求加強風險交流,但我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工作依然落后,此前關于乳品安全標準的爭論更證明了這一點。衛生部2010年3月頒布的乳品安全標準要求每百克的蛋白質含量大于等于2.80克,生鮮乳菌落總數允許每毫升200萬個,而此前的1986年標準分別是不低于2.95克和不超過50萬個。難怪媒體驚呼“一夜倒退了25年”,更有人認為乳品新標準是以保護奶農為借口,被個別大企業綁架的標準。面對公眾的強烈質疑,衛生部只解釋道:標準符合中國國情和產業實際,引發人們強烈不滿,更突顯出我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工作的落后。
三、日本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的考察
為應對食品安全事件,保障食品安全,日本政府引進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修改食品安全相關法律,對食品安全監管機構也進行了改革。
(一)日本食 品安全風險分析的法律制度
日本政府根據國內外食品安全形勢發展需求,在2003年頒布了《食品安全基本法》,明確了制定與實施食品安全政策的基本方針是采用風險分析手段:第一,風險評估。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時,應當對食品本身含有或加入到食品中影響人體健康的生物、化學、物理上的因素,進行影響人體健康的評估。第二,風險管理。為了防止、抑制攝取食品對人身健康產生的不良影響,應考慮國民飲食習慣等因素,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第三,風險溝通。為了將國民的意見反映到制定的政策中,政府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時,應采取必要措施,向國民提供相關政策信息,為其提供陳述意見的機會,并促進相關單位、人員相互之間交換信息和意見。
為了適應新的食品安全形勢,制定于1947年的《食品衛生法》也于2006年進行了修改。該法是日本控制食品質量安全與衛生的重要法典,對幾乎所有食品都有詳細的規定,包括制定食品、添加劑、器具和食品包裝的標準和規格等。此外,日本政府還對《農林水產省設置法》進行部分修改,把風險管理部門從產業振興部門分離出來,并予以強化,成立產業·消費局。
(二)日本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的管理機構
為加強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管理,日本于2003年在內閣府增設食品安全委員會,與農林水產省和厚生勞動省共同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管。
日本食品安全委員會隸屬于內閣府,是專門負責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機構,主要職能是進行科學的風險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對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等風險管理機構進行勸告和監督。厚生勞動省作為真正行使食品安全監管的部門,主要對進出口及國內市場的食品衛生實施監管。另外,隨著食品安全委員會的建立,厚生勞動省的職能已由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并舉轉變為單純的風險管理。農林水產省主要負責對生鮮農產品的監管,它與厚生勞動省的區別在于側重對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階段進行風險管理。
四、完善我國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的建議
通過對我國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現狀的分析,對比鄰國日本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的經驗,我們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我國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制度:
(一)整合現有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構
我國現有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構過于分散,不利于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的開展。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整合,把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整合成新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由醫學、農業、食品、營養、衛生等方面的專家組成,專門負責監督、審核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
(二)實現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的分離
在借鑒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基礎上,我國應當對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構進行改革,實現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構與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機構的分離。由新成立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專門負責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技術工作,把風險評估機構從風險管理部門分離出來,直屬于國務院,以提高其地位和獨立性。
(三)強化各風險管理部門的協作
由于我國實行分段監管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體制,因此,必須加強部門之間的密切協作,以免出現監管漏洞或交叉重復。首先,我們應當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完善責任追究制度,確保各監管部門按照自己的職責分工,切實履行職責。其次,在各部門設立專門溝通窗口,建立相互間暢通的溝通渠道,及時互通信息,實現信息共享。
(四)加強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工作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構和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機構都應當切實加強風險交流工作,建立暢通的風險交流渠道。首先,可以利用網絡、熱線公布風險信息或風險評估結果,使公眾及時獲取可靠的科學信息;其次,吸納消費者代表參加風險分析過程,消費者代表的加入有助于促使專家重視食品的安全性,增加公眾對風險分析結果的信任。最后,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構和風險管理機構應當理性面對媒體,及時召開新聞會,公布相關風險信息或風險評估結果,防止個別媒體借機炒作。
注釋:
魏銘言.最嚴食品安全法力爭年內完成修訂如何重典治亂.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3-06/17/content_20580695.htm.2013-06-19.
孟勇.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的發展與應用.大眾標準化.2011(S2).49-50.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http://chinafoodsafety.net/newslist/newslist.jsp?anniu=Introduction.2013-06-20.
篇9
一聲口頭的道歉,或一份誠懇的書面歉意函,不會對蒙牛公司造成任何直接的經濟損失,相反倒可以看出一家企業解決問題的誠意與胸襟。即便特侖蘇OMP牛奶的食用安全性得到了確認,食用特侖蘇OMP牛奶不會對消費者造成任何損害,雖然從法律上來講蒙牛公司確實不用承擔產品質量責任,但從道德層面上、從消費者的心理情感上,蒙牛公司仍然需要對廣大民眾進行道歉:畢竟你的產品違反了食品安全法,未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申報添加劑;畢竟你的產品對廣大的民眾造成了心理恐慌,廣大的消費者遭受到了一定期限的心理折磨。作為知名的品牌企業,作為占有市場份額較大的乳制品供應商。難道就不應該說出一聲抱歉、表達出你的過失與錯誤碼?或許就是這種無誠意、不認錯的態度,蒙牛公司在2月14日的新聞會上,明確表態不會對消費者進行任何賠償。孰知,2月17日就有山西的消費者向法院提訟,以產品欺詐為由要求蒙牛雙倍返回其購貨款。
OMP事件發生后,特侖蘇OMP牛奶迅速被撤下超市貨架。然而短短十余天之后,在六部委專家“飲用蒙牛OMP產品沒有健康危害”的聯合調查報告出臺后,特侖蘇OMP牛奶又重新搬上了商品貨架;據說還有部分商家以“飲用蒙牛OMP產品沒有健康危害”為由拒絕消費者的退貨要求。據報道,蒙牛公司已經停止生產OMP產品,但蒙牛OMP產品“停產不下架”的做法,確實讓消費者難以理解。既然OMP產品涉嫌違法、蒙牛公司已經停止生產,那么OMP產品就應當撤下貨架,并接受消費者要求退貨的要求。“停產不下架”的矛盾做法,透露給消費者的信息仍然是蒙牛公司誠意的缺乏。
篇10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從民間收集的酸奶混合菌種中分離純化具有優良發酵性能和生物活性功能的乳酸菌,并對其發酵特性和生物活性功能進行研究。采用乳酸菌分離培養基對收集的混合菌種進行分離、純化,獲得5個乳酸菌株。通過觀察其菌落形態、鏡檢及其他鑒定實驗如吲哚試驗、糖發酵試驗等初步認為所得菌株為乳酸菌。在菌種的發酵過程中,添加胡蘿卜汁、番茄汁、馬鈴薯汁等不同蔬菜汁作為激活劑以提高菌種的發酵特性。結果表明馬鈴薯汁對菌種的發酵速度和凝乳均有較大的促進作用。Studies on the Fermentation Properties of Rural Lactobacteria and Its Activates
Student’ s name: Li Min Advisor: Huo Po
(School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fermentation properties and bioactive function of 5 new Lacto bacteria which were isolated from rural yogurt have been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5 strains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the collected rural yogurt by using agar plate with special isolation medium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Through the colony morphology,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and the results of a series of physiological tests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 such as indole test, Sugar fermentation reaction etc. ,they were considered primarily Lacto bacteria.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fermentation rate and the quality of the texture were improved when Potato juice was added during the milk fermentation.
關鍵詞:乳酸菌;發酵;分離;激活劑
Key words: Lactobacteria; Fermentation; Isolation; Activate
1、緒論
1.1乳酸菌概述
人類對乳酸菌的利用已有很長的歷史。早期的細菌學家將那些可以自發進行的傳統乳酸發酵食品的細菌稱之為“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 [1]。乳酸菌是一群能利用可發酵碳水化合物產生大量乳酸的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統稱,它們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從土壤、水、植物、發酵食品以及人和動物的腸道內均可分離到乳酸菌。
乳酸菌有助于增加食品的營養價值。建立腸胃正常的細菌生態菌群,提高免疫力,并有助于預防癌癥等慢性病。乳酸菌在發酵香腸、泡菜等食品和飲料加工中被廣泛應用,而其在發酵乳制品生產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利用天然的或經篩選的乳酸菌在牛奶中發酵,已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發酵酸奶的市場正在逐步擴大。
1.2.乳酸菌對人體的有益功能
1.2.1促進消化吸收
由于乳酸菌可以調整腸道細菌生態,扮演著觸媒的角色,使幫助維生素B群及維生素K的合成吸收的有益菌能正常生長繁殖[2]。乳酸菌的代謝物有助于腸道的正常蠕動,乳酸菌能抑制維生素B1分解菌在腸道中分解維生素B1,可使維生素B1免于缺乏。
1.2.2治療急性腹瀉
乳酸菌會產生大量的乳酸﹑醋酸等有機酸,抑制造成腹瀉的細菌及病毒生長繁殖。對水土不服的觀光客尤其有用。
1.2.3控制膽固醇
實驗證實,持續飲用酸奶一段時間后,可降低血中的膽固醇濃度,而停止飲用后,血膽固醇會逐漸恢復至原來的狀況。
1.2.4降低腸道癌病變的機率
某些有害菌產生的酵素,會使大腸內的致癌原轉成致癌物質,因而提高大腸癌的發生率。乳酸菌可減低這些有害酵素的活性。研究顯示乳酸菌可藉由其細胞壁上的多醣成份,強烈吸附腸內這些有害的致突變性代謝產物(這是過量的脂肪
被害菌所代謝出來的致癌物質),并能加速排出這些毒素。實驗也顯示,肉食性動物大腸癌發生機率較高,若同時飲用酸奶,則可降低大腸癌的發生機率。
1.2.5強化免疫系統
乳酸菌可活化腸道部位的巨噬細胞及淋巴細胞的產生,使免疫球蛋白A(Ig A)的濃度提升,并且產生γ- 干擾素及抗腫瘤因子,以抑制腫瘤細胞形成;當然乳酸菌調整菌叢生態的功能,也使免疫系統能更有效的對抗害菌,使害菌無以為生。
1.2.6抗氧化﹑抗衰老
最近發現乳酸菌也能清理自由基,并改善排便,避免便秘。也避免體內毒素的堆積,因此也能延緩老化,保持青春。
1.3乳酸菌發酵劑的功能
乳酸菌發酵劑在乳品發酵中有多種功能。
1.3.1產酸
牛乳中乳糖的含量為40-50g/L。乳球菌利用乳糖的葡萄糖部分快于半乳糖部分。乳球菌發酵的主要產物是L(+)—乳酸。
1.3.2蛋白質分解活力
與芽孢桿菌和假單胞桿菌相比,乳酸菌只有相對和緩的蛋白質分解力。乳酸軍可以利用凝乳酶和菌體細胞壁蛋白酶降解蛋白質產生的多肽。蛋白酶和肽酶的聯合作用提供給菌體細胞生長所需的多肽和游離氨基酸。肽類和氨基酸通過特異的轉運體系穿過細胞膜。轉運到內部的肽類可以通過細胞肽酶進一步的降解。
1.3.3風味物質的產生
乳球菌產生的風味化合物可以分為兩類:發酵乳制品中的風味化合物和成熟干酪中存在的化合物。發酵乳中乳酸乳球菌乳酸亞種丁二酮變種和明串珠菌發酵牛乳中的檸檬酸產生乙醛、丁二酮、3-羥基丁酮、2,3-丁二醇。在得氏乳桿菌保加利亞亞種、干酪乳桿菌、瑞士干酪、等中發現二羧酸、乙二醛、甲基乙二醛、丁二酮、二羥丙酮等化合物。一般認為菌體產生的風味化合物是為了避免菌體中丙酮酸的積累。
1.3.4胞外多糖(產粘)的產生
許多乳酸菌可以產生胞外多糖。胞外多糖可以以莢膜多糖或黏液多糖存在。幾個世紀以來在芬蘭使用產粘菌株生產濃厚的、粘性發酵產品中“維利”(Villi)。在1980年以來嗜熱性的、產粘的乳酸菌已經廣泛的用于乳酸生產中。提高酸乳的流變學特性,減少或阻止乳清的析出。在酸乳生產中這些粘性菌株的使用可以替代穩定劑。
1.3.5抑制物質的產生
乳酸菌具有一定的保藏作用,根據早期研究由糖發酵產生的有機酸,賦予產品良好的保藏效果。產品pH值的降低和產生的有機酸(乳酸和醋酸)起主要的抑制作用。很少的細菌能在如此低的pH值增殖。
乳酸菌還產生一些含量較低的其他抑制物質。這些化合物包括過氧化氫、丁二酮、細菌素以及在乳過氧化物酶的作用于過氧化氫和硫氰酸后生成的亞硫氰酸
1.4乳酸菌的發展與應用 前景
近年來伴隨中國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高,為乳酸菌市場的迅速發展孕育了巨大商機。專家預測,未來3-5年將是中國乳酸菌行業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為引入先進理念,聚集各方優勢,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于2006年5月16日-17日在北京召開了以“腸道健康與乳酸菌”為主題的“第二屆乳酸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暨中國食品科技學會乳酸菌分會成立大會”[3]。
1.4.1乳酸菌帶來健康改善
經濟與營養狀況的改善正使腸道健康問題成為全球的共性問題,丹尼斯克公司的李永敬博士指出,在美國,約有3500萬人患有腸易激綜合癥,在中國這一病癥的發病率亦有10%。有專家預計,到2015年大腸癌將超過胃癌成為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乳酸菌、益生菌對人體腸道功能和免疫調節帶來的良好改善已得到認同,這也為乳酸菌、益生菌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應用和有待發展的機會。日本癌治療協會的研究顯示,特定的乳酸菌可將惡性變較高腺瘤的發展過程控制在通常的2/3。各國科學家也都在積極研究此議題。已有70多年乳酸菌研究與利用經驗的日本養樂多集團高級科學家石川文保介紹說,乳酸菌能促進腸內菌群平衡,是因為由其發酵產生的乳酸可有效抑制有害菌的生長,從而增加有益菌的數量。
1.4.2 乳酸菌研究現狀
a.乳酸菌研究基礎化
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值得科研人員和成功的企業家關注。對我國豐富的乳酸菌資源進行系統研究,在掌控資源的前提下,優選不同生理、不同遺傳特性的乳酸細菌,開發出不同的產品。對乳酸菌資源、應用基礎理論及生產技術進行研究,對企業來說意義是深遠的[4]。
b.生產技術集成化
展望未來,乳酸菌的分子育種技術、高密度培養技術、發酵過程的在線檢測與控制技術、食品重組技術和益生菌功能性評價技術的建立和運用,將會推動我國乳酸菌發酵食品走向國際市場,有可能催生乳酸菌行業的國際品牌。
c.潛在市場細分化
乳酸菌發酵乳制品作為國際性的嗜好產品,有其特殊性,但由于消費者變得越來越理性,產品的個性化需求明顯,潛在市場有細分化的趨勢。消費者對乳酸菌發酵乳制品的選擇需求會經歷由追求口感風味,到追求營養強化,再到追求產品的特殊保健功能上。目前國內產品還停留在前兩者的過渡期,營養強化是未來3-5年內乳酸菌產品的主流。針對不同人群的特性需求會形成特定的目標市場。
d.合作國際化
合作國際化是我國乳酸菌走向國際市場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強國際技術合作,可以大大提升乳酸菌制品的生產水平,確保產品的安全。
e.產品保鮮生物化
由于我國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的冷鏈還很不完善,再加上乳酸菌發酵產品中的益生菌在貯藏運輸和銷售過程中由于受環境變化的影響會逐步死亡。運用微生物生態學原理,通過生物信號傳導中的分子調控,采用生物保鮮的方法,在保證產品綠色、天然、不用化學防腐劑的前提下,延長活性乳酸菌飲料的貨架期。
1.4.3乳品競爭中的新機遇
正是因為乳酸菌所具有的營養、健康的特殊功效,使其風靡歐、美、日、韓等市場,并被廣泛應用于乳制品、飲料、肉制品、保健食品等食品及預防醫學領域。目前,全球含乳酸菌、益生菌的乳制品產值已達近400億美元,歐洲占有約50%的市場。在中國市場上,除了專業生產此類產品的太子奶、養樂多等外,為了順應消費趨勢,并能從傳統市場的大戰中突圍,乳品、飲料生產商紛紛將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乳酸菌、益生菌產品納入到自己的產品視線中。達能BE80菌、蒙牛LABS菌、伊利LGG菌、味全B-longum、光明活力E+菌等產品相繼上市。中國的乳業大戰,瞄準乳酸菌這一新的產業,開辟了具較高科技含量的第二戰場。
1.4.4科技與創新提升價值
長久以來,乳酸菌就用于生產各種動物(奶,肉,魚等)和植物(蔬菜,酒等)發酵食品。傳統上用于生產發酵食品的乳酸菌一般被認為是安全的。食品生物轉化的產業化更提高了乳酸菌的經濟重要性。乳酸菌在食品轉化過程中所占的成本雖然很少,但在發酵產品的感官和衛生質量上卻起著關鍵的作用。乳酸菌在食品發酵過程中的主要貢獻是酸化,發酵產生的酸性最終產物積累在胞外環境中,構成不利于許多其他微生物生存的環境,這個特性是眾多發酵法保存食品的基礎,
也是干酪和酸奶生產中乳品凝結或臘腸發酵中可溶性肉蛋白凝結的先決條件。在大多數發酵食品中,耐酸性是保證乳酸菌的最佳生長和酸化速率,以及保持益生菌在胃腸道中存活的基本要求。在工業生產過程中,乳酸菌要經受一系列的環境壓力,諸如極端溫度、pH、滲透壓、氧、和饑餓等。這些環境脅迫誘導的基因調節作用,都可能影I響到細胞的生理狀況和性質,直接影響發酵過程和干酪香味成分產生。從工業觀點出發,選擇發酵好,能抵抗發酵過程中的不利條件的菌株是重要的。此外,該菌株的產酸速度,凝乳質量對工業生產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對乳酸菌激活劑的篩選及其分離鑒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5本章小節
本章對于乳酸菌對人體的有益功效、乳酸菌發酵劑的主要功能,研究現狀及其發展展望等作了總結介紹。乳酸菌發酵乳制品作為國際性的嗜好產品,有其特殊性,隨著消費需求的日益增加,乳酸菌發酵的需求將呈現上漲趨勢。因此對于優良乳酸菌發酵性能的研究探討,開發研制具有更快速,更有效的酸奶發酵劑激活劑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由于對乳桿菌的研究報道比較詳盡,但乳球菌研究較少,固本文重點研究對象為混合菌種中分離所得乳球菌。
2、實驗部分
2.1實驗材料
2.1.1 主要原輔料
混合菌種:實驗室于各地采集所得優良菌種A、B混合菌
單菌種:由實驗室所供混合菌種分離
牛奶:市售,伊利純牛奶
土豆,番茄,胡蘿卜,山藥,佛手瓜:市售,新鮮
其他:蔗糖 乳糖 葡萄糖
2.1.2 培養基[4][5][6][7]
1號培養基 g/L:
大豆蛋白胨 5.0g, 蛋白胨 2.5g, 酵母膏 5.0g, 牛肉膏 6.0g, 乳糖 5.0 g, MgSO4.7H2O 0.25 g, Na2HPO4 5.0g, Vc 0.5g, 脂 15g, pH 7.0~7.2。
2號培養基 g/L:
蛋白胨 10.0g, 酵母膏 5.0g, KH2PO4 6.0g, 檸檬酸氫二銨 2.0g
MgSO4.7H2O 0.25g, MnSO4.2H2O 0.12g, FeSO4.7H2O 0.04g,
無水醋酸鈉 15g, 吐溫 1.0ml, 葡萄糖 20g, 瓊脂 15g, pH 5.5。
3號培養基g/L:
牛肉膏 1.0g, 蛋白胨 1.0g, 酵母膏 1.0g, 葡萄糖 1.0g
瓊脂 1.8g, 水 100ml。
蛋 白胨水培養基:
蛋白胨 10g, NaCl 5g,水 1000ml,pH 7.2~7.4。
糖發酵培養基:
蛋白胨水培養基 1000 ml 1.6%溴甲酚紫乙醇溶液 1~2 ml
pH 7.6 另配 20%糖溶液 (葡萄糖,蔗糖)各 10 ml.。
制法:
1).將上述含指示劑的蛋白胨水培養基(pH 7.6 )分裝于試管中,在每管內放一倒置的小玻璃管(德氏小管),使充滿培養液。
2).將已分裝好的蛋白胨水培養基和20%的各種糖溶液分別滅菌,蛋白胨水培養基121攝氏度滅菌 20 min ,糖溶液112攝氏度滅菌 30 min。
3) . 滅菌后,每管以無菌操作分別加入20%的糖溶液0.5 ml , 則成1%的濃度。
2.1.3 有關溶液
1)氫氧化鈉標準溶液[c(NaOH)=0.100mol/L]:稱取40g氫氧化鈉,溶于100mL水中,搖勻使之成為飽和溶液后存于聚乙烯容器中,密閉放置數日后至溶液清亮。然后吸取該溶液10ml于1000ml無二氧化碳的水(將蒸餾水煮沸后冷卻)中,搖勻。
2) 1.6 % 溴甲酚紫乙醇溶液 :
溴甲酚紫 1.6 g 溶于100 ml 乙醇中,貯存于棕色瓶中保存備用。
3)吲哚試劑:
對二甲基氨基苯甲醛 8 g , 95 % 乙醇 760 ml , 濃鹽酸 160 ml,10 % 硫酸,2 % 高錳酸鉀。
4)含氨的硝酸鹽溶液 :
稱取硝酸銀 2 g , 蒸餾水 100 ml ,待硝酸銀溶解后,取出10 ml 備用,向其余的90 ml 硝酸銀中滴加氨水,即可形成很厚的沉淀,繼續滴加氨水至沉淀剛 剛溶解成為澄清溶液為止,再將備用的硝酸銀慢慢滴入,則溶液出現薄霧,但輕輕搖動后,薄霧狀的沉淀又消失,繼續滴入硝酸銀,直到搖動后仍呈現輕微而穩定的薄霧狀沉淀為止。
2.1.4激活劑
胡蘿卜汁、番茄汁、馬鈴薯汁、佛手瓜汁、番薯汁、山藥汁、Vc、葡萄糖、乳糖、蔗糖。
2.1.5相關儀器
表1 實驗相關設備
設備名稱 型號 生產廠家
光照培養箱 SPX-250B-G型 上海博迅實業有限公司
數顯恒溫水浴鍋 HH-4 國華電器有限公司
電熱手提式低水控壓力蒸汽滅菌鍋 YXQ-SG41-280-B型 上海醫用核子儀器廠
電熱鼓風干燥箱 DGX-9143B-1型 上海福瑪實驗設備有限公司
藥物天平 BP-2型 上海藥用激光儀器廠
粘度計 平型烏氏 浙江省椒江市玻璃儀器廠
分光光度計 700型 上海福瑪實驗設備有限公司
2.2 實驗方法
2.2.1 乳酸菌的分離純化方法
配制細菌培養基(1,2,3號培養基)各200mL,分裝于50OmL錐形瓶中,標記1號,2號,3號,121oC滅菌20min,冷卻至45℃左右倒平板,于無菌操作臺上放置12~24小時,觀察無雜菌生長后為可用培養基[4]。用接種環分別蘸取混合菌種A、B平板劃線接種于3號培養基上,置40.5℃培養24~48小時[5]。待菌落形成后,用接種環挑取單個不同菌落,再次劃線分別接種于1、2號培養基上,置40.5℃培養24~48小時,仔細觀察菌落形態并進行記錄[6]。確認為純培養物后,挑選出乳酸菌進行連續6次以上的傳代,以達到分離提純。
2.2.2 乳酸菌的鑒定方法
乳酸菌分離株的鑒定主要通過細胞形態觀察、吲哚試驗、糖發酵產氣試驗、乳酸檢測等生理生化特征的分析來進行[7]。
2.2.2.1形態觀察
a.菌落形態觀察
以嗜熱鏈球菌和保加利亞乳桿菌的標準菌菌落形態為參照,采用目測法觀察菌落形態。
b.細胞形態觀察
從培養基中隨機挑取單菌落于顯微鏡下觀察其細胞形態,乳酸菌在顯微鏡下觀察得細胞形態為鏈球狀和桿狀兩種形態。
2.2.2.2吲哚試驗
1).試管標記:取裝有蛋白胨水培養基的試管2支,分別標記乳酸菌和空白對照。
2).接種培養:以無菌操作分別接種少量菌苔到標記乳酸菌的試管中,標記有空白對照的不接種,置40.5℃恒溫箱中培養24~48小時。
3).觀察記錄:在培養基中加入乙醚1~2 ml , 經充分振蕩,靜置片刻后乙醚層浮于培養液的上面,沿管壁緩慢加入5~10滴吲哚試劑,使吲哚萃取至乙醚中,如有吲哚存在,乙醚層呈玫瑰色,此為吲哚試驗陽性反應,否則為陰性反應。
2.2.2.3糖發酵試驗
1).試管標記:取分別裝有葡萄糖,蔗糖發酵培養液試管各2支,每種糖發酵試管中分別標記乳酸菌和空白對照。
2).接種培養:以無菌操作分別接種少量菌種至以上各相應試管中,每種糖發酵培養液的空白對照均不接菌。將裝有培養液的德小管倒置試管中,置40oC養箱中培養24小時,觀察結果。
3).觀察記錄:與對照管比較,若接種培養液保持原由顏色,其反映結果為陰性;如果培養液呈黃色,反映結果為陽性。培養液中的德氏小管內有氣泡為陽性反應,德氏小管內沒有氣泡為陰性反應[7]。
2.2.2.4 乳酸的檢測[6] [9]
選用已經分離的菌種做小型發酵實驗,取其發酵液的上清液約10ml于試管中,加入10%硫酸1 ml ,再加2%高錳酸鉀 1 ml ,此時乳酸轉化為乙醛,把事先在含氨的硝酸銀溶液中浸泡的濾紙條搭在試管口中,微火加熱試管至沸,觀察濾紙變化。
.
2.2.3乳酸菌的分離純化流程:
3號培養基劃線接種
40oC培養24~48h
菌落形成 觀察記錄菌落形態特征
選擇挑取單個菌落
挑取菌落2號培養基劃線接種 挑取菌落1號培養基劃線接種
40oC培養24~48h 40oC培養24~48h
觀察記錄菌落特征 選擇單個菌落 選擇單個菌落 觀察記錄菌落特征
、 同桿菌實驗方法
鏡檢 記錄菌株細胞形態
通過一系列生理化實驗鑒定菌株(吲哚試驗、糖發酵產氣試驗、乳酸檢測)
圖2 乳酸菌分離純化流程
2.2.4乳酸菌生長曲線的繪制[11]
大多數細菌的繁殖速率很快,將一定量的細菌轉入新鮮液體培養基中,在適宜的條件下培養細胞要經歷延遲期、對數期、穩定期和衰亡期四個階段。本研究采用光電比濁法測定不同培養時間乳酸菌懸浮液的OD值,繪制生長曲線。
操作步驟:
a.標記
取無菌試管數只,用記號筆分別標明菌體和培養時間,即A0、A1、A2、A3、A4....和B0、B1、B2、B3、B4.....
b.接種
分別用10ml吸量管吸曲1號菌,2號菌20ml轉入盛用200ml已滅菌3號培養液的三角瓶中,混合均勻后分別取10ml混合液放入上述標記的無菌大試管中。
c.培養
將已接種的試管置培養箱中40.5oC培養,每隔一小時將標有相應時間的試管取出,立即放冰箱中貯存,最后一同比濁測定其光密度值。
d.光密度測定
用未接種的液體培養基做空白對照,選用600nm波長進行光電比濁測定。
從早取出的培養液開始依次測定(測定OD值前,將待測定的培養液振蕩,使細胞均勻分布。
e.將測定的OD600值繪制乳酸菌的生長曲線
2.2.5激活劑的篩選
2.2.5.1酸奶的制備
用接種環以無菌操 作分別挑取1號,2號菌種于添加了激活劑的牛奶培養基中,置40.5oC恒溫培養箱中培養24~48小時。用已滅菌的吸量管分別吸取1ml 1號、2號菌液于100ml牛奶培養基中,40.5oC培養。待其凝乳完全,得酸奶,備用。
2.2.5.2激活劑的篩選方法[8]
圖3 激活劑篩選路線
2.2.6酸奶各項指標檢測
測定各組酸奶的酸度【9】、粘度、產酸速度。
2.2.6.1酸度測定方法
分別稱取已攪拌均勻的1號、2號酸奶試樣5g,準確至0.01g,置于150ml錐形瓶中,加入40ml新煮沸放置冷卻至40℃的水,小心搖勻,再加入5滴酚酞指示液,小心搖勻,用0.100mol/L氫氧化鈉標準滴定溶液滴定至處現粉紅色或與標準色一致,并在0.5min內不褪色,記錄消耗的氫氧化鈉標準滴定溶液毫升數,同時做空白試驗。
酸度計算:
X2=c*5.00*(V2-V1)*20/(0.1000M2)
X2---試樣的酸度,°T
C--- 氫氧化鈉標準滴定溶液的濃度,mol/l
V2---試樣消耗氫氧化鈉標準滴定溶液的毫升數,ml
V1---空白試驗消耗氫氧化鈉標準滴定溶液的毫升數,ml
M2---試樣的質量,g
2.2.6.2黏度測定方法
采用烏氏粘度計測量酸奶粘度。
2.2.6.3 產酸速度測定
產酸速度是酸奶發酵的重要參數,其大小是對菌種活力和發酵效果的重要反映:平均產酸速度=終點滴定酸度/發酵時間,oT/h【8】。
2.2.7乳酸菌的動物試驗
為了測定A、B混合菌及從中分離出的1號,2號菌是否具有降低膽固醇、甘油三脂或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生理功效,對這些菌種進行小老鼠的動物試驗:膽固醇測試,甘油三脂測試,高密度脂蛋白測試。
2.3本章小節
在本章中對本研究所用原材料、培養基、實驗器材等作了簡單概述。并對實驗方法及操作流程安排等作了詳細介紹。
3、結果與討論
3.1乳酸菌的分離純化
為將A、B混合菌分離純化進行連續6代培養,在平板上觀察得:
A菌:為圓形稍扁平的白色菌落,菌落有大有小,初步鑒定為乳酸菌。挑取少量在顯微鏡下觀察到鏈球狀和桿狀兩種形狀。由A菌分離純化培養得1號菌,3號菌,5號菌。
B菌:為卵圓形黃色菌落和白色菌落,菌落有大有小,初步鑒定為乳酸菌。挑取少量在顯微鏡下觀察到鏈球狀和桿狀兩種形狀。由B菌分離純化培養得2號菌,4號菌。
3.2 乳酸菌的鑒定
3.2.1形態觀察
以嗜熱鏈球菌和保加利亞乳桿菌的標準菌為對照,對各菌株進行初步鑒定。結果見表2。
表2 篩選所得菌株的生理特性分析
Table 2.Physiological property of isolated strains
實驗編號 表面特征 鏡檢結果
嗜熱鏈球菌 黃色,菌落較大,生長良好,菌落卵圓形表面光滑,凸起 橢圓球狀
1號 乳白色,菌落較小,生長良好,菌落圓形表面光滑,凸起 橢圓球狀
2號 微黃色,菌落較小,生長良好,菌落圓形表面光滑,凸起 橢圓球狀
保加利亞乳桿菌 白色,較小,菌落較粗糙,形狀多不規則或圓形,生長尚好 桿狀
3號 乳白色,較大,菌落較粗糙,圓形,生長良好 桿狀
4號 乳白色,較小,菌落較粗糙,圓形,生長尚好 桿狀
5號 乳白色,較小,菌落較光滑,圓形,生長良好 桿狀
圖4 1號菌 圖5 2號菌
圖6 3號菌 圖7 4號菌
圖8 5號菌
經過對1~5號菌的菌落形態觀察及其細胞形態觀察,初步鑒定1~2號菌株為乳球菌,3~5號菌株為乳桿菌。
3.2.2吲哚試驗:
在1~5號菌種中,分別加入吲哚試劑,進行吲哚試驗,結果顯示1~5菌種的試管均不呈現玫瑰色,證明為陰性反應,說明該菌不具有分解色氨酸產生吲哚的
能力。也說明此菌種不是大腸桿菌,因為大腸桿菌的吲哚試驗證明為陽性[15]。
3.2.3糖發酵試驗:
在添加葡萄糖的發酵培養液中加入1~5號菌種于40.5oC培養24小時后,培養液均變為黃色,反應結果為陽性,且杜氏小管內無氣泡,其反映結果為陰性。加入蔗糖的發酵培養液中加入菌種后的反應結果也為陽性 [16],且杜氏小管內無氣泡,其反映結果為陰性。培養液變為黃色證明該菌種能分解葡萄糖和蔗糖而產酸。杜氏小管內沒有氣泡,說明該菌種分解糖后不產氣。也證明此菌種不是大腸桿菌,因為如果是大腸桿菌除了產酸反應結果為陽性外,杜氏小管內也會有氣泡,因為大腸桿菌具有分解葡萄糖和蔗糖產酸并產氣的能力。
3.2.4小型發酵實驗:
分別對1~5號菌進行小型發酵實驗,觀察到1~5號菌的濾紙條均變為黑色,說明有乳酸存在[17]。因為在1~5號菌種發酵液的上清液中加入10%硫酸1 ml 和2%高錳酸鉀1 ml 后,此時上清液中的乳酸轉化為乙醛,加熱后使乙醛揮發,因此使濾紙條變黑[18]。
3.3乳酸菌生長曲線的繪制
由于乳桿菌的研究報道很多,但對乳球菌的研究較少,故本文主要對乳球菌進行詳細研究,采用光電比濁法對1號菌和2號菌進行生長曲線繪制,以生長時間為橫坐標,600nm處的吸光度為縱坐標繪制乳酸菌生長曲線 。詳見圖9:
由圖9可見:在接種后4小時內,OD值變化較小,但在4小時后,OD值呈直線上升,進入對數期,直到在10小時后,OD值上升速度緩慢。表明前4小時為1號菌的延遲期,4~9小時為1號菌的對數期,9小時以后為穩定期,將1號菌接種做酸奶培養其養時間可能在4~6小時內。
由圖可見:在接種后3小時內,OD值變化較小,但在4小時后,OD值呈直線上升,進入對數期,直到在10小時后,OD值上升速度緩慢。表明表明前3小時為2號菌的延遲期,3~10小時為2號菌的對數期,10小時以后為穩定期,將2號菌接種做酸奶培養其養時間可能在4~6小時內。
3.4激活劑的篩選
3.4.1 1號菌:
將1號菌接種于純牛奶中做發酵培養,其凝乳時間為6小時,為了縮短其凝乳時間,提高經濟效益,進行了1號菌的激活劑篩選。通過文獻查找,初步選定Vc、佛手瓜、山藥、胡蘿卜、番茄、馬鈴薯等作為1號菌激活劑,對1號菌進行激活實驗,結果見表3:
表3各激活劑對1號菌的發酵影響
激活劑 性狀 凝乳時間 結論
空白 凝乳較松軟有部分乳清析出, 6小時
有輕微發酵乳香味
VC 凝乳較松軟有部分乳清析出 6小時 無激活效果
有淡淡發酵乳香味
佛手瓜汁 凝乳較松軟有部分乳清析出
有佛手瓜香味,但無發酵乳特有香味 6小時 無激活效果
山藥 凝乳較松軟有部分乳清析出,
有輕微山藥特有香味及發酵乳香味 6小時 無激活效果
胡蘿卜汁 凝乳形態較結實,上層有些許乳清析出,
攪碎后形態均勻,滑潤不含塊狀物, 5小時 有激活效果
無大量乳清分離,
有輕微胡蘿卜香味及發酵乳特有香味
番茄汁 凝乳形 態較實,上層有些許乳清析出, 5小時 有激活效果
攪碎后形態均勻,滑潤不含塊狀物,
馬鈴薯汁 凝乳形態較實,上層微量乳清析出,
攪碎后形態均勻,滑潤不含塊狀物, 4小時 有激活效果
有馬鈴薯香味及發酵乳的特有香味
驗結果表明:VC、佛手瓜、山藥等對1號菌發酵無促進作用
胡蘿卜、番茄、馬鈴薯等對1號菌發酵有促進作用
為了進一步研究胡蘿卜、番茄、馬鈴薯等對1號菌的激活效果,以其新鮮榨汁作為激活劑,對1號菌進行發酵培養并詳細記錄現象。
工藝條件:新鮮榨的蔬菜汁,蔬菜汁用量5%
菌種接入量10% 培養溫度:40.5oC
表 4 3種果汁對1號菌的發酵影響
時間/激活劑 胡蘿卜汁 番茄汁 馬鈴薯汁 空白
1H 上層無結膜
液體狀,無明顯變化 上層無結膜
液體狀,無明顯變化 上層無結膜
液體狀,無明顯變化 上層無結膜
液體狀,無明顯變化
2H 上層無結膜
液體狀,無明顯變化 上層無結膜
液體狀,無明顯變化 上層有部分粘稠狀可流動液體下層部分凝固 上層無結膜
液體狀,無明顯變化
3H 上層有部分粘稠狀可流動液體下層部分凝固 上層有部分粘稠狀可流動液體下層部分凝固 凝乳未完全 液體變粘稠
4H 凝乳未完全
凝乳未完全
凝乳完全
形態較結實 開始凝乳
5H 凝乳完全
上層有些許乳清析出 凝乳完全
上層有些許乳清析出 6H后凝乳完全取出培養箱
取出培養箱后一段時間觀察現象 凝乳形態較實
上層有些許乳清析出攪碎后,形態均勻,滑潤不含塊狀物 凝乳形態較實
上層有些許乳清析出攪碎后,形態均勻,滑潤不含塊狀物 凝乳形態較實
上層微量乳清析出攪碎后,形態均勻,滑潤不含塊狀物,有發酵乳的特有香氣 香味 凝乳形態較前3者,不夠結實較松軟
上層少量乳清析出攪碎后,形態不夠均勻含少量塊狀物
結果表明:馬鈴薯汁對1號菌種的激活作用效果較為明顯,胡蘿卜汁和番茄汁對1號菌種的作用相同,均不如馬鈴薯明顯。
為了確定實驗的準確性,以相同接種量及激活劑用量再做2次重復試驗,得出同結論。為了縮短1號菌的發酵周期,增加激活劑用量觀察其是否對1號菌的發酵周期具有更明顯的縮短作用。
工藝條件:新鮮蔬菜汁,蔬菜汁用量5% ,10%
菌種接種量10% 培養溫度:40.5oC
表5 不同接種量對1號菌的發酵影響
時間/激活劑 番茄汁5ml 番茄汁10ml 胡蘿卜汁5ml 胡蘿卜汁10ml
1H
上層無結膜
液體狀,無明顯變化 上層無結膜
液體狀,無明顯變化 上層無結膜
液體狀,無明顯變化 上層無結膜
液體狀,無明顯變化
2H 上層無結膜
液體狀,無明顯變化 上層無結膜
液體狀,無明顯變化 上層無結膜
液體狀,無明顯變化 液體變粘稠
4H 上層有部分粘稠狀可流動液體下層凝固
凝乳未完全 上層有部分粘稠狀可流動液體下層凝固
凝乳未完全 上層有部分粘稠狀可流動液體下層凝固
凝乳未完全 上層有部分粘稠狀可流動液體下層凝固
凝乳未完全
5H 凝乳完全
上層有微量乳清析出形態較結實 凝乳完全
上層有微量乳清析出形態較結實 凝乳完全 上層有微量乳清析出
形態較結實 凝乳完全 上層有微量許乳清析出
形態較結實
取出培養箱后于冰箱內4 oC保存24小時觀察現象 凝乳形態較實
上層有些許乳清析出攪碎后,形態均勻,滑潤不含塊狀物 凝乳形態較實
上層有些許乳清析出攪碎后,形態均勻,滑潤不含塊狀物 凝乳形態較實
上層微量乳清析出攪碎后,形態均勻,滑潤不含塊狀物 凝乳形態較實
上層微量乳清析出攪碎后,形態均勻,滑潤不含塊狀物
1H 上層無結膜
液體狀,無明顯變化 上層無結膜
液體狀,無明顯變化 上層無結膜
液體狀,無明顯變化
2H 上層有部分粘稠狀可流動液體下層凝固 上層有部分粘稠狀可流動液體下層凝固 上層無結膜
液體狀,無明顯變化
3H 凝乳未完全 凝乳未完全 液體變粘稠
表5 不同接種量對1號菌的發酵影響(續)
時間/激活劑 番茄汁5ml 番茄汁10ml 胡蘿卜汁5ml 胡蘿卜汁10ml
4H 凝乳完全
形態較結實
取出培養箱 凝乳完全
形態較結實
取出培養箱 上層有部分粘稠狀可流動液體下層凝固
凝乳未完全
6H 凝乳完全
形態較結實
有少許乳清析出
取出培養箱后于冰箱內4 oC保存24小時觀察現象 凝乳形態較結實上層微量乳清析出攪碎后,形態均勻,滑潤不含塊狀物 凝乳形態較結實上層微量乳清析出攪碎后,形態均勻,滑潤不含塊狀物 凝乳不夠結實較松軟
上層少量乳清析出攪碎后,形態不夠均勻含少量塊狀物
實驗表明:三種激活劑對1號菌的凝乳時間均有明顯縮短,其中馬鈴薯汁對1號菌的作用最為明顯。故對1號菌選用5%馬鈴薯汁為激活劑最為恰當。
3.4.2 2號菌:由于菌種自身發酵速度較慢,只對發酵時間進行記錄
表 6各激活劑對1號菌的發酵影響
凝乳時間/激活劑 空白 胡蘿卜汁 番茄汁 馬鈴薯汁
24H 20H 20H 18H
凝乳時間/激活劑 Vc 佛手瓜汁 蛋白胨 酪蛋白胨
21H 24H 18H 18H
由表8可見:2號菌發酵速度較慢,大量激活劑對其均無明顯促進作用,馬鈴薯汁,蛋白胨,酪蛋白胨等對其有激活效果,但發酵周期仍然過長,新的激活劑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3.4.3酸奶各項指標檢測結果
經過以上對1號菌和2號菌的激活劑的初步篩選,結果表明對1號菌選用5%馬鈴薯汁為激活劑最為恰當,2號菌由于其自身發酵速度緩慢,此次研究中所選用激活劑對其雖有促進效果但發酵周期仍然過長,2號菌的激活劑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故本次實驗中酸奶各項指標的對比檢測只對1號菌選用馬鈴薯汁作為激活劑和1號菌不加激活劑進行檢測。
3.4.3.1 酸奶的酸度檢測
酸奶的酸度與粘度是酸奶質量的重要指標,固對添1號菌添加了激活劑與不添加激活劑2組進行酸度及粘度比較,觀察其發酵效果。
1號菌:對馬鈴薯汁作為激活劑與空白組進行酸度及粘度比較
由圖11可見:馬鈴薯汁組酸度,產酸速度均明顯高于空白組,說明馬鈴薯汁對1號菌的產酸有顯著提高。
平均產酸速度:馬鈴薯汁組:41.45 oT/h 空白組:24.77 oT/h
3.4.3.1 酸奶的粘度檢測
表 7鈴薯汁與對照組的粘度比較
名稱 發酵乳下降時間(每隔1H測一次)
馬鈴薯汁 22S45 28S38 ∞ ∞
空白 24S25 24S28 2M58S18 20M29S66 ∞ ∞
注:∞表示粘度計已無法測出其粘度;S表示秒 ;M表示分鐘
由表6見:實驗所用粘度計于第3小時開始無法測出馬鈴薯汁組粘度,已超出其測量范圍。說明添加了馬鈴薯汁的1號菌產胞外多糖(產粘)能力明顯提高。胞外多糖可以以莢膜多糖或黏液多糖存在。乳酸菌產胞外 多糖可以提高酸乳的流變學特性,減少或阻止乳清的析出。表明馬鈴薯汁對1號菌的激活效果可以明顯提高酸奶凝乳效果。
3.5乳酸菌的動物實驗
為了確定A、B混合菌及從中分離的1、2號單菌是否具有降低膽固醇、甘
油三脂或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生物活性功能,進行了動物實驗。使用SPSS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生物統計[14][15],結果如下:
3.5.1對膽固醇的影響
表8 A、B混合菌及1、2單菌對膽固醇的影響
N Mean Std. Deviation Std. Error
第0周 1.00
2.00
3.00
4.00
5.00
Total 10
10
10
10
10
50 2.4720
2.4650
2.4730
2.4760
2.4780
2.4782 .33704
.31917
.30137
.28934
.29200
.29549 .10658
.10093
.09530
.09150
.09234
.04179
表9 A、B混合菌及1、2單菌對膽固醇的影響(續)
N Mean Std. Deviation Std. Error
第2周 1.00
2.00
3.00
4.00
5.00
Total 10
10
10
10
10
50 2.6500
2.7120
2.1790
2.2800
2.1890
2.4020 .58687
.69977
.55553
.67868
.34116
.60867 .18559
.22129
.17567
.21462
.10788
.08608
第3周 1.00
2.00
3.00
4.00
5.00
Total 10
10
10
10
10
50 2.4570
2.4110
2.3190
2.4070
2.2430
2.3674 .31486
.47099
.50318
.51547
.34804
.42719 .09957
.14894
.15912
.16301
.11006
.06041
第4周 1.00
2.00
3.00
4.00
5.00
Total 10
10
10
10
10
50 2.7150
2.5630
2.6070
2.4030
1.9890
2.4554 .51113
.45877
.63764
.67539
.34223
.57652 .16163
.14508
.20164
.21358
.10822
.08153
(表中1號,2號,3號,4號,5號分別代表對照組,1號菌,A菌,B菌,2號菌;下同)
表10 A、B混合菌及1、2單菌對膽固醇影響的方差齊性分析
Levene
Statistic df1 df2 Sig.
第0周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025
1.304
.543
1.172 4
4
4
4 45
45
45
45 .999
.283
.705
.336
對計量資料多組平均數進行方差齊性分析,Sig.>0.05,則進行方差檢驗
表11 A、B混合菌及1、2單菌對膽固醇影響的方差分析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第0周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001
4.277
4.278 4
45
49 .000
.095 .003 1.000
第2周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2.676
15.477
18.153
4
45
49 .669
.344 1.945 .119
第3周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293
8.649
8.942 4
45
49 .073
.192 .381 .821
第4周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3.222
13.064
16.286 4
45
49 .806
.290 2.775 .038
Sig<0.05,多組之間有差別,進行q檢驗。
第4周
表12 A、B混合菌及1、2單菌對膽固醇影響的各組差異性比較
VAR00001 N Stubset for alpha=.05
1 2
5.00
4.00
3.00
2.00
1.00
Sig. 10
10
10
10
10
1.9890
2.4030
2.5630
2.6070
.064
2.4030
2.5630
2.6070
2.7150
.571
由表12可見:5號和1號不出現同一列,表明5號和1號有明顯差別,且5號<1號,1號為對照組證明5號即2號菌對降膽固醇有明顯效果
3.5.2對甘油三脂的影響
表13 A、B混合菌及1、2單菌對甘油三脂的影響
表14 A、B混合菌及1、2單菌對甘油三脂影響的方差齊性分析
Levene
Statistic df1 df2 Sig.
第0周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1.215
1.498
1.989
.745 4
4
4
4 45
45
45
45 .318
.219
.112
.567
對計量資料多組平均數進行方差齊性分析,Sig.>0.05,則進行方差檢驗
表15 A、B混合菌及1、2單菌對甘油三脂影響的方差分析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第0周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039
4.684
4.723 4
45
49 .010
.104 .093 .984
第2周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1.256
11.547
12.803 4
45
49 .314
.257 1.224 .314
第3周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490
3.545
4.034 4
45
49 .122
.079 1.554 .203
第4周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1.361
2.298
3.659 4
45
49 .340
.051 6.663 .000
Sig<0.05,多組之間有差別,進行q檢驗。
第4周
表16 A、B混合菌及1、2單菌對甘油三脂影響的各組差異性比較
VAR00001 N Stubset for alpha=.05
1 2
5.00
4.00
3.00
2.00
1.00
Sig. 10
10
10
10
10
.8290
.8440
.8760
1.0630
.110
1.0630
1.2580
.060
由表16可見:5號、4號、3號與1號不在同一列,表明5號、4號、3號對1號有明顯差別,1號為對照組,且5號、4號、3號均<1號,證明3號,4號,5號即A菌,B菌,2號菌對降甘油三脂均有明顯效果,比較上表數據可得5號即A菌對降甘油三脂效果最明顯,4號即B菌次之,3號即2號菌對降甘油三脂效果在3種菌種效果最不明顯。
3.5.3對高密度脂蛋白的影響
表17 A、B混合菌及1、2單菌對高密度脂蛋白的影響
N Mean Std. Deviation Std. Error
第0周 1.00
2.00
3.00
4.00
5.00
Total 10
10
10
10
10
50 1.3420
1.3160
1.3570
1.3010
1.3450
1.3322 .19982
.13184
.16761
.12151
.14661
.15092 .06319
.04169
.05300
.03843
.04636
.02134
表17 A、B混合菌及1、2單菌對高密度脂蛋白的影響(續)
N Mean Std. Deviation Std. Error
第2周 1.00
2.00
3.00
4.00
5.00
Total 10
10
10
10
10
50 1.2750
1.2770
1.2310
1.1990
1.0940
1.2152 .12403
.18379
.12449
.22820
.10793
.16791 .03922
.05812
.03937
.07216
.03413
.02375
第3周 1.00
2.00
3.00
4.00
5.00
Total 10
10
10
10
10
50 1.0560
1.0640
1.0810
1.1490
1.1710
1.1042 .09082
.09216
.15531
.14783
.11328
.12693 .02872
.02914
.04911
.04675
.03582
.01795
第4周 1.00
2.00
3.00
4.00
5.00
Total 10
10
10
10
10
50 1.3600
1.2970
1.2840
1.2080
1.2460
1.2790 .10914
.12000
.18026
.16645
.18020
.15657 .03451
.03795
.05700
.05264
.05698
.02214
表 18 A、B混合菌及1、2單菌對高密度脂蛋白影響的方差齊性分析
Levene
Statistic df1 df2 Sig.
第0周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581
1.752
1.276
1.120 4
4
4
4 45
45
45
45 .678
.155
.293
.359
對計量資料多組平均數進行方差齊性分析,Sig.>0. 05,則進行方差檢驗
表 19 A、B混合菌及1、2單菌對高密度脂蛋白影響的方差分析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第0周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021
1.095
1.116 4
45
49 .005
.024 .217 .928
第2周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226
1.155
1.381
4
45
49 .056
.026 2.200
.084
第3周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109
.680
.789 4
45
49 .027
.015 1.811 .143
第4周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130
1.071
1.201 4
45
49 .033
.024 1.370 .259
Sig.>0.05 說明各組無差別,可得1號,2號,A菌,B菌對高密度脂蛋白均無明顯效果。
由乳酸菌的動物實驗結果得:A、B菌對降低甘油三脂有明顯效果,對膽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均無影響,2號均對降膽固醇及降甘油三脂均有明顯效果,但對高密度脂蛋白無影響,1號均對甘油三脂、膽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均無影響。表明2號菌的對人體的有益功能最佳。
3.6本章小節
在本章節中,對實驗所察現象進行了詳細描述,對實驗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
A菌分離得1號、3號、5號3種菌,其中1號為乳球菌,3號、5號為乳桿菌。
B菌分離得2號、4號2種菌,其中2號為乳球菌,4號為乳桿菌。并通過一系列生理生化實驗對分離所得菌種進行了鑒定,結果表明1~5號菌均為乳酸菌,具有乳酸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對1號,2號菌進行了激活劑的篩選,得馬鈴薯汁對1號均具有明顯的激活效果,其接入量為5%,菌種接入量為10%;2號菌活性較差。對實驗所用菌種及分離所得菌種1號、2號進行動物實驗,結果顯示A、B菌對降低甘油三脂有明顯效果,對膽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均無影響,2號均對降膽固醇及降甘油三脂均有明顯效果,但對高密度脂蛋白無影響,1號均對甘油三脂、膽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均無影響。表明2號菌的對人體的有益功能最佳。
4、總結與展望
4.1總結
本文通過對乳酸菌的菌落特征,菌體細胞形態以及該菌的生理生化反應實驗和運用該菌種做小型發酵實驗,證實該菌種為乳酸菌。桿狀的即為短乳桿菌,鏈球狀的即為乳鏈球菌。此次實驗通過對乳酸菌的激活劑篩選得出不同的菌種其適用的激活劑不同,激活效果不同。A菌的最佳激活劑為馬鈴薯汁,用量為5%,接菌量為5%。實驗中為了高效分離篩選乳酸菌,應該注意挑取具有典型特征的黃色菌落。另外,在吲哚試驗中,為了保證實驗的準確性,在加入吲哚試劑后切勿搖動試管,這樣乙醚層就不至于被破壞。在糖發酵試驗中,應該在滅菌時適當延長煮沸時間,這樣可以防止倒置杜氏小管內有殘留氣泡。在激活劑的篩選實驗中,榨取新鮮果汁時應注意盡量保持清潔,減少雜菌感染,滅菌操作要充分,接種時要注意無菌操作,注意了上述幾點有利于實驗的成功性。
4.2展望
發酵酸奶制品的產量每年以25% 的速度增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們對發酵酸奶制品的質量、口感提出更高的要求。為了迎合消費者這種需求,一些實力強大的乳品企業為保證發酵制品的質量、口感和生產的標準化.已經在大量使用進口的直投式酸奶發酵劑.而且因為使用傳統的商業發酵劑有諸多的缺點.很多中小型乳品企業也在嘗試使用方便快捷的直投式酸奶發酵劑, 但是這種菌種使用成本昂貴,目前很多企業期待著口感好、價格適中的優秀的酸奶發酵劑面市。因此,研制能夠促進發酵劑迅速發酵又能保持口感的激活劑將是未來市場的熱點。
致 謝
感謝浙江科技學院生化學院活潑老師在實驗期間的指導與幫助。感謝我的班主任袁秋萍老師,以及所有幫助過我的老師和同學。感謝周燕、趙巧靈等同學在實驗上的幫助。感謝五位室友對我生活上的鼓勵和幫助。感謝評閱、評議學士論文和出席學士論文答辯會的各位專家學者,感謝你們在百忙之中對我的論文給予指導。
參考文獻
[1]張紅.乳酸菌的發酵性質和生物學功能[J].生物學通報,1999,34 (12):18.
[2] 刁治民,于學軍.發酵乳的營養價值及保健作用[J].中國乳品工業,1998.1
[3]郭興華.中國乳酸菌研究之我見— — 參加第六屆國際乳酸菌學
術討論會有感[J].生物工程進展,2000,20(1):6—7.
[4]用家春.乳酸菌菌種的簡便分離和培養[J].食品科學,1998,19 (1) .
[5].沈萍,范秀容,李廣武. 微生物學實驗(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黃秀梨,夏立秋等. 微生物學實驗指導.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德國:6:119~120.
[7]凌代文.乳酸細菌分類鑒定及實驗方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8,86;96.
[8]. 內蒙古輕工科學研究所.乳品工藝[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89.
[9]謝繼志,肖宏彬.酸奶中乳酸菌及酸度的檢測與評價[J],中國乳品工業,I ,2002, (1):22—25.
[10]摘自中質量報。比較周刊,酸奶的主要技術指標[J].中國乳品工業,l ,2001。(12):37.
[11] 梁田庚,等。乳品檢驗員[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12].東秀珠,蔡妙英等編著. 常見細菌系統鑒定手冊.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2:289~294;399~412.
[13] 凌代文.乳酸茵分類鑒定及實驗方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14]楊曉泉.計算機在食品工程中的應用[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63~71.
[15]劉魁英.食品研究與數據分析[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l998.79~89.
篇11
一、加強病區管理,夯實基礎護理
今年,我科加強了病區的管理,注重晨晚間護理,使床整無皺折,并確保床單、被褥無血跡、污漬,隨臟隨換,制定每周一大換床單制度,確保每位患者床單元平整、清潔、舒適保證患者的清潔無污染。
二、優質護理服務
分別設兩名責任護士,責任護士負責對所分管病人的病情觀察,落實治療性護理和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生活護理,做到全程全方位護理,保證責任護士管床到位,責任到人,大大改變了以前功能制護理的局限性。她們盡心盡力在自己的崗位上為所管病人提供優質的服務,并參與一些管理工作,提高了自己的綜合素質,同時也得到了一些病人家屬的好評!
三、加強護士的繼續教育,培養專科護理人才
在本年度初我們就制定了本專業的人才培訓計劃,有科內學習和外出學習參加培訓班等形式,均已完成培訓計劃。科內學習是利用每天晨會時間進行基礎護理、護理常規、健康教育等護理知識和技術的強化訓練,從而不斷提高科內護士的專科知識水平。今年外出培訓產科專科護士一名,已能單獨上崗。對新入科護士有一對一的護理老師帶教,盡快適應本職工作,對工作一年以上的護士積極鼓勵其繼續學習,并讓她們以各種形式自學,提高學歷,今年有兩名護士取得專科學歷,護士長取得主管護士職稱。
四、嚴格核心制度的落實,減少護理差錯的發生
嚴格床頭交接班,堅持每日由夜班對全部住院患者的診斷、治療、手術等情況進行梳理、登記,使晨間交班更詳細、嚴謹,并隨時檢查基礎護理情況,及時指出存問題及時改正,確保患者安全。完善護理查對制度,針對我科醫生停醫囑不定時的情況,特制定了雙人雙班查對制度,即每天下午白班和總務查對醫囑后,夜間上夜和助產士再次查對醫囑,避免了漏執行和重復執行的現象。
過去的一年,我們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優質護理服務的內容還需深化,服務形式還需創新;年輕護士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科護理知識還需學習,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待進一步增強;護理科研、論文撰寫工作也很薄弱,因此,在新的一年里,我們將總結經驗,大膽創新,為醫院的持續發展而不懈努力。
婦產科護士工作總結2
忙碌、充實的20xx年匆匆而過,回顧一年來的工作,我在院領導及護理部的關心和支持下,在科主任的帶領下,始終堅持把“以病人為中心,保證醫療護理質量安全”作為指導思想,以“鞏固__醫院,促進母乳喂養”為目標,嚴格按照醫院和護理部的要求,圓滿的完成了20xx_年的各項護理工作,現總結如下:
一、婦產科護理工作
今年x月份轉入婦產科工作后,在工作中,我深切的認識到一個合格的婦產科護士長應具備的素質和條件,要想一個科室能夠和諧、上進、有凝聚力、出成績,就必須要具備正確的管理技巧,同時不斷的增強自身的修養和素質,用自己的言行去約束和影響科室的護士,積極的調動護士們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合理的組織、協調、指揮科室護士完成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發揮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事必躬親,通過我的管理和全科室護士的配合,我們科室現在可以說是井井有條,每個人的工作熱情很高,工作效率有效,成績突出。
1、腳踏實地,從護理基礎工作做起。
科室護士偏年輕化,工作經驗不足,專科知識欠缺,為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從基礎護理工作入手,嚴格執行查房程序和交接班制度,將晨間護理與交接班作為交流平臺,深入細致的開展專科健康知識教育,和人性化溝通,有效的提高病人滿意度,取得良好效果。同時,將核心制度落實作為本年度考核重點,逐步規范工作流程。另外,提高服務質量,從改進工作細節入手:改進查對方式,將傳統的稱呼病人床號、姓名,改為問病人姓名,讓病人主動回答,避免查對差錯發生的可能性。
2、抓制度落實,明確工作分工,防范工作漏洞。
將工作細化,進行分工,護理文書書寫由責任護士、組長和護長三人負責,形成責任護士責任下完成病歷,組長把關,護長質控的三級質控模式,有效的控制書寫錯誤和不規范書寫,提高書寫質量。將工休座談、搶救藥品、實習生講課、業務學習分別責任到人,形成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負責,大家共同參與科室管理,有效提高了大家的積極性。
3、嚴格產房管理,不斷提高助產質量。
加強產房管理,將產科常見急癥搶救流程,張貼在產房內墻,強化操作流程化,落實腕帶識別制度,嚴格執行新生兒腕帶配戴工作,建立產房交接流程并督導實施,有效加強產婦及新生兒安全管理,同時完善疫苗注射程序,加強疫苗管理。
二、x醫院工作
今年x月底我們收到了市衛計局轉發國家衛計委關于開展愛嬰醫院復核的通知,x月底我們提交了__醫院復核申請,為了保證愛嬰醫院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并能正常運轉,在院領導的指導和幫助下,我科根據<20xx年x醫院復核方案>要求,逐條自查整改,督導落實,使愛嬰醫院的管理工作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并于x月x日通過了市衛計局開展市級__醫院復核,x月份后我們又重新進行了整改,準備迎接省級x醫院復核。具體工作如下:
1、促進母乳喂養政策的實施。
(1)制定了書面母乳喂養政策,并傳達到了所有的醫護人員。
(2)貫徹執行本院促進母乳喂養的規定和“國際雙十條例”。
(3)將母乳喂養的三個十條規定張貼在母嬰所到之處。
2、代乳品銷售情況。
在醫院內禁止張貼母乳代用品銷售廣告,禁止銷售母乳代用品,禁止公司向母親、醫護人員贈送母乳代用品和樣品。院內無母乳代用品銷售廣告、資料及樣品。均無醫務人員向孕產婦及其家屬推薦母乳代用品和提供母乳代用品樣品等現象。我院拒絕接受免費或低價母乳代用品。
3、落實x醫院工作管理制度。
堅持母乳喂養制度、實行24小時母嬰同室制度、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幫助正常分娩和剖宮產分娩的產婦做好母嬰早接觸、早吸允。指導產婦正確的喂哺、含接姿勢和擠奶手法。鼓勵母親進行純母乳喂養,除非有醫學指征,禁止給新生兒吃任何食物和飲料。鼓勵按需哺乳,針對每個個母乳困難的產婦具體情況進行個別指導。杜絕產科病房奶瓶奶嘴,奶粉廣告。
4、加強孕產婦的母乳喂養知識宣教。
產前通過產科門診、孕婦學校等途徑,對產婦進行母乳喂養知識和技能教育。住院后由責任護士進行母乳喂養的知識和技能宣教。待產時,進行母乳喂養的知識和技能宣教,分娩時助產士必須將嬰兒和母親進行皮膚接觸,并進行早開奶。產后將母乳喂養納入查房內容,醫護人員在查房時必須對母乳喂養的好處進行宣傳、指導母親喂奶和含接姿勢、手法擠奶,指導母親早開奶、勤喂奶、按需哺乳、不限時間和次數、嬰兒睡眠超過3小時或奶脹時叫醒嬰兒進行喂奶,指導母親不要給嬰兒橡皮作為安慰物,以免產生錯覺,加強對剖宮產術后母親的護理和指導等。責任護士經常巡回病房,了解醫護人員在查房過程中是否將母乳喂養的有關知識宣傳到每位孕產婦。出院后,定時電話回訪孕產婦對母乳喂養知識及技能的情況,并及時給予指導。
婦產科護士工作總結3
20____年,我科護理工作遵循以“病人”為中心,全面推進優質護理服務內涵,切實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為主題的宗旨,認真執行本年度的工作計劃,按照護理部制定的護理質量標準為依據完善各項護理規章制度,改進服務流程,加強護理質量質控,保持護理質量持續提高。
一、按工作量統計,共接受住院253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近20人,增長率為7、6%,手術病人114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近20臺手術,增長率為17、5%。
二、治療護理處置人次1408,其中輸液1174人次肌肉注射241,皮內注射100人次,輸血____人次,輸血漿5人次,抽血322人次,吸氧470人次,會陰護理1166人次,灌腸146人次,術前備皮142人次,導尿141次,換藥250人次,口服藥1976人次,臍護210人次,新生兒143人次,分娩61人次,手術114人次,理療647人次。
通過我們齊心協力的合作,保證了護理工作的穩步發展,為了使下半年的工作更上一層樓,根據我科實際情況,制定下半年計劃如下;近幾年來,我科人動較大,低年資護士較多,為了保質保量,高效率的完成工作,必須加強對低年資護士的培養,使他們盡快的成長起來。
1、定期進行基礎知識及基本操作的考核。
2、在日常護理工作中加強監督,發現問題及時指出,令其改正。
3、高年資護士做好傳幫帶工作。
4、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勇于奉獻精神,促進其對護理工作的認識。
三、更新專業理論知識及提高專科護理技術水平
為了保證護理工作持續有效的發展,在科室工作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將派出骨干到上級醫院拓展視野,提高專科護理技術水平。
四、鼓勵加強人文知識學習,提高護士的整體素質。
五、加強保障病人安全的各項措施及規章制度。
六、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大力宣傳健康宣教,提高服務質量。
良好的護患溝通,能使護士感覺工作順利,心情舒暢,病人因心情舒暢而利于溝通,更能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在下一步工作中,加強護患溝通。特別是對那些不善于溝通的護士,將著重指導。
不足之處:
篇12
食品安全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不僅影響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關系到社會穩定和政府的公信力以及我國食品工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也關系到維護中國產品信譽和國家形象的問題[1]69。食品安全成為各國政府和全球消費者關注的熱點,2011年益普索(Ipsos)公司的調查結果表明90%的受訪消費者非常關注食品安全。
(一)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開設背景與發展現狀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是一個涉及科學技術、政策法規、道德誠信的綜合性社會問題,其學科涉及農學、工學、營養與衛生、法學和管理學等學科,其技術涉及食品加工、安全標準制定、分析檢測等技術,其管理過程涉及政策、法規、文化和消費觀念等問題[2]。加強食品質量安全工作,保障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促進我國食品工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急需一批具有現代食品安全理念與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知識的高級技術人才。在此背景下,河北科技大學于2002年提出申辦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新專業并獲批,成為最早設置該專業的高校之一,自2003年開始招收第一批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截至2010年,全國已有117所大學開設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其中農科院校42所,理工科院校28所,工商大學8所,師范院校9所,醫藥類院校6所,綜合類院校24所。河北科技大學一直在積極探索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完善多元化的實踐教學體系,辦學水平顯著提高,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社會認可度逐年提高。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于2008年被評為河北省品牌特色專業,2010年入選第六批國家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專業建設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二)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食品質量與安全是一個交叉性、綜合性的專業,短短十年間有近120所高校增設該專業,可以說是中國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跡[2]。該專業在探索中起步,在發展中逐步完善,經過十年的探索和發展,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尚未形成統一的課程體系開設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高校學科專業背景及優勢不同,有農科、理工科、師范類及綜合性院校等,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各不相同,這對我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健康發展非常不利。食品安全問題不僅僅是一般的食品營養或是衛生問題,也不僅是加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問題,須對食品原料生產、食品加工、銷售和貯藏整個產業鏈進行研究和控制,掌握從田間到餐桌所有環節的質量與安全性基本原理及知識。
2.課程內容尚待完善目前的課程體系設置偏重于傳統的“營養與衛生”“食品加工質量控制”或“分析檢測技術”,而缺少大食品安全的專業理念。部分學校由于實驗條件、師資等方面的限制,食品安全科學研究的重要一環———食品風險分析與預測、預警等方面的課程未能有效開展;食品安全分析技術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傳統分析檢測技術和現代儀器分析技術,而對企業及質量檢驗機構普遍應用的無損檢測技術、快速檢測技術等內容涉及很少,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就業競爭力存在不足,該專業的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教學評價機制等尚需改革與完善。
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方案
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質量工程’本科特色專業建設的指導性意見”和河北科技大學“致力于人的全面發展,服務于河北省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的辦學宗旨,緊緊圍繞“強化實踐教育,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這一特色,學校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制訂了新的培養方案,優化了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突出學生個性化教育的特色。在新培養方案中,打破過去統一的、標準化的課程體系,通過增加個性化選修課模塊適應不同特長學生的要求,在個性化教育環節中,根據專業特點和不同學生的發展要求,設計各種教學方案,滿足學生在專業發展方面的個性化要求,使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得到充分發揮,效果良好。
(一)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彰顯專業特色
1.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適應食品安全學科的發展通過廣泛調研,充分論證,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善創新、高素質”的人才培養要求,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符合市場需求的課程體系,制訂出既彰顯學校優勢與特色,又與生產實踐、社會發展需要相結合的“適應能力強、實干精神強、創新意識強”的人才培養方案[1]70。河北省是農業大省、食品工業大省,但不是農業和食品工業強省,目前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時期,食品工業也處于技術升級過程中,自動化、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高新技術廣泛應用,對食品專業技術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應把解決行業發展中的共性關鍵技術問題、輸送行業所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放在辦學的首要位置,充分發揮校內專家和大型企業、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的專家以及校友會的作用,共同研究制定適應食品安全學科發展,滿足行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新方案。
2.優化課程體系,加強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總綱,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保障[3]53。河北科技大學結合多年來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根據人才成長規律,在優化課程體系時,從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學習與研究有機結合,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出發,優化構建由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等必修課程及由類別選修課、專業選修課(模塊化)、跨學科選修課等組成的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中綜合性、創新性和個性化教育環節,分模塊設立綜合實驗,加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優選設備先進、工業化水平高、管理規范的大中型食品加工企業及食品安全檢驗機構作為校外實習基地,加強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了學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辦學定位,培養和造就人格健全、個性化發展、基礎扎實、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型專門人才。
3.理順課程之間關系,有效整合課程內容通過理順課程關系,使教學內容更加系統化,既繼承老課程體系中的合理部分,又根據人才培養需要和食品安全學科最新進展補充新鮮知識,使課程內容能充分反映食品安全學科的新進展、新要求。由學院教學委員會對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進行認真審查,協調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使課程體系中的知識點不重不漏;加強課程精品化建設,對重要的課程群組建課程教學團隊如食品工程教學團隊、食品化學教學團隊、食品營養與安全教學團隊、食品生物技術教學團隊等,強化了重要課程群的教學力量,教學效果顯著提高,目前有3門主干課被評為精品課。
4.培養方案中加強個性化教育,強化學生個性潛能的發揮個性化教育就是尊重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挖掘每名學生的優勢潛能。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選擇、沒有特色、沒有個性的教育,就難以最大限度地發現、培養和造就創新人才。所以,我們在制訂新的培養方案時,在強基礎、寬視野的原則下,根據畢業生就業方向結合學生個性、特長,按卓越工程師、技能型人才、學術(創新)型人才、創業型人才四種培養模式開設相關模塊化課程,供不同個性、特長的學生自主選擇;增設個性化教育環節,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進行實踐活動,比如有的同學愛好營銷策劃,就鼓勵指導學生自己進行市場考察,設計一套某種食品的營銷方案;有的同學愛好食品科研開發工作,指導教師就聯系有關企業使其全程參與新產品開發過程;有的同學愛好藝術設計,指導教師會邀請藝術學院的教師合作指導學生設計某種食品的包裝。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大力開展第二課堂教學,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與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通過多環節個性化教育,結合畢業環節的綜合實踐鍛煉,使學生大大縮短就業適應期,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二)改革教學方式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1.改革教學方式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課堂教學一直作為所有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如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一直是特色專業建設的重點研究內容。教學中應貫徹“因材施教、個性化教育”的方針[2]40,注重由傳統的“知識傳授型”向“能力培養型”轉變,加強學生學習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采用案例教學、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模擬現場教學、引導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結合現代多媒體教育技術,使課堂教學信息量大、生動、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為了方便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學習,把相關的學習文獻資料、視頻、復習題等發送到博客上或討論版里,便于學生自主學習、選擇性學習。
2.完善學業導師制,指導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和大學成長規劃完善大學生學業導師制度,選聘師德高尚、教學與科研成績突出的教授、博士擔任班級的學業導師,從思想、學習、生活、情操、興趣、人際交往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協助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大學學習計劃和成長規劃。從新生入學到大學畢業,各學期開設學業教育,學科導論,學科進展與前沿,考研、就業與創業課程,介紹本專業的特點、就業去向,教師的研究方向、特長及成果,增強學生的專業認知,鞏固了專業思想,樹立學好專業的自信心、了解學科發展前沿。
3.改革課程考核考試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傳統的理論課程學生成績評定為標準化試卷考試成績加平時課堂成績[3-5],過于僵化,過于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理論推導能力,缺乏對學生課程知識的綜合理解和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為此,在特色專業建設中試點選擇“食品營養學”“食品衛生原理”“食品標準與法規”“食品工廠設計基礎”等幾門課程,改革課程學習考核評價模式,如食品營養學中增加了食品品嘗課、營養食品設計論文等環節,使學生從枯燥的食品營養學基本知識解脫出來,將更多的精力用于食品營養學知識的實際運用,學生學習“食品營養學”的積極性更高,學習效果也明顯提高;“食品衛生原理”“食品標準與法規”“食品工廠設計基礎”等課程的考核均增加了課程設計環節或社會調查環節,考核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產或生活的實踐能力,使學生了解專業與社會之間的緊密關系,學業評價更客觀更全面。
(三)構建漸進式多元化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工科院校各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工程實踐技能,更是啟迪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開拓、創新及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徑[1,4-5]。為了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與創新精神,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縮短學生就業后的適應期,根據特色專業任務書要求,參考國內相關院校的經驗,河北科技大學構建了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漸進式多元化實踐教學體系。根據人才培養規律,設計了四個實踐教學平臺,即“基礎實踐教學與能力平臺”、“學科專業實踐與基本技能平臺”、“提高性(綜合性)實踐教學平臺”和“科技創新實踐教學平臺”,前三個平臺與傳統的實驗實習與實訓畢業設計與論文實踐教學環節相對應,但內容和模式有所改革,同時增加了科技創新實踐教學平臺,突出了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實現課內實驗實踐環節、課外實踐環節、校企結合實踐環節、科技創新實踐環節的有機結合。
1.基礎實踐教學與能力平臺該平臺由基礎實驗實踐模塊和社會調查實踐模塊組成,代替傳統的實驗教學,通過這樣的改革,突出了學生基本技能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基礎實驗實踐模塊的改革:該模塊將傳統實驗教學的驗證實驗改革為基礎性實驗綜合和設計實驗創新性實驗,并通過內涵建設實現學生基本技能、基礎技能提高,創新意識和基礎創新能力的培養。其中創新性實驗內容不完全依附于單一課程,進行多學科交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社會調查實踐模塊的改革:該模塊主要解決學生在獲取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創新意識和基礎創新能力后,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在大三的暑假期間,進行社會調查,熟悉行業。其調查內容可以是銷售情況,食品安全關注度,行業技術創新與效益的關系,食品法規與標準知識等,以使學生接觸行業,思考行業,從而進一步產生創新和創業的意識,增強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分別開設了“食品法規與標準”“食品衛生安全原理與實踐”的社會調查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更深刻,同時也培養其組織能力、獨立工作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科專業實踐教學平臺食品質量與安全是實踐性很強、發展較快的新興學科專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能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必須大膽改革并且與食品安全形勢緊密結合,所以我們對學科兩大綜合實驗課程進行了優化,增設設計性實驗和開放性實驗,食品工程綜合實驗中增加自主設計新型食品實驗項目,教師僅給出實驗項目的方向,學生自己通過市場考察、自主設計工藝、配方、產品質量指標體系,然后準備材料,進行加工,最后由指導教師及其它同學給予綜合評價,這樣學生的主動思考,自主組織設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鍛煉。食品安全綜合實驗同樣也設計了綜合性、創新性的實驗項目,結合目前食品安全的熱點問題比如面粉增白劑、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的快速檢測技術,學生自主選擇實驗項目,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案,并自主準備試劑、樣品及儀器,然后進行實驗并對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處理,得出合理的結論,全面鍛煉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協同配合的團隊精神。
3.綜合性實踐教學平臺該平臺由校內外實習實踐教學模塊和自主研究性學習模塊組成,代替傳統的實習與實訓教學,通過這樣的改革,突出了學生專業綜合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校內外實習實踐教學模塊改革:該模塊提出校內基礎工程能力培養多工廠的集中認識實習集中性導師指導的生產實習集中、定點與兼顧就業方向的畢業實習模式。校外生產與畢業實習是工科院校畢業生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之一,是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有機結合的重要途徑。根據學科專業的發展需求,河北科技大學目前與河北三元乳品有限公司、河北黑馬糧油工業有限公司、河北養元食品有限公司、河北凱隆達食品公司、石家莊君樂寶乳品有限公司、河北惠康食品有限公司、石家莊米莎貝爾食品公司、河北省食品檢驗院、河北省檢疫局、河北農林科學院、河北省食品安全重點實驗室、石家莊益海糧油工業有限公司、河北省糧油質量檢測中心等16家企業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及實習實踐合作關系,做為長期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和就業基地。自主研究性學習模塊:該模塊主要是學生達到一定知識積累和綜合能力培養后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學院已將食品工程綜合實驗室、食品安全綜合實驗室及各教師的科研室作為開放性實驗室,供學生進行自主研究性學習,進一步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鍛煉其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
4.科技創新實踐教學平臺為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高校的經驗,我們建立了鼓勵高年級學生進入教師科研課題組,在導師指導下接受科研訓練的機制[6-8],使本專業教師和學生能及時獲取最新學科發展信息,掌握先進技術。鼓勵學生積極申報河北科技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參加“節能減排”大賽、“挑戰杯”大賽、石家莊青年科技發明大賽、美國“大杏仁”創新大賽等科技競賽項目,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近三年來食品學科學生獲得學校資助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32項,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學生人數達120人。學生在科研實踐中感受和理解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提高了科學素養、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畢業論文與設計模塊:該模塊是學生在學校培養的最后一個綜合性實踐環節,集中檢驗學生各方面能力培養情況。針對目前高校在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加強了學生工程創新和科研創新能力培養,鼓勵雙導師合帶畢業論文或設計,允許學生在企業做論文或設計。近三年來,有17篇畢業論文獲得校級優秀畢業論文獎勵;近兩年,本科畢業生在核心期刊12篇。
篇13
OMP果然有特殊作用,特殊到國家質量監督檢查檢疫總局發出公函要求蒙牛從2月2日開始停止在特侖蘇中添加OMP。當然,國家質檢總局也沒有把蒙牛的路都堵死,說蒙牛如果認為OMP和IGF-1是安全的,可以“按照法定程序直接向衛生部提供相關材料”,讓衛生部做決斷。
被質疑的OMP專利實驗
關于OMP就是IGF-1的質疑聲,自2007年4月17日方舟子提出后就沒有停止過。當年4月2日,方舟子看到蒙牛公布的OMP生化數據,通過查閱添加OMP牛奶的專利說明書后,他確認OMP就是IGF-1。
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文獻檢索為方舟子的這次科學打假提供了一定方便。在蒙牛專利號為2006100035519的申請書中,提到蒙牛曾用添加了OMP的牛奶對白鼠做過增強骨密度實驗。此前,蒙牛也曾出示“造骨牛奶蛋白(OMP)增強骨密度實驗專家評審意見”,在里面也提到過委托北醫三院做白鼠實驗。專利書和審批意見都是為特侖蘇牛奶做的,而特侖蘇也的確添加了更多的OMP。一袋250毫升的特侖蘇,OMP含量約為20毫克。
北醫三院在做OMP是否能真的能增強骨質密度的實驗中,一共使用了104只SD大鼠(白鼠的一種),但沒有幼鼠和成年鼠的分組。104只白鼠分為兩組,一組灌喂添加OMP的牛奶,一組灌喂普通滅菌奶。在灌喂一段時間后,檢測出灌喂OMP牛奶的白鼠確實骨質密度增強了。
嚴格看來,這是一個極其不嚴謹的實驗。首先,白鼠的分類應該有幼鼠和成年鼠之分。在實驗對照組中,應該增加既不喂牛奶也不喂OMP的白鼠,以及只喂OMP的鼠。這樣才能更精準地對照出是OMP而非牛奶讓白鼠的骨髂密度加強。其次,實驗僅檢測了OMP對骨骼密度的作用,而沒有記錄這種添加劑對白鼠其他生理情況的影響,比如在體重和肝腎的數據中,和對照組有沒有顯著的差別。實驗也沒有檢測白鼠血液里的OMP濃度,因為很多營養添加劑進入身體后并不一定會被吸收到體液并發生作用。
最要命的是。這個實驗根本就沒有對人進行臨床實驗。喝一段時間含OMP牛奶的白鼠,和喝一輩子牛奶的人,是沒有可比性的。之所以沒有進行人體試驗。居然是因為人的實驗需要更長時間(一般是一年)。中國乳制品協會科學技術委員會首席專家南慶賢在2007年參加一個名為“牛奶是否會致癌”的研討會時,就曾表示科學上根本沒有OMP這個名字,它只是個商品名。此外,關于特侖蘇對人體的影響,南慶賢也清楚表示,這個專利實驗只針對過動物,而沒有人體試驗。
當OMP變成IGF-1
OMP到底是不是IGF-1,其實用一個簡單的實驗就能做出來。四川大學腫瘤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細胞生物學博士馮志華在接受《新世紀周刊》采訪時表示,只需購買針對IGF-1特異性抗體,用實驗室中檢測蛋白質的常規方法Western法,條件合適的話,兩天之內就可以得出特侖蘇中是否含有IGF-1以及IGF-1的大致含量。
方舟子沒有自己的實驗室,所以確定OMP就是IGF-1的工作也就只能依據分子量和有關OMP生理功能的描述。在蒙牛公司申請專利的材料中,QMP的分子量為7649,氨基酸是由70個氨基酸組成,與IGF-1一模一樣。作為生物學博士,方舟子認為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質種類有限,在有限的種類中,兩種蛋白質的分子量和氨基酸如此相同的情況基本上不可能發生。經常做蛋白質實驗的生物學博士馮志華也贊同用分子量和氨基酸來斷定OMP就是IGF-1的推論。
蒙牛員工申請專利的文章。給了方舟子確認OMP和IGF-1屬于同一種物質以證據。使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文獻檢索,題為《富含造骨牛奶蛋白的乳酸菌飲料及其生產方法》、《富含造骨牛奶蛋白的巴氏殺菌乳及其生產方法》和《富含造骨牛奶蛋白的酸奶及其生產方法》的論文都提到“造骨牛奶蛋白英文全稱是OsteoblastMlk Protein,簡稱OMP。規范名詞為GFC(GrowlhFactor Concentration),中文名稱為生長因子濃縮物,其主要成分為類胰島素成長因子(IGF-1,IGF-2)和轉化成長因子(TGF-β1,TGF-β2)。”
除了公開的專利申請資料外,蒙牛乳業技術總監母智深在《中國乳品工業》2008年第2期發表了名為《造骨牛奶蛋白(OMP)主要成分功效學研究進展》的論文,方舟子在里面發現了這樣一段表述,“OMP的四種主要成分為,血管生長因子、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維生素D3和酪蛋白磷酸肽”。而其中的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就是IGF-1的譯名。
對于方舟子和國家質檢總局的質疑,蒙牛干2月11日發表聲明,說OMP與IGF-1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物質,OMP是國際上研究和使用多年的牛奶堿性蛋白MBP,其安全性得到了FDA等國際權威機構的認可。此外。蒙牛還說IGF-1自然存在于所有牛奶中,而特侖蘇牛奶中的IGF-1的含量與普通牛奶一樣。
蒙牛的這份聲明倒是有一個地方說對了,那就是牛奶里的確天然含有IGF-1,每毫升大約含幾納克。不僅如此,人體每天也會產生10毫克左右IGF-1(1納克=0.000001毫克)。一般情況下,人體內IGF-1的含量一旦超過正常量的10%(也就是多出1毫克),就會增加罹患癌癥的幾率。而特侖蘇里的OMP如果真的是IGF-1的話,每喝一盒250毫升的特侖蘇,就是多喝進去相當于人體正常量2倍以上的IGF-1,比罹患癌癥的標準高19倍。天天喝特侖蘇造成的人體損傷,可想而知。
不允許食品添加的IGF-1
學名為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的IGF-1不是個新名詞。上世紀50年代,有降血脂、降血糖、舒張血管、修復創傷以及促進骨髂新陳代謝作用的活性蛋白多肽物質被發現。這種可以由人體肝、腎、脾等10多種細胞自分泌或旁分泌的物質參與糖、蛋白質和脂肪的新陳代謝,并能促進蛋白質的合成。
在正常情況下,IGF-1還可以輔助治療糖尿病,對心梗所致的心衰也有明顯的療效。在正常含量下,IGF-1的確對人體有益無害,但過量的IGF-1則可能會引發上皮細胞癌、乳腺癌、前
列腺癌、結腸癌和膀胱癌。中國農大教授南慶賢也證明在過量食用的情況下,IGF-1的確可能引發一些嚴重的副作用。
對于正常人,10毫克已經足夠維持人體的新陳代謝功能。而普通牛奶中的幾納克,也不會對人體的正常運轉產生特別大的影響。而且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也的確在2005年就批準兩家公司生產IGF-1,作為骨骼生長、糖尿病和肌肉萎縮治療的藥物。在幾年的藥物銷售中,服用IGF-1的患者除了出現低血糖的狀況,并無其他不良反應報告。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允許IGF-1入藥是事實,而IGF-1禁止被添加在食品里也是事實。原因很簡單,凡是補充含有IGF-1成分藥物的人,都是IGF-1自身分泌不足:而食品,面對的是所有人。大多數是健康人,本身就能分泌足夠的IGF-1。
且不管本來血糖低的人服用了添加超過人體分泌量1倍以上的牛奶會有什么反應,單說沒有經過人體試驗的功能型牛奶,就敢于草草推上市,并大力宣傳有強健骨髂的作用。就憑這一點,牛奶生產者一定是欠考慮的。作為一種激素,過量的IGF-1會引發癌癥,在此前的很多研究中已經得到確證。也正是源于這樣的恐怖效應,到2月13日,北京各大超市里的特侖蘇都已被下架,很多超市還允諾已經購買特侖蘇的人可以退貨。
蒙牛不會舍得添加IGF-1
事實上,這樣的恐慌倒是大可不必。過量IGF-1的確恐怖,不過前提是蒙牛舍得把那么貴的IGF-1添加進每盒售價僅為5元左右的特侖蘇里。
方舟子在接受《新世紀周刊》采訪時表示“不太相信蒙牛真的像其專利說的添加了那么高含量的IGF-1,因為IGF-1很昂貴。”馮志華也證實IGF-1的確很昂貴。不過在他看來,測定蒙牛特侖蘇里是否含有IGE-1以及含量多少并非難事。因為盡管western試驗中所用的特異性抗體價格不菲,但是在日常的試驗中,一種試劑的價格成千上萬也是屢見不鮮。而且1毫克包裝的抗體可以用很多次,平均而言,一次檢測所需費用并不高。